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吕雉之叹,被历史淹没的「诛吕安刘」真相!
相关主题
关于韩信和汉初的一些读书笔记司马昭杀嵇康的时候,山涛为什么不给他求情?
狠毒吕雉为何厚待为刘邦生皇子的小妾薄姬(ZT)影响中国的100人:从侍女到帝王--武则天的一生
说起来觉得吕后这人也不错啊北京出土的汉代贵妇
翻看汉史时开的几个脑洞挖个三国坑,曹操为啥不先灭了刘备,再斗东吴?
刘邦手下其实没有一个匹配韩信的魏灭蜀-政治篇
朱隶上台后,有没有系统的诛杀过他的功臣呵呵,说说老塔的辩护
毛岸英就是或者也未必能够继位“公主”的由来?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华国锋 zt历史上有没有允许百姓自由迁徙的封建制国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吕后话题: 功臣话题: 诸侯王话题: 吕氏话题: 刘邦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d
发帖数: 9770
1
杨光耀 新读史 新读史 微信号 dushi5000
功能介绍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杨光耀(读史专栏作者)
历史上吕后常被人误解为一个野心家,其实在那个群狼四顾的时代里,这已经是她能做
出的最好的答卷了。只是可惜的是,吕氏有吕雉吕媭这样的豪杰姊妹,却少了有见识的
男儿。
刘邦的忧患
汉高帝十二年三月,长乐宫。
自知时日无多的刘邦,满怀心事地发布了这样一道诏书:
“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
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
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
。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免赋税)。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亡通“
无”)。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看得出来,刘邦最担忧的,莫过于在他死后,那些功臣宿将起兵造反。
这担忧的来源,便是“与之共定天下之豪士贤大夫”。是的,刘邦这位“布衣天子”的
天下,正是他由身边的功臣和他一起打下来的。虽然功臣们最终一致推举他做了皇帝,
但其实心里并不痛快(常怏怏)——毕竟这其中不乏“功高震主”者。
为了安抚这些大功臣,刘邦只好学着周天子,分封王侯,裂地酬功。
然而这些功臣们并不满足。
高帝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
七年,韩王信反;
十年,赵相国陈豨反;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七月,淮南王英布反;
十二年,燕王卢绾反。
刚刚平定天下的刘邦,再次开始了他的“统一战争”;当初一个个由自己亲自册封的诸
侯王,到头来竟然还要一个个地亲手消灭!
这真是天大的讽刺。
除了裂土封疆的异姓诸侯王,在朝中位居公卿的“开国元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
人当着皇帝的面就敢“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甚至会因封赏不及时而“相
聚谋反”。
如此看来,汉室天下岂能长久?难道也会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辙么?
临终之际的刘邦,时刻惦念的,就是自己一手创立的大汉王朝。更忧心的是,以太子刘
盈仁厚的性格,恐难以守住这汉室江山。
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强势可靠的人,来帮助自己的儿子。
这个人就是吕后。
吕雉的实力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在一点一点变淡,尤其是在“好酒及色”的刘邦
有了众多的“新欢”之后。
然而他们在政治上的关系却是一如既往的紧密。
因为这大汉江山是刘家和吕家一同打下来的——换句话说,吕后和她的家族就是刘邦创
业时期的“最初合伙人”。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几乎被历史所遗忘的重量级人物——吕泽。
吕泽是吕后的长兄,吕氏家族的族长。他在刘邦平定天下之际,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朝
建立不久,就因功受封为周吕侯。然而这样一位大人物,在史书中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
万幸的是,太史公仍然在他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惠景间侯者年表》中为我们保
留了一些有关吕泽战功的珍贵资料。
根据两份《年表》的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吕泽率领的部队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战役:
暗度陈仓击灭“三秦”之战——吕泽部将丁复、朱轸俘获翟王董翳;
彭城之战——吕泽在下邑接应兵败的刘邦;
荥阳会战——刘邦逃出荥阳后,由吕泽坐镇继续指挥作战,城破前夕在部将冯无择的保
