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发帖数: 761 | 1 追求个人自由,无可厚非罢?不要婚姻的约束,跟婚姻而不约束,还是不同的。 |
|
b********n 发帖数: 16354 | 2 哈哈,那时候西风很健的~~要不是建国后收拢,一些人上神坛,一些人掉下来,不然
中国还是有机会有自己的萨特和波伏娃的,可惜了~~现在是连太太们的客厅都不能有
了~~不过那个客厅后来也惨淡的很~~ |
|
|
C***3 发帖数: 2226 | 4 我好象看到过一个东东,是说明国民党说共产党“共产共妻”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是因为到
了共产主义就要取消婚姻制度还是什么的,可惜当时没有深入钻研下去,哈~ |
|
O*****a 发帖数: 11621 | 5 你们这些算神马...
请参考 Dee Wells
谢谢 |
|
O*****a 发帖数: 11621 | 6 既然可以不结,那结有什么?
不要问这种傻问题... |
|
S*********e 发帖数: 3006 | 7 难道右派作家、左派非作家、右派非作家不希望这样嘛? |
|
S*********e 发帖数: 3006 | 8 是马克思在Communist manifesto里说的。大意是现代婚姻制度是妇女(和男人)的牢笼,要打破。
马克思对社会负面因素的预言还是很有道理的。例如他说资本总要自我扩大(资本增值永远为正),而工人除了生活不可能有剩余资产(工人资产永远为零),所以社会两极分化不可避免 -- 工人越努力工作,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越底下。这些在今天的美国可以说是现实了。想想engineering schools在各个大学的招生情况仅好于science and arts schools就能明白。
对富人提高税收、给穷人高福利之类的手段,只能减慢社会分化的速度,最后的社会崩溃早晚要到来 -- 这是马克思反对“议会社会主义”(北欧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依据。
他对婚姻制度的分析也有道理,不过是废话 -- 是个人就知道婚姻不是100%完美。
但是他的开的药方大毒。有点病除人死的意思。
因为到 |
|
h**e 发帖数: 9290 | 9 最后还是考睡觉去拿优先分房
这跟站街的有本质区别吗? |
|
S*********e 发帖数: 3006 | 10 工作面试跟站街女卖弄身材有本质区别吗?出卖脑力跟站街女出卖劳力有本质区别吗?
本质区别当然有,一个高雅一个低俗、一个有着50%的精神一个100%肉体嘛。 |
|
|
p***r 发帖数: 20570 | 12 资本主义的最大问题是资本为了逐利能把地球环境往死里整。经济危机社会崩溃这些都
会复苏,环境崩溃之后当然也有可能复苏,就是复苏的时候未必还有人了。资本主义代
表的是人性中的贪婪。 |
|
C***3 发帖数: 2226 | 13 我觉得如果看出马克思的解决方法更坏事,就不要鸟他乐。
我还是感到人之初的设计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人生和人创造的社会之类的,都无法
避免痛苦和缺陷,我们只可能想办法让问题减轻,可是永远不能彻底解决它。
婚姻制度确实不完美,可是取消它更要天下大乱。
有的难听话好象大家还不是愿意说,那也要看到,每个人的情况真是千差万别,肯定会
分三六九等的,富者越富,穷者越富无法完全避免,要是那样也是一种不公正吧。
要是说越努力工作,地位就越低下,也不见得吧。还是越不努力工作地位越低下的情况
多些,越努力工作提高地位的机会还是会多一点。
笼,要打破。
值永远为正),而工人除了生活不可能有剩余资产(工人资产永远为零),所以社会两极
分化不可避免 -- 工人越努力工作,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越底下。这些在今天的美国可
以说是现实了。想想engineering schools在各个大学的招生情况仅好于science and
arts schools就能明白。
崩溃早晚要到来 -- 这是马克思反对“议会社会主义”(北欧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依据。 |
|
|
S*********e 发帖数: 3006 | 15 世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智者。马克思能看出毛病来,作为一个社会批评者已经很优秀了
。他一个,尼采一个,都是怪才。尼采24岁就当到教授 -- 当时的欧洲教授很稀少(今
天也一样),相当于今天24岁在美国当选院士。结果一个催产了红色苏联、一个催产了
纳粹德国。
马克思说社会两极分化,说的是平均而言、在阶级这个量级上的分化。个人的命运当然
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阶级。但是你再努力,改变不了大趋势。 |
|
S*********e 发帖数: 3006 | 16 马克思是矮穷丑,离十全十美早着呢。话说幸亏他是德国人能在英国住,如果是中国人
,无论什么年代,老佛爷、张大帅、大字报牛棚、坦克、山东保安。。。他谁也惹不起。 |
|
C***3 发帖数: 2226 | 17 呵呵,俺肿么看萧桦就挺十全十美嗲,又沉稳又机智~ |
|
l****o 发帖数: 5435 | 18 鲁迅说过,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
岂止是对一部红楼梦,对同一个传说,对同一个人,不同人理解的想让自己理解的
都是不一样的东西。。。 |
|
l****o 发帖数: 5435 | 19 实在是不忍看到有些人对于太太的客厅这类的侮辱,把人家对美学的终极关怀的
追求臆想为粉色事件,实在是歪嘴和尚唱经。 |
