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27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相关主题
中科院一名拟引进人才因北京雾霾选择留在美国捅破论文泡沫
2004年底物信息学专业比较热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ZT: 谋变中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
美国终于也开始愤青了 - 《华盛顿邮报》:年轻科学家,去中国吧 (转载)揭秘科研经费乱象:用来包养情妇 炒黄金买期货
中国科研经费60%已流失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sohu[两会]科研经费滥用:某高校花6000万买设备放5年没拆包
媒体称我国科研经费40%用于项目 挥霍成潜规则中央将出台新规整治科研经费乱象
我国万亿科研投入成唐僧肉 据称仅4成用于科研一人搞科研 全家随便吃?
科研经费迷途:潜规则下的扭曲人性 (转载)一年5000亿的科研经费到底去哪了?
梅新育:反对科技部长与新华社联手扼杀中国科研北京一青年科研者:我月入7000,房租就花了4000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王秀话题: 人才话题: 回国话题: 中国青年报话题: 我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t
发帖数: 8175
1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时说,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是阻碍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的原因之一。不过,相比目
前国外一些研究组经费紧张的情况,在我国“千人计划”等利好政策下,好项目得到支
持的机会更大。她坦言自己就是国家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获得生物
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后,她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于2004年底回国,时年27岁,成
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回国后,她带领研究团队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面取得
多项创新性成果,多次赢得国际同行的推荐和好评,2007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
我国科研硬件已经和国外不相上下
中国青年报:
您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国?
王秀杰:
我当时学的生物信息学专业比较热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相关领域的人才都很
缺乏。如果留在美国,我可以想象到未来20年的发展轨迹,在公司或者科研机构一步步
做下去,最终做到终身教授。但我感觉即使能做到那样,也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总
会有飘在外面的感觉。
回国除了有文化上、精神上的认同感之外,我国发展很快,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
更多,我不太喜欢风平浪静的人生。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和我爱人都希望孩子在
中国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希望她以作为中国人为自豪。所以我们就回来了。
中国青年报:
有没有觉得放弃了美国一些很好的机会?
王秀杰:
我觉得没什么,只是做了一个选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回
国的留学生,他们才是放弃了很多机会,因为那时国内外的待遇相差悬殊。他们更有无
私奉献的精神,回来就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自身利益考虑很少。
不过当时科研人员回国的待遇,虽然和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与国内其他行业
相比不会有太大落差。而现在在付出同样甚至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的待
遇比很多行业要低许多,并且年轻一代回国的生活压力比以前更大,所以很多留学人员
在回国前会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物质条件、生活质量、事业发展、做事的氛围等。
中国青年报:
您2004年回国到现在近10年,您感觉科技领域的海外人才回国的趋势有变化吗?
王秀杰:
愿意回国的人越来越多了。10年前国内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和国外有较大差距。近
年来我国的科研投入有较大的增长,我们的科研经费支持、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已经和
国外一些中等水平的科研机构不相上下。
我认识的一些稍微年长的朋友也有回国工作的想法,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而无法
实现,包括没有特别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能够获得的职位、待遇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等。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家庭或子女教育等原因放弃回国工作,比如小孩比较大了,回来
后不适应中文教育。
住房压力是很多优秀科研人才回国的顾虑
中国青年报:
在招聘科研人员时,您感觉哪些社会环境因素阻碍了一些高层次人才回国?
王秀杰:
住房压力是很多人考虑的一个因素。像我国科研做得好的几个大城市,尤其是北京
、上海,只有个别大学有提供住房的条件。还有环境状况、食品安全等因素也会使一些
人才犹豫回国。尤其今年北京雾霾严重,我们所原想引进的一位优秀留学人员就因为空
气问题最后选择了留在美国。
中国青年报:
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提到国内的科研管理体制问题,使他们犹豫回国。您怎么看?
王秀杰:
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确实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项目申请、汇报、审计等环节
比较繁琐,新回来的科研人员会很不适应。我觉得影响较大的一点是,我国在科研经费
上虽然投入很多,但是科研经费支出分配比例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在国外科研经费相
当大的比例用于人员费,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中允许用于人员费用支出的比例很低,绝大
部分比例的科研经费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试剂购买等实验直接费用上。
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科研人员的待遇总体来说比较低,没有能力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
来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并且大部分科研经费最终的受益者变成了国外的设备研制公
司和试剂的制备公司。比如同样一个博士后,在国内研究所或者大学工作和国外研究机
构的工资相比会有四五倍的差距。所以,很多前沿的项目,国外是有经验的博士后在做
,而我们这里是没有经验的博士生在做,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
我们做了一项调查,78.8%的受访者认为人情关系复杂阻碍了优秀人才回国。
王秀杰:
我对这一点不是很认同。我回来这么久,没有为了申请项目去拉关系,但是我并不
缺研究经费。也许有一些通过关系得到支持的项目,但是我看到身边那些兢兢业业的科
