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Biology版 - 韩春雨事件梳理
相关主题
This email on ngAgo was sent to the ISTT mailing list----pretty damning【记录历史】NgAgo’2016 第二阶段 Milestones
韩春雨是第二个小保方-业界专家的信 (转载)新手问一个问题:如果NgAgo是真的,它对比cripr强在什么地方?
140个实验室重复韩春雨技术,只有仇子龙说成功了韩春雨终于撤稿了
韩春雨的NgAgo效率怎么样?有人试过么?《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Google论坛上对韩春雨最新的质疑看看老外怎么评价韩春雨的NgAgo
韩春雨的NgAgo幻影的破灭Mitbbs水平挺高的,纯从科学家角度质疑韩春雨
【记录历史】谁重复验证了NgAgo?韩文到底有没有被重复?
【记录历史】NgAgo’2016 – 第一阶段Milestones修订版Re: Ng-Ago 重复进展(集合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ngago话题: 春雨话题: ago话题: gaetan话题: crispr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n
发帖数: 390
1
2016年5月,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基因编
辑技术,当时成为NgAgo。这篇报道轰动一时,被称为诺贝尔级别的发现,国内多家媒
体和自媒体争相报道,韩春雨被作为三流高校土博也能做一流科研的典型。
根据韩春雨的报道,通过将AGO蛋白与DNA片段结合,知道AGO剪切目标DNA,基因编辑的
效率超过当时风头正劲的CRISPR系统。而且,由于不熟PAM序列的限制,NgAgo的应用前
景明显优于CRISPR。
2016年6月2日,韩春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报告厅内介绍NgAgo时说道:“实验可控性非
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
然而,在韩春雨的文章发表后仅仅一个月,便出现了实验无法重复的传言,方舟子开始
在新语丝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多点质疑,包括对韩春雨声称的已经有多个实验室重复出
图4结果的声明表示质疑等等。
对此,韩春雨立即做出了回应如下:
我目前仍只有一个做实验的小团队,无法做好服务性工作,一天十几个个电话我都是
重复的以下内容:----所谓高超的技巧,其实也很简单,细胞做好检测,不要有寄生菌
污染,不要有支原体污染(Ago系统对污染特别敏感---特别是单转guide假阳性---我非
常确定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单转guid不会影响GFP表达,假阴性也大多因为细胞污染
,假阳性和假阴性我都遇到过,国内买的细胞我就不吐槽了),转染用的质粒质量要好
(可用30ngGFP转细胞,若是均一且效率高表明质量好,强弱不均一则表明质量差,越
不均一表明质量越差),guide磷酸化完全(没有磷酸化不能load和切割---谢谢印证我
的Fig2结果,至于怎么检测,自己跑个PAGE看看---),特别的,对于Fig4,也是几乎
惟一算是有难度的,就是控制转染时的细胞密度和用血清控制细胞生长,时间稍长,毕
竟NgAgo未经过系统的密码子优化---照着online method上protocol for genome
editing and T7E1做(小经验,PCR最好不要有引物二聚体,如果引物二聚体多请重设
引物;PCR产物直接回收最好不跑胶回收,可能跟ago切24bp有关,设好对照!)---银
染分辨率高,可以排除T7E1假阳性,能做出预期条带后请用PCR产物去测序--------欢
迎大家广泛使用此系统,并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附,addgen上的质粒,可以直接
用作基因组编辑。再次强调,不加NgAgo,就能抑制GFP,是假阳性,是细胞出问题了(
谢天谢地不但我自己而且审稿人也有这个对照)出现假阳性的细胞切基因组就没戏了。
对于Fig4,若是不习惯做银染,也可以直接做KI:doner 用GFPcoden+polyA signal,
前后加几个保护性的碱基---从GFP-N1扩出来连到T-vector上,再从此doner-Tvector上
扩(防止GFP-N1污染的假阳性)出来纯化,500-800ng共转(for each well of 24
well plate)。
随后的一个月里,多家实验室表示NgAgo有效。2017年7月,Gaetan Brugio在Twitter表
示,初步PCR结果显示NgAgo实验在小鼠身上有效。几乎同时,有消息称新德里的基因与
综合生物研究所的Debojyoti Chakraborty博士已经成功重复实验。20日下午,北京交
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刘峰在科学网发表博文称:“我刚和上海神经所@仇
子龙研究员确认,他重复了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师的试验。” 而韩春雨则在各类报
告上继续声称,需要超高的实验技巧才能重复实验。同时,韩春雨也表示NgAgo系统不
够稳定,需要进一步完善,将会继续开发优化的NgAgo2.0版本。
然而,仅仅在同一个月的7月29日,Gaetan Brugio撰写长文描述自己的研究经历,表示
自己得出结论韩春雨的实验无法重复,而且韩在论文中所说自相矛盾,国际转基因技术
协会创建者Lluis Montoliu根据Gaetan Brugio和自己实验室的结果,向国际转基因技
术协会会员发出一封公开信,建议停止继续试图验证韩春雨的实验,不要再浪费时间、
金钱、人员和项目。信件原文如下:
From: [email protected] on behalf of Lluis
Montoliu To: ISTT List
Subject: [ISTT_list] Great disappointment with Ago: Long life to
CRISPR !
