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zz关于通识教育
相关主题
黄河清:当代艺术的“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西方文字狱 —简评多梅克《没有艺术的艺术家》zz哲学如果不能治愈灵魂的疾苦,就没有任何益处 zz (转载)
读《西方哲学史》(1)《吸血鬼生活》:不死族的《我爱我家》
现代(西式)人类文明的起源---重读西方科学史有感[征文]【娶妻当娶林黛玉,生子当如孙仲谋】
关于独处by叔本华 (转载)提名雪舟当版主
重温所谓鸡汤的幸福观海日赠一首泰戈尔的诗:
中国人为何总与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奖项无缘?(图) zz请推荐一部反映中国当代现状的小说 (转载)
Zz论只是贩卖所的伙计by梁遇春请问哪里能下载中文电子书?
文坛黑马刘晓波:刘晓波答记者问不管谁写的,客观的讲,三重门在当代小说界是精品吗?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通识话题: 原典话题: 教育话题: 共识话题: 受教育者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c
发帖数: 2133
1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讨论通识教育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870458/,有一种奇怪的不安感。我本人曾经是通识教育的崇尚者,在一个没有原典课程(Great Books Program)的学校里,自行组织出了一个跨专业的原典学习计划,用大约超过毕业所需学分一倍的课程量在正常的课业之间或者以外塞入了一些西方人文/科学经典课程。我不敢说对于西方的经典和传统我有多么高深的了解:实际上,我得很羞愧地承认,大部分课程内容我都已经忘却了。不过不管怎么说,或多或少我都算是一个近乎极端的通识教育地参与者。毕业两年后再回顾这一段过去,唯一能够总结我所有感受的形容词只有一个:不安。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想描述一下这种不安。我从未学习过任何教育实践或者理论的课程。我的批评有可能是来自于通识教育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来自于我自身的失败。我不想特意把矛头指准什么大的或者小的目标。就当作是一篇半回忆半评述的感慨吧。
注:才发现匆匆写着自己都忘了。这里的通识教育指的是上文中极端的通识教育,比方
说大学四年都贯彻一个原典课程(Greet Books Program),而并非一般大学常见的,
大致等于一年或者两年学分的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选修课程的通识教育设计。
1、共识
对我来说,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创造了某个特定社会(譬如美国中上流社会)之内价
值和意识形态的共识。崇尚或者鼓吹通识教育的学者们经常认为通识教育让我们反思人
性,反思各类事物的价值等等。对我来说,这种反思的过程,加上考虑到通识教育选用
原典的相似性,实际上产生的是一种共识。价值、意识形态和共识对于左派看起来是一
个很敏感的名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正常运作需要对于一系列价值、意识形
态或者更加“庸俗”一些的政治框架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也未必非得是最为基本的、
关于人性之类大而化之的话题:公民教育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至少是通识教育结果
的一部分。受教育者获得对科学、社会和人文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参与到公民性的
、社会性的讨论和沟通之中。
简而言之,从共识的角度说,通识教育是有其巨大的意义的。但即使是这种意义,也有
其极其危险的后果:假设通识教育的参与者都认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广博的,超越学科界
限的全人类视野,那就极其错误了。任何参与到高等研究的同学或者学者都会意识到,
在本科能够提供的教育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换言之,那种通识教育所鼓吹的最高目标
是人一生可能追求,并且也有绝大可能追求不到的理想。把这种理想当成教学实践的目
标,甚至让受教育者误以为达成了这种目标,我认为是极其可怕的。
除了上述的误会以外,共识也有其别的巨大恶果:譬如说共识持有者构成了对非共识持
有者的排斥。特别是要考虑到上述共识的形成有其一定的阶级性:譬如说能够参与到著
名大学的通识教育中的,或者有闲暇时光和金钱阅读原典的受教育者,更有可能来自于
社会的中上层。相反,路边的司机,卫生工人等等中上流阶层以外的民众,由于他们的
经济情况,恐怕未能参与到这种建立共识的过程中。
于是一种排斥甚至嘲笑就油然而生:我读过亚里士多德,我反思过人性,你知道”
