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发帖数: 2792 | 1 这个话题不轻松,我水平又有限,胡乱写点抄点东西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好了。
先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说起:
尚书最初是"六尚"之一,和尚衣、尚食都属于帝王身边的勤杂人员,管文书自然就
是秘书,从武帝起逐渐受到重视,东汉设尚书台分夺三公之权,但编制还属于少府,魏
晋始称省。
至于门下,指黄门之下,显然是宫内的,门下之官包括散骑,侍中等等,汉朝带“
中”字的职务,往往和宫内有关。东汉侍中寺管理殿内门下之事,三国时沿袭,侍中统
领近侍诸官,读过出师表的不会陌生“侍中侍郎……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必能…”,可见这个位置当时是权要之职。至晋又有门下三省,侍中是门下的长官,有
谋议谏诤之任,又有平尚书事之权,尤其在东晋,衰微的皇权需要一个制衡外臣、裁抑
尚书省权力的助力,皇帝更是颇为倚重侍中,甚至想出了中书起草诏令一定要得到侍中
的审核的法子,这在南朝成为制度,后来也为北朝效仿。
中书也是皇帝近旁的人员演变而来,最初的时候,如果是阉人则称中书(实际是中
尚书的简称),非阉人称尚书。当尚书省权柄益重时,皇帝又提高中书的地位来分尚书
的权,因为权重,早早就有凤凰池的叫法。这就是隋唐以前三省的大致情况。
到了隋唐,南北一混,三省职责明确,所谓中书主出令,门下掌封驳,尚书主奉行
。这个思路不错,但实行起来和理想总是有差距:门下要是认真点,中书的诏令就总是
被封还,反反复复,要是敷衍点,又颇有知非不举的故意,于是就闹得中央决策效率低
下。最后有个解决方案是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协商后再决定,这样门下的头总没有理由
否决自己已经表态同意的事务吧(封驳的事务主要归给事中了,这个以后另说)? 议事
场所就叫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武德年间,宰相们(中书门下的长官)就在这里议
事,逐渐的,政事堂也从会议场所演变成为制度。当时太宗和萧瑀有一段有名的对话,
大意是评价隋文帝的得失。萧瑀认为杨坚不是仁主,但够勤政。而李世民认为杨坚的问
题是太过独专,宰相朝臣都只有顺着意思办,而太宗觉得这样不对,因为天下事务繁杂
,应该委派给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好了,就上奏然后施行。如果事事都要皇帝决断,10
件事里有就算5件断得好,5件断得不好,那这样下去后果也很严重,所以当皇帝的不要
事必躬亲,总揽大局就好。
如果说朱重八的祖训是废相的话,那李二的准祖训似乎就是,皇帝不要管太多,可
以放权给宰相们,后者群策群力,发挥主动积极性。按照太宗的理论思想,宰相参议国
政就成了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如是则形成皇帝专制-三省分权-
政事堂会议三位一体的新体制。这里的政事堂会议即是宰相决策会议。
应该说,这个宰相们一起断事的办法还是颇有成效的,唐初也算是政治清明,弊政
不多。而政事堂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了唐朝主要的中央决策机构。
武德贞观之时,参与政事堂会议的是三省长官,再加上一个有知制诰衔的中书舍人
(后来不一定是中书舍人,但一定要有知制诰的衔)做会议秘书。中书门下二省长官分
别是中书令和侍中,尚书的长官是尚书仆射(尚书令太宗以后就不设了),尚书仆射一
方面揽执行大权,一方面又参预机务,品秩还比侍中和中书令还高(正二品对正三品)
,很难让皇帝放心。于是高宗后来规定尚书仆射不加类似同中书门下平章,知军国政事
的职衔不得参与政事堂会议,于是尚书省的权力就削弱了不少。
唐代政事堂历经两次大的改革,一是武后时裴炎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这有利于尽快
形成诏书。二是开元时张说设政事堂五房(吏房,枢机房,邢礼房,兵房,户房,为政
事堂的附属设置,与六部对口),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印。于
是中书门下二省在宰相决策这个层面上就一体化了,与此同时,还将中书舍人的职权转
授给更易为宰相控制的政事堂五房吏员,取消舍人的联署权,加强了宰相的决策权。有
