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芦笛:我看所谓“人造韩寒”的闹剧
相关主题
用最基本的常理就可以推出韩寒是假作家的结论 (转载)華人奉花點曲 郎朗英國演奏會驚魂失色
韩仁均 是什么让你如此穷凶极恶zt...华岳论坛 -风满上海滩
韩寒作品为其父韩仁均所写的第一手证据zt含泪请求中国政府停止侮辱中国护照 芦笛 (转载)
伟大领袖为何胆小如鼠?Re: 含泪请求中国政府停止侮辱中国护照 芦笛 (转载)
看来 按照惯例 新国家的名称 首义者有冠名权[芦笛自治区][xilihutu]:CountryLESS 冯正虎zz
给党中央的建议:为理论家们扫盲的任务刻不容缓 (转载)刘晓波的悲剧 (zz)
邪教这样残害儿童刘晓波的悲剧(ZZ)
安魂曲:从刘晓波88年与方励之交道看刘晓波为人简化字的是与非(节录整理自芦笛博文)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寒话题: 方舟子话题: 证据话题: 指控话题: 证明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n
发帖数: 189
1
我看所谓“人造韩寒”的闹剧(一)
芦笛
一、所谓“质疑”其实是诽谤
坦率地说,我对此纠纷毫无好感,因为始作俑者麦田从一开头就有凭空污人清白之嫌。
他毫无证据便指控韩寒是一个写作团队。此乃最下作的诬陷,盖它还不光是无证指控,
而且指控的罪名是对方无法证伪的,等于剥夺了对方自辩的可能。
我在旧作中反复指出过,文明人对他人的批判与指责,不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
,而且其指控必须让对方有证伪可能,否则即应视为诬陷。可惜由于毛共党文化的熏陶
,许多国人(包括海内外所谓“民主派”在内)却毫无此种文明常识,动辄指控论敌居
心叵测,是“五毛”,是“带路党”,是写作团队,等等。芦某本人就是受害长达十多
年的受害人,对这正宗毛共冤狱功夫实在是深恶痛绝。
早在2000年在《大家论坛》时,我就被人指为“美蒋特务”。同年转到《说东道西》,
又先后被指为“写作班子”、“台湾特务”与“美帝特务”。2002年转移到《海纳百川
》网站后,我又变成了“共特”,最后又升级为“共特集团”。此类指控非常下流,只
是提出者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而已。
其实这是明摆着的:被指控者该怎么才能证明自己不是特务,不是集团?根本就没有可
能。自己再怎么辩解,别人都只会认为那是一面之词,不足取信,可又上哪儿去找旁证
?请中、美、台的特务机构开出证明?那不是搞笑么?请他人证明自己不是集团?那不
反倒成了“欲盖弥彰”?因此,此类下作指控,与当年积极分子们指控右派分子奉旨给
中共提意见是“妄图推翻党的领导”一样,令受害人百口莫辩。
诚然,没有证伪可能的指控,并不一定就不成立。但根据无罪推定的文明原则,指控者
有责任证明自己的指控,否则即是诽谤。但问题恰恰在于,此类指控,根本也就是不可
证明的(国家反间机关证明间谍罪除外),迄今我见到的“质疑”,无一不是疑人偷斧
,捕风捉影,根本算不上什么证据。
或许就是为此,麦田后来收回了指控并向韩寒道歉。然而刀笔小吏方舟子却在此际杀了
出来,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就是专作对方无从证伪的指控,只是把指控从“团队制作
”改为“韩父捉刀”。
可惜指控虽然改了,本质却没有改变,仍然具备上属两特性:被控方没有证伪可能,控
方没有证明可能。可笑的是,“质韩”方似乎只有小安子安魂曲隐隐意识到,所有的质
疑都不是直接证据(direct evidence),因而提出,北美某刑事案件的判决案例表明
,靠circumstantial evidence(通译“间接证据”,安译为“环境证据”)也能定罪
,而据说对韩寒的种种质疑,就是circumstantial evidence。(安魂曲:《关于少年
韩寒不可能写出《书店》系列的三重证!》,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68071
小安子此论,只暴露了他是个完全彻底的法盲,所以既不知道中国实行的是大陆法系,
并不搞英美法系的案例法,又分不清刑事与民事案件的区别,竟然用刑事案例来作为处
理民事案件的指南。就连什么是circumstantial evidence,他也丝毫不懂。
下面是英文维基百科对circumstantial evidence的解释,请小安子这就去学习学习: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rcumstantial_evidence
那上面解释得清清楚楚,法学上所谓“直接证据”,是说不需要任何推导或是其他证据
就能证明真相的证据,某人犯罪时被拍下来的监控录像就是此类证据。而所谓“间接证
据”,也就是需要推导才能作出结论的证据,例如犯罪现场发现的指纹虽然被一般人视
为直接证据,但要通过它们得出“某人犯罪”的结论,还必须通过推理,因此其实是间
接证据。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它才能被视为有效证据。例如在死者家里的杯子
上留下指纹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凶手,完全可能是到死者家作客的无辜者。此乃人类常
识,毫不费解,是不是?