护下突围;
灭齐之战——吕泽部将丁复配合韩信、曹参、灌婴等击杀楚军名将龙且;
陈下之战——吕泽部将蛊逢(又作虫达)协同灌婴、樊哙等击破楚军;
垓下之战——吕泽部与其他汉军一道围困项羽。
这位能征惯战的“大汉第一外戚”也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称吕泽有“佐高祖定天
下”之功。
这赫赫功勋不仅成就了吕氏家族,更成就了吕后。朝中重臣如张良、叔孙通、周昌等,
也都成为了她的羽翼。
故而史载“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
这是刘邦的那些“新欢”们永远也比拟不了的。
所以,吕后才能稳坐皇后之位,刘盈才能储位不倒。
至于戚夫人之流,只能是“痴心妄想”一番,最后“自取灭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邦决定以刘盈为继承人,看中的正是吕后的实力——无论是她本
人的,还是她家族的。
功臣可以不服仁弱的少主,却不能不服与刘邦“共定天下”的吕后。
胡萝卜加大棒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刘邦崩逝于长乐宫,年六十二。
守护汉室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吕后的肩上。如何对付功臣集团,成了摆在她面前的第一要
务。
按照吕后最初的设想,是准备把这些元勋宿将们一网打尽,一了百了。
但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宫廷密谋”居然传到了开国功臣郦商的耳朵里: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
尽族(灭族)是,天下不安。’人或闻之,语郦将军。”
讽刺的是,得知阴谋的郦商似乎并不紧张,反而还通过审食其劝说(也许应该是“警告
”)吕后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跷足而待也!”
惊出一身冷汗的吕后,终于见识到了功臣集团的力量,她只好改变策略——既然打不得
、杀不得,那就只能收买合作了。
收买的方式,就是保证、甚至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
所以,惠帝时期一直都在“萧规曹随”,保证功臣集团继续身居高位,执掌大权;更是
把刘邦时代所封的18功臣侯,扩充到143人。
同时,政治上的“获益”也意味着经济上的“获利”。
众所周知,惠帝、吕后时代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休息无为”,于是乎“民务稼穑,衣食
滋殖”。得益于此,“列侯”们的食邑内“民咸归乡里,户益息(增长),萧(萧何,
封鄼侯,食邑八千户)、曹(曹参,封平阳侯,食邑一万零六百户)、绛(周勃,封绛
侯,食邑八千一百户)、灌(灌婴,封颖阴侯,食邑五千户)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
倍(食邑民户翻倍),富厚如之”。
而吕后对《商贾律》的放松,也使得商业迅速发展,由此产生的商业税同样是“自天子
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让这些“草根”出身的功臣们,一夕之间都成了“富家翁”。当他
们坐在雕梁画栋间,吃着珍馐美味,伴着娇妻美妾,享受安逸生活的时候,无疑会对皇
室感恩戴德。
不过,对付这帮重臣,仅仅“利益收买”还不够,还要有“刑杀之威”。
吕后除了有自己的家族作为后盾之外,她本人的“杀伐果决”更令人胆寒。
早在高帝时代,她“族韩信,诛彭越”的“辉煌”成绩就已在功臣们心中留下了“专欲
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的恐怖阴影——正是“特畏吕太后威”,这些元勋宿将们才
不敢行为越轨、别有所图。
吕后“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基本上摆平了功臣集团,让他们能够继续效忠皇室,为
皇室服务。
可就在汉帝国的政治格局逐步稳定的时候,惠帝刘盈却英年早逝了。
一切都变了。
夺权
惠帝身后只留下了八个年幼的儿子,“(惠)帝毋(无)壮子”的局面,意味着汉帝国
要面对更大的“内忧外患”。
所谓“内忧”,无疑就是一直盘踞在中央朝廷的功臣集团。
这些如狼似虎的“老革命”们,对“与高皇帝共定天下”的吕后可以俯首帖耳;对高帝
和吕后的嫡长子惠帝,也可以“口服心不服”;但面对这几个三四岁的小娃娃,恐怕就
要“视若无物”了。一旦吕后去世,主弱臣强的局面必成“心腹大患”!
而所谓“外患”就是坐镇地方的诸侯王。
当初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地处偏远,战略位置不重要的吴氏长沙国除外),本
着“自家人靠得住”的理念,重新册立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担任诸侯王,希望他们能够拱
卫中央。
然而,对“外贼”日防夜防的刘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最难防的却是“家贼”——
这些同姓诸侯王们“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同“无”)不帝制而天子自
为者”。尤其是在中央实力衰弱之际(比如幼帝临朝),他们“天子自为”的想法只会
更加强烈,所谓“拱卫中央”只是刘邦的一厢情愿而已。
此时的吕后已经53岁高龄,不可能辅佐着幼帝直到成年亲政。而她一旦去世,那句“大
臣内叛,诸侯外反”的警告,就很可能成真!
