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别名蒋玮、丁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原安福)县。4岁时丧父,随母亲在学校里长大。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读书,参加了当地学生运动。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和岳云中学。1922年初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此时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经瞿介绍到上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1925年与胡结婚。1927年12月,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1928年2月又发表了她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此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描写在新的思潮影响下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的小说,从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女作家。1930年前后,丁玲的创作倾向发生明显变化,从抒发自己的苦闷伤感,转为以文学作为战斗武器而创作,写出了《韦护》、《水》、《一九三O年春上海》、《母亲》等一批反映当时的革命斗争和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2月胡也频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杀害,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丁玲于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左联”组织部长、党团书记等职务,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1933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在南京被囚禁三年多。她的作品被全部查禁。宋庆龄、鲁迅等国内外文化界知名人士曾积极营救,1936年9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逃离南京,同年11月经西安到陕北。曾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8月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山西抗日前线,宣传抗战,历时一年。返回延安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执委、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常务理事、《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长城》文学杂志主编等职务,其间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一年。1942年与陈明结婚。她在担负繁忙的实际工作的同时,写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大量反映根据地战斗与劳动生活、歌颂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批评革命队伍中某些不良现象的文学作品。
1942年她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写了《田保霖》等十余篇报告文学。解放战争时期,她多次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得到高度评价,1951年在苏联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玲先后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及常务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她被错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被错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
1958年遭受“再批判”,被开除党籍,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入狱被监禁5年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她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她重返文坛后,虽年事已高,仍坚持写作,除重写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外,还写了许多散文、杂文和回忆录,并创办和主编文学刊物《中国》。1986年3月4日病逝于北京。她一生著述很多,除了动乱中失落的手稿外,现存的各种著作有200多万字。
丁玲与胡也频
与胡也频:投入真情
1924年,丁玲来到了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此时的丁玲正在为亲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艰辛而痛苦,对比她还小一岁的胡也频毫不动心。她感到自己无法在北平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选择了离开,返回到湖南老家。不料穷编辑胡也频居然借了钱追到湖南,他蓬头垢面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犹如一个爱情的乞丐,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他们在山上住着,有时候要到城里去买东西,胡也频一个人下山,丁玲不放心,就追下山跟着胡也频一块去。一次他们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淤泥地,走进淤泥地就出不来了。于是他们就站在淤泥地上看天上的星星,说说悄悄话,直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一个过路人才把他们给拉了出来。他们住在亭子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简单而又纯真,就像小孩子们过家家,虽然贫寒却过得十分温馨。
1931年2月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决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
冯雪峰
与冯雪峰:无限遗憾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感觉非常失望,她本来认为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而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人。然而他们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师生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与冯达:噩梦一场
胡也频牺牲以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冯达。丁玲跟冯达认识了,他们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冯达柔柔的关怀像细雨一样令丁玲无法拒绝,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三年的平静生活。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一直磨到12点过了以后才回到家中。他回来一看丁玲还在,俩人就这样一块儿被捕了。在监狱中,冯达含着眼泪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相信了他。性格刚烈的丁玲准备以死来抗争,请求冯达帮助她自杀。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冯达实在看不下去,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下来。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生涯漫长而又阴森,丁玲在狱中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以后她义无返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丁玲与陈明
与陈明:挚爱深沉
1937年2月,出狱后的丁玲来到延安。当时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其中演出的一个节目就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的一个话剧,台上演巴威尔的年轻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小伙子浓眉大眼,高鼻梁,英俊潇洒。丁玲在陈明的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但没想到,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乡村。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在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 m****o 发帖数: 4921 | | m*b 发帖数: 142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