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Re: 给大家科普下04年橙色革命后乌克兰的伟大领袖 (转载)
相关主题
百年光阴,再回头看袁世凯的历史功绩 (转载)Re: 海不归来海归版究竟为什么?
张鹏程:毛泽东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宋教仁在与袁世凯约定见面之前被刺于火车站,不恰恰说明刺宋是(转载)
老照片看北大清华如何被时代裹挟【原创征文】摘桃子的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老照片看北大清华如何被时代裹挟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中国第一所大学考古结果毫无疑问在山东 (转载)袁世凯是政治家,孙中山是理想家
宋教仁如果不被暗杀张鸣:重读“共和中的帝制”
历史版近代史版联合征文:孙中山与袁世凯民国和明朝历史的重合
孙中山和袁世凯孙中山与袁世凯—中国人是非颠倒的价值观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袁世凯话题: 教育话题: 学堂话题: 直隶话题: 中国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y
发帖数: 18592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rotsky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给大家科普下04年橙色革命后乌克兰的伟大领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4 01:15:13 2014, 美东)
我听说的是,卖假辫子的不多,但是北京剪辫子却主要是张勋复辟的“功劳”。
辛亥革命后,北方没有那么多激进的革命党
袁大总统不搞强行剪辫子那一套,个人随意。
民间还有很多男人,是不愿意剪的
剪辫子主要靠官厅商人等等的榜样带动
后来张勋一复辟,还尼玛失败了
段祺瑞的部队进城,见了两种人就抓,抓住就说你是辫子军
打骂并且索要钱财
一种是南方口音的,一种是留辫子的
北京城一下子利利索索都剪了个八九不离十
f****m
发帖数: 7469
2
自辛亥以来,中国最开明民主的政权就是北洋了吧。打下了中国现代教育法律的基础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Trotsky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Re: 给大家科普下04年橙色革命后乌克兰的伟大领袖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4 01:15:13 2014, 美东)
: 我听说的是,卖假辫子的不多,但是北京剪辫子却主要是张勋复辟的“功劳”。
: 辛亥革命后,北方没有那么多激进的革命党
: 袁大总统不搞强行剪辫子那一套,个人随意。
: 民间还有很多男人,是不愿意剪的
: 剪辫子主要靠官厅商人等等的榜样带动
: 后来张勋一复辟,还尼玛失败了

T*****y
发帖数: 18592
3
北洋的法制和行政,基本是沿袭大清的

【在 f****m 的大作中提到】
: 自辛亥以来,中国最开明民主的政权就是北洋了吧。打下了中国现代教育法律的基础
f****m
发帖数: 7469
4
袁世凯是中国司法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
一、创建警察制度。中国自晚清新政之前,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责主要是通过保甲制度来
实现。保甲制度由来已久。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
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是封建皇朝
对社会的主要控制手段之一。但到了清末时期,保甲制度的积弊端显,成了一些保长借
机鱼肉百姓的手段。同时,八国联军在交还北京、天津后,根据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
约》规定,距天津20华里以内中国军队不得驻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防止天津
再次遭到西方各国的侵占、袭扰,袁世凯一方面上奏朝廷建议设立巡警(袁世凯《创办
保定警务并添设学堂拟定章程呈览折》),另一方面率先在保定设立警务局(1902年)
,两个月内编练出3000警员派驻天津。1905年,袁世凯向朝廷建议设立巡警部。获朝廷
同意并于当年设立。巡警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警察制度由此而生。中华民国
成立后,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共同存续多年(管辖范围有所不同,警察管理城镇、保甲
管理乡村),直到国民党政权离开大陆,保甲制度遂寿终正寝。但警察制度日益发展。
二、建议修法。清末新政是历史的必然。在此之前,无数有志之士和学者已经作了大量
的舆论准备,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的启蒙运动。但是,一项改革措施
的付诸实施则需要强有力的推手的推动。袁世凯就是晚清修法的主要推手。1902年4月
,袁世凯与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朝廷要求改良法制,并保荐沈家本、伍廷芳负责修法。
朝廷接受了袁世凯等人的建议,下旨派沈家本等人主持修法工作。沈家本等人不仅将外
国法律介绍到中国,也把许多西方法律移植到了中国,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主张司法改革。袁世凯在主张司法改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按照
西方法律实行民刑分开,改革刑民不分的状态。袁世凯说,“各国诉讼,民刑二事,办
法迥乎不同‥…”,应当分开审理;二是主张司法独立。袁世凯认为,“司法独立,万
