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革命文学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o***s
发帖数: 42149
1
资料图片:中国作家麦家(左二)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讲座后为读者签名。 新华社记者石寿河摄
外媒称,从2005年底麦家小说《暗算》改编的电视剧上映开始,中国出现了谍战影视的狂潮,如今每年有几百亿的资金涌入谍战电视剧和电影市场。
据BBC中文网9月28日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麦家说,中国影视剧这么多年来左冲右突,但很多流行题材都受到了限制。
“但宣传国家形象的,宣传英雄的题材在中国应该还是有广大市场,允许你拍。谍战剧从主题、内容上切合了国家对影视、文学甚至文化产品的大方向的需求和要求,”麦家说。
但从《一双绣花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麦家看到以前的中国革命文学里谍战片题材的人物全是没有缺点的完人。“我的小说,我的文学,一方面依然遵从国家主义和革命文学,但我不把人放在革命高度,革命只是环境,国家只是背景,让人回到了本性,回到了人性状态。这样一来,这个人是立体的、现实的,而不是高大全的。”
麦家认为自己的谍战小说做出了改变——革命文学的文学放大了。
麦家的第一部描写中国情报部队的谍战小说《解密》曾遭到保密审查。但麦家坚信自己的作品没有泄密,时代发生变化。有的东西当时是秘密,但现在已经...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5262
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梁实秋,李敖等谈鲁迅 zz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
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最高政治定位。
此后,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而国统区则禁止学生阅
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鲁迅不再是独立于任何党派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
,而成为共产党高擎的一面意识形态大旗
1996年前后,周令飞客居台湾,父亲周海婴和母亲马新云来他家小住。某天晚上,
餐桌上方的灯泡忽然灭了。周令飞站在高凳上换灯泡,“我就跟太太张纯华开玩笑,说
‘不好!我要掉下来了!’黑暗中我母亲跟我父亲说,‘你看儿子跟你一样,老是搞恶
作剧。’”
“我父亲回了一句,他说,‘我爸爸也是一样的。’意思是他跟我爷爷鲁迅一样,
喜欢开玩笑。”
周令飞说自己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虽然他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但祖母极少
同他讲祖父的事情。
“跟大家一样,鲁迅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来自学校、来自课本的。小的时候,我学习
到鲁迅那些作品,通过老师的教...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朱学勤
主持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
湘,大家好。我们都熟悉两个名词,一个叫文化,一个叫革命,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
是革命,我们其实并不很了解,尤其是当把文化和革命这两个词捏到一起成为一个词组
的时候,叫做文化革命这个词我们大家就更熟悉了,特别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父
兄辈的这一代人来说它不仅是一个名词,而且是一段惨痛的记忆和一段生活经历。那么
从文化革命再到带引号的"文化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请来了朱学勤教授,
来给我们谈一谈这个话题,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学勤教授。
主持人:请坐,请坐。朱先生您说你特别服膺梁漱溟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梁漱溟对学
者做了两种划分。一种是学术中人,一种是问题中人,你说你非常敬佩前一种人,但是
好像命中注定只能做后一种人。就说您是一个问题意识很强的学者,那么我想这种问题
意识的出现一定和你的经历有关,就是和文化革命的那一段时期,和文化革命这件事情
一定有很密切的关系?
朱学勤: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活,加上此前作为一个"文革"中毕业的中学生,在插队生
活中那种热烈的业余思想辩论,这两者贯通聚焦于一点,我一直...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你读过无产阶级的“伤痕文学”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3 13:47:19 2012, 美东)
这力量是钢!
——序赵建斌《钢城》
孔庆东
我知道并且相信,大多数读过赵建斌此书的人会激动、会激愤、会激越、会热血沸腾。
如果不是这样,我就根本没必要来写这篇短序,如果中国的人心已死,希望已死,我们
还有什么必要来对一本描写希望的纪实文学作品评头论足呢?
然而,我自己却是非常冷静地、分几次读罢此书的。不知道是为了预防自己不冷静,还
是觉得自己太冷静,我阅读的同时,不是听着绵软的评弹,就是听着俏皮的相声,用以
化解字里行间那汹涌的涛声。虽然赵建斌在年龄上是我的前辈,但我仿佛面对我的研究
生的论文一样,尽力摒除个人情感,摒除先入之见,先入乎其内,然后再出乎其外。所
以,我可能有几句不同于革命群众、也不同于汉奸国贼的话要说。国贼们不是经常怨恨
革命群众不理性、污蔑爱国志士不冷静吗?那我们不妨做几个理性的秀给他们示个范儿。
本人是专...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759
5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转载] 从文学革命到政治革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ST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Camer (铁划银钩), 信区: ZST
标 题: 从文学革命到政治革命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Oct 3 22:07:58 2000) WWW-POST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号.第五十六期
从文学革命到政治革命
□□ 《新青年》翻译的价值趋向
林立伟
八十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具有多面而复杂的形象。有的研究者强
调这是一场文学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注意其反传统
和政治思想革命的性质。文学革命和政治思想革命的关系,也受到相
当关注。由於陈独秀说过:「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
革新我国据於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所以,学术界一般都把
文学革命归为知识份子力图用文学来改造社会的结
果,并认为文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即先进行文学革命以改造人
心,政治改革则水到渠成。事实上,无论是文学革
命,还是政治、伦理革命,都离不开翻译外国的著作,而外国翻译著
作的种类性质和所占的比例是可以计量的。因此,我
们可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翻译外国
w****2
发帖数: 12072
6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你读过无产阶级的“伤痕文学”吗?
这力量是钢!
——序赵建斌《钢城》
孔庆东
我知道并且相信,大多数读过赵建斌此书的人会激动、会激愤、会激越、会热血沸腾。
如果不是这样,我就根本没必要来写这篇短序,如果中国的人心已死,希望已死,我们
还有什么必要来对一本描写希望的纪实文学作品评头论足呢?
