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5 发帖数: 566 | 1 中国文明西来说(续)
作者:粤若稽古
1. 安特生与仰韶文化
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是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创始人。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
府邀请,作为农商部顾问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铁矿和煤矿。正是他第一个注意到了周
口店的原始遗存,为以后划时代的发现打下了基础。安特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仰韶文化的
发现。1921年,安特生第二次到仰韶村,发现了灰土层中石器与彩色陶片的共存,由此
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后来把这些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
安特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华北,气候适宜必有人类的栖息,所以没
有发现是因为华北原有的文化是渔猎文化,迁徙频繁,少有定居。在新石器时代文化晚
期,以彩陶和尖底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华北,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彩陶扩
散的同时,也可能导入了高级的农业技术。
安特生、高本汉等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分歧,但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新石器
时代晚期文化由西向东传播的看法一致的,即都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一支以彩陶
为代表的先进农业集团进入中国的黄河流域,汇入原有的文化中并成为中国的史前文化
。这种观点长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
2. 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
前苏联学者列·谢·瓦西里耶夫1976年出版了《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一
书。该书认为,中国猿人类型的停滞说明他在日益退化,证明它是人类进化大树上的一
根侧枝,还没有任何事实证明生存了数十万年的周口店中国猿人为比较进步的人种奠定
了基础,否认长阳人、马坝人为中国猿人的直接继承者。资阳人兼具尼格罗人中特征和
蒙古人种特征;山顶洞人3个头骨的人种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中国远古人类及其文
化的发展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出于外界的经常影响之下。”
对于新石器时代革命问题,作者认为,虽然仰韶文化遗址有好几百个甚至几千
个,龙山文化遗址有几十几百个,但前仰韶文化遗址或文化层却一个都没有。仰韶文化
的源头应当是在黄河流域之外,在其西方的山前地带。仰韶文化与以近东为中心的欧亚
大陆上一些列有亲缘关系的彩陶文化具有相似性。这些彩陶文化的共同特征是:(1)
他们都属于谷物农业文化,同时家畜饲养业得到发展。(2)各地的彩陶文化都是最早
发展起来的农业新石器文化。(3)施彩容器(彩陶)是这种文化的典型特征。(4)这
种文化的各个类型拥有某些相似的仪式和宗教观念。
作者进一步推测,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带的北部,很可能发生过人种—民族
核心的凝聚过程,逐渐形成藏缅诸民族的中心,同源的农业移民从这里一批一批地涌向
四面八方,月在公元前第四千年至第三千年,从藏缅语中分化出原始汉语。大约在公元
前第四千年,大量迁徙的原始中国人从共同的中心分化出来,很可能通过昆仑山脉(相
传为中国人发祥地),向黄河流域进发。仰韶文化很可能就是在黄河流域西部的某个邻
近地区形成的,并受到各种成分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瓦西里耶夫还进一步指出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区别:(1)仰韶农人之种
植粟,而龙山人还知道其他谷物——小麦、大麦与高粱。(2)仰韶石器只知道猪和狗
,龙山时期出现了牛、绵羊、山羊。这些品种都是在新石器时代革命时期在西亚被驯化
的。(3)仰韶时期完全不知道陶轮,但在本义龙山文化中陶轮很快就居突出地位。陶
轮排斥了彩陶,代之以黑—灰陶,包括薄壁磨光陶。
注:关于上述各种西来说,只是我读书时做的笔记,作为参考之用,并不表明本人完全
赞同。只是在“本土说”似乎成为绝对真理的时候,把这些材料整理出来,可能会让人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