Date: Friday, July 29, 2016 9:49:22 AM
Dear colleagues,
the publication by Gao et al in May in Nature Biotechnolog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36078 triggered an enormous
expectation. This Chinese team led by Chunyu Huan reported that the
Argonaute (Ago) protein from a rare haloarchaea,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NgAgo) would efficiently work for gene editing purposes in
human cells. Ago had been described as an DNA-guided endonucleases two
years before, through a Dutch-Spanish microbiologist collaborating
team (Swarts et al. 2014, Natur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31762).
On paper, the new (fourth) Gene Editing system looked great. An
endonuclease, using ssDNA guides (5' phosphorylated though) and not
RNA guides, without a PAM, requiring 24 nucleotides (and not 20nt),
hence with higher specificity, and apparently with fewer off-target
issues, since modifications in just one position of the DNA guide
resulted in >90% decrease of the protein activity.
On paper.
I must confess we read the Huan paper in my lab with some
disappointment, after two years battling, unsuccessfully, with Ago
from Thermus, through a collaboration with my friend and colleague J.
Berenguer, from the neighbouring reserch centre CBMSO, and one of the
co-authors of the Nature 2014 paper. We had been scooped. We
repeteadly failed to find any gene editing activity using Ago from
Thermus thermophilus (TtAgo) in mammalian cells, through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and we didn't understand why, though we always suspected
that these proteins would not be too comfortable at "too cold"
temperatures as physiological +37C. After reading the Gao paper we
concluded we simply missed the right bug and congratulated them for
being smarter and lucky and for finding this archaea. Perhaps the
trick was in using NgAgo instead of TtAgo.
Shortly after NgAgo was released from Addgene, beginning of June, many
labs, including mine, jumped onto it to try experiencing the
anticipated great expectations and joy associated with this new tool
of prokaryotic origin. But soon it was clear that something wasn't
quite right. Rumours began spreading during June and July at congresses,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list emails and discussions groups that NgAgo
didn't appear to work as reported. Actually, didn't work at all. Some
colleagues that I absolutely trust at scientit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started to indicate that they could not reproduce Huan's paper
results.
At the recent TAGC meeting (where IMGS was contributing to, merging in
along with other Genetics Societies) Gaetan Burgio, from ANU, Camberra,
Australia, presented some very preliminary data with a gel with some
intermediate bands that would suggest NgAgo would be working and
editing at the expected places. But, shortly thereafter, Gaetan
engaged his lab in an OpenScience project, tried to characterize all
these bands and.... found nothing. So, again, another evidence
confirming NgAgo is not working as a gene-editing tool.
Gaeatan just released today his experience using NgAgo, openly sharing
his failures and providing details and some explanations for them.
My experience with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NgAgo) Gaetan
Burgio Group leader at JCSMR, ANU
https://medium.com/@GaetanBurgio/my-experience-with-natronobacterium-g
regoryi-argonaute-ngago-3ed8909b410c#.bo9y6mf9u
At first, KUDOS to Gaetan. Many thanks to him for sharing their
efforts trying to confirm some gene-editing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NgAgo. There is apparently none. In his view, NgAgo might be working
as a ligase at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Similar to our negative
results using TtAgo it would appear that NgAgo requires some higher
temperatures to work as initially reported. This of course seeds some
doubts on the Gao et al. publication and Gaetan, among other, is
requesting to Nature Biotechnology to request the Huan's lab to reveal
and share their raw data. We will see this part of the history how it
develops...