然而,我自己却是非常冷静地、分几次读罢此书的。不知道是为了预防自己不冷静,还
是觉得自己太冷静,我阅读的同时,不是听着绵软的评弹,就是听着俏皮的相声,用以
化解字里行间那汹涌的涛声。虽然赵建斌在年龄上是我的前辈,但我仿佛面对我的研究
生的论文一样,尽力摒除个人情感,摒除先入之见,先入乎其内,然后再出乎其外。所
以,我可能有几句不同于革命群众、也不同于汉奸国贼的话要说。国贼们不是经常怨恨
革命群众不理性、污蔑爱国志士不冷静吗?那我们不妨做几个理性的秀给他们示个范儿。
本人是专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很快要出版我个人的一部现代文学史讲稿。赵建
斌的这部长篇小说,倘若放入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文学”或者“无产阶级文学”系列
,实事求是地讲,“艺术水平”只能达到中等。比不了茅盾丁玲蒋光慈,也赶不上沙汀
艾芜张天翼。但是,这不恰好说明,无产阶级...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18251
7
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文学
上,它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状况,导致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
本类型。文化上,它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上,它确立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范本,现代汉语就是以现代文
学经典作品作为典范而确定下来的。过去,我们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一
次思想革命,这并没有错,但这是从结果来看的,是用传统话语方式的一种表述,实际
上是从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的立场对现象的一种审视。这里,笔者试图换一种方式提
问,我的问题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何以发生的,它为什么能建立新的文学类型?为什
么能够演变成思想革命?它为什么能充当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它的现实结果是通过什
么中介实现的?以这样一种方式言说问题,并对问题在过程的意义上作深入的追问,我
认为,语言具体地说是现代白话在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四白话文作为现象它在五四时的显著地位,这是公认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
化运动是从白话文开始的,表现为白话文运动,这也是公认的。不论是现代思想史
z**********e
发帖数: 22064
8
2017-06-27 王友琴 新三届 微信号 df3p1113-2
功能介绍
新三届乃1977级、1978级、1979级大学生之通称。本号与你分享新三届写、或写新三届
的非虚构原创作品,兼顾其它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作品。 本号由退休的资深
媒体人团队打理。
大学时代的王友琴
作者简介:王友琴(英文名:Youqin Wang),1952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
学附属中学,曾作为知青下放云南。1979年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1988年获得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曾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中文,现
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高级讲师、知名的文革研究学者。
文革害死了以百万计的受难者,毁坏了无数的书籍和文物。此外,文革还破坏了什么呢
?不被注意或者未被意识到的一项是:文革摧毁了中国人的日记。

很多人有记日记的习惯,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以及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一日又一日,把
自己所做过的、所想过的、所盼望的,一字一句写下来,或长或短,积在一起,成为生
命的一份记录、个人成长的一道轨迹,也是自我反省和心灵探索的一种方式。日记文化
,古今中... 阅读全帖
i*********t
发帖数: 5873
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白岩松:夹缝中的良知和智慧
想了解储安平,看章诒和不行。
储安平与“党天下”。
戴晴
1.
【帽子】(mao•zi)①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作装饰的
用品:一顿~。②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不必用~压人;批评应该切合实际、有内容
,不要光扣大~。
——《现代汉语词典》
帽子这字眼,如果不考虑它的第一个含义,在中国近现代(可能也只在中国近现代
)以来最风光的一次,要算是1978年了。那年,从春天到秋天,至少有两则关于帽子的
文字,扰动了中国(恐怕还不只中国)上百万人的心。它们是:
《关于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统战部上报,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
复。
《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1978年9月17日。
一年半之后,1980年5月8日,55万余顶右派帽子已全部摘去——它们是在1957年夏
天和以后的几个月里被陆续制作出并扣在别人头上的。如果不考虑其中一部分人已在
1959-1964年间陆续获摘,到了1980年,真正以皮肉俱全的头顶享受到大自然的空气与
阳光,并且还享受到那帽子压出的凹痕已不再被人视为种性表记的快乐的,只剩下10余
万了。
帽子已不复存在,对当初“戴帽”... 阅读全帖
q*****i
发帖数: 1957
1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有一种文学带着伤痕
我一直认为,对少年时的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方方。
我是在初一时读了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的。“我”的祖父北大毕业后回乡执教中
学,抗战时面对日寇入侵在掩护乡亲撤离时被捕,慷慨赴死;一直以祖父为荣的父亲是
一个工程师,在文革时他为了自己的安全而畏首畏尾,近乎窝囊的死去。按照一个十来
岁孩子的理解,祖父和父亲似乎是一个强烈的正反对比;然而活在父亲心中的祖父,究
竟对父亲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的父亲也常会说到祖父。因为祖父的历史问题,成绩优秀的父亲没法上清华大学,甚
至都不能上正常的大学。不过这都是文革以前的事情了。文革开始的时候,父亲已经在
江西萍乡工作,71年姐姐出世之后,父亲又几经辗转调回了浙江,一直在搞农业机械。
每次说起祖父对自己前途的影响,父亲对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抱怨,而在谈到文
革的时候,父母的记忆也更多的是夫妻两地多么辛苦。
少年时我对于那十年的了解,一方面来自父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文学。从70年代末开
始,一大批作家写了关于文革的小说,由于小说描写了文革中人们所受到的创伤,这些
文学作品就被誉为“伤痕文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这十年,“伤痕文学”可以
说是中...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1
来自主题: NKU版 - 南开求学琐忆
刘再复谈革命:我和李泽厚的告别革命不是否定革命
原创2015-11-12张弘 徐鹏远凤凰网文化
导 语
适值新文化运动百年,凤凰文化通过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剑梅教授,联系到其远在
美国科罗拉多的父亲、著名学者刘再复,围绕“启蒙、革命、文学”进行了一次仓促、
粗陋而又意犹未尽的独家访问。再复先生对于采访极为认真,不仅拉来了老友李泽厚共
同参与,还亲笔致谢采访者并附上自己对于标题的建议。经整理,凤凰文化现将访问内
容编辑成系列,连续三天呈现读者。
刘再复,这是一个在一九八零年代“文化热”潮流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以文学研究之
笔写下对于科学、民主、自由的反思,高扬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努力呼唤重新尊重人的
基本权利。与那个时期所有灵魂复苏的知识分子们一样,刘再复用自己的勤奋和勇气弥
补着“十年无成”的历史缺憾,又凭借着天生的才气和深刻的思索,一跃成为彼时文化
界的风云人物。
一九八九年,刘再复辞去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去国离乡,开始了“漂泊者”
的生涯。这是一次自我流放,也是一次自觉地探索。
一九九五年,刘再复与同样旅居美国的老友李泽厚携手出版长篇对话录《告别革命》。
这对叱咤中国八十年...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1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官场左右逢源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却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文
人。他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
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
这20世纪三大人物的态度,彰显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对蒋介石
1926年蒋介石决定率国民革命军北伐。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广东大学(即今中山大学)
文学院院长郭沫若由于出众的文采和声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
营秘书长,不久又被蒋介石委任为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3月,蒋介石占领南京,其北伐军司令部遂迁往南京。国民党就此形成了南京北
伐军司令部和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两大阵营。3月31日,郭沫若来到南昌,在第二十
军党代表朱德家中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中大骂蒋介石是“国贼”,
说“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
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他号召全国军民起来
反蒋。“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
来反蒋!反蒋...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1169
13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中国政府不久就发布了〈1971〉57号文件等一些相
关材料,对此事件加以解释,但是基本的档案至今仍未开放,而多年来海内外许多学者
对此事件抱有强烈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更有一些反思性文章问世,当年和林彪事件有涉
的一些相关人员及其家属,也以不同形式披露了若干口述材料1。这些文章和数据的共
同特点是:修正了官方对「九一三事件」的解释框架,对该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
度,其中有些文章对林彪抱有强烈的同情。对此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当年下发的官方材
料,「四人帮」曾经参与其事,其基本结论在1979年后仍旧维持了下来,若干论断确实
有疑点。本文的看法是:历史研究强调客观公正,研究者对当年涉案人员亲属的材料要
有分析和鉴别;对林彪事件需从一个纵深的角度来观察,尤其应考察林彪事件的体制因
素,以及这个事件所反映的50年代后国家发展的方向等问题。
一 林彪出山是完全被逼的吗?
