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评传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7页)
a*****n
发帖数: 14370
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金庸原来是个满清遗老
金庸写的<袁崇焕评传>其实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看过了。不过那时看没什么想法,
那时看金庸的小说看多了,特崇拜他,于是觉得他写的东西都是对的。
今晚不经意在kindle上面看到了,于是准备再看一次,靠,看了开始一部分就看不
下去了。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
和明朝的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
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
金庸凭什么直接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顺手就baigoogledu了一下,
原来他祖先很显赫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74.html

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
,叔侄两翰林”之说,后全族人分入满族八旗,正式成为包衣.

“其先祖查继佐是“明史案”最早向当局告发人之一”
查继佐应该是有份编庄廷鑨的明史的,他去告发,难道做了污点证人?呵呵。
这个没有去考证,不知是真是假。
S*******C
发帖数: 7325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版面到账1000伪币
☆─────────────────────────────────────☆
macrowave (每天按时吃饭刷牙洗澡) 于 (Fri Feb 12 15:57:00 2010, 美东) 提到:
站方让我版组织活动,看看怎么把这笔钱花了吧。
☆─────────────────────────────────────☆
xiumu (朽木☀病树前头万木春) 于 (Fri Feb 12 16:02:30 2010, 美东) 提到:
包子,过年了
☆─────────────────────────────────────☆
monkeylady (MonkeyQueen) 于 (Fri Feb 12 16:03:55 2010, 美东) 提到:
re
☆─────────────────────────────────────☆
atomistic (atomistic) 于 (Fri Feb 12 16:05:24 2010, 美东) 提到:
有挖袁崇焕,登月,三千万,松山,塔山,关家垴坑的,一律十四天。
这笔钱就当给举报人的奖励...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924
3
http://www.mitbbs.com/mitbbs_article_t.php?board=Detective&gid=65301
全文在以上link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joycee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长帖连载:真实的汪精卫(作者:林思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26 13:54:19 2010, 美东)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
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
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
的一大特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
脑比较简单,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
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
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4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举入仕而为一、二品...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549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了当年明月同学写的袁崇焕
不知道你如果看了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又会有什么感慨?
总不能看什么信什么吧。
m******r
发帖数: 4351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zz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47/0804/135857.html
[纪事]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
作者:何方
关于抢救运动的评估、资料和一些提法问题
延安整风中的抢救运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
究中的一个禁区,比中央苏区抓“AB”团还要严格。因为抓“AB”团后来一般都把责任
推给尚未成立的 “左”倾中央和并不存在的王明路线 (即使按许多党史书上的说法,
也是大抓“AB团”后的四中全会上才出现所谓“王明路线”), 但抢救运动却无法可
推,只能干脆不提,因为不但毛泽东、刘少奇、彭真等人,连康生在生前也是没人敢公
开提的。例如被称为中共党史奠基作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就根本没有提这
个作者胡乔木自己也说是搞了两三年的抢救运动。 有些文件和文章如果提到,也说成
审干运动(至今还有审干工作扩大化这种不通的提法 ),或只把中间一小段说成“抢
救运动”,而且都要强调审干运动方针的正确和取得的伟大成绩。其中最权威的,当数
195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中所作的如下评价:“
延安的审干运... 阅读全帖
m********x
发帖数: 87
7
现在有网络,有google,有百度。想了解就自己看吧。这有什么好辩的呢?谢谢提醒,
还有琉球,也是委员长的杰作。真是的。
091 李敖有话说:蒋介石出卖外蒙内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8x6gWWGR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U6jwkFTu1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MkTQfYdIg
“此亦即斯大林亲口向蒋经国所说的:“中国无力驱逐日本,既要苏联帮忙,自应接受
苏联之要求。”(梁敬钅享《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签订与其内幕真相》)不过,我们应
该注意到雅尔塔密约虽然宣称美、英、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的要求,但同时有一条说,
有关外蒙以及满洲港口、铁路权益,须经蒋委员长之认可(参阅Dalek,FDR
and American F〇reign P〇licy,P.518),而我们的
蒋委员长居然认可了。” -- 李敖《蒋介石评传》
m********1
发帖数: 368
8
汪荣祖,安徽旌德人,生于上海,负笈美利坚,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史学九章》等,与李敖合著《蒋介石评传》。在访谈中,汪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对西方汉学得失作了公允的判断和评价。
盛 韵
您曾提到两岸三地都有迷信海外汉学的情况,其表现何在?
