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误读别人也是曲解自己
相关主题
新政出台,南京业主倒贴 17万毁房约欧盟欲直选总统 德法谋划甩英国建“联邦欧洲”
qed快现身:传世界杯朝鲜4名球员神秘失踪 没弄清规则生误会磁悬浮:德国已下马五年 上海仍在赔本运营
古巴驻华使馆请中国人帮助解救被美国逮捕特女工谈临时夫妻:厂区到处看接吻 或把持不住
“共产共妻”谣言的源头:“共妻令”事件几千假门票来自中国 法追查“中国产卢浮宫门票”
体现理解的笑声——周小川午餐会演讲侧记论华人的历史与政治正确 zz
[凤凰周刊] 中国人在蒙古国至今仍是四等人(总是看到有人发外蒙 (转载)转贴 —— 如何看待Jimmy Kimmel Live节目中“把中国人都干掉”的言论?
基辛格和他的《论中国》三哥指控美国大使馆学校逃税签证作假ZT
瓜瓜.com马航客机失事另类阴谋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误读话题: 日本话题: 中国话题: 俄罗斯话题: 开放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8
发帖数: 10589
1
顾土
过去是侵略者的日本,早在“文革”期间已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始了中日邦
交正常化的新时期。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形象不再是鸠山、猪头小队长,而是大量涌
入的技术、专家、货物、贷款和各类援助,处处可见日本援建、投资的建筑和公司,日
本广告无处不在。可以说,中国人最早从日货里知道了什么叫现代化--大到马路上的汽
车、大楼里的电梯,小到家庭用的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照相机,几乎非日货莫属。
开放之初,欧美是观望,台湾还没对大陆解禁,能够引进的只有日本及英国治下的
香港的商人和资金,还有海外华人。海外华人过去是令人提心吊胆的“海外关系”,他
们的亲属因其存在而饱受歧视,如今却最受欢迎,个个成为座上宾。为了招商引资,各
地对日商、港商、海外华商尽情招待,大开方便之门。那时绝没有人想要抵制什么,招
还招不到,引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抵制呢?
开放以后,我家接待了一位国外亲戚介绍来的美国女孩朱丽娅,20多岁,她在中国
游历了3个月后回到美国,人家请她到处演讲,介绍中国情况。她的介绍都很善意,但
唯一受不了的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厕所都没有卫生纸。
开放初期来中国大陆的游客、专家、留学生、访问学者,最多的是日本人。有位日
本留学生临回国前憋不住了,终于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普通饭馆里的酱油瓶和
醋瓶的造型如此难看?而这个问题,他告诉我,许多日本人私下聊天时都说过,但谁都
没有问中国人,因为他们以为中国的佐料瓶都是这样的,问了很不礼貌。
在美国、日本,年轻一代不可能体味到什么是极度贫困。公共厕所没有卫生纸,现
在的多数中国人还能知道其原因,而过去很多大众饭馆的酱油瓶和醋瓶为什么都要打一
个缺口后才敢摆在桌子上,恐怕连今天的中国人也难以明白。所以说,即便开放了,即
使外国人来到了中国,假如只是从外表观察,仍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就像这些外国人来中国只看到了表象一样,开放以来这么多年,虽然出国大潮不息
,外国人在中国各地游览、生活、定居也不再稀奇,但我们对外国的误读,实际上并未
减少。其实,观光、移民、游学等,尽管比那种全然无知得出的结论会少一些误读,但
误读还是难免。有的人在国外一辈子都未必能准确地解读这个国家,就好像作为一个中
国人,也不一定就真的读懂了祖国一样。上世纪80年代,来自日本、美国的著名汉学家
为我们讲课,阅读他们的书籍,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和研究甚至可
以说超过了我们自己;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日本的佳作,但她
在写这部著作时,压根就没去过日本。因而,对一个国家的了解和解读,细心的研究、
广泛的阅读、来回的比较、大量的采访、理性的思索,是必不可少的,有时这种阅读和
研究超过了简单游历,因为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看到点、见到木的时候比较多,而要了
解面、知道森林,就不能不依赖深入阅读,借鉴别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我多次在欧洲旅游,发现在那里打工、开饭馆的很多国人属半文盲状态,不要说所
在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就连对祖国也一知半解,甚至还有除了家乡温州和青田,哪
儿也没去过,什么也不知道的。我在罗马遇见一家饭馆的老板,来自福建的夫妻二人告
诉我,当初花了30多万人民币偷渡来欧洲,最先去的是阿尔巴尼亚,以为那里属于欧洲
,肯定很富裕,去后才发现不对,之后又迁往塞尔维亚,还不是想象中的欧洲,最终才
来到了意大利。一次在莫斯科,陪同我的翻译是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现代文学硕士生,一
聊天,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甚至索尔仁尼琴,一概不知,原来她在这里天天忙于当
翻译、赚钱,还没来得及读书呢,以前对此也毫无兴趣。没有求知欲望、缺少文化储备
、思维狭隘单一,尽管身处国外,又能怎么样呢?
