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 发帖数: 15629 | 1 家庭出身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如果说地富反坏右分子占全国人口的5%,那么他们的子女及其近
亲就要比这个数字多好几倍。(还不算资本家、历史不清白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
,更没有算上职员、富裕中农、中农阶级的子女)。不难设想,非 红五类出身的青年
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解放前只有二百多万产业工人,
所以真正出身于血统无产阶级家庭的并不多。这一大批出身不好的青年一般不能参军,
不能做机要工作。因此,具体到个别单位,他们(非红五类)就占了绝对优势。
由于形“左”实右反动路线的影响,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同等政治待遇。特别是所谓黑七
类出身的青年,即“狗崽子”,已经成了准专政对象,他们是先天的“罪人”。在它的
影响下,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出身不好不仅低人一等,甚至被剥夺了背叛自己的家庭
、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参加红卫兵的权利。这一时期,有多少无辜青年,死于非
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衷主义观点,实际上是冷酷和虚
伪。我们不能不予以揭露、批判... 阅读全帖 |
|
w*******y 发帖数: 5704 | 2 又来一个不懂装懂的,交大西迁的历史是
1957年7月29日,交大将新方案呈交高教部,希望两地办学一个体系,统一领导,分别
办学,统筹专业设置。西安部分设置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置14个专业,并对职工、学
生、图书、设备等做了重新安排。分校后,两地又对一些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两地交
大又分别合并了一些学校。西安部分并校工作完成后共形成11个系23个专业,上海部分
并校工作完成后共形成6个系19个专业。 |
|
m**c 发帖数: 7299 | 3 北京消息人士透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因儿子在钱其琛出
任国务院主管外交的副总理期间,法国卖给台湾幻影2000新型战机,主管外交的钱其琛
,不仅没有给大陆政权做出任何相关的对策性战略调整,相反,钱其琛还包庇儿子在海
外得到了10亿美金的好处费。因钱其琛父子的共同腐败,欧洲和美洲的国家拿到了中国
大陆的许多重要的一手外交情报。
此案发生后,中共为了保住面子,让钱其琛体面的退休了。在钱其琛退休后,中纪
委将钱氏父子秘密逮捕至今。最近,中国大陆准备秘密审判钱其琛父子,在审判后很有
可能将秘密处死钱氏父子。因钱其琛的官位如此高,到底如何处置还有待于观察。
钱其琛简历
1928年1月生于天津,江苏嘉定(现上海嘉定)人。1942年10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小组
长、党支部书记。1945年至1949年任上海《大公报》社职员并任上海地下党中
学区委委员、男中学委委员,徐龙区学生区委副书记。1949年至1953年任上海
市徐汇、长宁、杨浦区委委员,共青... 阅读全帖 |
|
c*9 发帖数: 3241 | 4 萧光琰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民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二O年生于日本,后移居美
国。一九四二年五月,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
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 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
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仕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
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
一九四九年秋天,他参加了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议”、“中国学生基督协会”
等组织的活动。他产生了回到祖国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怀着崇敬和激
动的心情,给祖国的高教部写了一封信,询问祖国石油工业需要什么技术资料,他决心
为祖国的石油工业搞到一批技术资料,奉献给人民。从此后,他避开了一切社交、舍弃
了爱好的游泳、打网球、滑冰、滑雪等活动。他花了几千美元购买了翻印器材,怀着一
颗热爱祖国的心,日以继夜地搜集、翻印和整理他认为祖国需要的资料。就这样,在极
度紧张和劳累中,他整整忙了一年。赞同他,协助他,并和他怀有同样心情的人,还有
他新婚的妻子甄素辉。
一九五O年十一月,萧光琰向他久居的美国告别,几经周折,通过转道香港,终于投入
了祖...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百般委曲难求全——一个人文学者的悲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6 06:58:55 2012, 美东)
周启博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
他未能把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
有两批较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
,铸就友谊。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
而同被禁闭整肃的“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
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
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
年时潜心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
学术上当有可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7039 | 6 1994共济会专为推动和配合中国推进毁脑教改而建立的神秘跨国基金会
美国暨欧洲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
Ameson Education & Culture Exchange Foundation
这个基金会的英文命名Ameson字典查不到,是新词——英文的伟大在于每天可创造新词
meson,梅森,中介,mason,梅森,石匠,发音基本相同Ameson,作为一个独特的新词
,谐音A—梅森,“一个梅森”,双关着共济会——石匠和中介组织.