汪荣祖:我所见到的是,两岸三地往往不加甄别与选择就翻译海外外文出版有关汉学的书籍,这可能是“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心理在作祟,更可能是书商的生意经。但如果没有市场,书商也不至于会去做赔钱生意。好像是外国人写的东西都是好的,有点像“五四”时代不知高下优劣地引进外文作品一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多年前台北的中国时报出版社要出史景迁的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一书的中文版,要我推荐。我回话说,这本书是写给美国大学生作教科书用的,我在美国教中国近代史时也用过,但中文读者没有必要看这种书。然而我不推荐,一大堆名学者出面推荐,大做广告。这家出版社几乎翻译了史景迁所有的书,非常畅销。几年前史景迁访问台北,媒体大事报道。当时的“总统”是陈水扁,也来凑热闹,亲自接见,视如国师。这种一窝蜂缺少实...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
【作者简介】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邮编:210016
【摘 要 题】现代人物研究
【正 文】
在孙中山时代,国民党内唯孙马首是瞻,无论是在领导权或是在理论权威性上,党
内没有人敢于超过孙中山而凸现自己。那些舞文弄墨的国民党文胆们,如胡汉民、戴季
陶等人,也只不过埋头于为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做进一步的诠释工作而已。但到了1926年
,国民党进入蒋介石时代以后,由于蒋氏长于行动的特色,使其在理论上显露出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出现了多种理论派别,他们都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继承者
自居,并对之加以大同小异的各自解释,演变成为不同的“三民主义”理论流派。在20
世纪30年代前后,这些论说成为蒋介石时代国民党思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蒋介石不算是一个理论家,在他一生中所崇尚的是“行动高
于理论”的原则,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力行主义”。在他统治中国的几十年内,先
后由他的秘书陈布雷等人代笔,按照他的意图,对国民党的政治理论多次进行了修订和
阐述,而蒋本人除了由他人代写的各种演讲稿、报告书外,并没有出...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050
10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
杨奎松
提要: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
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是因为,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要求
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且与中共中央必欲独立自主,坚持大力
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为它也与中共方面出
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
线,和国民党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完成了围堵部署,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
去之路的巧合有关。同样,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不曾有过要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共动武
的计划。换言之,并不存在着美苏及国际舆论的反对和日本人的突然进攻,打乱了国民
党人发动更大规模的剿共战争的阴谋的情况。而就中共中央来说,受到莫斯科态度的影
响,它这段时间里对国民党的政策估计和对事变的应对态度,也曾有过一个颇为复杂的
变化过程。
关键词:皖南事变 蒋介石 毛泽东 新四军
抗战期间,国共关系颇多风雨,但两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却是1941年初的事。在此之
前,两党纵有磨擦冲突,仍属局部问题。而19...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http://theory.jschina.com.cn/a/200904/t32280.shtml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
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
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
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
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
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
(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
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
—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
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
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8800
12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
之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
再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13
☆─────────────────────────────────────☆
aple (凸-_-凸) 于 (Thu Aug 18 01:47:56 2011, 美东) 提到: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 阅读全帖
f******7
发帖数: 210
14
如何, 出版, 辛亥革命, 蒋介石日记, 北伐战争