国通例吾国地方官兼司听断,救过不遑”。这是司法理性的萌芽。袁世凯不仅提出了司
法改革的建议,而且还在身体力行。1907年7月7日,袁世凯设立天津高等审判厅、天津
地方审判厅,基本上完成了地方行政官员不再听讼断狱的改革任务(张晋藩《中国法制
史》第459页);三是主张建立检察官制度。袁世凯积极主张“似应据奏定法部官制,
一律改用检察官”。我们现在实行的检察制度应该源出于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检察制度
是移植前苏联的模式,但不完全准确。应当说在前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我们国家已经
有了检察制度。只是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借鉴了苏维埃检察制度的部分内容而已(
如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四、创建律师制度。袁世凯不仅是中国司法近代化的奠基人,他创建了警察制度、检察
制度,确立了法院独立审判制度,还创建了中国律师制度。尽管在清末修法过程中,沈
家本在1906年修订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规定了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但这部法律因为反对者居多未能颁行。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颁行了《律
师暂行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律师职业的法律。自此,中国才有了律师制
度和律师职业。到今年,中国律师制度整整一百年了。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北洋的法制和行政,基本是沿袭大清的
f****m
发帖数: 7469
5
自1901年4月,袁世凯就开始筹划学堂的“规制”问题。他认为:“学校不难大兴,而
规制实难于初定。”欧美各国的学校体制大都“因时以损益,历久而观成”,经历了时
间的考验而逐步定形。中国则“古制就湮,事同创始”。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于11
月,提出了制定学制的标准,即“要使等级不至相陵,规模于焉大备,庶几人易从学,
学易收效,而才彦可期蔚兴”。并据此制定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学制。认为:教育
应分阶段进行,孩童“自七岁起至十四岁”进入蒙养学堂,这8年中 “讲读经史,并授
以简易天文、地舆 、算术”,然后进入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学制2年,
由各蒙养学堂毕业之员选入,除随时温习经史外,再令讲求浅近政治,加习各种初级艺
学,如外国语言文字、史志、地舆、算术等。中学堂,学制4年,教授“普通学”,分
政、艺两门。政学包括中国经学、中外史学和中外治法学;艺学包括算学、天文学、地
质学、测量学、格物学、化学、生物学、译学八科。大学堂,学制2至4年,“习专门学
”,开设中国经学、中外史学、中外政治学、方言学、商学、工学、矿学、农学、测绘
学、医学等门类,“学者各专一门”[12](上册P317-319)。按照这个学制,袁世凯聘请
美国人赫士(W.M.Hayes)为总教习,创办了山东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省立
大学堂。由于当时中、小学正在筹办,难以骤成,而省城设立大学堂又势在必行,在学
期不备的情况下,袁世凯决定在这所大学堂内附设中学堂和小学堂,并于11月开始招生
。同月25日,清廷谕令各省在全国性学制制定出来以前,“仿照山东所拟章程,先行举
办”[12](中册P546),从而使山东大学堂成为各省举办学堂的样板。据统计,在《奏定
学堂章程》颁布以前,全国有近20所省立大学堂,“多照该章程办理”[18](P9),对全
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个学制三段共16-18年,即蒙养学堂和小学堂为初
等教育共10年,中等教育4年,大学教育2-4年。从年限上看,比起壬寅学制三等七级20
年(初等教育10年,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6年)和癸卯学制三等六级21-23年(初等教育
9年,中等教育5年,高等教育7-9年)要短得多,更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快出人才;从课
程设置上看,涉及了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社会学等十多个门类,有利于近代科学
文化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对于师范教育,袁世凯非常重视。早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曾提出:“欲革旧习,兴
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19](卷九)但未能引起社会的重视。1902年8月,
袁世凯再次提出“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并强调指出:中国士人长期囿
于章句帖括之间,对西方传入的新学一无所知,“难膺教习之选”,因此兴学堂的最大
障碍“不在无地无款,而在无师”,“造就师范,诚为刻不容缓”,把师范教育的发展
放在近代教育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如果由小学堂、中学堂而大学堂来培养师资,
少说也要一二十年,“未免旷日持久”,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必须寻找一种通融的解决
办法。提出考选各州县“中学已略具根柢”的举贡生员,对他们进行半年的培训,就让
他们教小学堂中一年级的学生。而小学堂中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分别由经过一年、二
