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d 发帖数: 61690 | 1 央视“幸福调查”强调“无防备”
“台里提出了三个硬性要求:
视频:央视“你幸福吗”调查神回复集锦来源:CCTV新闻频道
1.采访中不要刻意去找记者想要的,而要去发现让记者意外的。2.所有的回答都是
节目想要的。3.回答不重要,重要的是回答问题的状态和场景。”
——参与街头采访的央视记者
“访者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信息更加丰富,受访者的语言更具有个性,更能使报道
丰富、完整。这与长久以来《新闻联播》模式化的一种声音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尺
度和宽度都放宽了不少,更能顺畅地传达出最基层群众对幸福感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
“这样的报道形式,得到的是个体的、零碎的、即时的答案,并不是一种幸福不幸
福的真实体现。这样的报道形式,关键不在于深刻与否,而是在于真实与否。比如碰到
不幸福且具有强烈社会批评意识的老百姓,他的回答是否能够播出,这才是关键。”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
早报记者 权义 发自北京
“您幸福吗?”
“我姓曾。”
这两句对白,近日走红网络。
对白出自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
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一位山西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时,
首先推脱:“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未放弃,继续追问:“您幸福吗?”
这位务工人员上下打量着记者,答道:“我姓曾。”该视频迅速在网上疯转,这位务工
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式的回答,被网友们封为2012年 “神一样的回答”。
“神一样的回答”还有:
捡着空瓶子的老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啊?我耳朵不好。”郑州一18岁大学生在
火车票代售处被问到“您最想要什么?”大学生答:“女朋友。”“那么,您遇到最坏
的事呢?”“接受你采访,队被人插了。”一名节日礼品货摊摊主没听清记者的提问,
反问道:“不姓。姓什么?”记者重复问题后,摊主答道:“我们这儿卖东西的都幸福
”……
《幸福是什么?》栏目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引起社会广泛议论。有网友认为这种不
加修饰的原生态对话,是人们真实生活的体现,也有网友认为这种问题其实有点“粗暴
”,是“主题先行”、“逼人就范”、“避重就轻”,记者更应该关心老百姓迫切需要
解决的现实问题。
早报记者从央视内部获悉,该节目获得台里领导的大力赞赏。“从节目播出效果来
看,是不错的。另外,海采方式在严肃的新闻联播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是一种创新
。” 央视参与该节目制作的员工对早报记者说。
无防备时接受提问
受访者第一反应很重要
央视一名参与该节目制作的编导介绍:这组报道缘起于台里的“规定动作”。中央
电视台要求,在“十八大”之前,《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节目通过“海采式”报道,
传达中国普通人的幸福感、爱国情绪以及生活真实状态。
据介绍,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
、企业工人等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一开始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
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
“台里要求报道内容要有别于‘十八大’寄语,但期望有意外收获。”该名不愿透
露姓名的编导告诉早报记者。
早报记者了解到,这组报道是在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台记者完成采访后,由央视
新闻联播统筹编辑播出。参与报道的外采记者走向街头之前,每人都收到了一份《中秋
国庆民调海采手册》,策划组强调外采记者一定要观看一部经典纪录片《幸福在哪里?