当下,与蒋介石相关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即使不论各种野史、戏说,近年来有影响
的著作就有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李敖与汪荣祖《蒋介石评传》、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以及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
传》等好几种,但尚缺少一部成体系的学术传记,给蒋介石一个公允的评说。
杨树标《蒋介石传(1887-1949)》初版于1989年,先后印刷11次,畅销海内。在此书
中,作者将蒋介石的前半生划分为五个时期,充分肯定了其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以及
抗战中的功绩。在此书出版20多年后,它的后半部分《蒋介石传(1950-1975)》终于
面世。本书自抗战胜利后,陈仪奉命接收台湾写起,由败退台湾、稳住阵脚、“反攻大
陆”和迟暮岁月四部分内容组成,将蒋介石的后半生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蒋介石没有做华盛顿
蒋介石于1949年12月10日入住台北草山官邸,直到1975年4月5日去世,在那里度过了人
生中最后的26年。台北之外,即使是在老家奉化溪口,蒋介石也仅仅生活了18年而已。
在台湾的几十年,蒋介石自始至终担任着... 阅读全帖
d**********2
发帖数: 684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ollyparton2 (dollyparton),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看不下去了,"章士钊曾借给他几百块银元,资助革命事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3 13:46:08 2011, 美东)
1920年左右,当时爱国青年流行去欧洲留学,毛等也嚷嚷要留法,求湖南老乡章士
钊筹点钱,章士钊是著名贤达人士,曾在参加早期民国政府,人脉广,威信大。章士钊
通过社会各界(主要是当时的军阀和实权人物),筹得2万大洋,这在当时是巨款,想
想老毛在北大受教授们白眼时,才挣8大洋/月 (后来老毛狂整知识分子,骂北大"
池小王八多",看来也不是没有原因,当然也能看出此人在个人的私利上,气量还是太
小)。
老毛把2万大洋兜里一揣,也不谈留法了,真正留欧的青年谁也没得到这笔钱的资助,
毛泽东手里的筹款都给谁了?
这个问题几十年后毛自已作了解释,这个解释是章含之说的,相信章不会丑化毛泽
东。
“1963年起,毛主席以‘还债’为由,每年春节送父亲两千元,父亲坚决不要。我
转达他的意思,对主...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6
http://www.xici.net/u14254662/d105985226.htm
09-12-09 19:22 发表于:《锐思评论》
大山无言
1919-1920年间,先后有1600多名中国知识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李石曾、吴玉章、吴
稚晖、张继以及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功不可没。
这段时间里,蔡和森、毛泽东都在北京,也在忙这件事。但毛泽东轰轰隆隆组织不少人
赴法勤工俭学,临要走时他又不去了。
去不去法国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想法,蔡和森、毛泽东这对同学好友一起在北京组织
张罗这件事,毛却不去了,蔡和森不问毛为什么吗?这就像陈独秀、李大钊一起张罗着
成立中共,临“一大”时,李大钊突然说我不参加,陈独秀不问李吗?但毛张罗一大气
儿让别人去法国他却不去,似乎至今也少有人问。
毛张罗一大气儿让别人去法国他不去了也没什么,但有人为赴法勤工俭学的各地学生筹
措的两万银元交给毛泽东,毛都怎么花得呀?“专款专用”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用语,
1920年时有没有这个词不知道,但为赴法勤工俭学筹措的钱该用在谁身上应该不是件复
杂的事。
两万银元不是笔小钱,毛在北大红楼每月才八块银元,他得干200多年才能挣到... 阅读全帖
k**0
发帖数: 19737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youdu (youd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蒋介石的“专立文字”骗术 - 蒋介石日记的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28 15:19:32 2011, 美东)
蒋介石的“专立文字”骗术 - 蒋介石日记的问题
李敖秘密谈话录:龙应台的《大江大海》骗了你
问题可多著呢。日记是档案中第一线真偽搀杂的,然后才衍生出别的。我在沉亦云
“亦云回忆”中,发现蒋介石的把兄黄郛的一则秘密电报,是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发给义弟蒋介石的。那时黄郛正在北方与日本人谈判,电报中有一段如下:
至尊电谓“应下最高无上之决心,以求得国人之谅解”一语,则兄(黄郛自称)尤
不能不辩。两年以来,国事败坏至此,其原因全在对内专欲求得国人之谅解,对外误信
能得国际之援助,如斯而已矣!最高无上之决心,兄在南昌承允北行时,早已下定,无
待今日。兄至今迄未就职,弟(指蒋介石)如要兄依旧留平协赞时局者,希望今后彼此
真实的遵守“共尝艰苦”之旧约,勿专为表面激励之词,使后世之单阅电文者,疑爱国
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赤手空拳...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1169
18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中国政府不久就发布了〈1971〉57号文件等一些相
关材料,对此事件加以解释,但是基本的档案至今仍未开放,而多年来海内外许多学者
对此事件抱有强烈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更有一些反思性文章问世,当年和林彪事件有涉
的一些相关人员及其家属,也以不同形式披露了若干口述材料1。这些文章和数据的共
同特点是:修正了官方对「九一三事件」的解释框架,对该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
度,其中有些文章对林彪抱有强烈的同情。对此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当年下发的官方材
料,「四人帮」曾经参与其事,其基本结论在1979年后仍旧维持了下来,若干论断确实
有疑点。本文的看法是:历史研究强调客观公正,研究者对当年涉案人员亲属的材料要
有分析和鉴别;对林彪事件需从一个纵深的角度来观察,尤其应考察林彪事件的体制因
素,以及这个事件所反映的50年代后国家发展的方向等问题。
一 林彪出山是完全被逼的吗?