年、三年培训的举贡生员任教,以期小学堂尽快地办起来[12](中册P548)。利用这种方
法,袁世凯在直隶地区设立了多所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还派人到日本经纬学堂师范
速成班学习,“以期多获教员”[20](P9)。当然,袁世凯也清醒的认识到,速成之师,
“自为急于造就师资起见”[12](中册P581),不能备将来之用。因而在调署直督后不久
,就“择优续派赴日,留学广岛高等师范”,以备将来教员之选[21](卷十P5)。还先后
创设了保定师范学堂、天津高等师范学堂,以培养中等师范人才。
关于教育发展的方式,袁世凯认为,在教育尚末普及的情况下,教育的发展必须兼顾近
期需要和长远利益,主张速成之法和循序渐进之法并用。他说,“时艰方亟,需才孔殷
,而学堂收效尚迟,目前断难济用。”[12](上册P311)而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推行“已
缓不及待。故为今之计,诚欲取济一时之急,莫若造就已成之材”[12](上册P482),对
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进行短期的培训,“以为救时之用”[12](中册P543),以求“捷
效收于目前”。如他主张对现有的官吏进行培训,认为这些官吏“中学”素有根柢,对
民情和吏治,有较深的阅历,如果又能“博采邻邦良法”,必“于新旧政法,均能融会
贯通,若见诸施行,于治理不无裨益”[12](下册P1162)。基于此,他多次奏请设立课
官院和课吏院,以培养现有的官吏。但他同时也认识到,速成之法只能备“目下”之用
,并非长远之计。主张“多设学堂”,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人才。如在军事教育中,
主张参照东西各国章制,设立陆军大、中、小学堂,“以十二年为卒业程度”,结合中
国的国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赶紧兴办小学,以为造端之基”,以求“循序成功”
,培养“干城之材”[12](中册p543)。
其次,袁世凯在积极筹划学校体制建设以推动教育普及的同时,还对教育行政制度进行
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普及教育措施。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等人就开始注意到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提出“责令民人子弟,年
至六岁者,皆必入小学读书”[22](P81)。但随着变法的失败,他们的主张也随之被淹
没。庚子事变之后,袁世凯重新提出教育普及问题。1901年4月,建议朝廷“饬下各行
省厚筹经费,多设学堂,务使僻壤穷乡,皆有庠序”[12](上册P270),随后又提出孩童
7岁起,应进入学堂学习的主张。任直隶总督后,更是把教育普及作为“新政大端”,
指出必须“使人人有普通之道德、智识、技能,而后国民程度增高,国力亦与之俱进”
[12](下册P1138),把国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和国家的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
他多次告诫下属,“当前只有两件事重要,即‘学校和军队’”[23](P311),把教育发
展摆在与军队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这在近代还是第一次,充分地反映了袁世凯对教育
的重视。当时,直隶新遭兵燹之灾,元气大伤,百废待兴,袁“以兴学培材为已任”[
21](卷十一P37),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教育的普及:
在教育行政方面,袁世凯认为:“科举之与学堂,情事既不相同,则制度亦应稍变。”
[12](下册P1249)在1902年8月,他就率先在直隶地区进行教育行政改革,在省城设立学
校司,“为通省学务总汇之所”,经营全省学务,下设专门教育处、普通教育处和编译
处“分理其事”[12](中册P598)。还设立劝学所,“为厅、州、县行政机关”,总汇各
厅州县全境学务,设总董一员,综核管区内的事务。还规定总董要定时巡察各乡村市镇
学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劝诱。各州县还以三四千家为单位划为一区,每区设劝学员一
人,负责学区内劝学之责,挨家挨户劝导已届入学年龄的子弟入学,以期学务日见推广
。由于这一制度在直隶推行“颇见成效”,1906年,“学部奏定劝学所章程,通行全国
”,以直隶“原章”为蓝本[24](P3144)。
在对教育行政制度进行改革以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袁世凯还制定了一系列普及教育的
具体措施:
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袁世凯除了以开办师范速成班和师范传习所等方式培养小学教
员外,还奏请北洋师范学堂“开办之初兼造就小学教员以期教育之普及”[25](P1)。
针对“学堂之不能遍设……亦因经费难筹”的情况,亲自捐银2万两,藉此表率群僚,
同时为捐资兴学者奏报请奖,使直隶“衿富绅民闻风兴起”,由此形成“直隶各属好义
绅民捐资设学,见于奏章公牍者,月有所闻”[21](卷十P14)的可喜局面。到1905年,
他又认识到:中国“人数甲于全球,若及岁儿童皆资官费,公家安有此力,普及何自实
行?”提出对有钱子弟入学应征收一定的学费,“其实在贫苦无业者,或照西国贫民学
校之例以教之”[21](卷十P13-14)的主张,并要求直隶提学司拟定各学堂自费与公费章
程,在直隶实行。此后,各省纷纷仿效,自费教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对解决
教育经费不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
袁世凯还注意到“外国文字一端,力求浅显”,“体用简赅,妇孺易解”,有利于教育
的推广普及,而中国“文字艰深”,“五方之民,言语不通”,是教育普及的严重障碍
