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刘正教授论文《古文字和氏族问题》
相关主题
黄帝,生于公元前2246年,卒于(公元前)2146年[合集] 从素季阿姨到炎帝黄帝
三皇五帝世系图黄帝部落长什么样子?
“黄帝是上古的蒙古人” (不知真假)黄帝部落从哪里来?
禅让制历史上中国为什么那么容易统一?
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将相,全都是黄帝后代?突然想,黄帝留下什么著作没有?
来扯淡了,黄帝也是蜥蜴人何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zz
越共,越国与蒙文通的绝笔黄帝炎帝尧舜禹都是胡扯淡的吧?
[合集] 黄帝炎帝的真实起源不把自己得基因贴出来,扯汉族基因就是弱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为氏话题: 黄帝话题: 记载话题: 青阳话题: 炎帝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k**********t
发帖数: 190
1
古文字和氏族问题
——从商周金文谈宗、族概念的本质区别
一、姓的来源及其演变
“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在后。
根据《春秋》整理得出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
、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许慎《说文解字》:“姓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义》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
气所以生者也”。
黄帝和炎帝就是以其各自部落的居住地理位置在水附近而得姓的。
根据《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司空季子之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
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文解字》:“
黄帝长居于姬水,以姬为姓。”《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
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具体
是指黄帝、炎帝在姬水、姜水流域发迹,以此而得出姬、姜二姓,这是古人铭记自然地
理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黄帝”一名出现在《陈侯因资敦》铭文中:“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资曰:皇考武桓
公龚哉大谟,克成其烈,因资扬皇考邵统,高祖黄啻,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
,诸侯贡献吉金,用乍考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尝,保有齐邦,万世子子孙孙,永为典
尚。”这里的“黄啻”即“黄帝”。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中“黄帝”即
写作“黄啻”。
按照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中的总结,姓、氏的得出有以下形式:
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
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基德为
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等三十四种。但是,这已经是中古时代姓氏不
分后的产物。
在上古时代,主要的是以下八种,即“以国为氏”、“ 以邑为氏”、“以地为氏”、
“以字为氏”、“以官为氏”、“以名为氏”、“以事为氏”“天子赐姓”。
比如上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应该属于“以地为氏”。
而其中黄帝的后裔却并没有完全继承他的姬姓。
按照《国语·晋语》中的史料记载:
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
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
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
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
由此来看,“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也就是说青阳与苍林二氏皆为姬姓。继承的
原因是“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见《越缦堂读书记·同治丁卯
二月初七日》记载:
慈铭案:《逸周书》、《尝麦解》云:“乃命少昊清”,《汉书·律历志》引《帝考德
》云:“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少昊金天氏名清,嗣黄帝为帝者,乃方雷
氏之甥己姓,亦曰清阳”,即此上文所谓“唯清阳与夷鼓皆为己姓者”也。其字本作清
阳,不作青阳也。下文云“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者”,青阳即玄嚣,
苍林即昌意。《史记》云玄嚣是为青阳,《汉书·律历志》引《春秋外传》曰:“帝颛
顼苍林,昌意之子也,二人皆黄帝正妃嫘祖所生,故皆为姬姓。”苍林之子帝颛顼高阳
氏,青阳之孙帝喾高辛氏,又相代继黄帝为五帝,故云“同于黄帝”。
而黄帝不许他的另外二十三子继承他自己的姬姓,其原因却是所谓的“同德之难”,但
是他却给其中的十四人赐给了十二个姓。如此说来,青阳与苍林二人应该黄帝自己认可
的直系姬姓传人。
笔者过去曾经主张:继承权问题在远古时代至少有王位继承权、王姓继承权两个方面。
更具体来讲,肯定还有财产、土地、国民等方面的继承权问题存在。而王姓的继承更具
有标志性意义,和族徽一样。
而另外的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一个姓的由来,应该就是根
据得姓者本人的自身资质和功劳而来的,《左传·隐公八年》所谓的“天子建德,因生
以赐姓”指的就是如此,这就解释了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
一个姓的具体成因。
炎帝后代对姜姓的继承及其分支问题,史料中一直语焉不详。
又根据《国语·郑语》中的记载:
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
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
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
,则商灭之矣。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
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
根据该书记载,这八姓是:己姓、董姓、彭姓、秃姓、妘姓、曹姓、斟姓、芈姓。它们
全不属于黄帝、炎帝的直系姬、姜二姓的继承人,而是祝融的直系继承人。
有些史料中记载这个祝融是颛顼帝的儿子,又名重黎,为火正。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却是出现了“帝颛顼生子曰穷蝉”和“穷蝉父曰帝颛顼”这样
两句记载。只是在《史记·楚世家》中才出现详细记载说:“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
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
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
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
火正曰祝融”。《帝王世纪》中记载:“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
。但是,从祝融开始出现了上述八个新姓,没有继续使用过去的姬姓。
祝融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然后才被帝喾命(即赏赐)
曰:“祝融”。
至少,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国语·晋语》和《国语·郑语》中的记载总结出的
上述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加上八姓(己、
董、彭、秃、妘、曹、斟、芈)和炎帝的姜姓,则当时的古姓就已经为二十一个了。如
