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 发帖数: 30882 | 1 现在看来,美国今天的经济状况跟苏联解体前很相似
摘自: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无直接联系”吗?
时间:2004年4月24日 作者:李华(南通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11/14/85772_2310046.shtml
1990年,戈尔巴乔夫执政6年多的“政绩”表明:他的振兴经济计划彻底破产,经济改
革完全失败,同时苏联还深陷阿富汗战场10年之久无法自拔(对比一下2008年上台的巴
拉克 奥巴马以及他领导下的美国,我们大概生活在解体前四年,即1987年的苏联)。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经济增长速度由低速增长变为大幅下降。
首先以国民收入为例,在戈氏执政之前的5年(1981—1985年)增长17%,年均增长率为
3.4%,而1986—1990年间仅增长6.8%,平均增长率仅为1.3%。其中,1990年首次出现了
负增长,即下降4%,1991年又下降近15%。又如国民生产总值,1981—1985年间增长19.
5%,年均增长率为3.9%。而1986—1990年间仅增长13.2%,年均增长率下降为2.6%,
1990年下降2%,1991年下降幅度高达17%。再看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由1981—
1985年间的3.1%下降到了1986—1989年的2.7%,1990年出现-3%,1991年为-10%以上。
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经济衰退幅度之大,“在苏联历史上是创纪录的。”[3
]
2、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进一步加剧。
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在苏联由来已久。戈氏上台以后,失调现象非但没
有扭转,反而变得更严重:先从投资方面看,重工业仍然是投资重点。如1988年的投资
结构是:重工业占90%,食品工业占6.3%,消费品工业占3.7%;1986—1989年间,乙类
工业在工业总投资中的比重为11.9%,低于1981—1985年间12.1%的水平,甲类工业则由
87.9%上升到了88.1%;而农业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则从1981—1985年的18.5%下
降到了1986—1989年的11.8%。再从发展速度看,重工业明显快于农业和轻工业,如
1986—1989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重工业最高,为3.8%,轻工业次之,为2.2%,农业最
低,仅为1.5%。1990年农业减产2.3%。[4]
3、财政金融状况恶化至灾难性境地。
首先,财政赤字增长惊人,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1985—1991年苏联财政赤字增长表(亿卢布)
年 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赤字数 150 430 435 440 920 1000 3000
注:1986—1988年年均赤字为430—440亿卢布。
资料来源:刘洪潮等:《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执政6年内,财政赤字呈递增态势。1991年与1985年相比,赤字
数增加了20倍。然而,多年来政府却“一直向人民隐瞒了巨额财政赤字”,结果“给整
个经济造成了致命影响。”[5]
其次,货币发行失去控制。由于财政赤字太大,只有靠加印钞票过日子,使得货币发行
量猛增(见表2)。
表2 1988—1991年苏联货币发行量增加表(亿卢布)
年 份 1988 1989 1990 1991
货币发行量 120 180 250 1373
资料来源:刘洪潮等:《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不难看出:国家银行货币发行量同样十分惊人。另据苏联《经济与生活报》报道,仅
1991年的货币发行量就超过了前30年货币发行量的总和。国家银行还发行了面值为200
、500甚至1000卢布的纸币。叶利钦承认,印钞机一天四班倒,不停地印,仍不能满足
需求。在苏联人眼里卢布不值钱,其在国外的信誉亦已扫地。
第三,债台高筑。举借内外债是戈尔巴乔夫弥补财政赤字的措施之一,结果导致内外债
务扶摇直上(见表3)。
表3 1985—1991年苏联内外债务增加表
年份 1985 1988 1989 1990 1991
内债 —— 3118亿卢布 —— 5661亿卢布 9740亿卢布
外债 280亿美元 —— 480亿美元 700亿美元 1200亿美元
注:表中的“——”表示暂缺相关数据。
资料来源:刘洪潮等:《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表3中数据虽不全面,但仍然具有可比性:1991年的内债超过3年前1988年内债数的3倍
还多;1991年的外债数超过1985年外债数的4倍有余。据统计,截至1991年,平均每个
苏联公民负担外债约400美元。由于外债数额大,政府丧失了偿还能力,所以1991年12
月,苏联外贸银行被迫宣布:停止偿还1991年前的贷款本金。[6]
最后,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由于商品短缺,滥发钞票,加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减
弱,所以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见表4)。
表4 1985—1991苏联通货膨胀率上升情况(%)
年 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通货膨胀率 5.7 6.2 7.3 8.4 9 19 145
资料来源:刘洪潮等:《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4、市场供应:由局部短缺发展到全面匮乏。
戈尔巴乔夫在发动改革时,曾许诺要丰富市场,改善人民生活。但随着时间推移,市场
供应却日渐恶化,一年不如一年。戈尔巴乔夫自己也承认:苏联人民的生活不仅“比发
达国家差得多”,而且“愈来愈落在它们的后面。”[7]从1988年开始,苏联出现了日
用消费品供应短缺的形势:洗衣粉、香皂、练习本、卫生纸等出现脱销。[8]1989年,
耐用消费品出现短缺,原先随便选购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已很
难见到。因此,苏联各地商场(店)门前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9]据报道,1989年苏
联家庭主妇用于排队购物的时间为每天1.5小时,而1990年则为每天3小时。[10]居民的
货币购买力与市场商品供应之间的缺口达到50%以上,提高物价势在必行。为此,1991
年上半年,政府开始大幅度调价,结果黑市横行,价格猛涨。政府失去了调控力。[11]
随后,消费市场出现全面危机:不仅日用消费品供应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出现了食品
严重短缺现象:在1200种主要消费品中竟有1150种长期脱销。[12]“商店的货架空空如
也”。包括食盐、食糖、面包、火柴在内,各种物品都得凭票证定额供应,“紧张到了
极点。”[13]短缺性经济危机的总爆发,使戈尔巴乔夫“处于后果无法预料的灾难性局