因此,要间接证据成立,最主要的一条,是其他的解释统统被排除了,只剩下它那唯一
能成立的合理解释,这才能视为有效证据。光有一个有效间接证据往往都还不够,还得
有其他类似证据加在一起,法庭才会将其视为有效指控,否则连案都不会立。正是因为
不懂这些常识,《聊斋•胭脂》里的昏官们才会把那无辜士子判为杀人凶手。
可惜昏官们实在太多,这才会看到控韩派的种种“质疑”便目迷五色,全然想不到其他
解释不但存在,而且根本就是无法排除的。至于方舟子到底是此类不懂法律、不会思维
的昏官,还是刻意诬陷人的刀笔吏,这个问题有诛心之嫌,老芦是文明人,不便深究。
我可以说的,就是方舟子的一贯作派,就是专作对方没有可能证伪的指控,先定下罪名
,再围绕那先入为主的罪状编织罗列“证据”,凭这些毫不成立的“间接证据”便作出
定谳,放肆侮辱受害人,像煞了文革专案组的酷吏。“质韩案”就是最新最鲜活的表演
,他放肆到这个地步,居然把韩家父子视为罪犯,连“串供”的侮辱话语都说出来了。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到后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围观者,都疑人偷斧,杯弓蛇影,越看
越觉得韩寒就是“人造的”。
二、所谓“间接证据”根本无法成立
1)韩寒的中学语文不及格,怎么可能当作家?
方舟子此论,只说明他那“高考状元”丝毫不懂文学是怎么回事。文学才能不是学校可
以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出方舟子那种呆板码字机,亦即文字通顺
,有一定表达能力,但不仅毫无想象力与感染力,而且毫无才气,毫无文采,毫无个人
风格(诸如幽默感,生动感,激情,等等)。看遍他的所有文字,您也绝对记不住一句
富有个人特色的警句,或哪怕是一句生动、机智或风趣的妙语,更别说什么洞幽发微、
发人深省的观察与剖析了。他最适合写作的,就是毫无文采与个人色彩的说明文或其他
应用文。这种人当然能高分通过考试,可惜毫无希望变成作家,哪怕是他最心仪并视为
师表的鲁迅的冷峻与恶毒讽刺,他也没能耐学到手,不得不以 “打假”作为文学魅力
的替代品,藉此耸人听闻,吸引眼球。他最后以科普作家为职业,确实是作出了唯一合
适的选择。
实际上,方舟子与韩寒恰好成了黑白两极,彰显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不合理。它跟驾校一
般,只教会学生该怎么遵守交通规则,却并不教你开车。学生要想在各种路况下作出正
确应对,还得靠自己去实践中摸索。它是一种“规范教育”而不是“才能教育”,传授
的主要是作文规范,诸如“的地得”的正确应用,如何立意谋篇布局,外带阅读时如何
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但学会这一套,并不是当作家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
分条件。“高材生”的最好前途也就是当个“驾校教练”,也就是去作语文教师。
如所周知,历史上许多大文豪,根本也就没受过多少教育。高尔基不必说,就连巴尔扎
克又何尝不如此?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病句之多,连他自己都心知肚明,曾在某部小说中
拿自己这个缺陷开玩笑。因此,优良的语文成绩,根本就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更
何况韩寒的作文成绩是否忠实反映了他的写作能力,只有天知道。国内作文框框条条之
多,严重限制、甚至不准学生发挥才能。我上高中时,俄文作文曾有一次不及格,那完
全是因为它“在政治上不正确”,突破了当时无比僵死的党八股写作范式。以韩寒飞扬
跳脱的个性,他要能如方舟子一样,当上“语文状元”,反倒不可思议。反过来,语文
成绩优异也不能保证该生可以当作家,方舟子本人就是行走着的证据。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舟子倒像是个驾校的考官,专业就是告诉别人哪个动作不
符合交通规则,而韩寒则是赛车运动员,从来以吃罚单的速度开车。以方舟子僵化狭隘
的视野,看不惯甚至看不起韩寒是必然的。两人根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
有趣的是,跟着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人中,有的竟然列出韩寒得奖征文中的若干病句,并
指出“的地得”不分是韩寒作品的突出特点,却丝毫意识不到,这正好证明了作家韩寒
的所谓“语文基本功”不过关,恰是对方舟子的有力驳斥。实际上,2007年初,湖北省
八所中学联考就曾以韩寒的博客文章为“改错题”,说明韩寒的汉语语法学得确实不怎
么的。但任何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都该知道,那与写作能力是两回事。
2)韩寒的写作速度与质量参差不一,悬殊太大。
这也是方舟子的指控之一。据他说,韩寒自称在一年内就写出了20多万字的小说《三重
门》,然而却花了很长时间(好像是十多小时吧,请读者以正式指控为准)才写出了个
答辩帖子,而且文字水平极低,这像是超级才子干得出来的事么?
