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ingpong版 - 谁能帮HH 回复这一篇?
相关主题
不如分析一下方舟子的文章的合理性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转过来大家欣赏
关于HH的问题,用乒乓球举例来说明一下准备构思一篇详细分析大母蹄技术特点的文章
回答横直考虑写一篇自己换长胶的体会
转一篇推挡技术一篇介绍jk反手拧的图画,大伙或许看过
我来贴一篇:关于乔红吹牛兄,来一篇《吹牛大王乒乓成长记》吧!
趣文一篇征文比赛:某某球馆就是好啊
再来一篇胶皮的初中阅读一篇
转一篇,CL精华区放入了一篇文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寒话题: 三重门话题: 求医话题: 疥疮话题: 医生
进入Pingpo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d
发帖数: 5161
1
“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
  ·方舟子·
广州媒体人、和韩寒有私人交往的周筱赟在微博上说:“我早在2009年就说
韩寒就是当代的鲁迅。我需要阅读获得启蒙,而韩寒从不看书,却能说出鲁迅胡
适一样的话,韩寒就是天才。”“事实上,韩寒从18岁开始,就不再看任何书
了。……他的思想完全是天生的。”
我讽刺说:“鲁迅胡适看了无数的书才能说出那样的话,而韩寒从不看书却
能说出鲁迅胡适一样的话,比鲁迅胡适牛多了,说他是当代鲁迅那是贬低他了,
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
之后周筱赟发了个道歉声明:“韩寒新博文提到均为18岁前的中小学阅读,
但我没想到他从小阅读量如此大,由此我的原结论完全错了:韩寒思想还是来自
看书。”即便如此,鲁迅、胡适18岁以后还要不断地阅读充实自己,韩寒还是比
他们伟大多了。
周筱赟说的韩寒新博文,指的是那篇攻击我和麦田的《正常文章一篇》,其
中韩寒为了表明自己有写拉丁文的能力,如此炫耀当时自己读书之多:
“十七岁的我很幼稚,当时我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我从小喜欢阅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五百本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
童话寓言,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
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
《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管锥编》《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都是当时附庸风雅的读书人喜欢
挂在嘴上的,以此为例未见得读书之多,更不病态。有趣的是韩寒声称他在高中
时阅读《二十四史》,以前他在别的文章中也这么说过,二十四史是他读高中时
在学校图书馆资料库中读的。有的报道更明确地说他“通览”二十四史。韩寒高
中只读了一年,就因为七门功课(包括语文)不及格被迫退学。《二十四史》并
非一本书,而是24部历朝所谓正史的统称,共计3300卷,4700万字。韩寒以一年
的时间阅读它,平均一天要读9卷13万字,而且是没有白话文注释的文言文,而
且他还要上课,还要读其他的书。我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文言文功底,花
了七、八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把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点校本翻了一遍(而且主要
翻的是人物传记部分),才敢吹嘘读过二十四史;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
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
何必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从地下爬出来
崇拜他才对。难怪葛剑雄的高足、历史科班出身的周筱赟视之为神明。下次周筱
赟再拜见韩寒,不妨从二十四史点校本中抽一本向他请教,见识见识韩寒快速阅
读文言文史籍的超能力。
我作为外人没有向韩寒当面请教文史的机会,只能根据公开的资料向韩寒讨
教。比如其成名作《三重门》的取名。这本小说是他在18岁那年出的,但是当时
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
这位文史之神却说“忘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礼记·中
庸》。因此这就让人怀疑是不是其父给取的书名,甚至有人怀疑整本书都是其父
帮着写的。对此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中回应说: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这是啥子意思呢,朱熹批注了以下,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虽然郑玄
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取的书名。为
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我反复的思量,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
名,而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诸位觉得装逼么,于是我在之
后的采访中便不好意思再回答。而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
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
原来他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才说“忘了”,好吧,我们姑且接受这个奇怪的
解释,从上面他的这段引经据典的说明中仍然能看出问题。他说《三重门》的名
字取自《礼记》的“王天下有三重焉”,而且“三重”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
“追究”到《周礼》。我们姑且不去管《礼记》和《周礼》谁先出的争议,《周
礼》只有一个地方有“三重”这两个字:“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
卿大夫不重。”此处三重的意思是三层,而《礼记》“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
重”的意思是三个重要的东西,这两个地方的“重”不仅意思不一样,连读音也
不一样,韩寒怎么能够把它们“追究”在一起呢?
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
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
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
“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
“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
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
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
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
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h**d
发帖数: 5161
2
HH 宣布退出论战了,没戏看了
b*****1
发帖数: 1355
3
这篇早被人批过了。
首先说二十四史,这儿方舟子有个偷换概念,人说读了,到他那儿就变成人读完了并理
解了,然后说这么短时间不可能,然后就一口咬定人家撒谎。就象说,我说我上初一的
时候整天看百科全书,另一个人跳出来说,你吹牛,你撒谎,百科全书几百本,中文的
,英文的,你初一一年怎么看得完。
三重门人家也说了,书里面提了两次,两次的意思不一样,一次当三chong解,一次当
三zhong解。你可以质疑人家的水平,说你理解错了,不能这么用,但没法用这个来质
疑人家造假。至于韩寒一次说不知道,是在负气的情况下说的,当不了真。也有人指出
了,三重门要真不是韩寒写的,他还真这么牛叉说他不知道。