》。
这部长达44分钟的纪录片于2006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纪录》栏目中播出。早报记者
观看完纪录片《幸福在哪里?》后发现,央视在双节期间推出的《走基层
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从形式到提问设置,都非常接近。
一位参与街头采访的央视记者告诉早报记者,“海采、原生态这两个特征是央视特
别强调的。”该记者透露:“台里提出了三个硬性要求:1.采访中不要刻意去找记者想
要的,而要去发现让记者意外的。2.所有的回答都是节目想要的。3.回答不重要,重要
的是回答问题的状态和场景。”
《中秋国庆民调海采手册》中强调了要全程记录,要求摄像记者即使在采访结束后
,也不要关机,继续纪录采访对象的状态。
“从受访对象是怎么走进镜头,到他怎么走出镜头,要全程记录。”这名参与街头
采访的央视记者谈起采访的过程。该名记者透露这种采访目的就是要在采访对象没有防
备的情况下提问,并记录下完整的反应过程。“对象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央视另一名员工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节目可能没把拍摄内容全部播出,但播出
的都是真实的。不管是姓曾,还是耳聋,都是原汁原味的。”
新闻联播首现“海采”
反映当下时代特征
央视这位节目编导对早报记者透露,该组报道得到了领导肯定,领导“大加赞赏”
。他说,该报道得到了观众广泛关注,并且引起人们对幸福感的讨论,其他电视台也纷
纷效仿,从节目播出效果来看,是不错的。领导赞赏的原因是节目从形式上作了一次创
新。“海采方式在严肃的新闻联播中还是第一次出现。”
另外一名参与该报道的记者说:“海采量很大,但很多都没有播出,我录了20名受
访者,仅仅播出了一条。”这一条播出于10月7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调查《你幸
福吗?》最后一集。在京实习的快递员朱云宵面对镜头说出对女友的心里话,“我就让
她好好学习,然后不要太心疼我,我在这儿辛苦工作也没事,我能坚持,让她好好学习
。”
这样一组街头采访普通人“你幸福吗”的节目,在网上迅速传播并引发热议。有网
民认为,节目之所以走红,引发争议,是因为“神回答”正常播出了,“用生动的同期
声,直观反映了百姓的幸福感受。”
有网友认为,节目之所以能红,是因为相比于以往的街访,这次许多观众以为“应
该被剪掉”的片段,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屏幕上,更加真实了。网友“钱瑾”说,“进
入新千年,央视改变了很多。”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过于简单的追问形式有些“主题先行”、“避重就轻”,更值
得关注的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网友“潆钰”认为,媒体更应关注老百姓的犯愁,例如每到长假排队打地铺也买不
到车票的外来务工人员。关注他们需要的幸福,比只问一句‘你幸福吗’更是媒体该做
的!”
网友“杨永胜”评论道:一直以来,央视有些节目与老百姓略显疏离,现在走到基
层,与普通老百姓多接触,也算是接了地气了。但矫枉未必不过正,采访主题定位为“
你幸福吗?”多少与老百姓实际还是有点脱节。倘若不去关注现实,不去正视老百姓本
身的疾苦,仅仅是一个“你幸福吗?”多少欠点分量,多少有点避重就轻。
网友“杨群”称,对于单一个体,幸福与不幸福有一个相同的参考点。从央视播出
的节目来看,一些负面的反馈也有正面推动作用。比如个体感受到物价涨得快、收入提
高慢、看病上学难、打工回家少,买票难,所以还不够幸福。“有个小伙子说,‘我最
后悔的事情就是接受了你的采访,被人插队了。’这是当下的时代特征之一。” “杨
群”说。
“回答是否能播出,
这才是关键”
“《新闻联播》采用海采的方式,受访者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信息更加丰富,受访
者的语言更具有个性,更能使报道丰富、完整。这与长久以来《新闻联播》模式化的一
种声音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尺度和宽度都放宽了不少,更能顺畅传达出最基层群众
对幸福感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对此评价道。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对早报记者称,《幸福是什么?》节目之
所以引起如此多关注,更多是因为其平民化的视觉、亲和力、趣味性,这种报道模式有
利于优化《新闻联播》的节目结构。
在张志安看来,“社交网站的放大,使得‘你幸福吗?’更受关注,尤其是‘你幸
福吗?我姓曾’这种看似听错的回答,却能反映出一些受访者对媒体话语权的一种不够
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社会现实压力的一种宣泄。”
有观点认为,记者们采访社会弱势群体固然没错,但生硬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法并
不是在每个场合都合适的。比如在人们观赏钱塘江大潮时问一位拾瓶子的老人幸不幸福
,有点不通人情,也不合时宜。
喻国明则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央视设置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妥。用一个笼统
的、概念性的问题来采访不同的人,一定是得到不同的答案。“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看似不答的问题,也正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他说。
张志安说:“这样的报道形式,得到的是个体的、零碎的、即时的答案,并不是一
种幸福不幸福的真实体现。这样的报道形式,关键不在于深刻与否,而是在于真实与否
。比如碰到不幸福且具有强烈社会批评意识的老百姓,他的回答是否能够播出,这才是
关键。”
张志安介绍,海采的方式并不稀奇,已被广泛运用到电视媒体实际操作中。他说:
“这种操作模式一般不会在硬新闻事件中出现,只是作为某一话题性新闻事件的补充。
街头采访的意义在于突出民意和内容的丰富性,呈现不同观点,给予群众表达的空间,
体现公众的参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