这种指控都好意思提出来,只能说明方舟子长的是隧道眼(tunnel vision)与聚焦脑
,不但视野极度狭窄,而且脑袋只会聚焦在一个兴奋点上,从来不会发散开去想想其他
可能。怪不得他科研搞不下去,要去当靠抄袭为生的科普作家。
这人也就能浑到竟然不懂:首先,世上有各种文体,能写小说的,未必能写政论;能写
政论的,未必会写散文;能写散文的,未必会写杂文,等等。就连小说也有各种风格流
派,能写迎合青少年胃口的小说的人,未必能写出让成年读者感兴趣的作品。作家一般
只能写他擅长的文体,在写他不习惯的文体时,当然速度与水平就不会具有通常的水准
。其次,活人不是方舟子的机械脑理解的那种匀速运动的机器人。作家尤其感情丰富,
甚至感情用事,其情绪常有大起大落,在恼怒甚至气急败坏之时,写出大失水准的文字
来几乎是必然的。最后,韩寒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平时似乎也不曾与人在网上打相打
,在蒙受了巨大的冤屈后必然极度愤怒与激动。何况他又无网战经验,估计此前从未写
过自辩帖与反击帖,遇上的又是这种根本无法说清的严重指控,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巨大
危险,心烦意乱,不知如何回答几乎是必然的,哪怕是气结失语都可以理解。方舟子一
手给人带来巨大的困扰,非但不知自责,反而拿此做文章,完全是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我看所谓“人造韩寒”的闹剧(二)
芦笛 @ 2012-2-1 7:18 阅读(2082) 评论(6) 推荐值(29)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3)韩家父子的行文十分相似,可见韩仁均是幕后枪手。
父子文笔相似又有什么好奇怪的?父亲常常是儿子小时候崇拜乃至模仿的对象,韩寒也
很可能如此,他的笔迹很像韩仁均的就强烈提示这一点。别说是父子,就连兄弟也会如
此。这还是从小在一起生活的人,就连网上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如此。《芦笛自治区》
过去有个名叫“锺会”的青年网友,是韩寒高中时代的朋友。蒙他青睐,老芦一度被他
视为师傅。他后期写出来的文字,好几个网友说都像芦文。类似的事其实早就发生过,
最初光临《海纳百川》网站讨伐我的青年网友“出尘公子”,在变成我的“野徒”后没
多久,文笔就变得与我的非常相似。莫非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断言老芦为他们捉刀不成

4)韩家父子前言不对后语,彼此矛盾,可见他们说谎。例如韩寒声称从不看小说,但
作品(似乎是《三重门》)中却引经据典,引用了大批中外名作。
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韩寒成名后,喜欢自吹,力图抹杀前人给自己的影响,意在将自
己吹为无师自通的奇才。这似乎是王朔开创的时尚。你可以指控韩寒撒谎,但这充其量
只能说明他自吹,并不能证明《三重门》或其他作品不是他写的。
又如韩寒的《书店》与《杯中窥人》,很明显是模仿钱锺书的文笔,然而据说他后来却
又说自己没看过钱锺书(或是不喜欢,记不得了),这又被吹求者们视为那两篇文字不
是他写的证据。其实韩寒的高中朋友锺会网友就曾在芦区披露,韩寒当年对钱的小说非
常着迷。锺会披露此事是几年前的事,那阵子此案还未发作,总不能说小锺与韩“串供
”吧?其实韩寒之所以后来要否认钱锺书对他有过的影响,最简单也最合理的解释,就
是上面说的那个——淡化他人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把自己说成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抒发
对文坛的鄙夷(这是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常有的情结)。这当然很无聊,但毕竟是无法排
除的更有可能性的另类解释,而上引英文维基百科在解释“间接证据”时一再强调的就