文革之初,毛选中林彪做他的「接班人」是和废黜刘少奇同步进行的。刘少奇原是毛的
接班梯队的第一号人选,1970年12月18日,毛对斯诺(Edgar Snow)说,在1965年1月
制定〈二十三条〉时...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21909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剑桥中国史值得入手么?
你说的那个是24史的写法,不是通史的写法。你说的传记,可以看各个人物的评传好了
,不可能在通史里写成。而24史的写法,属于官方对一个人物的官方讲法,类似一个革
命家的悼词和国家的评价。
t***u
发帖数: 368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真实的汪精卫 (ZT 超长 慎入)
真实的汪精卫
作者:林思云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
时,
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
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
单,
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
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
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
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
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中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实在有碍于中国的发展
与进步。
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曾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举
足轻重的影响。在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应该考虑还汪精卫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历
史上真实的汪精卫。
要为汪精卫写一个比较... 阅读全帖
k**0
发帖数: 19737
21
共军越打越多,国军越打越少, 国粉们情何以堪 lol
-------------------------------------
某些人强调最多的一点,就是抗战前国民党最精锐的德械师在抗战期间消耗殆尽。
但是国民党军队是否因此就没有任何补充呢?
当然不是。国民党的德械师没有了,但是它接受了大批投降日军的武器装备,还有
了美国出钱帮国民党训练装备的美械师。这些事实,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自然就
必须视而不见了。
一百二十万在华日军的武器装备大都缴给了国民党的中央军。
——李敖、汪荣祖:《蒋介石评传》下册第九章第二节
只有少数日军和伪军向共产党投降,而大多数则向政府军缴了械。
——[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第十九章“马歇尔使命的失败”
据上述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九辑,文海出版社
有限公司印行,二一三、二一四页)记载:日本投降,国民党共接受武器装备有步骑枪
685897支,手枪60377支,轻重机枪29822挺,主要火炮12446门,步枪机枪子弹
180994000余发,手枪子弹2035000余发,各种炮弹共2070000余颗,炸弹6000吨,战车
(...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龙应台集“后蒋时代”错误思想的大成,似正而妖,言伪而辩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17 01:25:41 2012, 美东)
■“李敖秘密谈话录”,要出多少本呢?
□不知道。第一,要看我活多久;第二,要看我兴之所至,拾遗到什么地步。
■为什么第一本谈话录就好像锁定龙应台呢?
□因为她“横亙”在我眼前。
■你用“亙”字,多么老去的一个字,它的意思是从这端到那端,横在你眼前。亙是什么?拦路虎吗?
□不是拦路虎,拦路虎是国民党;也不是过街鼠,过街鼠是民进党。龙应台只是一块木头、“残山剩水”中横亙的一块木头。
■你的意思是她也拦过路、也过了街?
