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采访录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h*h
发帖数: 27852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4 18:55:17 2016, 美东)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上)
曹雅学
2016.06.04 01:38
曹雅学女士是英文网站chinachange.org的创办人兼编辑。这篇文章不代表美国之音的
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曹雅学按:吴仁华先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学
位。1986年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时,
他和政法大学另外两名年轻教师(刘苏里和陈小平)带领学生上街,用他自己的话说,
“从头到尾参加了天安门运动。” 他是6月4日早上最后离开天安门广场的数千抗议者
之一,并在从天安门广场徒步返校的途中,目睹了六部口解放军坦克轧人的惨烈场面。
1990年2月,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珠海跳海偷渡至澳门,后经香港来到美国,在接下来
的15年...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4 18:55:17 2016, 美东)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上)
曹雅学
2016.06.04 01:38
曹雅学女士是英文网站chinachange.org的创办人兼编辑。这篇文章不代表美国之音的
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曹雅学按:吴仁华先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学
位。1986年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时,
他和政法大学另外两名年轻教师(刘苏里和陈小平)带领学生上街,用他自己的话说,
“从头到尾参加了天安门运动。” 他是6月4日早上最后离开天安门广场的数千抗议者
之一,并在从天安门广场徒步返校的途中,目睹了六部口解放军坦克轧人的惨烈场面。
1990年2月,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珠海跳海偷渡至澳门,后经香港来到美国,在接下来
的15年...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上)
曹雅学
2016.06.04 01:38
曹雅学女士是英文网站chinachange.org的创办人兼编辑。这篇文章不代表美国之音的
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曹雅学按:吴仁华先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学
位。1986年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时,
他和政法大学另外两名年轻教师(刘苏里和陈小平)带领学生上街,用他自己的话说,
“从头到尾参加了天安门运动。” 他是6月4日早上最后离开天安门广场的数千抗议者
之一,并在从天安门广场徒步返校的途中,目睹了六部口解放军坦克轧人的惨烈场面。
1990年2月,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珠海跳海偷渡至澳门,后经香港来到美国,在接下来
的15年里担任《新闻自由导报》(现已停刊) 的总编辑。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学者和六四
亲历者,吴仁华先生从屠杀发生之时便已开始搜集资料,多年不辍。2005年至2014年期
间,吴仁华先生先后写作出版了《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2007) 和《六四事件中的戒
严部队》(2009),以及...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4 18:58:01 2016, 美东)
曹:这20万参加执行戒严的军人是一个巨大的见证群体。那20万官兵中绝大多数是士兵
,他们跟参加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大学生是同龄人。所以所谓的“八九一代”,其实也包
括他们,他们是八九一代的另外一大块。他们当中目前出来公开谈六四的,都有哪些呢?
吴:是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见证人群体,但是到目前为止,这20万官兵当中只有两个
人站出来,以自己真实的身份,谈了当年的经历。一个是54集团军士兵张四军,住在山
东祖籍,就因为在网上谈了自己的经历,还多次被拘留,受到很大骚扰。虽然他的见证
对我的研究来说没有太大价值,但是从道义上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20万军人中
有一批站出来见证,那他们比我们知道的更多,六四屠杀的真相就会比现在揭示出来的
更多、更准确。
曹:哪怕有几千人站出来就不得了啊。
吴:另外一个人是39集团军第116...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2810
5
新华社拉萨2月12日电 题:“千里之外有大爱”——西藏唯一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采访录
记者罗博、白少波、王泽昊
12日下午,拿着治愈出院证明,走出隔离病房,来自湖北随州的小张向现场医护人
员深深鞠躬,哽咽地说:“千里之外,疫情面前,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是西藏首例也是目前西藏唯一的新冠肺炎患者。从入院就诊,到隔离治疗,再到
今天治愈出院,过去的18天,他真正经历了一次重生。
“早就订好火车票,准备利用春节假期进藏旅游。”今年34岁的小张,从小就有一个“
西藏梦”。1月11日,他从工作的河北廊坊大城县回到湖北随州老家。在家没待几天,1
月17日,他开车去武汉,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采购了一些进藏的物资。“那时候还不
知道疫情的严重性。”1月22日晚,他按预定计划从武昌坐火车出发,开始了本该充满
愉悦的假日之旅。
在火车上,他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但收到武汉封城的消息后,小张才意识到这次
疫情可能非常严重。1月24日,除夕,下午5点,火车抵达拉萨。列车长把武昌来的旅客
留下来测量了体温,登记信息后才放行。
第二天下午,他突然觉得浑身无力,肌肉酸痛,躺在床上后出现咳嗽、发热症状。
店家发现异...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天安门运动与六四屠杀的全景记录者 - 吴仁华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4 18:58:01 2016, 美东)
曹:这20万参加执行戒严的军人是一个巨大的见证群体。那20万官兵中绝大多数是士兵
,他们跟参加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大学生是同龄人。所以所谓的“八九一代”,其实也包
括他们,他们是八九一代的另外一大块。他们当中目前出来公开谈六四的,都有哪些呢?
