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rose版 - 三国人物品评录(24)诸葛瑾、诸葛恪
相关主题
读史有感(托孤)卡拉沃城堡-[12]
读史有感卡拉沃城堡 -[15]
卡拉沃城堡-[1] 上卡拉沃城堡-[16]
卡拉沃城堡-[2]下卡拉沃城堡-[17]
卡拉沃城堡-[3]给城堡烧的砖
卡拉沃城堡-[9]下大学5——绯闻的开始
卡拉沃城堡-[10]爸爸妈妈讲故事1
卡拉沃城堡-[11]少数民族 . 藏独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诸葛话题: 诸葛瑾话题: 诸葛亮话题: 孙权话题: 法正
进入Pros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6
发帖数: 10
1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从诸葛瑾看诸葛恪,从诸葛恪谈诸葛亮
按计划本篇应该写刘封,但是关于诸葛恪的话题酝酿了更久,思路也更成熟,所以我们
在此插播一篇诸葛恪、诸葛瑾和诸葛亮的文章。
诸葛家族是东汉时期典型的官宦家庭,传至诸葛亮父亲一辈,因为战乱,家道中落,但
也正因为战乱,诸葛家族的很多成员能够一展头角。诸葛瑾、诸葛亮和堂弟诸葛诞齐名
,时人有言:“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融在吴
国封侯爵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同样名扬海外。三国时代可谓诸葛家族的黄金年代
,如此谈资岂容错过?
人物导读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
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
的关系。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长子,诸葛亮之
侄。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
都尉,为东宫幕僚领袖。曾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陆逊病故,诸葛恪领其兵,为大将
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临终前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吴国军政大
权,初期革新政治,并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颇孚众望。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大举
兴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军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后被孙峻联合孙亮设计
杀害,被夷灭三族。
正文
诸葛恪在吴国的结局无疑是很惨的,诸葛瑾之前说他“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果
然应验。不过,不能因为诸葛恪最后身败名裂,就觉得他不学无术没本事,正相反,诸
葛恪敏学巧思,在吴国是上上人才。《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
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
思见其状。
诸葛恪出入朝廷,围观的百姓翘首以待,吴国只有孙策和周瑜有过这样的待遇。次年东
兴之战,诸葛恪大败魏军,献首太庙,又是一件大功。短短一年功夫,诸葛恪的声望已
无人能及,成为说一不二的头号人物。但谁成想,转过年来,诸葛恪兵败合肥新城,回
国后死于宫廷政变。
诸葛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从深孚众望到身败名裂,可以非常快,用现在话讲,就
是分分钟的事情。分分钟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有格外的吸引力,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
就是“逆转的奇迹”,在敌人眼里,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分分钟就做到了。是什么
原因造成了诸葛恪的悲剧呢?我认为,分析这两个问题,离不开对他父亲乃至叔父的讨
论。我们不妨这样思考问题:论深孚众望,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却没有被政敌打败;要
说诸葛恪根基太浅,诸葛瑾刚到江东的根基比他更浅,他父亲也没有跌跟头;是因为打
败仗?你以为失街亭对诸葛亮的冲击不大么?我们于是很好奇,为什么只有诸葛恪这么
“倒霉”?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好多人拿这句话来揶揄诸葛亮性格过于谨慎,像司马懿,当时虽然还没有这句话,但话