□她的问题是正在拦路、正在过街。她是现在进行式,是代表头脑不清中国人的“文化现行犯”。并且这种“文化”,也是卧虎藏鼠的,洋溢著鼠疫。
龙应台提议与我拥抱
■我还是有点纳闷,纳闷你出这本书。你在“九一一”第九周年,写了一部“大书”──“阳痿美国”,明显把你的写作方向,指向全世界了,为什么又有回头的跡象,出这本“...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16625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Francisco 讨论区 】
发信人: altopalo (城市猎人),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纽约时报: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一个隐秘王国(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1 18:09:11 2012, 美东)
纽约时报: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一个隐秘王国(图)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于 2012-10-11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
半月的“莫言得诺奖”喧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
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
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
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传闻名单之
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
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24
先不提日本爱知县立碑纪念蒋公了 看下面一篇文章
日本侵略中国时奋起抵抗,这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被中国资改
派“精英”们吹捧为“担负着主要抗战使命”的国民党军队,却创造了一个世界军事史
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丑闻:投敌人数超过聊杀敌人数。
丑闻之一:国军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
先来看看侵华日军死亡人数。日本原生省1964年调查统计,侵华日军死亡43.56万人,
美国统计死亡44.7万人。这是日本自己的和美国统计的,两个数字相差不大。按照这个
数字,在侵华期间,日军死亡(包括被国民党军打死、被共产党军打死、病死的总数)
人数大约为45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哪怕都是国民党军打死的,日军死亡人数也就是45
万。
我们再来看看国民党军投敌人数。根据李敖《蒋介石评传》和《自己不洗别人洗》两书
(文)统计,国民党军队抗战期间投敌人数约为50万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
一章第三节也记录着:“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
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
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大家... 阅读全帖
t*********l
发帖数: 844
25
袁崇焕这样的卖国贼引金兵入关,害死了多少百姓,凌迟他还算怨?
看看《窃明》这部小说里引用的大量史料,再对比一下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和《明朝
哪些事儿》里相关的论述,很容易判断他到底是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
t*********l
发帖数: 844
26
我当然知道《窃明》是小说。但小说就不能引用史料了?只要是小说引用的史料就成了
意淫瞎说了吗?那些史料可跟《袁崇焕评传》和《明朝哪些事儿》里的史料对得上。
R**********e
发帖数: 134
27
定位平庸,远没有金庸的袁崇焕评传高呢
C*****H
发帖数: 7927
28
☆─────────────────────────────────────☆
sniperxp (鱿鱼~ 最爱干红,可惜没有柠檬) 于 (Wed May 8 19:48:10 2013, 美东) 提到:
简直就是秦桧第二啊
☆─────────────────────────────────────☆
daye520 (哈哈) 于 (Wed May 8 21:22:14 2013, 美东) 提到:
窃明最大的贡献就是解释了袁崇焕的动机。不是投降鞑子而是养贼自重。

☆─────────────────────────────────────☆
Roethlisberg (Big Ben) 于 (Wed May 8 22:13:34 2013, 美东) 提到:
三桂就没这个觉悟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May 8 23:57:11 2013, 美东) 提到:
武夫出身没见识
☆─────────────────────────────...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29
呵呵,这个其实是早年间网络晚期罗马史头号人物神州遗少老爷所著《上帝之鞭-阿提
拉评传》中指出的。本版精华区应该也有收集。我引用如下:
“……这个词也不是阿提拉时代的发明,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的父亲哥德吉塞尔(
Godegisel,死于公元406年除夕夜)名字的意思就是“上帝之鞭”。公元410年,圣奥古
斯丁又在他的布道词中提到了“上帝之鞭”一词,而他指的是当年攻占罗马城的西哥特
王阿拉里克。如果阿提拉真的自称过“上帝之鞭”的话,那他也只不过是第三条而已…
…”
k**o
发帖数: 15334
30
袁崇焕假传圣旨杀毛文龙,这一件事就可以给这个人定性了。他最后也是
死在这件事上。
h********y
发帖数: 2092
31
袁崇焕到底有啥拿得出手的战功?就知道要粮要钱.
d*****0
发帖数: 68029
32
袁崇焕挺倒霉的。另外一个割据军阀左良玉就成功了
M******k
发帖数: 27573
33
lol, 楼主卖萌有一套啊.
G******k
发帖数: 491
34
金庸好歹都给了reference,一查一个准吧
P*******L
发帖数: 2637
35
袁崇焕这事本来就有各种解读。一种解读跟另一种比,就是“歪曲”。
金庸那个写得还不错,他的观点我基本赞同。
w****j
发帖数: 6262
36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要官,要权,要兵,要粮。都到手了,下了殿就和同事说,就是忽
悠皇帝,哄皇帝开心呢。你说这是啥性质的问题?
至于,过了一百多年,乾隆想起来给袁崇焕平反,你说是什么动机?真是乾隆良心发现
了?
