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ader版 - 余英时:李约瑟问题
相关主题
[转载] PLATO除了REPUBLIC《伤痕》是全中国人写的
大家能推荐几本好书吗?真相有几面?——《马丁盖尔归来》读后
推荐一些有助于培养幽默感的英文书?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zt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引言unidentified_title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爱情动物3余英时:李约瑟问题 (转载)
(二)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Re: 李约瑟问题
痛击 魏明伦:痛击“帝王崇拜戏”(zz)Heroes in My Heart (46)
Re: 《胡适还是鲁迅》新书上市-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科普:中国农历的历法改革和编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西方话题: 科学话题: 数学话题: 中国话题: 李约瑟
进入Reader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n
发帖数: 2456
1
中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自始便“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李约瑟问题”只能是一个
“假问题”。我们可以用“科学”一词指所有关于自然现象的探究。但事实上,中、西
这两种“科学”同名而异实;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或比较,也就是“
incommensurable”的。
余英时
我的老朋友陈方正兄费了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继承与叛逆——现
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即将出版)。早在撰写期间方正便已约我为此书写
序。虽然我是一个十足的科学门外汉(“ignoramus”),当时却一诺无辞,大胆地接
受了这任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更因为本书的主旨涉及了
我所关怀的中西文化异同问题。
我最初打算就本书的主题作点独立研究,如稍有所得,则可以和方正的基本论点互
相印证。这是我为友人学术著作写序的习惯,虽然比较费力,却也颇有切磋之乐。但不
巧得很,现在开始写序恰值病后,我的精力尚未恢复到可以发箧摊书,左右采获的状态
,因此原有想法不得不加修正。在这篇序文中,我希望能陈述两点,以为本书读者之助
。第一,阐释本书的性质及其特殊的重要性;第二,本于孟子“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
的原则,对本书作者作简要的介绍。
首先,我必须郑重指出,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
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
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则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作者的动机不仅仅在
于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
是本书副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
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
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不但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
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
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的问题其实是对于另一重
大问题的答复:“现代科学为何没有出现于中国?”正如本书“导言”中所显示,这两
个问题其实是“李约瑟问题”(“The Needham question”)的一体之两面:“何以现
代科学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很显然,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
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
”而发。在“导言”与“总结”两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
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及其他相关论著不但有深入的理
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现在让我以简化的方式说一说本书作者与李约瑟的分歧所在,然后再表示一点我自
己的看法。问题当然要从李约瑟开始。李约瑟至迟在1943年访华时便已坚信:中国的“
科学与技术”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是领先西方的,但此后科学在西方突飞猛进,在中国
反而停滞不前了。因此他拒绝接受早期中国学人的看法,即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1975年,我和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有过一次对谈,至今记忆犹新。我提到冯友兰早年那篇
《中国为何没有科学?》的英文文章,他立即说:“冯的问题根本便提错了。中国缺少
的不是科学,而是现代科学。”李约瑟以毕生精力,先后纠合了多位专家,终于完成《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写。这当然是二十世纪学术史上的不朽盛业。这部七大卷二十多
分册的巨制将中国史上科技发明的辉煌纪录和盘托出,证实了他关于“中国有科学”的
论断。
但是李约瑟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无数有关中国科学史的基本事实,却亦未能对自己的
问题给予令人满意的答案:“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
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他在全书最后一册以及其他相关论著中曾试作种种解答,然而往
往语焉不详,以致他的传记作者也不甚信服其说,而评之为“见树不见林”。这里让我
顺便提一下席文(Nathan Sivin)教授的看法。他最近评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的“总结”,即第七卷第二分册,曾对“李约瑟问题”表示过下列意见:关于历史上未
曾发生的问题,我们恐怕很难找出其原因来,因此我们与其追究“现代科学为何未出现
在中国”,不如去研究“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如果我的了解不错,那么本书作
者的看法和席文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前面指出本书的最大贡献便在于交代了“现代科学
为何出现于西方”这一根本问题,而且交代得原原本本,系统分明。可见本书恰恰符合
了席文的最高期待。
为什么本书作者在这一基本问题上与李约瑟有分歧,与席文却不谋而合呢?我认为
关键便在于彼此对“现代科学”的概念有不同理解。早在1974年李约瑟便告诉我们:他
把“现代科学”看作大海,一切民族和文化在古代和中古所发展出来的“科学”则像众
多河流,最后都归宿于此大海,并且引用了“百川朝宗于海”这一生动成语来比喻此现
象。很显然,他将“科学”从文化的整体脉络中抽离了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事象来处
理。不但如此,他基本上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传统走的是同一条路(the same path
),今天已汇聚在“现代科学”之中。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席文的见解和他不同,判