吴:是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见证人群体,但是到目前为止,这20万官兵当中只有两个
人站出来,以自己真实的身份,谈了当年的经历。一个是54集团军士兵张四军,住在山
东祖籍,就因为在网上谈了自己的经历,还多次被拘留,受到很大骚扰。虽然他的见证
对我的研究来说没有太大价值,但是从道义上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20万军人中
有一批站出来见证,那他们比我们知道的更多,六四屠杀的真相就会比现在揭示出来的
更多、更准确。
曹:哪怕有几千人站出来就不得了啊。
吴:另外一个人是39集团军第116... 阅读全帖
b******y
发帖数: 9224
7
来自主题: StartUp版 - 看柳传志的采访录感受
最近读了柳传志的采访录,他说他软弱不摇摆。
"大的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
境."
“改革不了环境就去适应,不做牺牲品。”
很有意思的几段话和他的理念。有启发意义. 更多的心得感想,有兴趣的朋友请看我写
的这篇文章:
http://www.jiansnet.com/topic/26232/Chinese-Businessman-Liu-Chu
wh
发帖数: 141625
8
来自主题: Translation版 - 陆谷孙学英语(采访录)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陆谷孙学英语(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9 12:53:49 2015, 美东)
白发先生陆谷孙
李晓婷
2006年06月20日 南方人物周刊
在复旦二教的走廊里,65岁的陆谷孙先生背着手,微笑地望向窗外说,我还是没有
话语权啊,都被剥夺了。声如洪钟,花白头发飘扬着。
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将要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多年心血的集成。
他主持编写的《英汉大辞典》,被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
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
力”。
当年,他父亲陆达成和董浩云一道在航运公司里打拼,因为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眷恋
,从香港上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做了许多年的法语翻译。在洋行工作,和外国人打交
道,却爱穿唐衫,习性上完全是个旧式的传统中国文人。
和父亲相似,陆谷孙也是这样的一束矛盾。自小学过俄文、法语,从大学开始,就
没有离开过复旦英语系。
操一口中庸的英语腔调,既不像...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陆谷孙学英语(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9 12:53:49 2015, 美东)
白发先生陆谷孙
李晓婷
2006年06月20日 南方人物周刊
在复旦二教的走廊里,65岁的陆谷孙先生背着手,微笑地望向窗外说,我还是没有
话语权啊,都被剥夺了。声如洪钟,花白头发飘扬着。
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将要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多年心血的集成。
他主持编写的《英汉大辞典》,被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
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
力”。
当年,他父亲陆达成和董浩云一道在航运公司里打拼,因为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眷恋
,从香港上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做了许多年的法语翻译。在洋行工作,和外国人打交
道,却爱穿唐衫,习性上完全是个旧式的传统中国文人。
和父亲相似,陆谷孙也是这样的一束矛盾。自小学过俄文、法语,从大学开始,就
没有离开过复旦英语系。
操一口中庸的英语腔调,既不像...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陆谷孙学英语(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9 12:53:49 2015, 美东)
白发先生陆谷孙
李晓婷
2006年06月20日 南方人物周刊
在复旦二教的走廊里,65岁的陆谷孙先生背着手,微笑地望向窗外说,我还是没有
话语权啊,都被剥夺了。声如洪钟,花白头发飘扬着。
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将要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多年心血的集成。
他主持编写的《英汉大辞典》,被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
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
力”。
当年,他父亲陆达成和董浩云一道在航运公司里打拼,因为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眷恋
,从香港上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做了许多年的法语翻译。在洋行工作,和外国人打交
道,却爱穿唐衫,习性上完全是个旧式的传统中国文人。
和父亲相似,陆谷孙也是这样的一束矛盾。自小学过俄文、法语,从大学开始,就
没有离开过复旦英语系。
操一口中庸的英语腔调,既不像...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424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irl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ToBe (If I could, I would.), 信区: Girl
标 题: GJ社特稿--新任girl版版主baby采访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Jun 19 20:13:53 2000)
WWW-POST
(GJ社未名空间电,特约记者ToBe)
本社讯 昨天,是Girl版历史上重要的一天,本社社长baby
正式担任买买提Girl版版主。
本社特约记者ToBe采访了新上任的baby,以下是采访实录:
ToBe(T): 首先祝贺社长当选!
gjbaby(g): heng,你也不多注册几个ID选我,好悬呀
T: 最后你还是当选了嘛
g: nod
T:现在Girl版很热闹了
g: ft.
T: 你怎么只会emote?
g: 我还没用pin yin回答你呢。灌水从来不过两行。
T:好,能不能谈谈你的打算?
g: 不着急,慢慢来
T: 北大版你还去吗
g: 哪儿MM多去哪
T:你的北大爱情实录也不继续采访了?
g: 你去雇几个MM当记者,继续写
T:这么关心MM,你的领导不管你?
