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塔可:诗山河考·天地洪荒
2014年11月13日10:26
塔可拍摄《诗山河考》,是很具难度的。《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对于
任何一个以此为创作背景的摄影师来说,都是艰巨挑战。《诗山河考》系列里的每张照
片都反映出作者对地域与风物的抚摩,以及和地域与风物的对话。
探索《诗经》中的地理环境在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后的变化,是塔可创作的初衷。观者不
会被文本所困,反而可以顺着塔可的行进路线感受诗歌的美妙所在。
“《诗山河考》的拍摄,缘起是我在海外好几年,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外,基本上终日无
事,用来打发时间的,除了金石书画,就是随身带出去的一堆四书五经、六朝怪谈了。”
“而与其他典籍的刻板古奥不同的是,《诗经》虽由儒士删定,冠以教化之义,挟以正
史之私,尊为经义之始,但其活泼清丽的语言,恣意玄奥的意象,以及诗中众多的草木
鸟虫、山川河泽、日月辰宿、季节流转,都给人以眷眷可亲之感。”
“读《诗经》时间越长,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冥想中,恍惚间可以看见“零雨其蒙”的
东山及思归的戍卒,浼浼黄河旁的新台上哀怨的新娘,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执蕳草嬉戏
祈福的少男少女。”
“如卡尔·荣格所言,个体来自祖先遗传的隐性记忆好像被绮丽冥思启示后渐渐打开了
,这些和我生命并无交集的地方,似乎都在意识中变得熟悉亲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去《诗经》里提到的这些地方
看看,这些孕育了如此优美动人诗歌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当时起名称时,想得特别久都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在家扫片,瞥到桌子上有两本书,
第一本书是指引拍摄路线方向的书,南宋王应麟写的《诗地理考》,另一本是日本摄影
师须田一政的摄影集《民谣山河》,我从这两本书里各取两个字,拼到一块,就叫《诗
山河考》了。”
“拍摄这些照片让我走了很多的地方,一路上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原大地已没有未经
人类改变过的景致了,不管是山川河泽,还是溪泉田野,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经千年把玩
而形成的‘包浆’,但是却与古董的润泽内蕴的包浆不同,现在的景致是粗砺荒率的。”
“拍摄这些照片的工作方式,总的来说是文案工作在前,实地拍摄在后。第一步是对《
诗经》文本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地域、风物列表,揉碎文本,并结合文本本身,分析
拍摄可能涉及的意义与具体的章节。”
“第二步是对针对于地域与风物的考证,主要是在古籍中进行比对查证,涉及的图书在
地域方面主要有《尚书·禹贡》、《诗地理考》、《诗地理考校注》、《诗地理征》、
《读史方舆纪要》等;风物方面主要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疏考证》《诗传
名物集览》等。”
“比较耗费精力的是从繁芜的资料中辨识哪些是可信的,这又往往要考订更多的资料才
能确定,然后查证古籍中的地域如今是在什么地方,这部分工作网络帮我节省了很多时
间、精力。”
“对于风物的象征意义的考辨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诗经》成书时的象征与寓意在经
过2000多年后,基本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考证这些变化对于作品结构的支撑与丰富
都是不可或缺的。”
“接着就是誊写笔记,这时我已确定了需要去哪里拍摄,以及在相应的地域可能会拍到
哪些东西,并对最后的编辑排序有了大致的构想。”
“再接着是对照文稿笔记,实地拍摄。然后整理编辑拍摄的图片,全部扫描编码归档,
尝试初步组合排序,找到缺失的或者拍摄不理想的部分。这些之后,我会修改笔记,对
不理想或者缺漏的部分进行补拍,重新编辑。”
“整理编辑和调整补充是会一直循环的,直到整个系列拍摄完整,作品分组之间通顺流
畅,表达足够精确。”
“整个工作从2008年春开始筹备计划,2009年初完成第一阶段古籍整理考证的文案工作
,2009年4月开始辗转六个地市,并拜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
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文案工作进行
了进一步的修订。”
“同年5月开始了拍摄,并整理样片,2010年继续对古籍进行考订,继续拍摄,然后又
整理扫描,开始尝试放大出片,整理笔记,为已经完成的《秦风·豳风》、《卫风》、
《王风》、《陈风》四组作品撰写阐述说明文字,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继续并完善着自
己的工作。”
“在我看来,诗歌和摄影最大的相似之处都是自我封闭的架构集合,也就是说它们可以
抛除一切付诸其上的冗余,不管是所谓‘真理’或‘感动’,还是对事物的褒贬、对情
感的体悟,都与其自身的存在无甚关联。”
“这很重要,因为这保证了诗歌和摄影作为艺术类型的高度精神化特质与极大的自由度
。而诗歌与摄影的区别与界限,则在于起点,而非终点。”
“简言之,影像的特质决定了‘由言入形’的方式与诗歌不同,诗歌用抽象的词汇组成
语言,以特定的方式刺激感知以建立读者内心的幻象,然后由此引导并达到对‘意’的
传达,整个方式是顺向的。”
“而摄影所具备的实体形象决定了其‘由形入意’的方式虽然看似更直接,但是事实上
却有更多的可能性。实体的图像与诗歌由语言建立的幻象比起来像是被解放了,不但构
建图像本身可以运用的手法具体丰富了,而且其切入意旨的方式与角度,正反倚侧,变
得难以想象的复杂多元。”
“寻访2500多年前《诗经》中出现的这些山川、河流、残垣、故道,对我而言就像是卷
进了一场缺席了对象的神秘约会,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后左右着我的情感与拍摄方向
。回想项目进行初期,在做了几个月资料搜集与地域考证后,我惊觉自己陷入了历代儒
生所建构的浩渺的诠释注疏之中。”
“如此覆沓纷杂、真伪斑驳的诠释反映于‘诗’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盖
了,进一步说,所谓真实也一样被改造了。”
“我相信现实的流变与文本本身及其诠释是会相互影响的,而在这个漫长的互动过程中
,主要的分歧与消亡的层面是什么?而在自我感觉的层面上,在原文本早已脱离了具体
语境的情况下,所谓的‘诗意’又有怎样的必然性与依据?”
“我希望建构一种稳定而又牢固的结构,同时与‘诗’本身的结构在某些层面可以形成
互文,把文学性的意义推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境界,使这些无形而神秘的东西进入现
实之中,来剖析这个负载着无数可能性的模板。”
“我通常用阿尔帕中画幅相机。胶卷的冲洗使用高锐度低反差的显影液,是想得到一种
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灰度调性。这样心理上的疏离隔阂与物理上的贴近,本身就会使
作品释放出特殊的张力,加上低反差调性本身带来的静寂感与历史感,我希望能由此传
达出天地洪荒的气息。”
在谈及希望观众怎样观赏他的作品时,塔可说:“作品在被观众欣赏时,已跳脱出创作
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了吧。我只是有时候会好奇,挺想知道千年以前的观众跟千年以后的
观众如果都能看到我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塔可,实名隋志杰,1984年生于山东青岛,2003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2005年赴美
国纽约,次年就读于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2008年转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入(
Ronnie Landfield)工作室,作品被多个公共机构以及个人收藏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和
美国两地。
2010年,塔可以《诗经》为创作背景的《诗山河考》系列获得“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
”艺术类收藏奖、美国“Hey,Hot Shot!”新锐摄影师奖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
奖。2011年,他再次凭借该主题作品入选为“TOP20 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之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