【在 h**d 的大作中提到】
: “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
:   ·方舟子·
: 广州媒体人、和韩寒有私人交往的周筱赟在微博上说:“我早在2009年就说
: 韩寒就是当代的鲁迅。我需要阅读获得启蒙,而韩寒从不看书,却能说出鲁迅胡
: 适一样的话,韩寒就是天才。”“事实上,韩寒从18岁开始,就不再看任何书
: 了。……他的思想完全是天生的。”
: 我讽刺说:“鲁迅胡适看了无数的书才能说出那样的话,而韩寒从不看书却
: 能说出鲁迅胡适一样的话,比鲁迅胡适牛多了,说他是当代鲁迅那是贬低他了,
: 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
: 之后周筱赟发了个道歉声明:“韩寒新博文提到均为18岁前的中小学阅读,

h**d
发帖数: 5161
4
首先,这只是质疑而已。我想觉得可疑的人会很多。
第二,二十四史的问题是针对”通览“而言,不如直接说报道不实与HH无关,这样更有
力。
第三,书名的解释我看过,还有一种也很有趣:
说到方言,韩寒这个上海人把“重(众)”念成“重(虫)”就毫不奇怪了。因为吴语
中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重要”就是“虫要”,许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永远分不
清“黄”和“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在 b*****1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早被人批过了。
: 首先说二十四史,这儿方舟子有个偷换概念,人说读了,到他那儿就变成人读完了并理
: 解了,然后说这么短时间不可能,然后就一口咬定人家撒谎。就象说,我说我上初一的
: 时候整天看百科全书,另一个人跳出来说,你吹牛,你撒谎,百科全书几百本,中文的
: ,英文的,你初一一年怎么看得完。
: 三重门人家也说了,书里面提了两次,两次的意思不一样,一次当三chong解,一次当
: 三zhong解。你可以质疑人家的水平,说你理解错了,不能这么用,但没法用这个来质
: 疑人家造假。至于韩寒一次说不知道,是在负气的情况下说的,当不了真。也有人指出
: 了,三重门要真不是韩寒写的,他还真这么牛叉说他不知道。