这是一家超级跨国的“慈善乐助”基金会,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中国均设有机构和
代表处。该基金会成立后的工作重点在中国,目前已经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南京、苏
州、西安、马鞍山等地设有办事处。该基金会中国总部有近200位工作人员,并有一支
由近50多名来自各国的上至原国家领导人、原国际组织(如联合国)领导人、相关部门
高级官员、全国知名专家和教授、一流专业研究人员、知名中学校长和一线资深教师和
高级文化从业人员组成强大的顾问团队队伍。 基金会在中国积极协助推进教育市场化
运动,推动教育体制和教材改革,推动英语全民化运动。这个基金会卓有成效的活动,
可以对近10年来... 阅读全帖 |
|
C*********l 发帖数: 10248 | 7 中国重点学府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获得中国中央政府鼎力支持,中国全国政
协主席贾庆林指示相关部门必须全力支持这个项目,确保它顺利推行。
首相对华特使兼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丹斯里黄家定说,厦门大学被中国教育部选为中国
第一所在国外建立分校的大学,很庆幸的,这所分校在我国建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
项教育合作项目。
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厦门大学是中国20所顶尖大学之一,首相于去年通过中
国总理温家宝邀请厦大来马设分校,该大学经过一年多探究后,终于决定在大马设立分
校。
“厦门大学是由我国著名实业家已故陈嘉庚出资兴办,它与我国社会存有特殊历史渊源
,厦大选择在我国设立分校,意味着马中人民在高教领域有进一步接触与交流。”
黄家定促成美事
厦门大学选择在大马设立分校,其背后有着一项鲜为人知的秘密,能促成这宗美事,黄
家定功不可没。
其实,黄家定早在2008年受委为厦门大学客座教授,他过去几年大力推荐及鼓励厦大在
大马设立分校,加上首相过后主动发出建分校邀请,促成这宗美事。
黄家定说,中国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对这所分校充满信心,厦大分校于2015年建竣
后,估计可吸引1万名学生就读,当...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2048 | 8 那个人上不听中央,下不听群众
廖伯康顿了一会儿,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了一下,接着说:四川主要的问题,是没有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纠编”的有关政策。比如说农村自留地问题,1959年6月中央下发
《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大集体中的小私有,在
一个长时间内是必要的,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排。而省委主要领
导却把这个文件扣下来了,不准下发。困难时期老百姓把自留地称为“救命地”,“救
命地”长拖不决,也是饿死人很多的重要原因。
廖伯康问道:1961年我们四川搞了个“新三反”,实质上就是“反瞒产私分”,不
知道是中央布置的还是四川自己搞的?杨尚昆同志说,中央根本就没有布置过什么“新
三反”。廖伯康说:事实上,从1959年起毛泽东意识到“浮夸风”问题,多次提出不得
在农民中反瞒产私分,后来中央又就此问题专门发文,可谓三令五申,但一直到1961年
上半年,四川还在各地大搞反瞒产私分,抄家抓人。省委主要领导还主观臆断,搞瞎指
挥。他在全省搞亩产万斤的“万斤亩”运动,这明明是假的,却不准人怀疑,哪个怀疑
哪个挨整,而且蛮横地说我就不相信搞不出来,我搞不出来,我的儿...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9 在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遭到批斗,并被解除一切职务,开除出党,其
后悲惨逝世。刘少奇的遭遇也被后人认为是文革当中的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而美国
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宋永毅教授对此另有看法,在其所撰《刘少奇对文化大革命的
独特贡献》中指出,中共党内的受害者和迫害者的身份常常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而
刘少奇既是文革的受害者,也是这一罪恶历史的制造者之一。
把“刘少奇”和“文化大革命的独特贡献”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似
乎是矛盾乃至残忍的。因为刘少奇无疑是文革的受害者,并被残酷地迫害致死。就数以
百万计的文革受害者的级别而言,刘少奇还毫无疑问是他们中最大的受害者—他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副主席。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文革后几乎所
有的悼念刘的文章里,都只是强调了他“最大的受害者”的身份,并强调他在六十年代
初经济政策上和毛的区别。〔1〕还进一步用经济政策上的区别来模糊和掩盖他们在政
治思想上的一致性。对于他和文化大革命的关系,却大都从他这个单一身份的角度,有
意无意地推演出毛泽东“同刘少奇主持的中共第一线领导之间分歧的发展,使党内生活
越来越不...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0 作者:万润南
胡锦涛是我的学长。四十年前,我们同在清华文艺社团,作为集中队员,我们吃在同一
个食堂、住在同一片宿舍、组织生活在同一个支部,有过一段相当亲密的接触。听到他
在耶鲁演讲开篇的一段话,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他说:
“进入耶鲁大学的校园,看到莘莘学子青春洋溢的脸庞,呼吸着书香与空气,我不仅想
起四十年前在北京清华大学度过的美好时光,学生时代对于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当年,老师们对我的教诲,同学们给我的启发,我至今仍受用不尽。”
老师们的教诲,首先是蒋南翔校长的教诲。我们刚进学校,在迎新会上,蒋校长就教诲
我们:“清华培养的学生,要在二十年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骨干作用。”当时我们很
不理解,现在我们有点明白了。耶鲁三百多年来培养出了包括五名总统在内的许多英才
,清华二十年内培养出了包括胡锦涛在内同时上岗的四名政治局常委,就单位时间的产
出而言,清华还更胜一筹。
蒋校长是如何做到这些的?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干部时采用“政治辅导员”制度。当年文
艺社团有四名辅导员:印甫盛、胡锦涛、李桂秋、任丽翰。他们当中,印和李表情冷峻
、胡和任待人温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听话、出活。他们的昵称很有...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RichPerson (我爱中科大~赚钱专业户),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海歸萧光琰一家之死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0 19:32:56 2009, 美东)
发信人: StephenKing (king fans),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海歸萧光琰一家之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0 16:44:29 2009, 美东)
萧光琰,男,48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在1968年的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
押,在连续残酷殴打后自杀身亡。三天后,他的妻子,美籍华人甄素辉,和15岁的女儿
萧络连一起自杀。
萧光琰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於民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二O年生於日本,後移居美
国。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於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於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
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
究所研... 阅读全帖 |
|
m****i 发帖数: 3406 | 12 四川省的争议人物:李井泉
发布时间:2013-11-15 00:25 作者:欧阳龙门 等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11712次
在四川的历届省委书记当中,名声最好的是赵紫阳同志,名声最差的是李井泉。
客观地说,文革前的地方官员,尤其是各省委书记,在执行中央的过左政策中,有
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李井泉同志在一味取悦上司,罔顾民间疾苦这一点上是尤其过分
的。
李井泉同志主政四川十七年(1949 –1966),一贯极左。通常是在中央已经过左
的政策上再加倍偏左。对此,白桦同志的评语是比较贴切的:“李井泉不仅不折不扣,
而且变本加厉地执行极左的方针,硬是把一个天府之国治理成一个饥饿之乡,在四川,
有口皆骂,实在是很不容易!很多四川人在“文革”中对李井泉有过冒犯,但至今不悔
。”(白桦:《我所见到的胡耀邦》)
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全国的“右派分子”人数是55万多人,占知识分子总