所以,吕后现在必须重新划分权力格局,以应对她身后可能出现的“政治风暴”。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吕后动用了手中最后的王牌——吕氏外戚。
于是,惠帝刚刚驾崩,吕后就在中央“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
吕入宫,居中用事”,夺了功臣们的权。
接下来,她的目标是诸侯王。
其实,早在惠帝年间,吕后就已经开始对诸侯王动手了。不过,那时她是以“报私仇”
为主,所以只是杀了恩怨甚深的赵王刘如意,教训了对惠帝不敬的齐王刘肥。
但这次不同,她的目标是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所以手段比之前要狠辣许多。
吕后在刘吕之间强制推行“刘吕联姻”, 将吕氏女子全都嫁给皇族。随后又派“诸吕
”前往诸侯国担任国相,对诸侯王进行全方位“监控”。
接着是打击不听话的诸侯王。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此二人先后徙封赵王)因不满“
刘吕联姻”被逼身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诸侯国体系进行“重组”,重组的方式就是重封新王。
这就提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封诸吕”。
但所谓的“大封”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直到吕后临死前,吕氏王也就三位——赵王吕
禄、梁王吕产、燕王吕通。
这对于几乎占据了汉朝半壁江山的刘姓诸侯国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构不成
什么威胁。
当然,有人会拿“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说事。
然而“白马之盟”很可疑。
按说,这份盟约应该是大汉朝的一级“红头文件”,怎么也得“藏于高庙”;即便不“
藏于高庙”,也要存档备份,载入国史。但奇怪的是,这份“红头文件”的内容,在史
书中仅零散见于几个章节之中,而盟誓的时间、地点、条款、参与者竟然完全“失载”
!更奇怪的是,不符合“白马之盟”的吴氏长沙国,不仅没被“天下共击之”,反而还
平安地延续了五代,直到文帝前元七年才因为“无嗣”而“国除”。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份“四无盟约”根本就是出于伪造,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证
明“吕氏王”的“非理非法”!
但实际上,“吕氏王”不仅“合理”,而且“合法”。
吕后所封的这吕氏三王,都是由列侯提拔上来的,从资格上来说,完全合理;更重要的
是,他们在受封之前,都经过了“民主评议”,不仅朝中大臣认为“无所不可”;各地
诸侯王也“皆以为宜”,所以册封诸吕为王在程序上也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后来齐哀
王举兵讨吕,声称要“率兵入诛不当王者”,分明就是在自扇耳光。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却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就是吕后在“大封诸吕
”的同时,也册封了刘氏诸侯王,而且数量不少,前前后后一共八个,远多于吕氏三王。
虽然在此之后,八王中有三位夭折,一位入继为帝,但剩下的四王,在数量上依然超过
吕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刘氏诸侯王中,常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济川王刘太都是惠帝
的儿子(三位早夭的小王和入继为帝的也是),也就是吕后的亲孙子;余下的琅琊王刘
泽,则是吕后的外甥女婿。
如果再把吕后新封的诸侯国放在汉初版图上来看的话,不难发现她“重组”诸侯国的真
正用意:
吕氏的燕、赵两国横在了齐、代之间,不仅将后两者隔绝开来,还能对它们进行监控;
原来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齐国,则被分割成了四块,其中分济南郡为济川国、琅琊郡为
琅琊国,城阳郡为鲁国(吕后外孙,鲁元公主之子张偃被封为鲁王,其父张敖追封鲁元
王,“鲁元太后”之称应源于此。刘肥奉妹为“太后”之事甚为荒诞,恐出于后人编排
,并不足信);再往南,这三国与梁、淮阳、淮南三国(淮南王刘长为吕后养子,与吕
后感情甚深)连成一片,将齐、楚、吴三国与中央直辖区完全隔离开来,由北到南形成
了一个以少帝亲兄弟为腹心,以吕氏外戚为羽翼的战略屏障!