|
C***3 发帖数: 2226 | 20 可能是事不关已不知疼吧,俺对尼哥还葱白着呢,他说上帝死了现在果然是多元并存,
马克思说资本家死了就纯属胡扯了,结果催生出的公仆比资本家凶残万倍。。
其实马克思还是在西方才受到尊崇,资本主义就是靠着民主制度,不断调适着他提出的
诸如两极分化的弊病。而在东方,马克思只是根棍子而已,实际搞的和马克思想的相差
太远。
只有在极权制度下,两极分化才是无法调和和避免的,有极权就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 |
|
l*****f 发帖数: 13466 | 2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这文学课啊 赵树理是49后的吧,丁玲比他老资格很多,五四后那一代,莎菲女士嘛。沈从文不有
篇记丁玲吗,很好看的,沈,胡也频,丁三个是好基友来着,当然后来胡和丁情侣了
丁玲同学当年算是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时髦人物。投奔革命后才改变形象的嘛。 |
|
x*******a 发帖数: 11067 | 22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了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
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
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
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
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
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
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
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
,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
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古董癖也是很奇怪的。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瓶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
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固然有些...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254 | 23 也想起了王小波那段。。。一时好事,也多说几句:印象里这个词儿老舍没用过。这样
的居委会术语,应该是从我党革命文学里开始的。。。 |
|
f*n 发帖数: 254 | 24 也想起了王小波那段。。。一时好事,也多说几句:印象里这个词儿老舍没用过。这样
的居委会术语,应该是从我党革命文学里开始的。。。 |
|
s******t 发帖数: 2511 | 25 《历史的天空》怎么样?好看吗,属不属于革命神剧?
关于王树增,我过去读过他的《1901》和《朝鲜战争》,感觉还不错。李鸿章是大清裱
糊匠,我记得就是从他的《1901》里看来的。当年某报纸还用整整一个版面转载了王树
增1901年里的“李鸿章之死”。
不过王树增应该不算小说家吧。
至于《白鹿原》,太微观了,没有那种史诗宏大的感觉。 |
|
l*****f 发帖数: 13466 | 26 没那么古老了。我小时候也从家里书架上翻到过....本来以为是革命文学,翻开看看还
蛮好玩的。 |
|
a********a 发帖数: 3176 | 27 大四找工作时,赶上坏年景,我作为外地女生,留京尤其不易。我爸放下清高,全力托
人,在某中直机关为我找到工作,还是个能常出国的工作。留京有着落了,但我却没太
高兴,倒对读研心动。我妈很反对,说女孩子学历不能太高云云。这时候,我读了刘震
云的小说"单位",又读了首弗罗斯特的诗,"The Road Not Taken"(见过这版有人提
到)。
"单位"写新毕业的大学生小林面对机关里的琐碎和世俗-分东西、入党,提拔,互相
算计,庸俗丑陋和无奈。我读了,对单位心生厌恶, 不想做女小林或女老乔,只想离那
个世界越远越好。Frost的诗正相反,说在树林里,遭遇岔路,犹豫后,选了条别人不
大走的路,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哎, 说到我心里去了: 年轻时的我, 就是不愿
意和大家一样。于是做了决定,放弃那个得来不易的工作,继续读书。
回头看, 我即使没读到那两篇东西,应该也会做那样的选择。只是它们叫我的选择更明
朗坚定。读研的日子很快乐, 至今我喜欢那个选择。但后来,我走的, 其实还是和大家
一样的路,所谓未能免俗。
弗罗斯特的诗不长,抄在这里. 后面附找到的译文和我自己尝试的翻译.
The Road ...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1257 | 28 这篇段子集大意就是虽然这帮文人人品堪忧,江郎才尽,但土共待这些文人不薄。隐含
的意思就是解放后文艺凋零不能怪土共;这些酸腐文人也别抱怨,早些吃了我党的甜枣
,得意忘形,再押去游街也活该;你们这些小辈就散了吧,别替他们叫屈。
这里说的男女八卦我不解真相,文艺男女青年素来豪放,如果两情相悦,钻个被窝何罪
之有?反倒是有些人大搞文工团,利用无知少女对领导干部的革命崇拜大占便宜,究竟
哪个更可恶?