h**d
发帖数: 5161
5
方没法证明HH 是假的,但是HH总也回应不出道道来。是不是假的,只能说可疑,但水
平而言,高下立判。
“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方舟子·
韩寒在在1999年上高一时因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成为小众名人,
但让他成为大众名人的,是在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不
仅轰动一时,而且畅销不衰,销量超过200万册,韩寒自称“我至今所有的荣誉
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
在最近的文章中,韩寒以他写作《三重门》时还不认识路金波为由驳斥该书
由路金波代笔的说法,让人莫名其妙,因为人们怀疑的是《三重门》由韩寒的父
亲韩仁均代笔,路金波则被怀疑代笔韩寒后来的博客文章。韩寒还打算在4月1日
出版该书的手稿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同样莫名其妙。这本书既然是以韩寒作品的
名义出版的,那么他至少会抄一部书稿给出版社,有他的手稿存在并不能证明书
就是他写的。他举海岩出示手稿证明没有别人代笔为例,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田博马上在微博上贴出手稿证明他和赵立志就是海岩《五星大饭店》的代笔,上
面还有海岩批改的笔迹。
那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介绍,“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
不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一开
始,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我们在媒体上常常看到说‘一个留级生写出一部长篇小
说’、‘一个17岁的少年写出长篇小说’什么什么的,好像《三重门》是韩寒留
级后写的,是韩寒17岁时写的。其实严格地来说,韩寒的《三重门》写于留级前,
写于16岁,也许开始准备的时间更早。”“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
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
“在1999年3月28日去上海市区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
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长篇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
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
而最近韩寒在回应《三重门》由其父亲代笔的质疑时,如此说:“既然很多
质疑我的人主要焦点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
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
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
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按韩仁均的说法,《三重门》的写作用了不到七个月(1998年9月~1999年3
月),写于韩寒16岁时,还特地纠正了媒体上关于写于17岁的错误说法。而按韩
寒的说法,《三重门》的写作用了整整一年多,写于韩寒17岁时,沿用了媒体的
说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的说法?韩仁均对该书的写作时间说得更详细,
更肯定,似乎对该书的写作过程比韩寒还要熟悉,而且有旁证(《萌芽》的胡玮
莳和赵长天),应该更准确,那么是不是应该再来纠正一下韩寒从媒体得来的错
误说法?
韩寒说他“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
都在写这本书,但是在2006年11月26日播出的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可凡倾
听》节目中,韩寒却对曹可凡说他课余都在玩,只在课内时间写作:
 曹:那你这个小说是利用什么时间写的,是课余时间还是怎么样?
韩:课余时间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有用的时间,得玩,所以基本上我就认为
是没用的时间比如说课内时间,我在那写。
http://ent.sina.com.cn/v/m/2006-11-21/21061338001.html
那么他在课外究竟写没写《三重门》?“深夜”和周末是玩还是写作?作为
那么爱玩的体育特长生,体育课真的也不去上而在写作?
韩寒在《第三个人》中另有说法:
“进了松江二中要住校,无父母管教,很幸福。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
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
边看‘二十四史’。”
在《正常文章一篇》中他也说:
“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
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
生》。”
究竟是每天白天到深夜上课也写书,下课也写书,还是每天上课也看书,下
课也看书?
韩仁均还说,韩寒写这部书的时候是“偷偷摸摸”,“对同学、老师、家长
有所回避”:
“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
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可再粗心
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
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
竟然没弄丢一页。”
而韩寒在回应质疑时的说法却是:
“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
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
教室里不停的写。”“《三重门》这么(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
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
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公公开开,明目张胆地在教室里写的,同学们都知道,还有同桌为证。这又
与韩仁均的“偷偷摸摸”说法不符。韩寒作为作者,我们应该更相信他的说法,
问题是,此前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亲口对鲁豫说他当时是在无人的
时候写作的:
鲁:成功的作家都有一个写作的习惯,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
韩:没有,……但是我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
人看。
现在怎么又改口说是坐在同学们的中间写的,写一页传看一页?给同学们看
的是当场写的吗,还是事先准备好的?给同学们看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
这部书是他写的?
韩寒不仅让人觉得他对《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和经过都不明不白,时而这样
说,时而那样说,而且他对这部书的内容似乎也很不熟悉。以前已经提到,他在
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
回答说“忘了”。对此他的解释是,他并不是真忘,“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
蛋”,所以假装忘了。但是在其他场合,韩寒也经常用“忘了”来回应对《三重
门》的提问,例如:
“昨日,中山大学附中的阶梯教室里挤满了300多名学生。……在长达一个
多小时的对话时间里,不断有学生请他谈谈此前写作《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心
得和体会。但韩寒大都以一句‘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含糊作答,这引起
一位女生对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的质疑。对此,韩寒仍然轻松回应:‘我记
性不太好,写过的东西就忘了,但我对读者是很负责任的。’”(2005年11月30
日《南方日报》
这回总不至于把学生们也都当成“笨蛋”了吧?为什么还是大都以一句“我
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回答对《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提问?一个作家对自
己的成名作品的记性如此之差,这不是很奇怪吗?难怪连在场的中学生都要质疑
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其实一个作家再不严肃,再不负责,也不至于对自己
精心创作的作品如此不熟悉。但是,如果作品根本就不是该作家创作的,只是照
抄一遍而已,那就容易理解了,说“忘了”总比说不知道好。
另,看了《可凡倾听》,又发现了一个矛盾之处。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
说的是韩寒告诉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给他看了参赛作文,最后是韩寒自己
把作文寄走。而韩寒说的却是他不知道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是韩仁均帮他把文
章寄去的:
曹:那当时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萌芽》杂志在办一个新概念的作文大赛?
韩:其实我不知道,是我父亲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了这个消息,然后帮我
把文章寄出去。
而且韩寒还说他补赛时,出题考官往水杯里扔的是一团餐巾纸,又多了一个
版本。怎么不统一一下口供啊?
d********g
发帖数: 7458
6
你贴质疑求医那篇吧,那个才是正中要害。想不相信是他爹写的都难。
h**d
发帖数: 5161
7
我总觉得那篇可以说听过他爹的故事然后文学加工成的。我也不确信是HH造假,但是要
赌伪币的话,我肯定押假的。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贴质疑求医那篇吧,那个才是正中要害。想不相信是他爹写的都难。
h**d
发帖数: 5161
8
当然,还有他爹经常胡吹,所以难以自圆其说