实际上,即便大量阅读后的结论,即使是专家的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甚至还有
其他观点相反的看法在等待我们。因此,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群体,都不要轻易断言,尤
其在面临对抗时最容易情绪化,误读往往也最多。一个成熟且开放的社会,了解别的国
家和民族,避免误读的方法就是从多角度,并对多个时期进行解读,而任何解读都是相
对的。凡是将结论说满、说死、说绝对的,都是误读,最后反过来还会被别人曲解,被
耽误的依然是自己。
开放至今,我们对世界对外国的误读,一是来自阶级斗争式的旧思维,二是来自长
期积累的成见,三是来自舆论的误导。开放之初,一切都觉得很新鲜,虚心解读、互相
比较、寻找差距的占多数,那时的误读更多的是将外国想象得过于美好。当中国发展加
速、国力日益强大后,盲目自大日益明显,甚至无视自己的缺项和弱项。这一时期最大
的误读,就是以为全世界都只认钱,只要有钱了,自己身上的一切就是对的,直至认为
世界也要靠自己口袋里的那点钱去拯救。
我们以前常常称呼一些国家为“友好国家”,事实上,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一个国家
是一直友好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颇为常见,有些铁哥们翻脸翻得更厉害。因为政权
、领袖会更迭,社会、政党会变革,各阶层人民的意见也是依据现实变化而变化的,即
使同一个政权同一位领导人,也同样存在变数,现实利益才是衡量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
大砝码。在这方面,非洲和拉美某些国家较为典型,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物质利益诉求
强烈,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变化多端,往往不太在乎过去友好不友好,多年来,
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这里经常打水漂儿。最近非洲一些国家的老百姓及其政府
对华人利益的激烈反弹,正说明现实利益才是这些地方对外交往的主导。当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据我从小的记忆,苏联和东欧
国家也始终坚持这一立场,但因为它们被划为“修正主义”国家,所以其功绩被有意无
意地淡忘,最后成了“非洲兄弟抬着我们进入联合国”这样艺术化的说辞。国内舆论过
去常年存在着意识形态歧视,只要外国人在华犯事,如果是美国人、日本人,肯定毫不
留情地说出国籍,但假如放在“第三世界”身上,大多会避讳具体国籍,而只笼统地称
“外籍”,显示出鲜明的“阶级感情”。
如今中国与俄罗斯的交往不存在障碍,大量中国人赴俄做生意、定居、旅游,但误
读仍不断。这种误读有的是意识形态情结加遗忘的结果,显得很可笑。在媒体上时常看
到普京或俄罗斯的民众、媒体、学术界对斯大林、苏联历史和苏联解体的看法。不过,
诡异的是,一种说法出来了,过几天便有人反驳根本不是那么说的;某一类说法被介绍
过来了,过些日子又有人说这是少数人的看法,不代表主流。真假虚实,很难定论。这
大概表明,中国的反应在俄罗斯舆论中不占位置,是对是错没人“跨国关心”;在俄罗
斯的中国人关心政治和文化的太少,没有人会出面为同胞指谬或更正。我还发现,周围
的人以及同我一起赴俄罗斯访问的人,对俄罗斯的政治概念极其模糊,潜意识里仍将俄
罗斯视为与中国一样的国家。他们一到俄罗斯就喜欢高唱苏联歌曲,以为这会博得友谊
。可我观察,周围的俄罗斯人只是善意地笑笑,点点头,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其
实,俄罗斯从苏联解体起,依照我们的政治划分,就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了,正如
普京最近说的那样,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没有严重的分歧。所以说,作为认同俄罗斯现
实制度且身为俄罗斯现实体制领导人的普京,无论他说了什么,他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治
与斯大林、与苏联完全不一样,仅是说说而已,没多大意义。
作为中国舆论,如果依照我们曾经认同的意识形态来惋惜苏联也是自相矛盾的。因
为早在30多年前,意识形态就已经认定了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性质,是“苏修”,
既然如此,惋惜从何而来?俄罗斯人怀念苏联的版图和强势还情有可原,但作为中国人
或作为东欧国家以及那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不是也应该抱有同样的心情呢?如
果我们与俄罗斯人同样在缅怀苏联的大国之势,那实际是站错了位置。俄罗斯当今的现
状是,各种党派、团体、媒体,各种学术观点、历史著述,说什么的都有,即使是老百
姓也分多种,每一部分人的观点也是此一时彼一时。而且,很多状况下,那些历史情绪
与真正的历史评价无关,不过是对现实的某种反应罢了。
开放以后的某些误读,更在于媒体常常将一个人、一位官员、一位领导人、一本书
、一家媒体,或某个群体某个组织的言论和观点冠以“国家和民族”的头衔,因为这样
更具刺激性,更有新闻号召力。对俄罗斯误读是如此,对日本也不例外。
在日本,党派、团体各有各的观点,人民对各类问题存在各种意见;每届政府有各
自的执政说法,这届的观点未必代表上一届或下一届,内阁成员甚至首相的观点并不一
定代表多数民众。把某位首相或者官员的说法,某部教科书或历史著述的意见,说成是