g:对不
c**t
发帖数: 316
12
【纽约华人心理专家采访录:自杀防御,可以说的秘密】
针对近期美国华人频频出现自杀,纽约《世界周刊》记者陆怡雯近日采访了国际华人
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邓明昱博士、纽约布碌仑玛摩利医院(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心理医师朱晓卿博士、纽约州执照心理医生张源侠博士等华人心理专
家。这些专家对华人自杀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御措施。陆怡雯记者撰文
“自杀防御,可以说的秘密”,刊登在11月23日的《世界周刊》上。全文如下:
来自广东的老妇王珍妮(Jeannie Wong,音译)在旧金山一个亚裔美国人自杀问题研讨
会上透过口译员吐露:“我有时候想过马路时被车撞死算了,但又没有勇气。”40多年
前,30岁的王珍妮从中国广东前往旧金山,结识了后来的丈夫,并育有两子。但好景不
长,丈夫很快开始对她拳脚相向,离婚独自抚养儿子的王珍妮,又渐渐发现孩子们越大
越与她疏远,让她感到自己可怜而没用。
像王珍妮这样因语言文化障碍和社会孤绝状态而考虑自杀、乃至已走上不归路的亚裔
并不在少数。最近接连发生在纽约华社的自杀案件,令...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3
来自主题: _WHandFriends版 - 陆谷孙学英语(采访录)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陆谷孙学英语(采访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9 12:53:49 2015, 美东)
白发先生陆谷孙
李晓婷
2006年06月20日 南方人物周刊
在复旦二教的走廊里,65岁的陆谷孙先生背着手,微笑地望向窗外说,我还是没有
话语权啊,都被剥夺了。声如洪钟,花白头发飘扬着。
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将要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多年心血的集成。
他主持编写的《英汉大辞典》,被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
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
力”。
当年,他父亲陆达成和董浩云一道在航运公司里打拼,因为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眷恋
,从香港上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做了许多年的法语翻译。在洋行工作,和外国人打交
道,却爱穿唐衫,习性上完全是个旧式的传统中国文人。
和父亲相似,陆谷孙也是这样的一束矛盾。自小学过俄文、法语,从大学开始,就
没有离开过复旦英语系。
操一口中庸的英语腔调,既不像...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worldcom (环球通),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对权势者的奉承有如排山倒海---“谄”不忍睹的杨澜采访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Aug 27 15:07:45 2002) WWW-POST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历史》自始至终放射著“挑战权力,拒绝谄媚”的真正记
者的独立和尊严精神。哪个中国人看完《采访历史》,再看中国新闻界(海峡两岸及海外
华文媒体都算上),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谄”不忍睹。对名人、权势者的排山倒海般的奉
承,简直把媒体变成了“媚体”,在这支大军中,明星“记者”杨澜则是一个闪亮的榜样

由于前一段写调查吴征杨澜的文章,有朋友提供了杨澜那本名人采访录《我问故我在》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但匆匆一翻,就吃惊不小。在中国那种没有新闻自由的制度下
,很难产生名记者,因此也很少有采访录出版,所以杨澜的采访录起码会有不少记者看。
但这位自称在中国开了不少媒体“先河”、并靠高举著在美国学了传媒专业的牌子 而步
入新闻界的杨澜,竟把“采访录”完全变成
wh
发帖数: 141625
1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Blade Runner》好暴力
文革也是历史中的一朵浪花嘛,文革中的人性也反映人类史的人性……余华的早期作品
非常暴力。他还把自己比作任意操纵文字的暴君。但说从细雨中呐喊之后开始任由文字
自然流淌发展,暴力减少很多,尤其许三观卖血记。不过再后来的兄弟又还是蛮暴力的
。我推荐给一个没看过余华的朋友看,她看了上本不想再看下本了,说受不了血腥暴力。
我给好多人推荐过洪治纲的余华采访录,也给你推荐一下,看你对他很感兴趣: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Blade Runner》好暴力
文革也是历史中的一朵浪花嘛,文革中的人性也反映人类史的人性……余华的早期作品
非常暴力。他还把自己比作任意操纵文字的暴君。但说从细雨中呐喊之后开始任由文字
自然流淌发展,暴力减少很多,尤其许三观卖血记。不过再后来的兄弟又还是蛮暴力的
。我推荐给一个没看过余华的朋友看,她看了上本不想再看下本了,说受不了血腥暴力。
我给好多人推荐过洪治纲的余华采访录,也给你推荐一下,看你对他很感兴趣: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7
安长林 童潇竹
第二篇《采访录》评点(上)
标题:××ㄨㄨㄨ:看清蒋介石真面目的人
蒋早年好色孤僻
点评:这是中共著名权威学者第一个“被邀请”到美国阅读蒋介石日记期间,第一次接
受亲共报纸采访时,所披露的第一个重大阅读成果。这一首创的阅读成果,如前评所述
,曾在海外引起读者哗然,更引起大陆中共报刊的“热烈响应”。于是,在美的国民党
学者连忙接受同一家报纸采访,是为婉曲地以正视听;于是,“学者”一回国,就立即
接受了国内众多党媒的采访,南方人物周刊只是其中一家。该专访发表后,在国内影响
之大,流传之广,只需略在网站搜寻,便能够一目了然:它也是“第一”。中共的第一
个目的即企图“公正地丑化蒋介石”的目的,似乎达到了。
采访录;从中学校园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用了18年;由人民教师变成历
史学家,×××差不多用了30年。如今,拥有中国社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近代史
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诸多身份的×××,因为长期研究蒋介石而广为
