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真实的文革及其历史地位
相关主题
时刻不要忘阶级斗争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毛刘的二十条分歧
怀仁堂政变40周年史版special issue邓 小 平 晚 年 反 思 文 革 送交者: 还看今朝 [♂太守★☆♂] 于 December 19, 2010 14:55:00 已读 818次 天天养生堂 数百种美国名厂保健品,超低价直销全球!
“文革”是毛泽东跳出周期率的新路阶级斗争的陷阱——毛泽东现象评析之三
草根亲历者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大革命1970年元旦社论 《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
问个问题: 文革是如何开始的?春桥论如何对付矮贼邓纳吉之流
文化大革命把中国人改造成了"七无"俺对马克思主义,一直有个坎儿过不去
中国向何处去?--杨小凯【转载】九评之八: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文革的罪恶和不是罪恶的文革——评“文化大革命中的薄家”一文九评之九: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革话题: 社会主义话题: 发展话题: 文革时期话题: 革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u
发帖数: 10016
1
——文革研究的新视域
周承友
二00九年四月十四日
文革即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初建以后影响深远而最值得关注的第一件大事
。认清了文革,才能认清此后的中国。只有全面地界定文革,历史地认识文革的起因和
根据,并上升到文革时期所遵循的路线的高度,才能真实而全面地认识文革。那种由文
革的对象所界说的文革,其公正性和科学性值得考证。文革和后文革的国内外实践证明
:文革是中国1960年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探索和光辉创
举。
一、文革的全面界定
什么是文革?如何界定文革?这是认识文革所遇到的首要问题。从实践上讲,文革是指
发生在中国1966至1976十年中的一种社会运动;从理论上讲,对文革的界说必须符合文
革十年的历史内涵,也就是说,必须符合文革时期关于文革的政策文件精神和文革的实
际发展过程。浏览后文革时期的文革界说,它们大都难以完全涵盖文革的历史内涵,有
些甚至是对文革的歪曲。
对文革的界定,必须依据文革时期中央关于文革的政策文件和文革的十年实践。1966年
中央出台的《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两个文件,被公认
为文革发动的标志。同年,中央还出台了《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和《关于农
村文化大革命的指示》等。在这四个文件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才是
关于文革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文件(下面简称《决定》,其他几个相应地简称《通知》
、《规定》、《指示》)。
《决定》共十六条,第一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其中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
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资产阶级虽然被推翻”,“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
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
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指示》的第三条指出:“文化大革命也要纠正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
贯彻实行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
1967年11月6日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经毛主席批准同意,“两报一刊”发表了《沿
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一文。该文从理论上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文革,形
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该理论(六条)被公认为文革的指导思想,除其
第三条的说法不完善(总当作还产生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看待)以外,它与《通知》和
《决定》等文件精神是基本一致的。
当然,该理论中还没有点明官僚特权和腐败等官僚主义问题。而反官僚主义却是毛泽东
极为重视的。建国后的多次政治运动都突出了整顿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还说过:“有
些人当了大官,要维护大官的利益,搞特权,比资本家还厉害。”从文革的实践中看,
整顿官僚主义作风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学习《决定》及其后中央有关于文革的文件,其中不仅有许多关于“破”的方面的规定
,而且还有丰富的“立”的方面的内容。再看文革十年的实践,前期以“破”为主,后
期以“立”为主。例如:干部(包括在职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与工农相结合,工农兵代表参加各级(含高级)领导班子,教育和卫生发展重心下移的
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立”的方面的重大举措,都是文革的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上层
建筑改革的正确方向所在。那种只看到文革的“破”而没有看到文革的“立”的思想,
是对文革的歪曲。
综上所述,“文革即文化大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整顿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和官僚主义作风,改革上层建筑的革命。”可见,文革是上
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它是“破”与“立”两方面内容的统一。只有科学地界定文革,才
能真实地再现文革。
二、文革的起因和根据
文革是如何缘起的?目前已出现多种说法。而历史的真实表明:“文革是此前的形势发
展和矛盾演变——旧社会回潮盛行和路线斗争尖锐的必然结果,是国内外反修防修的必
然结果”。本文所说的“路线斗争”,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革的文件中看,主
要是指社会主义道路和路线与修正主义(资本主义)道路和路线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只有明确那时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并且
历史地看待那时的社会形势,才能真正明确文革的起因。
文革缘起的主要历史根据是:1960年代初“旧社会回潮”盛行和路线斗争尖锐。这就要
从文革前的形势发展和矛盾演变谈起。大家知道,面对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1月党的
八届九中全会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到1962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开始
好转,之后继续进行调整提高。但在经济调整的五年里,大量的历史文献显示:1961到
1962年“单干风”广泛出现(发展到20%-30%的生产队,并且与“退田”、“买卖”、
“雇工”相伴随);“翻案风”也兴起;“社教”(“四清”、“五反”)运动证实,
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党组织和政权都“烂掉”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家院丫头
”充斥文艺舞台,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出现,而宣传工农大众的不多;在国际反修防
修的大背景下,实行“三和一少”外交(而不是和平与变革相结合的和平变革外交)。
