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c 发帖数: 2959 | 1 郭家的故事
本刊记者从北京坐火车南下沧州,沿着运河到达市内。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是沧
州对外重要的水路通道,它在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发挥出更为明确的枢纽作用。在研究
者刘汉杰看来,南北交通的地理位置给沧州带来了内外交流的便利。以沧州任丘的鄚州
为例,明万历年间重修了鄚州大庙,敕令开辟鄚州庙会,北京南部门户的鄚州成为全国
性贸易中心,过去有“北京人全,鄚州货全”之说。
由此沧州成为官府巨富走镖的必经之地,并带动了沧州诸如镖行、旅店、装运等相
关行业的兴盛发达。一些武术宗师游历后驻足于此,沧州古代也“多出镖师”。富人在
此地非常没有安全感,比如“民国十五六年匪氛最炽之际,有时十里之间,一夜之内,
连出绑案票案数起,彻夜枪声绵亘不断,近两年来虽经保安团之巡缉剿抚,而各村之枪
祸绑票案,仍屡出不穷”。
这种生活氛围对沧州区域的民众性格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地有句民谣是“杨三
木,吕家桥,雁过也拔毛,爷们儿不在,娘们儿也不饶”。杨三木、吕家桥都是沧州大
运河东部有名的武术传承村落,以地方性格强悍闻名于大运河东部一带。武术在此地缘
于人们的生存需求,武术的实用性在沧州一直是第一位的。而因为战争饥荒等原因,“
民”和所谓的“匪”之间是相互转换的。
而依靠武术走上外部世界,也成为一部分武林人的通达之路。80岁的郭瑞祥是全国
首批武术九段,为武术的国家最高段位,他精通劈挂、通臂、苗刀。在沧州市体育局的
单位住宅里,他向记者讲起父亲的故事,自言“我的功夫肯定比不上他老人家”。郭瑞
祥的父亲叫郭长生,人称“郭燕子”,全城皆知,他身轻如燕,原先练劈挂拳,力气大
。郭瑞祥记得父亲常和三四个人抡沙袋练力气,一个袋子几十斤重,父亲一手一个,来
回扔接。现在沧州习武之人提起来,必定尊称一声 “郭爷”。
1916年郭长生应诏直隶总督曹锟武术营,遇到高手刘玉春。刘玉春当时已是闻名的
“大把式”(武艺高强之人),身高1.9米以上,力大如牛。郭瑞祥说,据天津市武术志
记载,这位高人力赛熊鼙、捷似灵猿,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而面不改色,人称“常胜将军
”。郭长生的身高只有1.7米出头,但一副好腰身,功底极为扎实。刘云春将通臂拳教
给郭长生,使郭长生如虎添翼。练通臂要练柔韧功、腿脚功、手臂功,关节、肌肉、手
脚都是活的。郭长生每次练完一身汗,他会顺着衣角把汗拧出来,长年累月汗水浸死了
白杨树。1924年,郭长生成为曹锟的贴身保镖。后来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张之江1927年创
立了中央国术馆,在前后20年中,沧州有20多名武术精英参与了国术馆的武术教学与管
理,郭长生被聘为武术教练。薪水为一个月160块大洋,他又在民国政府外交部当武术
教练,一个月加起来能挣到300多块大洋。
1928年中国举办全国性武术大赛,参赛者不戴护具,打哪儿没有限制。郭长生大战
17个回合,与其他15人一同获得“最优胜者”。冯玉祥特地赠送郭长生龙泉宝剑一把。
《大公报》曾形容郭长生“出手不见手,人过一阵风”。
郭瑞祥说,父亲晚年让自己写书,将郭家功夫传之于众。郭瑞祥写了10本武术专著
,将郭家的苗刀和通臂拳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自己功夫是不如父亲的,那
一代人靠这个吃饭,父亲的天资也是极为重要的。”
59岁的沧县人大副主任、武协副主席王志海是郭瑞祥的学生,他12岁时拜肖玉峰为