定中、西“科学”各自“分途”(separate paths)进行。尽管如此,李约瑟还是相信
,中国科学的“殊途”并不妨碍将来“同归”于“现代科学”。可知他心中的“现代科
学”是普世性的,与民族或文化的独特背景没有很大关系。
本书作者则不但同样相信不同文化中的“科学”各自分途发展,而且还更进一步,
认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无不托根于其独特的文化整体之中,因此绝不可能脱离其文化母体
而被充分认识。西方科学尤其如此,因为如作者所云,它恰恰是“西方文明大传统最核
心的部分”。根据这一基本认识,作者将西方科学传统的特征概括成以下两项:第一、
它和“整个西方文明是同步发展,密切结合,无从分割的”。第二、它虽然可以清楚划
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但从古希腊开始,通过中古欧洲吸收伊斯兰科学,到十六世纪以下
的现代科学,作为一整套学术体系,它仍然是一脉相承、推陈出新而发展出来的。这两
点概括都建立在坚强的史实之上,而作者识断之精也由此可见。
作者对本书内容的取舍作了一个扼要的说明。他说:“本书以数理科学即数学、天
文学、物理学等可以量化的科学为主,实际上可以说几乎没有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
等领域……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现代科学的出现毫无疑问是通过数理科学即
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工作获得突破,而且此后三百年的发展显示,现代科学其他部
分也莫不以数学和物理学为终极基础。”我必须郑重提醒读者,这几句话是作者对西方
科学传统“探骊得珠”的见道之语,千万不可轻易放过。本书胜义纷披,读者随处可自
得之。限于篇幅,这里我只能就西方数理科学的问题稍稍引申作者的论点,然后回到“
李约瑟问题”作一结束。
本书在“总结”第一段说,现代科学是“拜一个传统,前后两次革命所赐”,实有
画龙点睛之妙。所谓“一个传统”即指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自然科学都在同一研究传统之
内:“现代科学”之出现虽然是由一次突破性的飞跃所导致,但在性质上仍与古希腊科
学同条共贯。所谓“两次革命”,指运用精确的数学以量化自然界的研究,天文学和物
理学便是其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两个部门。通常我们用“科学革命”一词来指称十六、十
七世纪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作者特别提醒我们: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已是
第二次了,第一次则在古代希腊,即柏拉图接受了毕达哥拉斯教派对于数学的无上重视
,在他的“学园”中全力推动数学研究以探求宇宙的奥秘。其中细节见本书第四章,这
里毋须赘言。我认为作者这一提示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点正是西方科学传统的灵魂所在
。而且作者这一说法决不是向壁虚构,前人也早有见及者,不过没有像作者表达得这样
一针见血罢了。例如柯林武德(R.G. Collingwood)在《自然的观念》一书中便特别提
出“自然科学中的毕达哥拉斯革命”(“the Pythagorian revolution in natural
science”)并阐明其何以获得惊人的成功 。
上面分析作者对于西方科学的特征所作的种种描述,似乎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即“自然世界研究的数学化”,因为在西方一般相关文献中“数学化”(“
mathematicization”) 一词常常是和科学分不开的。甚至在社会科学的领域,经济学
因为数学化比较成功,才被承认具有较高的“科学的身份”,而非社会学或政治学所能
企及。
西方科学既以“数学化”为其最主要的特征,则它与中国的科学传统自始即分道扬
镳。这一巨大差异在中西数学上便有极清楚的表现,本书“导言”已涉及此点。明末徐
光启曾由利玛窦口授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他在比较中国《九章算术》与西方数学
之后指出“其法略同,其义全阙”。本书作者解释这两句话说:
中国与西方数学的根本差别,即前者只重程序(即所谓“法”),而不讲究直接、
详细、明确的证明(即所谓“义”)……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法”指计算的技术,而“义”则指原理。中国计
算技术往往是相应于公私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而发展起来,但数学原理则似少有问津者。
所以徐光启因《九章算术》而发出“其义全阙”的感叹。我们只要一检其中自“方田”
、“粟米”以至“商功”、“均输”、“方程”各章的实例,对此便可了无疑义。不但
数学如此,医学亦然:陈寅恪说“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与徐光启的话恰可
互相印证。
徐光启虽然如作者所云对西方数学“心悦诚服”,但他是否充分了解数学在西方科
学传统(当时方以智称之为“质测之学”)中的至尊地位,则尚待进一步探讨。一般地
说,中国学人迟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对这一方面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如冯桂芬(
1809-1874)与李善兰(1810-1882)两人当可为其代表。这是因为他们都研究西方数学
而卓有成绩的缘故。冯氏在《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中明确指出:数学为西学
之源头所在,格致诸学皆由此出。李氏则代表当时西方数理在中国的最高水平:他和威
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合作,译完《几何原本》其余部分(卷七至十
五),于1858年以《续几何原本》的书名刊行;此外还有多种有关数理的译著问世,并
已开始翻译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定名为《奈端数理》),可惜未能终卷。
由于他的造诣最高,为西方在华专家所特别推重,所以清廷设同文馆,聘他为数学总教
席,在任共十三年(1869-1882)。李善兰(字壬叔)是一位数学天才,他的朋友王韬
(1823-1897)记他的话,说:
壬叔谓少于算学,若有天授,精而通之,神而明之,可以探天地造化之秘,是最大
学问。
这几句话证明他对西方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已有透辟的认识了。但达到这种理解
并非易事。王韬虽自称在“西馆十年,于格致之学,略有所闻”,但仍不能接受李氏对
“算学”的评价;囿于中国传统的观念,他竟说:“算者六艺之一,不过形而下者耳。
”不过与当时一般士大夫相比较,王氏的识见已远为超出。试看下面的故事:
清晨,湖南樊吉山来访。吉山名川……甚慕算法天文及谶纬占望之学,以为泰西人
素精于此,必有妙授。……予谓之曰:“西人天算,与中华所习术数不同,断不可误会
也。”
可知在绝大多数中国士人心中,西方算学、天文是和谶纬、占星、望气之类的“术
数”属于同一范畴的。王韬能立即指出这是“误会”,足见他对西方“格致之学”虽未
“入室”,至少已“登堂”了。
从以上所引明、清数学家对于西方数理的认识来看,则中国科学从未走上“数学化
”的道路,其事昭然,已无争论的余地。从这一根本分歧出发,让我表示一下对于所谓
“李约瑟问题”的看法。
首先必须声明,我对“李约瑟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是和作者一致的。作者引了几位
西方科学史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负面评论,我读来并不感觉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相反
的,把西方科学传统理解为西方文化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是很有说服力的。另一方面
,李约瑟在他的不朽巨构中发掘出无数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但
这些成就大体上仍不脱徐光启所谓“其义全阙”的特色。这当然是由于中国过去关于技
术的发明主要起于实用,往往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若与西方相较,中国这许多技
术发明的后面,缺少了西方科学史上那个特殊精神,即长期而系统地,通过数学化来探
求宇宙的奥秘。所以中国史上虽有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技术发明,但并未发展出一套体
用兼备的系统科学。李约瑟讨论中国科学思想的进展,特别推重“道家”的贡献。他似