文革之初,毛选中林彪做他的「接班人」是和废黜刘少奇同步进行的。刘少奇原是毛的
接班梯队的第一号人选,1970年12月18日,毛对斯诺(Edgar Snow)说,在1965年1月
制定〈二十三条〉时... 阅读全帖
j****i
发帖数: 68152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学女青年的榜样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别名蒋玮、丁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
澧(原安福)县。4岁时丧父,随母亲在学校里长大。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桃源第二女子师
范读书,参加了当地学生运动。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和岳云中学。1922年初到上海
,入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此时结识
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经瞿介绍到上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1925年与胡结
婚。1927年12月,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1928年
2月又发表了她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此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描写在新的
思潮影...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18592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OA (Dead or Aliv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高华:革命政治的变异和退化--“林彪事件”再考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5 17:21:45 2012, 美东)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中国政府不久就发布了〈1971〉57号文件等一些相
关材料,对此事件加以解释,但是基本的档案至今仍未开放,而多年来海内外许多学者
对此事件抱有强烈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更有一些反思性文章问世,当年和林彪事件有涉
的一些相关人员及其家属,也以不同形式披露了若干口述材料1。这些文章和数据的共
同特点是:修正了官方对「九一三事件」的解释框架,对该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
度,其中有些文章对林彪抱有强烈的同情。对此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当年下发的官方材
料,「四人帮」曾经参与其事,其基本结论在1979年后仍旧维持了下来,若干论断确实
有疑点。本文的看法是:历史研究强调客观公正,研究者对当年涉案人员亲属的材料要
有分析和鉴别;对林彪事件需从一个纵深的角度来观察,尤其应考察林彪事件的体制因
素,以... 阅读全帖
m**x
发帖数: 205
16
☆─────────────────────────────────────☆
fatblackliar (鸭子委托我讲两点) 于 (Fri May 4 00:59:55 2007) 提到:
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文学
上,它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状况,导致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
本类型。文化上,它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上,它确立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范本,现代汉语就是以现代文
学经典作品作为典范而确定下来的。过去,我们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一
次思想革命,这并没有错,但这是从结果来看的,是用传统话语方式的一种表述,实际
上是从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的立场对现象的一种审视。这里,笔者试图换一种方式提
问,我的问题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何以发生的,它为什么能建立新的文学类型?为什
么能够演变成思想革命?它为什么能充当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它的现实结果是通过什
么中介实现的?以这样一种方式言说问题,并对问题在过程的意义上作深入的追问,我
认为,语言具体地
p****y
发帖数: 23737
1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阿谅:再批鲁迅
http://a-liang.hxwk.org/2011/08/14/%E9%98%BF%E8%B0%85%EF%BC%9A%
拙作《试批鲁迅》2011年7月20日发布于CND上以后,引起了CND上一些网友的关注,在
CND上的读者讨论区有一些讨论,阿谅本着文责自负的态度,也参与了讨论。在《试批
鲁迅》中,阿谅说希望该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现在看来是引来的砖头更多,一些
网友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因此阿谅觉得有必要针对网友的一些比较有普遍性的质疑做进
一步的论证。
我发现一个现象,鲁迅笔下的中国人没有带有人性光辉的,如果非说有,阿谅只知道鲁
迅笔下的 夏瑜和刘和珍是正面的人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后都死于中国人
之手,而且是受残害而死。特别是《药》里面的主人公夏瑜,死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成
为“于国不忠,于母不孝”之人,结局十分悲惨,夏母的情况尤其凄惨。难道是巧合吗?