焦菊隐创作了《茶馆》?焦是戏剧理论家,作品中没有一个原创剧本,焦导演过曹禺,
郭沫若的戏剧,看来曹和郭的剧本也是焦代笔的了。
五十年代土共待文人不薄吗?这要看如果没有政府刻意栽培,文人能在自由市场上获得
多少收入?49年后图书发行皆受政府管制,文人如果不与政府打交道,一个铅字都印不
出来。所以需要假定民国延续到50年代,天下天平,言论出版自由,这些文人凭能力卖
文能获得多少收入;如果购买力高于土共的工资,则是土共亏待了文人,如果购买力低
于,则是土共优待了。这篇段子集中提到的文人四十年代穷困潦倒不足为证,因为四十
年代打仗,国统区解放区都物价飞涨。
江郎才尽的知识分子该不该养呢?如果有传世的作品不断... 阅读全帖 |
|
G**Y 发帖数: 33224 | 29 (惭愧的很,没读过)
为啥我觉得芳婷的故事太contrived的了呢。
还是我对历史太不了解了。
这个情节,跟童话故事一般,觉得太牵强。
大家说说在183?年,法国,这种事有可能吗?
让阿让和革命人士们还好。 |
|
c******g 发帖数: 4889 | 30 芳汀的故事那是当然,法国大革命前后都惨烈得很。
不过法国这个国家也很神奇,大革命后的十九世纪政治上余波不止,革命了几次,也打
过战争,还战败了。结果19世纪基本上可以算是法国的世纪,艺术文化空前发展。相比
起天朝,也算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
|
i******k 发帖数: 1078 | 31 中国是从来没有改良的传统, 都是到烂透了的时候革命。 现在中国烂, 但离烂透了
还有一段距离, 相当于满清嘉庆年间吧 |
|
a*****a 发帖数: 10 | 32 这大半夜本上s版交流心得。瞄过水版一看,艾哟葦~~~ 文学天才/当代鲁迅/意见领袖
/父子同体那个韩作家那个什么几块皮在mit怎么又缩,不对,又伸出来了阿。
得,处女贴给你们了。你们好好珍惜。
Midelu大周末的你不好好陪你女人,闲不闲那?还是在网上神神叨叨的让人知道被
踹了? 你也太衰了点。 |
|
d********f 发帖数: 43471 | 33 文学创作应该有的,不过比起歌颂导师的也不见得文学性更强。基本事实我还是核实了
一下,完全没毛病。你可以指正 |
|
b**********n 发帖数: 1752 | 34 毛主席或者在尖叫,或者在咆哮。
符合大多数美国人对毛的想象吧
很像革命文学里的阶级敌人形象,都属于不说人话的。。。
其实不管哪一边,洗脑手段都挺像的。。。
书。 |
|
i*********s 发帖数: 2451 | 35 小说和作者都算苏联时期的吧~
你说的是苏联革命文学吧~ |
|
w********h 发帖数: 12367 | 36 本来余华可以就这个乐感文化深一步,
然后对于社会动荡中体现的“人性价值”以及革命与反革命对于社会的破坏用类似于
帕氏的文笔更为深刻地理解,可惜了。。。
张爱玲这种才是体制外的,
但她的格局稍小,时间跨度和对历史的理解不具备成就宏伟巨制的条件。
莫言试图模仿马尔克斯,确实也出了优秀的作品,
但他着重点在他的成长背景,读起来甚为怪异(weird, absurd)。
过于追求表达形式,而非思想高度。 |
|
s*****e 发帖数: 46 | 37 某日,突然接到某人电子邮件,内容大约是说她要来美国波士顿了,希望可以互相联系云
云。C语调仍然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透露了骄傲的自暴自弃,对我说:
X和Z都已经结婚了,不知道你有没有结,如果没有结,我们可要一起努力了。
X和我同是98届的,生于1980年,属猴。
想起旧日和C和X和Z在北京出版社写书稿的日子,似乎都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然而那却是高二的时候了。而C还是个高一的同学,小脸很白净,秀气的脸上细细的嘴唇
微抿着。梳马尾辫子,并不爱说话,陡然说话都细声细气特别深沉,颇有约翰克里斯朵夫
的遗风。
X当时是中国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作家,身材细瘦而且高,总是在“十月” “小说” 等
严肃刊物上发表思想深厚,语言飘忽的文字。这正如他的身形和气质,不过他时不时会在
开会之余说出一声“靠!” ,显示了他还是一个俗人。
Z是我青梅竹马的姐们儿,比我大一岁。我们在开会的时候窝在书桌后面争抢“射雕英雄
传” ,她还酷爱古典音乐和红楼梦,那时她正在和现在的人生伴侣谈恋爱,不过她总不
承认,还生生地不断折磨她的人生伴侣,硬要把他们的关系往革命同志上考虑。还撕了人
生伴侣的一张照相。实在虚伪得紧。 |
|
t******n 发帖数: 19 | 38 各位川大的伙子幺妹确实扎起,给我黑大鼓舞,那我就接起写嘛。
上次说道虽然老子也是问题娃儿,但是是金子总要发光,老子爱好文学的天赋黑早就显
露出来老。虽然老子还在上幼儿园,5岁就脱离了广大娃儿——他们还在以是不是能在
《拔萝卜》里面扮演一棵萝卜的时候,老子就开始冷眼旁观,“没球得啥子意思”——
老子的宽广视野,是众多的绘画本世界名著,古今中外的,全部都来哈!