乎不曾注意,庄子既主张“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又表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两种态度两千多年来影响士人的求知的取向极大,而
适与西方科学精神互相凿枘。
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
程、朱一系“格物致知”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中朱熹尤其值得注意,他自记“某五六岁
时,心便烦恼: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可见他的好奇心最早是从“六合之外”开
始的。这样的心理倾向若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很容易走上自然科学的路。明、清中国学
人用“格物致知”来翻译西方的“科学”,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理学毕竟是中国
文化的结晶,其终极关怀仍落在“六合之内”,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秩序。关于这一
点,我已详论之于《朱熹的历史世界》,这里不必涉及。总之,我认为中国没有产生系
统的科学,其一部分原因是和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取向密切相关的。
中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既然自始便“道不同,不相为谋”,则所谓“李约瑟问题”
只能是一个“假问题”(“pseudo-question”)。我们可以用“科学”一词指所有关
于自然现象的探究。在这一最宽松的定义下,我们当然可以说“西方科学”、“中国科
学”。但事实上,中、西这两种“科学”同名而异实;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
或比较,也就是“incommensurable”的。这好像围棋和象棋虽同属于“棋”类,却是
完全不同的两套游戏。“李约瑟问题”说:中国的“科学”曾长期领先西方,但十六世
纪以后“现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于是将中国远远拋在后面了。这无异于说,某一围棋
手的“棋艺”曾长期领先某一象棋手,但今天后者的“棋艺”突飞猛进,已远远超过前
者了。通过“棋”的模拟,我们不必再多说一句话,已可知“李约瑟问题”是根本不能
成立的,中、西“科学”之间无从发生“领先”与“落后”的问题。“中国科学”如果
沿着自己原有的轨道前进,无论如何加速,也不可能脱胎换骨,最后和以“数学化”为
特征的西方“现代科学”融合成一体。
今天一提及“科学”这一概念,我们立刻想到的必然是西方的现代科学,而不是中
国过去的“四大发明”之类。“五四”时代中国知识人热烈欢迎“赛先生”,也正是因
为他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精粹。在这一意义上,中国过去并没有一种系统的学术相当于西
方的“科学”并足以与之互较长短。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稍稍检查一下《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问题的症结便无所遁形了。《提要》二百卷,其中只有“子部”的“农家”
、“医家”和“天文算法”六卷可以划入“自然科学”的总类之中,但以《提要》而言
,这三科不但分量较轻,而且处于中国学术系统的边缘。分析至此,我们必须回顾一下
“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基本预设。前面已指出,李约瑟预设中国传统中的“科学”和西
方“现代科学”是同一性质的,不过相比之下远为“落后”而已。所以他才强调,中国
传统“科学”最后必然汇合于西方“现代科学”之中,如“百川朝宗于海”一样。这个
预设究竟站不站得住呢?如果仅仅空言论辩,问题当然永远得不到答案。但幸而有一种
客观的历史事实为我们提供了解答的途径,即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它和中
国原有的“科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这一历史事实得到澄清以后,我们才能对
上述的预设有判断的根据。这是一个大题目,自然无法在此展开讨论。下面我仅引一个
有趣的史例为证,便大致足以说明问题了。同治六年(1867)总理衙门决定在同文馆中
增设“天文算学馆”,专授天文学和数学。这是西方现代科学正式进入中国教学系统的
开始。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主持其事的恭亲王(奕訢)和文祥最初建议翰林、进士、
举人都可以申请入学,读了三年天文、算学之后,即予以“格外优保”的升官机会。但
这个计划一提出便遭到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保守派所持的理由以下面两点
最值得注意:第一,西方的数学、天文学不过是一种“机巧”,甚至可以视之为“异端
之术数”,不但不足以“启衰振弱”,甚至有害于“士习人心”。第二,“奉夷为师”
,最后必将动摇士大夫的“忠君”意识。以这两点理由为根据,倭仁及其支持者在北京
发起了一场运动,阻止科举出身的人报考“天文算学馆”。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一种气氛
,使士阶层中人深以入同文馆为耻,以致最后总理衙门在奏折中抱怨:“臣衙门遂无复
有投考者。”但保守派既不敢公开反对西方天文、数学的引进,那么谁来接受这种教育
呢?当时有一位御史提出下面的建议:
止宜责成钦天监衙门考取年少颖悟之天文生、算学生,送馆学习,俾西法与中法,
互相考验。
这条建议恰好涉及西方现代科学和中国本土科学之间的交涉问题,让我稍作分疏。
首先必须指出,保守派对于天文、算学既无知识,也无兴趣。他们之所以提出“钦
天监衙门”中的天文生、算学生,只是因为这是唯一以天文、算学为专业的技术人员,
地位低下,与科举正途中的“士”相去天壤。他们以“钦天监衙门”的天文、算学代表
“中法”,尤其是无知乱道;他们似乎不知道明、清之际天文、算学早已接受了耶稣会
教士传来的“西法”。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即是顺治时期的钦天监。换句
话说,保守派的建议完全出于贬抑西方天文、数学的动机,即视之为一种技术,不值得
“士”阶层中人去浪费时间。所以“西法与中法,互相考验”不过是一句门面语,其中
绝无倡导中、西两种“科学”交流之意。
如果从官方设立天文算学馆的角度出发,问题便更清楚了。此馆是在外籍顾问丁韪
良(W.A.P. Martin)和赫特(Robert Hart)影响下成立的,赫特并于1866年为馆中聘
来了两位欧洲教席。但“天文算学馆”的范围一直在扩张,除了天文、算学两门外,还
增设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人体解剖学等;这些西方现代的新兴学科在中国传统的
学术系统中是找不到相应的部门的(中国原有的“物理”一词,与西方physics根本不
能混为一谈 )。
“天文算学馆”的建立清楚告诉我们,中国自始即把西方现代科学当作全新事物而
加以吸收。无论是中国主持人或西方顾问都没有考虑到中、西两种“科学”研究的传统
应当如何接轨的问题。严格地说,只有明、清之际数学领域中曾发生过所谓“中法”和
“西法”的交涉,即《清史稿•畴人一》(卷五○六)所说:“泰西新法,晚明
始入中国,至清而中西荟萃,遂集大成。”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传来的现代“天文、
算学”则又远远超出过去的成绩。例如同文馆的算学总教席李善兰,曾与伟烈亚力合作
,译了许多有关天文、代数、解析几何等最新的专著;他十分兴奋,对朋友说:
当今天算名家,非余而谁?近与伟烈君译成数书,现将竣事。此书一出,海内谈天
者必将奉为宗师。李尚之(按:李锐,1765-1814)、梅定九(按:梅文鼎,1633-1721
)恐将瞠乎后矣。
这几句私下谈话最能反映出李善兰已完全信服了西方现代的天文学和数学,因此才
毫不犹豫地断定有清一代最负盛名的梅、李两人在此一领域中“恐将瞠乎后矣”。李善
兰在这里所表明的恰恰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现代科学的典型态度:全面
拥抱西方最新的天文学和数学,但不再重弹“中法”、“西法”互相“印证”的旧调。
换句话说,这是在科学领域中进行最彻底的“西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以往的业
绩,包括“天文算学”在内,都已处于若有若无的边缘地位。当时士大夫几无不视科学
及科技为西方所独擅,因此才有“西学”这一专词的出现,从冯桂芬的《采西学议》到
张之洞的“西学为用”都是如此。他们并不认为中国也有一套可以与“西学”分庭抗礼
的“科学”遗产。相反的,只有对科学完全无知而又敌视的保守派才会制造出“西学源
