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edicalCareer版 - 大家有没有关心一下今天公布的Lasker医学奖?
相关主题
今天澄清了一个错误概念:wpw引起的PSVT:饶益:屠呦呦并非杨振宁李振道这样的天才
我来澄清一下阵发性室上速(PVST),WPW和宽QRS等问题吧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转载)
如果PD问你对中医的看法,你们怎么回答?四年前有大神早就预测到屠老师要获奖了
快讯!中晚期癌症可以完全治愈 zz (转载)转载:1978年青蒿素通讯报道之至今乱评
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毛主席有多大关系饶益:屠呦呦并非杨振宁李振道这样的天才
屠呦呦获得今年Lasker Award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讲讲我了解的,大家补充
屠呦呦Lasker奖中文专题报道by Cell press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zz)
屠呦呦获得今年Lasker Award (转载)消灭疟疾的一场革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青蒿素话题: lasker话题: tu话题: 青蒿
进入MedicalCareer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t
发帖数: 411
1
应该为中国医学界骄傲一下。
o****g
发帖数: 43
2
http://www.asianscientist.com/topnews/tu-youyou-%E5%B1%A0%E5%91
Chinese Scientist Dr. Tu Youyou 屠呦呦 Wins Prestigious 2011 Lasker Award
Home » Top News » Chinese Scientist Dr. Tu Youyou 屠呦呦 Wins
Prestigious 2011 Lasker Award
By Juliana Chan
September 12, 2011
81-year-old Chinese scientist Dr. Tu Youyou has won the 2011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for her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 a widely
used antimalarial drug which has prevented millions of deaths worldwide.
----------------------------------------------------------------------------
----
AsianScientist (Sep. 12, 2011) – This year’s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goes to 81-year-old Tu You You (屠呦呦)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and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 a
medical advance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Award, announced today by the 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 carries
a US$250,000 prize per category and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estigious medical award in the US.
Tu’s pioneering work on malaria began ami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clandestine military research
program aimed at finding a remedy for the deadly scourge.
The operation, dubbed Project 523 for the day it was announced (May 23, 1967
), set out to battle the disease which was developing resistance to
chloroquin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malaria at that time.
Dr. Tu combed ancient texts and folk remedies for possible leads, and by
1971, had made 380 extracts from 200 herbs. Her team then tested the
extracts individually against the malaria-causing parasite from infected
mice.
One of the extracts from Qinghao — Artemisia annua L., or sweet wormwood —
dramatically inhibited parasite growth in the animals.
However, the results were not reproducible, so Tu refine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at low temperatures and removed a harmful acidic portion of the
extract that did not contribute to antimalarial activity. These steps helped
to boost potency and reduce toxicity.
At a March 1972 meeting of the Project 523 group’s key participants, Tu
reported that the neutral plant extract wiped out the malarial-causing agent
in the blood of mice and monkeys. A purified version obtained later that
year was shown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human patient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scientific literature citing successful clinical
trials for artemisinin appeared in late 1979 and two years later, Tu
presented her findings at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Artemisin is still the most powerful anti-malarial drug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an artemisinin-based drug combination is now the standard regimen for
the diseas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sts artemisinin and
related agents in its catalog of “Essential Medicines.”
In 2008, 247 million people were infected with malaria which led to almost
one million deaths. Pockets of resistance have cropped up and since 2006,
the WHO has recommended treatments that combine an unrelated chemical with
an artemisinin-based compound.
“Today it is clear that Tu’s insight and vision have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particular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continues to yield long-
term medical benefits in the ongoing fight against this deadly disease,”
the Lasker Foundation writes.
Other 2011 Lasker Award winners are Dr. Arthur L. Horwich and Dr. Franz-
Ulrich Hartl in the basic medical research category for their discoveries
about protein folding.
——
Source: Lasker Foundation.
s********p
发帖数: 1319
3
看了,很感动。
——尽管国内现在的学术界不过是个浮躁的、浮华的、低级的名利场,但毕竟有Tu
Youyou这样的前辈,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进步的源泉......
p********t
发帖数: 411
4
不仅是科学成就,而且是打破先有体制的重要事件。

【在 s********p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了,很感动。
: ——尽管国内现在的学术界不过是个浮躁的、浮华的、低级的名利场,但毕竟有Tu
: Youyou这样的前辈,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进步的源泉......

b******a
发帖数: 704
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
我以前关注过中国几个制造青蒿素的药厂,我们中国也好像只有那一种药物有知识产权。 就是不怎么赚钱。 中国可能提供廉价药物给非洲。 青蒿素有一条生物链。四川等省份能得益于青蒿的种植。