是,间接证据要视为有效,必须先排除别的解释。
韩仁均也类此:儿子出名后,父亲自然很得意,要添油加醋吹一番。这也是俗人难免的
情理中事。方舟子刻意搜集父子双方多年来信口说出的所有言论,当成法庭证词仔细对
比,从中挑出“把柄”来“证明”预设结论,完全是蓄意制造冤案。当年延安“抢救运
动”的一个绝招,便是让国统区来的知青们一遍遍反复写自传,找出其中不相符的话语
作为突破口,就此成功地把人打成“特务”。我实在看不出方舟子与精通这一套的康生
同志有何两样。
5)韩寒中学时代又写小说,又踢足球,还看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他的《三
重门》和其他作品为证),他哪儿来的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此,韩寒已经解释过了,他并没有全看过那些他引用过的名著,只是作了摘抄而已。
这完全是可信的。他那代人我不知道,可我那代人乃至更年轻一点的人有个习惯,就是
专门搞个本子,把看到的所有名言都抄下来。许多人不过是寻章摘句,根本就没看全文
。这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即使韩寒连这么干的时间都没有,那也不能排除他爸这么干过
,而韩寒看过他爹此类笔记,在写小说时便引用了。这么做,根本不能算抄袭,也算不
得作假,因为他并不像方舟子夫妇一样,在大段大段抄袭他人文字时,既不说明是引用
,更不说明出处,被人多次揭发后还使举世无双的厚脸皮顶住。
6)韩寒的《书店》、《求医》与《杯中窥人》等作品,流露的完全是中年人的心态,
其中甚至有对性爱的感悟,绝非一个高中生可以写出来的,因此必然是他爸捉刀。
这恰好证明了韩仁均不是枪手。任何一个头没让碓打晕的正常人都能想到:若是韩仁均
真替他捉刀,那必然是处心积虑,处处怕露出马脚,岂会反倒在文中以中年男子口气发
言?
其实,青少年的一个特点,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青年韩寒既然迷上了钱锺书,当
然只会故作愤世嫉俗看透一切状,而这正是王朔轰动文坛的原因。这很可能影响到韩寒
,于是便去效颦赶时髦。这正好说明韩寒当时的不成熟与喜欢跟风的青少年特性,哪能
反用来作为韩仁均代庖的证明?
青少年当然一般不会对性爱、对人生有深刻感悟,可一个爱读课外读物的高中生发点那
种肤浅感慨,又有何难哉?随便看点名著就能东施效颦地说出那些话来。它们的“老成
”只表现在口气上与态度上,内涵则毫无深刻可言。肖洛霍夫只受过四年教育,20岁就
写出了《静静的顿河》的第一部,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复杂人生的观察与再现,岂是韩寒
那几篇浅薄杂文可比的?肖洛霍夫也因此被人怀疑剽窃了他人的心血结晶,尤以索尔仁
尼琴力持此说。但这冤案已在近年得到平反。这是国际学界的权威结论。莫非我们的同
志还要在老索的死路上潇洒走一回?
安魂曲更滑稽,竟然说什么:“一个青少年完全可能模仿出中老年人的思想和文风,然
而有一样东西他们绝对模仿不出来:这就是老一辈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谁说的?自己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难道不会人云亦云地转述别人的生活经验?或是不
能在阅读的基础上,去想象某个特定场景中人的感受?
张戎她外婆是个军阀的小妾。按安魂曲的“环境证据”说,张戎应该写不出她姥姥真实
的生活体验来了吧?请小安子这就去看看《鸿》上对那些妻妾间的争风吃醋互相下绊子
、以及对她姥姥的心事的描写又是何等生动。张戎后来介绍,她那些生动描写,主要靠
的是她母亲留下的十多卷“口述历史”的录音带,部份则是靠自己的想象。例如对她姥
姥出逃时的场景与心情描写,就完全是她设身处地想象出来的。就算是她只是翻译了录
音带上的话,那也不是她姥姥而是她妈的口述。她母亲的经历、身份与地位,与她姥姥
相去何啻天渊,当然不可能有作人小妾的真实生活体验。按照安魂曲的逻辑,《鸿》的
有关章节必然是张戎早已过世的姥姥代为捉刀写出来的。您说这该有多可笑?