里话外总透着诸葛亮不如自己。《三国演义》中,倍道降孟达之后,司马懿曾对张郃说,
诸葛亮平素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
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只怕有失,不肯弄险,必然军出斜谷,来取郿城也
;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
司马懿说得好像自己比诸葛亮强多少倍,其实他骨子里也是一样谨慎。火烧上方谷之后
,司马懿蛊惑人心,对郭淮说,
孔明若出武功地名,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真为可忧。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可保
无事矣。”
武功在渭北之东,蜀军如果没有消灭魏军就东出武功,必然粮道被断,全军覆没。诸葛
亮必然屯兵渭南。他熟知地理,怎能不知道这点?他这样做是为了安抚众将,避免不必
要的出击。他的逻辑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这样做还不是因为谨慎?一定程度来讲,
司马懿多疑胜过诸葛亮,谨慎也必然更甚于诸葛亮。做大事的人,怎能不谨慎?谨慎并
不是诸葛亮的专利,也不是诸葛亮的缺点。正相反,诸葛亮之所以在蜀国屹立不倒,无
他,就是谨慎。说他是权臣也罢,奸臣也罢,他就是不给你任何打败他的机会。
诸葛亮这辈子,在外做官,在家做人,第一要务就是谨慎——谨慎,谨慎,再谨慎。刘
备入川后大行赏罚,彭羕曾因受赏不均,酒后诽谤刘备,被马超举报下狱。彭羕情急之
间给诸葛亮去了一封绝命书,信中痛陈前非,立志悔改,夹叙夹议,总之是一篇很有力
的求情文书。诸葛亮收到信后如何回复的呢?诸葛亮没有回复。为什么?这又涉及另一
封信。
《三国志·法正传》记载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
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
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有人向诸葛亮抱怨法正私设公堂,擅动私刑,这些是不是事实呢?肯定是。诸葛亮怎么
答复呢?法正有功。这简直答非所问。乍看这一段,诸葛亮前言不搭后语,多半怀疑记
载有误。《蜀科》出台后,法正曾向诸葛亮抱怨刑法太峻,诸葛亮答以大义,要依法治
国。可事情到了法正身上,依法治国好像不存在一样。为什么?因为刘备看重法正,而
诸葛亮对此洞若观火。出于谨慎也是自保,他绝不触及刘备和法正之间的关系,用后人
的话讲“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言外之意,刘备和法正、自己和法
正,这两条线是警戒线,但凡和它们有一丝关联的,自己动都不要动,别人万一动了,
自己也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彭羕就是这样的例子。法正“宿自知羕”,“遂(与庞统)并致之先主”[1]。彭羕入
狱是因为刘备,彭羕却没有找法正求情,而是找到诸葛亮,这其间的关系波谲云诡,一
时难以分辨。到底是法正授意,还是他自己要这么做?诸葛亮摸不清楚。彭羕是法正举
荐的,彭羕又恶语中伤刘备,而法正又是刘备的股肱,保彭羕无异于保住一个随时可以
中伤法正的利器,万一彭羕拜错了庙,自己又上错了船,刘备极可能迁怒自己。那怎么
办?信,我没收到,也不会回复的。他是要等法正自己说话。人是法正举荐的,彭羕获
重罪,真要救他,法正也必须要表态;法正如果不说话,这件事就到此为止。最终,“
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马伯庸在《三国配角演义》中写有一篇《白帝城之夜》,涉及蜀汉隐秘的夺嫡之争。就
在诸葛亮用特殊方法解决凶手后,主角气喘吁吁地赶到,惊异于现场,“如此,日后史
书如何记载?”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回答,“很简单,日后不设史官。”我认为,马伯庸
在蜀国史官之谜的戏剧化“解读”中点到了诸葛亮做官为人的精髓之处。
就在诸葛恪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诸葛亮的谨慎。《三国志·诸葛恪传》注引《江
表传》记载,
江表传曰: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
死,将用恪。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
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逊以白权,即转恪领兵。
诸葛亮作为蜀国真正的执政者,和孙权直通书信,常人看来并无不妥,何况诸葛恪是自
己的侄子,书信内容若论及亲族,大家第一反应大概都是去信直言,但诸葛亮这封信并
没有交给孙权,而是给了陆逊。第一,如果诸葛恪将来任职节度官,就是陆逊下属,由
陆逊转陈更为妥当;第二,诸葛亮在家不谈公事,在官不及私言,直接给孙权去信,如