势之中了。”[14]感受市场供应体系和财政货币体系瓦解的苏联人民“变得失望,甚至
绝望”。[15]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
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
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
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
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
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
,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
,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是导致苏联民族分离主义滋
生和国家解体的另一深层原因[19]
人所共知,苏联解体以前15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悬殊。这使得各共和国
在全苏联经济中明显处于不同地位:经济单一化、畸形发展的共和国地位低下,作用微
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和人均国民财富大大低于全苏平均水平,中亚的一些
共和国人均数量只为俄罗斯的一半,有的甚至低于一半(见表5)。
表5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在全苏经济中的比重(1990年数据)
在全苏经济中的比重(%) 与全苏平均水平之比(%)
国民生产总 值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国民财富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消费 人均国
民财 富
全 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俄罗斯 58.7 66.4 46.2 60.0 114 108 117
乌克兰 16.5 16.0 22.5 16.8 92 97 93
白俄罗斯 3.8 4.1 5.9 3.7 106 108 103
爱沙尼亚 0.7 0.7 0.9 0.7 140 151 140
立陶宛 1.6 1.2 2.2 1.4 123 127 108
拉脱维亚 1.2 0.8 1.4 1.1 133 137 122
摩尔多瓦 1.2 0.8 2.2 1.2 80 85 80
格鲁吉亚 1.7 1.2 1.4 1.6 90 95 84
亚美尼亚 1.3 0.8 0.6 0.9 118 93 82
阿塞拜疆 1.4 1.7 1.8 1.6 56 57 64
哈萨克 5.3 3.5 6.9 5.3 90 84 91
乌兹别克 4.0 1.7 4.6 3.5 56 59 50
吉尔吉斯 0.9 0.5 1.3 0.8 60 66 53
土库曼 0.9 0.4 1.1 0.8 75 66 67
塔吉克 0.9 0.4 1.0 0.7 50 48 40
资料来源:[苏联]《论据与事实》周刊,1991年第39期。
各共和国经济的不同地位和不同水平,具体到劳动者个人身上,便表现为企业职工工资
和庄员劳动报酬的不同国度的差别,单一经济共和国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见表6)。
表6 各加盟共和国职工月平均工资和农庄庄员月平均劳动报酬(1989年数据)
职工月平均货币工资(卢布) 庄员月平均劳动报酬(卢布)
全苏 240.4 200.8
俄罗斯 258.6 221.3
乌克兰 217.7 184.3
白俄罗斯 227.8 211.7
格鲁吉亚 197.7 169.9
阿塞拜疆 179.0 182.3
亚美尼亚 219.9 204.9
摩尔多瓦 200.6 196.5
哈萨克 233.6 210.3
乌兹别克 193.8 165.0
吉尔吉斯 197.5 198.0
土库曼 221.3 203.9
塔吉克 188.3 166.3
立陶宛 244.1 257.3
拉脱维亚 249.9 264.2
爱沙尼亚 270.1 317.6
资料来源: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从表6数字可以看出:职工月平均货币工资超过全苏平均数240.4卢布的只有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其中,月平均工资最低的阿塞拜疆职工,
只及最高的爱沙尼亚职工工资的66%;庄员月平均劳动报酬超过全苏平均数200.8卢布的
也只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亚美尼亚和土库曼
。其中,月平均劳动报酬最低的乌兹别克庄员,只及最高的爱沙尼亚庄员报酬的52%。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间经济差距与政治独立之间关系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各共和
国对过去几十年大家庭时期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和矛盾存在不同认识:经济发展水平最
高的波罗的海三国总认为自己的经济发展被其他加盟共和国拖了后腿,中央政府多年来
实行“劫富济贫”做法,★[20]严重阻碍了自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是莫斯科
的压迫,三国早已像瑞典那样富裕了。”[21]然而,落后的中亚共和国认为,在中央政
府计划经济结构中,它们被列为资源供应地,只从它们那里获取廉价的自然资源而不给
予生产性投资,长此以往的专业化分工,致使它们的落后状况被固定化。[22]乌克兰作
为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一方面在苏联政治经济中不具备俄罗斯的主导地位,属非主
体民族和非主体共和国;另一方面,又是非主体民族和非主体共和国的老大哥。由于其
经济独立性很强,除石油等个别品种外,一般重要产品都能生产。这种特殊地位“使乌
克兰成为最不甘心非主体地位的非主体共和国,一有时机必然争取独立,竭力摆脱非主
体地位。”[2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提出了要“拉平”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别的方针,结
果,大大加重了发达地区经济负担,损害了它们的经济利益。因为,要迅速提高落后地
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投资拨款增加。国家为支付这笔巨
额资金,一方面加重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上交任务,另一方面又相对减少了对经济发
达地区追加投资,这就不能不抑制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发达地区称
此法为“劫富济贫”。
作为苏联支柱的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科技潜力雄厚。虽说其经
济政治在全苏联占主导地位。但在与其他加盟共和国关系上,俄罗斯认为自己长期以来
支援过多,简直是头“奶牛”,任人吮吸乳汁,于是乎出现了所谓“甩包袱”论;在与
中央的关系上,由于俄境内的联盟工业比重高达2/3,它们使用的多为俄资源,生产的
产品则归中央各部,创造的利润也归中央财政。因此,俄认为自己的资源和产品被无偿