这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各领域的“旧社会回潮”盛行表明,修正主义和官僚
主义现象相当广泛,刚刚新生的社会主义面临着生存威胁。这些“旧社会回潮”主要是
在刘邓等为代表的中央一线的领导下出现的,很多事情还是他们所支持的,是他们内心
世界的体现。而毛泽东对此都有清醒的头脑和历史的透视。因而,毛与刘邓等一线领导
之间必然形成路线分歧。当路线分歧的发展在原有权力体系运行中难以解决时,终于爆
发了文化大革命,从而及时地阻止了修正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新中国的一次泛滥。
毛泽东与刘邓等中央一线领导之间的分歧,据可考的历史资料和学界讨论,在1962年“
七千人大会”之前并不明显。但确实存在的一个方面是:1956年刘少奇提出:“我国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而1957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
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并没有
完全解决。”1957年10月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在整个大过渡时期(社
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
主要矛盾。”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但自此至1965年,毛泽东本人
和国家的实际发展中并没有把阶级斗争问题当作主要矛盾抓,也就是说1957-1965年并
不存在人们所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七千人大会”是毛与刘邓等一线领导之间分歧发展的转折点。在1962年1月的“七千
人大会”上,刘少奇脱离中央起草委员会集体起草的报告而作“口头报告”,刘提出两
个“三七开”,怀疑“三面红旗”,毛泽东则提出警惕修正主义等,二者分歧公开明显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并说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1962年底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再版时,坚持不提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引用
列宁语录时竟把列宁五处讲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删掉。
由此,再结合是毛泽东最早提出并极为重视纠正经济上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提出不要因
为重提阶级斗争而干扰经济调整、1962年前后“旧社会回潮”盛行、刘邓支持分田单干
并酝酿让其合法化等等历史事实。完全可以肯定,毛与刘邓之间的分歧,不仅仅只是认
识上的分歧(或原来意义上的“总路线”、“大跃进”等分歧),而确实存在社会主义
路线与修正主义路线之间的路线分歧,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认识也不是无
中生有。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随着“两个文艺批示”而来的文化意识
形态争论的加剧,才真正的深化了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认识,进一步展
示了刘、邓、彭、陆等人的右倾修正主义思想,从而使毛与刘、邓、彭、陆等一线领导
之间的分歧逐渐升级。至于分歧升级的细节,学界已出现了充分地论述: “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是文革(“破”的阶段)的预演,因《评〈海瑞罢官〉》一文出现而加剧和对
抗的文化意识形态论争是文革的促成。
文革的缘起也有充分的理论根据。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断革命思想(参见马克思《1848
-19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第466页),列宁的“新
的资产阶级正在从我们的苏维埃的职员中间产生出来”的思想(《列宁全集》中文版第
29卷第162页)等,就是文革缘起的马列主义根据。
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及其后来重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
的思想,特别是“中苏论战”(如“九评”)中重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思想,如“
九评之三”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并不一定要通过反革命政变,也
不一定要通过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它还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集团的蜕化变质来
实现。”这些思想为文革的缘起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走资派就在共产党内”,到文革初期总结出的“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就为文革运动提供了坚实地指导思想。
文革和后文革的国内外实践(如“苏东巨变”)证明:重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的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即在社会主义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形势下,
阶级斗争才成为主要矛盾,实行继续革命)的思想都是完全正确的,是马列主义发展史
上的新开拓。
由此可见,文革的发动,既有坚实的历史根据,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又有充分的理论
根据,符合马列主义。它是历史的必然,并且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前进的需要。
三、文革时期的基本路线
文革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运动,它必定融入社会之中,与整个社会合为一体,共同发展
。因而只有抓住文革时期的全局,才能真正认清文革;只有认清了文革时期所遵循的基
本路线,才能抓住文革时期的全局。
文革时期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同样只能依据文革时期的中央政策文件和文革的十年实践
。在1966年中央关于文革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文件《决定》中,曾单列一条“抓革命、
促生产”,并且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的要使人的思想革命化,因而使
各项工作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要“保证文化大革命和生产两不误”。不仅
如此,还把《决定》中的这一条(第十四条)进而扩展成一个独立文件,即《中共中央
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规定》的第一条指出:“坚决执行毛主席、党中央
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的促使人的思想革命化
,带动生产的发展”。
在《关于农村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这个文件中,第一条也是强调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带
动生产发展。据此可以肯定,文革时期的基本路线就是:“抓革命、促生产”,它是一
条社会主义路线。当然,此后中央还有“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等新提法
,可简称为“抓革命、促发展”。但核心还是“抓革命、促生产”。文革十年的实践证
明:整个文革时期都是在“抓革命、促生产(或促发展)”的大思路下运行的。
由此可见,只有从“抓革命”和“促生产(或促发展)”两个方面着眼,并把这两个方
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认识文革和评价文革。那种把文革独立于社会生产和发展
之外而看待文革的作法,是对文革的最大歪曲。
四、文革的发展过程和形式
文革时期的路线贯彻过程,也就是文革的发展过程;只有真实地把握了文革的发展过程