果孙权拒绝,是吴国皇帝驳了蜀国丞相,如果答应,则是孙氏卷入了诸葛氏内务;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自己虽是蜀国实际执政者,但毕竟只是丞相,公议往来,丞相交给丞
相才最妥当,也不会授人以柄。诸葛亮的行事特点在这件事情上得到充分体现。
反观诸葛恪做事,虽然时而成果显著,却也常有明显阙失,很多时候,并不是他力所不
及,而是心思疏忽。就以这次典章军粮为例,“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他觉得不喜欢的就可以不去做,殊不知,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是从调度江南四郡钱
粮起步的。掌握钱粮调度,便可知道行军打仗的补给需求,对军队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也
更直接。退一步讲,统帅全军,岂能不熟知军队最基本的运作?曹操陈留起兵,曾亲自
动手打铸兵器。别人劝他,说安天下不必扫一屋,他回答说,小事也有大用,何况打铸
兵器并非小事。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曹操又在拽人格,但类似的经历在诸葛亮文集
中得到了印证。
诸葛亮曾在占领武都阴平后为某部统一更换刀斧,原因是砍斫鹿角毁坏刀斧千枚。先前
他以为这是正常损耗,后来才查知是后勤偷工减料,便重新晓谕全军,上阵刀械必须是
十折钢刀,更请刀神蒲元亲自淬炼宝刀千口,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回成都取蜀江水淬火。
如此看来,曹操做的事情是小还是不小呢?他们做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目的,并不以事
情的大小为标准。诸葛恪最后就是错在这里,前人说他刚愎自用,确实如此,但根本原
因是,他眼高手低,以钱粮调配等基本运作细节为小事,不加留心。临事时,果然心里
没有分寸,不知道士兵疫情到什么程度是严重,会影响战斗力,后勤补给到底有多困难
。他没守过城,没吃过苦,含着金钥匙出生,没有典过钱粮,即便是典兵,也多有阙失。
《三国志·陆抗传》记载,
赤乌九年,迁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换屯柴桑。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
庐桑果,不得妄败。恪入屯,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颇有毁坏,深以为惭。
前不久,诸葛恪老先生还远斥候要进攻寿春。估计孙权之前到过诸葛恪大营,知道是不
可能成功的,制止了他。我们很好奇,这么明显的缺点,没有人给他提醒嘛?其实真有
啊!
初权病笃,召恪辅政。临去,大司马吕岱戒之曰:“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恪答
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岱
无以答,当时咸谓之失言。
什么是失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那意思就是,当时
大家都觉得你跟他说了也白说。但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似乎又能看出点别的端倪来。吕
岱比诸葛瑾还要大上十几岁,是十足的长辈,他就是指着鼻子骂,诸葛恪也不应回嘴。
但好心当成驴肝肺,诸葛恪的回复至少是不尊重老革命。这让我们觉得,诸葛恪在处理
人际关系上似乎有很大问题,这一点又和他的父亲形成极大的反差。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徐州的战乱为孙策、孙权送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如张昭、鲁肃,诸葛瑾。孙策新死,
诸葛瑾被推荐到孙权府中,后来做到长史、中司马。
长史是什么官职呢?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诸葛亮的几位长史:张裔、蒋琬、杨仪,每
一位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个官职履历已然让我浮想联翩。孙策死前的长史是张昭,
政局平稳后,孙权很快将这个位子留给诸葛瑾。观诸葛瑾的出身,一不是淮泗嫡系,二
不是随孙策打天下老臣,三不是江东名门望族。无根无基的一个人,在一大批人才中不
声不响做到将军府秘书长,他哪来的这么大能耐?
官职可能真的是根据当时需求任免的,也就罢了,但问题还不止,再看他的封爵。公元
219年,诸葛瑾受封宣城侯,公元222年,封宛陵侯。这两个地方,不知道大家熟悉与否
,我是觉得很有意思的。前文写周泰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宣城,这个地方对早年的孙权
是极为重要的。宛陵离宣城不远,但属丹阳郡。丹阳这个地名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前文
提到过丹阳兵。历任丹阳太守都是孙吴政坛举足轻重的一员,也多由孙氏宗亲担当。诸