学家的有价值的工作都会得到认可与支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目标,
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外研究组都有经费紧张的情况,在我国好的项目得到支
持的机会相对来说更大。并且国内无论单位还是科学家之间对归国人才的支持很多在国
外是没有的。我回到中科院之后很有归属感,从研究所的领导到行政部门的同事,都对
科研工作提供全心全意的支持,比如申请项目时研究所的同事和科技处会给予建议,研
究所会为新研究员在实验室安排、学生招生、和安家落户等方面提供便利。这些都非常
难得。
国家政策应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国家推出“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措施,您怎么看这些措施的作用?
王秀杰:
我国通过“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政策在一些急需领域引进尖端人才,
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自己也是“百人计划”政策的受益者。我
觉得,在今后政策执行过程中,后继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好的计划要有更好的
配套措施和管理措施,从而在需要的领域引进需要的人才。而且,现在引进人才总的思
路可能还需要一些适当的调整。
中国青年报:
有什么样的调整?
王秀杰: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引进了很多优秀人才,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去培养自己
的人才。但目前的人才政策仍然主要侧重于引进人才,而针对国内培养优秀人才的政策
很少。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选择出国的目的,已经不是因为国外有比较好的科研条件
、能够接受更好的训练,而是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很难有相应的政策使得他们有
较好地发挥专长和解决经济压力的空间。所以,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在重视引
进人才的同时,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国青年报:
如果一直待在国内,他们对国际前沿科学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吗?
王秀杰:
现在我国的教育和科研交流已经非常国际化了。科学是无国界的,要做到国际领先
不可能“闭关”,而是要知己知彼,才能找到突破口、引领新方向。青年人才不一定要
去国外读博士或者做博士后,比如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议、短期出国交流、进修等形式
,使得他们不需要在国外待很久就可以了解国际科技前沿或掌握最新技术,这样可以避
免优秀青年人才的流失,也有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持续性。现在一些人出国使得在国内
已经开展的很好的项目需要重新培养人才来接续,很可能导致研究成果失去了国际领先
的机会,这对国家是很大的损失。
v****e
发帖数: 10715
2
稳拿啊,2004年就海龟,现在北京房子估计都4,5套了
q********1
发帖数: 250
3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7岁女博导:神话还是现实?
近日朋友发给我下面这个链接,看后我大吃一惊:
http://www.genetics.ac.cn/Research/sysjs/wangxiujie.htm
王秀杰女, 博士, 1977年出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 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
位, 2004年获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
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度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王秀杰博士领导的创新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我们将发挥计
算机在处理大规模生物学数据上的优势, 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 对公共数据
库中的生物数据, 尤其是与基因组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 以从宏观上
阐释生命调控的规律。
……
Key Publications:
1. Wang XJ, Reyes JL, Chua NH and Gaasterland T (2004). Predi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icroRNA genes and their mRNA targets. Genome Biology 5:R65. (该刊
似乎是新创不久的刊物,目前尚无影响因子)
2. Hoth S, Ikeda Y, Morganteb M, Wang X, Zuo J, Hanafey MK,
Gaasterland T, Tingey SV and Chua NH (2003).
Monitoring genome-wide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endogenous cytokinin reveals target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FEBS Lett. 554, 373-380.
3. Wang X, Ching YP, Lam WH, Qi Z, Zhang M and Wang JH (2000).
Identification of a common protein association
region in the neuronal Cdk5 activator. J. Biol Chem. 275, 31763-31769.
(在香港科大发表)
在SCI数据库里面搜索,王秀杰在Rockefeller University总共只发表了6篇文章,
其中只有Genome Biology这篇是第一作者,其他的均为第三作者以后。从研究成
果来看,看起来似乎王秀杰不应这么快拿到研究员、博导这样的头衔。但是万事
皆有可能,也许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很弱,希望招聘一些真正有潜力
的人开展这个方向的工作?为了说明问题,把王秀杰的经历和成果与该所其他最
近获得“百人计划”资助的研究员做一个比较,我们马上可以看到,王秀杰明显
比其他研究员差得多。那么,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这样一个2004年毕业,2004
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作博士后工作的27岁天才,可以迅速地在2004年成为中科院博
导并顺利进入创新基地呢?我想,这件近乎神话的事件也需要一个正传,一个
“本土资源”的正传。
w********3
发帖数: 61
4
呵呵我是遗传发育所出来的,就我知道的情况说一下吧。当年正是所里要建生物信息学
中心,而王老师可以说是当时愿意回国全职的最厉害的人才了吧,加上她的导师植物领
域超级大牛蔡南海的大力推荐,所以才能一回来就研究员,博导吧。楼上说的genome
biology(IF10.2),王老师的这篇文章已经被引了333次(google scholar),足以证
明其重要性吧。她回来之后作为通讯作者发的NAR和Genes&Dev,也已经被引用了超过两
百次。能够入选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更是证明了她的实力。当年他们组在一楼,我
们组在三楼。据我了解,她工作非常努力,而且对学生非常好(会在周五抽时间带着学
生读英文),所以大家对她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只不过王老师身体似乎不好,看起来弱
不禁风的样子~~
w**k
发帖数: 320
5
扯这些没用吧
谁让你们04年不回来的
看看更早期陈章良都混到啥位置了

