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News版 - 媒体札记:永不抵达的列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相关主题
温州市敏感词机关因全力救援处置7?23事故获嘉奖zz从新闻看温州事故搜救探索之疑
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到底是谁?特警拒指令坚持原地清理发现追尾动车幸存女童
建议大家给邵曳戎写信嘉奖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
邵曳戎跟当年打百团大战的彭德怀一样还要不要脸了!
反对票不该是奇迹“7·23”事故救援还原
张德江下令停止搜救温兆伦
撞死两人补偿六百,公众不满铁路司法由来已久苏联解体并非北京的“反面教训”
自从朱镕基挑战了利益集团之后,总理的实权就消失了李毅:中共国安的威胁曝露了什么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事故话题: 邵曳话题: 铁路部门话题: 赔偿话题: 车厢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i
发帖数: 739
1
媒体札记:永不抵达的列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2011年7月27日)
《京华时报》、《东方卫报》、《长株潭报》封面是墓碑,刻划了昨日温州警方公布的
动车追尾事故首批28名遇难者名单,“你的姓氏,我的哀凉”。《三湘都市报》写下头
条心愿:“请记住他们,请查明真相”;在伤逝小黄花映照下,《青年时报》还提供由
该报记者和博友共同多方求证而来的另外十人名单,并对官方名单做出四处修正(午前
,温州官方公布第二批遇难人员名单,共有七人)。
商业门户今晨头条则是赔偿方案,根据中新社转述,“根据铁道部有关规定,此次赔偿
标准是执行以17.2万元为基数再加上20万元保险理赔总共37.2万元,这个基数是固定不
变的;另外还加上遇难者家属交通费、埋葬费、家属赡养费等共计不超过45万元;事发
后在短时间接受谈判并签订协议的可视情况酌情予以数万元奖励。以上费用除奖励费用
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拿出来外,其余由铁道部一并支付,支付方式以现金和冲卡方式,原
则上打卡,整个谈判将遵循对死者尊重为第一原则。”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这个赔偿方案,即使数字已经由当初的17.2万元提高两倍。腾
讯编辑在QQ弹出窗口推荐标题中给50万前面加了个“仅”字,《深圳晶报》用黑色为底
标明议题核心《早签协议多给钱》。凤凰网头条正是转载来自人民网的报道,文中以黑
体字标明:“也有家属对此赔偿方式提出质疑。在温州殡仪馆二楼大厅,一位遇难者家
属情绪激动的说,铁道部急于让家属签订赔偿协议,还提出先签订协议有奖励,这种行
为与买卖没有差异。”作为最高检机关报,《检察日报》今由作者发言,称“虽然50万
元的赔偿数额已初步谈妥,但这不妨碍我们从法条、法理角度探究怎样的赔偿是‘合理
合法合情’的”,文章结论是:“不能用行政法规的最高限额来应对,而应当严格按照
《侵权责任法》和《铁路法》的相关规定来处理。”
评论员们对“奖励”手段确有异议。《新京报》即以社论直言“莫用”,认为“无论是
首个赔偿协议还是整体的赔付方案,都有值得商榷与改进的地方”:“在事故原因还未
查明的情况下,如果有些机构或工作人员急不可待地限期完成赔偿,甚至不惜使用‘奖
励’的形式,不但不能抚慰死难者亲属,反而类同‘伤口上撒盐’,带来更加恶劣的社
会影响。”在这篇得到新浪、腾讯、凤凰评论频道共同头条推荐的文章中,作者强调,
“生命本来无法用赔偿额度来衡量,但在赔偿过程中,公众多少可以看到责任方是否有
真心忏悔和诚意,铁路部门要想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必须重视赔偿的每一个细节。”
不过,《今日早报》想到了前头,这家浙江媒体今天刊出对三年前胶济铁路受害者的回
访,由她控述“赔偿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于铁路部门而言,总是希望事情
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处理,可对于受害者而言,他们却需要用一生,来弥合自
己的伤口。”
从当下舆情看,中国铁路部门要想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已经非常困难,“尽快恢复通
车”和“掩埋出事车体”是两个被持续怀疑的死结,迟迟未能依据实名购票的数据公布
乘客名单更是让人备感困惑。《南方都市报》社论出离愤怒,连以“荒唐、卑劣、傲慢
、骄狂”形容这个中央部委,斥责“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莽断”
:“在事故发生还不到24小时,是什么力量和依据让救援和搜寻匆匆结束?灾难救援时
被频繁引用的‘黄金72小时’共识,在环境更复杂更多变的地震、泥石流灾害中尚得到
