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G**i 发帖数: 1 | 1 教育部近日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
消息一出,舆论沸腾。反对者认为,此举将增加学生负担,而死记硬背这种长白胡子的
东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早已不合时宜;支持者则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背诵古诗文必不可少,否则以夷变夏之忧,恐将大踏步而至。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
关于古诗文,我认为学生可以记诵,但学校不必推荐篇目,也不宜强制记诵。
阅读学习古诗文是重要且必要的,尤其对汉语写作者而言。我很难想象,一个汉语写作
者从不阅读学习古诗文而能写得一手简洁、准确而优美的文字。不止古文,世界上任何
一个国家的古老语言,都是这个国家的现代人从事写作的源头与津筏。叔本华曾说,人
们一旦放弃学习古老的语言,那新的文字作品就将前所未有地充斥着肤浅、粗野和没有
价值的涂鸦。
而记诵,对阅读学习古诗文而言,也同样是重要且必要的。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中有段关于记诵的话,说得非常精到:“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
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乎舟车;至其地,则舍舟车矣。一步不行
者,则亦不用舟车矣。不用舟车之人,乃托舍舟车者为同调焉。故君子恶夫似之而非者
也。”
在章学诚看来,一个人想要去高山大海,没有舟车是不可能的。到了目的地,舟车也就
被舍弃了。记诵正是做学问的舟车,而真正抵达目的地,记诵也就不再重要。那些对学
问完全无感的人,从不肯花功夫记诵,却认为自己与抵达学问境界之后再舍弃记诵的人
同调,这真是貌似而实非呀!
那些依赖百度百科与各种搜索引擎以及酷爱复制粘贴的人可能要站起来高声反对了,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知识都唾手可得,互联网帮我们记住了一切,我们为什么还要花
功夫去记诵?
我的回答是:因为回忆。一个人最铭心刻骨的回忆是不能依赖搜索引擎的,而一个人的
回忆是怎样的,他这个人也便是怎样的。
我的回答显然深受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影响。他在《裴多篇》中说:“当我们谈到人们的
学习时,他们只是在回忆以前的知识。换句话说:学习就是回忆”。如果我们同意这种
奇妙的说法,那么,离开了记诵之功,我们如何回忆以前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要将
知识真正内化,记诵之功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作为人类审美与情感经验结晶的古诗文而
言,如果不能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我们就很难让它们真正融入我们的身体,而我们之
所以要让它们融入身体,又是因为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和运用自身的天赋能力,去
创造出更多具有个人风格的关于审美与情感的优质表达。
写到这儿,读者可能糊涂了,那你不是支持增加背诵古诗文篇目么?亲爱的读者朋友,
当然不是。我同意记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我不同意学校指定篇目以
及强制记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小小的命运转折。这种转
折应当由个人决定。他可以参考他人的意见,但决不能被迫画地为牢。
我个人最愉悦的记诵经验,是在高三毕业的暑假,每天早晨背一段《离骚》以及五首个
人选出的宋词。我记诵它们是因为我热爱它们,我想要它们在我身体里住一辈子。那时
我还年轻,记忆力不错,一般只需要念两遍,抄一遍,再默诵两遍,默写一遍,就记住
了。那个暑假我记诵了离骚全文以及一百多首宋词,大概占我目前能记诵的古诗文总量
的十分之一。在日后岁月,所有我读过尤其是记诵过的古诗文,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审美
与情感,如同星辰一样指引着我去往更辽阔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
当记诵是基于热爱与自主选择,它是令人愉悦且受益匪浅的日课;当记诵是课程标准所
规定的东西,它就成了令人厌恶的囚徒劳役。然而,在应试教育为主旋律的中国,学生
几乎从来就没有机会选择记诵自己所热爱的篇什,不要说记诵,在泰山压顶的课程压力
下,他们连在课外阅读自己心仪的读物都难有机会。在这种情形下,强制记诵指定的古
诗文篇目,很难让他们形成共鸣,由此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与情感的世界,反而会让他
们厌恶古诗文,将之视作仅次于酷刑的事物。哎!与其如此,新标准规定的72篇古诗文
,不如一篇都不记诵。
有读者朋友可能又要扁嘴了,说教育部规定的古诗文,孩子一篇都不记诵,以后高考语
文考不好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这是一个价值排序的问题,也就是你觉得考试成绩最重
要还是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求知的兴趣,能够渐渐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更重要。应
试教育没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的。
要明白,人生的道路漫长和多元,天赋与兴趣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终将带领一个
人走上美好之路。明白了这个,我们就不会把应试教育看得那么重,价值排序排得那么
前。而如果应试教育没有那么重要、考试成绩没有那么重要、高考也没有那么重要,那
为什么还要孩子们入其彀中、甘心为奴呢?为什么不能放手培养孩子课外阅读记诵的习
惯,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自己选择所阅读所记诵的作品呢?
前面引过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还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实际上并
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
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
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然而,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
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