人认为五房的确立是政事堂成为中央正式机构的标志,但从“政事堂印”这种说法可以
看出,政事堂作为正式的机构已经有不短时间了,陈振先生就认为不晚于贞观年间。
在开元年间,还有两件事必须要提,一是宦官受到重视,二是翰林们参与诏令拟定
,和最初的尚书门下一样,这两个系统也是皇帝身边的人员,初时倒也没什么特别,但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中枢大受摧残,外朝政事堂常常无法正常运转,政令多从
内朝发出,宦官和翰林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越发深入的介入中央决策,政事堂号令四
方的日子也就到头了。按好听的说法,唐代的中央决策机制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
m********y 发帖数: 21909 | 2 官制在我看来是最难理解的了,清流官和浊流官,有些没有实权但地位很高,就如同政
协和人大,级别在那里,但实权不大。
我翻过《北周六典》,根本读不懂,其中主要分不清哪些是清流,那些是浊流,那些是
实职,那些是虚职。
你要能把三省六部给通俗一下就好了,比如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我在以前听过一
门课,讲的就是过去的政治制度,老师每次用到架床叠屋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比拟目前
国内的干部制度,说历代官制都没有目前的干部制度这样职能重叠的。后来到了机关,
多少了解了一些清流和浊流的问题,人大的基本属于清流的,那些真正无权的肯定不是
了。
还有一些实职官员,但挂一些地位比较高的虚职---
总之,官制很难理解。 |
m********y 发帖数: 21909 | 3 那天有个人开贴说宰相的问题,我就想到其实宰相每个朝代都不同,隋唐的三省六部头
儿就是宰相,这个如同邓小平下面分了9个常委,每人平均9分之一,自然分权了,如果
常委扩大到了100个,呵呵,权力自然更加分散了。
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考》是不是主要谈三省六部制度的渊源? |
w****j 发帖数: 5581 | 4 不错啊,期待下文。
【在 t******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话题不轻松,我水平又有限,胡乱写点抄点东西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好了。 : : 先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说起: : 尚书最初是"六尚"之一,和尚衣、尚食都属于帝王身边的勤杂人员,管文书自然就 : 是秘书,从武帝起逐渐受到重视,东汉设尚书台分夺三公之权,但编制还属于少府,魏 : 晋始称省。 : 至于门下,指黄门之下,显然是宫内的,门下之官包括散骑,侍中等等,汉朝带“ : 中”字的职务,往往和宫内有关。东汉侍中寺管理殿内门下之事,三国时沿袭,侍中统 : 领近侍诸官,读过出师表的不会陌生“侍中侍郎……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必能…”,可见这个位置当时是权要之职。至晋又有门下三省,侍中是门下的长官,有
|
t******o 发帖数: 2792 | 5 多谢!你的效率真是够赞的,我的下一篇真是还得多等几天。
【在 w****j 的大作中提到】 : 不错啊,期待下文。
|
t******o 发帖数: 2792 | 6 北周六典只看过前言,知道大致说的是北周官制。不过虽说隋代北周,但隋唐官制继承北周的却不多。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隋唐制度(礼乐典章刑政之类)有三个来源,依照所占比重排序,第一是北魏、北齐,第二是梁、陈,第三才是西魏、北周。苏绰复周改的那些官名之类,杨坚上位就废得差不多了。略论稿里好像没怎么提三省,六部是提了,大意就是六部和周六官有些形似,有些渊源罢了。
至于三省六部相当今天的什么职位,我对今天的红朝运作机制就很不了解,而且多数也很难对应,所以真不好说。