数的百分之十一,而四川被打成“右派分子”人数是5万余人,四川的知识分子人口比
例低于全国,“右派分子”的人口比例则远高于全国。另外还有6万多人被打成“中右
分子”。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李井泉同志是围...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1862 | 13 1962年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冒险入京反映四川大饥荒实情
林雪
2011年09月15日11:06 来源:《文摘周报》
廖伯康(1924年-),重庆市人。1943年至1947年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参加学
生运动,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革命工作。1955年
,担任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1962年,在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
任上,向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报告四川大饥荒真相,回川后受到政治打击[1],后恢
复名誉[2]。1983年,调任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常务副书记、1985年,升任重庆市委
书记。1988年,任四川省第六届政协主席。
廖伯康(时任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对杨尚昆说:“四川省委下
发的一份文件注释表明,1960年底的四川人口总数是6236万,而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
计年鉴上1957年的四川人口是7215.7万,两数相减正好约为一千万。这只是从文件上推
算出的数字,实际上恐怕不止。”
“大跃进”带来大灾难
1960年,全国性的“大跃进”已经进行了三年,人们面临的现实是,农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当年的粮食... 阅读全帖 |
|
c*9 发帖数: 3241 | 14 感觉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实际, 有点长。。。。引用文献就省掉了。
有些话现在不提倡说了,呵呵。。。
******************************
刘少奇的另一面:被遗忘的罪恶制造者
******************************
刘少奇曾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并在毛泽东退居二线时掌握大权,然而“七千人大会”使
得毛、刘矛盾爆发,毛泽东感到自己的领袖地位出现危机,于是在文革中以暴风骤雨之
势将刘少奇打倒----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遭到批斗,并被解除一切职务,开除出党,
之后悲惨逝世,刘少奇的遭遇也被后世研究者认为是文革当中的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
。对此,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宋永毅教授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在其所撰《刘少
奇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贡献:你不知道的故事》中指出,中共党内的受害者和迫害者的
身份常常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而刘少奇既是文革的受害者,也是这一罪恶历史的制
造者之一。本文
原载《文化大革命: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香港,田园书屋,2007年。以下为全文摘
录。
把“刘少奇”和“文化大革命的独特贡献”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似
乎是矛盾乃至...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15629 | 15 原题:我向中央讲实情——访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
原编者按:1949年以后,四川发生的灾难最大的莫过于1960年前的饥荒。那场持续三年
的灾难使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竟然非正常死亡1000万人左右。那是一场本来可以避
免的悲剧,要不是一批敢于讲真话的干部冲破重重阻力向党中央反映四川的真实情况,
这场悲剧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然而,这批干部却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大跃进”带来大灾难
1960年,全国性的“大跃进”已经进行了三年,人们面临的现实是,农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当年的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2870亿斤,比“大跃进” 前的1957年下降了26%
,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四川的情况更加严重。从1959年到1961年,粮食年年
大幅度减产,1961年的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231亿斤,比1958年的449亿斤下降了218亿
斤,甚至比1949年还少收30亿斤。可是,受全国政治气候的影响,当时的西南局和四川
省委主要领导仍继续执行极“左”路线,对上浮夸虚报,隐瞒四川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在四川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继续大量往省外调粮,仅1959年至1960 年三年就外
调157亿斤,...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6 作者:“往亊微痕”供稿
编者按:本网站收集了上千篇《往事微痕》的文章,内容都是当事人在反右、文革等历
次运动中亲历、亲见的事件。现将《往事微痕》文章整理后陆续发表;应读者要求部份
文章会重新刊出,以飨读者。
[一]
还有多少人记得聂元梓是谁?四十三年前文革初起时,我还是个鼻涕随处抹的小学生,
她就已大名赫赫。
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的她,在学校饭厅的东山墙上,贴出大字报,声称要把
校长陆平等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此文被毛泽东看中,钦点为“全国第一张马列
主义的大字报”。聂元梓从此平步青云。
一年之内,她成了北大的第一把手,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虽说聂元梓此时已四十挂几
,仍被尊为中国五大学生领袖之一。连毛泽东也戏称她是“老佛爷”(慈禧太后)。我
曾在照片上见过她:戴着近视眼镜,微胖的方脸透着狠劲,在成堆的红卫兵簇拥下,她
高举拳头,闹革命的劲头:十足。
在造反派圈里,她俨然坐稳了大姐大,突然又悄没声儿了。若干年后当她再度露面报端
时,头衔变作“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判刑十七年。北大教授季羡林在《牛棚杂
记》里骂她是:破鞋。传记作家叶永烈后来宣布她已病死狱中。
前年冬天,我在...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7 http://hx.cnd.org/?p=120088
摘要
人究竟能不能被改造,灵魂究竟能不能被阉割,一部东方知识分子的“苦难的历程”,
如一柄尖利无比的探头,扎进时代、社会和我们身体的根部。翻开“束星北”这部大书
,我们该想些什么呢?这样的悲剧,我们还会演多久?
2015年10月8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
率。她成为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在屠呦呦引起国人轰动的时候,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就有
一位最有希望向诺贝尔物理奖冲刺的科学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玻尔对他极
为器重,他的天赋极高,他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老师。李政
道曾经多次说过,没有他的这位老师,他就不会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
他向物理学的前沿发起过一次次冲刺,但是,他的美梦被一次次的政治运动碾得粉碎:
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极右派,被管制分子。他被整整改造了20年,他写过无数次检查
,他拉过平车,修过水库,打扫了厕所许多年。
他的名字叫束星北。
... 阅读全帖 |
|
m*******2 发帖数: 503 | 18 在文革初期遇害的32名大学领导人。赵宗复,太原工学院院长1966年6月21日 江隆基,
兰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6月25日 高芸生,北京钢铁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
7月6日 陈传纲,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1966年7月 郑思群,重庆大学校长
兼党委书记1966年8月2日 李敬仪,南京师范学院教务长兼党委副书记1966年8月3日 李
达,武汉大学校长1966年8月24日......