师学燕青拳,后来又向郭瑞祥学苗刀、劈挂、通臂,1998年开始练习陈氏太极拳。这也
正是沧州武术的开放之处,除了第一位师傅“开门师”,还可以拜“过门师”,这样习
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融会不同功夫的特点。郭瑞祥的另一个徒弟王春国也是练燕
青拳出身,燕青拳也叫迷踪拳。“练一个阶段的燕青拳再练劈挂,效果特别好。燕青拳
有108个架子,摔、拿、提、打,能打下很好的基础。一个套路包含二三十个动作,40
多秒即可打完,速度非常快。”
王志海几十年来一直每天四五点起床练功,“练武者,恒心最难”,由于练通臂拳
,他的手臂比常人长,肩膀的关节早已拉开,摸起来有个深深的窝,能放下个鸡蛋。他
能非常轻松地以手肘着地,下巴碰到脚尖。“武术是四肢身体放长的运动。”王志海对
功夫的理解也在逐步领会中,比如劈挂是一种类似于“鞭”的劲,鞭子虽然软,但是甩
出来相当有力。腿是鞭把、腰是鞭竿、上肢是鞭头,大开大合。陈氏太极刚柔相济,力
气不丢不顶,四两拨千斤。
现在王志海、王春国也有若干弟子,弟子入师门必须递交“拜师帖”,传统的礼数
很大程度上得到保留。郭瑞祥的儿子郭铁梁正致力于推广郭家的通臂拳、苗刀等功夫。
王志海开了一个十几年的武校“镇海吼”,希望武术既能产业化,也能培养出人才,别
失去了老祖宗的手艺。这些习武之人行业各异,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会让人感觉到武
术仿佛一根根线条,沉浮在沧州武林中,将不同的人物串联到了一起。
但是武术门派有许多微妙之处,特别是像沧州这样几十上百门派林立之地,“打徒
弟就是打师父”,所以各个门派之间极少真正比武,因为一旦输掉,关系到这个门派事
关存亡的名声。所以本刊记者一再询问,这些武林中人也并未听老人讲过类似“华山论
剑”那样的比武大会,武林盟主也未曾在沧州出现过。在实战重于一切的沧州,几招致
命的武术,并不是古人们用来观赏和娱乐的寄托。
回族功夫八极拳
孟村是个县城,在沧州市区东南处40多公里,回族人口聚集,此地以八极拳闻名。
65岁的吴连枝身形不算高大,却极为厚实,是吴氏开门八极拳的传承人。39岁的儿子吴
大伟尽管正值盛年,跟父亲练对练的时候,却感觉“他是一堵墙”,出招很容易被他给
封住。吴连枝有些得意,“敌若动手肩必动,敌若抬腿向下瞧,比武与打球一样,要预
判对方下一步会出什么动作,这里边早已超越固定招式了”。
日本商人前些年推出一款风靡全球的3D格斗电子游戏《VR战士》,有15位虚拟人物
,他们各自代表了东方或西方的一种真实武术流派,主角就是以吴连枝为原型的八极拳
武师。制作者在吴连枝身上贴满感应芯片,让他打八极拳,制作出非常精确的动画。吴
连枝和他的八极拳,也在种种推广中,在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每年
都要外出授徒。
八极拳在沧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是沧州非常有代表性的拳种,乾隆爷曾说
过“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它重于技击,讲究“挨、傍、挤、靠”,极
为凶猛,出手就能伤人。清初的吴钟从一位名为“癞”的云游道人那里学来,在沧州广
为传播。
刘汉杰研究发现,沧州回族在历史上“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使他们防护意识
非常强。清法律规定,3个人以上持兵器走路者要定罪,回族罪加一等;回汉纠纷,对
回族从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将孟村回族自治县境划为“匪区”,经常以“剿匪”为
名进行烧杀抢掠。部分回民被迫改名换姓,回族百姓取下民族标志“嘟瓦儿”,门上贴