这类笑话,也只有毫无文学想象力与感悟力的方舟子、安魂曲辈理工干面包才会闹出来
。因为他们自己没那个本事,便深信别人也没那本事。但凡别人显示了这种能力,便只
会引起他们的阴暗心理大发作,认定那非偷即抢,绝无可能是自己写出来的。尤其是方
舟子那种什么文字都能偷的天下第一文贼,当然只会想到剽窃与作假的下三路上去。
何况安魂曲质疑的韩寒那些心事,青少年照样可以有。例如韩寒在《书店》中谈到他从
柜橱中拿出喜爱的书时的复杂心情:生怕看了不买丢脸,又怕太贵买不起。安却硬说,
青少年绝对不会有这种心事,“反正我当年是只要口袋里有属于自己的钱,就绝无爱不
释手却最后放弃的道理”。总之,他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没有过这种心理活动,就认定所
有那个年龄段的人都绝不会有。
其实芦某从小就有这种心病。上小学时去书店“站读”,每次都要鼓足勇气,才敢去书
架上拿下书来看,因为自己只看不买,实在不好意思。脸皮是慢慢磨厚的。买书就更别
提了,我在散文《初听》中写道:
“年纪虽小,也知道大人的艰难。一次我在书店看见一本五角多钱的《汉语成语小词典
》,思想斗争了半天,才跟她(母亲)开口要了钱。就这样,捏着那六角钱,我还是在
书店门口转悠了老半天,把那钱都捏出了水才一狠心交了出去。交钱时我心里充满了罪
恶感,仿佛那递出去的不是钱,是母亲那点点猩红的汗与血。”
这说的是上初二时的事,其时我不过十三岁,比韩寒上高中时还小吧?怎么就可能有这
种“老一辈人才会有的真实的生活体验”涅?
当然,小安子还有后手,他说:
“如果说韩寒少年磨难、惊人早熟,因此在14岁不到年纪就懂得勤俭持家。。。这个尚
有可能。可我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懂得生活艰难、懂得照顾自己面子和他人感受的韩
寒,居然在自己父母望子成龙的教导下,居然会不好好读书、只想着扣女、任凭自己的
所有功课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
这种事,直线脑壳确实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心目中的人,就是非黑即白的纸剪平面人,
多侧面、多色彩的充满矛盾冲突的血肉丰满的活人是不存在的。例如按他的标准,老芦
也算是“少年磨难,超惊人早熟”了吧。可这并不影响我从小学胡闹到中学,上了高中
后还“只想着扣女”,天天在课堂上偷窥女生做白日梦,以致高二教的内容竟然连一堂
课都没能听进去,全靠晚上做作业前草草看一遍,才知道当天讲了些什么。那年所有的
科目都等于自学。若不是必须交作业,则我就连自学也做不到,肯定要留级。我之所以
“所有的功课”都没有“差到不能再差”,无非是我学习数理化的天赋比韩寒强一些,
不必用功罢了。“天性悭吝,羞涩腼腆”与“知艰识苦,勤俭节约”未必是一回事,而
“知艰识苦,勤俭节约”也未必就等于“意志顽强,能处处克制自己,全心全意学习”
。这本是任何一个有“真实生活经验”的成年人都该知道的事,可安神童却偏偏不知道
,要在这三项之间画上全等号,您说怪不怪?
安魂曲列举的其他“环境证据”也同样可笑。例如他说,90年代全国已是开架售书,而
韩寒却描写了他在闭架售书时的感慨;“写文章可以致富”、“倪匡致富”等等,在96
年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闻了,可韩寒却把“写文章可以致富”当成新闻讲。据安说,这些
“时空倒错”、“时空穿越”的咄咄怪事,似乎就是韩仁均代子捉刀的铁证。
安的这些质疑是否有事实依据,已有网人驳斥,此处不赘。我只想指出一点(其实是早
已说过的老话):酷爱作“阴暗心理分析”,终生热衷于阴谋论,勇于并善于作阴暗猜
想的狂热爱好,将小安子的智商几乎降为负值。此所以他以神童之身,仍不免时时闹出
惊天智力笑话,例如胡说“芦笛‘扫荡伪民运’是为了讨好中共,以便在国内出书”,
瞎猜网人“北京小左”就是“加人”,“然然”就是“RR”,“云儿”是海纳百川网站
斑竹,等等,从来是百发不中。这儿他又一次显示了独门功夫,证明了我当年这一观察
真是鞭辟入里,一句顶一万句。
我说小安子,你怎么就不会想想:就算你说的那“时空倒错”、“时空穿越”是真,那
岂不是恰好证明了韩寒发表的《书店》并非由韩仁均捉刀么?连小白都该知道,倘若韩
仁均真个是代子捉刀,他就绝不会把旧闻当成“近日喜讯”。因此,若是韩仁均代子作
文送去发表,就绝不会出这种错;同理,若是韩寒抄袭他爸的旧作,并取得了他爸的同
意,那这错误就必然会被他爸发现并加以改正,于是这“环境证据”也就不会出现了。
剩下来的唯一说得过去的解释,便是韩寒背着他爸偷偷抄袭其几年前的旧作,而这根本
就无法证明。可你这网上赫赫有名的神童,居然会连这最简单的道理都想不过来,请问
到底是何原因哪?
