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细胞器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
c******t
发帖数: 1733
1
来自主题: Weightlifting版 - Should I stop bulking?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muscle hypertrophy 和strength 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的。但
muscle size 中有70%以上的是液体,而且performance
上来说,neurological adaptation 对strength更重要一些。张肌肉是有用的,但训练
程度和营养到了自然会长。有些人为了追求无用的大肌肉,吃大量的蛋白,甚至不主张
吃水果。比如这位吃300g的蛋白粉,远远超过身体所需。第一,身体消化不了,容易造
成消化和免疫系统紊乱。第二,高蛋白diet会提升IGF-1的水平,得cancer的risk更高
。而蔬果多的diet可有效降低IGF-1。 另外,细胞有一套系统清理废物和老化的细胞器
,长期富营养会抑制这套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cancer的risk。另外有实验证
明,老鼠的diet里长期含有大量硌氨酸得cancer的risk会高的多。
记得fitness 版有位貌似权威的ID说,健美科学因其实用性和实践性已经远远走在生
理学前面了。版上如果这样的民科盛行,并不是一见好事。

help
decent

发帖数: 1
2
原创 茄子营养师 2017-03-23 07:30
关于指甲上的小月牙,相信大家听过不少的说法。比如:“小月牙是健康晴雨表,是人
体精气的代表”、“咦!我没有小月牙,是不是得啥病了”、“哇塞!他十个手指都有
小月牙,身体肯定很好”……其实,这些都是谣言!
那么,关于小月牙的真相是什么呢?
一、小月牙怎么来的?
小月牙,学名叫做半月痕、甲半月,它的形成与指甲的生长有关。
我们先来看一下指甲的结构
沿着指甲根部向肉肉里延伸,有一个部位叫甲基质,是制造指甲的基地。在甲基质里,
新的表皮细胞不断产生,推动并挤压着老的表皮细胞向前,老的表皮细胞在越挤越扁的
过程中,会失去细胞核和相应细胞器,成为角质细胞,这一过程叫做角质化。
在角质化过程中,角质细胞会逐渐变硬,颜色也会从白色变为半透明,便形成了我们又
硬又透明的指甲。一句话总结:我们的指甲盖其实是一堆已经死去的、变硬变透明的角
质细胞。
而表皮细胞的死亡遵循“两边慢,中间快”的原则,当中间部分那些已经死掉的角质细
胞,还没来得及变硬变透明,就已经被挤出肉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小月牙,其实是没
有角质化完全的指甲。
二、小月牙越多越好?
答案当然是... 阅读全帖
s*********d
发帖数: 912
3
在这儿呢:
自 治
用指尖操纵打字机,就象骑自行车或在小路上散步,最好是一点也不去想它。
一旦想到它,你的指尖就会踌躇,敲到错误的键上。干那些只要熟巧就能干好的事,
你一定得放松与每一动作有关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叫它们自行其是,你自己则不要
搅在里面。这并不意味着丢失了权力,因为你要决定干与不干,而且你可以随时进
行干预,改进技巧。假如你想倒骑自行车,或者走路要走出别出心裁的慢跑步法,
每到第四步就轻跳一步,还要边跑边吹口哨,你可以那样作。假如你集中注意力于
每个细节,使每条肌肉都保持紧张,每一步都让全身自由落下,但到最后时刻控制
住自己,及时伸出另一只脚阻止下落,到末了你将累得趴下,累得抖成一团。
我们有福气,在学习这种无意识协调动作的过程中,我们有选择和进行变更的
自由。假如我们生来就具有所有这些技巧,象蚂蚁一样自动化,那我们一定会失去
多样性。如果我们走路或蹦跳人人都一样,从来都不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这个世
界就不会这样有趣了。假如我们按遗传程序规定生来都会弹一手好钢琴,我们也许
永远不能学会理解音乐了。
对于我们在身体内部进行的那些复杂、协调、奇巧无比的...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8992
4
牛!