春联,以示汉族。因此历史上沧州回族习武之风非常兴盛。
从吴连枝往上数三代,爷爷吴会清在当地是个传奇人物,本刊记者看到吴家保存的
照片上,依旧能见着吴会清的高大身躯,“身形若塔,脸大如斗,穿的靴子长一尺二寸
”。为了练力气,他经常两手各提60斤重的石坛步行五丈。孟村人说,吴会清曾一手夹
着200多斤的泥塑菩萨,飞身安装到两层楼高的“魁星阁”。吴会清的故事属于行侠仗
义型,1893年砸了作威作福的沧州知府派驻孟村的巡检署,躲到东北十来年后,回到村
里买下濒临倒闭的同乐会,组织戏团以武戏为主演出,真刀实枪,在当地颇有威望。而
他更具有历史传承的行动是在1931年,吴会清与汉族武术家强瑞清一起,联合同道,骑
驴穿行于沧县、南皮、盐山、庆云等地,历时近5年,认真查访,续撰八极拳谱,传于
后世。
吴连枝的父亲吴秀峰武艺高超,一生授徒120多人,在天津生活多年,曾开过7个武
场,至今健在的弟子仍然不少。吴秀峰的个人故事,也糅杂着天分与勤练。他生来就是
个聋子,被父亲放弃教武,却在12岁时显露身手,父亲才发现聋儿出众的天赋和习武决
心。或许得益于耳聋,吴秀峰学武特别专心,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吴会清于是联合吴氏
几位高手,专门教他武艺。吴会清为了训练儿子,拿着长棍走在前面,吴秀峰拿着短棍
跟随在后。父亲会突然回头刺,吴秀峰躲避不及,腿上经常会被刺得流血。吴秀峰曾给
吴连枝看满腿的伤痕,功夫是苦练出来的。
而吴秀峰1933年去了天津,却是为了遵父命去“踢场子”,因为吴家和村里的张家
结下怨,吴会清命儿子去踢张家在外地的武场。吴秀峰于是以苦力为生,经常去各处踢
场子,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武林人士愿赌服输,吴秀峰只要功
夫胜了某个武场,里边的人便甘拜下风,于是武场就成了吴秀峰的了。这样吴秀峰在天
津踢下了7个场子,白日劳作,晚上再赶去武场教武,一周七日,并不间断。学武在当
时是不收钱的,徒弟们会通过其他方式照顾师傅,所以吴秀峰做苦力并不累,收入相当
不错。
故事到了吴连枝这一代人,江湖规矩基本被法律秩序取代,他本碰不到需要拼性命
比输赢的时候,习武成了延续历史的一种责任。2007年,吴连枝拿出积蓄,在朋友的帮
助下,在县城开了个颇具规模的“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八极拳最古的“八极小架”
由16个动作组成,又称“十六式”,吴连枝让人将自己打十六式的动作拍成照片,然后
给投影到墙壁上,按照投影绘成了动作非常精准的图画。“对于武术,又怕失传又怕泄
密。”吴连枝对本刊记者说,再保守恐怕武功真的要失传,所以不管是日本人给他出书
出碟,还是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这样的节目,只要能让更多人知晓八极拳,他觉得
都是有益的。
武术在沧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有记述的沧州武术家中,回族武术家几乎占了1/
3。屡败外国力士的王子平、广布武技于西北的马凤图、曾助张之江创立中央国术馆的
马英图等,都是闻名全国的回族武学大师。八极、六合、弹腿、滑拳、查拳又是沧州回
民的代表拳种。
无招无式才是真
回族武术家胡云祥这样介绍他的习武经历:“那时没有表,以点巴兰香或安息香来
计时,一支香按30分钟计算,我劈横叉(也叫蛤蟆叉)能劈5支香,右竖叉能劈4支香,左
竖叉能劈3支香,左右虚步能蹲2支香,马步能蹲3支香,倒立能立1支半香。”习武是个
日积月累的辛劳活儿,刘汉杰说,所谓“三年一小成,六年一中成,十年才大成”,习
武必须有超越常人的意志。今天沧州的年轻人会说,过去生活非常单调,习武是个爱好
。现在吃喝玩乐那么丰富,还有多少人守得寂寞,慢慢磨练好功夫呢?