而建立这个战略屏障的目的,正是为了防范那些贼心不死的诸侯王!
至此,吕后多年来扶持外戚的意图也真相大白:
在大臣不服,诸侯异心的情况下,小皇帝唯一的依靠只有外戚,所以,吕后才会把大权
交到外戚手里,甚至封他们为王。这并不是因为她“权欲熏心”,更不是企图“谋朝篡
位”,而是为了保证小皇帝今后的统治不受威胁!
吕后苦心经营了这么多,能够保证万无一失吗?
不能。
因为吕后去世仅仅过了两个月,吕氏家族就在功臣集团的屠刀下彻底覆灭,而吕后自己
也身败名裂。
反叛
最先发难的是齐哀王刘襄。
作为吕后称制时代被折腾得最惨的一个诸侯王,刘襄对吕氏恨之入骨。吕后崩逝的次月
,他就从封国起兵了。
只是,他起兵的目的并不单纯,除了干掉吕氏“清君侧”之外,还准备过把皇帝瘾。
类似的戏码,在华夏大地上演了很多次。汉有“七国之乱”;明有“靖难之役”。总而
言之,都是如法炮制。
不过,话说回来,仅仅是一个齐国起兵的话,对中央也构不成什么威胁。实际上刘襄从
起兵到罢兵,只骗到手一个琅琊郡,打下了一个济南郡——也就是说,他连那个“防御
圈”都没突破。
真正可怕的在于,楚国也起兵了。
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弟。如果从辈分上论的话,刘襄还得喊他一声“叔爷爷
”。
作为刘氏诸侯王里辈分最高的一位,刘交的政治影响力不言而喻。
如果其他刘氏诸侯王响应这位“叔爷爷”一同举兵的话,那对于在中央执政的吕氏来说
,就真的是“天下共击之”了。
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
他们立刻派开国名将灌婴前去平叛。
然而灌婴刚到到荥阳就反水了,不仅停止进军,甚至还派使者前往齐国和刘襄谈判,商
议如何“灭吕”。
刺不刺激?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一点都不意外。
多年前,功臣集团也曾“挺吕”。只是,这种“挺”是有条件的——要保证他们的利益。
可随着权力被吕氏家族夺走,他们的立场逐渐变成了“倒吕”。
而吕后的死,使功臣集团失去了最后的制约,打倒吕氏,重新夺权,成了他们的首要目
标。
目标上的“不谋而合”,让功臣与诸侯王最终站到了一起。
当出使齐国归来的贾寿把灌婴反水的事汇报给吕产、吕禄的时候,这兄弟二人顿时吓得
魂不附体。
留在长安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准备再加一把火。
他们派吕家的好友郦寄(郦商之子)去忽悠上将军吕禄交出长安北军的兵权。
郦寄跟吕禄说:“只要你交出兵权,就能平安地回到赵国,继续当你的诸侯王,这些大
臣绝不会拿你怎么样。”
吕禄在短暂的犹豫之后,同意了,还兴冲冲地邀请郦寄去打猎。
据说,吕禄的姑姑吕嬃(樊哙之妻,有一子樊伉。汉臣在诛杀诸吕行动中,也将樊伉诛
杀了)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得破口大骂,还把家里的金银珠宝扔了一地,并说了句
很有名的话:
“勿为他人守也!”
有的时候,头发长的,不一定见识短;头发短的,不一定见识长。
功臣集团成功地解决了吕禄,下一个就轮到了吕产。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吕产在听了贾寿的一番话之后,要进宫“挟持皇帝”。
然而这位执掌长安南军的相国吕产,在进宫“谋乱”的时候,却连个兵都没带!
而不带兵的后果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吕相国,竟被未央宫看门的卫士挡在了
宫外!