Virtue”的四种写法嘛?!我的意思是,对于人性、价值等一系列基本观念的共识就使
得共识持有者很容易认为非共识持有者根本就不拥有“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念,
甚至根本就不拥有这些观念。而又因为共识难免有其阶级性,这种排斥实际上变成了一
种中上流社会/中上流阶级对中下游甚至底层阶级的排斥和隔离。
从这个角度说,由于共识的阶级性,以及共识在话语权上垄断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
通识教育或许也是促进社会分裂和不理解的帮凶。
2、通识教育的价值
对于很多人而言,通识教育有着永恒的价值。亚里士多德再过两千年也一样是亚里士多
德,当代某某教授一时流行的著作恐怕还不要五年就过时了。从这个角度说,似乎研读
当下流行的思想和著作是买椟还珠,甚至舍本逐末。
但是在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体制内理解和阅读原典必然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这种追
求的重大价值永不能实现。
我承认这种重大价值。原典作为经常被重复的经典,自然在某个特定文化和社会中(特
定的美国中上游社会或者广义的西方文化中),拥有超越一般著作的价值。当大家都在
阅读他们,从他们之间获取信息、滋养和灵感,当某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或多或少是基
于这些原典所发展出来的,那么后者在前者中必然拥有超乎寻常的价值。
但是我们并不能够仅仅依靠原典就获得这些所谓的“价值”。相反,只有把原典放在具
体的观念史、思想史和/或者文化史的背景中,并且动用一系列批判工具,才能够了解
原典史怎样得到解读,并且对于特定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的。
可惜的是,大学本科教育体制并不能容许这种与原典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把一本原典放
在某个历史中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士甚至博士毕业后的研究课题。光讨论解读。
就我的观感而言,任挑一本原典,要对于原典的不同解读有着大致的了解,并且掌握初
步的辨析能力,至少需要大概一年。这个事件对于短促的大学四年而言是不够的。所以
最后的课堂单纯阅读原典,不过是依赖于一种或者几种解读,不过是提供了几种特定的
,往往是非历史的文本解读。
而从这些解读而言,依赖的也不过是“一时流行”的说法,依赖的或许也就是正在被唾
弃的,只拥有暂时价值的二手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通识教育错过了其所鼓吹的原典的
重大价值。
3、当代学科研究的价值
对通识教育的推崇,也常常暗藏了或者干脆是明示了一种对当代学科研究的鄙夷:认为
目下流行的精工细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又狭隘又盲目。但是后者却有其足够的
道理:在战后教育和知识大爆炸的情况下,要追求精确的知识深度,要求长期的精工细
作。
同样的,后者也能够对前者提出足够重量的批判。下面我随便列举两个:
a. 问题意识
广博的,宽泛的教育容易把受教育者暴露在一片思想的海洋里。受教育者可能能够对某
个论点提出边角的问题,但是既没有相关的理论工具,也没有相关的深度知识总结和思
考出有深度的问题,并且依照这个问题的指引进一步对原典,或者宽泛意义上各种材料
的挖掘,积累阅读体会,并且总结和批判地整理和分析相关的二手文献。
没有这种有深度的问题意识,对于原典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粗浅的,低层次的“了解”的
份上。并且没有问题意识保持持续的激活,这种“了解”最终也会随着记忆淡忘而慢慢
消失。
b. 当代讨论
通识教育的受教育者往往因为过度关注原典而不能参与当代讨论。这里恐怕涉及到两个
问题。首先,当代研究进展总是由当代讨论推动的(这好像是一句废话),同时研究的
职位和经费也因此和当代讨论相关。拒绝或者无法参与当代讨论就意味着当代的研究体
系相隔离。其次,原典的诠释本身就有当代性。这一点在上文已经有所涉及。如果我们
意识到原典的诠释一定或多或少有其当代性,那么我们如果不了解当代发展出来的研究
工具,研究目标或者关切点,而单纯的把现下已有的,具有当代性的诠释当作是非历史
的,原典的“原始”意义,说小了是误会,说大了是自欺欺人。
4、附言
上面的讨论漏过了一种对于通识教育最极端的动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接受教育,来大
学就是为了广博见识和思想。我上文的批评有一部分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即没有问题意
识的组织,了解最终可能消失于遗忘。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阶级问题。这里
需要从一个和上文不同的角度谈。假设受教育者家财万贯,衣食无忧,愿意接受教育,
愿意广博见识,说实话,也没啥。但是我相信通识教育的目的受众并非这些单纯到极致