人知。网知道易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70岁的×××说一旦发现新的史料,他就会兴奋
。2006年3月3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
g***j
发帖数: 40861
1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孔子回族后裔采访 ZZ
孔子回族后裔采访录
□青海马有福
采访缘起:一天,正在家里休息,《回族文学》副主编王勇先生从新疆打来电话,
说《中国回族史》(邱树森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60页言及孔子后裔
中的一支回族,就在青海和甘肃交界,请你留心并写点东西。
就在当天,我打开书,其中写到:在今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会合处,
有地名达家川,“这一带的居民多孔姓,大川附近的孔庙即孔子家祠也,其族人中之一
部分则信奉回教,又大川家亦有信奉回教之孔家。汉民中孔姓皆自称为孔子之后,不知
何时起而改从回者,可知环境移人之力实有不容忽视者(顾颉刚:《甘青闻见记》,甘
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眼前为之一亮。当天就想起现任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管委之一的孔令贞。他是众
人皆知的青海省民和县人,他的西宁话里还带着浓浓的民和乡音,他是否就是这一支人
中的一员?打通电话,果然!就这样相约采访他,但真正实现愿望却是在两年之后。幸
运的是,就这样老挂念着这么一件事的过程中,2012年4月20日,我在兰青公路边一个
叫做旋子的村里发现竟有18家共100多人的孔氏回族后裔。在其中经营清真饭馆的一户
... 阅读全帖
R*********j
发帖数: 1957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重庆太子党
重庆太子党
七月三十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会议室,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副教授谭
松作《川东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专题演讲。室外是盛夏的艳阳,但室内却弥漫着一股
不安的寒意,在谭松冷静讲述和墙上视屏图像中,土改的种种酷刑展现在听者眼前,恐
怖得令人脊背发凉。四川川东地区五十年代初DANG土改血腥的真相对于文明世界中成长
的香港人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一位中文大学女教授听不下去,突然插话要求谭松“请不要再讲了!”谭松有点愕
然,然后一口回绝道:如果我们不去正视苦难和残酷的真相,这样的历史就会重演。他
还以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为例说,这个集中营是很残酷的,但学
校老师依然带领学生去参观,因为应该要学生知道真相。
川东土改贯彻刘少奇暴力路线
事后交谈,谭松承认他当初调查川东土改时,那些血腥惨烈的场面他自己也难以承
受,但他要抢救历史,拒绝让血腥的历史真实被吞噬和淹没。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流亡
瑞典的湖南作家茉莉的一句话说,“为了天空不再黑暗,必须先揭露黑暗。”
谭松演讲的川东土改,是指原四川省所辖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广安市和黔
江... 阅读全帖
j****u
发帖数: 1413
20
本版此前曾有网友转载《中科大海归教师采访录》,我看到有网友提出这是软文或广告。
我是系列访谈的原作者,解释如下:
1.被转载的采访录,出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推出的《中国科大海归心
经》专题访谈。(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781/),
我们访谈开始已说明访谈是配合中国科大校长代表团所做的,访谈目的是期望展现中国
科大海归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既然希望大家了解科大,如果认为这是软文或广告,不能
说是不对的。
2.但我们推出访谈目的希望超脱中国科大,也就是对所有海归中国的学者,都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所以访谈中对中国科大的批评,对中国的批评,我们都尽量如实保留。您可
发现,我坚持在每个教授访谈中都问他们遇到的麻烦事,从户口难办(公安局操蛋)到
体制的事情,到幼儿园的安全,都要去问。这些先回国的人的抱怨都海归回国时衡量都
是有借鉴意义的。不是每个人都会海归,您可以对比一下这些麻烦和机遇对比我是否喜
欢。我没有兴趣把中国或科大说得一朵花似的。
wh
发帖数: 141625
21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19:18:01 2009)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
wh
发帖数: 141625
2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转贴文章,谢谢微细。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19:18:01 2009)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
wh
发帖数: 141625
23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锯自己的鼻子,就像吹着悠扬的口琴。那种状态让我很受震动。你把对人性的
伤害推到了一种极致上。虽然他是精神病,但是他得病的原因是文革的迫害。”
“余华:从八四年一直到八六年这几年间,我几乎是到任何一个景点,就能看到文革中
z******g
发帖数: 1067
24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合集]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
wh (wh) 于 (Sun May 10 19:18:01 2009) 提到: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锯自己的鼻子,就像吹着悠扬的口琴。那种状态让我
wh
发帖数: 141625
25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贴篇写余华小波的,调调气氛
他俩一南一北的区别是很明显噢,北派有点痞和油,内心蛮纯情的。南派是透心凉,哈
哈。