占有,财政经济大权被中央控制,进而产生了收回经济主权要求。[24]叶利钦、雅科夫
列夫、盖达尔等俄罗斯政治精英们都明确主张:俄应在经济、政治上获得彻底独立,脱
离各加盟共和国羁绊,利用自己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将俄建成富裕、强大的国家。[25]
总之,不论是大加盟共和国还是小加盟共和国,都在大喊自己“吃亏”[26],都认为只
要“脱离”莫斯科,获得独立,人民的“生活就会变得好些”。[27]
对苏联经济利益关系认识上存在的意见分歧,直接影响到苏联的国家统一。因为不同意
见实质上意味着对联盟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提出了质疑。[28]既然较先进的波罗的海
三国和乌克兰积极主张废除联盟条约、自行独立,俄罗斯再不愿多承担义务,要甩掉包
袱分家单干,那么同样不愿充当“小兄弟”、“次等民族”角色的外高加索和中亚共和
国也就毅然走上了独立道路。[29]因此可以说,表面地直观地看,苏联解体中民族分离
主义表现得异常活跃,但潜藏在苏联民族分离主义背后的,确实“是现实经济问题。”
[30]
总上两方面,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的经济状况与苏联解体之间具有直接的、
深层的因果关联(当然非唯一原因)。张睿壮先生无视并否认这一点,实际上也就是否
认了一个基本的、大家公认的历史事实。
注:
[1] 张睿壮:《“沉着应对”与“自废武功”——就如何应对美国国家导弹的防御计
划同时殷弘先生商榷》,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期,第72页。
[2] 陆南泉、姜长斌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04页。
[3] 李垂发:《经济状况越来越糟》,刘洪潮等主编:《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4] 李垂发:《经济状况越来越糟》,刘洪潮等主编:《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5] 达斯科·多德尔、路易斯·布兰森:《戈尔巴乔夫——克里姆林宫的异教徒》,
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6] 辛灿:《“8.19”事变后的苏联》,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7] 《告苏联公民书——苏联总统电视演说》(1991年12月25日),[俄]米·谢·戈
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
2页。
[8] 熊伊楣:《食品和日用品供应严重短缺》,刘洪潮等主编:《苏联1985—1991年
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9]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
297页。
[10] 熊伊楣:《食品和日用品供应严重短缺》,刘洪潮等主编:《苏联1985—1991年
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11] 陆南泉、姜长斌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58页。
[12] 熊伊楣:《食品和日用品供应严重短缺》,刘洪潮等主编:《苏联1985—1991年
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13] [俄]鲍里斯·叶利钦:《总统笔记》,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216页。
[14] [法]弗朗索瓦·卡默:《计划经济完全失败》,载[法]《解放报》1991年12月26
日。
[15]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第451页。
[16]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第457页。
[17] [苏]《莫斯科新闻》,1990年11月11日;阿列克谢·列文索恩:《年度三位风云
人物》[苏]《独立报》1991年2月28日;[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521页、第588页。
[18] [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新
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俄]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410页。
[19] 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
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页。
[20] 陆南泉、姜长斌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03页。
[21] 黄炳钧:《俄罗斯巨变——一个中国常驻记者的真实笔录》,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年版,第55页。
[22] 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
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页。
[23] 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1页。
[24] 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1页。
[25] 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
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页。
[26] 黄炳钧:《俄罗斯巨变——一个中国常驻记者的真实笔录》,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年版,第22—23页。
[27] [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120页。
[28] 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
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4页。
[29] 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
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4页。
[30] 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
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页。
(本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
z****e 发帖数: 54598 | |
t*****9 发帖数: 10416 | 3 那个是被里根 的军备竞赛折腾的,其实星球大战根本不靠铺,毛子上了大当.
