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k******k 发帖数: 6800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irklook (Ni),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日军拯救了河南人民?刘震云的心灵幻象 ——黄道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7 23:11:47 2011, 美东)
惊读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吃惊的不是他说出了抗战时期河南曾有一些农民袭击中
国军队这一早已了解的事实,而是他面对一个历史问题时,论证如此之轻率、结论如此
之狂悖。
就一个作家而言,在对历史的了解与把握上,我们无法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是,如
果他试图充当历史的解释者而不再是杜撰故事的作家时,他就必须遵守历史的基本规则
,秉持客观、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
不幸,刘震云回复历史现场的努力是如此让人失望,以致当看到这样的文字时,任何对
历史有基本了解的人都很难相信这会是一部解释历史的作品:在谈到河南1942年大饥荒
饿死300万人时,他仅仅凭借一个村的村民回忆死了几十人就得出结论:“这就对了。
一个村几十口,全省算起来,也就三百万了。”
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即使在同一个地区遭受同样灾情时,结果也未必会完全一样,
大到一个省更不可能完全相同。其实,他自己在文中就引用了当时的资料:“河南一百
十县(连沦陷县份在内),遭灾的就是这个数目,不过灾区有轻重而已,兹以河流来别
:临黄河与伏牛山地带为最重,洪河汝河及洛河流域次之,唐河淮河流域又次之。”而
他所访问的作为证据的延津县就是在灾情最重的临黄河地区,如何可以灾情最重地区来
类推全省呢?
某些时候,刘似乎也在想尽量表现出一些客观的立场,但由于他对历史的无知,这种客
观常常会变得可笑,当他引述谢伟思的言论时,这样写道:“为什么我引用谢的文字而
不引证别的书籍呢?因为谢是外国人,不身在复杂的其中,也许能更客观一些。”其实
,如果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虽然是外国人,但谢伟思并非不在局中。
更有意思的是,刘通篇作品都以他在家乡延津的访问作基础。延津位于旧河南省会开封
和主要城市新乡之间的铁路线上(当时就有,其价值还要高过现在),这一带是日本在
河南最重要的基本区域。因此,具体到这一地区,刘在作品中描写的他的家族遭受的灾
难和中国政府并无关系,应负责任的恰恰是日本军。所谓“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开进了
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之类的话,真不知从何说起。
还有,1943年日军开进河南灾区这一表述,本身就让人费解。抗战时期的河南,局面犬
牙交错,既有日本眼中的“治安区(稳固占领地区)”,也有“半治安区”和“非治安
区(国民政府控制区和共军控制区)”。像安阳、信阳、开封包括刘的家乡延津都属于
治安区,这是日军早已占领地区,不存在1943年开进一说。而日军1943年在河南也没有
大的军事行动,无所谓新占领地区,对于整个河南而言,这个开进之说实属无源之水。
当然,如果仔细掂量一下刘震云的思路,就可以发现他这种说法其源有自。因为他要证
明是日军拯救了河南灾民,而正是这种拯救造就了他家乡的无数汉奸。所以,如果按照
历史事实就事论事的话,他必须面对日军发动的河南战役发生于1944年3—5月这一事实
,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刘所提到的日军拯救灾民导致的灾民帮助日军如何能够发酵呢
?所以,文学家的草蛇灰线就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杜撰出来的1943年的日军进军其实是
为文学需要埋下的一个巧妙伏笔。可惜,刘震云当下面对的应该是历史,而不是文学。
无庸讳言,1944年的河南战役,中国军队面对抗战以来日军出动的最大兵员,败得很掺
,也确实发生过农民收缴中国军队武器的事,不过,刘震云文中言:“据估计,在河南
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五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械了。”这就让人有点匪夷
所思了。五万军队的概念,不知当过兵的刘震云知不知道其中的威力,这岂是手无寸铁
的农民可以对付的。
其实,如果刘震云说得明白点,我们就不会觉得那么吃惊了,真正能够大规模对中国军
队缴械的,是跟着日本军队的伪军。1940年代中期,为对付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和
中共军队)的反攻,日军在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采用分化政策,通过提供粮食给游杂部
队和地方民团,收买游杂部队。在此过程中,对和平居民也有过接济,鼓励他们当兵,
扩大伪军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在1944年河南战役中,确实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一个事实,中国政府的反应当然有可訾议之处,刘震云的批评不
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在叙述大饥荒时,刘震云好象忘了日军“坚壁清野”的影响。另
外,他在作品中提到当时大量灾民都涌向陕西。不知刘震云对中国国情有没有基本的了
解,在中国的饥荒史上,从来都是西北的饥民流向东南,如今中原的灾民反向西北流动
,这其中没有奇怪之处吗?
看一看当时日军在华北、华中的态势,就知道这一点也不奇怪。就河南省而言,日军占
据着北部的安阳、南部的信阳以及东部开封等地,分别扼住了河南通往日军占领的基本
区域河北、武汉、济南等地的咽喉。灾民要想向这些地区流动,日军是不会容忍的。要
知道,日军对付灾荒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将灾民往国、共控制区域内驱赶,同时严禁灾
民向日军后方流动。当时,被驱赶、逃荒进入中国政府控制区域的灾民不下300万人。
刘震云所描述的灾民的惨状,其实有相当部分就是他所说的拯救者造成的。
退一万步说,当时河南一百一十县遭灾,如像刘所说,全省3000万人饿死300万,而其
中相当一部分地区为日本控制,刘震云如何能够帮日本人把这笔帐完全撇清。
附记: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的报告
“民众的心理状态,因其立场和处境不同,似有各种表现。一般看来,估计对日本持积
极态度或表赞同的约占20%;对日中合作表示不关心的约占40%;民族意识旺盛,反对日
本的约占40%。”
这是日本人自己的材料,但也可以见出甘心为日人统治的毕竟还是少数。
黄道炫:男,1966年生,江西赣州人。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
为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
专著:
《蒋介石与中国文化》,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版,合著。
《民族存亡的搏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执笔18万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执笔20万字。
《蒋家王朝1·民国兴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执笔5万字。
《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2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执笔5万字。
《20世纪中国通鉴》第9卷,线装书局2002年版,主编主撰。
论文:
《江西人才产生的文化性特征》,《争鸣》1987年第3期。
《30年代中国政治出路的讨论》,《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淞沪战役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王学及其现代命运》,《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蒋介石与孙中山关系》,《民国研究》第1辑。
《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关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缅甸战役中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
《1927—1937年中国的学术研究》,《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蒋介石与朱王二学》,《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历史回忆与历史真实—〈张学良世纪传奇〉读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社
版)》2003年第1期。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蒋介石与黄埔建军》,《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 | k******k 发帖数: 6800 | 2 早就发过了,赤奴们都不看的,估计根本也看不懂。
对民国史抗战史连一点皮毛都不了解的东西,想看懂是比较困难。 | k******k 发帖数: 6800 | 3 赫尔左哥,看看你们的亲人刘震云的大嘴无敌:
在谈到河南1942年大饥荒饿死300万人时,他仅仅凭借一个村的村民回忆死了几十人就
得出结论:“这就对了。一个村几十口,全省算起来,也就三百万了。”
怎么样?要按你们贱货刘震云这个标准来算三年大饥荒,那何止300万啊,3亿都不止吧
! | k******k 发帖数: 680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