坚守,为何情况相对简单的动车追尾事故,却无法被遵守?又是谁下达了把车厢‘吊起
来、放到桥下清理’的指令?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鲁莽决策如果没有得到抵制,将是
怎样的惨绝人寰。”
“没有真相就难以达成谅解,就无法形成共识”--事发三日,意见领袖们不依不饶,
来自权威媒体的声音也始终响亮。央视主播启明昨天在镜头前愤然发问:“能不能让我
们喝一杯放心的牛奶,能不能让我们住一套屹立不倒的楼房,能不能在发生重特大事故
的事后先别把车头埋掉?能不能让人们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请你放慢速
度的脚步!走的太快,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人民网虽然已经改把母报那篇《
三公经费能否“晒”出公平公正》放在头条,但仍有连续第六篇网评关注追尾事故,要
求“铁路部门回应公众关切应有更大作为”:“以往那种一板一眼的官方新闻发言方式
和‘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分析之中’的一概论之已无法满足公众胃口。处于舆论
的风口浪尖,即使是碎片化、阶段性的真相坦白亦远胜于默默无言,这种作为既是对逝
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负责”;光明网更是允许评论员责令铁道部“查清楚,说明白
,弄干净”,并回忆起刘志军等一连串腐败高官——“如果铁道部不弄干净铁路建设系
统,建设资金还会流入贪官之手。‘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就只是众多
事故的开头,而不是结尾。是的,有多少动车头,也填不满腐败的污泥塘”。
甚至,胡锡进今天似乎都不太愿意再为这个污泥塘辩护了,用《环球时报》社评感叹“
所有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文章批评铁路官员们“表态生硬,对道歉的用词过于吝
啬,记者会开得很不像记者会,本来要与舆论沟通,说出的话却像把通道越堵越死的沙
包”,并警告“这些笨拙将给中国的大形象抹黑,并将一点点损耗中国的政治资源”。
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强调,今天的中国舆论越来越不像“没有牙的猫”,不要以为问
题“就是宣传部门的”,因为“在这个新时代里,谁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引导’舆论”。
而《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南方都市报》深度周刊以及《青年参考》英雄所见略同
,都在今天引导民众将目光投向海外,细述1998年6月3日德国那起火车脱轨事故的救援
和问责:“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各相关部门,事后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救援和调查
。他们不仅更换了所有的车轮,更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东方早
报》则在头版导读《欧日镜鉴:欧洲之星与日本新干线改革报告》。
虽然不太能把那些遇难者家属手举横幅讨要真相的画面刊上纸面,但至少一家五口丧命
的那个男人可以继续成为封面人物。《广州日报》头版主图即是咬牙切齿的杨峰,“请
原谅我无能为力”。这位曾公开宣布“不要赔偿只要真相”的家属在与官员会面后态度
发生转变,用微博对自己开始保持沉默表示歉意:“天上不是5位而是40位看着我,但
是我真的无能为力了,请原谅我,如果我再坚持,我将失去我最后的第六个亲人”。
坚持的倒是《青年时报》,用社论高呼“请给杨峰们一个迟到的尊重”:“从铁道部新
闻发言人王勇平在发布会上的种种怪论,到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没有出席新闻发布会,从
铁道部网站的一片‘和谐’,到7月24日《人民铁道》报头版对事故的不着一墨,处处
都写着‘冷漠’二字。这,才是酿成‘奇迹’的根源。”
“怪论”里那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俨然已成流行词,21世纪网正以导入其
《高铁‘赞歌’榜》。而小伊伊的生还“奇迹”更令太多人转而心生恐惧,今日《检察
日报》上即有舒圣祥批评“五小时就宣布结束救援太惊人”,《新京报》也由中国国际
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彭碧波等出面认定,搜救不到24小时就放弃并对外宣称没有生命迹
象“不符合救援规则”,生命探测仪“不能作为最终搜救结果依据”。而那位“抗命救
人”的温州特警支队长邵曳戎如今更是成为亿万民众心中的正义偶像。昨日独家报道爆
出邵队长违令经历的《都市快报》,今天把他身穿制服的人像放在了头版。根据刊发文
本,这位拥有多年事故处理经验的中年男子强调“任何科技仪器都有缺陷,我们要相信
,但不依赖它”,而当记者问到“你刚才说当时有人说要把桥上车厢吊下去,这个有人
