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1 发帖数: 10330 | 1 除了华人,还有一些外籍学者也竞相奔赴中国
庄怡
分享到:37109
2017-02-25 16:55:28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杨振宁姚期智中科院人才争夺中科院院士放弃外籍科学家清华
【观察者网 综合】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接
着从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传遍了街头巷尾。本是一桩美谈,却被一些人说是
回国养老,估计到现在脸还生疼。(详见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袁岚峰《杨振宁、姚期智恢
复中国国籍,不亦宜乎》)
其实,杨姚二人归国只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弃外籍的一个缩影,包括像同为中科院院士、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都早已放弃外籍归国
。与此同时,还有大批外籍学者受中国日益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学生们知识渴求的影响,
自愿来中国任教。
外籍学者来中国
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2008年启动的“千人计划”就是其一。
据千人计划网介绍,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2批引进600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
才。不仅是吸引海外游子归国,同样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国学者。
千人计划官网截图
西格尔
《南华早报》曾报道,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化学家杰·西格尔(Jay Siegel),是中国
大陆第一个掌管一个科技部门的外国人,他曾在美国、法国和瑞士工作。
在2013年成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之后,还带来了大约30名全职的外国学
者和几个客座教授,包括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泽·斯托达德(Fraser
Stoddart)。此外,他还在天津设立了一个实验室和特别基金用来支持分析合成研究。
基里贝拉与妻子
还有一位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朱利奥·基里贝拉(Giulio Chiribella),基里贝拉2011
年来北京参加青年千人计划面试,面对当时清华大学众多研究项目和求知若渴的本科生
,他感到非常欣喜,“我被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打动了,那是一种别人珍视你、需要你
的感觉。”
随后在2012年,基里贝拉成功通过青年千人计划选拔,成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
一名副教授。清华为其提供了200万元的科研补助金、50万元的个人奖励以及医药住房
津贴。
在这样的支持下,基里贝拉和他的团队发现了量子超级复制(quantum super-
replication)现象,为量子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贡献。然而,在全职完成为期
三年的千人计划要求之后,他在2015年离开了中国大陆,前往香港大学任职。
另外,还有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米格尔·艾斯特班,也曾在2010年时担任我国两个重大科
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据新华社报道,米格尔·艾斯特班曾经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了5年的博士后研究,于
200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全职研究员。
对于来到中国并担此大任,米格尔说表示非常高兴,称,“没有想到能得到这种机会和
荣誉,也希望更多的外籍科学家来中国工作。”同时,也表示希望中国学生珍惜中国现
在科学发展的机遇。
目前,除了千人计划引进的外籍学者,中科院的外籍院士也有78人,分别来自17个国家。
截止2016年11月统计数据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
此前美国《时代周刊》也曾刊文专门介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正涌向中国。
据《环球时报》翻译,文章称,由于国内科研经费和教学机会日渐枯竭,大批年轻的西
方学者涌向中国高等学府。在这里,他们不仅工资优厚,还能享受住房补贴和税收减免
等福利。
其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教授凯文·沙塔涅表示,他和其他来中国教学的外国同事们
都觉得能够“轻松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这样就有更多时间搞科研,而在西方国家对于
初级学者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文章举例劳动力市场研究所发表论文称:就平均水平来说,中国用在科研和发展教育方
面的资金,比西方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都要多。
虽然目前中国学术环境还有不足,但依然阻挡不了年轻的外国学者接踵而来。
学者归国潮
一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接受《文汇报》采访时曾透露,近年来,在上海各高校和科
研机构中,陆续有一批学者放弃了外国国籍全职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
在学术界,这正逐渐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施一公 资料图
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施
一公就是其中一位。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8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1998年成为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
年轻的终身教授。
然而就是在施一公事业巅峰时期,他却毅然放弃了美国国籍和优厚的条件,选择回母校
清华任教。
当时是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学术会议,母校清华邀请他全职回国工作,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施一公就一口答应了。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有时候想不明白,为
