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R****a 发帖数: 6858 | 1 【钻石收藏】(一)工业巨龙 D.前世今生 (2013-09-01 13:10:43)
那么,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华文明的
源头说起。
中华文明作为迄今世界上唯一生存下来的原生文明,历经五千年薪火相继,从部落联盟
直到中央帝国,始终不变的是基于农业的生存方式。开疆拓土是为了获得耕种的土地,
兴建水利是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抵抗游牧是为了保卫收获的果实,国家制度是为了维
护耕种的秩序,手工业也是作为农业的配套产业而存在的。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华文
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建立了人口众多、国土广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稳定的
统一国家,内乱后能自我重建、分裂后能重新统一、异族入侵后能再次复国,自诞生之
日起传承不绝。
然而,在遥远的西方,从15世纪开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开始在地中海地区萌发。到17
世纪,这种文明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废墟上获得了新生,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
方式——工业,有别于以往的手工业,这是一种基于机器制造的工业。工业在其诞生后
的短短百多年时间里,就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并从那时起开
始席卷全球。然后,对于其它地方的人来说,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人们带来的,却是
征服、奴役、掠夺乃至毁灭,包括中国。
历史上工业的萌芽也曾在中国一再出现,甚至一度可以大规模地制造具备互换性的工业
品——秦弩机,但却总是一闪而过,没能持续发展下去。当西方工业文明兴起的时候,
中国也是从一开始与之有了接触,从红衣大炮到自鸣钟,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始终存在
。有人说那时的中国是闭关锁国的,其实闭锁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中华文明没有看
到工业中隐藏的无穷力量,满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生存,拒绝了尚在幼年期的机器工业
,以为那不过是些奇技淫巧而已,错过了把学习吸收工业的最佳时机。后来,当中华文
明再次遇到和已经发展成熟了的工业文明时,才猛然发现,自己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此
时历史已经进入了19世纪。
1840年,一个对中华文明来说屈辱的年份,最大的农业国败给了最大的工业国,从那年
开始,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中国的每一页史书上都写着割地赔款和丧权辱国。同样也
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工业化之路。然而,从满清到民国,中国的工
业化进程一直在内忧外患之中蹒跚不前。起初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还有些自信,认为无
非是器物不如西方,中体西用即可,于是搞起了洋务运动,派留学、办工厂、买舰队、
练新军,也攒了些家底,隐隐地有了些新气象,号称同治中兴,但没过多久,先是输掉
了马尾海战,接着更是在甲午战争中输了个彻底。从失败走向失败,从输给老牌列强到
输给新兴邻国,于是中国人彻底丧失了自信,觉得这一定是制度问题,于是开始了变更
制度的探索,从保皇、立宪直到革命,最后把两千多年的帝制干脆利落地送进了历史的
垃圾堆,换成了共和制。
可是制度的更替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奇效,皇帝走了,议会和选举来了,中国却仍然一步
步向下沉沦,明明是一战的战胜国,却还是要被割地被殖民。这回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化
也不再自信了,孔家店要打倒,要全盘西化。制度层面的革新尝试也在持续,既然满清
换成北洋还是不见起色,那就继续打倒,换成国民政府。但中国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好
转,好不容易发展了一点工业,也号称“黄金十年”,却被日本的入侵轻易击得粉碎,
之后是山河沦陷、生灵涂炭,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遇。才有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
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怒吼,同时却也是无奈的宣言。正是因为
没有工业,我们才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那些被钢铁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
从那时起,从中华文明沦落到最低谷的那一刻起,我们痛定思痛,艰难而顽强地走上了
工业化的道路,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始造枪、造炮、造子弹、造炸药、造地雷,直到赶走
了侵略者。紧接着,为了决定中国的未来,两个政党、两种道路、两种前途在中华大地
上展开了殊死的决战,最终,主张依附买办的去了小岛,主张自主自强的赢得了政权。
之后,靠着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机智和牺牲,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从苏联赢得了工业
的种子。以此为发端,中国开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其间虽然不乏挫折
,前进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三十年过去,从无到有,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而
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带着这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而微薄的本钱,中国毅然投入了资本主
义世界的经济循环,在巨大的技术差距、国际资本的庞大洪流和反覆的政治态度中挣扎
求生,各种崩溃的预言不绝于耳。但是,奇迹般地,中国没有崩溃,中国的工业没有崩
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世界产业大循环中不断壮大和攀升,无底洞般地吸收各种原
料、资本、产业和技术,成为了世界工厂。
工业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包括数千年来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农业
。今日的中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或者不如说已经是工业生产的
一部分了,从育种、耕地、播种、收割到深加工,其间使用的农药、化肥、农膜和灌溉
体系,无处不是高度依赖现代工业的成果,包括化工、机械、能源、交通、水利、生物
乃至卫星技术。所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业生产也逐渐从个体农业、
小农生产转化为机械农业、大农业生产,粮食和各种作物的产量节节攀升,这首先要归
功于工业的进步。相比之下,我们南边那个人口和中国相当的大国,耕地面积是中国的
1.4倍,粮食总产量却只有中国的42%,单位亩产只达到中国的三成,其根本原因来自于
两国在工业上的差距。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17%,按汇率
计算则只有9%,这种差距不是靠发展第三产业、让各产业在GPD里的百分比接近于发达
国家可以解决的。发达国家的标志是工业总量,不是第三产业的比例。
回首中国的工业之路,如果说新中国的第一个三十年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建立了工业
基础,完成了初步工业化;那么,后三十年则解决了大和全的问题,把一半的人口带入
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具备了强大的产能,并且达到了相当的科技水平,使
中国成为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展望未来,中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工业更高更强
,一方面要把全部中国人口带入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在各个产业和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
先水平,不但在总体上成为最强的工业国,而且要把人均也提升至世界中上甚至更高的
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将会在科学领域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阶段可能会需要
二、三十年的时间。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政治斗争风云变幻,无论是求生还是求强,工业化的问题从始至终
贯穿了全部的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将会延续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从
农业国到初级工业国,再到工业大国,直至工业强国,中国已经走完了前面两步,现在
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脱离工业发展这条脉
络,就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在中国身上和周边的一切。
下面,不妨让我们从刚刚过去的龙年里撷取几个片段,看看工业到底给中国带来了那些
变化,看看现在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看看中国的未来终究会走向何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