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赵永新
《人民日报》(2017年04月24日05版)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
近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论文
作者均来自中国。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此次撤稿事件让学
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撤稿消息发布前,中国科协立即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进行了接触。据了解,撤稿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作者是将论文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由它们再向学
术期刊进行推荐。这些“第三方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而是暗度
陈仓作假。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论文作者、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都负有责任。但公平
地讲,我们不能因为其他问题就拒绝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涉事作者应该对此认真反思
、承担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论文连续多次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有学
术品格的问题,更有体制机制的背景。
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之下,国外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非常大,真正
起到了震慑作用:科研人员的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其学术生涯基
本终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潜力有多大。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奖的“日本居里夫人”
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被单位除名,可谓身败名裂;被尊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
锡,学术造假东窗事发后被检察机关起诉,最后锒铛入狱。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
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
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
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
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惩处不力,也表现在对造假帮凶——“第三方机构”的处理乏力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国
内外机构打着“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幌子,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
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发布研究报告
指出,我国的代写论文交易市场庞大、“产值”高达10亿元。对于这些帮忙造假的“第
三方机构”,有关部门并非不知情,但受到查处的恐怕只是极少数。
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
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
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
“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不同于医疗资源充足、医
生时间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紧张,临床医生光看病就忙得身心俱疲,
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撰写论文。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客观而言,
扭曲的考评体系也是诱因之一。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论文造假的危害
不仅在于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不仅在于导致低水平研究重复、垃圾论
文成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
侵蚀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可以说,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纵容造假就
是损害科学的未来。
中国科协相关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研评价机制的不
断改革完善,为评职称、获奖励而滥发论文的现象正从源头得到治理。当前,我国的科
研经费不断增加、科研队伍日益庞大、对科研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界正视问题、对症
下药、标本兼治,真正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完全有能力涤荡浮躁之气、建设科技强
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