葛瑾先后受封如此重要的两个地方,孙权对他的重视可见一斑。诸葛瑾何德何能受到孙
权如此推崇呢?我认为,归结起来就四个字——明知进退。
我们可以横向对比诸葛瑾和其他东吴群臣的传记,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和诸葛瑾同样量
级或者更重量级的文职官员,大多和孙权不同程度冲突过,如陆逊、张昭、虞翻,诸位
犯言直谏,惹君不悦,就连孙权口中“顾君不言,言必有中”的顾雍都让孙权喝酒喝不
踏实,唯独诸葛瑾,每次他见孙权都是和颜悦色,孙权对他也是倾心相交,他这种行为
说明他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政治地位。
诸葛瑾的政治才能不如张昭、顾雍,以人品著称,至多不过和蜀国的陈震等量齐观,却
受到特别的重遇。为什么?因为诸葛瑾是孙权制衡功勋老臣和江东士族的重要棋子,他
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诸葛瑾和张昭同属流亡北士,和顾雍、步骘又同为跟随孙权的旧部,诸葛瑾是联系这两
派力量的重要纽带。关键是,他没有开疆拓土的功勋,不具备张昭那样威慑孙权的众望
,又不同于顾雍这些江东士族,不会直接威胁孙氏政权的统治,因此,孙权可以通过诸
葛瑾来安抚甚至打压这两者。孙权重用诸葛瑾,无异于将这两个集体中“各”推出一个
典型,然后集中塑造,这样的奖赏,让双方都感到欣慰,又都感到压力。
在东吴整个政局的发展中,不变的主题是联魏还是连蜀的问题,诸葛瑾作为温和的联蜀
派,能够在孙权和刘备翻脸的时候“明哲保身”,又能在恢复邦交时“挺身而出”,这
样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孙权身边,张昭是坚定的联魏派,吕蒙陆逊是坚定的独立派,鲁
肃是坚定的联蜀派,他这样的温和派,能够调和众多派系,达到弥补决策裂缝的效果。
于是,诸葛瑾便成为东吴政坛最特别又最有用的十全大补贴。
但最最关键的并不是他政治派别如何,而是他看清了自己的作用,并保证自己从来没有
得罪过一个人。你没看错,一个都没有。在四十年的时间中,诸葛瑾从没有说“我宣城
侯如何如何”,都是孙权在说,“诸葛瑾当官做人都很到位,懂做官更要会做人”。这
是孙权以诸葛瑾为例教做人!我们翻翻诸葛瑾的传记,没有一次犯言直谏,也没有一次
同僚冲突,他每一次发言,或是替人求情,或是给孙权舒心。这样的人谁不喜欢?他的
面子谁不买?就是因为他每次都明着吃亏,他儿子诸葛恪后来才能暗地里占便宜。公元
234年,诸葛恪领丹阳太守。这是啥意思啊?就是孙权一定程度认为诸葛恪可以起到宗
室才能起到的作用啊。这不都是诸葛瑾吃亏吃出来的便宜吗?我们之前写《赵氏孤儿小
传》,明写赵武,暗写赵衰,是谁让赵氏转危为安?还不是赵衰。
诸葛瑾能有最后的荣誉,归根结底就在于他善于守拙,能够知道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
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像陆逊那样犯言直谏,他知道都是无用功。诸葛瑾为什么说诸
葛恪“将大赤吾族”?因为诸葛恪在早期体现出来的智慧是没有限制的。节制,是一个
政治家成功的必备条件,而诸葛恪在诸葛瑾目所能及的范围内,毫无节制地发挥自己的
聪明才智,这对于根基尚浅的诸葛家族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诸葛瑾下这句定语,是在诸葛恪征讨山越大获全胜之前,如果故事就到这里结束,大家
可能会觉得诸葛瑾糊涂,但整个故事看完,真得感叹,知子莫如父。
小时候,诸葛瑾带儿子去参加孙权的酒宴,孙权要给张昭敬酒,张昭推辞不喝,诸葛恪
说什么呢?
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
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把九十多的老头子挤兑得无言以对,以致后来张昭因为很小的问题
失态(事见《三国志·诸葛恪传》)。这件小事,诸葛瑾看在心里,绝不以为喜。这件
小事情本可以避免,只要诸葛恪承认自己百智一失,就可以同时回护两个人的面子,但
偏偏诸葛恪“奋勇出击”,把东吴最举足轻重的政坛元老得罪惨了。张昭不喝酒,不是
第一次,之前有一次,孙权喝酒前说错话,他老人家就赌气离席了。现在又不喝酒,孙
权的面子肯定下不来,如果能够在这里压张昭一头,就是捡回了原来的面子啊。诸葛瑾
知道,一个臣子最忌讳卷入主公和另一个臣子的恩怨。
但是,为什么这种得罪人的事,孙权找到了诸葛恪?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前孙权提
拔诸葛瑾,不过是无声地制衡其他几派,现在,诸葛恪俨然成为孙权手里的一种武器了
,不管这武器砍向谁,对方不敢怨孙权,必然都恨他。历史上那些宠臣,得势时,哪个
不是呼风唤雨,等到君王大事已毕,树倒猢狲散,哪个不是身败名裂。诸葛瑾多大学问
,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么?如今诸葛恪越是聪明,就说明这武器越好用,孙权就越爱用,
诸葛恪就越得罪人,到头来就跌得越惨。别怪孙权无情,是你给了他机会,那么多人,
怎么就你诸葛恪上道了,因为就你“聪明”。话说回来,你是真聪明么?
