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 发帖数: 282 | 1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8年2 月
民 族 汉
工作单位 材料与冶金学院
籍 贯 湖南
职 称 教授
毕业学校 华东理工大学
毕业专业 硅酸盐工学
最终学历 本科
最终学位 学士
个人简介
1938年生,武汉科技大学首席教授。
李楠教授从事耐火材料科研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先后2次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
候选人选,先后五次荣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被授予“杰出耐火人”、“国际烧结科学
学会特别奖”、“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楠教授在国际烧结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分别担任过第三、五、七届国际烧结科
学与工艺国际会议,第六、七、八、九届世界烧结圆桌会议的国际委员会委员和第六届
国际烧结科学学术及工艺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获国际烧结科学学会特别奖;并担任联
合国际耐火材料技术会(UNITECR)中国执行委员,美国陶瓷学会出版的“
Refractories Application”编委等职,是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
府津贴。2010年被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协会评为“杰出耐火人”称号,2010年12月当选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楠教授对我国矾土资源的利用和深加工进行开创性研究,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
对利用菱镁矿资源生产高纯镁砂进行研究,提出菱镁矿烧结机理和动力学模型;开展碳
复合耐火材料、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氮化物陶瓷的研究。
著作二本,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二本,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150余篇,为我国耐火材料技术进步及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教近半个世纪,李楠教
授在耐火材料原料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碳复合耐火材料,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研究
开发和推广应用,以及耐火材料与钢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耐火材料
技术进步及创新做出突出贡献,是我国在国际耐火材料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
高技术陶瓷及耐火材料、氧化物/氧化物耐火材料、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
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洁净钢用耐火材料、耐火材料与钢水的相互作用、耐火材料资源
综合利用 | q****0 发帖数: 282 | 2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8年2 月
民 族 汉
工作单位 材料与冶金学院
籍 贯 湖南
职 称 教授
毕业学校 华东理工大学
毕业专业 硅酸盐工学
最终学历 本科
最终学位 学士
个人简介
1938年生,武汉科技大学首席教授。
李楠教授从事耐火材料科研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先后2次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
候选人选,先后五次荣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被授予“杰出耐火人”、“国际烧结科学
学会特别奖”、“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楠教授在国际烧结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分别担任过第三、五、七届国际烧结科
学与工艺国际会议,第六、七、八、九届世界烧结圆桌会议的国际委员会委员和第六届
国际烧结科学学术及工艺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获国际烧结科学学会特别奖;并担任联
合国际耐火材料技术会(UNITECR)中国执行委员,美国陶瓷学会出版的“
Refractories Application”编委等职,是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
府津贴。2010年被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协会评为“杰出耐火人”称号,2010年12月当选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楠教授对我国矾土资源的利用和深加工进行开创性研究,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
对利用菱镁矿资源生产高纯镁砂进行研究,提出菱镁矿烧结机理和动力学模型;开展碳
复合耐火材料、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氮化物陶瓷的研究。
著作二本,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二本,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150余篇,为我国耐火材料技术进步及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教近半个世纪,李楠教
授在耐火材料原料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碳复合耐火材料,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研究
开发和推广应用,以及耐火材料与钢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耐火材料
技术进步及创新做出突出贡献,是我国在国际耐火材料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
高技术陶瓷及耐火材料、氧化物/氧化物耐火材料、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
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洁净钢用耐火材料、耐火材料与钢水的相互作用、耐火材料资源
综合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