【在 h**d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总觉得那篇可以说听过他爹的故事然后文学加工成的。我也不确信是HH造假,但是要
: 赌伪币的话,我肯定押假的。

h**d
发帖数: 5161
9
“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四则)
  ·方舟子·
一、
从这篇开始,我将陆续分析韩寒的一些作品,证明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
的。先从韩寒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章说起。
在1999年韩寒上高一的时候,给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寄去两篇文章,受到评
委们的重视,得以参加单独为他举行的复赛,获得一等奖。这两篇文章中有一篇
是《求医》。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这篇文章是韩寒根据
自己得疥疮的一次真实经历写成的。文中也有“她看看卡,认识我的名字‘韩
寒’”的说法,说明叙述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经过。但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却表明,
这次求医不可能发生在韩寒身上,这篇文章更不可能是韩寒自己写的。
文章说:“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
搭在我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
韩寒是体育特长生,3000米长跑冠军、足球队队员,并非“体弱多病”。体
弱多病的是因为肝炎退学的韩仁均。这篇文章中还提到自己经常跟各种医生打交
道:
“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
写可以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
痒……病人痒时症状如下……’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
种医生惜字如金,偌大一张卡上就写一个‘痒’。”
这也更像是接触过很多医生的韩仁均的经验之谈,不是一个身体棒棒的体育
特长生所能有。
文中说:“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
英语不及格的韩寒突然直书英文书名,书名中还有一个罕见的英语单词,似
乎直接读的就是英文著作,可能吗?
文中说:“《父与子》里有一段:‘省长邀科少诺夫和巴扎洛夫进大厅坐,
几分钟后,他再度邀请他们,却把他们当作兄弟,叫他们科少洛夫。’……屠格
涅夫《烟》里一段写拉特米罗夫忘记李维诺夫的名字,这种错误情有可原,俄国
人的名字像火车,太长,不免会生疏,而我的名字忘了则不可原谅。”
《父与子》和《烟》都是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俄国文学曾在韩仁均这一代
知情中流行,却不是“80后”喜欢的。而且韩寒在回忆中小学生活的小传《第三
个人》中明确说自己不读中外名著,特别是这类翻译过来的长篇小说:“我无书
不看,只是有一个怪癖,唯中外名著不读。那时我就觉得好些特被人推崇的长篇
小说文笔拖沓,太强调思想性,而且有的翻译得半生不熟,读了几本后就觉得是
浪费时间。直到现在,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但是在《求医》中却引用
了屠格涅夫两部长篇小说中相关的细节,信手拈来,不仅读过这两部长篇小说,
而且十分熟悉,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
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
韩寒那一年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有23岁左右。一个
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
人或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们居然看不出这个马脚?发
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萌芽》编辑胡玮莳,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纲,领导
大赛的主编赵长天,我再问你们一次: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
医生为小姑娘?(2012.1.26.)
二、
我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用语和用典,认
为该文不可能出自17岁体育特长生韩寒之手,而是一位中年老病号的代笔。文章
贴出后,几位医生网友给我留言,指出根据该文对病情的叙述,作者并非疥疮患
者,而是肝炎患者。我得到启发,看了一些医学文献资料,对该文做医学分析,
给证据链补上一环。
韩仁均《儿子韩寒》说,这篇文章是1999年1月韩寒上高一时得疥疮期间写
的。韩仁均在《说说我自己》一文中再次重复了这个说法。《求医》中也明确说
了是去治疗疥疮,而且因为校医院不给治,去了大医院。那么韩寒在写这篇文章
时,疥疮还没好,对疥疮症状的描述应该比较准确才对。实际又如何呢?
文中说:“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
一片。”“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而他却不日
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疥疮是因为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疥虫钻入皮肤,在皮肤中间穿行打隧道、
产卵,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疹、瘙痒。皮疹多发生在皮肤皱折处,包括手、腕、
腹部、阴部等。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
所以该文说的“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
不把疥虫杀死,疥疮不会“不日痊愈”。
文中说:“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痒。女医生比较认真,要我指
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
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
动,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
我指着它叫:‘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
的痒听到,十分不服,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
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背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
不断地搓。”
疥疮的瘙痒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痒处会有皮损,包括皮
疹、小水疱或结痂。所以要指出哪里痒,是很容易的,而不是像文中所述无法向
医生指出痒在何处,而一痒起来又是全身无处不痒。该文的作者显然没有患过疥
疮,至少不是在患疥疮期间写的文章。
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
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
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所以文章所
述,是作者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文中还说,他去的那家大医院,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皮肤病容易传染,
外科多是外伤病人,更容易被传染,所以规范的医院是不会把两个科室并在一起
的,何况是大医院。在医疗很不规范的年代,例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倒是有
可能这么做。文中的其他细节也表明这次求医不可能发生在1999年的大医院。大
医院都有护士分诊,患者先把病历交给护士,由护士分配医生;而文中叙述的,
却是患者自己拿着病历去找医生,认为这个医生看病草率,又自己去找另一个医
生,这像是在社区医院才会发生的。医院里患者很少、病历写得不规范、医生对
皮肤溃烂患者不做检验就开药、医生手写药方写得药房看不懂、医生骂病人笨、
墙上贴礼貌用语,也都不像是发生在1999年上海大医院的事。
所以该文所写的,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一位肝炎患者在一
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
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
(2012.1.28.)