一,江隆基在文革中的遭遇
江隆基,男,1905年生,兰州大学校长及中共党委书记,1966年6月初开始遭到“斗争
”,6月25日自杀,时年61岁。笔者收集到三份文革初期兰州大学的人印发的关于该校
文革发展的材料,可以从中发现,作为大学领导人,江隆基在文革中的遭遇相当典型。
1966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文革的一系列的会议之后,江隆基被中共甘肃省委确
定为文革的重点攻击对象。在其他省,也由中共省委定出了这样的名单。这些名单上的
人主要是教育界文化界的一些人物,比如,后来和妻子李敬仪一起被打死的江苏省的教
育厅厅长吴天石(请看他们的条目),也是这样。
1966年5月10日,兰州大学召开“声...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19 作者:沈志华
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国
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无疑是冷战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讨
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所采取的方针。本文使用的材料
,除了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外,还有一些俄国的档案文件和当事人口述史料,而这些是很
多中国研究者没有看到或引用过的重要资料。在研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笔者拟考察
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方针及其形成的基础、变化的原因,以求对这
一课题。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斯大林绝对没有想到,还在苏联第一次核试验之前,中共就知道莫斯科已经掌握了核技
术,甚至提出了参观核设施的要求。斯大林拒绝了刘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访苏期间提
出的这一要求,作为补偿,苏联人请中共代表团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记录片。不仅如此
,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的意愿。苏联外交部起草的中苏同盟条
约(第二稿)信心十足地提到,当缔约国的一方被迫采取军事行动时,“另一方即尽其
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在苏联刚刚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这种说法无... 阅读全帖 |
|
|
z**********e 发帖数: 22064 | 21 反动学术“权威”翦伯赞其人
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革命造反团《文革风云》1967.6
反共老手剪伯赞【注意:这个字是故意写成这样的】的反动政治立场和他的资产阶级世
界观,没落阶级的腐朽生活密切相关。他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决非偶然,完全
出自他反动的阶级本性。
剪伯赞很早就混进党内,但没有一点共产党人的气味。当他在60年公开党员身份时,很
多人大为吃惊,没想到像他这样的人也是党员。但是他自己却以“特殊党员”自居,从
不参加组织生活。甚至连党费也懒得交。
剪伯赞妄自尊大,“官气”十足。六一年,他到政协看周信芳演唱的京戏,因服务员没
让他坐前六排中央首长坐的座位,竟勃然大怒,转身就退出会场,出场后还愤愤不平地
立下了誓言:“我这一辈子再也不看周信芳的戏了!”又有一次他到中央民委去,因传
达员不认识他,询问了一下,竟遭到他一顿臭骂。
剪伯赞一贯喜欢自吹自擂,夜郎自大,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在五八年“双反”运动中
,历史系师生贴了他许多大字报批评他骄傲自大。他看后暴跳如雷,玩弄了“阿Q”的
精神胜利法,以流氓无赖的口吻拒绝了大家的批评。他说:“当我看到许多批评我的大
字报时,我就想,还有许多贴我...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334 | 22 工作组的工作方针是由刘少奇的中央制定的。六月三日,刘少奇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
大会议。提出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大字报不要上街、不要搞示威游行、不要串联等八
条规定。同意北京市委向北京市大学、中学派出工作组,领导文革运动。进住清华大学
的工作组以王光美在幕后为首的,在学生们心里工作组是代表党中央毛主席的。工作组
进驻后领导运动的方法很快受到学生的致疑,
下面看蒯大富自述:当时我们整天研究社论啊,研究来研究去。一条一条对照,发现工
作组的所作所为和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不一样,我们就按照中央的指示,经过分析,发
现工作组的所作所为,竟然和彭真挥舞的五条大棒相同,我们觉得问题非常严重!于是
从中央的报纸上,抄下一些段落,来批判工作组的五条大棒,写成《工作组往哪里去?
》的大字报。内容如下:
一场严重的斗争又开始了!
清华大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工作组是九日晚上进校的,当日晚上,当我们听到这
个消息后,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但是,我们只高兴了几个小时。工作组到校已整整六
天了,大批工作队员都干了些什么呢?是否促进了我校文化大革命?是否能把我校文化
大革命引向最后胜利?这是每个革命左派、广大师生必须认真...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12685 | 23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
阶级革命家,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
员,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同志,因病于2017年5月9日22时06分在北京逝
世,享年90岁。
简历:
钱其琛,男,汉族,1928年1月生于天津,江苏嘉定(现上海嘉定)人。1942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
曾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42—1945 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
1945—1949 任上海《大公报》社职员并任上海地下党中学区委委员、男中学委委
员,徐龙区学生区委副书记
1949—1953 任上海市徐汇、长宁、杨浦区委委员,共青团徐汇、长宁、杨浦区委
书记
1953—1954 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54—1955在苏联中央团校学习
1955—1963 任驻苏联使馆二秘、留学生处副主任、研究室主任
1963—1966 任高教部留学生司处长、对外司副司长
1966—1972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下放“五七”... 阅读全帖 |
|
T****t 发帖数: 11162 | 24 兰州大学的名校焦虑:教师流失多指标落后同类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
2017-06-01 01:23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区45公里外的国家级贫困县榆中县夏官营镇
1981年,山东考生薛德胜的哥哥替他做主,填报了高考志愿:“听说兰州大学很不错,
你就报那儿吧。”薛德胜回忆说,“那时候,在大家眼里,除了北大、清华被看作最顶
尖的大学之外,国内其他重点大学都差不多,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所以填志愿只是挑
大学,而不是挑地区。”从东部大省山东来到遥远的甘肃兰州,薛德胜不觉得有什么吃
亏。
如今,身为兰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兼科研处处长,薛德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想方设
法留住人才。他坦承,在兰大度过的36年漫长岁月中,自己也曾有过离开的想法。在很
长一段时间里,兰大教授离职是一个非常普遍和持续存在的现象。
兰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多年来一直在经历一场以人才流失为主要标志的衰落。
光辉岁月
薛德胜读书时赶上了好时候,那是兰大重整旗鼓、焕发活力的黄金年代。
有数据为证:1980年,李政道到中国为美国哥伦比亚、哈佛等名牌大学物理系招收研究
生,在为此所设的全国联考中,兰大物理系学生取得第一名;1981~1...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698 | 25 东南大学当然不弱。知道东南大学分出去了几个学校吗?现在的电子科大,江苏大学,
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都是原来南京工学院下面的系分出去成立的。全国有几个大学
能做到?如果把这些学校全加起来绝对工科巨无霸。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
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