教训是千万不要相信A3的ppt 。。。。lol |
w**********g 发帖数: 3158 | |
z*n 发帖数: 2893 | 5 真要想搞预测我给你出个主意.
先去注册X个ID, 把各个国家按照GDP排一下队, 用一个ID写一篇XX国N年内一定崩溃的
贴子. N年内只要有任何一个国家不走运这ID就牛了. 捎带着连引用这类文章的ID都会
牛.
国内这种文学男女青年上千号应当是有的, 地球上国家就那么多, 可以协调一下, 精确
到XX年YY月崩溃, 一个人写一个月...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看来,美国今天的经济状况跟苏联解体前很相似 : 摘自: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无直接联系”吗? : 时间:2004年4月24日 作者:李华(南通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11/14/85772_2310046.shtml : 1990年,戈尔巴乔夫执政6年多的“政绩”表明:他的振兴经济计划彻底破产,经济改 : 革完全失败,同时苏联还深陷阿富汗战场10年之久无法自拔(对比一下2008年上台的巴 : 拉克 奥巴马以及他领导下的美国,我们大概生活在解体前四年,即1987年的苏联)。 :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 1、经济增长速度由低速增长变为大幅下降。 : 首先以国民收入为例,在戈氏执政之前的5年(1981—1985年)增长17%,年均增长率为
|
m***a 发帖数: 13878 | |
w*********r 发帖数: 42116 | 7 戈尔巴乔夫自己都说了, 人生的目标就是毁了苏联, 他当政当然不会把国家搞好.
美国不同, 有各种问题, 但领导人最终会找到一个改善经济状况的好的政策.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看来,美国今天的经济状况跟苏联解体前很相似 : 摘自: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无直接联系”吗? : 时间:2004年4月24日 作者:李华(南通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11/14/85772_2310046.shtml : 1990年,戈尔巴乔夫执政6年多的“政绩”表明:他的振兴经济计划彻底破产,经济改 : 革完全失败,同时苏联还深陷阿富汗战场10年之久无法自拔(对比一下2008年上台的巴 : 拉克 奥巴马以及他领导下的美国,我们大概生活在解体前四年,即1987年的苏联)。 :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 1、经济增长速度由低速增长变为大幅下降。 : 首先以国民收入为例,在戈氏执政之前的5年(1981—1985年)增长17%,年均增长率为
|
w****v 发帖数: 2756 | 8 中国和美国前面各有一个大坑, 掉进去是必须的, 区别是掉到坑里的时间和是不是能
比较体面的爬出来。 |
d*********n 发帖数: 818 | 9 sb, I am telling you the consumption index shown after the holiday shopping has returned to the pre-recession time.
US economy grows by 3-4% this year, although the companies are reluctant and careful to hire.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看来,美国今天的经济状况跟苏联解体前很相似 : 摘自: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无直接联系”吗? : 时间:2004年4月24日 作者:李华(南通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11/14/85772_2310046.shtml : 1990年,戈尔巴乔夫执政6年多的“政绩”表明:他的振兴经济计划彻底破产,经济改 : 革完全失败,同时苏联还深陷阿富汗战场10年之久无法自拔(对比一下2008年上台的巴 : 拉克 奥巴马以及他领导下的美国,我们大概生活在解体前四年,即1987年的苏联)。 :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 1、经济增长速度由低速增长变为大幅下降。 : 首先以国民收入为例,在戈氏执政之前的5年(1981—1985年)增长17%,年均增长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