我看所谓“人造韩寒”的闹剧(三)
芦笛 @ 2012-2-2 2:08 阅读(3082) 评论(20) 推荐值(106)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7)韩寒自称《三重门》是用了一年时间在课堂上写的,这根本就不可能。
这指责再度暴露了方舟子以己度人的井蛙心态。其实,写手们若非方舟子那种低效码字
机,就只会觉得,一年才写20万字,每天平均548字,已经是很慢了。如今的青年才俊
动辄在网上连载长篇小说或史话,每日更新少说也有两三千字。网人“当年明月”也是
79年生的年轻人,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但人家在网上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推出90万
字的巨著《明朝那些事儿》。那还是史话,需要查对大量史料,不是无需案头准备的小
说。他还是边写作边结集出版发行,其间有着大量的编辑校对等杂务。莫非那也是团队
写作或他人捉刀?本人上网写作12年,一共出版了8本书,推出了13本免费电子书,共
计六七百万字,此外尚有未结集的大量网战文字与聊天游戏文字,总字数几近两千万。
那又该怎么说?
当然,用电脑写作比用纸笔快得多。不过,即使用手写,每天548字也绝对算不上什么
高速度。而且,在校学生若不想高考,比成年的业余写手的写作时间其实多得多,成年
人总有生活俗事要处理,公余应酬不必说,未婚者要谈恋爱筹措结婚,已婚者要做家务
带小孩陪太太,哪比得上不想升学、一门心思写小说的高中生?
许多人怀疑老师根本就不会容许韩寒在课堂上写小说,重点中学尤其如此。其实不然,
教师管不管,关键是看那学生有无升学希望。据安魂曲说,韩寒“所有功课差到不能再
差”,可见毫无升学希望。对这种注定要浪费教师心力的“不可造之才”,老师根本就
懒得去管。本人也曾作过教书匠,对此心理非常熟悉。
8)韩寒自称一次成稿,其手稿上很少有修改之处,可见是誊抄他爹为他写好的原稿。
方舟子此说,最能彰显此人心理之阴暗、狠毒与霸道,完全是不由分说入人于罪的文革
专案组长——举证本是控方的责任,现在辩方拿出原稿来证明自己的无辜,控方却毫无
证据地硬说韩寒出示的是誊抄稿,并非他爸为他写的原稿!
这到底是哪家的霸王逻辑?如果这逻辑能成立,天下还能有哪个作者是无辜的?肖洛霍
夫“剽窃案”最终被推翻,其过硬证据就是发现了《静静的顿河》的手稿,其中605页
是肖洛霍夫的手迹,285页则是他妻子和姐妹抄写的,用于写作的纸张是20年代生产的
。俄国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于此宣布,肖洛霍夫确实是该书的作者。而今方舟子之流
在人家拿出原稿来后还要坚持诬赖到底,其霸道简直超过了张春桥与姚文元!
据韩父称,韩寒写作总是一次成稿,不必或很少修改,那也毫不足奇。鲁迅的手稿就很
少作改动。鲁迅能做到,韩寒就不能?这也不是什么特殊本事。一挥而就有如宿构,与
反复修改刮垢磨光,不过是风格上的区别,根本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而且,同一作者写
作的情况也不一样。我本人有的作品是一挥而就,有的则几次修改,完全取决于当时的
写作状态。即使韩寒吹了牛,《三重门》经过了反复修改,那也不能证明它不是韩寒写
的,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可笑的是,有人竟以韩寒出示的原稿上很少有改动之处为疑点。此类对出版一无所知的
外行,竟然也敢来置喙,令人啼笑皆非——韩寒既要投稿,除非那手稿真如韩父所说是
一次成型的,否则当然要誊清一遍。难道这也能当成韩仁均是枪手的证据?