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
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
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
|
c*********d 发帖数: 9770 | 26 2017-12-30 林雪 世纪历史 微信号 centuryhistory
功能介绍
发掘最靠谱的史料,倾听亲历者的故事。
来源|人民网 原载来自《文摘周报》2006年01月03日解密(05版)
作者|林雪
原题《我向中央讲实情——访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
资料图: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
“大跃进”带来大灾难
1960年,全国性的“大跃进”已经进行了三年,人们面临的现实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
破坏。当年的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2870亿斤,比“大跃进”前的1957年下降了26%,国
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四川的情况更加严重。从1959年到1961年,粮食年年大幅
度减产,1961年的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231亿斤,比1958年的449亿斤下降了218亿斤,
甚至比1949年还少收30亿斤。可是,受全国政治气候的影响,当时的西南局和四川省委
主要领导仍继续执行极“左”路线,对上浮夸虚报,隐瞒四川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
四川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继续大量往省外调粮,仅1959年至1960年三年就外调157
亿斤,几乎相当于前五年外调粮食的总数。就在他骄傲地宣称四川外调粮食“居全国之
冠”的...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7937 | 27 他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给祖国的高教部写了一封信,询问祖国石油工业需要什么技
术资料,他决心为祖国的石油工业搞到一批技术资料,奉献给人民。从此后,他避开了
一切社交、舍弃了爱好的游泳、打网球、滑冰、滑雪等活动。他花了几千美元购买了翻
印器材,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日以继夜地搜集、翻印和整理他认为祖国需要的资料
。就这样,在极度紧张和劳累中,他整整忙了一年。赞同他,协助他,并和他怀有同样
心情的人,还有他新婚的妻子甄素辉。 |
|
发帖数: 1 | 28 萧光琰(一九二O—一九六八),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民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二O
年生于日本,后移居美国。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
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
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
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
一九四九年秋天,他参加了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中国学生基督协会”
等组织的活动。他产生了回到祖国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他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给祖国的高教部写了一封信,询问祖国石油工业需要什么技
术资料,他决心为祖国的石油工业搞到一批技术资料,奉献给人民。从此后,他避开了
一切社交、舍弃了爱好的游泳、打网球、滑冰、滑雪等活动。他花了几千美元购买了翻
印器材,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日以继夜地搜集、翻印和整理他认为祖国需要的资料
。就这样,在极度紧张和劳累中,他整整忙了一年。赞同他,协助他,并和他怀有同样
心情的人,还有他新婚的妻子甄素辉。
一九五O年十一月,萧光琰向他久居的美国告别,几经周折,通过转道香...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632 | 29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层接连不断地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赫鲁晓夫为了战胜其政
治对手,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并一再讨好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次考虑研制核
武器的问题。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主动问中方还有什么要求,毛泽东趁此机会
提出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并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赫鲁晓夫对这个突如其
来的问题没有准备,稍做迟疑后他劝说毛泽东应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这个耗费
巨资的东西,并表示只要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赫鲁晓夫最后建议,由苏联帮助中
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以进行原子物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
赫鲁晓夫强调核试验耗资巨大,中国国力难以承受,确属实情。不过,莫斯科的主要忧
虑并不在此。同斯大林一样,赫鲁晓夫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也心存疑虑。此外,赫鲁晓
夫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理由,即当时美苏正在谈判防止核扩散问题。实际上,早在苏联
成功进行核试验之前很久,美国就试图禁止核试验,从而垄断核武器。1946年6月14日
,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巴鲁克(BernardBaruch)提出一项由国际组
织控制核试验的方案,史称“巴鲁克计划”,而苏联...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我与萧光琰的苦涩友谊
作者:白介夫(北京市前副市长、北京市政协第六届、第七届主席)
我走过了八十多个春夏秋冬,好多事情渐渐淡忘。对有些人与事的记忆,却是越久远越
清晰。我想告诉人们,告诉下一代,中国一段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中国科学界一个不
应被遗忘的科学家----萧光琰。
"外行"领导"内行"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我刚好从师范毕业,便跑到西安,想考进国民党办的炮兵学校,又
能挣钱,又能抗日。可是我付不起两块大洋的报名费,这时想起学校里曹孟朴老师告诉
我们共产党也抗日救国,于是我就转身去了延安。这个偶然选择,决定了我的一生。
到延安时我才十几岁,此后一直接受共产党的教育,从没有怀疑过党的政策,没有怀疑
过毛主席。在抗日和土改的队伍里,解放后在政府机关里,我都算是个小知识分子。
1957年,在一片"外行"要领导"内行"的呼声中,我被从辽宁省委高教处调到科学院大连
石油研究所(后改名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化所")任党委书记,同时兼副所
长。这对我来讲,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一大群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包围中,我近乎文盲。"我行吗?"虽然当时只有三
十六岁,是以天下为己任,又...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632 | 31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与制约
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
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无疑是冷战史研
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讨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所
采取的方针。本文使用的材料,除了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外,还有一些俄国的档案文件和
当事人口述史料,而这些是很多中国研究者没有看到或引用过的重要资料。在研读这些
史料的基础上,笔者拟考察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方针及其形成的基
础、变化的原因,以求对这一课题。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斯大林绝对没有想到,还在苏联第一次核试验之前,中共就知道莫斯科已经掌握了核技