那阵其实屋头美得啥子钱。我妈“等待组织分配”了一段时间,后来去了公交公司,卖
票先,然后卖不动票老就当调度;我老汉先在搞气象雷达,搞了一段时间疯发了各人联
系到公安局去了,我猜可能是穿惯了军装,转业了还是觉得有制服气派些。都是普通人
家啊。但是,我们楼下的邻居阿姨是新华书店卖书的,娃娃书多阿!啥子书都带回来给
我们看,要我们保持干净,然后再拿回去卖。我坦白阿,我认罪阿,损公肥私了。
我回忆,老子应该那段时间看过黑多书了,但是现在确实没得啥子印象了,除了一套书
,《丁丁历险记》。丁丁我翻了好多好多遍,超声波可以粉碎玻璃《遗失的珠宝》、南
美玛雅文化《714班机》、抗日的《蓝莲花》,看了好多遍。那个时候,我5岁。在那之
后,丁丁又在我的 |
|
s*********9 发帖数: 9860 | 39 去年不是乌砍村起仪吗?听说村民们革命成功了,最后民选了一位村干部出来当头。因
为广东和香港比较靠近,大家语言文化相似,香港己是一国两制民主自由的城市,中共
要政治改革从广东开始也是好事,所胃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大家就放长双眼去看吧!
果有香港和台湾的有经验人士过来帮忙策划,还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
|
c***c 发帖数: 21374 | 40 素质,素质
没办法,素质是从小养成的
我从小看传统经典,你从小看革命文学,长大了素质差距就出来了
你看看我在这个bbs呆了12年了,什么时候骂过人? |
|
c***c 发帖数: 21374 | 41 素质,素质
没办法,素质是从小养成的
我从小看传统经典,你从小看革命文学,长大了素质差距就出来了
你看看我在这个bbs呆了12年了,什么时候骂过人? |
|
l****o 发帖数: 211 | 42 『闲闲书话』心梦花开是故乡之一:为了故乡不再沦陷
作者:淮之夷 提交日期:2004-8-23 10:48:00
心梦花开是故乡之一:为了故乡不再沦陷
一、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近来很是泛滥。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年前王怡
的文章,当时看了眼睛一亮,觉得感情传递很是贴切,王怡这小子就是有型哪。后来冉云
飞打头,打开了同主题的一个变奏,虽然他的文章也很不错,心里还是不免引用鲁迅,把
他归入了“人才”一档。再后来,就是大规模的一唱N和,满眼都是“沦陷”乡了,天天
有人低吟浅唱:“我的故乡正在沦陷……”可怜我受了这种舆论轰炸,也闹不清革命形势
到底怎样,只好憋在心里暗暗揣测:“他们的故乡,看来都陷了……难道说,我的故乡也
陷了,只不过……是我太迟钝了?”