对韩寒送交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品《求医》,我本来只计划写一篇分析
文章,然后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别的作品。分析文章在网上贴出后,多位医生发
表了专业意见,认为文中所述的症状并非疥疮,我受到启发,又写了一篇。之后
各位网友又从该文中发现了一些新疑点,我就根据这些发现再写一篇。需要重申
的是,不论是韩寒还是韩寒父亲韩仁均,都声称《求医》一文是韩寒在1999年染
上疥疮期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不是虚构的作品。
文中说:“笔者寝室如猪窝,奇脏无比,上铺更是懒得洗衣服。传闻一条内
裤穿两个礼拜,第一个礼拜穿好后第二个礼拜内外翻个身穿,最终他得疥疮。由
于他整日踏我的床而上,我也不能幸免,……”
这里的“我”睡下铺,但韩寒在2006年11月10日发的一篇简短博文《睡在我
上铺的兄弟》说:“我在念书的那阵子也是上铺”。当然,韩寒可以说我这是文
学创作,但是为什么非要在一篇自称写自己的求医经历的散文中,把睡上铺说成
睡下铺?这有什么必要吗?
文中说:“她看看卡,认识我的名字‘韩寒’,却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念,
闭上眼睛读:‘园寒!’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我尚不能确
定她是否故意念错,所以不便发泄,忍痒承认我是‘园寒’。”
据上海金山的网友说,金山话的确把“韩”读成“园”。在1999年的上海医
院,还有医生说不好普通话,连“韩”字都不会念?为什么念成了“园韩”就让
韩寒觉得是侮辱?如果是把“韩仁均”念成“猿人君”,让韩仁均觉得侮辱,还
可以理解。
文中说:“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
子,写的字横平竖直,笔笔遒劲,不慎写错还用橡皮沾口水擦,……”
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医生用橡皮沾口水擦错字?这该是多久远的事?
文中说:“我走出外科,听见内科一个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
‘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
在1999年的上海医院,还在墙上贴礼貌用语标语?那好像是80年代初“五讲
四美三热爱”运动时期的事。
对个别的疑点,也许可以勉强辩解,但是把这三篇的所有疑点综合起来看,
是很难否定这样的结论:这不是写的一个高一学生在1999年的上海医院看疥疮的
经历,而是一个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中年人在不知不觉地回顾他看其他疾病的经
历。(2012.1.30.)