出中国说”的奇谈怪论。
为了从历史角度加强本书作者对于“李约瑟问题”的质疑,上面我特别借着同文馆
设立“天文算学”的例案,来观察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的方式。与十七、十八世纪的
情形不同,中国原有的科技成就在西方最新的发现和发明面前已“瞠乎后矣”,因此并
未发生多少接引的作用。李约瑟所想象的“百川朝宗于海”的状况根本未曾出现。十九
世纪晚期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事实上便是西方科学不断移植到中国的过程,从局部
一直扩展到全方位。今天中国的科学教育已完全与西方接轨了,在第一流的中国大学中
,直接采用西方原作或者译本作为教科书,是很普遍的。在这个明显事实的面前,“李
约瑟问题”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以上是我对于本书学术价值和意义的一些初步体认。限于精力和时间,我只能就一
二大关键处稍申所见,以响应作者的孤怀宏识。下面我要把我所认识的作者,他的为人
与为学,介绍给读者,稍尽一点知人论世的责任。我的介绍虽然是从老朋友的立场出发
,但仍将本于史家直笔之旨,决不作虚词溢美。
我最初认识方正,是由陈伯庄先生(1893-1960)介绍的。伯庄先生是和赵元任、
胡适同届(1910)的庚款留美学生。他早年读化学工程,中年以后则转而研究经济学、
社会理论、哲学等,因此他曾自比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并颇以
此自豪。晚年在香港他广泛阅读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名著,并常常邀约青年人和
他一起交流读书经验。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他的一个忘年之交 。1959年底他拟定
了一个西方名著翻译计划,到美国来寻求有关作者的合作,哈佛大学是他最重要的一个
访问站。他一见面就说,他要介绍一位非常杰出的小朋友给我。这位小朋友便是方正,
当时正在哈佛读本科,大概还不到二十岁。
订交之始,方正在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是他一身结合了相反相成的
两种品质:一方面他朝气蓬勃,对于人生和学问都抱着高远的向往;另一方面无论在思
想或情感上他都已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境地,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尽管我们之间相
差九岁,但却一见如故,自然而然地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伯庄先生为什么那样热心地
介绍我们相识,我也完全明白了。
方正早已选定了物理学作专业。但与绝大多数理科少年不同,他对人文学科一直保
持着深厚的兴趣。我记得他当时选修了康德知识论的课程,曾多次和我谈到他的理解与
心得。此外他知道我比较欣赏柯林武徳的历史哲学,也时时上下其议论。也许是由于家
学的关系,他在中国文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我的记忆不错,明末遗老顾亭林
、黄梨洲也曾成为我们的话题之一。总之,方正年甫弱冠而竟能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取得
如此高度的均衡,他的心灵成熟之早,可想而知。但最能表现他的成熟的,则是他学成
回香港就业的决定。他很早便和我谈及毕业后的去留问题。他说,他修完博士学位以后
,不拟在美国就业,宁愿回到香港去从事教学与研究。五十年前物理学在美国正盛极一
时,工作机会俯拾即是,因此外国学生毕业后留下来的不可胜数,方正却偏偏要赋归去
。我问他为什么作出与时风众势适相逆反的决定?他说,他曾经细细考虑过,深感他留
在美国不过是赶热闹,但回到香港则可以发生更大的作用,使最先进的科学有机会在亚
洲发芽茁长。他说这话时大概刚刚进研究院,其立身处世之节概与形势判断之明确,于
此可见一斑。
我再度与方正聚首已是十几年后的事了。1973至1975年我从哈佛告假两年,回到母
校新亚书院工作,方正那时已在中文大学物理系任教。这次共事的机缘才使我对他获得
更全面的认识。1974至1975学年,大学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之下成立了一个“大学改制工
作小组”,组员十余人,他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小组每周至少聚会一次,整整持续了
一年之久。方正在这一长期讨论中充分展露了多方面的才能和知识。在质询行政各部门
首长的过程中,他提出的问题最为锋锐,并且往往一针见血。这说明对于中文大学的现
行结构及其运作,他平时早有深刻的观察,因此才胸有成竹。在改制建议方面,他在口
头陈词之外还写过几篇内容丰富的备忘录,显示了关于现代大学理念的睿见。前面说过
,少年时期他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均衡发展早已使我惊异,现在他刚入中年,却又表现
出另一种均衡:即一方面能从事高深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能承担起学术领导的工作
。这也是两种相反相成的品质,相当于西方的所谓vita contemplativa和vita activa
,集结于一身更是难上加难。
我自信以上的认识虽不中亦不甚远,而且方正以后的事业发展也印证了我的观察。
1977年香港中文大学改制以后,他成为行政部门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选择了中国文化
研究所作为他在中大的最后一片耕耘之地,更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流以及研究与
领导的合一。
《继承与叛逆》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我们对于它的作者多认识一分,也许便能
对此书的价值与涵义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是为序。
2008年12月31日于普林斯顿
s**********n
发帖数: 3199
2
粗略得从头至尾读了一下这片序文,因此对朱子更感兴趣了。久闻余英时大名,还是第
一次读伊文字。匆匆回复下。
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于中国之科学自然无处置喙,粗略看下倒确实想说余这“我是一个
十足得科学门外汉”不算过谦,更确切说,作者的量化论,数学化评论含糊其辞,隔靴
搔痒,陈旧乏味。简略介绍总结李约瑟、本书工作之外,主命题不出无新意的旧论所谓
“中国文化虽曾有很好的结果(所谓16世纪前领先西欧),但中国文化缺乏希腊文明内
在的科学精神”[*]。
具体令我不信服的,比如文中多次提及“数学化”,然则何谓数学化?又及,量化科学
,所谓量化?关于后者,强调量化本身有些不知所谓,因为即使在不同语境里量化(
quantitative)与定性(qualitative)实则是可以转化的两类方法,比如存在性vs构造
性,解析vs逼近,二元逻辑vs数值优化;再看余文所指倒似所谓(陈旧的)理论科学和
实验科学之差别。至于前者,或者更扩大些说数学基础是什么,不仅是大问题,还是历
史上于上世纪初被大大讨论并因此分数学研究为三派得大问题。另外,由此具体科学演
进观之,余之所谓“科学精神”不啻明日黄花。
[*]所谓“中国文化所缺乏的一段古希腊文明”;这个(古希腊)文明阶段中的代表
人除文中所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我提议加上欧几里德(Euclid)。欧氏对哲
学影响或许不如毕氏直接,在数学(专门化19c后半叶以后的数学)上的实际影响无论
广度、深度都非后者能及。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自始便“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李约瑟问题”只能是一个
: “假问题”。我们可以用“科学”一词指所有关于自然现象的探究。但事实上,中、西
: 这两种“科学”同名而异实;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或比较,也就是“
: incommensurable”的。
: 余英时
: 我的老朋友陈方正兄费了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继承与叛逆——现
: 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即将出版)。早在撰写期间方正便已约我为此书写
: 序。虽然我是一个十足的科学门外汉(“ignoramus”),当时却一诺无辞,大胆地接
: 受了这任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更因为本书的主旨涉及了
: 我所关怀的中西文化异同问题。