我其实也不完全相信进化论。
细胞内那么复杂机制的各种细胞器、蛋白质、通道,说这是完全自然进化的,概率简直
小到零。当然我不是说进化完全不存在,而是说可能一开始被设定好,然后就放任不管
,自己慢慢适应、学习、进化。
当然,这不是说我就支持鸡毒徒的“狗的神”造人论!
我对谁造的人或者生命体持怀疑论态度,简单说就是目前还不知道、不确定,但绝对不
是狗的神。
t******n
发帖数: 2939
5
☆─────────────────────────────────────☆
flycry (乞力马扎罗的雪) 于 (Mon May 25 04:38:47 2015, 美东) 提到:
19世纪,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发现了一套轰动全世界
的生物进化理论。
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战舰的环球航行,在南美洲
地区整整航行了5年,对热带与亚热带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1836年回国以后,达尔文主要从事科学实验与著述。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震撼学术界的著作《物种起源》。
达尔文根据对生物界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认为物种的形成、适应性、多样性的主要
原因在于自然选择。
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
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
归纳起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
,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
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经过一番激烈... 阅读全帖
z*******4
发帖数: 285
6
虽然楼主是外行,但还真的说到了衰老的关键点边上——细胞衰亡。
事实上,人体有好几套系统可以清除各种有问题的细胞,细胞器等“垃圾”,包括癌细
胞。
但是,这些系统的效率常常是个问题,要么效率不够高,要么被癌细胞,衰老细胞巧妙
的“骗过去”,要么在识别上就出现了大问题。
最近一篇CELL就说,只要阻断一个可以让衰老细胞抵抗凋亡的因子,就能大大的延长寿
命,甚至让已经老的脱毛的老鼠,重新长出毛发。

发帖数: 1
7
颠覆世界观!我的认知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http://p1.pstatp.com/large/322b00020cc01629dcb3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
坛”年会上发表了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http://p1.pstatp.com/large/401400004a6b773951a8
他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但最终,人对生命认知的极限问题将他的
科学思索,由生物医学带向量子力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
追问。
施一公在演讲现场
1、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
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
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
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
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
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继续分...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63
8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周末挖一坑,呵呵
从纯粹生物角度看,你还需要考虑克隆人的脆弱性,
由于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一次流行病就可能让他们完全消灭,
再有,就现在的科学成果来看,不存在“完美”的基因组合,
克隆人未必对自然人拥有全面的进化优势。
然后,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你还得考虑不同克隆人之间的竞争,
基因的差异性会不会导致他们之间比他们和人类更互相排斥?
另外,仍然从博弈考虑,“克隆”的策略是否有可能在
“自然生殖”占优势的群体中脱颖而出?
还有就是克隆的成本问题,偏差问题等等。
最后,好象Doukins提出的meme,欧认为人类在社会这个层次上还
存在超基因的社会形式和文化形式的进化,个人就相当于一个核酸,
一个小团体相当于一条DNA,社会组织(公司、学校)相当于细胞器,
地方政府相当于细胞,国家相当于多细胞生物。以后人类可能在
更高的层次上演化出相当于生物乃至种群(银河帝国?呵呵)东东。
B******y
发帖数: 2255
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再聊进化论:热运动组装第一个基因