【在 q********1 的大作中提到】
: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7岁女博导:神话还是现实?
: 近日朋友发给我下面这个链接,看后我大吃一惊:
: http://www.genetics.ac.cn/Research/sysjs/wangxiujie.htm
: 王秀杰女, 博士, 1977年出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 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 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
: 位, 2004年获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
: 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度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王秀杰博士领导的创新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我们将发挥计
: 算机在处理大规模生物学数据上的优势, 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 对公共数据
: 库中的生物数据, 尤其是与基因组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 以从宏观上

l*******e
发帖数: 358
6
哈哈,发现一个遗传所出来的,
我也是啊,我是2010年离开的,你了
现在哪里高就,私信吧

【在 w********3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我是遗传发育所出来的,就我知道的情况说一下吧。当年正是所里要建生物信息学
: 中心,而王老师可以说是当时愿意回国全职的最厉害的人才了吧,加上她的导师植物领
: 域超级大牛蔡南海的大力推荐,所以才能一回来就研究员,博导吧。楼上说的genome
: biology(IF10.2),王老师的这篇文章已经被引了333次(google scholar),足以证
: 明其重要性吧。她回来之后作为通讯作者发的NAR和Genes&Dev,也已经被引用了超过两
: 百次。能够入选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更是证明了她的实力。当年他们组在一楼,我
: 们组在三楼。据我了解,她工作非常努力,而且对学生非常好(会在周五抽时间带着学
: 生读英文),所以大家对她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只不过王老师身体似乎不好,看起来弱
: 不禁风的样子~~

T*********r
发帖数: 11175
7
百人不是要求四年或者以上博士后经历嘛
科学院的规定啊
这位也是大牛了,
三十岁评杰青。。。。

【在 q********1 的大作中提到】
: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7岁女博导:神话还是现实?
: 近日朋友发给我下面这个链接,看后我大吃一惊:
: http://www.genetics.ac.cn/Research/sysjs/wangxiujie.htm
: 王秀杰女, 博士, 1977年出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 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 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
: 位, 2004年获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
: 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度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王秀杰博士领导的创新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我们将发挥计
: 算机在处理大规模生物学数据上的优势, 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 对公共数据
: 库中的生物数据, 尤其是与基因组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 以从宏观上

n*****8
发帖数: 19630
8
不服气或不明白自己为何变成wsn的,请看一遍“中国合伙人”。
:)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北京一青年科研者:我月入7000,房租就花了4000zt媒体称我国科研经费40%用于项目 挥霍成潜规则
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我国万亿科研投入成唐僧肉 据称仅4成用于科研
国家科研经费里有很大比例都是嫖了科研经费迷途:潜规则下的扭曲人性 (转载)
工科生管科研经费梅新育:反对科技部长与新华社联手扼杀中国科研
中科院一名拟引进人才因北京雾霾选择留在美国捅破论文泡沫
2004年底物信息学专业比较热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ZT: 谋变中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
美国终于也开始愤青了 - 《华盛顿邮报》:年轻科学家,去中国吧 (转载)揭秘科研经费乱象:用来包养情妇 炒黄金买期货
中国科研经费60%已流失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sohu[两会]科研经费滥用:某高校花6000万买设备放5年没拆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王秀话题: 人才话题: 回国话题: 中国青年报话题: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