勉强说个文革的例子讲讲三省。好比太祖是皇帝,具体的讲话,发言稿之类会由秘书起草,身边的秘书参与机要自然就地位提高,好象陈伯达的角色。太祖要夺外朝的权,秘书的权力会越来越重,夺权后,秘书还有其他亲信会形成中央决策圈子,这就是中央文革小组了,相当中书省,当然是汉魏的中书,不是唐朝的。是内朝,不是外朝。如果太祖去世,太子即位,文革小组依旧存在,继续掌权,那势必就会独立性增强,成为外朝的一部分了,那就好比唐代的中书省。
汪东兴长期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和中央警卫局局长,在我看就差不多是汉魏时代的门下侍中了——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由他负责。当然,太祖没有给汪审核权。但怀仁堂事变就可以看出侍中的作用了。
尚书省最简单,总理的国务院自然是执行机关了,当时被架空的程度,我文革史不熟,就不多说了。
如果把草诏,封驳应对现在的立法权,审核权,那和这些职权最贴近的机构自然是议会,红朝目下和这个距离不小啊。
【在 m********y 的大作中提到】 : 官制在我看来是最难理解的了,清流官和浊流官,有些没有实权但地位很高,就如同政 : 协和人大,级别在那里,但实权不大。 : 我翻过《北周六典》,根本读不懂,其中主要分不清哪些是清流,那些是浊流,那些是 : 实职,那些是虚职。 : 你要能把三省六部给通俗一下就好了,比如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我在以前听过一 : 门课,讲的就是过去的政治制度,老师每次用到架床叠屋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比拟目前 : 国内的干部制度,说历代官制都没有目前的干部制度这样职能重叠的。后来到了机关, : 多少了解了一些清流和浊流的问题,人大的基本属于清流的,那些真正无权的肯定不是 : 了。 : 还有一些实职官员,但挂一些地位比较高的虚职---
|
T***E 发帖数: 996 | 7 对照一下现在tg制度,相权归总理,君权归政治局常委会?
【在 t******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话题不轻松,我水平又有限,胡乱写点抄点东西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好了。 : : 先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说起: : 尚书最初是"六尚"之一,和尚衣、尚食都属于帝王身边的勤杂人员,管文书自然就 : 是秘书,从武帝起逐渐受到重视,东汉设尚书台分夺三公之权,但编制还属于少府,魏 : 晋始称省。 : 至于门下,指黄门之下,显然是宫内的,门下之官包括散骑,侍中等等,汉朝带“ : 中”字的职务,往往和宫内有关。东汉侍中寺管理殿内门下之事,三国时沿袭,侍中统 : 领近侍诸官,读过出师表的不会陌生“侍中侍郎……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必能…”,可见这个位置当时是权要之职。至晋又有门下三省,侍中是门下的长官,有
|
t******o 发帖数: 2792 | 8 太祖以后中国毕竟已经脱离皇权政治了。
我觉着过去君权,乃至中书门下的权力归九长老会议。国务院比较像尚书省,但执行权也差了不少,比如宣传、维稳,政法之类的执行权应该和总理关系不大,总理既参与决策又管执行,算是真宰相,但不是独相。总体上9个人都是宰相,最高决策权也是共享。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对照一下现在tg制度,相权归总理,君权归政治局常委会?
|
w*********r 发帖数: 613 | 9 九常委应该类似于政事堂了,都是属于董事会成员的最高决策机构,但是开始都是属于
非正式执政机构。实际上中国国家机关设立还是比较合理的,人大按照宪法规定是中书
门下混合体。封驳从理论上人大是可以施行的,但是执行给执行坏了。这种制度看起来
不错但是执行走偏的情况,历史上多的很。
这篇比较不错,比前面强,建议修改几个地方,1、仆射是从二品不是正二品。建议在
后面的说说官职变化,大历中书门下就都是正二品了。2、政事堂一直都有尚书省的人
参合,高宗之后也一样,只是都加平章事之类的衔,高宗之前尚书省的参合也都需要加
衔的。这个你实际也说了,但是结论有些偏差,事实上高宗后中书门下最高的官儿之外
,中书门下的官员也要加衔才成。政事堂实际的编制是越来越大的,不少编外官员都参
合了。
权也差了不少,比如宣传、维稳,政法之类的执行权应该和总理关系不大,总理既参与
决策又管执行,算是真宰相,但不是独相。总体上9个人都是宰相,最高决策权也是共
享。