本帖是热运动组装第一个蛋白质的副贴。原帖: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1/TrustInJesus/676133_0_1.html
因为靠热运动组装第一个蛋白质是困难的,所以有观点认为第一个蛋白质是根据某个自
然产生的遗传基因密码(DNA/RNA)组装出来的。这便是热运动组装第一个遗传密码/基因
的理论。
在俺看来,这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蛋白质好比蛋,基因好比下蛋的鸡。如果自
然界糊出一个蛋很困难,那糊出一个下那个蛋的鸡就更困难。
事实上,每三个DNA碱基对决定一个氨基酸,加上基因的头码三个,尾码三个,对应一
个100个氨基酸长链的遗传密码(306个碱基对),其自然产生的困难程度和自然排列该
特定氨基酸长链的困难程度基本一样(遗传密码更难一点)。且遗传密码翻译为第一个
蛋白质还可能需要翻译和连接氨基酸的机制(类似一些细胞器的功能)。所以自然产生
第一个遗传密码再产生第一个蛋白质的难度更大些。
但是跟相信进化论者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当俺说产生蛋难时,对方就说,你不了解科
学,是先有鸡。俺如果指出产生鸡难时,对方又说,这你又不明白了吧,是先有蛋。俺
...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655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yetiti (yeti), 信区: Biology
标 题: 转发:关于进化和起源的一篇文章--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作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4 03:33:26 2013, 美东)
神棍请自动绕道,只是和搞生物的同学分享一篇好文
转载:原文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3656795/?r=1
在以前本小组的讨论中,我曾提到 “比如你如果不理解所有生物共有的膜渗透能量供
应化学原理,你就根本无从评价任何生命起源的理论。”
**********************
一 直觉与反直觉
直觉(intuitive)和反直觉(counterintuitive)是科学讨论在描述一个科学理论或
者发现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二分法。这个叫法本身并不那么科学和严谨,但是其中的意
味却是无限深长的。
既然不严谨,我也不去定义它,只看范例:
最简单清楚的直觉理论,在古希腊科学有很多范例。比如“物体排开的水量等于它的体
积”。比如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中的公设和简单定理。“凡直角... 阅读全帖
O**********0
发帖数: 61
11
☆─────────────────────────────────────☆
BHistory (往者的影子) 于 (Fri Sep 9 15:00:23 2011, 美东) 提到:
本帖是热运动组装第一个蛋白质的副贴。原帖: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1/TrustInJesus/676133_0_1.html
因为靠热运动组装第一个蛋白质是困难的,所以有观点认为第一个蛋白质是根据某个自
然产生的遗传基因密码(DNA/RNA)组装出来的。这便是热运动组装第一个遗传密码/基因
的理论。
在俺看来,这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蛋白质好比蛋,基因好比下蛋的鸡。如果自
然界糊出一个蛋很困难,那糊出一个下那个蛋的鸡就更困难。
事实上,每三个DNA碱基对决定一个氨基酸,加上基因的头码三个,尾码三个,对应一
个100个氨基酸长链的遗传密码(306个碱基对),其自然产生的困难程度和自然排列该
特定氨基酸长链的困难程度基本一样(遗传密码更难一点)。且遗传密码翻译为第一个
蛋白质还可能需要翻译和连接氨基酸的机制(类似一些细胞器的功能)。所以自然产生
第一个... 阅读全帖
o***1
发帖数: 592
1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亚当和夏娃:科学与信仰的终极对峙
大家可以争论耶稣是否是未授精而被单性繁殖的一个人,以及他是否死后几天又复活了
,但得到这些“奇迹”的直接证据,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以不可能性为理由
反对这样的“奇迹”。但有一个亚伯拉罕信仰的基石却具有突出的科学可测试性:即主
张所有的人都是从一对被造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而来,而这对祖先并不是古猿或类人猿
,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没有他们的存在,人的原罪和救赎的整个故事就分崩离析。
不幸的是,科学证据显示,亚当和夏娃是不可能存在的,至少以圣经描绘的方式。遗传
数据表明没有证据显示有小到两个人的人类发展瓶颈:太多的不同种类的基因的存在否
决了这种可能性。我们人类的发展也许有几个 “瓶颈”(缩小的人口规模),但是除
了近代的殖民点外最小的瓶颈大约出现在距今5万至10万年前, 涉及大约10,000-15,
000个个体。这是我们的祖先最小的人口数量, 注意,不是两个人。
检验不同的基因,我们发现它们可以追溯到我们历史的不同时间。线粒体DNA指向一个
