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iterature版 - 中国文学杂志的死与生
相关主题
高行健: 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共勉
网络文学的尴尬关于'病态'作家-(by 苏珊-桑塔格)
《剑桥美国文学史》中文版序文学:重奖之下有无勇夫
意识流:西方·日本·中国(转) 悼勒以
浅议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果(一)飞一般的爱情 --作者: 风中奔驰
“文学概念”三十年:从思潮到商标 [1]薛宝钗的贤良稳妥有时让人不寒而栗
2008年文学佳作点评 (ZZ)《我是范雨素》一文刷爆网络,看哭了多少人?
融入文学灵魂的网络文学才能走的更远为“厕所文学”一呼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学话题: 杂志话题: 天南话题: 文艺话题: 消费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5
发帖数: 645
1
“与这个快节奏、短信息的时代拉开距离”
中国文学杂志的死与生
《天南》、《大方》、《文艺风赏》,甚至《信睿》,虽然这几种新创的文学杂志从外
到内都充分显示与传统老刊的异质性,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种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姿态。
文/张凌凌
先看一组数据:2011年3月初,由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大方》正式上架,对外宣
称首期发行量高达100万册。此前,郭敬明旗下由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和落落主编
的《文艺风象》的合刊《文艺风》创刊,首期发行量一周达到18万册。据说这个数字超
越了《收获》、《当代》等数家传统杂志的月销量总和。2011年4月1日,欧宁主创的《
天南》在发行量上低估了市场预期,上市一周便在各地传出断货消息,快马加印。而去
年,韩寒的《独唱团》首印50万册,全国总发行量近百万册。2006年创刊的《最小说》
,也因为郭敬明三个字,至今仍保持着每期销量约50万册的成绩。
安妮宝贝声称,她的《大方》要与这个“快节奏、短信息的时代拉开距离”;而欧宁则
选择让《天南》在当下“担当起更多的社会功能”,虽然这几种杂志从外到内都充分显
示与文学“老刊”们的不一样,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种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姿态。
韩寒的《独唱团》是去年的一大文化事件。它像一个在全国直播中诞生的婴儿,却只哭
了一声就夭折了。“我为《独唱团》惋惜,我不太了解那本杂志。”这话只有从郭敬明
口中说出来才算是新闻。2010年年底,郭敬明携笛安和落落推出杂志《文艺风》。长江
文艺出版社在为此召开的发布会上宣称,该刊月销量“超过了《当代》、《收获》等七
八家大型杂志的月销量总和”。
到了今年,《大方》、《天南》等杂志又开始走红。“这不是复兴,这是一种消费。”
这是欧宁对《天南》目前热受追捧的基本看法。“我的直觉是文学会重新成为一个消费
产品。未来五年内甚至诗歌也会很热门,诗集会流行起来。但是那并不是对于文化本身
的注视,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象征来消费。”
在这个看新闻有微博,杀时间有肥皂剧,学文化有《百家讲坛》,洗脑有院线大片,泡
妞有QQ、MSN、开心网的年代,文学杂志能作为时尚象征被消费,不仅理所当然,而且
可喜可贺。
但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时代,文学消费的主体从来都不是文学本身。早在1936年,储安
平就在《文学时代》的停刊告辞中慨叹:“这年头,一个纯粹的文学刊物真是没法维持
的。”而上世纪90年代文学热的降温,也不过是“让文学回归了它本来的位置”。对于
文学杂志而言,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被消费的主要是“政治荷尔蒙”,80年代主要是
“次媒体”价值,那么现在的“文学”尚未建立起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符号号召。
尽管这几年不断有人指出“纯文学的读者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但人们在简历的
兴趣爱好一栏,填写最多的还是音乐、旅游、购物甚至睡觉、发呆……如果非要填上,
那么更多人会填上“文字”,而不是“文学”。
《天南》、《大方》、《文艺风象》、《文艺风赏》、《鲤》、《最小说》等无一不坚
称自己文学刊物的属性,而同时又没有一个大剌剌地拿“文学”二字用作刊名。这其中
除了特意保持与传统杂志的区分度以外,或许也难免有些不便言说的羞涩。
也许一切还要再等一等。也不用动不动就拿法国的《文学杂志》(Le Magazine
Litteraire)、伦敦的《格兰塔》(Granta)来类比。听听德国的《文学》(
Literatruren)怎么说:“因为杂志比较贵,我们主要还是面对中产阶级。他们会在一
场歌剧的中场休息时,端起一杯红酒谈论最近什么书好看。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场面就
难堪了。”主编对这本杂志的定位,就是充当“教你如何谈论一本你没读过的书”之角
色。
另一边,我们也肯定真正的“文学消费者”或“文学消化者”一直存在,并将生生不息
。他们永远比“粉丝”们更含蓄、更暧昧,也更一成不变。《收获》、《人民文学》等
传统文学刊物的发行数字背后,是固定读者群很难撼动的文学诉求和阅读习惯。这部分
人群也有可能分出关注施以新兴文学读物——前提是那些作品说话,并告诉他们“我们
是纯文学”。对他们而言,“文学热”从来是个假命题,只有媒介承载形式的不同。
金融危机在美国弄倒了一批大牌期刊,但文学杂志却有逆流而上的势头。苏联解体后,
《莫斯科》、《青春》、《文学学习》等主流文学杂志都依旧存活,水准并不减当年。
受影响的倒是美国的《党派评论》,这本诞生于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和政治杂志,一直是
美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的主要论坛,作家兼批评家乔治·奥威尔、诗人罗伯特·洛厄尔
、作家玛丽·麦卡锡、小说家索尔·贝娄、批评家苏珊·桑塔格等等都曾定期为杂志供
稿。但因为杂志始终具有浓厚的反斯大林色彩,终于在2003年寂寞地“被自己的成功所
杀”。
有意思的类比是,我们身边诞生了9年的思想人文杂志《SOHO小报》,出生不久便脱离
了地产企业内刊的固定形态,反而以一本传输人文新思潮的品质读物的身份,赢得一致
好口碑。但在去年年底,因为种种原因,《SOHO小报》宣告停刊。今年3月,原班人马
以《信睿》重生,其全新的英文名字Thinker也许明示,刊物以更加坚持的姿态,直指
当下的“思想消费”市场。
这是一个最工具理性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不缺乏崇拜的时代。《天南》、《大方》、《
独唱团》能像威廉王子一样从出生就拥有大批粉丝,如果说是一种幸运的话,也只是因
为它们做了在这个时代应该做的:进入消费之中。让路演宣传和网络造势来得更猛烈些
吧。最好的结果可能是:读者和粉丝都将能够以各自的取向消费它们。
我们甚至有理由期待下一次“文学杂志热”的到来,只是别再拿“文学复兴”当真了。
y*******8
发帖数: 1693
2
好喜欢《独唱团》,真可惜没能持续下去呀