的受教育者。
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教育不但要形成知识、见解或者思想,而且这些知识、见解
或者思想还需要能够变现。这很正常,谁都要养家糊口,谁都要讨一口饭吃。但是,在
全球化和科技飞跃的当下,养家糊口已经越来越难了:曾经受到重视的技术工种受到了
海外廉价劳动力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挤压。教育的回报越来越低,大学的费用却越来越高
。美国重新响起了反思大学必要性的呼声。在这种情况下,再用大学昂贵的学费支持通
识教育变成了一桩很不合算的买卖。
简而言之。如果说通识教育对于单纯为了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和合理
性的话,那么至少这种理想已经和整体的社会经济结构脱节了。
我写文章总是虎头蛇尾。开始写的时候有很大的动力要写,写了半个小时就累了。大概
算是把自己絮絮叨叨想说的说完了。没有什么贯穿的纲领,也没有阅读过相关的文献。
充其量算是反思,请大家轻拍。
s*******y
发帖数: 46535
2
通识教育,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
个人觉得,作为手段,可以让一个人在起跑的时候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台阶上。出身好
的人一般容易显得谈吐不凡,因为他接触的人不凡。通识教育可以给一个有天分没出身
的人一个jump start。
教育之后,成就如何,就是个人的造化了。

【在 e*******c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讨论通识教育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870458/,有一种奇怪的不安感。我本人曾经是通识教育的崇尚者,在一个没有原典课程(Great Books Program)的学校里,自行组织出了一个跨专业的原典学习计划,用大约超过毕业所需学分一倍的课程量在正常的课业之间或者以外塞入了一些西方人文/科学经典课程。我不敢说对于西方的经典和传统我有多么高深的了解:实际上,我得很羞愧地承认,大部分课程内容我都已经忘却了。不过不管怎么说,或多或少我都算是一个近乎极端的通识教育地参与者。毕业两年后再回顾这一段过去,唯一能够总结我所有感受的形容词只有一个:不安。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想描述一下这种不安。我从未学习过任何教育实践或者理论的课程。我的批评有可能是来自于通识教育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来自于我自身的失败。我不想特意把矛头指准什么大的或者小的目标。就当作是一篇半回忆半评述的感慨吧。
: 注:才发现匆匆写着自己都忘了。这里的通识教育指的是上文中极端的通识教育,比方
: 说大学四年都贯彻一个原典课程(Greet Books Program),而并非一般大学常见的,
: 大致等于一年或者两年学分的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选修课程的通识教育设计。
: 1、共识
: 对我来说,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创造了某个特定社会(譬如美国中上流社会)之内价
: 值和意识形态的共识。崇尚或者鼓吹通识教育的学者们经常认为通识教育让我们反思人
: 性,反思各类事物的价值等等。对我来说,这种反思的过程,加上考虑到通识教育选用
: 原典的相似性,实际上产生的是一种共识。价值、意识形态和共识对于左派看起来是一
: 个很敏感的名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正常运作需要对于一系列价值、意识形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不管谁写的,客观的讲,三重门在当代小说界是精品吗? (转载)重温所谓鸡汤的幸福观
转:中国当代青春校园恐怖小说杂志浅谈(后半部分有吐槽)中国人为何总与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奖项无缘?(图) zz
当代hipster速写Zz论只是贩卖所的伙计by梁遇春
4chan 当代美国文学必读作品文坛黑马刘晓波:刘晓波答记者问
黄河清:当代艺术的“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西方文字狱 —简评多梅克《没有艺术的艺术家》zz哲学如果不能治愈灵魂的疾苦,就没有任何益处 zz (转载)
读《西方哲学史》(1)《吸血鬼生活》:不死族的《我爱我家》
现代(西式)人类文明的起源---重读西方科学史有感[征文]【娶妻当娶林黛玉,生子当如孙仲谋】
关于独处by叔本华 (转载)提名雪舟当版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通识话题: 原典话题: 教育话题: 共识话题: 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