真正习练功夫,一套拳法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拳的套路,也有刀、长枪、花枪
、剑等武器的套路。吴连枝说,武术套路就好比汉字的一笔一画,必须学会了才能写字
。但是同样的汉字,每个人写出的文章却千差万别,水平迥异,这就是个人的苦练和悟
性了。功夫练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体会到“有招有式都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的道
路。
沧县的习武之人多次向本刊记者提到,在过去生死相争的实战时刻,往往三五招决
定胜负,不会像电影里的武打场景那样,先摆个亮相,然后旋转几圈,还屡次出现高抬
腿,一出腿就打上十几下的动作。实战中基本不抬高腿,所谓“腿不过膝”,因为下盘
是身体的根基,一旦抬腿过高容易失去平衡,不仅没有进攻力,反而会被敌人乘虚而入
。而且每一脚出去,靠的是腿部、腰部等不同部分集中起来的爆发力,不可能一腿打出
去了,连续做出好几个漂亮的动作。“我们看武术套路,觉得那些花哨的东西像舞蹈,
好看不实用。武术的观赏性和实用是一对矛盾体。”
沧州的拳种,比如八极拳、劈挂拳等,都保持了古代拳法的特点,古朴苍劲,是古
代拳术比较完整的传承。比如八极拳,其拳法发劲刚猛,暴烈骤变,跃进中以势险而夺
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其招数以挨、崩、挤、靠、戳、撼、顶、裹、突、击为主。
八极拳的基本劲法有“十字劲”、“缠丝劲”和“沉坠劲”三种,并且有着独特的呼吸
法和练功法。“一般其他流派的拳法一交手很快会受到对方攻击,而八极拳虽受对方攻
击仍全身向前跃进,它几乎是在前进中施展其拳法的。”
于是八极拳的对搏看起来好似贴身肉搏,手、眼、身、法、步须协调一致,适合双
方距离非常近的较量,他们自己通俗地称为“打人如接吻”,“要想打得美,就得嘴对
嘴”。比如对方一记重拳朝你的头部打来,一般人的反应是仰头往后躲,但八极拳属于
“笨汉突击型”,头只会微侧,让拳因为自身的冲力从头边滑过去,同时身体往内贴近
对手,自己的出拳在此时也击中对方,迅速而凶猛,这就是所谓的“逢闪必进、逢进必
闪,闪即进、进即闪”。其他还有“出如钢钩、回如钩竿、出手要抖,回手要勾”,“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等各种要诀。
先练筋骨皮肉,再练经穴、脉络,然后是丹田,最后上升为大脑意念对身体的全盘
控制。
日本学生曾经问吴连枝,为何八极拳的发力这么大。吴连枝将之总结为跺、碾、闯
三力合一,三种力分别来自跺脚、扭胯和出拳,而这些力的大小,与人的体重、出拳的
距离和时间都相关。身体的八个部位左右相生相克。武术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变化,刚开
始学武,知之甚少,觉得武术是无形的,等到会了招式套路,武术变得有形,等练到了
一定境界,又变得无形了,不拘泥于招式,“有形练功,无形用法”。
练轻功是以前武术高手的另一绝招,只不过现在能够苦练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吴连
枝告诉本刊记者,他听爷爷说过四种练法,“搂桩、悬囊、跳坑、跑板”。搂桩一般习
武之人都练过,悬囊是挂着重物练武。跳坑则是在地上刨个坑,人从里边往上跳,一开
始坑很浅,到后来坑深及颈部,人如果能一跃而起,那就轻功了得,因为在坑里没法借
助助跑的力量。跑板则是将长木板搭在墙上,一开始大约是三四十度角,让人从板上往
高处跑,随着功力见长,板会越来越陡,最后几乎与墙面平行。“过去我爷爷说,这些
功夫练出来就是飞贼。”
沧州城里还流传着一句话:“八极加劈挂,神鬼也害怕。”八极拳是贴身打,劈挂
拳讲究放长击远,两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沧州武术的特点。沧州市政府从2010年5月
,开始设立100万元的总奖金,摆开擂台,吸引全球习武者来打擂,周周有比赛,而且
选手不戴头盔,可以用膝和肘,与如今的观赏武术形成了对比。■
(感谢研究者刘汉杰先生为此文提供的帮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