G******k
发帖数: 491
37
金庸的观点是说袁是能改变国运的人。这点似乎最近大家都不太认同了
G******k
发帖数: 491
38
哈哈哈,也有道理。金的引用还是有偏向性的
h******i
发帖数: 21077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eebe (openfeint招ruby开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4 15:40:26 2014, 美东)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
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
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
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
白无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最
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
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
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书
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40
陈毅的空降兵--上海冠生园创始人洗冠生之死
--谋财害命的“五反”
当时上海市长陈毅每天晚上在沙发上端一杯清茶听汇报,悠闲地问:“今天又有多少空
降兵?”实际上就是问又有多少商人跳楼。“五反”运动使所有资本家在劫难逃,所谓
“反偷税漏税”是从光绪年间上海开埠算起,资本家倾家荡产也交不起“税”,想死又
不能跳黄浦江,因为会被说成去了香港,家属还要继续被逼迫,只好跳楼而死,让中共
看见尸体好死了心。据说当时上海高楼两侧无人敢走,怕突然被上面跳下来的人压死。
原文摘自 - 杨奎松 - 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
“三反”、“五反”运动对资产阶级所造成的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运动中,工人店
员扬眉吐气,对资本家呼来吼去,揭发检举此起彼伏;资本家则人人自危,纷纷写“坦
白”,做交待,许多人主动低头认罪,争取过关。即便如此,因为许多“坦白”或“交
待”与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不能相符,或达不到需要的水平,致使不少单位搞“逼”“
供”“信”。特别是那些从事“三反”运动的机关部门和税收部门,为了落实对自己单
位人员贪污受贿的指控和落实对资方偷漏税的指控,往往动辄到工厂、商店抓人、打人。
... 阅读全帖
q****8
发帖数: 145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崇焕 狗逼也
其实对历史的兴趣源于初一读完碧血剑后薄薄的袁崇焕评传,现在想来金大侠写的略粗
鄙,也许是祖上被文字狱了报复社会返清副明吧。
总之,经过我多年熏陶,袁崇焕这种人属于那种极度自负的人,就一狗逼,还我河山!
s*******w
发帖数: 2257
42
牺牲胡耀邦赵紫阳 透视邓小平“祭坛”哲学
大中小2015-03-18 22:22:51
多维历史
与偏爱神坛的中共“伟大领袖、导师、统帅、舵手”毛泽东不同,邓小平偏爱“祭坛”
。所有与邓发生亲密关系的人和事,都或迟或早要被供上祭坛,成为他政治目标——实
现四化的牺牲品。《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在书中指出,“邓小平不跟他任命的人发
展私人关系,即使对提拔到高层的人也是如此。”六四事件前供职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
学者吴稼祥撰文《<邓小平时代>:为中国强大甘愿受难的人》,剖析了邓小平与众不同
的执政心理,他认为“前半生都被党内激进派整的他(邓小平),80岁后开始激进:
1986年急切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激起同年学潮;1987年急切提出全面价格改革,导致物
价飞涨……胡为前者埋单,赵为后者背锅。邓小平不是神,他是一个想通过自我牺牲来
完成自我救赎,通过自我救赎,来救赎他的党和他的国家的悲剧英雄。”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对毛泽东的历史
地位作了重新评价
有两个原因,促使我答应邀请,谈谈我读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感想:第一,我是中
国大陆最早的邓小平思... 阅读全帖
B******1
发帖数: 296
43
蒋干游说周瑜,经《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生动描写,广为人们知晓。据裴松之在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引注的《江表传》记载,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确有其事,
大致内容如下:
当初曹操听说周瑜年少有美才,以为可以通过游说把周瑜说动,于是秘密派遣九江人蒋
干去见周瑜。蒋干穿着布衣葛巾,以个人身份见周瑜,周瑜热情相迎,当即对蒋干说:
“子翼(蒋干字)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借故否认,推说自己跟周
瑜是同一州里,阔别多年,前来叙旧,并作参观。周瑜款待蒋干后告辞去办事,让蒋干
独自住了三天。临别时,周瑜请蒋干参观其军营、军库,设宴饯行,称说自己遇到了知
己之主,君臣十分相得,表示决不会有所动摇。蒋干只是笑着听周瑜表达心志,始终没
有说一句游说之辞。回见曹操时,蒋干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把他离间。
以上是蒋干游说周瑜的全过程,从这个过程看,蒋干只是白走了一趟。
蒋干是九江人,当时为曹操的幕宾。汉九江与周瑜老家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
,同属扬州,所以蒋干自称跟周瑜是同州里的老乡,两人并有过交往。这可能是曹操派
遣他去游说周瑜的一个原因。再是蒋干这人很有口才,《江表传》称其有仪容,...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东林点将录
没人有兴趣?