二、
七月二十八日,殷永纯带着他的十一名学生,从安徽涡阳来到了上海。当天晚上,在
一个民间座谈会上,我见到了又黑又瘦的他。他剃着平头,穿一件忘了颜色的T恤,一条
破旧的牛仔裤,一双大大的凉鞋,静静地坐在墙边。没有表情,皱紧了眉头,固执地盯着
空中某个不存在的焦点。有人过来打招呼,立即热情地握手,整张脸都咧了开来,很用力
地爆出一串 |
|
|
j******n 发帖数: 21641 | 44 我也曾经是“文青”
──动模范。比如发表在《诗刊》的这首── 谁不知道他打草打得最多,谁不知道他
下夜下得最勤,他放牧的是全队最好的马群。 但,即便是只能表现“革命的主题”,
也总还是希望能写得文学一点,不要“太不像诗”。比如发表在《新疆文艺》的这首─
─ 停了,天上云;藏了,林中鸦。兔子冻硬了耳朵,狐狸冻掉了尾巴。就连天地间仅
存的一点水气哟,也变成霜花朵朵,挂满枝枝丫丫。 这跟当时通篇标语口号的“文革
作品”比,也还是有点味道。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味道”,我的作品很是被一些编辑
欣赏,比如《新疆文艺》的郑兴富。郑兴富先生是新疆大多数青年诗人的恩师。许多人
,比如杨牧,比如章德益,比如我,都是他发现、指导、栽培、推出的。那时,我们大
多在社会的最底层,比如在兵团的农场当农工(体面的说法叫“军垦战士”)。我们的
领导,有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等等,谁都能管你。能见到团长、
政委,就算通了天。跟自治区党报党刊的编辑交往?想都不要想! 然而我们这些“文
青”,却几乎人人都在郑兴富先生家吃过住过,受到过他们夫妇最盛情的款待。他们那
不大的家,简直就是文青们的“联络站”和“接待...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十月革命:一种文化视角的回溯与思考
2017-11-02 15:39:01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作者:吴晓都
点击:110 评论: 0(查看)
0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阐明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时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
这句名言对于评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创举也完全适用。虽然十月革命距今已整整一
百年,列宁和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复存在,但是,
十月革命及其后由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像一首伟大的史诗,依然在人类社会
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一、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与当今俄国社会的理性认知
当代俄罗斯社会与学界从未忘却,原本落后的俄罗斯社会与人的精神面貌实实在在
是在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得以焕然一新的。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在俄罗斯至
今仍是一个无可争辩也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这从当今俄罗斯社会对它的种种认知就可
见一斑。今天,依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俄共对十月革命的态度无须多言,就连普京
总统在2016年12月的国情咨文中也依然沿用苏联时期对这一划时代事件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分享到:
时间:2017-09-30 09:32
•来源: 察网
•作者: 李斌
•浏览:644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郭沫若研究在80年代以来的遇冷,跟“非郭沫若”认识装置有关。“去革命化”“现代
化范式”“为学术而学术”“纯文学”是这种认识装置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学术和文学
创作为革命和现实生活服务的革命者郭沫若,被排除在这种认识装置之外,在相关的文
学史和史学史研究中被割裂、放逐、抛弃。同时,郭沫若研究受“非郭沫若”认识装置
的影响,一些成果出现了偏差。反思“非郭沫若”认识装置,需要反思80年代以来的社
会思潮,但又不是回到“革命史范式”,而是突破专业分工,重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整
体感的研究范式,从而寻求知识分子跟政治、社会、阶层、种族、媒体等构建新型关系
的另一种可能性。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李斌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尽管自80年代以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
可讳言的...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47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
——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沈渭滨
----
注:黻 fú 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黼~。
---
现在的青年人,对蒋廷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是很陌生了。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前
,无论在学界还是政界,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学界,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
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在政界,
他是著名的外交家,先后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联合国常任
代表,1949年后又一度作为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在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
交"闻名于世。
作为政治家,他是当时"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在国
共两党斗争中,尽管站在国民党政府立场,并在联合国中阻挠和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合法席位,但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经常批评当局的政略失当和政治腐败;作
为学者,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从治外交史
扩及中国近代史,写出了若干很有分量的专题论文。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反而不是花...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斌 时间:2017-12-27
92 0 意识形态安全 字号:A-A+
分享到:
2 收藏 打印
提要:“重写文学史”、“为学术而学术”影响下的“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出现,主
要源自知识界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质疑。他们急于抛弃社会主义中国和左
翼知识界的历史,拥抱“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80年代以来,尽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可
讳言,在文史领域,郭沫若研究已经成为相当冷门的专业。在文学史专业中,郭沫若研
究不仅不能跟鲁迅研究相比,也无法跟周作人、沈从文研究相比;在史学史和近代思想
史研究领域亦如此,与研究章太炎、胡适、陈寅恪等人相比,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郭沫若研究一点都不为过。
郭沫若研究在近三十年来遭受遇冷的原因,与其说是郭沫若在婚姻生活、道德品质、人
生道路以及学术成果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不如说是我们关于郭沫若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分
子的奋斗目标、人生路向及活动方式的认识装置发生了改变。新时期以来,对于中国独
特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知识界...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