吕产在宫门口急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
而此时,太尉周勃已经成功接管了北军;潜伏在吕氏家族身边的卧底,御使大夫曹窋(
曹参之子)也飞马赶到军营,汇报吕产的动向。
虽然当时的形势是明显的“敌寡我众”,但各位“老革命”却没有一个愿意以身犯险的
。思来想去,陈平和周勃派出了一个愣头青——朱虚侯刘章(这位朱虚侯是齐哀王刘襄
之弟,策划刘襄举兵的主谋之一,也是齐国潜伏在长安的内应。他被吕思勉先生称为“
年少椎埋者”,也就是“小土匪”的意思)带兵一千攻杀吕产。
当吕产看到一大群全副武装的士兵凶神恶煞般冲过来的时候,终于如梦方醒,做出了一
个十分正确的决定——跑。
然而公子哥出身的吕产,哪里跑得过长期受训的军人?最终,他被追上来的士兵杀死在
一间厕所里。
吕产的死惊动了皇帝。
这位少帝虽然年纪小,却还有些政治头脑,他立即派人持皇帝符节去“慰劳”刘章。
所谓“慰劳”,其实是为了制止刘章滥杀无辜,更是为了和吕氏做“切割”。
然而刘章对“慰劳”不感兴趣,却对符节很感兴趣。
他随即劫持着这位“持节”的使者,率兵直驱长乐宫,斩杀了长乐宫卫尉吕更始——至
此,“擅杀大臣”变成了“奉诏讨贼”。
“年少椎埋”果然名不虚传。
吕产被杀的次日,那位一度怀揣着“不失为富家翁”梦想的吕禄,也被抓住砍头;而吕
氏家族则无分长幼,惨遭屠灭。
这出“喋血京师”的大案就是赫赫有名的“诛吕安刘”——汉室功臣不忘旧恩,与刘氏
诸侯王一道,联手摧毁了企图“谋反自立”“危害国家”的吕氏团伙,维护了皇室和国
家的安全和稳定,为帝国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真是一派胡言!
吕禄“欲发乱关中”,却稀里糊涂地交出了兵权;吕产要进宫“谋乱”,却连兵也不带
——请问,古今中外,有哪个“反贼”是这么“谋反”的?
实际上,吕氏的迅速败亡,正是由于他们根本没有取代刘氏的计划。吕思勉先生就曾一
针见血的指出:
“吕氏之败,正由其本无翦除宗室、功臣之计,临事徒思据军以为固;既无心腹爪牙之
任;齐兵卒(猝)起又无腹心可使,而仍任灌婴;遂至内外交困,不得已,欲听郦寄之
计。使其早有危刘氏之计,何至是乎?”
所以,“诛吕”并不是什么“平叛”,而是一场夺权政变。
那么“安刘”呢?
“安刘”则是个弥天大谎。
分赃
随着吕氏外戚的迅速覆灭,死亡的厄运也降临到了少帝刘弘和他的几个亲兄弟的头上。
没过多久,“政变集团”宣称刘弘兄弟是吕后“诈立”的“他人子”,而非“刘氏子”
,然后杀害。
虽然这罪名安得“言之凿凿”,但却是在打他们自己的脸。
因为就在政变成功后的第七天,重新掌权的陈平、周勃等人,还把这四位“难兄难弟”
中的济川王刘太徙封为梁王。
所谓的“非刘氏子”根本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那么政变集团为什么要谋杀少帝呢?
原因很简单,少帝不仅为吕后所立,更是吕后的孙子,他一旦长大亲政,这些发动政变
的人恐怕一个都活不了,所以他们必须要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
而随着少帝刘弘、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的同时被杀,惠帝一脉彻底断绝。
少帝被废,再立新帝成了当务之急。
在当时情势下,可以“参选”皇帝的,一共有三人——高帝四子代王刘恒、七子淮南王
刘长、长孙齐王刘襄(楚王刘交、吴王刘濞、琅琊王刘泽因系“旁支”,不具备参选资
格)。
这其中,齐王刘襄无疑最可能胜出。他本人既是“反吕首义”;其弟刘章又率兵攻杀吕
产;另一弟刘兴居则亲自驱逐少帝出宫——可以说,他们兄弟三人在政变中出力最多。
然而第一个出局的就是他。
因为,这涉及到“分赃”。
齐国作为原先诸侯国里实力最强的一个,其国王的家族势力也相当强大。不仅刘襄本人
兄弟众多,他们的“外戚”也很强势——甚至被形容为“虎而冠之”(也就是“老虎戴
冠”的意思,相当于“衣冠禽兽”),齐国举兵之时,外戚驷钧就出了很大的力。倘若
刘襄即位为帝,受重用的肯定是他的自家兄弟和外戚,策划政变的功臣集团岂不是要“
靠边站”了?