针对署名韩寒的《求医》一文,我已写了三篇文章进行分析,指出该文并非
如韩氏父子所言描写的是韩寒1999年在上海一家大医院看疥疮的经历,而更像是
一位肝炎患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病的回忆。为了证明《求医》所写是真实
情况,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微博上贴了当时的就诊记录。我并没有怀疑韩寒当时得
了疥疮去看过医生(只不过文章所述并非对该经过的描写),所以贴出就诊记录
并不能说明所写为真。倒是把这份就诊记录与韩仁均以前的说法和《求医》所写
对比,可以发现以前有趣的东西。
该记录是韩寒在1999年1月11日18点50分在上海市金山县中心医院看皮肤科
急诊的记录。而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对此事的说法是:1999年1月18日
韩寒从松江二中回家,因为患了疥疮,在松江配了一种叫“优力肤”的药膏后,
老师让他回家在家里复习一个星期。那么1月11日韩寒还在松江二中,患了病不
去学校附近(距离仅2公里)的松江中心医院,却跑到几十里外的金山中心医院
看急诊,看完了不回家又回校,一周后才回家,这不合情理。很显然,《儿子韩
寒》说法有误,韩寒是在1月11日或之前就已回家,然后在金山区(这时已改成
区)中心医院看了急诊。这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错误。
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是一所科室齐全、设施先进,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
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单独的皮肤科。这与《求医》所述的皮肤科与外
科合并成一科的情况不符。皮肤科与外科并科是七十年代或之前的小医院的情况。
何况金山区中心医院有急诊科,看急诊怎么跑去了皮肤科与外科并科?不知哪家
医院的皮肤科会有急诊?
这份就诊记录记载患者身上某些部位有抓痕,那么哪里痒是很清楚的,不像
《求医》说的韩寒说不出身体哪里痒。
这份就诊记录清楚地写着处方是“优力肤霜”,字迹工整、清晰,而不是像
《求医》所述药方潦草,韩寒“读书多年,自命博识,竟一个字都不懂”,连收
费处也看不懂,要找老医师来辨认。而且“优力肤霜”是皮肤科常用药,不会像
《求医》说述,医院药房没有,要到外面药店去买。
所以韩仁均出示的这份就诊记录,恰恰证明了《求医》所写不是韩寒1999年
在金山区中山医院看疥疮的经历,而是一个中年作者对七、八十年代看病的回忆。
《求医》中这种类似的穿越描述还有的是,除了我以前已举国的众多例子,
还有一处:
“于是我去了大医院。大医院固然大,但挂号处的窗口却皆如鼠洞,勉强可
以伸进去一只手。交完挂号费后,久久等待,里面竟无动静。探身看个仔细,冷
不防伸出一只白掌,全身奇痒已被吓去一半。填完单子,塞给那白掌,缩回去后,
里面又没了动静,大半天才飞出几枚硬币找于我。”
我在微博上列出这条,未作评论,韩寒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却
回应道:“方舟子最新微博又在说,1999年在上海大医院挂号的洞很小吗?我的
小说是为了创造一种戏剧效果,钱从洞中飞出来的感觉,这是一种无休止的。”
其实我列出这条的用意不是为了质疑为何上海大医院挂号的洞很小,而是从
别的方面说明这段描述写的不是1999年在上海大医院挂号的情况,而是七、八十
年代的医院挂号的情况,理由有三:
一、1999年的大医院挂号处虽然仍然是鼠洞,但都是栏杆玻璃结构的,能够
看清里面的人,而不是像《求医》所述,看不清里面在干什么。这种封闭式的挂
号窗口是七、八十年代县医院的情况。
二、1999年的大医院挂号,是交钱就给挂号单,不需要像《求医》所述那样
由患者自己填写挂号单。
三、1999年上海二级医院的急诊挂号费为2元,那么通常情况下就不存在用
几枚硬币找零的情况,这更像是在1981年之前上海郊县门诊费0.15元的情况。
当然,列举的这些疑点、间接证据,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无可辩驳,有的可
以辩解。例如对第三条,就有这种不常见的可能性:给五块钱,找了三枚一块钱
的硬币。针对我以前提到的医院墙壁上挂礼貌用语标语这个疑点,韩寒接受采访
时也辩解说,直到现在上海的某家医院还挂着这样的标语。他这一辩解,等于再
次承认了,《求医》就是根据他在1999年的真实经历写的。
我列出的十几条疑点和证据,分割来看,也许个别的一两条可以有解释,在
上海某家医院还可以发现其中一两处历史残余,但是综合起来看,为什么所有这
些疑点、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更像是七、八十年代的小医院。难道金山区
中心医院直到1999年还如此完整地保留着这么多的七、八十年代的历史残余?那
是一家古董医院?那怎么还能评上二级甲等医院?
韩寒也许要辩解说,我这是文学作品,可以虚构、想像。那么,为什么他虚
构、想像出的是一家七、八十年代的医院?他想写的是自己在1999年的求医经历,
怎么想像成了他爸爸在七、八十年代的求医经历?为什么在文章中丝毫没有见到
1999年大医院的情形?《求医》是要对医院、医生的种种弊端进行讽刺,为什么
90年代末医院的各种经常遭人诟病的弊端,例如看病难、医生乱开检验单、滥开
药等等他不去讽刺,讽刺的却是七、八十年代的情形?
不妨推测,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是这样的:代笔的中年人已经写有一篇讽刺
七、八十年代的求医情形的文章,未能发表,一直放着,直到碰到韩寒生疥疮,
于是略作改动,加上一个得疥疮的开头,作为韩寒的作品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
仔细推敲的话,不难发现该文的开头与后面部分不符。开头已写了挠得鲜血淋淋,
也就是应该有了抓痕,而后面就诊部分却连痒处都指不出来,也就是没有抓痕。
所以很明显,开头是为了扯上疥疮,后补的。
2012.2.2.
附:求医
作者:韩寒
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笔者
寝室如猪窝,奇脏无比,上铺更是懒得洗衣服。传闻一条内裤穿两个礼拜,第一
个礼拜穿好后第二个礼拜内外翻个身穿,最终他得疥疮。由于他整日踏我的床而
上,我也不能幸免,一到晚上挠得整张床吱吱有声,睡衣上鲜血淋淋,而他却不
日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的肩
上问此番为何而来。我说疥疮,她手一抖,忙从我肩上抽回去,说学校条件有限,
无法确诊,最好去大医院。
于是我去了大医院。大医院固然大,但挂号处的窗口却皆如鼠洞,勉强可以
伸进去一只手。交完挂号费后,久久等待,里面竟无动静。探身看个仔细,冷不
防伸出一只白掌,全身奇痒已被吓去一半。填完单子,塞给那白掌,缩回去后,
里面又没了动静,大半天才飞出几枚硬币找于我。
揣着病历卡去找皮肤科,不料一路走去全是会议室,从第一会议室到第N会
议室。开会时饮茶过多,不免上厕,所以会议室旁边都是厕所。寻觅半天,不见
皮肤科。于是我问一个大夫,那大夫态度冰冷,看都不看一眼,往屁股后面的一
堵空墙一指:“那儿。”他踱出几步,良心发现,告诉我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
外科里一个老先生在看医书,正要打个招呼,后面一个妇女插到我的前面,
把病历卡递上去。老先生泰然自若,神情如仙,把妇女全身看几遍,劈头就问:
“你得啥病呀?”妇女被问得愣住,我估计她一定在骂医生尽说废话,知道什么
病就不来医院了。妇女说手上擦伤一块正溃烂,说完撩起袖子,医生示意不必,
马上开一张药方,30秒不到,病已诊好,这恐怕是全国办事效率最高的地方。校
医对这方面很有经验,事先劝诫我莫要去这种办事潦草的医生那里。于是,我换
了一个女医生。
怎知这家医院的医生事先都像对过口供,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
痒。女医生比较认真,要我指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
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
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动,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
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我指着它叫:“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
“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的痒听到,十分不服,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
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背
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不断地搓。
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写
可以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
病人痒时症状如下……”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种医生
惜字如金,偌大一张卡上就写一个“痒”。我今日所遇的女医生有别于前两种,
写了一段后笔下羞涩,无话可写。看看同事,正在伏案作文章,病历卡上已经被
写得黑漆漆一片,颇为壮观,一看就是权威和知识的代表。这位女医生不甘示弱,
凑几个字后实在写不出,又怕她的尴尬被我看穿,只好和我聊天。她看看卡,认
识我的名字“韩寒”,却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念,闭上眼睛读:“园寒!”西格
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
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我尚不能确定她是否故意念错,所以不便发
泄,忍痒承认我是“园寒”。
她稍过片刻又运笔如飞,有话则长,无话更长,好不容易凑齐一页,嘱我去
取药。我拿过药方一看,只见上面不规则的点线圈,怎奈我读书多年,自命博识,
竟一个字都不懂。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
面子,写的字横平竖直,笔笔遒劲,不慎写错还用橡皮沾口水擦,只是速度嫌慢,
往往写一个字要半天,如逢急病,只怕病历卡还没写好,病人早已一命呜呼了。
如此用心书写的医生已日渐少矣。我曾见过一篇杂文说,现今看不懂的字就是所
谓狂草,医院更是汇聚四方狂草专家的地方。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
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
不料收费处也看不懂字,拉来旁边一个老医师问这是什么字,问明白后说这
药没有,恐怕要去药店买。我再跑回外科那女医生那里,她看我半天,居然问:
“你得了什么病?”《父与子》里有一段:“省长邀科少诺夫和巴扎洛夫进大厅
坐,几分钟后,他再度邀请他们,却把他们当作兄弟,叫他们科少洛夫。”谁知
今天的情况更严重,出去几秒进来她连人都不认识了!她看我半天终于认得我了,
激动得像母子团聚,但叫不出我的名字。屠格涅夫《烟》里一段写拉特米罗夫忘
记李维诺夫的名字,这种错误情有可原,俄国人的名字像火车,太长,不免会生
疏,而我的名字忘了则不可原谅。
我走出外科,听见内科一个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
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
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忘对医生说:
“谢谢、再见、对不起!”
J********9
发帖数: 36508
10
赌真的,我也押假的。