9)韩寒错过了“新概念征文比赛”的复赛,却能在只有一名监考的情况下补考,违反
了程序正义。
这是凯迪网友提出来的,也是本人所看到的 “质疑”中唯一能成立的一条。但这与“
捉刀门”无关,并不能用作刻下韩方之争的证据。被控方其实是主持竞赛的有关部门,
应作另案处理。建议有关当局进行调查,若所控是实,则应宣布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总而言之,除了上述第九条外,我所看到的所谓“质疑”,统统是捕风捉影,涉嫌诽谤

三、质韩案暴露了右愤们的反文明低素质
方舟子哗众取宠、胡搅蛮缠不是第一次了,本不值得文明人理睬,只是《猫眼》上许多
自称“民主派”的喧嚣,引起了我的严重不安与忧虑。这些人的表现,恰好证明了韩寒
的“低素质论”起码适用于许多反韩愤愤。这些人虽然号称主张民主自由,其实连文明
素质都缺缺,实际上构成了中国文明化与民主化的障碍。看来,要在中国识字分子中普
及“普世价值观”,有志者还真是任重道远。
右愤们与毛左的共同特点,就是信奉“政治宇宙观”,以无比鲜明的政治立场去看待万
事万物,将政治利益作为衡量一切人事的终极标准。他们把世间万事万物都政治化了,
实行“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在他们看来,
所谓“道德品质”,也就是“政治立场”的同义语,而事实真相绝不能脱离政治立场而
存在。因此,对一件事到底是真是假,不能超越于个人的政治立场去作出孤立的判断。
只要为己方政治利益需要,假的也应该是真的,真的也应该是假的。
只需去《猫眼》看看右愤们的谩骂,立即就能洞见以上所说绝非厚诬之词。自“韩三篇
”发表以来,韩寒便成了右愤们的眼中钉。如今“人造门”爆出,这些人更是如获至宝
,总算找到了一个打击持不同政见者的有力武器,可以卓有成效地把韩寒搞臭,起码能
让他在一部份粉丝中丧失影响力。
这些人怎么就不想想,这就是您提倡的“民主自由”么?若您真是个信奉普世价值观的
志士,那您就得学会容忍别人发表与己不同的政见。您当然有痛驳韩寒各种谬论的神圣
人权,但您没有权利诽谤侮辱论敌。韩寒的政见如何,与他是否作假,完全是两回事。
对事实真相的认知,不能受本人政治立场与主观感情的影响。哪怕他真是专制政权的鹰
犬,人家没干过的事就不能硬说成是干过的。连这点文明常识都没有,您还配冒充什么
“民主自由派”?难道民主国家能靠具有这种野蛮素质的公民建成?
右愤还可以原谅,他们毕竟没有在西方世界的生活经验,对民主自由的认知只能从纸上
得来,当然难免用源于党文化的误识去代换西式文明观念。最不可原谅的是方舟子、安
魂曲那种含血喷人的文革专案组酷吏。这俩人都曾在或至今仍在自由世界生活,却非常
精通毛共那套造谣惑众的整人功夫,千方百计将韩寒打成政府豢养保护的走狗。方舟子
竟然在微博上造谣,说什么“上海宣传部禁止上海媒体报道对韩寒的质疑”,污蔑韩寒
“乞灵地方政府的保护”。而安魂曲更下作,他竟然使出当年在海外抓“共特”的惯技
,在《猫眼》上贴说,据他统计,挺韩派多在白天上贴,而质韩派则多在夜间上贴,不
但诬蔑韩寒受政府雇佣的“五毛”保护,而且一举将韩粉以及所有的韩寒同情者们全都
打成了“五毛”!
这位安魂曲先生,就是我当年在海外发动“扫荡伪民运”的主要靶子。请诸位“民主自
由派”看看,若是这类善于在网上“清理阶级队伍”的人当了未来“民主中国”的家,
文革岂不是又要再度蹂躏神州大地?到底是这种人,还是韩寒那种“反革命”,对中国
的前途的破坏更大?