T*****n
发帖数: 2456
3
嗯,其实我觉得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发展出西方现代科学)是一个伪问题,根
本没什么好问的。这种问题的潜意识就是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的发展是标准;至少是
科技中心论,认为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才是最终成功的,如果不能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是次
一等的。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找西方人问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纲六
纪?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治国在齐其家”的伦理?肯定没人理,至少不会作为一个严肃
话题讨论。
我总是在想,中国不能够发展出西方式的科技文明算什么呢?就算失败了?很多人潜意
识里就这么想。我觉得这种以西方文明作为“成功”的标准有点太成败论英雄的感觉。
前段时间草草读了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最后几章有一章讲方以智,说他差点向西
方科技靠拢了,只差一步,字里行间充满惋惜。我觉得这都是西方中心论、科技文明中
心论在其作用。如果真要比较两个文明的差别,我个人感觉必须要有一种平等的观点来
比较,而不是说“西方怎样怎样,中国没有,所以落后了。”
说到数学化的问题,其实我也是有疑问的。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化不必西方弱
。另外,前段时间读《资治通鉴》,虽然不懂音乐理论,发现中国的音乐理论的数学化
已经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另外,《周易》在我个人看来,也可以说是一种数学的构造
法,思路非常数学的。不提中国,看看古代阿拉伯世界,他们的数学长期要领先欧洲,
但是最终也没有能够诞生出现代意义的科技文明。
西方的数学化也不是一直就是数学化的。看一下中世纪经院哲学的Thomas Aquinas,他
的神学大全可是一点数学都没有(当然如果逻辑算成数学的话,经院哲学的逻辑性是非
常强的)。中世纪的宇宙构造采用Aristotle的物理观,而Aristotle的物理观很像生物
学,很少有数学。西方之所以最后强调数学,是因为在天文学上取得的进展。天文学一
直是一门最数学化的学科,而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开始就是说“纯粹的数学模型”。当
Aristotle的物理观和基督教的教条被动摇的时候,很多西方人开始找更理性更合理的
基础的时候,在柏拉图主义和Pythagoras主义的影响下,才开始用数学来描述这个世界
,确切地说,用几何的语言开始描述世界。这种数学观登峰造极的就是牛顿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以及法国启蒙学派等人搞出来的机械宇宙观。但是当人们企图把数学
也建立到一个巩固的基础上,最后反而让数学的地位受到了动摇。首先是非欧几何的诞
生,Euclidean geometry不再是所有认知的根基。其次是代数的基础,也就是20世纪初
的数学基础讨论。这些在一本书科普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有很好的介绍。
另外,生物学的数学化我看就不强,达尔文进化论和DNA双螺旋怎么用到数学了呢?所
以说数学化只是一个表象,而背后是文艺复兴以来天文学带动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发展
,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载体而已。
最后提个问题,你说的“‘科学精神’不啻明日黄花”是什么意思?呵呵。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粗略得从头至尾读了一下这片序文,因此对朱子更感兴趣了。久闻余英时大名,还是第
: 一次读伊文字。匆匆回复下。
: 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于中国之科学自然无处置喙,粗略看下倒确实想说余这“我是一个
: 十足得科学门外汉”不算过谦,更确切说,作者的量化论,数学化评论含糊其辞,隔靴
: 搔痒,陈旧乏味。简略介绍总结李约瑟、本书工作之外,主命题不出无新意的旧论所谓
: “中国文化虽曾有很好的结果(所谓16世纪前领先西欧),但中国文化缺乏希腊文明内
: 在的科学精神”[*]。
: 具体令我不信服的,比如文中多次提及“数学化”,然则何谓数学化?又及,量化科学
: ,所谓量化?关于后者,强调量化本身有些不知所谓,因为即使在不同语境里量化(
: quantitative)与定性(qualitative)实则是可以转化的两类方法,比如存在性vs构造