生活在大约14万年以前女性祖先细胞器的基因,但基因的Y染色体却追溯至一个生活在
约60,000-90,000年前的男性个体。此外,大部分在... 阅读全帖
o***1
发帖数: 592
13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亚当和夏娃:科学与信仰的终极对峙
亚当和夏娃:科学与信仰的终极对峙
大家可以争论耶稣是否是未授精而被单性繁殖的一个人,以及他是否死后几天又复活了
,但得到这些“奇迹”的直接证据,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以不可能性为理由
反对这样的“奇迹”。但有一个亚伯拉罕信仰的基石却具有突出的科学可测试性:即主
张所有的人都是从一对被造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而来,而这对祖先并不是古猿或类人猿
,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没有他们的存在,人的原罪和救赎的整个故事就分崩离析。
不幸的是,科学证据显示,亚当和夏娃是不可能存在的,至少以圣经描绘的方式。遗传
数据表明没有证据显示有小到两个人的人类发展瓶颈:太多的不同种类的基因的存在否
决了这种可能性。我们人类的发展也许有几个 “瓶颈”(缩小的人口规模),但是除
了近代的殖民点外最小的瓶颈大约出现在距今5万至10万年前, 涉及大约10,000-15,
000个个体。这是我们的祖先最小的人口数量, 注意,不是两个人。
检验不同的基因,我们发现它们可以追溯到我们历史的不同时间。线粒体DNA指向一个
生活在大约14万年以前女性祖先细胞器的基因,但基因的Y染色体却追溯至一个生活在
约60,000-90,0... 阅读全帖
n**t
发帖数: 45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royluo ( 罗马情结), 信区: Biology
标 题: 从纯化到星辰---CSH蛋白质纯化课侧记(十一)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on May 16 14:19:57 2005) WWW-POST
本文献给YL
(十一)核抽提物
上回谈到纯化AP-1转录因子的大致流程。其实在过柱子之前的核抽提物的准备
也是十分关键的。从天然产物中纯化蛋白,如果大概知道蛋白在什么细胞器官,把
细胞器先分离出来作为纯化的起始原料,可以省好多事情。因为细胞器官的分离的
方法已经很成熟了。
核抽提物是怎么准备的呢?首先,融解Hela细胞。我们在这个模块用的细胞都不
是自己长的,而是直接从一个公司Biovest 买来的。据说这个公司有NIH的补贴,
所以价钱不贵。一升media的Hela细胞才要17刀。冻存在-80度的hela泡在有
glycerol的buffer里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用有镁离子的PBS来冲洗几遍。然后用
一种低渗buffer来重悬细胞。这种低渗buffer盐浓度很低,
h*d
发帖数: 19309
15
发信人: cic (小壁虎·追求梦想,淡定生活),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清华学生攻坚结构生物学难题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Oct 19 12:44:38 2010), 站内
http://www.stdaily.com 2010年10月19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周襄楠 吕露英
■关键词 —— 大学生科研
以党尚宇、孙林峰、黄永鉴三位清华学生为主力的课题组,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颜宁的带领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膜蛋白——大肠杆菌岩藻糖转
运蛋白的结构,并结合生化手段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理。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10月
7日刊发了他们的学术论文《岩藻糖转运蛋白向胞外开放构象的结构》。
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直以来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而该论文
的前两位作者党尚宇和孙林峰在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还都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
初生牛犊不惧虎——本科生接手结构生物学世界难题
膜蛋白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膜上,它们是沟通细胞或细胞器内外的桥梁。各种营养物
质的运输,细胞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以及细胞内外信息的交换都要依靠膜蛋白,所以它
们的功能...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6
多谢!原文是Dr Lu Hui Lin,我本来犹豫是博士还是医生。但他读的也不是医学专业
,是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那这个Dr翻不好了。还有你觉得他上物理课可能吗?就是原文
对不对?