我推荐过一篇余华评论: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锯自己的鼻子,就像吹着悠扬的口琴。那种状态让我很受震动。你把对人性的
伤害推到了一种极致上。虽然他是精神病,但...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6
来自主题: _ZST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19:18:01 2009)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
n*******r
发帖数: 52
27
知道方舟子而不知道方舟子是个语文状元,不是真知道方舟子;
知道方舟子而不知道方舟子是个假冒状元,是真不知道方舟子。
1、 自己吹出来的状元
在方舟子自我加冕的三顶桂冠——生物化学家、诗人、网民——中,并没有“语文状元
”这一顶。但是,在方舟子所有的“光辉业绩”之中,他于1985年高考时获得的福建省
语文单科第一名这个成绩,却是他最为骄傲的。这一点,任何对方舟子稍有了解的人都
不能不知道。因为这段历史,这个辉煌业绩,不但如他自己承认的,“一有机会我总爱
提一下此事”,实际上即使没有机会,他也要创造机会,来“显摆”一番。难怪有人会
在报纸上这么说:“方最得意者,在于他是当年福建高考的语文状元。”(李方:《挑
衅性指数:娱乐大众的真谛》,见2005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对于这个说法,方
舟子当然不肯认账。看他咬牙切齿地如此反击说:
“我对李方的主要印象,是在1999-2000年间他因为宣扬、支持‘史前超文明’和朱海
军的‘面对面进化论’之类的伪科学,曾被我痛打过。据说之后他有所反省,不敢再妄
谈科学,不过其信口开河的毛病却是改不了的了,改为妄谈别人了,比如说‘方最得意
者,在于他是当... 阅读全帖
a**********m
发帖数: 4280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authenticsam (南刀北猫东奇西虎中三木),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中国队钓鱼岛常态化巡逻 野田强调“冷静”处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8 23:51:09 2012, 美东)
据共同社18日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消息说,当天凌晨,自本月7日开始在钓鱼岛
周边巡航的4艘中国海监船离开该水域,另外4艘船“换班”进入,继续在该海域巡航。
这是自10月20日以来,中国海监船连续第30天巡航钓鱼岛海域,也即第3次“换班”。
日本海上保安厅第11管区称,18日进入钓鱼岛海域巡航的4艘中国海监船为“海监
15”、“海监26”、“海监27”和“海监50”。共同社评论称,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
一直维持着4艘海监船巡航钓鱼岛的态势。
与此同时, 18日出版的《金融时报》刊登了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采访录。野田在参
加柬埔寨东盟峰会之前接受采访时强调,要“冷静”处理与中国的领土争议。
相关内容日本海警说中国船只在钓鱼岛附近逗留。中国反日示威 日企业损失上亿美元
四艘中国海监船又进入钓鱼岛海... 阅读全帖
a**********m
发帖数: 4280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authenticsam (南刀北猫东奇西虎中三木),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中国队钓鱼岛常态化巡逻 野田强调“冷静”处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8 23:51:09 2012, 美东)
据共同社18日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消息说,当天凌晨,自本月7日开始在钓鱼岛
周边巡航的4艘中国海监船离开该水域,另外4艘船“换班”进入,继续在该海域巡航。
这是自10月20日以来,中国海监船连续第30天巡航钓鱼岛海域,也即第3次“换班”。
日本海上保安厅第11管区称,18日进入钓鱼岛海域巡航的4艘中国海监船为“海监
15”、“海监26”、“海监27”和“海监50”。共同社评论称,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
一直维持着4艘海监船巡航钓鱼岛的态势。
与此同时, 18日出版的《金融时报》刊登了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采访录。野田在参
加柬埔寨东盟峰会之前接受采访时强调,要“冷静”处理与中国的领土争议。
相关内容日本海警说中国船只在钓鱼岛附近逗留。中国反日示威 日企业损失上亿美元
四艘中国海监船又进入钓鱼岛海...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点评解读美国加州共济会雷慧明总舵主的访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19 14:30:16 2011, 美东)
点评解读美国加州共济会雷慧明总舵主的访谈
2011-11-08
草根简介
最近,老顽童博客转帖了美国苏格兰礼共济会加利福尼亚州分会总会长、美籍华裔
人士雷慧明先生今年9月就任时的记者采访录。
(注:世界共济会分为许多流脉,17世纪来自英国的苏格兰礼共济会是最为主流的
共济会。美国历任总统基本都属于这个苏格兰礼的共济会组织。)
雷先生 这篇采访谈话虽不长,但透露了关于共济会一些意义重大的信息。试解读
如下:
一、共济会确实有:
中国知识界、政治经济界的多数人,至今尚以不知道共济会存在者为多。有人更把
这个组织看作一个子虚乌有的神话或传说。
共济会的精英们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共济会
人士控制着当代世界的金融、政治和文化教育体系,中国人对于共济会的这种无知只能
令人感到是十分可怜 和可悲。
盖因...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31
阎长贵:“文革”开始后,从底层到高层,各单位的周末舞会都被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取消了,唯独在中南海举行的舞会照常进行。
“文革”开始后,从底层到高层,各单位的周末舞会都被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取消了,唯独在中南海举行的舞会照常进行。这里的舞会,有时还是化装舞会,还有著名京剧演员如谭元寿、马长礼等人的清唱,其名义是让毛泽东休息休息。这些活动,江青常参加,总理有时也参加。江青对梅兰芳不欣赏,她很欣赏程砚秋,程砚秋1957年曾在苏联莫斯科看过当时在那里养病的江青,江青很赞扬他的演技。程砚秋跟人说:“江青是他的知音!”