果在加上《春秋》(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
、偃、归、曼、芈、隗、漆、允)、《尚书》、《诗经》等先秦经书中的记载,古姓的
数量显然应该超过三十个,大致在四十个左右。
注重姓的同异,在当时看来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国语·晋语》中所谓的:
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
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义以导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
,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
在姓的授受这一问题上出现的标准,也即上述的同德论,具有很明显的西周伦理思想色
彩,应该不是五帝时代乃至于夏商时代的标准。但至少作为获得姓的部落群体的被授予
方和授予方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一致性之外,肯定还应该具有为授予方认可和赏识的具体
行为,诸如战功、服从和辅佐等必须具有的品格。这也可以归结为满足了授予方对相同
利益关系的需求:同德、同心、同志说的出现,应该是对上述品格的升华和提炼。
《史记·五帝本纪》总结说: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
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
为周,姓姬氏。
由此而来,改朝换代的主要表现和官方第一大姓氏的更替密切联系起来。
春秋战国以后,姓和氏分别开始日益混乱,出现了以氏代姓的现象,这和当时政治上出
现的礼坏乐崩等践越行为是相互呼应的。
古姓的所有者一般多是古天子之后裔。
新出的氏,为了取得合法地位,要么就模糊姓与氏的区别,要么就非要阐明自己这一支
的血缘关系也是古姓的直接继承者。
无论何种作法,其结果必然是对古姓继承制度的淡化和无视,进而造成其崩溃。进入秦
汉,姓氏统一。因此,元代史伯璇《四书管窥》中曾经说:“三代以后皆无所谓姓,只
有氏而已”。
二、氏的来源及其与宗、族的关系
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的记载,标志着正式出现了氏。
古氏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
、有虞氏、有夏氏等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
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
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
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
司马也;希究找玻凰希究芤玻击金希臼乱病N屦裾咭病N屣簦
骞ふ饔谩⒄攘浚拿裾咭病>澎栉排┱杳裎抟咭病W则х镆岳矗
荒芗驮叮思陀诮袷Χ悦袷拢虿荒芄室病!
这里提到的氏有少皞氏、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
、稀⑺稀Ⅶ金希姨乇鹚得髁艘阅衩佟⒁嗉此婧蟪鱿值囊怨俸褪挛系
南窒蟆R虼耍竦檬系姆绞酱笾掠校阂怨稀⒁砸孛稀⒁怨倜稀⒁灾耙得
稀⒁宰〉刂稀⒁酝芡趸蛑詈罹餮倒叵翟督莆稀⒁怨笞逯治
系鹊取
氏的获得,和姓的获得一样,天子命氏具有法律和公认效应。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姜
氏”和“姜氏人”的记载,如《蔡簋》中的“出入姜氏令”、“女母弗善效姜氏人”。
没有获得命氏之前的姓族支流,统称为“宗”。西周金文中的“宗室”、“宗小子”、
“大宗”等概念可能是在这一意义上的使用的。
《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的现
象,正是“宗”在前而姓、氏的赐与在后的一个证明。
再看《左传·定公四年》中的一段记载:
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
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
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
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
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
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
、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
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
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
官五正。
这里出现的“怀姓九宗”和“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的顺序极其重要。先“姓”后“
宗”,先“宗”后“氏”,最后才是“族”,这应当是当时氏族分化与出现的顺序。
古姓是由古族来固定使用的。《明公簋》中记载了“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的历史
事实。这里的“三族”就是在明公为帅之下的三个“分族”。《史密簋》中出现的“率
族人”之说,也是“分族”意义上使用的概念。
分族当然是古族的支流,也具有对古姓的使用权。
而没有取得分族资格的,就成为了“宗”。
“宗”壮大后,可以得到天子或者古姓占有者的承认和授予,也就是出现了“氏”。这
里说是“怀姓九宗”而不是说“怀姓九氏”,正是暗示着这九个支流出自怀姓,但是还
没有取得氏的称号。只有取得了氏的称号的才可以称为“族”。上述史料中的“殷民六
族”和“殷民七族”之下介绍的全是独立的“氏”,应该是“宗”、“族”区别的本质
所在。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
,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由此可见,
氏的血缘和后裔的意义,它是当时同姓贵族出现若干分支之后而产生的、辨别不同分支
的固定称谓术语——氏。
但是,在商周时代,氏还具有特殊的性别价值和等级价值存在。见《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
有名无氏”。
春秋时代以后出现了姓氏混杂、以氏代姓的局面。
G****r
发帖数: 5579
2
》》》根据《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司空季子之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
帝。黄
》》》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明显是晋国国君替自己祖先贴金: 晋国第一位国君的父亲是姬发和母亲是姜子牙的
女儿。

【在 k**********t 的大作中提到】
: 古文字和氏族问题
: ——从商周金文谈宗、族概念的本质区别
: 一、姓的来源及其演变
: “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在后。
: 根据《春秋》整理得出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
: 、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许慎《说文解字》:“姓
: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义》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
: 气所以生者也”。
: 黄帝和炎帝就是以其各自部落的居住地理位置在水附近而得姓的。
: 根据《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司空季子之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不把自己得基因贴出来,扯汉族基因就是弱智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将相,全都是黄帝后代?
黄帝PK炎帝:古战场知向谁边(转载)来扯淡了,黄帝也是蜥蜴人
黄帝是吐火罗人的蛋怎么扯出来的越共,越国与蒙文通的绝笔
黄帝炎帝是苏美尔的国王。[合集] 黄帝炎帝的真实起源
黄帝,生于公元前2246年,卒于(公元前)2146年[合集] 从素季阿姨到炎帝黄帝
三皇五帝世系图黄帝部落长什么样子?
“黄帝是上古的蒙古人” (不知真假)黄帝部落从哪里来?
禅让制历史上中国为什么那么容易统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为氏话题: 黄帝话题: 记载话题: 青阳话题: 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