But, now, the most important message to convey is: NgAgo does not work
for gene editing in mammalian cells. Be aware and do not waste your
time, your money, your peoople and projects. If anyone has any
positive hint suggesting Ago is indeed working as a genomic editor,
please share the results, for the sake of Open Science, as Gaetan
beautifully and most generously did. Many thanks to Gaetan!
Unfortunately, this is a great disappointment. But, it also highlights
the uniqueness and the robustness of the CRISPR-Cas systems.
Long life to CRISPR!
Lluis phone: +49621- 1703 6210/62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r. Lluis Montoliu
Investigador Cientifico - Research Scientist
CSIC Centro Nacional de Biotecnologia (CNB-CSIC)
Campus de Cantoblanco
C/ Darwin, 3
28049 Madrid (Spain)
Tel. +34-91-5854844 / Fax +34-91-5854506
e-mail: [email protected]
WEB: http://www.cnb.csic.es/~montoliu/
U756 CIBERER: http://www.ciberer.es
Spanish EMMA node: http://www.infrafrontier.eu
ISTT: http://www.transtechsociety.org
At present, I would recommend everyone abandoning any project
involving the use of NgAgo. And avoid wasting time, money, animals and
people. Results are clear in many labs. The results we have in Madrid
are that TtAgo does not work in mammalian cells. The results that
Gaetan has in Australia are that NgAgo does not work in mammalian cells.
I know of many other colleagues who also tried and failed, but have
not reported these failures publicly. This is why I posted this message.
I think Ago might have some potential but we don't seem to have found
yet the adequate version of it (or the right bug).
As a side history, Francis Mojica struggled to find Grants to support
his pioneer experiments with CRISPR and got a couple of projects
turned down. That is why, instead of using Streptococcus pyogenes
(Doudna and Charpentier) or thermophilus (Siksnys), buga more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o grow, he chose to work in Escherichia coli
CRISPR systems, and faced many difficulties, only to find out, many
years later that E.coli CRISPR-Cas system was of type I (not type II,
as Cas9) and, furthermore, was mostly inactive.
Please, let's focus in CRISPR-Cas9, Cpf1, C2c2,... et al... and leave
alone Ago while microbiologists don't find out the right one.
Lluis
a*********n
发帖数: 390
2
虽然面临国际媒体的多方质疑,当时的国内舆论却是一边到的支持韩春雨,韩春雨一开
始还积极回应,后来便回复“学校不让我说”,河北科技大学显然对韩春雨的应对方式
并不满意。此时,韩春雨已经被推荐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候选人,河
北科技大学的“基因编辑”已入选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饶毅对韩春雨的
成果高度称赞,有网友认为饶毅的肯定对韩春雨快速晋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就韩春雨事件发表声明称,“对于人们提出的任
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
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同时,声明指出,“作为在自然
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
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对于nature biotechnology的回应,本来属于正常的学术态度,然而国内媒体反应强烈
,将韩春雨的结果和民族情结连接在一起,很多民众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的一次打压,
《中国科学报》甘晓发文《无论韩春雨的实验最终被证明能够或者不能够重复,都是基
因编辑领域的一次重大进步!》,文中认为“无论“确认”还是“证伪”,都可能代表