所以请读者自己做出判断-《药》这部小说是在唤醒民众奋起反抗封建专制还是恐吓人
民放弃反抗? 这个人物应该是没有原型的,否则这个原型应该早就被发掘出来了。
有网友引证《纪念刘和珍君》来证明鲁迅所谓的勇敢:
刘和珍(190...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姚文元是典型的反革命两面派——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3 20:24:28 2015, 美东)
人民日报1976年11月26日第2版
姚文元是典型的反革命两面派——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甘竞存
姚文元这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文痞,长期以来,披着“左派”的外衣,招摇撞骗,
以鲁迅的“继承者”自居,欺世盗名。他写过一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以下简称《巨人》),把自己打扮成“正确路线的代表”。
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必须永远遵循
的。而姚文元在《巨人》一书中多次吹嘘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瞿秋白,把瞿秋白说成是
“马克思主义者”,“一向就重视鲁迅的贡献”。姚文元认为毛主席的著作,仅是对鲁
迅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而瞿秋白却是“对鲁迅的思想发展和他的杂文
的革命意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总结,粉碎了各种贬低、攻击鲁迅杂文的谬论”。这真...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9
人民日报1976年11月26日第2版
姚文元是典型的反革命两面派——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甘竞存
姚文元这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文痞,长期以来,披着“左派”的外衣,招摇撞骗,
以鲁迅的“继承者”自居,欺世盗名。他写过一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以下简称《巨人》),把自己打扮成“正确路线的代表”。
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必须永远遵循
的。而姚文元在《巨人》一书中多次吹嘘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瞿秋白,把瞿秋白说成是
“马克思主义者”,“一向就重视鲁迅的贡献”。姚文元认为毛主席的著作,仅是对鲁
迅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而瞿秋白却是“对鲁迅的思想发展和他的杂文
的革命意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总结,粉碎了各种贬低、攻击鲁迅杂文的谬论”。这真是
颠倒黑白,在光天化日之下伪造历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了解鲁迅,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主席不但对鲁迅战斗的一生作
了极高的评价,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
家。”而且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十分深刻、十分精辟的科学分析和概括。特别是对鲁迅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985
20
当年拼命闹“极左”,如今拼命诬赖毛泽东
黎阳
2011.11.7.
真该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用“杜导正 ‘两头真’的春秋”和“对话杜导正”
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2096.html)这样精彩的例子现身说法,帮助人们加深理解鲁迅的名言:“‘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这样的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所以他们的转变,是毫不足惜的。”
《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揭了杜导正的老底——原来这位“德高望重”的“党内民主派
”是典型的当年拼命闹“极左”、如今拼命闹极右、干尽了坏事却专门文过饰非贼喊捉
贼把自己的罪责往毛泽东身上推的文匪无赖两面派:
1.草菅人命滥杀无辜:
——“在五台山北麓的游击区,有人认为某个人给日本人送情报,当时也没调查、没手
续,我们就跟那个区长做了决定:把这个人干掉。有时布告还是我写:×××,通日,
给日本人送情报,予以处决。我们派了3个游击队员,带了两条枪、浆糊和布告,半夜
里去到人家门口,大喊:‘×××,你出来’。等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21
当年拼命闹“极左”,如今拼命诬赖毛泽东
黎阳 2011.11.7.
真 该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用“杜导正 ‘两头真’的春秋”和“对话杜导正”这
样精彩的例子现身说法,帮助人们加深理解鲁迅的名言:“‘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
‘右翼’作家的。”“这样的翻着筋 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
革命文学的时候,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所以他们的转变,是
毫不足惜的。”(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2096.html
《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揭了杜导正的老底——原来这位“德高望重”的“党内民主派
”是典型的当年拼命闹“极左”、如今拼命闹极右、干尽了坏事却专门文过饰非贼喊捉
贼把自己的罪责往毛泽东身上推的文匪无赖两面派:
1.草菅人命滥杀无辜:
—— “在五台山北麓的游击区,有人认为某个人给日本人送情报,当时也没调查、没
手续,我们就跟那个区长做了决定:把这个人干掉。有时布告还是我写:×××,通
日,给日本人送情报,予以处决。我们派了3个游击队员,带了两条枪、浆糊和布告,
半夜里去到人家门口,大喊:‘×××,你... 阅读全帖
w*l
发帖数: 2550
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http://xys.org/xys/ebooks/literature/essays/90niandai.txt
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业余水平
作者:邓程
自从王朔发明“大粪”一词,我便对这个词发生了偏爱。现在我迫不及待地
把它用在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评价上。或者更准确的描述,那就是九十年代的
中国文学实实在在只不过是一种业余水平的文学。
九十年代的文学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粗俗。粗者,是文笔幼稚、粗糙,是一
种未经磨练的业余水平的文笔,词不达意,拖沓,重复,力不从心而又偏偏强作
解人。俗者,指内容的低俗、下流,情感粗糙。崇尚功利,标榜欲望,俗不可耐。
九十年代文学是印刷品的灾难。要想把它们一一列举分析是不可能的。我们
举一两个最典型的例子,窥一斑以观全豹。
(一)
莫名其妙的《白鹿原》成了莫名其妙的经典,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奇迹。
像《白鹿原》这种书,集黄色小说和革命小说和神话志怪于一体,倒也是一
种新的尝试,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写过小说。
比方,革命小说也
h*****u
发帖数: 6
2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高行健: 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
那种像革命一样闹得轰轰烈烈的文学的时代我以为已经过去了,
因为这革命也已经把自己革完了,只留下一番苦涩、一种乏味,
无聊乃至于反胃。
文学原本同政治无关,只是纯然个人的事情,一番观察,一种对
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
考的满足。
其所以轰动,不幸全在于政治的需要,或受攻击,或被捧场,不
由自主弄成了一种工具、一件武器、一个靶子,以至于克丧失了
文学的本性。
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
,可读可不读,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
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众或政治势力的敌人。之所以有时竟跟着作
品受难,只因为是他人的需要。当权势者需要制造几个敌人来转
移民众的注意力的时候,作家便成为一种牺牲品。而更真不幸的
是,弄晕了的作家竟也以为当祭品是一种光荣。
其实,作家同读者的关系无非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或若干人彼此
不必见面,不必交往,只通过作品,精神上的一种交流。作者本
不对读者负有多少责任,读者也不必对作者有所苛求,读与不读
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文学作为人类活动尚免除不了的一种行为,读与写双方都自觉自
原。因此,文学对于大众
b*b
发帖数: 422
24
19-20世纪:女性文学的绚丽日出
刘思谦
伊丽莎白.詹威在《美国当代文学?妇女文学》中指出:由于女性文学来自被
抹煞的人类“另一半”的生活经历,需要“用一种不同度数的镜片才能清楚的看
到“它们”[1]。也就是说,这个“镜片”的“度数”要和女性文学的实际相
符相配,这就必须从女性文学的诞生说起。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 being)、人(human)、历史
(history)等词语都不包括女人,她们在人和历史的范畴中是比在场的缺席者。
文艺复兴、启蒙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抽象的人,如果具体化一些则仅指男人。
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只是男权宣言,发现了这一点的阿伦普.德.朱戈不得不在法
国大革命两年後的1791年发表了《女性与女性市民的人权宣言》,她後来因此而
被送上了断头台。拿破仑法典则明文规定:“未成年者、已婚妇女、犯人及精神
病患者没有行使法律的权利。”美国妇女在解放黑奴的运动中才意识到自己和黑
人一样处于无权地位,所以积极投入奴隶解放运动,并引爆了19世纪20-40年代
的女权运动,于1848年发表了类似法国女权宣言的《女
b****r
发帖数: 2555
25
☆─────────────────────────────────────☆
newboy1 (newboy) 于 (Sat Sep 10 12:43:29 2011, 美东) 提到: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这个是历史的评价。
老毛是世界上用权利发表书最多的,可能只有金家可以一拼。
老毛的作品都是靠秘书润色。
那一个政治家和一个文学巨匠来比,就像用斯大林和托尔斯泰比较。
纯属丑化前者,请毛轮注意!