什么不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去做一些事情,每次坐飞机回国,我都挺激动的,但
是离开中国的时候,我都挺惆怅的当时,在回国之前,觉得自己不是中国变化的一部分
。”
在准备回国的两年过渡期中,施一公关掉了在普林斯顿的实验室、放弃美国国籍,全职
回清华任教。他组建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出任院长,并下决心要为国家的生命科
学基础研究,打下一根扎实的“地基”。
接着在回国的第二年,施一公就瞄准了结构生物学最值得期待的研究之一——解析“剪
接体”结构,在借助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在清华投入3亿元建设的冷冻电镜系统后
,终于,施一公在3.6埃——相当于人头发丝百万分之一的距离,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
了“剪接体”的结构,这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当年最震动世界的突破之一。
而接连取得世界级重大成果,也让施一公在回国后,带清华生命科学快速冲到世界一流。
在回国后几年中,施一公还为中国在全球招揽了80多位世界顶尖的优秀科研工作者。
饶毅 资料图
同样,现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也
是如此。
饶毅1962年生于江西,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了硕士
,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读博士,并在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
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
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同样也是在事业巅峰期,2007年饶毅选择回国,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并于
2013年9月卸任。
在2010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饶毅放弃美国国籍回国的原因,饶毅说,
“自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就失去了其道德领袖的资格,但是‘美国人民依然陶醉在这
个国家和他们自己的伟大之中’。”
在北大任院长期间,饶毅也颇受同学们欢迎。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你眼中的饶毅教授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这么回答,“平日里是个
温润如玉、喜欢与学生讨论和分享的谦谦君子。经常收到他的邮件,跟许多学生分享他
自己看到的一些有趣、有意义的生物文章。是个很真诚坦率的人,一个有一颗童心的科
学家。”
还有人分享了自己采访饶毅教授的趣事。该用户介绍为“宪哥脑残粉”,称2010年在北
大生科院时在其办公室采访饶院,到11点多其助手突然进来了,还给他们带了盖饭。作
者说,“实话说,我是第一次采访的时候,被被采访人准备午饭招待的,而且对方还是
饶院,他完全没有架子,也没有问我们是不是会采访到中午,完全把我们当成一群友人
,他特别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口味你们随便挑,但是要给我留一份香菇的,我喜欢香
菇。’”
其实,上文提到的施一公和饶毅是多年好友,施一公还专门写过一篇《饶毅其人其事》
。里面提到饶毅在2001年时给施一公发邮件,希望他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
,其核心是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创建十个针对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同时
政府通过高强度的财政投入建立一个充沛的基金,用其利息对这些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运
行和科研进行稳定支持。
而且还特地打电话给施一公,解释这封邮件:中国国力已然很强、经济飞速发展,但科
技仍很落后,应该用生命科学的试点来带动全国科技进步。
由于以前中国在科研上投入和布局上的不足,常为人所诟病。如今随着杨、姚二人归国
,以及越来越多海外知名学者的回归,相信这将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 r***e 发帖数: 10135 | 2 全是老头子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除了华人,还有一些外籍学者也竞相奔赴中国 : 庄怡 : 分享到:37109 : 2017-02-25 16:55:28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 关键字: 杨振宁姚期智中科院人才争夺中科院院士放弃外籍科学家清华 : 【观察者网 综合】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接 : 着从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传遍了街头巷尾。本是一桩美谈,却被一些人说是 : 回国养老,估计到现在脸还生疼。(详见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袁岚峰《杨振宁、姚期智恢 : 复中国国籍,不亦宜乎》) : 其实,杨姚二人归国只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弃外籍的一个缩影,包括像同为中科院院士、
| h*******i 发帖数: 4386 | 3 老废物们看中了Lulu.Qian的大波波。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除了华人,还有一些外籍学者也竞相奔赴中国 : 庄怡 : 分享到:37109 : 2017-02-25 16:55:28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 关键字: 杨振宁姚期智中科院人才争夺中科院院士放弃外籍科学家清华 : 【观察者网 综合】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接 : 着从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传遍了街头巷尾。本是一桩美谈,却被一些人说是 : 回国养老,估计到现在脸还生疼。(详见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袁岚峰《杨振宁、姚期智恢 : 复中国国籍,不亦宜乎》) : 其实,杨姚二人归国只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弃外籍的一个缩影,包括像同为中科院院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