就吃来讲,江青说不上多么奢华,但在如何吃上,确有点难侍候。1961年到1976年10月6日江青被抓,程汝明一直是江青的专职厨师。程师傅做的饭,很合江青口味。江青爱吃鸡,但吃法和别人不同:一斤左右的雏鸡肉她很爱吃,而老母鸡肉她不吃,只喝老母鸡炖的汤。每到这时,程师傅就把鸡肉放点盐和佐料,让工作人员吃,我就多次吃到这种鸡肉。在生活水平不高的60年代,这对我们来说是很不错的享受。江青不论到中南海开会还是到人民大会堂开会,经常带着程师傅,如果程师傅没去,中南海或人民大会堂的师傅们...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32
林海音,2011-2013年就读于哥大教师学院,经济与教育专业。
当“哥大女友”成为娱乐版面的头条遍布在大街小巷,一时间风靡社交媒体时,我眼前只是浮现出和我同时期在哥大学习的那些小女友们。真正的生活和娱乐一点儿不搭界,更跟浪漫不沾边。我和她们一起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外面看风光无限,内心则惊涛骇浪。我想每一个在海外留学的人可能都有相似的心路。而在一所顶尖的“常青藤”摸爬滚打,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心理重建的过程。我们在这所学校收获了关于人生的很多。
打破思维枷锁
在哥大学习,就是不断打破思维枷锁的过程。当我们坐在教室里,就面临着用第二语言交流思想,用激烈的语言进行辩论的挑战。每个人都会经历破茧成蝶的痛苦,那种内心撕裂的感觉在深夜时感受得格外明显。
包蓓蓓和我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她从北大毕业、在《纽约时报》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读国际关系和新闻专业。尽管在国内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她整个人也像是永远充了满格电的能量棒,但对于哥大课堂带来的巨大冲击,她也感受颇深。
我们两个曾坐在阿姆斯特丹大街的哥大小馆里讨论过什么样的课程打破过我们的思维枷锁。她说:“第一... 阅读全帖
f*n
发帖数: 48
33
李鸿章
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 编 三联书店20
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00页-342页。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
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
“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
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
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
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
的中国近代史。
▲美国记者
李鸿章
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
斯”号油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在美国受到了总统克利夫兰的接
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9月2日上午9时许,李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访问。本文是1896年
9月3日《纽约时报》对这次采访情况的综合报道,略有删节。
A*D
发帖数: 1783
34
周蕙的这个采访录也有问题, 应为象田家英与李锐在老毛面前下跪这种事他不可能知
道。不过关于李锐在庐山的表现可以看看这个人把。
s*******w
发帖数: 2257
35
虽然之前知道吴先生名字,但今天读来仍然感慨万端。感谢啊!
这里通过吴先生转给王友琴女士一个文革受难者名字。他姓俞,他儿子叫俞建国。据说
因为解放前给国民党干过,文革时怕被整,他先砍了自己一刀,然后投了新疆伊犁河自
尽。他在的单位当时叫新疆伊宁国营734厂。
作者: 吴仁华,真正的历史学者!
曾经听说,日本人不承认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承认在南京实施的惨绝人寰的大
屠杀的理由是,中国人拿不出真正的有板有眼的证据来。虽然觉得日本人的理由太荒谬
,但是,再一细想,就觉得日本人的理由在法律上完全站得住脚。今天,当我们怀念六
四事件27周年之际,我们--作为战争与和平时期一样受到压迫甚至屠杀的中国百姓-
-必须具备上述日本人的思维而有所行动。因为,将来总有一天,当中共因其六四事件
而应当被彻底清算的时候,就必须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再次因为拿不出象样的证据而无
法在法律上处罚制裁压迫者/屠杀者的尴尬。吴仁华先生的先见之明和高人之举已经帮
助中国受压迫/被屠杀的百姓找到了他们被害的法律上的切实有效的充分证据,为日后
推翻独裁的中共奠定了最扎实可靠的事实基础。此一壮举,足可载入史册!
吴先生是真正的...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6
曹:这20万参加执行戒严的军人是一个巨大的见证群体。那20万官兵中绝大多数是士兵
,他们跟参加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大学生是同龄人。所以所谓的“八九一代”,其实也包
括他们,他们是八九一代的另外一大块。他们当中目前出来公开谈六四的,都有哪些呢?
吴:是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见证人群体,但是到目前为止,这20万官兵当中只有两个
人站出来,以自己真实的身份,谈了当年的经历。一个是54集团军士兵张四军,住在山
东祖籍,就因为在网上谈了自己的经历,还多次被拘留,受到很大骚扰。虽然他的见证
对我的研究来说没有太大价值,但是从道义上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20万军人中
有一批站出来见证,那他们比我们知道的更多,六四屠杀的真相就会比现在揭示出来的
更多、更准确。
曹:哪怕有几千人站出来就不得了啊。
吴:另外一个人是39集团军第116步兵师高炮团的一个电台台长李晓明上尉。 他是一个
学生军官,大学毕业后入伍。后来他到澳大利亚留学,又成为基督徒。他召开了记者会
,谈了当年的情况。从史料角度讲,他的见证与张四军相比更有价值。从他的见证中,
我们才了解到,除了38军军长徐勤先外,还有一个抗命的将领。就是步兵第11...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7
在六四事件27周年的周六(4日),支联会于维园举行悼念六四烛光晚会,估计大约有
12万5千人出席。学生团体“学联”早前退出支联会,而12间大专院校自行举办不同的
六四活动,有参与烛光晚会的学生表示,不反对部分学生有另类活动。但有市民认为分
散举行,会令人更容易遗忘历史。(黄乐涛 报道)
维园六四烛光晚会于8时开始,大批手持蜡烛的市民,高唱“自由花”等歌曲,活动上
播出历年集会、李旺阳的旧访问及雨伞运动等等的片段。支联会主席何俊仁致悼辞,讲
述27年来多名民主人士被无止境搜捕及当局制造白色恐怖等,但六四精神仍然会薪火相
传,追求公义的心永远不变。
大会之后举行默哀、献花等仪式。有关今年学联退出支联会,另有12间大学不参与支联
会的悼念六四活动,而自行举办不同的六四活动,支联会副主席蔡耀昌表示,希望学生
可再次一起参与六四悼念活动。
蔡耀昌说:我们亦很期望香港人,包括年轻一代继续参与(六四悼念活动),为我们过
去这么多年,包括是香港学界,持续这么多年,一个争取而继续,我当然会对于近年的
不同看法,甚至有些看法是用一种诋毁的方式,我是有些伤感。
参与六四烛光晚会的香港教育学院的周同学对本台表...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8
北京—
六四遇难者亲属群体“天安门母亲”发起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授丁子霖6月5日
接受了美国之音电话专访。她表示,由于她的身体状况不佳,整日卧床,负责监控她的
国安人员在请示某部门后,提前撤岗并恢复她与外界的电话通讯及人身行动自由。
听声音,丁子霖女士说话有些吃力,比记者1月17日赵紫阳逝世纪念日采访她时有明显
差别。
丁子霖是六四27周年敏感期到来之际于5月31日起被上岗软禁在家的。依照惯例这种软
禁一般要到6月8日才解除。下面是这次专访的电话录音。
专访丁子霖:身体状况堪忧 国安国保提早撤岗
播放
下载
记者:现在情况怎么样?