☆─────────────────────────────────────☆
ilvch (From here to eternity) 于 (Mon Sep 12 19:04:54 2011, 美东) 提到:
胡算个文学研究者吧
文学巨匠是指创作者

☆─────────────────────────────────────☆
cubic (黑猫) 于 (Mon Sep 12 23:56:23 2011, 美东) 提到:
原来克林顿,希拉里的回忆录都是自己写,自己润色的。
恍然大悟见真相呀。
☆─────────────────...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5262
26
注:文章太长,太长的文章这里一般说自己喜欢读书的人是不会看的,所以为了照顾大
家,之后一片文章分几段摘。短些,大家就会看。
【注释】
作为一个文人,鲁迅在中国当代人文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极为显赫的位置。这其中
自然有政治上的原因,但也有复杂的文化因素纠缠于其中。本文仅就鲁迅与毛泽东时代
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特殊关系,来考察一个也许被学界忽略了问题,即“鲁迅
”作为一种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毛泽东时代鲁迅的尊崇地位意味着什么?
据说,毛泽东在1971年说了这样一段让人颇费猜想的话:“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
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1]圣人者,思想
导师、精神偶像之谓也。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对当代中国——特别是50、60、70年代的中
国,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乃至在相当的意义上已经被“偶像化”了。毛泽东和鲁迅到
底谁在这方面的影响更大——谁是“第一等圣人”,或许并不重要,但说他们二人在相
当程度上共同打造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文化,大抵不会太过。[2]如果回到“17年”和“
文革”,看看那时的青少年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这点就...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5262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纽时 - - 被利用的鲁迅 zz
被利用的鲁迅
在中国大陆,有关鲁迅的任何相关动静都会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
上周,鲁迅的散文《风筝》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初中语文》中删除,出版方人民
教育出版社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引发了文
化界、教育界间无法平息的风暴。
鲁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资排辈”的产物。“鲁郭茅巴老曹
”(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的排序等级森严,这六大天王始终在
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据重要份量。
而长期以来,鲁迅的人物形象与精神性格,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需求,一直进行着微妙
的调整和权威的解释。担负着塑造新时代新人的语文教材,也紧随着不同时代的不同要
求而加以调整。
鲁迅的创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核心文化资源之一,他对于传统文化颠覆性思想、他
对社会事件的尖锐批判,形成一种充满力量的新语义力场。鲁迅的作品奠定了新白话文
的怀疑态度和消解语势,他以非凡的语言才能所构建的文学作品令人读之难忘,成为新
派知识青年追读的精神食粮,而鲁迅本人则变成不满于时代的青年们的精神导师。
在新旧文化彼消此长的微妙对峙期,鲁迅作品是一股巨大的超能量块,只有如...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5262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uo (aeio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纽时 - - 被利用的鲁迅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1 15:23:17 2013, 美东)
被利用的鲁迅
在中国大陆,有关鲁迅的任何相关动静都会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
上周,鲁迅的散文《风筝》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初中语文》中删除,出版方人民
教育出版社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引发了文
化界、教育界间无法平息的风暴。
鲁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资排辈”的产物。“鲁郭茅巴老曹
”(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的排序等级森严,这六大天王始终在
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据重要份量。
而长期以来,鲁迅的人物形象与精神性格,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需求,一直进行着微妙
的调整和权威的解释。担负着塑造新时代新人的语文教材,也紧随着不同时代的不同要
求而加以调整。
鲁迅的创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核心文化资源之一,他对于传统文化颠覆性思想、他
对社会事件的尖锐批判,形成一种充满力量的新语义力...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21396
29
夏志清的寓所在曼哈顿百老汇大街附近一条僻静的街道上,距离他曾经任教的哥伦
比亚大学和赫德逊河一箭之地。
老式电梯一直通向五楼。这是一套书籍拥塞的公寓,从过道开始,室内的每一个墙
面都被放满了书的书架所占据,书房里的两张书桌上报刊书籍更是堆积如山。桌上的不
少出版物是国内寄去的,“我这里有《书城》,上面有我的文章。”夏志清随手拿起一
本杂志这样说道。
客厅的长桌上放满了药瓶,里面有各种维生素。这些大大小小的药瓶仿佛无声地说
明主人已经是86岁高龄的老人了。
夏志清1921年生人,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1年,夏志
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著作与正统的文学史
观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给予