术,甚至提出了参观核设施的要求。斯大林拒绝了刘少奇在1949年8月秘密访苏期间提
出的这一要求,作为补偿,苏联人请中共代表团观看了有关核试验的记录片。不仅如此
,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的意愿。苏联外交部起草的中苏同盟条
约(第二稿)信心十足地提到,当缔约国的一方被迫采取军事行动时,“另一方即尽其
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在苏联刚刚拥有核武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2 一段尘封的历史: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和土法炼钢
►1958年河南的土高炉群。
来源:commons.wikimedia.com
【作者按:“土法炼钢”是个荒谬绝伦的主意,因为1950年代中国通行的平炉炼钢铁需
要焦炭和高品位的铁矿石,而普通的煤、木炭、木材燃烧均远远达不到所要求的高温,
低品位的矿石没有经济效益缺乏冶炼价值,且加倍产能所需的极大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也
不是凭主观意志就能做到的。这些基础的现代科学知识,外行不知道情有可原,钢铁专
家是绝不应该不懂的。可是,在“土法炼钢”运动中,他们是什么表现呢?为什么会如
此?近六十年来,似乎还没有文章公开谈及过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少有的例外,虽然
它所谈的相关内容很少,尚远不能与影响既巨大又深远的“大炼钢铁”运动所需要的研
究相称。】
为研究1950年前后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那代学人, 2013年夏天,王作跃教授和我拜访了包
括傅君诏先生在内的多位历史当事人。当时傅先生已92岁高龄,但依然记忆清晰、声若
洪钟。在他无保留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时,我们意外地发现了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在影响巨
大的“大炼钢铁”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傅先生所亲历、亲见过的... 阅读全帖 |
|
f**********u 发帖数: 348 | 33 廖伯康解释说:“我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全局的情况、尤其是农村的情况不完全了解,
怕反映的情况不够全面。”
杨尚昆同志说:“又不是要你们来解决问题,只是要你们来反映情况,你们怕什么?国
务院办公厅收到一位逃荒到陕西的四川人写的一封信,题目是《一字一泪诉川情》,这
封信把四川的悲惨状况写得非常具体,国务院办公厅转给了中央办公厅。唉,我们看了
也很震惊啊,还送给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看了。”尚昆同志提到中央办公厅还收到一封信
,这封信写得很好,简明扼要,只有两页半,明确提出四川的问题是没有认真执行中央
政策,是政策出了偏差造成的严重后果。
廖伯康一听,知道于克书写的那封匿名信中央也收到了。
尚昆同志继续说:“我们知道四川死人的情况严重,但详情如何,得不到证实。我们要
四川报,四川始终未报。我们找民政部问,四川情况如此严重,你们是管救济的,那里
究竟死了多少人?民政部说是400万,实际上他们是通过四川省民政厅报的,中央不相
信。然后又找公安部,公安部是管户口的,那时的粮票、布票、油票、肥皂、火柴等一
切生活用品都同户口挂钩,死一个人就抹掉一个人,这个数字应该准确啊!公安部查的
结果,当然也是通过四川省...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13519 | 34 非洲A基地(03)
由于该国外交部长不在国内,外交部与中国谈判小组员工很快就成了一盘散沙,什
么人要么找不到,或者找到这个人,那个人又不在,陈方大使对行动小组人员说:我相
信你们有办法,务必今天全部找到他们集中到大使馆,我方行动小组很快分头行动,在
全国各地把谈判小组的成员全部“礼”请回了首都。
其实请他们回来,他们实际上无法拍板做什么,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他们看看修改过
的协议草案,中方对古沽不拉的一些文字修改已经认可,认为主要是语气和外交言辞方
面的一些修改,没有法律方面的牵扯,该国谈判小组一看是外长的修改,立即个个签名
认可。他们以为签完名后就可以走了,但中方让他们全部留步,说有招待,一听说中方
又招待,成员个个眼睛大放光芒,他们早就听说中国大使馆的中餐非常不错,可惜他们
职位比较低,每次的中国大使馆招待会是很难轮上他们的,于是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活
跃地交谈。
中方留下他们当然不是仅仅要他们饱餐一顿中餐的,而是正在打印正式协议文本,每打
印完一张出来,就立即要对方相关条款谈判人员进行校对、签字。厚厚的上百页的两种
文字的正式协议文本就这样被全部赶制出来了。
正式协议赶制出来了,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5 (转自人民网文史频道 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974/199957/12798933.html)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沈志华
尽管和平利用原子能可以成为研制核武器的技术基础,但是要实现这一步跨越却绝
非易事,这不仅需要具有各种特殊的设施、设备和仪器,更需要掌握从铀分离、提纯到
核爆炸的一系列专门技术和工艺。美国和苏联跨出这一步用了5-7年,以中国当时的工
业基础和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当时西方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冷战环境,要在同等时间里
试制出原子弹,只能依靠苏联的帮助。事实也是如此,中国能够以震惊西方的速度成功
地爆炸原子弹,无论如何是离不开苏联援助的,虽然是不完全的援助。
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
国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无疑是冷战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
讨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1)所采取的方针。对这个
问题,可以从苏联的核政策、中国的核发展以及中苏关系三个角度来考察现有的研究成
果。在近年冷战国际...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453 | 36 国父孙女孙穗芳
【人民报消息】2011年国父孙女孙穗芳谈江当政时企图腐蚀她,任其抹黑祖父孙中山,
但遭拒绝。为何10年后才公开出来?时辰到了。
美籍华人孙穗芳1936年3月19日生于上海,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孙女,是孙科
的第三女。现任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等,在深圳创办了孙中山心血管医院,着有
《我的祖父孙中山》和《我的祖父孙中山先生纪念集》等书。
1948 年,孙穗芳毕业于上海世界小学,1955年在上海第八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她三年
高中的总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还被评为「五好学生」。在教师的指派下,她还负责帮
助五位同学通过了毕业考试。虽有这样的成绩,却不许进大学深造。在收到「不录取通
知书」的前一天,孙穗芳被派出所人员叫去参加「斗争地主大会」。在会场上,人们对
「地主」拳打脚踢,叫嚷着要「枪毙他」。19岁的孙穗芳被吓得不知所措,有人对她咆
哮:「你以为你是谁?你的出身是反对官僚资产阶级。」
孙穗芳回忆说:就在第二天,我接到了通知,我不能进入任何大学读书。此时,我对自
己的未来非常悲观,却连哭都不敢哭。
没路可走时,她想到了从未谋面的祖母宋庆龄,就从...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前车之鉴!留美博士投奔中共换来全家自杀结局(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7 21:48:59 2016, 美东)
留美博士萧光琰投奔中共政权之后,惨遭迫害,全家自杀身亡。(网络图片)
萧光琰,男,终年48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在1968
年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押,在连续残酷殴打后自杀身亡。三天后,他的妻子
甄素辉和15岁的女儿萧络连一起自杀。
萧光琰是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九二O年出生,后移居美国。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
一九四七年仕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
师。
一九四九年秋天,他参加了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议”、“中国学生基督协会”
等组织的活动。他产生了回到中国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 阅读全帖 |
|
Z**R 发帖数: 1233 | 38 (吉隆坡讯)马来西亚政府准备承认中国大学学位的课题,昨日终于有了新突破!