了科学的进步,都是科学的胜利。”并表示民众对韩春雨的怀疑缺乏理性:“一名叫
Lluis Montoliu的西班牙科学家在得知澳大利亚研究者公布负面结果后高呼
“CRISPR万岁”,在中国也有不明真相的网友称“国家的科研经费就这样被骗子们消费
掉了””。东方网刊文《上海专家如何看韩春雨风波?裴钢院士:不要捧杀和棒杀》,
表示“科学有着自我纠错的能力” “即使所有的科学家包括韩春雨本人,都无法重复
这一实验,也还有两种情形,一是有意造假,二是无意错误。因为科学实验也有失误的
时候。” “给年轻人多点宽松的科研环境。”
此时,韩春雨对重复试验仍然充满信心,他在7月31日的采访中曾表示:目前来说,实
验的操作确实不那么容易,未来让实验实现起来更容易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央
视的采访中,韩春雨曾表示自己“是一个孤僻的人。他的爱好包括收集茶叶和弹奏古琴
。他不喜欢旅行,从没有离开过中国:今年3月去杭州拜访一个合作者是他活到42岁第
一次坐飞机。在其论文发表之前,“没有人知道我””。然而,根据参加国韩报告会的
同行描述,韩春雨的报告中吹嘘的成分极大,可以将很简单的技术讲的非常复杂难以理
解。
河北科技大学则表示将调查此事,并承诺1个月内要求韩春雨重复实验。然而据此1个月
后,韩春雨并未公布任何重复实验结果的信息。
a*********n
发帖数: 390
3
2016年8月8日,《nature》杂志发文,公布了最近的调查结果,表示有几家中国实验室
已经致电表示实验可以重复,然而这几家实验室却并不愿意透露姓名。仇子龙也表示,
虽然可以重复,但是远远无法达到韩春雨的效果。
2016年8月11日,国内媒体《澎湃新闻》发声支持韩春雨,以“韩春雨瘦了,一位接近
他的人说,最近韩春雨经常做实验到凌晨两三点钟。”为开头发表了长文《实验室外对
话韩春雨》,在对韩春雨的访谈中,对韩春雨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描述了韩春雨
“默默无闻坐了10年冷板凳”和发布论文后“经常收到恐吓电话和短信”的遭遇以及“
父亲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哥哥韩田鹿是河北大学教授”的家世。并引用韩春雨原话“
公布也没用,那不等于韩寒公布手稿吗?”。并将韩不愿意公布实验细节归结为商业因
素。文中报道韩春雨拒绝国外生物巨头的收买,并获得了国家下拨的300万专项基金,
表示韩春雨是“最适合科学研究的那一类人”。
在此文发表后一周内,国内多名学者针对韩春雨的报道开始发文,指责河北科技大学和
韩春雨的态度,支持方舟子的打假活动。周宏发表《韩春雨自比韩寒等于承认自己的科
学实验纯属虚构》,指责韩春雨的谩骂行为:“人家只是直接说出没能重复出他的那个
实验,就成了“傲慢与偏见”。”并指出韩春雨在利用自己的草根身份博取同情。
2016年8月8日,韩春雨向非营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
并补充了数项应当注意的问题。不过,丹麦奥胡斯大学的蔡宇伽后来告诉澎湃新闻,他
根据新旧版本,两次试图重复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2016年8月9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性资金安排。
2016年8月19日,虽然面临多方质疑,河北省政府已然授予春雨“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并发表长文“ [美丽河北·最美教师]韩春雨: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称赞韩春雨“
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做好科研和教学”。
2016年8月31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题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
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公开招标》的公告,项目预算1958万。
2016年9月6日,河北科技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校长孙鹤旭发表演讲,提到:“(学
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
一样的年轻老师。”
a*********n
发帖数: 390
4
2016年9月5日,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称,《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并否
认了之前1个月内的期限的说法。然而,9月6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
珺告诉记者:“对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我们目前还维持之前的官方回应,尚未有新的
结果公布。”
同一个月,吉首医学院秧茂盛发文,矛头直指韩春雨和涉事单位浙江大学、河北科技大
学,认为两所学校未能尽调查核实的责任,并批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不作为,认为
有关部门期望“使用“拖”字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同时,周宏则
再次发文《“木桌子效应”成了韩春雨实验无人能够重复的护身符?》批评韩春雨“无
视目前国外没有一家实验室能够重复他的实验才要求其公布全部实验数据让大家看看他
的实验是真是假这个基本事实,一边捂紧盖子生怕被人窥见其中秘辛,一边又声称他知
道国内已有多少实家验室重复出来了”,认为“刚被《自然》打脸,他就获得了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些怪现象表明,韩春雨的确获得了一个护身的神符。”
2016年10月,《澎湃新闻》发文《河北科大副教授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恐遭弃用:数百
个基因重复失败》,文中报道多名PI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10多万人民币、操作重
复实验的学生几十天的时间、实验室其他项目放缓的进度,这些都折算在重复NgAgo实
验失败的成本里。” “国内外有几百个实验室进行NgAgo实验,加上人力成本,所耗费
的资金或许可达几亿美元” “独立地在重复,严格地按照他(韩春雨)发表的细胞系
,他发表的序列和他描述的方法,我们也尝试了去改进,但没有阳性结果。”其中两名