指的是谁?”后,邵曳戎回答,“当时在桥面上铁路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
作为一夜红遍大江南北的特警偶像,邵队长昨天何止迎来这一位记者。《新京报》也在
关心违令细节,得到的答案同样是“他们提出要把车厢吊到地面搜救,我们坚持要在桥
面搜救。当时一个(指挥)搜救的铁路部门的人,有这么个讲法”。文末,这份京城报
纸的记者终于发问“当时救援现场指挥权归谁?是铁道部门还是公安部门?”,记录的
邵曳戎回答情形是:“谁指挥都一样,(顿了一顿)不管是谁指挥,我都会救人。”
《新快报》和《东方早报》都截取邵曳戎接受央视采访时的画面为头版主图。根据《东
方时空》昨夜播出记录,这位温州警察对自己对抗上级指令的说法并不认同,强调“从
事故发生后,一直在紧张施救,没有人发出什么具体的指令,也没有人要求拆解列车”
。根据他的出镜说法,“我们没有接到(停止生命探测的指令),我们只接到要争分夺
秒,绝不放弃,要找遍所有的车厢,每一个角落”,而现场分歧只是在于现场一个铁路
工作人员提出,要先把16号车厢用吊机吊到桥下再搜救,“我们坚持在桥面上施救”。
不过,这些显得冲突不那么激烈的说法,被《都市快报》的认证微博所否认。根据这份
浙江畅销报纸今早公布的警方文件,内容显示“铁路部门为了争取早点通车,在清理最
后几节受损车厢时,要采取切割车厢清理铁路轨道……由于邵支的强烈反对,铁路部门
停止了切割的办法”。
无论这些违令细节有无出入,加诸邵曳戎身上的已尽是“共和国脊梁”般的赞美。《新
京报》允许作者一边批评“将车厢吊起来”的指令是多么草率,一边表扬特警支队长拒
绝上级指令“既出于个人的朴素情感,同样也是职责的担当”;《京华时报》评论员强
调邵曳戎等人正是用良知和责任,在实践“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东方早报》那篇头
条评论《这不是生命奇迹是责任奇迹》更是得到腾讯力推,鲁宁以“讪讪”形容王勇平
的“奇迹”之答,认定“小伊伊之所以能在事故发生约20小时后被发现,正是温州特警
支队长邵曳戎敢于顶住‘压力’,抗拒有关‘指令’,贯彻中央主要领导指示的必然结
果”。
中央主要领导的指示已经化作了司法机关的行动。新华社今早发稿,称最高人民检察院
有关部门负责人7月27日确认,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
查组成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已派员赶赴温州参与事故调查工作。不过,根据《21世纪
经济报道》头条报道所言,法律界仍不满足地呼吁,“事故调查,铁道部回避,人大进
场”。
事发三日,对事故原因的探寻是调查记者们的最大目标,《新闻晨报》声称“动车追尾
事故前车司机正接受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而《南都周刊》已在《死亡快车》中作出结
论:“种种迹象表明,此次事故很可能是一起因调度人员下令不当的责任事故”。
而那些生命故事就更加让人感怀凋零。在记述了两个年轻大学生的人生最后一天后,《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最后三段如下:
“23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连忙从厨房跑去接电话,
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电话里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听
筒里只传来一点极其轻微的声响。这个以为马上就能见到女儿的母亲以为,那只是手机
信号出了问题。似乎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的
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
1 (共1页)
进入ChinaNew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李毅:中共国安的威胁曝露了什么 (转载)反对票不该是奇迹
停止处理任志强 中纪委反击中宣部(组图) (转载)张德江下令停止搜救
官员酒驾被查“躲猫猫” 同车曾撞死人处长称要整死记者撞死两人补偿六百,公众不满铁路司法由来已久
苹果价格泡沫破裂 大量积压低价销售自从朱镕基挑战了利益集团之后,总理的实权就消失了
温州市敏感词机关因全力救援处置7?23事故获嘉奖zz从新闻看温州事故搜救探索之疑
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到底是谁?特警拒指令坚持原地清理发现追尾动车幸存女童
建议大家给邵曳戎写信嘉奖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
邵曳戎跟当年打百团大战的彭德怀一样还要不要脸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事故话题: 邵曳话题: 铁路部门话题: 赔偿话题: 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