C***3
发帖数: 2226
4
俺脚得人类的发展如果有一个方向,有一个先后的话,西方中心论就无啥错。连习近平都
不得不提出中国梦,来仿效美国梦呢。当然,实际上是一种亵渎。。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嗯,其实我觉得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发展出西方现代科学)是一个伪问题,根
: 本没什么好问的。这种问题的潜意识就是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的发展是标准;至少是
: 科技中心论,认为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才是最终成功的,如果不能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是次
: 一等的。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找西方人问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纲六
: 纪?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治国在齐其家”的伦理?肯定没人理,至少不会作为一个严肃
: 话题讨论。
: 我总是在想,中国不能够发展出西方式的科技文明算什么呢?就算失败了?很多人潜意
: 识里就这么想。我觉得这种以西方文明作为“成功”的标准有点太成败论英雄的感觉。
: 前段时间草草读了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最后几章有一章讲方以智,说他差点向西
: 方科技靠拢了,只差一步,字里行间充满惋惜。我觉得这都是西方中心论、科技文明中

s**********n
发帖数: 3199
5

汗,我到现在还看不出中国的“伦理”是什么。也不理解什么是伦理。
浅薄的感觉从古至今虽然若干相熟概念反复出现,含义差别很大。
或者说看似一贯的伦理体系下的实际政治差别很大。
什么是平等的观点呢?
“领先”这些词,我觉得和“数学化”一样模糊。
比如euclid,欧氏几何提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公理体系,这一点是否可以认为是西方
在某方面的领先。
《资治通鉴》《易》都没看过。有机会展开下前者音乐理论,后者数学构造?
解释我眼中euclid滴重要性~~~
disclaim下先,我对数学一窍不通哈,20c数学基础讨论听上去蛮玄,不过好像专业的
看法有认为也只是圈内小范围的讨论,并非大众想象那么耸人。我会提到,尤其euclid
还是自己本专业的关系。euclid的欧氏几何的研究对象是几何,工具是公理体系(
axiomatic system),后者特别被做数理逻辑的推重。比如type theory(也即higher
order logic)的提出者Russell和Whitehead给欧氏几何评价很高。这些人因古典逻辑
系统的困难和启发(比如集合悖论,以M表示是其自身成员的集合的集合,N表示不是其
自身成员的集合的集合。问N是否为它自身的成员?(来自百度-.-)),发展了type
theory。这些发端于古典逻辑的新结果,在20c上半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在美国有作
逻辑的神人church汇合,最终造成今日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之一)。汗,我就是学这个
滴,所以对数理逻辑前前后后稍敏感些。ps,Russell有个极端看法认为数学的本质是
逻辑,我虽然学逻辑用逻辑,倒很不以为然。(这个故事不完整,欧洲大陆hilbert的
同时人里还有一批做逻辑的神人,都对今日cs影响很深)
再提下非欧几何,汗,还是我中学看的课外书,非欧几何的产生和欧氏几何的公理体系
有直接关系。欧氏几何第五公设“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本身很复杂,好像冥王星似乎不具备公设应当具备的间接性,而且euclid本人也很少
使用,历来引起怀疑。非欧几何的一支(忘记哪个了)从是从第五公设着手。
从这个意义上,非欧几何是用经典逻辑工具继续对几何学的讨论(object level)。
Russell等人是对逻辑工具本身的探讨(meta level)。
从计算机科学角度,(欧氏几何)公理体系的意义非比寻常。
另外,数学本身,20c有公理化运动?比如概率论的公理化。
记得我修的数学系概率论讲法和我们工程系讲法,除了语言(前者用公理体系组织)不
同,因语言的不同,定义也不同。比如,所谓一枚硬币1/2概率抛下面朝上中,“1/2概
率”如何定义?这个问题(在西欧)有好几个世纪的争论,最终清楚解决就是依靠公理
化。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我还真没看过,以前找到pdf打算看,混入推积
如山
的书里都快忘了。多谢推荐!
那我也推荐下Kline另一套书,汉译《古今数学谈》(原作没找到)很容易找到电子书
,以前纸书看过2,3册,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我觉得“科学体系”这个提法过时。laplace时代或许有乐观的“科学精神”(机械决
定论),poincare以后不要说科学精神,数学一门以内大家已经鸡同鸭讲。哦,不要说
数学这样人类心智之冠冕。我们计算机这么浅陋的学科多少能算上科学的那一部分,从
理论本身说也没有什么一贯“精神”可言。对了,去年夏天在某地seminar,有个
cambridge专门做数学的visitor还宣布数学已经终结聊,哈哈。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嗯,其实我觉得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发展出西方现代科学)是一个伪问题,根
: 本没什么好问的。这种问题的潜意识就是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的发展是标准;至少是
: 科技中心论,认为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才是最终成功的,如果不能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是次
: 一等的。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找西方人问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纲六
: 纪?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治国在齐其家”的伦理?肯定没人理,至少不会作为一个严肃
: 话题讨论。
: 我总是在想,中国不能够发展出西方式的科技文明算什么呢?就算失败了?很多人潜意
: 识里就这么想。我觉得这种以西方文明作为“成功”的标准有点太成败论英雄的感觉。
: 前段时间草草读了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最后几章有一章讲方以智,说他差点向西
: 方科技靠拢了,只差一步,字里行间充满惋惜。我觉得这都是西方中心论、科技文明中

m*********s
发帖数: 368
6
最喜欢的书连书名都说错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 汗,我到现在还看不出中国的“伦理”是什么。也不理解什么是伦理。
: 浅薄的感觉从古至今虽然若干相熟概念反复出现,含义差别很大。
: 或者说看似一贯的伦理体系下的实际政治差别很大。
: 什么是平等的观点呢?
: “领先”这些词,我觉得和“数学化”一样模糊。
: 比如euclid,欧氏几何提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公理体系,这一点是否可以认为是西方
: 在某方面的领先。
: 《资治通鉴》《易》都没看过。有机会展开下前者音乐理论,后者数学构造?
: 解释我眼中euclid滴重要性~~~

T*****n
发帖数: 2456
7
我说的资治通鉴里看到的房京音律还有后来一些音乐理论,不是太懂,但是感觉非常数
学化,所以说中国古人没有数学化这个说法不充分,比如这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83.htm
说易的数学构造就是说二进制的64个符号来诠释搞出一套本体论。另外有一段,前几天
还有人在leisuretime版讨论,就是这段: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
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
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
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这在我看来,和Pythagoras的数字神秘主义是一样样的,而且有解释,把数字和历法、
天地对应起来,所以说中国人不重视数学,我看不太对的。当然今天人看这不是科学,
是数字神秘主义,但是最终的数学化难道不就是从数字神秘主义,认为自然界可用数学
解释的信念里出来的么。
Euclid的公理体系应该说是希腊几何学精神的集大成,但是最早可能还是来源于
Pythagoras,然后经过Plato发扬。这个我还需要查一下,所以人家说Pythagoras比
Euclid重要,可能是说Euclid的公理体系精神的源头是Pythagoras,当然还有Plato。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 汗,我到现在还看不出中国的“伦理”是什么。也不理解什么是伦理。
: 浅薄的感觉从古至今虽然若干相熟概念反复出现,含义差别很大。
: 或者说看似一贯的伦理体系下的实际政治差别很大。
: 什么是平等的观点呢?
: “领先”这些词,我觉得和“数学化”一样模糊。
: 比如euclid,欧氏几何提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公理体系,这一点是否可以认为是西方
: 在某方面的领先。
: 《资治通鉴》《易》都没看过。有机会展开下前者音乐理论,后者数学构造?
: 解释我眼中euclid滴重要性~~~

s**********n
发帖数: 3199
8
汗,订正下,古今数学思想,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我错了,不好意思。
是最喜欢的之一,主要还是表达下个人的仰慕;读的书上,谈不上对这部书的评价。