PI则表示韩春雨给出的质粒和上传Addgene的质粒不相符,而且上传序列中出现了多个
缺失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片段。而韩春雨则在一段电话录音中声称,NgAgo的成功会让
CRISPR蒙受几个亿的资金损失,暗示收到了CRISPR阵营的打压。
同一个月,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时,仍然坚持认为实验无法重复是其他实验
室技术不过关的原因,在记者问道“您自己重复过这个实验吗”的时候,韩春雨回答“
当然,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
10月10日,12名学者实名发声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针对韩春雨的“他们(指实验重
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12名学者描述了自己的研究经过,在同样的细胞系,同样的gDNA, 针对同样的目标基
因进行编辑时,但仍然没有得到阳性结果。对此,韩春雨回复:“科学是渐进的。目前
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Ago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具有防御机制,现在很多机制不
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
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
11日,饶毅邵峰发表公开信“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信中说明他们从9月份
就在和河北科技大学孙鹤旭校长沟通,然而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信的形式进行交流
。绍峰表示他的实验室并未尝试NgAgo,呼吁河北科技大学认真面对此事,并号召社会
按照正规学术流程处理这次事件。
15日,在13位国内科学家实名质疑后,沈啸通过凤凰资讯发声,“如果最后证明文章的
东西是虚构的,我表示非常遗憾,我参与到里面了,我不会逃避这个责任。”沈啸在采
访中厘清了其参与实验的情况,他的工作在于对实验的设计提供建议并协助论文撰写,
并未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他所看到的也是论文中呈现出的数据。
同日,宁波现代金报刊登文章《能不能给韩春雨多一些耐心》,文中写明“如果韩春雨
的研究成果,未来得到确认的话,那么现在围绕着他的种种纷扰,会不会影响他对科研
的投入,影响科研的展?”
“如果只是通过错误的实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只是科研能力等问题;如果是故意造
假,那就涉及学术人品问题,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对于科学而言,这两点必须厘清,
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容易误伤。”
此时,韩春雨已经当选为河北科协副主席,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教师,以及获得100万元
国家自然基金。河北科大也跟着沾光,获得了河北发改委2.24亿元的财政拨款,用于建设
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
a*********n
发帖数: 390
5
2016年10月12日,中青报发表文章《保护韩春雨不意味着不知真假》,认为韩春雨针对
质疑表现出了“不与人争辩的态度”,“质疑韩春雨的科学家们是出于嫉妒”,呼吁回
归科学理性,“请给韩春雨多一点时间证明”,对此,作者周宏怒批“在中国抢占了大
喇叭叽里呱啦宣传的某些人的科学精神不过是“嗑噱”精神”,并认为“造假者急吼吼
想用“多一些耐心”为韩春雨缝制一件厚实的防弹衣”。
此后的10月下半月到11月,各大官媒依此发表文章呼吁社会冷静对待和保持耐心,周宏
,方舟子,秧茂盛等则连续发文针对韩春雨和维护韩春雨的媒体。国搜发表文章《对于
韩春雨基因测序实验的结果: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尊重》,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项目,都
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因为别人有不同看法而灰心泄气,更不能把科研精力用到相互争
论上面去。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否则,那些喜欢围观和充当看客的人,就会从中找到
漏洞。”针对这篇文章,周宏表示,韩春雨就没测过序。
a*********n
发帖数: 390
6
2016年11月23日,《自然》发表公开信:同行评议的论文升级了NgAgo基因编辑争议。
信中阐述一篇发表在《蛋白质与细胞》的20个作者的文章,列出了多次试图重复原始实
验但是失败的结果,而另一篇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论文表明,把NgAgo注射入斑马
鱼胚胎中,它可能只是在遏制而不是编辑基因。对此,韩春雨仍然坚持原来的主张,并
表示需要一点点时间。而《自然·生物技术》针对韩春雨的调查给出了截止期,即2017
年1月底之前完成。
2017年1月,传出NgAgo申请专利被撤回的消息,对此韩春雨表示“因为头一版本的专利
保护不够全面,写的不够好,现在有一版加强版,将会把之前的撤掉。”沈啸则回应称
,“这是正常的过程”。但同时沈啸也表示不知道专利撤回的原因。方舟子对此发表评
论“沈啸作为第一发明人,竟然不知道专利申请撤回的原因?他也不知道专利申请真假
是不是?”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
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韩春雨告诉澎湃新闻,数据是他提交给《自然-生物技术》的。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官网上宣布,其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
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消息写道:
“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在诺维信公司的真菌表达系统中已经展现出潜力。诺维