【在 t******o 的大作中提到】 : 太祖以后中国毕竟已经脱离皇权政治了。 : 我觉着过去君权,乃至中书门下的权力归九长老会议。国务院比较像尚书省,但执行权也差了不少,比如宣传、维稳,政法之类的执行权应该和总理关系不大,总理既参与决策又管执行,算是真宰相,但不是独相。总体上9个人都是宰相,最高决策权也是共享。
|
m********y 发帖数: 21909 | 10 你这么一比附,我就明白了。
有空讲讲清流官之类的,也要比附着讲才好。谢谢。
承北周的却不多。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隋唐制度(礼乐典章刑政之类)有
三个来源,依照所占比重排序,第一是北魏、北齐,第二是梁、陈,第三才是西魏、北
周。苏绰复周改的那些官名之类,杨坚上位就废得差不多了。略论稿里好像没怎么提三
省,六部是提了,大意就是六部和周六官有些形似,有些渊源罢了。
也很难对应,所以真不好说。
起草,身边的秘书参与机要自然就地位提高,好象陈伯达的角色。太祖要夺外朝的权,
秘书的权力会越来越重,夺权后,秘书还有其他亲信会形成中央决策圈子,这就是中央
文革小组了,相当中书省,当然是汉魏的中书,不是唐朝的。是内朝,不是外朝。如果
太祖去世,太子即位,文革小组依旧存在,继续掌权,那势必就会独立性增强,成为外
朝的一部分了,那就好比唐代的中书省。
下侍中了——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由他负责。当然,太祖没有给汪审核权。但怀仁
堂事变就可以看出侍中的作用了。
,就不多说了。
会,红朝目下和这个距离不小啊。
【在 t******o 的大作中提到】 : 北周六典只看过前言,知道大致说的是北周官制。不过虽说隋代北周,但隋唐官制继承北周的却不多。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隋唐制度(礼乐典章刑政之类)有三个来源,依照所占比重排序,第一是北魏、北齐,第二是梁、陈,第三才是西魏、北周。苏绰复周改的那些官名之类,杨坚上位就废得差不多了。略论稿里好像没怎么提三省,六部是提了,大意就是六部和周六官有些形似,有些渊源罢了。 : 至于三省六部相当今天的什么职位,我对今天的红朝运作机制就很不了解,而且多数也很难对应,所以真不好说。 : 勉强说个文革的例子讲讲三省。好比太祖是皇帝,具体的讲话,发言稿之类会由秘书起草,身边的秘书参与机要自然就地位提高,好象陈伯达的角色。太祖要夺外朝的权,秘书的权力会越来越重,夺权后,秘书还有其他亲信会形成中央决策圈子,这就是中央文革小组了,相当中书省,当然是汉魏的中书,不是唐朝的。是内朝,不是外朝。如果太祖去世,太子即位,文革小组依旧存在,继续掌权,那势必就会独立性增强,成为外朝的一部分了,那就好比唐代的中书省。 : 汪东兴长期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和中央警卫局局长,在我看就差不多是汉魏时代的门下侍中了——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由他负责。当然,太祖没有给汪审核权。但怀仁堂事变就可以看出侍中的作用了。 : 尚书省最简单,总理的国务院自然是执行机关了,当时被架空的程度,我文革史不熟,就不多说了。 : 如果把草诏,封驳应对现在的立法权,审核权,那和这些职权最贴近的机构自然是议会,红朝目下和这个距离不小啊。
|
R*****d 发帖数: 1148 | |
t******o 发帖数: 2792 | |
t******o 发帖数: 2792 | 13 呵呵,清流之类真没怎么看过!
【在 m********y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么一比附,我就明白了。 : 有空讲讲清流官之类的,也要比附着讲才好。谢谢。 : : 承北周的却不多。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隋唐制度(礼乐典章刑政之类)有 : 三个来源,依照所占比重排序,第一是北魏、北齐,第二是梁、陈,第三才是西魏、北 : 周。苏绰复周改的那些官名之类,杨坚上位就废得差不多了。略论稿里好像没怎么提三 : 省,六部是提了,大意就是六部和周六官有些形似,有些渊源罢了。 : 也很难对应,所以真不好说。 : 起草,身边的秘书参与机要自然就地位提高,好象陈伯达的角色。太祖要夺外朝的权, : 秘书的权力会越来越重,夺权后,秘书还有其他亲信会形成中央决策圈子,这就是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