【在 h**d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总觉得那篇可以说听过他爹的故事然后文学加工成的。我也不确信是HH造假,但是要
: 赌伪币的话,我肯定押假的。

相关主题
趣文一篇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转过来大家欣赏
再来一篇胶皮的准备构思一篇详细分析大母蹄技术特点的文章
转一篇,CL考虑写一篇自己换长胶的体会
进入Pingpong版参与讨论
j*******d
发帖数: 8834
11
其实不管假的真的,韩戏子一出来应战就输了
你想方戏子是干啥吃的,人就靠这吃饭的,文字这东东本来就不是science你要证明起
来还真不大容易,俩人一来一往,方戏子这个月口粮就解决了,韩戏子呢除了 越描越
黑啥也没得到。
f*d
发帖数: 1644
12
用这种手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一帮人脑子都被门夹扁了么?我对HH是真是假不关心,但
是这种分析方法实在是很可笑。文学作品的话可以当真么?今天可以这样编,明天可以
那样编,什么时候想法变了,或者心里不爽,可以全部推倒以前的重来,即便采访也可
以换个说法,不行么?
如果这种手法可以相信,估计历史人物没人敢打包票说是百分百真的了吧?网上有人模
仿方的方法分析鲁迅,不是证明鲁迅也很可能是假的?
如果实在是吃饱了没事干,大可随便挑个人去挖掘挖掘,你一定会有惊喜,很可能也能
挖出一坨屎。。。。
如果有人从来没有通过阅读感受过发展脉络,或自己发现问题,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
云,请闭嘴。。。。。满论坛都是,烦不烦哪
J********9
发帖数: 36508
13
这位怎么火气这么大啊.....楼上讨论也不过火,意见不一样而已
跟你不同,我对是方还是园一点都不关心.....只求没有被蒙蔽眼睛