《三国志·诸葛恪传》注引《吴书》曾记载过这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
狠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
大家都看好诸葛恪,不仅是因为诸葛恪天资聪颖,才学过人,更因为大家以为孙权最喜
欢诸葛恪,也最可能被选为辅政大臣,但孙权再次证明了大家的想法是错误的。很显然
,在孙权心中,诸葛恪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五大辅政,诸葛恪连第五名都没排上
,落差大不大?大。意外不意外?不意外。对孙权来讲,诸葛恪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了
;辅政大臣,他没有必要来做。为什么?因为辅政大臣最重要的不是才能,是人脉,而
这一点,诸葛恪不具备。如果真做不成辅政大臣,诸葛恪可能最后也不会祸及满门,但
“可惜”,这时候,诸葛瑾的人脉发挥作用了,由于身为宗室重臣的孙峻铁保,最终诸
葛恪保送成为首辅。有趣的是,诸葛恪最后入宫被杀,同样是孙峻的阴谋。成也孙峻,
败也孙峻。这样讽刺的结局再次向我们透露出诸葛恪的一个致命缺陷——胸无城府,鲜
有远谋。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孙峻以果决著称,他力保诸葛恪为首辅,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他认为诸葛恪作为流
亡北士的后人对宗室的威胁较小,自己将来进退自如;第二,他认为诸葛瑾的家风多少
会遗传给诸葛恪,和他共事更容易。谁成想,最后这两条打算全部落空,诸葛恪东兴大
捷后变得愈发专权,直接威胁到了宗室的利益。从帮助一个人到谋害一个人,转变可谓
巨大,我以为,最根本原因是,诸葛恪没有长远的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也不知道作为首辅应该做什么事情。这一点,我们又可以回到诸葛亮身上找依据。
去年夏天,我买了一本《诸葛亮文集校注》。我很好奇,诸葛亮平时常念叨些什么?除
了刘备,他最常提到的人是哪一位?是庞统、法正?还是蒋琬、费祎?答案出乎意料,
是一个叫董和的人。董和不太出名,他的儿子董允是蜀汉四相之一。董和董幼宰,一个
在蜀汉朝廷里不太显眼的人物为何受到诸葛亮如此推崇?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诸
葛亮教令中最多提到的人,和他个人最在意的人,其实是两回事。这两者在他的世界观
中是分属不同集合的。在教令中提到最多的人,恰恰是他最希望别人在意的人。他教令
中屡次提到董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大家都成为董和。
董和,荆州人,先于刘备入蜀,早年是刘璋手下的官员,他曾和诸葛亮同时主持刘备左
将军府事务,具有较好的合作经历。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国实际的一把手,鼓励大
家开诚布公,他提到四个人:崔钧、徐庶、董和、胡济,前两人能够指出他的个人得失
,后两人能够一心为公,和他探讨施政得失。这篇教令的目的,就是以董和为典型事例
,鼓励刘璋集团的旧臣和愿意合作的益州士人,到新政府中来,和荆州士人合作,共同
治蜀。
过分批评政策过失,可能会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于是诸葛亮又做了第二步:废徙廖立
,罢黜来敏。这两位都是荆州士人,但犯了同样的错误:乱议朝政。议政,要有节制,
要有指导方针,要有中心思想,那就是,巩固政府根基,最大限度为北伐服务。诸葛亮
在《黜来敏教》中提到罢黜来敏的理由: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孔融那样的大牛,诸
葛亮都觉得乱群当黜,你来敏又怎样?政府有规矩,大家都要遵守,不会因为亲亲疏疏
就执法有偏。诸葛亮用严刑峻法来稳定朝局,让时局为自己所用。
荆州已经不在蜀国手中,处罚荆州士人容易让东州士人蠢蠢欲动。于是诸葛亮又走了第
三步:罢黜李严!在接连处理廖立、来敏、马谡之后,李严也不能“幸免于难”。这种
三换一式的政治操作,既弹压了舆情,又保持了朝局的平稳,最终直到蜀国灭亡也没有
出现政变,朝局始终平稳。
能有这样结果,首先,得益于诸葛亮整体构思的正确。诸葛亮总是很清楚自己在政局中
扮演的角色。他知道,刘备死后,政治权利出现真空,这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遇,
但其中也暗含着挑战。他所要做的,就是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在他手中高举的