日本的立场,那很可能是一种误读。而且,翻阅对日本的舆论介绍,你可以发现,中日
关系密切时,舆论中以表现日本左翼的话语为多,而在中日交恶时,日本右翼的话语则
占了主导,这也导致了误读的深化。以二战历史的反省为例,说日本不反省不完全符合
事实,说日本某届政府、某位首相或一部分人不反省或许更为恰当。二战后,甚至中日
尚未恢复邦交正常化时,日本学界、文化界、政界、经济界就有很多对侵华战争彻底反
省的有识之士,那个年代他们纷纷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会见。
日本的一些左翼文艺团体,如松山芭蕾舞团、齿轮座剧团、新制作座剧团等,不但
在言论中反省侵略历史,而且还编排了许多支持中国的作品。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最终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尽管中间有一段插曲,但最终其反省说法是被毛泽东、周恩来
认可的;村山首相谈话中的反省态度也是中国政府肯定的。必须承认,日本学术界对侵
华战争的研究不亚于中国,许多细节甚至超过了中国,里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揭露也比较
充分。甚至在中国教科书中还没有载入南京大屠杀时,日本的教科书里就有记录了。如
井上清这样的日本左翼历史学家,他们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反省立场始终不弱于中国学者
;如日本杰出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对日本右翼的批判态度也从来不比中国差。1980年代,
日本小说家森村诚一写出《恶魔的饱食》,用事实揭露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以中国人为
实验对象试验细菌生化武器的罪行,引起轰动,发行300万册,一售而罄。以后他又以
推理小说的形式,写出《新人性的证明》,再次揭露了日本七三一部队当年犯下的罪行。
在当今的话语里,德国对二战反省彻底似乎被认为毫无疑问,其实,这里也存在误
读。起码1970年代以前的中国舆论里是没有这类说法的。记忆力较强的人都不应忘记上
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对西德的认识,当时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几乎隔三差五
就要批判、揭露一通西德反动政府的“复仇主义”罪行。这样的认识实际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已开始,那时还出版过不少类似《西德准备复仇战争》的书籍。这些事实可以说
明,说德国反省彻底实际是近30年的事情。另外,如同日本少数极右翼分子那样,德国
的新纳粹也从来没有消停过,尤其在外来移民日益增多的情形下,这股势力还在不断抬
头。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势力在原东德地区显得更有市场。
崇洋媚外,是我们多年来所反复批评的,如今这一现象似乎渐趋严重,连遍布各地
的楼盘、社区都以西方各国的名称为名了。欧式、法式、美式、英式再加上历史悠久的
赞美辞“洋气”,让“西”和“洋”成为好、优秀、美观、质量的同义词。这,恐怕是
开放以后对外国误读的后果之一。然而,这种现象恰恰来自中外常年的隔绝而导致我们
在现代生活中的美感、精致度、舒适度和使用效果的欠缺与滞后。当进口商品在质量上
总是占上风的情形下,让人不“崇”,似乎有很大的难度。我不止一次地在医院被医生
追问,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而且他们都会告诉我,进口药虽贵,但效果有保证。我也
不止一次地见到单位领导为了表示对患者的关怀,特意说,用进口药,不怕贵,救人要
紧!在这样的情境下,“崇洋媚外”,能没有市场?
事实上,在误读世界的同时,世界有时也在误读我们。“误读”几乎是人类文化交
流中难以回避的现象。如何减少因误读带来的偏见,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和理性
的精神,平心静气地、客观地认识对方,也许更为重要,也更有益于中国与世界。
来源:《同舟共进》2013年第10期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马航客机失事另类阴谋论体现理解的笑声——周小川午餐会演讲侧记
外媒:美考虑对日提供进攻性武器 此举将激怒中国[凤凰周刊] 中国人在蒙古国至今仍是四等人(总是看到有人发外蒙 (转载)
美国考虑对日本提供进攻性武器 将激怒中国-->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基辛格和他的《论中国》
李光耀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吗?瓜瓜.com
新政出台,南京业主倒贴 17万毁房约欧盟欲直选总统 德法谋划甩英国建“联邦欧洲”
qed快现身:传世界杯朝鲜4名球员神秘失踪 没弄清规则生误会磁悬浮:德国已下马五年 上海仍在赔本运营
古巴驻华使馆请中国人帮助解救被美国逮捕特女工谈临时夫妻:厂区到处看接吻 或把持不住
“共产共妻”谣言的源头:“共妻令”事件几千假门票来自中国 法追查“中国产卢浮宫门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误读话题: 日本话题: 中国话题: 俄罗斯话题: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