况且这些功臣普遍都有“挺吕”前科,一旦野心勃勃的刘襄坐稳皇位,旧事重提,功臣
们难保不会倒霉。
所以,刘襄只能出局。
剩下的两名“候选人”中,刘长是吕后的养子,更不能立;而刘恒不仅看上去忠厚老实
,“外戚”也很“谨良”,于是成为了功臣集团眼中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当年闰九月,代王刘恒被迎进长安即位,是为汉文帝。
变革
刘恒果然不负众望,刚当上皇帝就给政变集团论功行赏。
周勃被升为右丞相,灌婴被升为太尉,他们与左丞相陈平的食邑也各加三千户;“首功
”刘章和刘兴居的食邑各加两千户,一年后,又分别进爵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解决政变的“合法性”问题。
于是,屠灭吕氏被洗白成了“诛吕安刘”;少帝的血统也从惠帝之子变成了“来历不明
”;吕氏家族在汉朝开国时的功勋更是被删得所剩无几。
这可真是“皆大欢喜”。
然而,政变集团高兴得太早了。
这位看上去“忠厚老实”的刘恒,实际上心机很深。他进京当晚,就令亲信宋昌、张武
接管了长安的南、北两军;此后,跟着他进京的代国旧臣也都渐渐坐上九卿的高位,掌
握了朝廷实权。
随着刘恒皇位越坐越稳,功臣、诸侯王好日子的也到头了。
文帝三年,刘恒勒令丞相周勃(此时陈平已死)退休养老,不久又以涉嫌“谋反”为名
,将他关进监狱修理一通;而接替周勃出任丞相的灌婴,则在上任三个月后被罢去兵权
,过了一年多病死。
更为讽刺的是,政变过程中出力最多的刘襄兄弟,反而下场最惨。不仅刘襄本人什么都
没捞着,他弟弟刘章和刘兴居的封地还都是原来齐国的地盘——也就是说,他们折了腾
半天,什么便宜没占到,全都成了“替人做嫁衣”。
不久,刘襄和刘章相继郁郁而死。而心怀不甘的刘兴居,则在文帝三年起兵谋反,结果
兵败自杀,封国入汉。两年后,刘恒将刘肥剩余的七个儿子全部封王,昔日在诸侯国中
首屈一指的齐国,至此一分为八(包括残存的齐国)。
而刘恒唯一在世的兄弟淮南王刘长,也因“谋反”被逼死,淮南国则被分成三份,封给
了他的儿子们。
刘恒就这样用“软刀子杀人”的方式,摆平了功臣集团和诸侯王——汉初两股最大的政
治势力至此慢慢消退。
刘恒的“收权”行动,却无形中推动了一种变革——“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始于春秋战国,及至秦始皇兼并六国,分天下为36郡,才将这种制度第一
次推向全国。中央集权不仅赋予了帝国元首至高无上的权力,更使帝国政府有足够的力
量控制空前广大的疆域。
但随着秦帝国的迅速覆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的诞生,“中央集权”的
进程被打断了。
通过“推戴”上位的汉高祖建立了一种皇室与功臣、诸侯王“共治”的政治模式。
然而随着掌握实权的功臣集团与诸侯王的逐渐做大,他们对皇室的权威已构成严重挑战。
面对这种挑战,高祖铲除了异姓诸侯王;吕后则重用外戚,以牵制功臣与诸侯王,试图
达成一种新的权力平衡。
然而随着吕后的去世,平衡被打破,“共治”模式的不稳定性也迅速爆发出来,功臣和
诸侯王为了自身利益联手政变,结果少帝遇弑,吕氏夷灭。
血的教训让文帝认识到“集权”的重要性。所以他一面下令列侯回食邑就封,不动声色
地夺了功臣的权;一面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肢解各大诸侯国。
至景帝时,随着“七国之乱”的迅速平定,诸侯王再也无力掀起风浪。而功臣系此时也
已凋零殆尽,“功二代”中的翘楚周亚夫被杀,更加速了功臣集团的衰亡。
籍父祖时代对“集权”障碍的扫除,汉武帝放心大胆地开始了他的“大一统”。
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各诸侯国逐渐瓦解殆尽;三年
后,布衣儒士公孙弘拜相封侯,标志着效忠于皇帝的文官集团正式取代汉初功臣集团成
为政府主宰。
至此,汉高祖所建立的“共治”模式,彻底宣告终结。
Y**M
发帖数: 2315
2
此文颠倒黑白。
首先,异姓王岂有人人造反的道理?