马华总会长翁诗杰昨天披露,目前政府已鉴定了中国四所顶尖大学,并正在深入探
讨如何全盘承认它们的学位,这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北
京外国语大学。
翁诗杰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指出,首相纳吉今年5月访华后,再次指示高教
部深入探讨承认中国大学学位的事宜。
纳吉当时表示,承认中国大学一事已经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希望不要再拖延
,而要尽快落实;而随同访华的高教部长莫哈末卡立当时也表示,会与公共服务局深入
探讨这件事。
翁诗杰表示,一旦落实,政府将把这四所大学纳入公共服务局名单内,即凡是拥有
有关大学学位的毕业生,将有资格获录取成为公务员。
问及何时可以落实时,他表示,目前高教部正积极与中国方面进行会谈。
他指出,马华当初是争取承认上述四所大学的中文系,随后发展成为扩大积极争取
承认整所大学的学位。
据了解,承认中国学位事宜之所以一拖再拖,最主要的原因是马国政府最初只愿意
承认中国大学的某些特定科系,不过中国政府则希望马国政府承认整所大学的学位,而
马国也积极看待两方认知的差距。
翁诗杰也曾担 |
|
p*****e 发帖数: 58 | 39 前副总理钱其琛因其子受贿10亿美金 父子面临刑讯
信源:自由亚洲电台|编辑:2011-12-09|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北京消息人士透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因儿子在钱其琛出任
国务院主管外交的副总理期间,法国卖给台湾幻影2000新型战机,主管外交的钱其琛,
不仅没有给大陆政权做出任何相关的对策性战略调整,相反,钱其琛还包庇儿子在海外
得到了10亿美金的好处费。因钱其琛父子的共同腐败,欧洲和美洲的国家拿到了中国大
陆的许多重要的一手外交情报。
此案发生后,中共为了保住面子,让钱其琛体面的退休了。在钱其琛退休后,中纪委将
钱氏父子秘密逮捕至今。最近,中国大陆准备秘密审判钱其琛父子,在审判后很有可能
将秘密处死钱氏父子。因钱其琛的官位如此高,到底如何处置还有待于观察。
新华网:钱其琛简历
1928年1月生于天津,江苏嘉定(现上海嘉定)人。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小组长、党
支部书记。1945年至...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0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874621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都蒙受损失,而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专
科院校。院系调整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不过,以52年规模最大,时间最为一致,评价也比
较容易统一,所以,我们尽量以52年的数据为准。这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情况
暂时不考虑在内。
1952年的院系调整,各家都有个家的损失,各家都有个家的收益;究竟谁占了便宜?谁吃了
亏?我们用事实说话。为了还历史本源,我们且来看看各家的历史。如果有不确切的地方
,还请各位朋友指正。
一、浙江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
浙江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
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理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
2)、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
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
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3)、法学院停办。
4)、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
5)...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RichPerson (我爱中科大~赚钱专业户),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海歸萧光琰一家之死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0 19:32:56 2009, 美东)
发信人: StephenKing (king fans),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海歸萧光琰一家之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0 16:44:29 2009, 美东)
萧光琰,男,48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在1968年的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
押,在连续残酷殴打后自杀身亡。三天后,他的妻子,美籍华人甄素辉,和15岁的女儿
萧络连一起自杀。
萧光琰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於民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二O年生於日本,後移居美
国。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於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於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
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
究所研...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我与萧光琰的苦涩友谊
作者:白介夫(北京市前副市长、北京市政协第六届、第七届主席)
我走过了八十多个春夏秋冬,好多事情渐渐淡忘。对有些人与事的记忆,却是越久远越
清晰。我想告诉人们,告诉下一代,中国一段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中国科学界一个不
应被遗忘的科学家----萧光琰。
"外行"领导"内行"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我刚好从师范毕业,便跑到西安,想考进国民党办的炮兵学校,又
能挣钱,又能抗日。可是我付不起两块大洋的报名费,这时想起学校里曹孟朴老师告诉
我们共产党也抗日救国,于是我就转身去了延安。这个偶然选择,决定了我的一生。
到延安时我才十几岁,此后一直接受共产党的教育,从没有怀疑过党的政策,没有怀疑
过毛主席。在抗日和土改的队伍里,解放后在政府机关里,我都算是个小知识分子。
1957年,在一片"外行"要领导"内行"的呼声中,我被从辽宁省委高教处调到科学院大连
石油研究所(后改名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化所")任党委书记,同时兼副所
长。这对我来讲,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一大群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包围中,我近乎文盲。"我行吗?"虽然当时只有三
十六岁,是以天下为己任,又... 阅读全帖 |
|
G****a 发帖数: 10208 | 43 时事迁延,潮起潮落,浪淘尽多少世事沧桑。温元凯,却一次一次地努力站到潮头
上来,关注着周围的变化,寻找自己立于潮头的基石。
1.角色变幻:从化学家、改革风云人物到闯荡华尔街的“淘金者”
人生是一个舞台,每个人被推到台上,非扮演个角儿不可,有时候还要身兼数角。
当有人喝彩,他就愈演愈热,愈演愈精彩。
1973年,被打成“白专”典型,正在绍兴一个集体小厂当工人的温元凯接到一纸调
令,他要到科技大学上班了。一进科大,他成了科大的学术活跃分子。再过四年,他被
通知出席国家级的科教座谈会。
这是位上海弄堂里出来的棒小伙子,中学时迷恋化学,接着如愿以偿考上南京大学
化学系。他那时候的愿望就是要当中国的诺贝尔,中国的居里。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
写的专业论文就达到了大学讲师的水平。此外他还自学掌握了三门外语,他因此成为当
时全国几个著名的、被称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典型,受到高教部和团中央的嘉