丁子霖:今天电话刚恢复。他们今天早上刚撤岗,31号就上岗了,人和车,国安的、国
保的,都上岗了。贴身的这边是国安,小区外围是国保。我也不认识那些国保的人。国
保是属于公安系统。我身体状况不太好,所以我一直以来没接受任何媒体采访。我只能
和你说几句,主要是因为我心脏不行,不能多说。我现在一个人待在家里。我住在六层
上,他们都在我楼下、院子里待着,一天24小时。今天早上刚走。电话,据他们讲,以
往要8号才会恢复。这次他们怕我一个人在家,心脏...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9
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1989年“六四”事件至今已历27年,每到这个日子,海外异议人士及香港民主人士都会
呼吁“勿忘六四”。但如今事件依旧,对六四事件的态度则分裂成几派:一是平反派,
要求北京当局为六四平反,承认镇压错误,纪念死者,安抚生者;二是清算派,认为北
京政府不具备为六四平反的资格,并批判平反派将北京政府当作一个合法政权的错误认
识,表示自己的决绝;三是香港出现了拒绝纪念六四屠杀的本土派青年,他们想用这种
方式表达自己与中国大陆切断关系。
北京拒绝重新评价六四,当然是出于专制政权的政治逻辑。我用重新评价这四字,涵盖
了从平反到承认历史罪错,与民更始这多个层次。
六四等历史事件的评价与中共的“政治正确”
中共政府至今仍坚持当年的结论,将与六四有关的一切列为政治禁区。西方国家政界对
这次历史事件的评价仍然持谴责态度,区别在于每逢周年纪念日是否特意提及并加以谴
责。与中国政府关系尚好时,六四周年时不会表态;关系不好时,则会用来敲打北京。
北京对此装聋作哑。
中共不肯重新评价六四,最根本的原...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0
哈佛华裔女教授的“六四”课程
2016.06.23 21:11
近日,《纽约时报》刊载了现居美国的自由撰稿人罗四鸰对哈佛大学华裔女教授何晓清
的专访,以纪念六四27周年。
何晓晴从2010年起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面对本科新生的课程《有目标的反叛:天安门运
动的历史与记忆》 。然而,这门课带给她的不只是来自海外学者和媒体的支持和赞誉
,还有“爱国”留学生们的攻击与质疑。
何晓晴介绍说,这门课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1989年发生的天安门运动,以及后天安门时
代中国的爱国思潮和民族主义。她在采访中说:“天安门运动的背景并不始于1989年,
也沒有结束于1989年,“六四”只是一个结束的开始。”
何晓晴还谈到,修读这门课的大陆学生一开始对课程内容往往有些抗拒,一部分学生在
此之前没有听说过“六四事件”,另一部分“极力为政府辩护”。但是在课程结束时,
很多大陆学生转变了态度,接受了历史真相。她说:“信息自由和言论自由真地很重要
。“六四”不只是政治,”六四”是人性,只要人性未泯,只要是了解历史细节真相,
很难不为所动。”
何晓晴的课程分为三部分:1989年以前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包括伤痕文学、经济改革...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1
作者: 箴言无忌
23.06.2016 22:58
+0-0举报跟贴
六四是共产党永远绕不开的死结!