我觉得明末是一个风云时代,人类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出了无数奇人,很多人的故
事写成书,都是风云激荡的。比如陈寅恪写了《柳如是评传》,其实不仅是柳,许多人
的事迹,如果写出来,都是超越普通人想象力的。尤其是超越当代猥琐男的想象力。
上面108将,每个人都有故事,而且都是非常有争议的,你很难说是好是坏,是忠是奸
。好比袁崇焕,骂的和赞的都有似乎理,是耶,非耶,问苍天,谁是英雄?
明末可不是仅仅一个袁崇焕,而是无数袁崇焕。上面108将,每个人都是袁崇焕,都是
柳如是。
比如上面的天猛星霹雳火:
惠世扬,字抑我,号元儒。生卒年不详(明万历至满清顺治间),陕北清涧县小岔则人
,万历甲辰进士,著名的东林党士人。和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同为东林五
虎大将。
在明末动荡年代,曾贵为大明高官,也曾受官于大顺,更是投降过满清。
惠世扬晚年,回到陕西老家。和当时的绥德副总兵王永强举义旗起兵反清,却兵败米原
镇,王永强自缢,惠世扬下落不明。
明崇祯十六年十月(1643.11~12),李自成攻占西安后,遣部将李锦连克三边、延安、
绥德等地。十一月十二日(12.22),自成拜辩士舒君睿携白银...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1162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excat (德州猫),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孙家洲的文章在此, 大家查查,看看是否有抄袭和闹笑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1 16:51:04 2015, 美东)
特别是历史版的, 那个时代的教授,好多屁股不干净的。
著作
《岁月河山》,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8 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合著,重庆出版社, 1991 年 6 月
《韩信评传》,独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 月
《中国历朝行政管理》,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 月
《命运与性格的对话》,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7 月
《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两汉政治文化窥要》,独著,泰山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历史学习精要》合著,第二署名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合著,第二署名人,岳麓出版社 2003 年 3 月
《宏观中国史——衰世篇》,合著,第一署名人,大象出版社...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陈梦家《殷墟卜辭綜述》述评
一、生平简介
陈梦家先生生于1911年4月 16日,笔名陈慢哉,祖籍是浙江上虞县。是现代学术史上著
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和鉴定专家、诗人。他的父亲陈金镛本是浙江上
虞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陈梦家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法律系。此时闻一多先生任教于此,他开始师从闻
先生,学习诗歌创作。1929年开始,他在《新月》上发表诗歌,成为新月派诗人之一。
1931年出版《梦家诗集》。俞大纲曾以王勃视之。1932年3月,应闻一多先生之邀,到
青岛大学文学院任助教。并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1934年1月,陈
梦家先生考取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导师为容庚先生。当时容先生是
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唐兰先生
当时代替顾颉刚在燕京大学讲授《尚书》和金文,因此,也属于陈梦家先生的老师之一
。1936年9月,陈梦家先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从此开始了
他研究古文字学、古史学的历程。同年出版《梦家诗存》。1937年,经闻一多介绍,任
教于南迁长沙的清华大学中文系。1938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N年前,我开写了《红与黑:林则徐评传》,但我特别想知道,台湾的中学历史教材,
是如何评价林则徐的。问题是,同一片天空,不同一个梦想,蜗居河南安阳的我,买不
来台湾的中学历史教材。记得自己当时病急乱投医,见人就问。
有朋友说,广东福建那边有台侨子弟学校,你可以从那边入手;有朋友说,你看谁去台
湾旅游,让谁给你捎好了,只是不知道海关能否通过;最后还是朋友托他在大陆做生意
的台湾朋友,台湾朋友又托他的妻子帮我买了书,然后这位台湾朋友回家探亲时帮我带
了回来。
由于辗转托人,所以带回来的《高级中学历史·革新版》(三民书局中华民国2006年版
)只有下册,而没有上册。所幸下册一开场就是第十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恰好
论及林则徐。
仔细看了看,有关林则徐的章节讲得很简略,只有事实判断——道光派林则徐禁烟了,
