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hina版 - 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主题
2003年世界经济评述:最大的看点要属中国unidentified_title
[转载] 中国实力 1 (转)unidentified_title
[转载] 中国实力 2 (转)unidentified_title
[转载] 中国实力 3 (转)unidentified_title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西方话题: 发展中国家话题: 中国话题: 世界
进入Chi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u***************r
发帖数: 11227
1
发信人: inorout(进出), 信区: China
标题: 说说为啥中国不受发达国家待见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Oct 16 08:55:46 2017,GMT)
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除了知乎网站上宁南山先生所说的中国产业对发达国家
形成冲击和挤压外,还有以下制度、理念方面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崛起在政治上对西方殖民体系的冲击和瓦解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首先明确当今的国际政治结构现实。在此特别引用知名美国作家
、国际社会活动家、时政评论家、电影制作人和战地记者,安德烈·弗尔切克(Andre
Vltchek)先生对当今国际政治结构的解读,他说:这(当今世界)是一个西方国家,也就
是北美白人、欧洲白人等的国家及美国等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统治下的世界,其余的都是
被统治的。在西方眼里,整个世界都是西方的奶酪,其他人都低欧美白人一等,需要被
其统治。几百年来,西方侵略了多少国家和地区,二战之前的世界势力分布地图展示得
清清楚楚,基本上达到了绝对控制和奴役整个世界的程度。今天,我们不仅面临着西方
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而且还有意识形态、精神和文化的控制,这与二战前的形势也基
本相同。”因此,中国崛起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反抗西方殖民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过程。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人民反对
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造成前所未有的冲
击,致使其迅速瓦解。 对此,欧美帝国主义者自然对新中国恨之入骨。
二、对外政策理念上的差异也是西方不能容忍的,因为中方的政策主张体现了公平、公
正、尊重、包容、互利共嬴的精神;而西方列强则要竭力维护几百年来其通过武力建立
起来的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继续压迫、剥削发展中国家
(一)双方外交政策迥异,中方政策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互助的原则,深
入人心,西方外交政策盛气凌人,以大欺小,不得人心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首先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国与国相处及交往的基本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积
极相应,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在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欧美列强眼
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束缚其手脚的“紧箍咒”。因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也只适用于列强内部,而对待外部世界,几百年来,西
方向来是凭借坚船利炮开道,靠武力说话,至于要求他们与外部世界“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则纯属天方夜谭,无异于与虎谋皮。中国在拥有核武器的第一时间便但向国际社
会做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并声明中国
研制核武器的目标是为了粉碎核威胁、制止核战争、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世界和平。而
美国拥核是为了推行霸权,不时对他国进行赤裸裸的核威胁、核讹诈。中国拥核对美国
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震慑和掣肘,迫使美方不再以核威胁中国。
(二)双方在对外经济援助、经济合作方面也有明显差异
中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金融、技术合作,不附加任
何政治条件;而欧美发达国家却习惯趁火打劫,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技术转让时
往往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干涉别国内政,以攫取政治、经济利益。发展中国家认识到
发达国家的险恶用心后,极力避免与西方合作,纷纷转向中方,与中方开展合作,导致
西方利益受损,西方因此迁怒中国。
如今我们已在众多国际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呈现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态势,自
然令他们有点“吃不消”,更让他们耿耿于怀的是中国已在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一
带一路建设、金砖国家集团、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丝路基金等重要组织中居于主导
地位,聚拢和团结了一大批“小伙伴”,这种现实使西方在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更是雪上
加霜。更为甚者,尽管美国百般阻挠,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还是吸引了西方阵营中的重要
成员广范参与,经济利益的诱惑造成其内部的分化……他们默默地对美国说:有钱不赚
是傻子!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亚投行,不仅是一个普通金融
机构,她是中国作为主要发起国和主要投资方国际性银行,是世界近代史上首个发展中
国家占主导地位的银行。这将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加强发展中国家
在参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亚投行的成立和未来的成功,
结束了发达国家长期来利用金融杠杆“支配”、“奴役”和“殖民”发展中国家的历史
,开创了平等、公平和尊重的合作与稳定的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亚投行具有强烈的
国际政治意义。他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垄断,否定了其利用金融杠杆对发
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干预的一贯做法,将有力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一步向公正合理
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借助其对国际金融的主导,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时,往往附加
苛刻的政治条件,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以援助筹码要挟发展中国家按西方规则行事
,以便牢牢控制发展中国家。正如中亚国家一位领导人所形容的:“我们每获得一笔援
助,我们仅有的一点独立就一点一点地被夺走。”(《环球时报》 2004年12月10日 第
七版 文章:美向独联体渗透:援助计划多 培植反对派 )
三、中国的崛起也宣告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一步步破除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
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崇拜”和“迷信”,坚定了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
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信,对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销蚀作用
西方当初信心百倍地宣称:社会主义将完全失败,自由民主制度将普及全球,成为最完
美的社会制度;从此,世界将只有历史事件,不会有社会变革;人类历史至此终结。西方
模式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世界各国无一不回归西方价值观。但事实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西
方阵营乘胜追击,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对中国进行制裁并展开疯狂围攻,企图让中
国步苏联后尘;国内也发生影响稳定的动乱,面对严峻形势,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不但
稳住阵脚,站稳脚根,让西方产生了“功亏一篑”“功败垂成”的懊恼。之后更是逆势
而上,一次次宣告“中国崩溃论”的破产。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形势可谓一枝独秀
,愈加引人注目,也更让美国寝食难安,“中国威胁”的论调不绝于耳。面对中国的“
威胁”,前美国防部长卡特把美对中国的战略态势比喻成“宛如与前苏联持续近50年的
冷战对峙”。他说:“这将是坚决、温和但强有力的长期对抗,……会持续好些年。”
“我们的亚太再平衡不会浅尝辄止,而会长期进行。中美在南海的行动与反应不过是时
代大格局中的一部分,中国的“内部逻辑”与社会终将改变,那时一切将会画上句号。
稍早卡特还曾说,美国军机与军舰在南海巡航只是更宏大计划的冰山一角,“亚太再平
衡”远不只是执行自由航行权,而是外交、经济与军事齐头并进。卡特的几次讲话大概
是迄今为止美国高官对华冷战思维最全面的公开阐述。由此可见,伴随着中国逐渐发展
为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坚决维护
自身合法利益和权益,还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
方向迈进,而实现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要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因此与西方冲突
在所难免,并将长期存在。
中国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中的进步力量,成为西方霸权的重要平衡者,被他们视为“最
大障碍。最后引用知名美国作家、国际社会活动家、时政评论家、电影制作人和战地记
者,安德烈·弗尔切克先生的忠告作为警示:大国要独立自主,就必须自尊自强,具有大
国精神。面对西方的强盗霸权,中国要联合其它被压迫的国家和地区,共同与西方霸权强
盗积极斗争。只要发奋图强,先进且强大起来,自然会让西方的制裁自动失效,甚至必要
时还可以反制裁西方,乃至使西方顺服,直至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
1 (共1页)
进入Chi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unidentified_title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unidentified_titleunidentified_title
2003年世界经济评述:最大的看点要属中国unidentified_title
[转载] 中国实力 1 (转)unidentified_title
[转载] 中国实力 2 (转)unidentified_title
[转载] 中国实力 3 (转)unidentified_title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西方话题: 发展中国家话题: 中国话题: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