皇帝想让你造反还不容易。以韩信论,韩信显然有二心,但显然没打算造反。但以
皇帝体制的理论,你有二心,就是造反。找你麻烦太容易了。
诱捕韩信这个事尤其失信于天下,促使异姓王不仅有二心,而且必须造反。
一旦其他异姓王被灭,吕氏异姓王的出现,就是找死。这是吕氏被灭门的根源。吕
后(伙同刘邦)用在其他异姓王身上的荒谬逻辑,都可以用到吕氏身上。这不是白马盟
的功劳,这就是吕后自己的功劳。
至于白马盟本身。文章拿长沙王漏网证明它不存在。我原先以为长沙王的运气太好
,后来看到具体资料才知道他的极度小心。长沙王把兵权和大部分土地都主动交出去了
,朝廷还能把他怎么样?归根到底,白马盟这种盟约,从法理上是不能向前追溯的。岂
能因为长沙王没完蛋,就说白马盟不存在。如果白马盟可以无条件废除此前的约定(封
王当然也是一种约定),那此后人家也可以随便把它给废了。
此外,诸王和诸侯是两个集团,文章也没分太清楚。
异姓诸王都不是刘邦的嫡系,即便韩信也很难说是。韩信不仅入伙晚,与刘邦无同
乡的关系,而且长期单独带兵、独立指挥。
这些人与其说刘邦的功臣,不如说是刘邦的盟友。
功臣集团以那些被封侯的人为首,这些人本来就与诸王关系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刘
邦吕后扫平诸王的时候,没遭到重大的内部阻力的原因。
l********e
发帖数: 3986
3
行政狂人赵政靠蛮力一统江山,但没有完成思想建设,所以二世而亡。
大流氓刘季靠各种流氓手段表面上一统江山,但还是没有完成洗脑工程,所以也差点二
世而亡。
女政治家吕太后靠霹雳手段,蛇蝎心肠才维护了伟大祖国的统一,但也在死后被人千般
诟病,也是思想教育没根上。
这种混乱局面直到刘彻同志学习了孔二先生的先进思想,与时具进,才使天子道统伟大
光荣正确了两千年。
l*********n
发帖数: 1410
4
吕雉一死就完了。就凭剩下几个吕,不投降能硬刚诸王和功勋?封个王当个掌印的就能
带军打胜仗了吗?和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功勋完全无法抗衡
g***x
发帖数: 1587
5
毛希望许世友成为汉代的周勃是啥意思?百思不得其解啊。要么这个段子就是小平同志
和老许共同编出来的?老许对自己的张政委很恭敬,看不出周勃的样子。
Y**M
发帖数: 2315
6
据说,毛泽东的真正目的是让侄子继位,其失算之处仅在于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寿数
。毛泽东一直认为,自己可以与老蒋一样长寿,所以继位的事可以慢慢来。
既然让侄子继位,就有以防万一的需要,需要找周勃。

【在 g***x 的大作中提到】
: 毛希望许世友成为汉代的周勃是啥意思?百思不得其解啊。要么这个段子就是小平同志
: 和老许共同编出来的?老许对自己的张政委很恭敬,看不出周勃的样子。

g***x
发帖数: 1587
7
网上传闻不可信。毛死前毛远新只是他的联络员,在党内连中央委员都不是(实际上是
毛两次把毛远新从中央委员里勾掉),培养都来不及。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据说,毛泽东的真正目的是让侄子继位,其失算之处仅在于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寿数
: 。毛泽东一直认为,自己可以与老蒋一样长寿,所以继位的事可以慢慢来。
: 既然让侄子继位,就有以防万一的需要,需要找周勃。

Y**M
发帖数: 2315
8
这个得看毛泽东怎么想。
毛泽东没选中继承人,华国锋也不是他选中的继承人。
可能性不过是如下几种:
第一、毛泽东本来就是唯物主义者,临了更想开了,不再考虑后事,等自己闭眼,
爱谁谁。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第二、毛泽东觉得自己还死不了,所以暂时不打算考虑继承人。
在第二种情况下,他的长远目标是谁?