【在 m*********s 的大作中提到】
: 最喜欢的书连书名都说错
s**********n
发帖数: 3199
9
“Euclid的公理体系应该说是希腊几何学精神的集大成,但是最早可能还是来源于
Pythagoras,然后经过Plato发扬。这个我还需要查一下,所以人家说Pythagoras比
Euclid重要,可能是说Euclid的公理体系精神的源头是Pythagoras,当然还有Plato。”
嗯,最早来源Pythagorus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出处吗?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说的资治通鉴里看到的房京音律还有后来一些音乐理论,不是太懂,但是感觉非常数
: 学化,所以说中国古人没有数学化这个说法不充分,比如这个: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83.htm
: 说易的数学构造就是说二进制的64个符号来诠释搞出一套本体论。另外有一段,前几天
: 还有人在leisuretime版讨论,就是这段:
: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
: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
: 而行鬼神也。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
: 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卦。

T*****n
发帖数: 2456
10
哦,具体是这样说的:Euclid的生平很模糊,应该是埃及亚历山大人,但是传统上认为
他早年去Plato的Academy学习过,他那本elemets极有可能是继承了柏拉图学院派的精
神,因为柏拉图对几何看得非常重要。而一些学者也认为elements中有很多工作是来自
Plato‘s Academy,Euclid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了他那本最为重要的几何原本。
至于Plato's Academy为什么这么看重几何学?这个根据我读的希腊哲学史的一些介绍
,是受到了Pythagorus的影响。我记得Bernard Russell的哲学史书上有这方面的介绍
,Plato和Pythagorus的关系。
比如这个wiki中说:
http://en.wikipedia.org/wiki/Pythagoras#Influence_on_Plato
I
nfluence on Plato
(2) There is evidence that Plato possibly took from Pythagoras the idea that
mathematics and, generally speaking, abstract thinking is a secure basis
fo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for substantial theses in science and
morals". (3) Plato and Pythagoras shared a "mystical approach to the soul
and its place in the material world". It is probable that both were
influenced by Orphism.
所以Plato特别注意几何对人塑造。这也影响了Euclid。当然这是希腊哲学史的传统说
法,Euclid是否真的去Plato Academy学习并且收到极大影响,这个今天很难考证了。
但是感觉应该是的,否则Euclid为什么会有和Plato那么相似的几何学精神呢?

。”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Euclid的公理体系应该说是希腊几何学精神的集大成,但是最早可能还是来源于
: Pythagoras,然后经过Plato发扬。这个我还需要查一下,所以人家说Pythagoras比
: Euclid重要,可能是说Euclid的公理体系精神的源头是Pythagoras,当然还有Plato。”
: 嗯,最早来源Pythagorus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出处吗?

相关主题
(二)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伤痕》是全中国人写的
痛击 魏明伦:痛击“帝王崇拜戏”真相有几面?——《马丁盖尔归来》读后
Re: 《胡适还是鲁迅》新书上市-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zt
进入Reader版参与讨论
I*******y
发帖数: 4893
11
此ID发的所有帖子都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发上一堆谦词连篇又没有论证(也不敢论
证)的帖子,随时暗示自己懂那么一点点。虽然是人之常情,不过从学问上于人于己都
没好处。说白了就是浮躁。本来懒得作声,但看见有人都把这当成“干货”了,觉得害
人不浅,应该提个醒。
这里大谈特谈这个哲学那个文学批评的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看几个帖子就知道连
门都不入,大概生活里也没什么人可以讨论或者指点迷津,也只好在网上求讨论,既然
要讨论就有虚荣心,嘴上谦虚,发帖子又不能把自己显得太弱,既然没有什么高水平的
讨论,自我膨胀更甚,还不如不讨论。出发点可以理解,但结果是走更多弯路。很可惜。

【在 m*********s 的大作中提到】
: 最喜欢的书连书名都说错
T*****n
发帖数: 2456
12
BBS不是发paper的地方,是闲聊用的,是业余兴趣爱好相似的人交流用的,楼上不要太
悲愤了,lol
s**********n
发帖数: 3199
13
哦,工科文盲路过呀~~~多谢提醒。
确实没人指点迷津,有什么建议吗?时间有限,虽然谈不上有追求,能少走一步弯路算
一步 //bow

惜。

【在 I*******y 的大作中提到】
: 此ID发的所有帖子都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发上一堆谦词连篇又没有论证(也不敢论
: 证)的帖子,随时暗示自己懂那么一点点。虽然是人之常情,不过从学问上于人于己都
: 没好处。说白了就是浮躁。本来懒得作声,但看见有人都把这当成“干货”了,觉得害
: 人不浅,应该提个醒。
: 这里大谈特谈这个哲学那个文学批评的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看几个帖子就知道连
: 门都不入,大概生活里也没什么人可以讨论或者指点迷津,也只好在网上求讨论,既然
: 要讨论就有虚荣心,嘴上谦虚,发帖子又不能把自己显得太弱,既然没有什么高水平的
: 讨论,自我膨胀更甚,还不如不讨论。出发点可以理解,但结果是走更多弯路。很可惜。

I*******y
发帖数: 4893
14
找个文科PHD多聊,别无他法。在这种外行为主,相当一部分观众水平还不如你的地方
,越“交流”眼界越窄,弯路走得越多。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哦,工科文盲路过呀~~~多谢提醒。
: 确实没人指点迷津,有什么建议吗?时间有限,虽然谈不上有追求,能少走一步弯路算
: 一步 //bow
:
: 惜。

P*****s
发帖数: 2150
15
你这个要求也太严格了些
文科phd是知识覆盖面有,有系统的训练,但是研究的东西也是很专一吧。再说观点和感
触这种东西不是学文科的人才可以独有的啊。人和人从感知上来讲,能够将彼此区分开
的是天赋和敏锐性,并不是知识本身。当然能找到一个好的指导者,那是锦上添花。