态。

【在 e**5 的大作中提到】
: “与这个快节奏、短信息的时代拉开距离”
: 中国文学杂志的死与生
: 《天南》、《大方》、《文艺风赏》,甚至《信睿》,虽然这几种新创的文学杂志从外
: 到内都充分显示与传统老刊的异质性,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种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姿态。
: 文/张凌凌
: 先看一组数据:2011年3月初,由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大方》正式上架,对外宣
: 称首期发行量高达100万册。此前,郭敬明旗下由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和落落主编
: 的《文艺风象》的合刊《文艺风》创刊,首期发行量一周达到18万册。据说这个数字超
: 越了《收获》、《当代》等数家传统杂志的月销量总和。2011年4月1日,欧宁主创的《
: 天南》在发行量上低估了市场预期,上市一周便在各地传出断货消息,快马加印。而去

1 (共1页)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为“厕所文学”一呼浅议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果(一)
文学到底值多少钱?“文学概念”三十年:从思潮到商标 [1]
让文学回归文学2008年文学佳作点评 (ZZ)
京、沪之争融入文学灵魂的网络文学才能走的更远
高行健: 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共勉
网络文学的尴尬关于'病态'作家-(by 苏珊-桑塔格)
《剑桥美国文学史》中文版序文学:重奖之下有无勇夫
意识流:西方·日本·中国(转) 悼勒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学话题: 杂志话题: 天南话题: 文艺话题: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