如果时间还长,继承人没必要一开始就指明。如果你仔细关注过朝鲜的情况,金正
恩也不是很早就被定为继承人的。
毛泽东晚期最担心的是被翻案,从这个角度看,侄子才是最可靠的。

【在 g***x 的大作中提到】
: 网上传闻不可信。毛死前毛远新只是他的联络员,在党内连中央委员都不是(实际上是
: 毛两次把毛远新从中央委员里勾掉),培养都来不及。

g***x
发帖数: 1587
9
你的论述都是想象,没有事实根据。华是不是毛最中意的接班人不说,但华是毛事实上
的接班人。其他都是根据各自政治立场的臆测。

【在 Y**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得看毛泽东怎么想。
: 毛泽东没选中继承人,华国锋也不是他选中的继承人。
: 可能性不过是如下几种:
: 第一、毛泽东本来就是唯物主义者,临了更想开了,不再考虑后事,等自己闭眼,
: 爱谁谁。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 第二、毛泽东觉得自己还死不了,所以暂时不打算考虑继承人。
: 在第二种情况下,他的长远目标是谁?
: 如果时间还长,继承人没必要一开始就指明。如果你仔细关注过朝鲜的情况,金正
: 恩也不是很早就被定为继承人的。
: 毛泽东晚期最担心的是被翻案,从这个角度看,侄子才是最可靠的。

Y**M
发帖数: 2315
10
华显然不是毛最中意的接班人,这个并不是臆测。
至于谁是。
这么说吧:不管谁是,都需要周勃。即便毛本人无任何重大争议,从历史先例上看
,他身后也很难一帆风顺;更何况他还担心文革翻案之事。

【在 g***x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的论述都是想象,没有事实根据。华是不是毛最中意的接班人不说,但华是毛事实上
: 的接班人。其他都是根据各自政治立场的臆测。

p***r
发帖数: 20570
11
“安刘必勃”和“你办事我放心”类似,都是后来编造的。周勃能力非常有限,人品也
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对刘邦有多忠诚。不过,许世友倒是和周勃倒是相似,能力非常有
限,人品很不怎样,对老毛也是谈不上有多忠诚。但是许的政治地位远赶不上周。
共和国故事倒是和汉初故事有奇怪的相似性,林彪,彭德怀,刘少奇类比于韩信英布彭
越,江青算是个小号的吕后,主要还是吃了参加革命晚和没儿子的亏,她类比于刘邦死
前的吕后吧。周恩来李克农类比于萧何和张良。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类比于周勃陈平
灌婴。邓小平可以类比为刘邦死后的吕后,胡耀邦赵紫阳类比为惠帝。后面,江类比于
文帝,胡类比于景帝。
所以老毛类似于秦始皇和刘邦的混合体。他死后没多久进入黄老学派的以无为减轻控制
为基调的改革开放。现在就是汉武时代。当然了,如果以成败论英雄,搞得好点是汉武
,搞得不好点,就隋炀帝了。隋炀帝也是起先在陕西,后来去了东南。不过习接手的这
把牌比隋炀帝好,隋炀帝时代,各路诸侯里面野心家太多了,呵呵。

【在 g***x 的大作中提到】
: 毛希望许世友成为汉代的周勃是啥意思?百思不得其解啊。要么这个段子就是小平同志
: 和老许共同编出来的?老许对自己的张政委很恭敬,看不出周勃的样子。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实在受不了《美人心计》了刘邦手下其实没有一个匹配韩信的
东汉末年有没有诸侯王?朱隶上台后,有没有系统的诛杀过他的功臣
东汉的诸侯王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毛岸英就是或者也未必能够继位
江苏盱眙汉墓出土大量兵器 墓主可能系刘邦二哥 (zz)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华国锋 zt
关于韩信和汉初的一些读书笔记司马昭杀嵇康的时候,山涛为什么不给他求情?
狠毒吕雉为何厚待为刘邦生皇子的小妾薄姬(ZT)影响中国的100人:从侍女到帝王--武则天的一生
说起来觉得吕后这人也不错啊北京出土的汉代贵妇
翻看汉史时开的几个脑洞挖个三国坑,曹操为啥不先灭了刘备,再斗东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吕后话题: 功臣话题: 诸侯王话题: 吕氏话题: 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