好像USMLE考试中提也没有提到, 我还很奇怪。非常高兴能看到在科学界得到了肯定。
看看, 做研究的人还是有价值的 :)
p********t
发帖数: 411
6
以前管过一个去非洲工作过的工人得了恶性疟,奎宁,伯氨喹都不行,结果愣是买不到
青蒿素,因为太便宜,不生产了。USMLE没提到,是因为对这个药认识不深,毕竟奎宁
,伯胺喹用的多,另外,此药多用于耐药的,是终极杀手。就好像抗生素上来也不是用
泰能,万古,利奈唑胺一样,所以听到的远没有青霉素,头孢熟悉。

权。 就是不怎么赚钱。 中国可能提供廉价药物给非洲。 青蒿素有一条生物链。四川
等省份能得益于青蒿的种植。

【在 b******a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
: 我以前关注过中国几个制造青蒿素的药厂,我们中国也好像只有那一种药物有知识产权。 就是不怎么赚钱。 中国可能提供廉价药物给非洲。 青蒿素有一条生物链。四川等省份能得益于青蒿的种植。
:
: 好像USMLE考试中提也没有提到, 我还很奇怪。非常高兴能看到在科学界得到了肯定。
: 看看, 做研究的人还是有价值的 :)

m****8
发帖数: 419
7
great
x******u
发帖数: 12
8
今天实验室的中国人都很开心。 Dr.Tu 极有可能得Nobel。 希望她健康长寿。
t****x
发帖数: 126
9
[ZT from :科学网] 屠呦呦:成就与争议伴行
青蒿素发现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任务”,在这项以举国之力进行的大
规模合作项目中,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可谓是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
国政府曾公开承认,1967~1970年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着越
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美国不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
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时的中国正值“文革”高潮,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瘫痪状态。但由毛主席
和周总理亲自动员、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却全面启动,目的就是要集中全
国的科研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启动之日正好是5月23日,考虑到战备需要,
“523”就成了该项目的代号,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从此踏上了研发
抗疟新药的征程。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位年轻实习研究员屠呦呦接受任务加入了“
523”。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屠呦呦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在
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通过乙醚提取,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
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取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无论如何,是她(屠呦呦)证明了乙醚提取物这个是有效的,这个已经是很有意义了
。乙醚提取物有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对后面提取青蒿素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年参与“523”任务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告诉《科学新闻》。
1970年3月8日,经“523”办公室安排,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首次公
开报告全部内容,引起全体参会人员极大兴奋。
屠呦呦在2007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前言中指出,1972年30例抗疟临
床就全部取得成功,1972年11月8日,从中分离提取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小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工作公布后,中国南北两地分别独立开展了对青蒿的提取
工作,一个是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一个是云南省
药物研究所。
当年也参与“523”任务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在撰写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发
明的回忆与感想》一文中指出,屠呦呦的乙醚提取法确实再次激发了研究人员对青蒿的
研究热情。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先
后用溶剂汽油或乙酸乙酯提取到有效单体,一种白色的针状结晶,之后正式命名为青蒿
素。
但是至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
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
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
有关这一点,李国桥说,据说后来变得私底下都说是自己提取出的结晶,但是提取出结
晶不见得就是青蒿素。因为青蒿里面有7种结晶,只有一种是青蒿素,只有肯定了临床
效果的才是青蒿素。如果临床上拿不出效果来,这种结晶就不是青蒿素,问题就出在这
里。
不仅如此,李国桥告诉《科学新闻》记者,事实上云南方面并没有采用屠呦呦的乙醚提
取方式,他们只是受到北京中药所的启示。因此双方的“提取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各有
各的方法,云南当时选用的是溶剂汽油等有机溶剂,使用以后就有粗结晶出来了。”
而且“后来更为重要的是云南拿到结晶后,临床是交给我去做的。同年(1974——记者
注))也在山东做了验证效果,然后决定了这个药是非常了不起的,超过了现有的药。
”李国桥回忆说,“所以这是一种接力赛似的,是一个突出的成果。因此这不是任何一
个人、两个人或三个人能够做的出来的,各自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在《化学
进展》发表的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
协作的成果”。
但是针对记者“青蒿素的发现,到底是谁?”的提问时,现今已80多岁的屠呦呦告诉《
科学新闻》:“你看看我的那本书好吗,你要知道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
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
,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
是根据事实写的。”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的序言(三)中清楚地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
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
虽然在青蒿素的发现历史仍存诸多争议,但是无可厚非的是屠呦呦提出了用乙醚提取,
这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在长达50多年的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中,屠呦呦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带领课题组在
发现青蒿素的道路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果先后斩获诸多大奖。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1982年屠呦呦出席全国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发明奖章和证书。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
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屠呦呦个人因工作出色,国家发明奖章、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榜单屡屡
有她。
t****x
发帖数: 126
10
(节选)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
饶毅1 黎润红2 张大庆2
中国 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 1生命科学学院 2医学部
主角
青蒿素发现于大型研究抗疟疾药物的“523任务”中,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
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砒霜中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发现于以个体科研小
组模式自由探索性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过程中,最主要贡献者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的张亭栋。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
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任务”。
文化和工作背景
需简要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环境,有助于理解这两项工作的特色和重要性、为什
么是屠呦呦和张亭栋等人作出发现,而不是年资更高的人,或受过较好的西方科学训练
的人。
本文区分中医理论(Chinese Medical Theories,CMT)和中药(Chinese Medicines,
CM),而避免使用常见的中医一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因为我
们认为用后者不能明确药物与理论的区别,而目前虽然可以清晰地讨论药物,但对CMT
的争论还会存在。
中药研究的早期著名工作,是陈克恢(K. K. Chen)进行的。他曾于1920年代初期在北
京协和医学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研究中药成分、特别是麻黄素的功能。陈克恢到协和以
前,曾留学美国获得很好的科学训练。在协和后他又回到美国,在学术界和药物工业界
,特别是药理学界,陈克恢蜚声国际。
1950年代后,中国和西方隔离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尔滨工作的张亭栋都
不可能有类似陈克恢的科研背景。他们在从事关键发现的工作条件也远非理想。
196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历了所谓“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是中国历史
上一个奇特的阶段,狂热追求极左意识形态的同时践踏知识和文明。有些中国人把人斗
人的劣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绝大多数有西方经历和西方科学训练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
冲击,分别被认为是“特务嫌疑”、“反动学术权威”、或“白专道路”。有些甚至被
批斗致死,有些因不堪羞辱而自杀。例如,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是从中
药研究抗疟药的先驱,1946年和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
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不幸的是,他于1967年自杀。文革中,相当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被关
牛棚,更多的被“靠边站”。
