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80万中国留学生纷纷归国求职 就业问题异常严峻
相关主题
世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八点半到九点避免运动鲁豫有约访谈节目雷人语录 语不惊人死不休(组图)
在印度待了一段时间:谈谈对印度的看法(组图)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二线城市 苏州杭州成都排前三
ZT: 谈谈对印度的看法小鹿飞奔横穿公路 上演“鹿死警花亡”惨剧
探监唐炜臻与凶杀犯和毒品犯关在一起深圳千万富豪名单网上泄漏 多数电话无误(图)
任志强:关于我的年薪,CCTV2歪曲事实冯小刚怒了:五条微博反驳质疑 点名道姓回击记者(图)
离开谷歌的日子里 中国真的就剩黑暗了?留英学生谈毕业感言:收获丰富 留学生涯难说再见
青海赈灾义演加拿大筹得一万四 为何远不如汶川加民众对退休收入期望: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加拿大人首次买屋 TD银行:应考虑负担能力英国碧翠丝公主3年甩15公斤肉 瘦身成功变淑女(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海归话题: 贺江话题: 毕业生话题: 中国话题: 就业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s
发帖数: 39120
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及美国限制中国学生入境,大批中国留学生被逼回国谋生。中国有调查显示,今年以来有多达80万留学生要回国求职,比往年大幅增加7成,加重了中国就业市场压力,在竞争激烈环境下,就算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工资已大不如前。
疫情过后中国的就业形势有多严峻,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新一轮招聘可以看到端倪。银行请的是初级柜员,吸引了清华,北大,和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来应征的还包括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等美英名校的毕业生。
海外疫情蔓延下,不少留学生选择回流中国找工作。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有80万留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海归”回到中国,与874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表示,受到武汉肺炎、水灾与美中贸易战等负面因素影响,今年中小企的岗位大幅减少,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严峻。
贺江兵:“老美(美国)的制裁下,高科技公司受到很大影响,有很多外国企业已经外迁了。直到7月底申请搬迁补助的日本企业达到1千7百家。就业岗位本来就少,外资外迁加上内资的关门与歇业,中小企业的岗位少了以后,很多人都去考公务员了。”
进行调查的在线职前教育平台透露,受访的“海归”主要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回国,当中超过6成有硕士学位,部分人甚至具有博士学历。
近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
金融和科技行业是最多海归从事的行业。部分人本来一心想拿到30万以上年薪,但实际上只有不到5%被访者可以如愿。接近4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这一比例同比增加一成。
贺江兵:“降薪是普遍的。各地的财政收入也在下降。因为企业效益不好,它的税收也上来不了。全国各地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普遍降低,说明企业的效益普遍下降。这种情况下,加工资是不可能的,只会降。”
贺江兵表示,“海归”的工资一般是本地毕业生的两到三倍。而降薪也不是“海归”的专利。
贺江兵:“‘海归’的工资降是因为内地(毕业生)的工资降得更狠。有的地方(单位)月薪只有3000块钱。如果(海归)是正规大学还是比内地的好一些。因为内地会更低,所以整体会拉低。”
调查援引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大陆大学生群体竞争力增强,他们与海归的优势差距正逐步缩小。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专家程方平却有保留。
程方平:“国内的教育有弱点,理论跟实际工作能力是有差别的。国外回来的人外语好,有国际视野,特别是国际业务方面,确实比只在国内学习的人有好处。譬如说我们对国外的了解也有很多信息不对称。他们回来有助于中国和外国相互理解。”
有分析认为,“海归”回国求职的趋势会否持续,很大程度取决于疫情下,美国今年第三季经济能否强势反弹。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加拿大皇家银行民意调查:仍有逾半国民有储蓄习惯 (图)任志强:关于我的年薪,CCTV2歪曲事实
吴绮莉称不阻止女儿与成龙相认:以后由她决定(图)离开谷歌的日子里 中国真的就剩黑暗了?
传房祖名恋上内衣模特 薛凯琪:她跟我没得比(图)青海赈灾义演加拿大筹得一万四 为何远不如汶川
房祖名:我不需成龙帮小忙 想买法拉利遭阻拦(图)加拿大人首次买屋 TD银行:应考虑负担能力
世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八点半到九点避免运动鲁豫有约访谈节目雷人语录 语不惊人死不休(组图)
在印度待了一段时间:谈谈对印度的看法(组图)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二线城市 苏州杭州成都排前三
ZT: 谈谈对印度的看法小鹿飞奔横穿公路 上演“鹿死警花亡”惨剧
探监唐炜臻与凶杀犯和毒品犯关在一起深圳千万富豪名单网上泄漏 多数电话无误(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海归话题: 贺江话题: 毕业生话题: 中国话题: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