[12](下册P1339)。为此他提出“教育普及必先统一语言,而文字与语言相为表里,故
开通多数人知识,但求简易,无取艰深”,认为大学堂学生何凤华等人所编的《官话字
母》,“取首善京音为准,实为统一语言之利器”。基于此,1903年11月,袁世凯要求
将何凤华等人所编的《官话字母》,“在保定各军营暨蒙养半日学堂内暂为试办”,后
又要求“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21](卷十P6-7),并
要求各中学堂学生“汉文根底太浅者应令补习”[21](卷十P24)。

综观袁世凯在新政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他早年的军事实践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围
绕着救亡的时代主题,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对整个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新政伊始,袁世凯就提出了废科举的主张。作为回应,清政府诏令废八股,科举改试策
论。但袁世凯并不满足,他两度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废科举主张,迫使清政府宣布自
1906年始废除科举制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铲除了窒息中国教育
近代化的枷锁,为新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基石。
在倡导废除旧教育的同时,袁世凯积极探索新教育发展的体制问题:提出了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学制,对学制的年限和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促进了
近代第一批省立大学堂的设立;重视师范教育,多方延揽通晓西学的教师,聘请美国人
丁家立为天津大学堂总教习,任用曾游历外洋的马廷亮、陈恩涛为保定高等学堂总办,
还多次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归国后充实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在直隶设立了各类师
范堂90多所,不仅推动了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而且为鲁、豫、晋、奉天诸省培养了大
批师资;在教育发展中,认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人才,固然“法至良而意至厚”[12
](上册P482),但在“治乱安危,间不容发”,“需才孔殷”之际,采用速成之法培养
人才,让他们学习“各种切要学术”[12](中册P543),却可以解决人才消乏的燃眉之急
,因此主张在教育发展中,速成之法和循序渐进之法并重。这一人才培养方式的提出和
实践,不仅为新政提供了急需的人才,而且也是中国近代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袁世凯还积极进行教育行政改革,在直隶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行政体制,尤其在
学部成立后,“学部新章多采用北洋办法”[21](卷十一P37),对全国教育行政体制的
变革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值得指出的是,袁世凯还基于学部成立后,地方学务日益
繁杂,学政作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教育行政差官,已远远不能适应学务改革需要的形势,
奏请“裁撤学政,各省改设提学使司提学使一员”,统辖全省学务,归督抚节制[14](
第二辑上册P143),奉旨准行。从而直接推动了全国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为近代教育
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他还推行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普及措施,如对有钱子弟
入学收取部分学费及推广拼音字母等,推动了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全国教育的
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袁世凯还突破封建教育的藩篱,把女子教育视为“家庭教
育之根源,培植人才之基础”[25](卷十一P24),积极推进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难能可
贵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以实力热心提倡北洋学务”[21](卷十一
P31),才使得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在1901年至1907年间远远超过了其它省份。到1907
年,直隶地区每年在教育费用支出、学务总资产、专门学生人数、师范学生人数、学堂
及教育处所、教员数、实业学堂学生数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学校体制、课
程设置、组织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直隶地区初步建立了配套的新教育体系,基本上
奠定了直隶近代教育的基本格局。而且由于直隶的教育改革成效卓著,各省督抚都纷纷
“派员北上考察,皆采用其章程”[26](P16),适应了全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然,袁世凯的教育思想是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是从维护和挽救封建统治出发的,因
而难免留有旧社会的印迹。他认为:“课士之道,礼法为先,而宗圣尊王,尤为要义”