高度的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被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钱锺书
被推崇为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张天翼是“这十年当中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
家”。有评论称,《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不亚于一次文
学的革命。从这本书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进入西方高等院校。... 阅读全帖
e**y
发帖数: 88
30


文化新闻
20世纪俄语文学在孤寂中坚持精神的高贵 
2000年5月7日 中新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
文飞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俄语文学逐渐显现出其完整的面目。
多元的构成
常有人称俄苏文学过于单调和一统,可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20
世纪的俄语文学是多么的纷繁复杂,多么的精彩纷呈。
历时地看,20世纪俄语文学可划为三大段,即世纪之初的白银时
代文学、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
学。世纪初的20年,是俄语文学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俄罗斯文学家
与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同胞并肩携手,共同创造出俄罗斯文化
史上又一个“天才成群诞生”的奇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历经
革命和内战时期的诗歌高潮、3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统
领、卫国战争时期战争文学的兴起、战后的文学“无冲突论”、50年
代的“ 解冻文学”、东西方冷战时期文学的意识形态化,直至解体
之前所谓的“改革文学”,风雨74年,其进程起伏跌宕,充满诸多戏
剧性的突转,构成一部时明时暗、亦喜亦悲的文学发展史。苏联解体
后,文学一方面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自由感,
w****2
发帖数: 12072
3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泽东、革命与制宪权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毛泽东、革命与制宪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1 22:28:16 2013, 美东)
刘小枫的写作术
“几乎所有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自由主义者,都是在刘小枫作品的精神场域中成长
的”。这可以从05年的一场关于施米特游击队理论的讲 座得到印证:主持人在介绍刘
小枫时,也感慨说“80年代是李泽厚先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9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可
以说是小枫先生在引领着中国当代的思想界 和学术界!”。并宣称高全喜说过这样的
话:“最期望的是希望小枫先生能够长命百岁。因为他活着,他的学术工作能够使得我
们当代的中国学人知道方向,有一个 标准!”我很怀疑,当高全喜看到刘小枫这篇关
于“毛与宪政”的演讲之后,是否还会坚持初衷——当然,这是我的小人之心。
刘小枫主攻西学,但是对其同乡——经学家廖平——却青睐有加。廖平号六译先生
,一生为学持论多变,昨是而今非,这种推崇或许也正是刘小枫自己的夫子自 道。我
们知道,刘小枫不断变换面孔,学术兴趣... 阅读全帖
p********7
发帖数: 18007
32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
女们歌唱》。[1-2]
何其芳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i**l
发帖数: 4224
33
来自主题: Xibei版 - 我的色情文学之路
发信人: zhengzhuer (过两天在整), 信区: P.zhengzhuer
标 题: 我的色情文学之路
发信站: 天天坛 (Tue Apr 07 23:32:27 2009 EDT), 本站(tttan.com)
我出生之前,走资派已经打倒了,人人都以耍流氓为耻,虽然我后来也听说那年月也有
些人隔三差五到处串门,总体上,文学文化非常革命正派,连像 亲嘴 这种词的书都找
不见一本。当然也可能由于我那时还在上幼儿园,没能接触那类读物之故,总之那时候
我每天都与青蛙,白雪公主,美猴王为伍。。
我上了小学之后,家教保持一贯的传统严格,平时除了课本和课外练习册以外都是不许
看的,还好我有几个哥哥有成箱的小人书,都是画图的那种,没事我就看那些,把三国
,水浒差不多蒙了一遍。里面譬如武松怒弑西门庆,林冲进野猪林之类的情节描述得都
相当革命,也没什么色情可言。
最早接触情色文学(非色情)是上小学的时候有天找到本老妈看的小说,琼瑶的聚散两
依依。偶偷偷的读,一读之下,完全没有理出逻辑,觉得书里面的人物很诡异,行为完
全没有逻辑可言,对琼瑶小说第一印象极为恶劣,更勿论里面的情色描写了。由此我得
w****2
发帖数: 12072
34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毛泽东、革命与制宪权
刘小枫的写作术
“几乎所有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自由主义者,都是在刘小枫作品的精神场域中成长
的”。这可以从05年的一场关于施米特游击队理论的讲 座得到印证:主持人在介绍刘
小枫时,也感慨说“80年代是李泽厚先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9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可
以说是小枫先生在引领着中国当代的思想界 和学术界!”。并宣称高全喜说过这样的
话:“最期望的是希望小枫先生能够长命百岁。因为他活着,他的学术工作能够使得我
们当代的中国学人知道方向,有一个 标准!”我很怀疑,当高全喜看到刘小枫这篇关
于“毛与宪政”的演讲之后,是否还会坚持初衷——当然,这是我的小人之心。
刘小枫主攻西学,但是对其同乡——经学家廖平——却青睐有加。廖平号六译先生
,一生为学持论多变,昨是而今非,这种推崇或许也正是刘小枫自己的夫子自 道。我
们知道,刘小枫不断变换面孔,学术兴趣不断转移,这让其追随者疲于奔命、困惑不已
。但是,当他说到“毛与宪政”的时候,之前的追随者大都骇然、哗 然、愤愤然,归
根结底,这是因为刘小枫触犯了他们的底线——毛泽东问题。从诸多网络回应来看,他
们恨不得有个宗教裁判所。在毛的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5
美国在中国的新自由主义颜色革命路线图
801
头像被屏蔽
487
主题
0
好友
1451
积分
禁止发言
收听数0听众数0积分1451精华70帖子372
发消息
电梯直达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55: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开心网天涯人人网百度空间豆瓣网
