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10018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king (熊起端楞起睡),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风吹麦浪及其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31 11:48:12 2013, 美东)
话说2005年那个夏夜,在圣地亚哥海港边的一处音乐厅,湿润的座椅记得这首歌: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Lisa Gerrad不正规的演绎方式,反而带有一种不寻常的穿
透力。不过我当时对这个题目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理解。
2005年,有部电影同样取了这个名字,内容是反映20年代的北爱内战。我看过之后,似
乎对于风吹麦浪这个主题产生了兴趣。我想起以前上中学的时候,那是我住校,每到周
末才会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会经过一条斜斜的上坡路。这条路两边都是田地,虽然
没有麦子,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花。
一天傍晚,正是初夏,可以穿一件也可以穿两件的天气。有那么一个刹那,我站在坡下
,望着坡上的道路在夕阳的余晖中,似乎在不断地向上生长。一辆拖拉机从坡顶出现。
开始它的身影还是黑乎乎的,慢慢地越来越清晰,直到满身都浴满了金色的光芒,甚至
于带着毛边。这是整条道路似乎都被金光撑得满满当当,好像一条飘带地在天际延伸。
这条道路的金色光屑落下来,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四周的田地中。整个场景使人完全沉浸
在一种彻底的舒适与幸福中。
一阵夜风从身边掠过,有点凉凉的麻酥感觉。等到我醒过来再看回头看时,那片景象已
经完全消失了。我后来时常试图去回忆,或者书写当时的场景,但是总感觉只需四个字
就足够贴切表达:金光大道。
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我们的审美往往基于我们所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比如
Joseph Campbell就指出,所有神话与传说都遵循着一个单一的路线。一名英雄接受使
命的召唤,离开其所属的旧世界,踏上一段陌生的征程。在这段征程中,他不断地征服
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后获得了人生的至高荣耀,然后返回故乡。这个原理被好莱坞的编
剧们奉为圭臬,从星战,到Matrix,乃至到Avatar,几乎都是如此。
那么,风吹麦浪,或者金光大道这个意向又有着什么样的集体意识倾向呢?我有的时候
会从海子的诗里寻找理解: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一块麦地
但是我仍然无数次地发现,海子对于麦地的歌咏并没有达到我所曾经达到过的那一刻短
暂的Ectasy程度。或者说,他所书写的麦地只是一片没有金光的麦地,即使他也歌咏大
地和太阳。
前两天听李建的风吹麦浪,更使得我加深了这种印象。那样一种庞大而神秘的力量,在
歌者的口中,却被转换成打湿眼眶的轻柔话语和芬芳梦乡的柔软长发。当然,我可以理
解或许歌者如同莉莉周里面的男孩那样,站在青翠或者金黄的麦浪中。此时的麦浪的确
会以一种司空见惯的媚俗姿态呈现出来,而我并不对此否认。
但是我依然相信,我所看见过的那个景象远比这个景象来得更为隐晦,也更为深沉。有
时不知为何,我听到这首《我们的田野》,反而心中会觉得更为贴近一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