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Salon版 - 治香港 台不歸
相关主题
我要做中國人順應中國,便有民主?
專制+特權拖垮香港盧子健:「蛇齋餅糉」以人為本
司法喪鐘絞肉機下的王立軍
法大還是黨大甚麼是愛國?甚麼是民主?
秋风:政治改革没必要摧毁传统文化聯校法律學生政改關注組聲明──回應大律師公會10月8日之聲明 (转载)
傅国涌:20世纪中国两次和平转型的机会(转载)New Taiwan PM Under Scrutiny
五權分立與五權憲法大貧小貧
否定孫中山令人驚訝不政改 陸經濟增長恐不樂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特區话题: 經濟话题: 內地话题: 香港话题: 台灣
进入Salon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q****3
发帖数: 2223
1
2012/4/5
文章來源:《壹週刊》香江不平這處鳴
“本年七月一日,特區便會由溫和統戰期,正式踏入中共統治期。”
今次特首選舉,外界一般以為是陪跑的梁振英,最後竟能戲劇性地勝出,有說法認為此
乃內地政治權力鬥爭的結果。因為觀察近期內地政局發展,原本政途有望更上一層樓的
薄熙來,卻突然被拉下台,太子黨、前港澳辦主任廖暉看來是失勢了。而唐英年就是因
後台不穩,所以受牽連下馬。
這個分析似乎合情合理,不過,豬落狼上,是否真的突如其來,還是其實早已在中共的
計算之內,那就見仁見智了。
近期特區的政治局勢,令筆者憶起八十年代中,跟已故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的一席話。生於中國的李潔明是一名中國通,在擔任駐華大使前,曾任美國在
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所以對兩岸關係非常熟悉。
記得在一個酒會上,他跟我提出中共會採用相同手段,來處理香港和台灣問題。他說中
共起初是絕對不會施行強硬政策,反而會不斷主動地提供經濟優惠措施予香港和台灣,
及至香港和台灣在經濟上必須依賴內地,失去議價能力後,中共才會露出狐狸尾巴、為
所欲為。
當時,內地只不過是剛剛實施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四個現代化的落實,仍是依靠外資(
主要為香港)。可是,李潔明當時已能洞悉中共的手段,如今憶起,果真是非常準確。
的而且確,回歸初期,北京與新華社(中聯辦前身)起碼在表面上,尚算安分守己,我
們不容易察覺到他們干預香港事務。即使新華社會在各級選舉中協助親共政黨和候選人
,但亦僅暗中行事,而且參與程度亦遠遠不如現時般深入。
那時候,港人都認為特區經濟繁榮,而本地商家在內地也有不少投資,況且,許多欲打
入內地市場的國際機構,都是以香港為踏腳石、亞洲根據地。因此,香港在經濟方面,
明顯處於較內地優越的位置。
○三年可說是中共治港政策的分水嶺。沙士一役,香港經濟受到重挫,北京便為特區提
供了多項經濟優惠措施,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自由行,大力幫助特區經濟復甦。不過,這個溫和統戰期,卻遇上轉變因素。○三年七
一大遊行,令北京非常震驚,認為有必要對特區加強操控。
隨國內經濟急速起飛,內地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亦因而快速增強。或許起初以為溫和
統戰期大概是五十年,但如今特區回歸還不到十五年,中港在經濟方面的關係,已演變
成內地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特區再也不能失去北京的支援。而政治方面亦同樣出現顯著
變化,中聯辦對特區的干預越來越嚴重和明目張膽,相信未來五年特區在梁振英管治下
,中聯辦的介入程度將更甚,西環理所當然地治港,七月一日就會正式踏入中共統治期。
如今特區就像是被一股山雨欲來的氣氛所籠罩,這種感覺年長一點的港人或會覺得似曾
相識,因為九七年回歸前,我們的心情也是如此。
七一將至,令港人誠惶誠恐,有些中產人士已再度興起移民的念頭,情況如早已在鍋中
被文火煮的青蛙,因有人突然加大火力而意識到危險,急欲跳出鍋外。無奈,大多數
港人卻是無路可逃。
台灣雖然也在接受中央政府提供的各項經濟優惠,但可幸的是,兩岸統一的談判尚未啟
動,而且台灣同胞還有香港作前車之鑑。試問民主政制已開花結果的台灣,又豈會接受
這個騙人的一國兩制呢?所以說,中共雖可成功控制特區,不過,卻同時把台灣趕上不
「歸」路。
p*********8
发帖数: 3365
2
为何台湾归不了?
J*H
发帖数: 1448
3
叫人如果敢归
1 (共1页)
进入Salon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不政改 陸經濟增長恐不樂觀 秋风:政治改革没必要摧毁传统文化
人民狗报居然谈政改了---这是什么烟雾弹?傅国涌:20世纪中国两次和平转型的机会(转载)
政改酝酿已久?溫家寶親自在十五大寫上自由和人權 (转载)五權分立與五權憲法
彭淮南:陸是經濟航母否定孫中山令人驚訝
我要做中國人順應中國,便有民主?
專制+特權拖垮香港盧子健:「蛇齋餅糉」以人為本
司法喪鐘絞肉機下的王立軍
法大還是黨大甚麼是愛國?甚麼是民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特區话题: 經濟话题: 內地话题: 香港话题: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