“光复汉室”的大旗下,以此整合蜀汉的政治力量,并达到对反对势力弹压的目的。
其次,他的执政理念是有整体战略支撑的。他每走一步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也
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走到哪里去。每做一件事,发布一个教令,目的性很强,比如,罢黜
来敏,他开篇援引来敏“原话”,“诸人共憎我”,把来敏案定性,然后再讨论其他问
题。诸葛亮永远都知道自己进退何方。征孟获也好,失街亭也罢,你抓不住他一点把柄
,等他缓过气来,你却被他按住了。这就是诸葛亮的政治斗争智慧。
这些正与诸葛恪形成鲜明的对比。诸葛恪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做到首辅。他总以为,
孙权偏爱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得到父亲多少关照,却得到了孙权的特殊照顾,走到哪
里,都有孙权替自己撑腰。
《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
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言)〔诸〕府。恪以
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
诚然,诸葛恪抚越是一次大胜,但也流露出一些很危险的信号。臼阳在丹阳治下,臼阳
长应该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吧。市长级别虽然不高,但我们说过,丹阳这个地方
对于东吴是很敏感的,诸葛恪却敢先斩后奏。大事当前,固然可以当机立断,但毕竟是
很敏感的地区,也仅仅是违反诸葛恪的教令,他没有依法处理,而是就地正法,这样做
的潜在逻辑就是——有权利,我就有资格决人生死。孙权临死前遗命“诏有司诸事一统
于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这其中的意味大家不难体会,生杀大权坚决不放是对诸
葛恪一种警醒。很明显,在孙权眼里,诸葛恪聪慧过人,但有些肆无忌惮,必须要予以
节制。
孙权死后,诸葛家族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不再具备左右逢源的政治资本。诸葛恪身居高
位,最该做的是保护自己。无论是改革新政,还是东兴大捷,胜利之中都存在隐忧。孙
权晚年确实弊政重重,但短时间改弦更张,会出现隐蔽的政治投机,本就缺少从政经验
并不能洞悉人性的诸葛恪更无从辨别敌友,无法分辨谁和自己倾心相交,谁又是趋炎附
势,瞬间带来的威望反而蒙蔽了他的判断。东兴大捷也有较大的问题,前线指挥的是丁
奉,后面接应的是吕据,直接原因是魏军轻敌冒进,论战功诸葛恪不如丁奉,论资历又
不如吕据,诸葛恪不能推功及人,又一次坐失韬光养晦的时机。
在改革弊政显露成效之后,诸葛恪本应更注意培植人脉,注意和宗室保持合作,平衡朝
局。他既没有陆逊那样的功绩,也没有顾雍那样的根基,一切的成功都是暂时的,他的
第一要务就是稳定朝局。过渡时期,朝局越稳定,对自己越有利。他千不该万不该,不
该借助东兴大捷再兴兵祸,将胜算堵在偶然性的事件上。在此之前,东吴屡次北伐,没
有一次成功,你凭什么认为你就能赢?“万一”输了,以你的资历和人脉,又怎么善后
?这些他都没有进行周密的安排,也多半超出他的应变能力之外。兵败之后,他慌了神
,没有执政经验的弱点暴露无疑,在危急时刻显然无法面面俱到,这样更把宗室力量彻
底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他整体的失误,也将他的行事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三国
杀里诸葛恪的阵亡台词是“重权震主,是我疏忽了”。其实他失势不是因为重权震主,
霍光、诸葛亮、曹操都是重权震主,他们都没有吃眼前亏。他之所以失败,归根到底,
还是他做事情没有长远规划,总还想着像孙权在世那样,以抢功劳、出风头为目的去做
事情,事情岂能做成?是孙权的关爱反而将他的决策目光极大缩短。借用张宏杰的论断
,“聪明”的诸葛恪也成了一个“洞穴人”。
我们之前说过,郭嘉的身后有若干人物的影子。第一个影子,我们已经讲过,陆逊;诸
葛恪是他的第二个影子,早年意气风发的偶像派政治家,最后因为决策不成熟,落得身
败名裂。同样的经历,未必不会应验在郭嘉身上。公元207年,郭嘉力主曹操远袭乌丸
,曹军行至敌军二百里外便被发现,奇袭计划打了折扣,战斗也极为惊险。我们不妨试
想,如果这场仗曹操打败了,又会如何?出兵前,曹操是力排众议采纳了郭嘉的建议,
如果最后输了,郭嘉是一定会被人揪住痛打的,汉室旧臣也会蜂拥而至,揪着姓郭的辫
