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h 发帖数: 240 | 1 他们没钱,没背景,没未来;
自嘲“穷丑矮挫胖笨撸”;
在“高富帅”面前,只有“跪”叫爷的命;
鼓足勇气跟“女神”搭讪,只换来一句“呵呵”;
因而他们宣称:我就是这副样子,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
A
人人自称是“吊丝”
2011年10月中旬,正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年轻人气势汹汹地占领华尔街时,在中国大陆的
网络上,一个新词“吊丝”(也写作“屌丝”)在悄然诞生。谁又能料到,4个月后,这
个词不但占领了中国大陆互联网,还“占领了奥巴马”。
“吊丝”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的李毅吧。足球运动员李毅曾经说他护球很像亨利。因为
亨利被称为亨利大帝,所以网友戏称李毅为大帝,于是李毅吧被称为“帝吧”、“D吧
”。作为他的粉丝,常在贴吧聚集的网民也自称为“D丝”。
在争吵不断的网络社区中,有人把他们这个称呼中的“D”解为“吊”,以嘲讽的语气
称他们“吊丝”。而李毅吧的球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此领受下来,从此以“
吊丝”自称,附加上无奈和自嘲的意味。这个词开始爆红。
从贴吧到微博,从社交网站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吊丝”一词如同从石头里爆出
来一样,迅速密布网络,无处不在。如今,以“吊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限于
球迷。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称“吊丝”的中国年轻人,以留言评论的方式占领了美国总统奥
巴马的Google+主页,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更有国外用户直呼中国网民占了位
,他们跟总统插不上话,以致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B
“吊丝”的定义在不断拓展
事实上,“吊丝”一词的定义也在不断拓展。近日,它更被用在外国电视剧的剧名翻译
中。一出来自德国的喜剧小品被译为《吊丝女士》,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其实该主角表
演夸张,更似女版憨豆先生。另一方面,一部片名完全为平假名的日剧《桃花期》,也
因被网友命名为《吊丝的逆袭》而吸引到不少眼球。
“他们让我感觉像是一群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这个网
络亚文化现象概括为“一场语言的狂欢”。伴随着“吊丝”一词的产生,不少具有高度
风格化和模板化的“吊丝文”,在乐此不疲的年轻人群体中流传。
“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来划分的话,吊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农民工、城
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总的来说属于社会的中
下层。”在文字阐述中,“吊丝”起初被定义为一众出身卑微的年轻男性。
他们当中有的十载寒窗考上大学,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读书无法
改变自身的经济窘况;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小工,或成了网吧网管,
更有成为搬砖工人,或是无业游民,以自由职业者自居。他们都与城市的繁华距离甚远
,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唯有方便面、火腿肠果腹的生活。
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职场精英。读书期间上课坐在最后一排,在餐
馆吃饭总是躲在角落里。如果非要在简历上写上受过何种奖励,或许只能填“获得过‘
再来一瓶’奖”。他们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C
吊丝,处于恋爱食物链的最底层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吊丝文”都围绕在女性身上。在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眼中
,异性是他们的狂欢中最为关注、最有文章可做、也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在虚拟
、匿名的网络空间上,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地说出自己最内在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现实
中往往难以启齿。”
他们喜欢用“穷矮丑”3个字描述“吊丝”的形象,而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高富帅”
。女性资源是“吊丝”与“高富帅”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这3个简单直白的形容词概括
了“吊丝天敌”的特征,身高、财富、相貌等择偶条件上的完美无缺。“高富帅”的男
人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
无论“吊丝”是否进入社会,对于他们感情生活的描述,都始于校园,并深具校园特征
。而女性的角色总是分外单薄,无非就是“土肥圆”,“黑木耳”(指性经历较多的女
性),“白瘦美”3种类型。
典型的“吊丝爱情故事”俨然一个结构简明的恋爱食物链,而“吊丝”处于恋爱食物链
的最底层:“高富帅”和“白瘦美”门当户对;“土肥圆”当然也喜欢“高富帅”,不
过却不入“高富帅”法眼,只能从实际出发,对“吊丝”示好“吊丝”却看不上;“吊
丝”真正追求的是“黑木耳”,但“黑木耳”却只对“高富帅”情有独钟,最后被“高
富帅”抛弃之后,才施舍一般地接受“吊丝”的追求,而此时的“黑木耳”只不过是为
了给肚里的孩子找个爹。
柯倩婷认为这些描写具有高度的标签化倾向。“他们以外貌为女性打分,分出三六九等
,但在具体描述上却是面目模糊,更没有个性或个体,”柯倩婷认为,“他们的个体都
被简化和模糊。”作为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她进而批评,这种对女性的认识非常极端
,类似于传统文学作品中,把女性简单粗暴地划分为贞女与淫妇两个对立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