到1970年代初期,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很多人还无所事事,甚至每天工作时间主要活
动是看只有一张(4版)的《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班下棋、打扑克、织毛衣都非罕见
。许多科技书籍进了废品收购站。全国的中学多年无“生物学”课程,而改装成《农业
基础知识》,目的是教学生种田、养鸡、养猪、养牛、养鱼。
中国直至1980年代以前,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一直极少。1950到1960年代,中国由于国
防的需要曾强力支持和成功地研制“两弹一星”(星的计划以导弹和太空计划持续至今
)。十年文革期间科研经费更少,也不可能得到“两弹一星”同等的国力支持。抗疟研
究的“523任务”是一个,它导致了青蒿素的发现。此外,因毛泽东的疾病(虽然不清
楚他本人是否知道),在1970年代曾设置几个全国性研究课题,如各地都有的“气管炎
办公室”,也大量收集过中草药方剂。
应该指出,文革中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在极左思潮主导下,中国的所
有文章(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除了毛泽东的出版物和马列经典外,有段时
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
协作组”、“胰岛素合作组”)。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
,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为了平等而取消标明作者,带来其后更多
争论,颇具讽刺意味。
在现在看来荒谬的极左时代,有些出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措施,并非完全无效果。比如,
受教育的人被迫到农村,被农民邀请做老师(虽然这不是决策者的本意),从而提高对
农村的教育水平有所贡献。毛泽东曾明确要求城市的医生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巡回医
疗队”因此而组成,有助于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和本文有关的是,巡回医疗队导致了
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即使今天,如果更加尊重人们的自愿,这类措施仍
能起较好的作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重要的发现,说是奇迹不算很夸大。
青蒿素和屠呦呦
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起效快,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
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
也不是可以替代其他所有抗疟药的唯一药物。但是,它治疗了很多病人。在结构上,青
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
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
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不少人知道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
为其代表人物?
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任务”,据说(但笔者未见资料证明)起始于毛泽东主席和
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存在的疟疾问题。当然,今天的公开秘密是
中国曾有几十万军人援助越南抵抗美国,虽然以高射炮兵和工程兵等形式。我们所见的
正式文件,参与的主要是一些司局级官员,基本未见部级及其以上负责人出现。其正式
组织成立于国家科技委员会与解放军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开始的一周联合会议“
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期。组织
有统一的领导(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科技委员会等),其协调办公室一直设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至少几百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起了作用。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
1969年,高年资科学家绝大多数“靠边站”了,不可能参加科学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
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等应召加入“523任务”。
“523任务”分为几部分: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
等。中药部分,不同研究小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
Dichroa febrifuga)。张昌绍等于1940年代曾对常山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和同事于1943
年报道用常山的粗提物治疗疟疾病人,1945年报道常山所含三种生物碱在鸡的疟疾模型
上有作用,1946报道常山碱B(dichroine b,后称dichroine b)在鸡虐模型的抗疟作
用,1948年报道常山提取的常山碱g (dichroine g), 常山碱b(dichroine b),常山
次碱(dichroidine)和喹唑啉(quinazolone)具有抗疟作用, 1947年和1948年确定所
有这些生物碱的分子式。“523任务”再次考虑和研究了常山,但遇到同样问题:虽然
抗疟作用强,呕吐的副作用也很强,未能克服而不能推广应用。但是,研究常山的路径
和方法,基本也是研究青蒿和青蒿素的方法。
而青蒿(Artemesia annua)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
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屠呦呦研究小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开列了有
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
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自己研究小组
提供的清单含多个中药,包括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
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逐、黄花、菱花、鸦胆子、
青蒿、马鞭草等。1971年初,余亚纲从抗疟科研小组调出去研究支气管炎。屠呦呦研究
小组后来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30%到40%。应该
附带指出,有些古书曾记载热水煮青蒿用于治疗疟疾,这种不可靠的记载妨碍了发现中
药的真正作用。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
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
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
“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
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
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
后钟裕容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II”(后称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年2月份在中医
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
究所共同参加)上提到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从明确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黑色胶状物
,抗疟有效组分)的抗疟效果到获得青蒿素(白色针状结晶,抗疟有效单体),从而确
定了抗疟分子。
屠呦呦研究小组成员还与其他研究组合作,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其结构。这些研究小组发现青
蒿素是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在1972年获知屠呦呦小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信息后,山
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分别进行青蒿的
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分别获得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
“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
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相同的药物。
很重要的是,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
)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
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
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
也晚于钟裕容。
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一个药物的发现,除了确定粗提物有效以外还有提纯、药
理、结构、临床等部分。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她的研究小组其他成员有重要贡
献。也不能忽略其他研究小组和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医研究院曾学习云南和山
东的青蒿素提取工艺。在中医研究院用自己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发现
毒副作用时,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等人明确
其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而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蒿甲醚、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的衍
生物则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李英等和广西桂林制药厂刘旭等于1976年后多年研究
的结果。
本文集中于一点: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们希望其他历史学工作者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
和其他主要贡献者的工作。
t****x
发帖数: 126
11
希望今年match的CMGs能借一下Dr.Tu的东风.:)), 多给PD讲一讲artemisinin,
今天早上,俺路上碰到学校的ID chief, 被告知Lasker Clinical Award goes to Dr.Tu, 接着侃了一通artemisinin-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还好俺经常拜读饶毅的大作,我还非常奇怪为什么饶在院士落选后写长文探讨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一定是饶heard whisper from his sources,我就觉得
屠呦呦的好事可能接踵而来,果不其然, 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and Lasker in the
same month.
不过也没白忙,ID chief最后从包里掏了本他老人家编的Sanford给了俺.
p********t
发帖数: 411
12
老美能知道arttemisinin的都是牛人。