,把宗圣尊王放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第一位。在他所制定的许多学堂章程中,都规定
:在学堂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暨本省先贤先儒”,每年开学和每月朔望,都必须由教
习率领学生行礼;每逢皇太后、皇上和皇后的生日,也必须由总办率同“教习暨堂内学
生齐班行礼”[12](上册P327)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对先圣先儒和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忠
义。在课程设置上,袁世凯认为,学生“不知尊经,则虽诸生备谙各种科学,亦仅造成
一汜滥无本之人才,何济于用”。主张各学堂“其教法以四书五经为本,以历代史鉴及
中外政治,艺学为用”[13](卷三十一P58),使讲经、读经、学礼、修身之类课程成为
教育的主要内容,限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袁世凯促进中国近代教
育发展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宜杰、任恒俊.袁世凯“新政”评议[J].河北师院学报刊.1987.(1).
[2]朱英.袁世凯晚清经济思想及其政策措施[J].天津社会科学.1991.(2).
[3]张学继.袁世凯政府振兴实业的措施[J].历史档案.1990.(4).
[4]林阔.袁世凯全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5]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M].1912.
[6]金云植.云养集[M].转自李宗一.袁世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五册)[M].
[8]来新夏.北洋军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陈夔龙.梦蕉亭笔记[M].
[1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M].
[11]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十四辑) [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1973-1975.
[12]袁世凯奏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3]沉桐生辑.光绪政要[M].
[1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
[16]张一麟.心太平室集(卷八)[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
海出版社.
[17]罗惇曧.记废科举[J].庸言.1913,(2)
[18]丁致聘编.中国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民国丛书(二编第45册)[Z].
[19]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N].饮冰室文集[C].广州:广益书局石印本.
[20]直隶教育杂志[J].1905年.(12).
[21]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M].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
[2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3]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
[24]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5]奏定北洋学堂章程[A].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Z].台北:文
海出版社.
[26]章伯锋、庄建平编.晚清民初政坛百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f****m
发帖数: 7469
6
呵呵,不知道你所说的沿袭清制到底所谓何物
T*****y
发帖数: 18592
7
别信网上这些玩意儿
清末已经开始搞这些了
北洋重起炉灶的
基本都是孙中山他们搞的那些玩意儿
政治层面的,社会和行政层面的
都是清末开始搞的
你自己有能力,多找找清末的改革读读

【在 f****m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不知道你所说的沿袭清制到底所谓何物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孙中山与袁世凯—中国人是非颠倒的价值观 (转载)中国第一所大学考古结果毫无疑问在山东 (转载)
洋务运动史--17宋教仁如果不被暗杀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的洪宪称帝历史版近代史版联合征文:孙中山与袁世凯
《民国名人张璧评传》第3章孙中山和袁世凯
百年光阴,再回头看袁世凯的历史功绩 (转载)Re: 海不归来海归版究竟为什么?
张鹏程:毛泽东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宋教仁在与袁世凯约定见面之前被刺于火车站,不恰恰说明刺宋是(转载)
老照片看北大清华如何被时代裹挟【原创征文】摘桃子的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老照片看北大清华如何被时代裹挟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袁世凯话题: 教育话题: 学堂话题: 直隶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