奖,后又成为“又红又专”的典型,团中央号召全国的大学生向他学习。
文革开始,“又红又专”的温元凯却成了“白专”。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他的科学家的梦幻直到科大校长刘达的关
注才得以重... 阅读全帖 |
|
f********t 发帖数: 6999 | 44 文革惨案:海归博士萧光琰一家之死
萧光琰,男,终年48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在1968
年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押,在连续残酷殴打后自杀身亡。三天后,他的妻子甄
素辉和15岁的女儿萧络连一起自杀。
萧光琰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民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二O年出生,后移居美国。
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
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
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仕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
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
一九四九年秋天,他参加了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工作者 协议"、"中国学生基督协会"等
组织的活动。他产生了回到祖国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怀著崇敬和激动
的心情,给祖国的高教部写了一封信,询问 祖国石油工业需要什么技术资料,他决心
为祖国的石油工业搞到一批技术资料,奉献给人民。从此后,他避开了一切社交、舍弃
了爱好的游泳、打网球、滑冰、滑雪 等活动。他花了几千美元购买了翻印器材,怀著
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日以继夜...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45 原编者注︰文革中曾参与“梁效”写作班子工作的周一良先生去年逝世,北京刊物《群
言》向家属征求回忆稿件,周先生之子周启博如期交稿而未获刊登。】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3373 | 46 有点长,但是很好看。
周启博:我的父亲周一良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他都认为人性和常识是自己未改造好的表现,“改造思想”成为他永远追求也
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而...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陆谷孙:英文系里的那三个大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13 00:12:03 2016, 美东)
(本文摘自陆谷孙《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
忘记是哪一位大家(昆德拉?)说过,夕阳的余晖使一切显出醇美。年时何速,一不留
神,老已冉冉近矣,自己不但满了一个花甲,更成了复旦外文系现职教员中最年长的一
位。夕阳的余晖下,重存往会,怀想亲爱,不时有一幅幅师长的影像游走脑际,寤寐无
忘!
20世纪50年代初,内地的高等院系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改组调整。政治上向着苏联
的“一边倒”导致俄语畸形行俏,而被贬作“帝国主义语言”的英语则迭遭砍伐,直到
全国之大只剩下七八个高校英语专业为止。复旦大学的外文系英语专业是当时硕果仅存
的“七零八落”之一,更因为调入了原先分别供职于几家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和复旦以
外其他国立大学多位有经验的英语教师,一时颇有群贤毕至之盛,成为院系调整的“得
益大户”。
复旦外文系虽也有调出支援外校者,如冒效鲁先生之调往安徽大学,方重先生之调往上
海外语学院,...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8 (上篇是《英文系里的那三个大佬》: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2016603.html
此为下篇。)
“蛋头”教授林同济
学者型的教授中必须写到林同济先生。林是闽人,个头比较矮小,长一颗标准的知识分
子“蛋头”(egghead),春秋时节穿一件铁灰大衣,很有风度。我们入校之初,林尚未
划作右派,记得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林还在全系大会上朗诵他本人创作的十四行
诗以表祝贺。我曾特别注意林朗诵时口唇的伸缩张合,那动态确乎异于常人,一个个音
素从舌尖滚出,使人联想到莎士比亚“tripping on the tongue”的说法。不旋踵间,
反右的第二波(匪夷所思的是亦称反右“补课”)把林同济卷了进去,使他从外文系讲
台上消失了相当时日。
我大四那年,在政策转寰期间,林被甄别,摘帽,允许重上讲台。林本人尚未进入课堂
,各种轶闻已先他而至,不胫而走:北京某鸿儒曾盛赞林的parliamentary English(
议会式雄辩英语),又称中国之大真正精通英文的其实仅一个半人,鸿儒本人算一个,
剩下半个就是长江以南的林同济了;又有人说林... 阅读全帖 |
|
M********c 发帖数: 11672 | 49 见证荒诞——作家之死
文|房伟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
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
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王小波《有与无》
佛山陵园位于北京昌平区,处于风景秀丽的京西北山麓佛山脚下。佛山与明十三陵所在
的天寿山一脉相承,峰顶宋代曾建有上方寺,香火极旺,钟声绕谷,鸟兽驻足,因而得
名“佛山”。1993年,昌平市政局开始建造佛山陵园。陵园依山而建,园中林木葳蕤,
清幽寂静。如果在秋色深沉的季节,你顺着陵园右首的“新八区”,铺满金黄落叶的小
径上行,就会在山顶看到一块天然巨石,上有一行青色大字:“王小波之墓:1952—
1997”。巨石呈赤红色,若燃烧之火墙,中下部掏空出一石匣,以放置骨灰,作家王小
波即长眠于此。
1997年,王小波去世后,其妻社会学家李银河,数次为其选择墓地,都因墓制过于呆板
而作罢。李银河想给王小波选一个“独特别致”、“充满艺术气息”的安眠之地,而不
愿尊从那些整齐划一、横平竖直的严肃布局。李银河最终选择了刚开放没几年的佛山陵
园,花了六千元购置了... 阅读全帖 |
|
j****i 发帖数: 68152 | 50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9月,是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
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由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组成,本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
府——吉首市。 1958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成立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
学。其后几经坎坷,曾经历了压缩规模、调减专业和短期停办的阵痛。1978年经国务院
批准,恢复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同时将湖南医学院湘西分院和湘潭大学湘西分校并入该
校。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湖南省教育厅
硕士点: 19个
目录
吉大简介
吉大历史
1. 基本情况
2. 院系设置
3. 办学成果
吉大精神
吉大名师
学科建设
1.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础工作
2. 构筑学科建设人才梯队
3. 把改革作为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4. 把教学科研的投入作为学校重中之重
吉首大学科研精神
吉首大学校风、校训
1. 吉首大学的校风是:自律、勤勉、和谐、创新
...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