【在 I*******y 的大作中提到】
: 找个文科PHD多聊,别无他法。在这种外行为主,相当一部分观众水平还不如你的地方
: ,越“交流”眼界越窄,弯路走得越多。

I*******y
发帖数: 4893
16
说的就是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中国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不管看
什么书思考什么事都是一股历史唯物主义加不完全归纳的味儿,根本的思路上就很局限
,加上看的书少又没有人可交流,经常是盲人摸象,走入误区或者极端。天赋是需要开
启的,敏锐性是需要磨炼和指导的。找个靠谱的文科PHD每周进行一次有一定内容的谈
话,平时读他比较熟悉的领域的书(不需要是他的研究领域),告诉他你读了什么,有
什么想法,虚心的听取他的批评意见,听他给你推荐书,坚持半年。你大概率不想再看
这个版上大多数帖子,即使它们谈论的是你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你也可以很自信地断定它
们都是在扯淡。找个人领我们走进门那不叫锦上添花,说成是“锦上添花”真是太高估
起点了。
你自己读读你写的这段话,对照它所回复的帖子,可以说没有任何逻辑条理可言,反映
出非常混乱的思路。这个样子不管搞理搞文都是不行的。(我自己这帖子就是个反面教
材,一段一个意思,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条理可言)
如果你是学理工科的,你可以找个“典型意义”上的对理科“感兴趣”(但是又很少有
机会跟理工科学生交流)的文科生聊聊他对你的领域的见解,运气不差的话你应该会很
快发现对方缺乏什么。当然了,这样的文科生不好找,这个镜子不容易照,lol
“交流”是个中性词,并不是什么人在一起以任何方式“交流”都会产生正面效应的。

和感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要求也太严格了些
: 文科phd是知识覆盖面有,有系统的训练,但是研究的东西也是很专一吧。再说观点和感
: 触这种东西不是学文科的人才可以独有的啊。人和人从感知上来讲,能够将彼此区分开
: 的是天赋和敏锐性,并不是知识本身。当然能找到一个好的指导者,那是锦上添花。

P*****s
发帖数: 2150
17
lol我本来也没有具体follow你们讲的什么,随便说了几句
你要争辩逻辑,估计全站没有任何个帖子能符合你的要求
我觉得bbs的功能就是闲聊,大家东扯西扯,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最初要说的是什么。不是
写学术文章,有必要那么较真儿吗?
最后还不忘歧视一把文科生。。。
这话题我就说到此,本来也不关我什么事。你继续。

【在 I*******y 的大作中提到】
: 说的就是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中国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不管看
: 什么书思考什么事都是一股历史唯物主义加不完全归纳的味儿,根本的思路上就很局限
: ,加上看的书少又没有人可交流,经常是盲人摸象,走入误区或者极端。天赋是需要开
: 启的,敏锐性是需要磨炼和指导的。找个靠谱的文科PHD每周进行一次有一定内容的谈
: 话,平时读他比较熟悉的领域的书(不需要是他的研究领域),告诉他你读了什么,有
: 什么想法,虚心的听取他的批评意见,听他给你推荐书,坚持半年。你大概率不想再看
: 这个版上大多数帖子,即使它们谈论的是你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你也可以很自信地断定它
: 们都是在扯淡。找个人领我们走进门那不叫锦上添花,说成是“锦上添花”真是太高估
: 起点了。
: 你自己读读你写的这段话,对照它所回复的帖子,可以说没有任何逻辑条理可言,反映

s***5
发帖数: 203
18
李约瑟问题的潜意识确实是西方中心论,但是研究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
1)现代科学发展于西方,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西方白种人(欧洲)掠夺的需要。欧洲资
源有限,白种人也没有吃苦耐劳的内敛品质,所以他们的出路在于向外掠夺,当然在十
字军东征过程中尝到了甜头。掠夺需要有航海武器优势,这就是最大的动力发展科技。
反之同时期中国由于先进的农业,中国人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人种上进化的原因
(是的中国人在智力,情绪成熟程度明显领先其他人种),使得中国人没有向外掠夺的
压力和动力。
2)同样的动力,也存在于许多蛮族,比方匈奴,突厥,为什么现代科技没有在那里产
生?我想答案在于这些蛮族没有能够想西方文艺复兴一样发掘出机械唯物主义和朴素辩
证法这些重要的哲学基础。
说的过于简要,算是抛砖引玉吧。

【在 T*****n 的大作中提到】
: 嗯,其实我觉得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发展出西方现代科学)是一个伪问题,根
: 本没什么好问的。这种问题的潜意识就是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的发展是标准;至少是
: 科技中心论,认为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才是最终成功的,如果不能发展出科技的文明是次
: 一等的。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找西方人问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纲六
: 纪?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治国在齐其家”的伦理?肯定没人理,至少不会作为一个严肃
: 话题讨论。
: 我总是在想,中国不能够发展出西方式的科技文明算什么呢?就算失败了?很多人潜意
: 识里就这么想。我觉得这种以西方文明作为“成功”的标准有点太成败论英雄的感觉。
: 前段时间草草读了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最后几章有一章讲方以智,说他差点向西
: 方科技靠拢了,只差一步,字里行间充满惋惜。我觉得这都是西方中心论、科技文明中

c****i
发帖数: 7933
19
大實話。

【在 I*******y 的大作中提到】
: 找个文科PHD多聊,别无他法。在这种外行为主,相当一部分观众水平还不如你的地方
: ,越“交流”眼界越窄,弯路走得越多。

1 (共1页)
进入Reader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科普:中国农历的历法改革和编制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爱情动物3
古希腊和中华战国时期哲学高峰的对比(二)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
德国科学家与英国科学家的比较 (ZT)痛击 魏明伦:痛击“帝王崇拜戏”
feminism的演进Re: 《胡适还是鲁迅》新书上市-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转载] PLATO除了REPUBLIC《伤痕》是全中国人写的
大家能推荐几本好书吗?真相有几面?——《马丁盖尔归来》读后
推荐一些有助于培养幽默感的英文书?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zt
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引言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西方话题: 科学话题: 数学话题: 中国话题: 李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