然后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没事价值判断——“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伟大的民族
英雄”、“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外国人的威风”、“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
的伟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
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的决心”……这些器宇轩昂的宏大... 阅读全帖
W*******a
发帖数: 1769
48
连我这么多年都耳濡目染以为常公是正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
在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恐怕是地位最高的学历造假者了。
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说蒋介石:“曾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因不守堂规而被开
除。后往日本进陆军振武学校,接受军士教育程度的训练。回国后,却说他是日本士官
第六期毕业生。”蒋介石还曾派副官陈明阁,以士官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向士官学校同
窗会捐款五万元,这令日本士官学校第四期的蒋作宾、雷寿荣,第六期的刘综纪、杨文
凯、卢香亭等大惑不解。
李敖、汪荣祖所著的《蒋介石评传》,对此更是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书中说:
1908年春,蒋介石与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的62名学生一起,从大连乘船赴日本
神户,转东京进入振武学校,蒋介石当时叫蒋志清。振武学校是帮助中国留学生的军事
预科学校。1910年冬天,蒋自振武学校毕业,时年23岁,分配到北海道新潟县高田镇的
13野炮联队实习,实习期间主要是喂马。那时,他身高169.4厘米,体重59.2公斤。
从民国十八年(1929)《中国国民党年鉴》可以看到,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主席
”的钦定履历中,赫然有“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最高学历。19
s********e
发帖数: 13723
49
1985年,美国人迈可·考尔斯(Gardner Milk Cowles)出版了一本回忆录,题名《迈
可回顾》(Milk Looks Back),其中写到,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温德
尔·威尔基(Wendell Lewis Willkie)访问重庆时,宋美龄曾与之有过“风流韵事”
,蒋介石发觉后,气愤地率领手持自动步枪的士兵前往捉奸。
由于考尔斯是威尔基当年访华时的随员,因此,上述情节很容易取信于人。1986年,香
港《九十年代》杂志10月号译载了考尔斯的有关回忆。1995年,李敖等在其合著的《蒋
介石评传》中加以引用,并作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其后,李敖又单独署名,写作《宋
美龄偷洋人养洋汉》、《蒋介石捉奸记》、《宋美龄和谁通奸》等文,陆续发表于《万
岁评论丛书》、《真相丛书》、《乌鸦评论》、《李敖电子报》、《礼敖大全集》等处
。近年来,大陆出版的某些图书、刊物以及网站,也都乐于传播此说,竞相宣扬。某著
名编剧甚至写到了电视剧剧本中。
如果是里巷儿女之间的偷情,并不值得重视,但是,事情发生在中美两国的三个重要历
史人物之间,又经过上述出版物的渲染,就不得不认真加以考察了。
n*******n
发帖数: 7628
50
丑闻之一:国军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
日本侵略中国时奋起抵抗,这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被中
国资改派“精英”们吹捧为“担负着主要抗战使命”的国民党军队,却创造了一个世界
军事史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丑闻:投敌人数超过聊杀敌人数。
先来看看侵华日军死亡人数。日本原生省1964年调查统计,侵华日军死亡43.56万
人,美国统计死亡44.7万人(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中国战争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下册,916页注释2)。这是日本自己的和美国统计的,两个数字
相差不大。按照这个数字,在侵华期间,日军死亡(包括被国民党军打死、被共产党军
打死、病死的总数)人数大约为45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哪怕都是国民党军打死的,日
军死亡人数也就是45万。
我们再来看看国民党军投敌人数。根据李敖《蒋介石评传》汀蹲约翰幌幢鹑讼础
妨绞椋ㄎ模┩臣疲 竦尘 涌拐狡诩渫兜腥耸 嘉?0万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
一章第三节也记录着:“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
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