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R*****g 发帖数: 682 | 1 1、小姐;从尊贵到低俗
在20世纪前期,“小姐”依然是对未婚女子的礼貌称谓。在茅盾的《子夜》、巴金
的《家》、《春》、《秋》等作品中,诸如张小姐、李小姐、密斯张、密斯李之类的称
呼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旧时的许多称谓在日常交往中已
经很少使用,尤其是“老爷”、“太太”、“小姐”等,几乎绝迹。人们似乎已经习惯
地将“小姐”同资产阶级联系起来,如果哪位女士稍稍讲究衣着打扮,便被看成是“资
产阶级小姐”作风。大约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此都有切身的体验。自从改革开放以
后,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小姐”这个被废弃半个多世纪的称谓又突然时兴起来,
以至你在商店购物时再把“小姐”称“同志”,会遭冷遇。近些年来,风尚丕变,“小
姐”又同所谓“三陪”挂了钩,你仍称人“小姐”,则往往受到抢白;“你叫谁小姐?
”时下真是不知该如何称呼年轻女性了。
2、美女;从惊艳到性别
“美女”这一形容词我想从其诞生以来,一直是属于褒意的,人们在使用它时,也
是十分吝啬的。因为“美女”至少要用在那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华丽
的,无论是清纯的还是妖艳的女性身上。你总不是守着个丑妇叫美女吧,如果是这样,
那么大家客观点会认为你的审美观有有问题,苛刻点就会说你脑子有问题了。
也不知从何时起,大概就是近两年吧,女性间相互称呼,不叫名字了,不叫同志了
,一律称为“美女”。男士们也学会了,毕竟恭维女性让其开心,比让其烦心办起事来
要方便得多。特别是到政府机关办事,这一手是屡试不爽的。总之,除了年纪实在太大
的女性,对美女这一称呼可能还有一些自知之明,或不好意思接受外,其她的你就以美
女相称,没有人会对你发脾气的。
3、老板;从稀有到遍地
“老板”这个称呼是西方人的发明。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主义者纽约
建立贸易站。起初荷兰人把领队的人称为“户主”、“监工”,之后又改称为“监督徒
弟的工人师傅”。只是这个名称叫起来不方便,于是有人提议干脆叫 “上司”或“老
板”,经过一番议论,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并且很快就叫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个名称成了美国的俚语。
君不见,现在遍地都是“董事长”、“总经理”。一个小个体户,也敢妄称“企业
家”。他们的钱,不是来源于“本事”,而是凭着“胆大”。
4、奶粉;从食品到“毒品”
自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洋奶粉备受青睐。在公众看来,国外乳制品标准严格,监
管规范,质量有保障,宁愿花高价钱也要买个放心。对于企业来说,“澳洲原装”“新
西兰进口”等金字招牌,更是招揽消费者的有力法宝。然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却让
洋奶粉安全的神话不攻自破。
事实上,从雀巢、美赞臣检出三聚氰胺,到多美滋、雅培陷入虫子门,近年来洋奶
粉频频曝出丑闻。中消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婴幼儿奶粉投诉翻番,其中洋奶粉约占6成。
5、专家;从内行到砖家
现在的专家有多不靠谱,我们来看看;1.宁波建成23年的楼倒塌,专家说是气候干
湿交替所致;2.白酒含过量塑化剂,专家说塑化剂、三聚-氰胺无毒;3.哈尔滨大桥坍
塌,专家说是车辆超载;4.比亚迪(行情,问诊)电动车爆炸,专家说内饰着火;5.柳州
局长被炸死,专家说是抢劫。
6、表哥;从亲戚到贪官
杨达才原任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12年8月26日,杨达才
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杨达才有多块
名表。其本人也被网友戏称为“微笑局长”、“表哥”。2012年09月21日,陕西省研究
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2013年8
月30日,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在3号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杨达才受贿、巨额财产来源
不明一案。同年9月5日获刑14年。
7、干爹;从长辈到……
从郭美美事件之后,打着“干爹”、“炫富”等字眼博取眼球的网络红人和事件层
出不穷,虽然大部分在事后都被证实为炒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背后的营销团队成功
达到了“一夜成名”的目的。“干爹”一词仿佛是童话故事里的“仙女棒”,轻轻一挥
就能让沾染上的人、事获得在这个人们普遍注意力稀缺的社会中成为焦点的魔力。
年轻貌美的女孩与“干爹”的组合,依靠的是隐含的性与金钱的刺激性要素吸引大
众,从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对大众来说,“干爹”只不过是掩盖钱色交易的幌子,
在围观美貌的“干女儿”炫富,鄙夷其脑残言论的同时,获得的是感官上的刺激,窥探
到隐秘的满足以及智商、道德上的优越感。“小白”姑娘不是靠“干爹”博出位的第一
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对观众的口味的了解与迎合决定了今后还会有“小灰”、“小
黑”姑娘们前赴后继地出现。
8、临时工;从无能到万能
“临时职工”是“固定工”的对称。因临时性或季节性工作任务需要而临时招收、
规定使用期限的非在册职工。
而现在“临时工”成了一群神奇的群体,每每有公职人员“犯错”的时候,最后多
半以临时工所为来搪塞公众的质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