作者: 转
23.06.2016 22:51
+0-0举报跟贴
一方面,六四枪声一响,中共由偷变抢、面目彻底狰狞。另一方面,产生了“六四恐惧
症”:一者,因为害怕被追究六四镇压的责任,中共彻底关死了主动政治改革的任何门
窗,今天中国对美国的种种敌意、对普世价值的敌视,都是六四后遗症的表现。一者,
中国人普遍变得玩世不恭,知识分子进一步丧失气节,二十七年来,全民沉溺金钱,物
欲横流,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社会道德沦丧,让台湾人和香港人与中国大陆渐行渐远。
作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发自: 给你“土豆”是做不出红烧肉的,除非篡改定义
23.06.2016 22:47
+0-0举报跟贴
非常同意何教授文中所说的“信息自由和言论自由真地很重要”。个人认为控制信息传
播是共产党政权比枪炮管用得多的维护统治手段。
如果把共党灌输给大陆学生的观点比作是一道菜,那周围能接受到的信息就是食材。
给你”土豆“是做不出“红烧猪肉”这道菜的,再包装也与真实“红烧猪肉”有本质的
区别,共党善于篡改定义来包装。
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周有光曾在华尔街工作,还曾跟爱因斯坦谈笑风生。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京去世,前一天刚度过112
岁生日。
哀悼、缅怀、追忆的文字在社交圈流转,不少是近年的旧文重刊。
周有光学识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领域,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曾参与主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
他主修经济学,50岁时改行进入文字学,参与并主持了汉字拼音改革和汉字简化。
但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
“四朝元老”
周有光190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当时是清朝光绪三十二年。他一生历经北洋、民国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被友人戏称为“四朝元老”
他的夫人张允和的曾祖父张树声曾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是李鸿章手下要
人,其父张武龄在苏州兴办新式教育,她和另外三个姐妹被称为“合肥四姐妹”,“九
如巷张家四才女”,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四妹。
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副修语言学,曾赴日本和欧美游学、工作。1949年举家
从香港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同时在华东银行兼职。
1955年周有光奉命到北京参加文字改革,人生即将跨越半百之时改行进入语言文字学...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43
重庆教师多年调查土改真相,十九大前突遭开除
罗四鸰 2017年9月29日
谭松站在一对地主夫妇在1950年代土改期间投江自尽的地方。2008年1月,摄于四川省
忠县爬岩子。
Courtesy of Tan Song
谭松站在一对地主夫妇在1950年代土改期间投江自尽的地方。2008年1月,摄于四川省
忠县爬岩子。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字号
新学期开始,原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副教授谭松正式办理了离校手续,从此告别
站了多年的讲台。9月9日教师节前夕,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7月初写好的一
篇文章,关于当天他得知自己被学校解聘的心情,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辅导员的电
话,说他被开除了,让他去办手续。谭松曾经多次因从事红色历史调查研究而出事,对
自己今年被开除并不感到意外。“其实,我不应对学校有丝毫怨言,相反,我应当感谢
学校——直到现在才开除我。”
在10月召开十九大的前几个月,中共整肃高校教师之风再起,谭松是继北京师范大学副
教授史杰鹏之后,又一位因言论不当而被解职的大学教师。在重庆师范大学教西方文化
的谭松认为,自己被开除,不仅是因为他在课堂... 阅读全帖
d*********2
发帖数: 48111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很多人因为腐败怀念毛时代
自己去看看崔琦的采访录, 别幻想50,60年代就都是好官了。
如果都是好官, 政治风向一变, 就能把别人斗的死去活来?
谁家好人也不是这样定义的。
50年代的时候公报私仇, 把私人仇家当地富反镇压的都有。
w****2
发帖数: 12072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要搞臭一个人其实很容易
他的采访录摆在那里,文章摆在那里,还不兴别人思考了?
m*****u
发帖数: 723
4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e59110100mjiv.html#comment2
死者陈晓凤家属的代理律师的博文:
昨天(10月29日),我再度来到河北保定。分别走访了望都县公安局和河北大学。
到望都县公安局我主要询问了三件事:
问:1、根据河北公安局指定,现在应该由望都县公安局立案侦查,但我发现,
侦查过程中还有保定市交警支队的警察,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我们这是联合办案,不仅仅是望都县公安局。但在法律上是望都县公安局。
问:上次我们见面提到车速问题,你们现在是否可以重新鉴定?
答:我们已经委托北京权威机构对此进行鉴定
我问:我了解到10月22日,央视播出的节目中,我发现有李启铭的视频采访录
像,请问是谁授权央视进入看守所的?
答:央视采访应该可以吧。
我说:按照法律明确规定,侦查阶段,在看守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只有公
检法及律师可以进入到看守所里。央视作为媒体根本没有权利进去,现我正式要求你们
对于央视在看守所里采访李启...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2071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卓企鹅,卓虎肉,进来看
呵呵,且不说石征先的采访录是真是假,即便是真的,粟大将也就是说了一句“淮海战
役是我指挥的”。(粟要这么说我也不回觉得奇怪)
结果到毛轮口里就成了
粟裕千叮咛万嘱咐
"你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啊, 是我指挥了淮海战役"
毛轮是想损粟裕吧?
t******y
发帖数: 949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艾未未英语真烂
看过他的英文采访录,北美ws Ph.d们有几个能超过他?尤其是艾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快
20年了。换成你估计只认识ABC了
s******8
发帖数: 7105
49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
,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
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
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
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
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
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
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
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所以,我不
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但日本广播协会的采访录认为:“关于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极力证明并非蒋介石的
责任,考虑到他现在所处的立场,不得不做如是说。”意指张学良身居台湾,出于处境
,不能不这样说,上述不能代表张的真实思...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520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核潜艇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你们想批判邓小平,转载文章时好歹把内容转全,不要断章取义。
原文是《龙啸九天—中国核潜艇专家采访录》,发表于《现代舰船》杂志2004年12月下
半月刊。
你们引的内容,是关于1988年我国战略核潜艇试射洲际导弹的总鉴定试验。之前1982年
在常规潜艇上试射洲际导弹成功,然后再此基础上在核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1982年和
1988年所取得的成绩,得算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国防成就吧。
另外该文提到1988年试验结束后项目下马,“一下就是20几年”。但是这个采访是在
2004年进行的,因此“20几年”的说法本身就是夸大其词的。
我把文章链接和相关段落附在后面,大家自己判断吧。
《现代舰船》有关此文的目录链接如下:
http://www.shipnet.com.cn/ms2.htm
新浪网2005年的转载链接如下: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4-06/1045278804.html
相关的段落摘抄如下:
本刊记者:1988年,我国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洲际导弹成功。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的
情况和感受?
黄总:88年,核潜艇进行了最后两个大的试验,算是总鉴定。第... 阅读全帖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