【美国在中国的新自由主义颜色革命路线图————杜勒斯及美国中情局对华10大戒条
及张曙光,张五常、张维迎,李银河,陈志武】
杜勒斯的新自由主义颜色革命及美国中情局对华10大戒条;张曙光,张五常、张维迎:
腐败润滑论、买路钱、吐痰论;从美国“进修”回来就变成一代淫兽的李银河经典语录;
陈志武“儒家孝道文化终结,个人会更自由论”
杜勒斯: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
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只要
政府对物价失去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先看看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宣传策略
针对前苏联,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R... 阅读全帖
d*******n
发帖数: 4913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mlpts (未眠之夜),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尹县长(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30 00:14:25 2011, 美东)
我和尹县长只见过两次面,却老忘不了他。
一九六六年秋天,我从北京到西安,住在朋友老张家。那时老张的独子正是不可一
世的红卫兵,还是个小毛头。才高二的小伙子,他已气宇不凡,张口闭嘴都是“保卫毛
主席”,“造反有理”的革命道理。这小张身上一套草绿军衣,因为舍不得换下来洗,
领口和袖口都油污发亮了;臂上套着五寸长的红绸袖章,倒是非常耀眼,见了人喜把右
手叉在腰上,迫得别人不得不正视这红袖章所代表的权威。其时,他和另一位红卫兵正
要往陕南的兴安县,去点燃革命的火种。据说那一带的革命形势远远落后,连个.红卫
兵组织都没有,因此西安“红总司”总部决定派两位得力的干部去开展工作。小张是主
动要求去的。他本来就是兴安人,十二岁时才随父母迁到省城来,这一次,除了革命需
要,还可以重游旧地,探亲访友,堪称公私两便。当然在那时候是绝对不能“公私两...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742
37
某些权贵自以为永远正确,批评别人,往往高高在上,头头是道;被别人批评,就暴跳如雷,急于反击、打压。胡适有涵养,有雅量,对学生宽容大度,对论敌也宽容大度。1930年4月30日,他在致杨杏佛信中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自1924年始,左翼革命文学旗手鲁迅与右翼自由主义旗手胡适渐行渐远,鲁迅对胡适由褒而贬、由扬而弃。1925年5月11日,鲁迅因看不惯胡适“国人导师”的做派,写了《导师》一文,文末呐喊一声:“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1933年3月22日,又用“何家干”笔名发表《出卖灵魂的秘诀》,挖苦胡适“出卖灵魂”。
对于鲁迅的含沙影射、冷嘲热讽,胡适大度淡定,不急、不理、不驳。相反,在著作《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客观评价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称赞他“成绩最大”,“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尤见正气凛然的是,鲁迅去世一个月后,胡适还为他主持公道。1936年11月18日,文坛“骂鲁第一人”的女作家苏雪林致信胡...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9366
38
☆─────────────────────────────────────☆
grasshopper (大肚子哥哥 (singing crickets)) 于 (Wed Feb 23 15:22:19 2011, 美东) 提到:
尽管这个还在初期阶段,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这个相当的不好处理
这种活动,这种性质,这种组织形式,都是我共近二三十年来最大的威胁
媒体的发达,必然带来信息的自由流动,而任何有合理性的号召都会被大家接受
我共现在如果不认真对待放任自流,参加散步的到参加茉莉花革命的人员就会越来越多
,直至无法控制
如果像现在这样抓,堵,驱赶, 就会不停地为这个现在还不很风靡的活动协助造势,
而使得这个活动更加风靡, 吸引更多参加者
我共现在想做的是杀一儆百, 狠狠收拾几个初期参与者号召者,可是在中东风波的大
形势下, 在广大境外媒体的注视下,我共如果把几个拿花散步跟进参与者的判处10年徒刑,引起的抗争将更大,还不见得能阻止后来者
如果仅仅是拘留几天就放了, 下面参加者将更有恃无恐
这次组织者尤其巧妙的是,在活动初期不暴露组织者, 让我共的杀一儆百无法着力,而且采取反... 阅读全帖
M***4
发帖数: 609
3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革命力度空前巨大
厚古薄今的人,很容易发出“今不如昔”的慨叹。而事实上,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今非昔比之事触目皆是。
以革命为例。上古有商汤革命、武周革命,中古有垂拱革命,近代有辛亥革命,现代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当代有文化革命、经济革命。稍微研究一下历史,不难发现,古代的
革命通常都只是换一下帝王将相,变化有限,百姓的日子照旧过。而近现代的革命,通
常是摧枯拉朽、天翻地覆的,庶民的生活发生巨变。革命形势,有如钱江潮水,一浪更
比一浪高。十年“文革”,史称“浩劫”。但是,破旧立新,破坏的旧物不过是一些旧
书,一些雕刻,一些神像。而近三十年来的经济革命,毁掉的却往往是整条古街,整个
古村,整座古城。
不久前的一次网络活动中,考古文学作家岳南先生转述一位国民对拆迁的困惑,大意如
下:秦始皇时,他们家就在那里了,后来蒙古人来了满族人来了,他们家还在那里,没
挪窝。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一来,大红油漆在墙上随便刷几个“拆”字,为什么就得乖
乖搬家?
我自告奋勇,来替这位国民解答困惑:无他,革命使然,革命力度空前巨大使然。
何谓革命?简而言之,便是九字真言:地位、财富之重新分配。
析而言之,重新分配分三个步骤:第一...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21396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黎阳谈文革
从文革看“为真理而权力”
1.真实的文革
2.真正的民主
3.真正的“为真理而权力”
4.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1.真实的文革
网友“一枝清荷”写了《一位80初女子对毛泽东的评价》,引来一堆质问。从其中
若干可知文革是这样被灌输给如今的年轻人的:
——像章、毛选、红宝书语录、标语、大字报、讲用会、学习班、早请示晚汇报--
-这些是什莫?个人迷信、崇拜的结果是劳民伤财、民不聊生。
——如果有人冲入您家,打砸抢烧您的一切,拖您的父母出去砌墙堆砖,而且毫无
理由,就如同文革时一样,您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社会?
——您是否同意,在毛泽东时代也有“惨绝人寰”之事?还是您认为,如果有那样
的事,也都是“资改派”的恶意诬陷?难道打死老师、亲人告密、殴打被认定为“黑五
类”的人、枪毙坚持不同意见者都是编出来的?