子不放,一门心思要打后面姓曹的老虎。最后,郭嘉即便没有早死,结局如何,我们无
从知晓,但至少我们要在这里打个不大不小的问号。
这就是所有偶像派人物的苦恼,如果他们希望长久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要摘掉自己偶
像派的帽子,隐藏在巨人的背后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自己价值的同时保护自
己。这是一种悖论,也许某年某月某日,从日上三竿到太阳落山,这些人一直在思考一
个左右互搏的问题:如何能让自己既不摆脱偶像派的光环,又快些摆脱偶像派光环的诅
咒?这个问题,谁都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只知道已有两个错误答案——陆逊和诸葛恪
Q****n
发帖数: 1351
2
那个说“诸葛瑾之驴”的也是诸葛恪的故事吧?

【在 j*******6 的大作中提到】
: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从诸葛瑾看诸葛恪,从诸葛恪谈诸葛亮
: 按计划本篇应该写刘封,但是关于诸葛恪的话题酝酿了更久,思路也更成熟,所以我们
: 在此插播一篇诸葛恪、诸葛瑾和诸葛亮的文章。
: 诸葛家族是东汉时期典型的官宦家庭,传至诸葛亮父亲一辈,因为战乱,家道中落,但
: 也正因为战乱,诸葛家族的很多成员能够一展头角。诸葛瑾、诸葛亮和堂弟诸葛诞齐名
: ,时人有言:“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融在吴
: 国封侯爵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同样名扬海外。三国时代可谓诸葛家族的黄金年代
: ,如此谈资岂容错过?
: 人物导读
: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

d*******h
发帖数: 2146
3
写得真好
j*******6
发帖数: 10
4
是的,“诸葛子瑜之驴”

【在 Q****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个说“诸葛瑾之驴”的也是诸葛恪的故事吧?
j*******6
发帖数: 10
5
多谢多谢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得真好
l*r
发帖数: 79569
6
为啥直接第24集了?

【在 j*******6 的大作中提到】
: 多谢多谢
u***l
发帖数: 2997
7
写得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功力,推测的部分也合情合理。很期待刘封这一篇。
s****s
发帖数: 2163
8
同问。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直接第24集了?
j*******6
发帖数: 10
9
就这篇感觉还能拿出来发,前面的需要改一改,所以,嘿嘿。。。你懂的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直接第24集了?
j*******6
发帖数: 10
10
前面的构思还不太成熟,嘿嘿,倒叙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同问。
j*******6
发帖数: 10
11
多谢捧场,过奖了过奖了。后面也请帮忙多提意见

【在 u***l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得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功力,推测的部分也合情合理。很期待刘封这一篇。
1 (共1页)
进入Pros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少数民族 . 藏独卡拉沃城堡-[3]
慎思:关羽失荆州不是因为“大意”卡拉沃城堡-[9]下
诸葛亮有没有后悔出山? (转载)卡拉沃城堡-[10]
原来诸葛亮不姓“诸葛”(转载)卡拉沃城堡-[11]
读史有感(托孤)卡拉沃城堡-[12]
读史有感卡拉沃城堡 -[15]
卡拉沃城堡-[1] 上卡拉沃城堡-[16]
卡拉沃城堡-[2]下卡拉沃城堡-[17]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诸葛话题: 诸葛瑾话题: 诸葛亮话题: 孙权话题: 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