四、给韩寒支招
韩寒毕竟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因此难免稍受折辱便暴跳如雷,大为失态,在这次与麦
田和方舟子的冲突中,将其少不更事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固然,除了方舟子那种毫无羞耻心的人之外,作品被人指为来路不正,是一个作家能遇
到的最大的屈辱,遑论是名作家。因此,韩寒在麦田发难后作出过度反应,是完全可以
理解的。但他不知道,这种事只能靠自辩,很难或甚至无法靠旁证证明,而早有成见的
人是绝不会相信自己的辩解的。相反,盛怒之下作出的辩解,难免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反倒会给别有用心者提供把柄。例如韩寒为证明《三重门》是自己写的,特地拍了张
照片,立即就有人指责,韩寒居然将原稿铺在地上,还毫不心疼地坐在上面,可见那绝
非他的心血结晶。遇上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人,越为自己辩解便越适得其反。
那个悬赏两千万的宣言就更是只能自伤了。韩寒大概以为,悬赏的数目越高,便越能表
明自己理直气壮。殊不知那高到吓死人的重赏只能激起旁观者的反感。一般人并不会换
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他的烦恼,却只会认定那是郭美美式炫富。在当今这贫富两极分
化的极不公平的世界上,此举只能让韩寒失去中立者的同情,当真是愚不可及。可笑亦
复可悲的是,那文盲范冰冰也来添乱,掺和她根本不配置喙的文人之争,将奖金增至四
千万,更是雪上加霜,将“代笔门”直接变成笑剧。
其实韩寒若有方舟子的三分阴险老辣,也就不至于干出这一系列蠢事来了。方舟子是天
下第一文贼,其剽窃的文字擢发难数,举报他剽窃犯罪行为的帖子也铺天盖地,却非但
至今不身败名裂,反而能厚颜冒充“打假英雄”。此中秘诀就在于,凡是有人举报,方
便要发挥诛心神功,强加给对方无法辨伪的罪名,反咬对方“报私仇”,然后再避实击
虚,精心挑出一二难以成立的举报加以驳斥,却从来不敢理会那些铁证如山的指控。哪
怕对方嚷翻天,他也只装作天聋地哑,全当无事人。因为他的知名度远远高于举报人,
于是大众也就只看见他指责他人生痔疮,却看不到他本人满屁股流鲜血。
如果小韩知道这一点,则根本也就不用与方舟子去打什么官司,只需在此下载《方舟子
抄袭剽窃年谱》:
http://www.2250s.com/read.php?2-6081-6081
再请上几个学术上与法律上的内行作顾问,将其中具有过硬证据的指控挑出来,再在公
开辩论时亮出来,逼着方舟子拿出个说法来,向读者作个交代就够了。
这里必须指出,该书搜集的案例良莠不齐,不是都能成立,有的证据不足,有的相当牵
强,但确有相当多的案例铁证如山,根本就不是什么需要推理的间接证据,而是看一眼
即能判定作案的直接证据,这儿就是一例:
总之,窃以为,韩方之争恐怕很难达到为韩寒洗清冤屈的目的,盖即使法庭作出判决,
也会被方舟子之流诬为“政府保护”,倒不如将它化为保护作者与读者的权益、惩罚文
贼的正义之战。须知剽窃与所谓“代笔”完全不同。上面已经说了,“代笔”的指控很
难证伪。即使是真,也并未损害作者和读者的权益。而剽窃不但非常容易证明,而且案
犯损人利己,严重伤害了作者与读者的利益。方舟子靠病态国情导致的偏激民气作掩护
,逍遥法外多年,一面竟然还冒充打假英雄,甚至大言不惭地责问:“是我不正常,还
是我们的社会不正常?”放肆嘲弄全国人民的智力与良知,一至于此!这种极不正常的
局面,早就应该结束了。
(全文完)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简化字的是与非(节录整理自芦笛博文) (转载)看来 按照惯例 新国家的名称 首义者有冠名权
当年申请材料寄完后 (转载)给党中央的建议:为理论家们扫盲的任务刻不容缓 (转载)
为领导服务邪教这样残害儿童
芦笛:中共到底怕什么?安魂曲:从刘晓波88年与方励之交道看刘晓波为人
用最基本的常理就可以推出韩寒是假作家的结论 (转载)華人奉花點曲 郎朗英國演奏會驚魂失色
韩仁均 是什么让你如此穷凶极恶zt...华岳论坛 -风满上海滩
韩寒作品为其父韩仁均所写的第一手证据zt含泪请求中国政府停止侮辱中国护照 芦笛 (转载)
伟大领袖为何胆小如鼠?Re: 含泪请求中国政府停止侮辱中国护照 芦笛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寒话题: 方舟子话题: 证据话题: 指控话题: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