……
鲁迅说:“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
,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
“翻着筋斗”写文革的不仅有“小资产阶级”,而且有大骗子。如今许多年轻人自
以为知道的文革,其实是一个当年被蓄意歪写、如今被拼命写歪的神话“文革”、鬼话
“文革”、谎话...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4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格丘山:中国文学的没落zt
·格丘山·
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从陈独秀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
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开始起步,经过一百年的变迁,至
二十一世纪初期,已经完全脱离了对人性的思考对民族苦难的关注,对时代风云变幻的
记载,变成了政治宣传工具,变成了追求商业价值的胡编乱造,堕落成权势和钱财的二
奶。
五四时代,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化的震撼和启发下,向新文化转胎,胡适,鲁迅,刘半农
,陈独秀,粱启超,王维国等等具有深厚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的思想家的相继诞生,使
文学从士大夫的赏花呤月走向民众的现实生活,拉开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
随即从国民党和共产党各领风骚的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沈从文,冰心,茅盾,曹禺,
老舍等等都继承了五四的平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的思想,写出了不少与中国社会息息相连
和充满人性的作品。就连共产党文人,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等优秀的作家,
也在毛泽东的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约束下顽强挣扎,力求在共产党政治许可下,去写人
,写人性,写实,我们今天仍可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努力的
x*****z
发帖数: 787
42
1
任何一种语言,大约总有一些词汇会让我们感到沉重。这是只能神通而难以言喻的某种
感觉——这样一些语词仿佛与生俱来地具有特别的质量,一如陨石般破空砸下,让多数
被击中的心灵感到一阵颤栗,甚而荡漾起如许莫名的痛楚。比如此际,当我拟出这样一
个标题时,我忽然张口结舌手足无措——我在大伯已然成灰的18年之后,依旧如故地感
到失语的疼痛,感到我被这样一些词语压迫得艰于呼吸,甚至流不出眼泪。
我似乎看见大伯躺在四块黑铁般的词语之间——一头是命运和革命这两个古典词汇,一
头是组织和爱情这两个现代词汇,它们的冰冷凝重更加显出大伯蜷曲一生的微弱。我又
恍惚回到20几年前的冬夜,那是在珞珈山下武大的一个简陋平房中,大伯几乎百听不厌
地再次在昏昏灯火下按响贝多芬的磁带。他指着咚咚咚冻轰鸣的四个音符对我说——你
听,这就是命运之神在敲门。
那时年轻的我,还不谙命运的颜色,以为只要插紧锁钥就可以阻挡无常的脚步。以后在
熟知大伯的往事之后,尤其在身经自己的坎壈之后,我方才明白,冥冥中似乎真有某个
神秘的组织或者力量,在暗中编织着个体生命的运数。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如同等待植
入软件的机器,终有一些莫测的编程员,在... 阅读全帖
s*******k
发帖数: 1161
43
新华读书
毛泽东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策划、发动的,他对这场运动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
其他人。
按照毛泽东的想法,“文化大革命”要从1966年进行到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对它所造成的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并且把它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的章程里。但从中
国共产党现在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持续了整整十年,是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不
安的十年,它最终以毛泽东最激进的手下“四人帮”被逮捕而结束。
从后面这个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运动,它的特性一直不停
地在变化。即使是在1969年之前,它也具备有三重性质。首先,它是一场“超级革命”
,企图创造出一种被列宁视为“左倾社会主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列宁把它称之为“
左派幼稚病”)。第二,它是一场反革命的运动,目的在于打破及重建1950年代在新民
主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制度。第三,它还是一场“为了革命而革命”
的运动,这也是毛泽东确认的这场革命所具备的价值。
毛泽东之所以发起“文化大革命”,有三个很明显的目的。首先,更进一步地教导
整个社...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0658
44
你们老师挺正统的,我看过一个美国老师的教纲,锅毛拔草都没有,最大篇幅的就是张
爱沈从文,刘呐鸥穆时英也很多,还有凌叔华等等,全是软性文学。再加点丁玲路翎什
么的,算是革命文学的异议者。。。。这教纲一看就是把正统革命文学一笔带过的。
wh
发帖数: 141625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9 08:20:36 2014, 美东)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蒯乐昊
1978年上半年的一天,卢新华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宿舍4号楼的拐角处,男男女
女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着,互相争看墙上贴着的小说。
这就是那年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
小说内容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文革”时期,一个叫王晓华的女生,看到母亲被康
生等人诬为女叛徒后,认为母亲是可耻的,于是与母亲毅然决裂。为了改造自己,也为
了能够脱离“叛徒”母亲,她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渤海湾畔的一个农村扎下了根。只是
,在她的改造过程中,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不能融合到当时的主流的“上进”
行列。终于,一个原本朝气蓬勃,脸上还有些许红润的年轻女生,成为了一个“沉默寡
言,表情近乎麻木”的年轻知青。母亲来信,讲述...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1 23:58:08 2014, 美东)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前些日子我贴出游览哈佛的几张照片,马上就有读者指出我对哈佛雕像照片的说明
有谬误。感谢他的指正!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的这座俊朗优雅的约翰•哈佛雕像
,像上镌刻著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年”——实际上,
三行字就是三个著名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
建雕像时,就按照人们的想像,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作模特儿;
第二,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起初也並非以他的名字命名,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
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约260册图书)捐献出来,
为感谢和纪念他,才改了校名;
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而并非“1638年”。
由哈佛雕像的三个谎言,我想起...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10016
47
黎阳
网友“一枝清荷”写了《一位80初女子对毛泽东的评价》,引来一堆质问。从其中若干
质问可知,文革是这样被灌输给如今的年轻人的:
——像章、毛选、红宝书语录、标语、大字报、讲用会、学习班、早请示晚汇报---这
些是什莫?个人迷信、崇拜的结果是劳民伤财、民不聊生。
——如果有人冲入您家,打砸抢烧您的一切,拖您的父母出去砌墙堆砖,而且毫无理由
,就如同文革时一样,您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社会?
——您是否同意,在毛泽东时代也有“惨绝人寰”之事?还是您认为,如果有那样的事
,也都是“资改派”的恶意诬陷?难道打死老师、亲人告密、殴打被认定为“黑五类”
的人、枪毙坚持不同意见者都是编出来的?
……
鲁迅说:“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
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
“翻着筋斗”写文革的不仅有“小资产阶级”,而且有大骗子。如今许多年轻人自以为
知道的文革,其实是一个当年被蓄意歪写、如今被拼命写歪的神话“文革”、鬼话“文
革”、谎话“文革”。
就以上述向“一枝清荷”发难的一些问题所涉及的若干历史真相为例:
⑴.个人迷信、个人崇拜
毛泽东1970...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5923
48
黎阳
网友“一枝清荷”写了《一位80初女子对毛泽东的评价》,引来一堆质问。从其中若干
质问可知,文革是这样被灌输给如今的年轻人的:
——像章、毛选、红宝书语录、标语、大字报、讲用会、学习班、早请示晚汇报---这
些是什莫?个人迷信、崇拜的结果是劳民伤财、民不聊生。
——如果有人冲入您家,打砸抢烧您的一切,拖您的父母出去砌墙堆砖,而且毫无理由
,就如同文革时一样,您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社会?
——您是否同意,在毛泽东时代也有“惨绝人寰”之事?还是您认为,如果有那样的事
,也都是“资改派”的恶意诬陷?难道打死老师、亲人告密、殴打被认定为“黑五类”
的人、枪毙坚持不同意见者都是编出来的?
……
鲁迅说:“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
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
“翻着筋斗”写文革的不仅有“小资产阶级”,而且有大骗子。如今许多年轻人自以为
知道的文革,其实是一个当年被蓄意歪写、如今被拼命写歪的神话“文革”、鬼话“文
革”、谎话“文革”。
就以上述向“一枝清荷”发难的一些问题所涉及的若干历史真相为例:
⑴.个人迷信、个人崇拜
毛泽东1970...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