Tu, 接着侃了一通artemisinin-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在 t****x 的大作中提到】
: 希望今年match的CMGs能借一下Dr.Tu的东风.:)), 多给PD讲一讲artemisinin,
: 今天早上,俺路上碰到学校的ID chief, 被告知Lasker Clinical Award goes to Dr.Tu, 接着侃了一通artemisinin-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还好俺经常拜读饶毅的大作,我还非常奇怪为什么饶在院士落选后写长文探讨the
: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一定是饶heard whisper from his sources,我就觉得
: 屠呦呦的好事可能接踵而来,果不其然, 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and Lasker in the
: same month.
: 不过也没白忙,ID chief最后从包里掏了本他老人家编的Sanford给了俺.

s********p
发帖数: 1319
13
理所当然的诺奖!
又直接和临床医学相关的东西啊,好振奋,该这样!!
——希望晓东、小饶等人领衔联手大力推一把,老太太多活几年。
c*******t
发帖数: 100
14
顶。
老太太多活几年,至少领完诺奖。。。
饶毅的文章还提到三氧化二砷和张亭栋,是不是也有什么内部消息?
1 (共1页)
进入MedicalCareer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消灭疟疾的一场革命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毛主席有多大关系
TU youyou 青蒿素 获Lasker奖啦!!!!!!!屠呦呦获得今年Lasker Award
抗疟药物项目参与者称屠呦呦一人获奖不公平屠呦呦Lasker奖中文专题报道by Cell press
屠呦呦的主要学术成就 (转载)屠呦呦获得今年Lasker Award (转载)
今天澄清了一个错误概念:wpw引起的PSVT:饶益:屠呦呦并非杨振宁李振道这样的天才
我来澄清一下阵发性室上速(PVST),WPW和宽QRS等问题吧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转载)
如果PD问你对中医的看法,你们怎么回答?四年前有大神早就预测到屠老师要获奖了
快讯!中晚期癌症可以完全治愈 zz (转载)转载:1978年青蒿素通讯报道之至今乱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青蒿素话题: lasker话题: tu话题: 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