,才能证实文革时期的路线。根据文革时期的政策取向及其发展变化,文革的发展过程
明显地呈现为两大阶段。
文革的第一个阶段:是整顿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和官僚主义作风阶
段,简称“整顿阶段”,时间两年半,即从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下发到1968年
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夺取走资派和官僚控制的领导权,重组
各级各类领导。重要事件有:成立中央等文革领导小组,红卫兵突起并在全国大串联,
“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造反夺权”,“二月抗争”,“三支两
军”,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等等。本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放手发动群众,
群众运动不断,各地各类党政机关受冲击,打击面过大,因而社会动荡(特定秩序)明
显。但因“三支两军”,重要厂矿、干部、人士的特别保护等,社会大局依然稳定。本
阶段以“破”为主,主要形式是“大民主”、群众运动,这是“继续革命”的必然,因
为至今历史还没有给它提供另外更有效的形式。
文革的第二个阶段:是调整、批判、改革、发展阶段,简称“斗批改阶段”,时间八年
,即从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闭会到1976年10月“四人帮”的清除。1968年10月八
届十二中全会决定,文革进入“斗批改”阶段,标志着以“破”为主的文革基本结束,
文革进入新阶段,即以“立”为主,“破”与“立”兼顾阶段。从政策取向上,本阶段
的历史活动可概括为调整、批判、改革、发展四大方面。
调整,就是不断调整各方面及其之间的关系,逐步走上正常状况,包括因批判和改革而
来的调整。例如:八届十二中全会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毛泽东制止和纠正一些错误
,保护一些党的干部和党外人士,解放恢复一些老干部工作等等,就属于调整方面的内
容。并不是只有周邓主持的调整才算调整,调整也不仅仅是周邓的功劳。
批判,包括“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进行“一打三反”,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批林批孔,批评“四人帮”,不让其获得党政主要领导权,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
改革,也是文革的重要方面,比较重要的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干
部走“五七”道路参加生产劳动,工农民代表参与高级领导班子,实施“教育为无产阶
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当时的国力和广大民众需要的文教、卫生发展
重心下移的改革,开创外交新局面,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等等。这些重大改革的实施
中,尽管存在缺点和错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原则却指示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
发展方向。
调整、批判、改革都最终指向发展。八年中的发展,成绩显著。主要有:
(1)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文革前并没有多少“大东西”,正是在60年代后期和
70年代,中国的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科技等发展才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基础和
实力大大增强,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2)干部廉洁,政治清明,工农大众地位高,社会风气好。
(3)科教方面,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尽管质量不高),建立了上千所
大专院校和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存在上不起学和不想读书的情况,广大民众普遍受
益,避免了精英教育的严重弊病。也建立了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在当
时全球范围内,也只有苏美拥有这样齐全的科研门类配套。
(4)人民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斗私批修,批判一切剥削阶级旧思想、旧传统,广大人
民的思想觉悟境界空前升华和飞跃。
(5)在医疗卫生方面,各县城和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培养了遍布城乡的“赤脚医生”
队伍,实行“合作医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市民实现了免费医疗,农民
看病收费低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使中国人均平均寿命男人为66岁,女人为69岁
,几乎居发展中国家的最高水平。
(6)国防和外交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
总体上看,文革后八年的政策落脚点是既批判又发展,经过调整和改革,工作重点逐渐
向发展转移,突出地展现了“抓革命、促生产(或促发展)”路线。
五、文革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文革运动,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应当基本肯定;又犯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等
左倾错误。今天的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文革时期的成就难道不属于文革吗?
文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建成和巩固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并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文革中,毛泽东敢于认错和纠错。相反,右倾修正主义错误却至今还左右着
人们对建国后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后文革时期国内外共产
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不重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上层建筑改革的
工农民众化方向,不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导致国内外资本主义复辟的一个
极其重要的原因。可见,文革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探索和光辉创举。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九评之九: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问个问题: 文革是如何开始的?
经典重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化大革命把中国人改造成了"七无"
胡德平的政治主张中国向何处去?--杨小凯【转载】
马列主义这套真讨厌!文革的罪恶和不是罪恶的文革——评“文化大革命中的薄家”一文
时刻不要忘阶级斗争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毛刘的二十条分歧
怀仁堂政变40周年史版special issue邓 小 平 晚 年 反 思 文 革 送交者: 还看今朝 [♂太守★☆♂] 于 December 19, 2010 14:55:00 已读 818次 天天养生堂 数百种美国名厂保健品,超低价直销全球!
“文革”是毛泽东跳出周期率的新路阶级斗争的陷阱——毛泽东现象评析之三
草根亲历者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大革命1970年元旦社论 《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革话题: 社会主义话题: 发展话题: 文革时期话题: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