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2017年1月20日,诺维信公司就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发表声明
。声明中,诺维信表示:“我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
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确定该项技术是否适用于我们的
业务。”声明未提及是否重复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
2017年1月20日,韩国学者金镇洙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称,NgAgo能
在体外切割RNA(核糖核酸),而非如韩春雨论文所称在哺乳细胞内切割DNA(脱氧核糖
核酸)。据《自然》杂志报道,金镇洙透露已经申请了一项关于使用NgAgo进行基因沉
默的专利。
此后,NgAgo一度归于沉寂,直到半年多后的2017年8月3日,韩春雨教授主动申请NgAgo
论文撤回。此时,距离韩春雨发表论文已经有15个月。同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
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声明称,鉴于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
文已从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
评议及相关程序。团队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
展实验。
2017年8月7日,新华社特稿:韩春雨撤稿验证科学界“自净”机制,报道“韩春雨团队
一直在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工作” “这正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学术问题的最
好体现。”
a*********n
发帖数: 390
7
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发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及处理结果:“未发现
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第二天,《快报》发表评论《韩春雨其实是冤枉的,没有主动造假》,说明“该论文发
表后,韩春雨的个人住房、职称、工资待遇等均未发生变化。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
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
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
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
序办理。”
a*********n
发帖数: 390
8
2018年9月10日,澎湃新闻曝韩春雨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还欲让学生买论
文,报
道中披露了韩春雨早年买卖论文的同时,也描述了韩春雨对学术造假的不在乎,买卖论
文,逼迫学生署其妻子的名字等事迹。
P****R
发帖数: 22479
9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2018年9月10日,澎湃新闻曝韩春雨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还欲让学生买论
: 文,报
: 道中披露了韩春雨早年买卖论文的同时,也描述了韩春雨对学术造假的不在乎,买卖论
: 文,逼迫学生署其妻子的名字等事迹。

s*****j
发帖数: 6435
10
仇子龙后来就没再冒泡了?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2016年5月,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基因编
: 辑技术,当时成为NgAgo。这篇报道轰动一时,被称为诺贝尔级别的发现,国内多家媒
: 体和自媒体争相报道,韩春雨被作为三流高校土博也能做一流科研的典型。
: 根据韩春雨的报道,通过将AGO蛋白与DNA片段结合,知道AGO剪切目标DNA,基因编辑的
: 效率超过当时风头正劲的CRISPR系统。而且,由于不熟PAM序列的限制,NgAgo的应用前
: 景明显优于CRISPR。
: 2016年6月2日,韩春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报告厅内介绍NgAgo时说道:“实验可控性非
: 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
: 然而,在韩春雨的文章发表后仅仅一个月,便出现了实验无法重复的传言,方舟子开始
: 在新语丝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多点质疑,包括对韩春雨声称的已经有多个实验室重复出

1 (共1页)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NgAgo最新进展Google论坛上对韩春雨最新的质疑
Re: 韩春雨再调查|河北科大避谈学术评议,被曝曾组织论文买卖韩春雨的NgAgo幻影的破灭
黑韩春雨的长文 (转载)【记录历史】谁重复验证了NgAgo?
韩春雨再调查 河北科大避谈学术评议 被曝曾组织论文买卖【记录历史】NgAgo’2016 – 第一阶段Milestones修订版
This email on ngAgo was sent to the ISTT mailing list----pretty damning【记录历史】NgAgo’2016 第二阶段 Milestones
韩春雨是第二个小保方-业界专家的信 (转载)新手问一个问题:如果NgAgo是真的,它对比cripr强在什么地方?
140个实验室重复韩春雨技术,只有仇子龙说成功了韩春雨终于撤稿了
韩春雨的NgAgo效率怎么样?有人试过么?《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ngago话题: 春雨话题: ago话题: gaetan话题: cris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