用这种手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一帮人脑子都被门夹扁了么?我对HH是真是假不关心,但
是这种分析方法实在是很可笑。文学作品的话可以当真么?今天可以这样编,明天可以
那样编,什么时候想法变了,或者心里不爽,可以全部推倒以前的重来,即便采访也可
以换个说法,不行么?
如果这种手法可以相信,估计历史人物没人敢打包票说是百分百真的了吧?网上有人模
仿方的方法分析鲁迅,不是证明鲁迅也很可能是假的?
如果实在是吃饱了没事干,大可随便挑个人去挖掘挖掘,你一定会有惊喜,很可能也能
挖出一坨屎。。。。
如果有人从来没有通过阅读感受过发展脉络,或自己发现问题,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
云,请闭嘴。。。。。满论坛都是,烦不烦哪

【在 f*d 的大作中提到】
: 用这种手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一帮人脑子都被门夹扁了么?我对HH是真是假不关心,但
: 是这种分析方法实在是很可笑。文学作品的话可以当真么?今天可以这样编,明天可以
: 那样编,什么时候想法变了,或者心里不爽,可以全部推倒以前的重来,即便采访也可
: 以换个说法,不行么?
: 如果这种手法可以相信,估计历史人物没人敢打包票说是百分百真的了吧?网上有人模
: 仿方的方法分析鲁迅,不是证明鲁迅也很可能是假的?
: 如果实在是吃饱了没事干,大可随便挑个人去挖掘挖掘,你一定会有惊喜,很可能也能
: 挖出一坨屎。。。。
: 如果有人从来没有通过阅读感受过发展脉络,或自己发现问题,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
: 云,请闭嘴。。。。。满论坛都是,烦不烦哪

f*d
发帖数: 1644
14
呵呵,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原来火气是还蛮大的。
对不住啊,我可不是针对本版的乒友们,咱们这儿基本上都还蛮好的。。。实在被其他
地方的争吵弄烦了。。。

【在 J********9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位怎么火气这么大啊.....楼上讨论也不过火,意见不一样而已
: 跟你不同,我对是方还是园一点都不关心.....只求没有被蒙蔽眼睛
:
: 用这种手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一帮人脑子都被门夹扁了么?我对HH是真是假不关心,但
: 是这种分析方法实在是很可笑。文学作品的话可以当真么?今天可以这样编,明天可以
: 那样编,什么时候想法变了,或者心里不爽,可以全部推倒以前的重来,即便采访也可
: 以换个说法,不行么?
: 如果这种手法可以相信,估计历史人物没人敢打包票说是百分百真的了吧?网上有人模
: 仿方的方法分析鲁迅,不是证明鲁迅也很可能是假的?
: 如果实在是吃饱了没事干,大可随便挑个人去挖掘挖掘,你一定会有惊喜,很可能也能

J********9
发帖数: 36508
15
我还真没关心其他版上....
说明你们都跑其他版潜水去了.....
不忠诚啊

【在 f*d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原来火气是还蛮大的。
: 对不住啊,我可不是针对本版的乒友们,咱们这儿基本上都还蛮好的。。。实在被其他
: 地方的争吵弄烦了。。。

f*d
发帖数: 1644
16
首页上大量都是啊

【在 J********9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还真没关心其他版上....
: 说明你们都跑其他版潜水去了.....
: 不忠诚啊

J********9
发帖数: 36508
17
不用web的好处就是不用点那些十大,不用点那些交友,哈哈哈

首页上大量都是啊

【在 f*d 的大作中提到】
: 首页上大量都是啊
f*d
发帖数: 1644
18
偶telnet上未名,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 J********9 的大作中提到】
: 不用web的好处就是不用点那些十大,不用点那些交友,哈哈哈
:
: 首页上大量都是啊

1 (共1页)
进入Pingpo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精华区放入了一篇文章我来贴一篇:关于乔红
【游记最后一篇】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趣文一篇
标 题: [心理学] 人是无法被说服的 (转载)再来一篇胶皮的
黑屋爆了转一篇,CL
不如分析一下方舟子的文章的合理性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转过来大家欣赏
关于HH的问题,用乒乓球举例来说明一下准备构思一篇详细分析大母蹄技术特点的文章
回答横直考虑写一篇自己换长胶的体会
转一篇推挡技术一篇介绍jk反手拧的图画,大伙或许看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寒话题: 三重门话题: 求医话题: 疥疮话题: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