刚查百度,卢惠霖的词条也不严谨,第一段写着“1925年留学美国,先后入海德堡大学
和哥伦比亚研究院,主修细胞学和遗传学,获博士学位”。但在履历里坦白交代“1928
~1929年在美国冷泉港海洋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因病中断学业”。后面的详细
经历更证实没拿到博士学位,可惜:
“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提供的奖学金,在纽约、长岛和冷泉港海洋生物学研究
所独立进行细胞学研究。他于此在蕨类的孢子母细胞中发现一种典型的亲锇小体——相
当于Golgi氏体的细胞器。哥伦比亚大学细胞学教授布恩对他表示祝贺,要他马上发表
论文,并将他介绍到纽约纪念医院研究部去研究X线对植物组织根尖细胞的生物效应。
可是他因过度劳累患上肺结核,住进纽约市北部的特鲁多疗养院,一躺就是10个月。他
原来希望病愈后好继续研究,但这时,他父亲和哥哥先后去世,留下老母和嫂嫂,催促
他早日回国。
1929年10月,卢惠霖谢绝好友们的挽留,抱病归国。...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25234
17
来自主题: NorthEast版 - [BSSD] [小学时代]重话母校
许我记错了,也许没有,《重话母校》,是不是1993年东北某市小学毕业统考的作文题
目?
小学时代,在红红的砖墙一样的格子稿子上,写过那么多作文:写同桌,写老师,写一
件小事,写消磨了整个童年时光的那个小小的校园。二十年过去了,没想到又要以命题
作文的方式去回望那段漫长的时光。
我童年生活的地图的是这样的:所谓的X院,就像个大大的细胞,被高高的砖墙和杨树
围着的大学校区是细胞核,而家属楼就像细胞质,附属的小学,幼儿园,食堂,体操房
,大集体(小卖部不知道为什么叫大集体,集体经济?)就像各个细胞器散落其间。我
的整个童年,就游荡在这个大大的细胞里,极少会穿破细胞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这个大细胞里的小学,是一座安安静静的二层小楼,外墙上有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几个大字。二楼的教师办公室外,是一个露台,还有国旗,由好孩子们每周一升起,
也曾在89年的某一天被校长降下一半。露台上除了升旗仪式外,也是获得各种奖的孩子
们去秀奖状的地方,我暗暗喜欢的高年级中队长,就不止一次去秀过数学竞赛的获奖证
书,我也站在他站过的地方,秀过一次作文奖状,在这个工科大学的盛产理科生的子弟
学校里,还真是前不见古...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yetiti (yeti), 信区: Biology
标 题: 转发:关于进化和起源的一篇文章--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作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4 03:33:26 2013, 美东)
神棍请自动绕道,只是和搞生物的同学分享一篇好文
转载:原文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3656795/?r=1
在以前本小组的讨论中,我曾提到 “比如你如果不理解所有生物共有的膜渗透能量供
应化学原理,你就根本无从评价任何生命起源的理论。”
**********************
一 直觉与反直觉
直觉(intuitive)和反直觉(counterintuitive)是科学讨论在描述一个科学理论或
者发现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二分法。这个叫法本身并不那么科学和严谨,但是其中的意
味却是无限深长的。
既然不严谨,我也不去定义它,只看范例:
最简单清楚的直觉理论,在古希腊科学有很多范例。比如“物体排开的水量等于它的体
积”。比如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中的公设和简单定理。“凡直角...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105
19
本文献给YL
(十一)核抽提物
上回谈到纯化AP-1转录因子的大致流程。其实在过柱子之前的核抽提物的准备
也是十分关键的。从天然产物中纯化蛋白,如果大概知道蛋白在什么细胞器官,把
细胞器先分离出来作为纯化的起始原料,可以省好多事情。因为细胞器官的分离的
方法已经很成熟了。
核抽提物是怎么准备的呢?首先,融解Hela细胞。我们在这个模块用的细胞都不
是自己长的,而是直接从一个公司Biovest 买来的。据说这个公司有NIH的补贴,
所以价钱不贵。一升media的Hela细胞才要17刀。冻存在-80度的hela泡在有
glycerol的buffer里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用有镁离子的PBS来冲洗几遍。然后用
一种低渗buffer来重悬细胞。这种低渗buffer盐浓度很低,所以由于渗透压的影响,
hela细胞膜会变得比较脆弱。这个时候呢,把重悬的细胞用Dounce 匀浆器处理一
下,把细胞膜弄破。低渗buffer里头虽然盐浓度很低,但也不是没有盐在里面。主要
有两种成分,一个是10mM KCl ,另一个是 1.5mM MgCl2。KCl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以换成NaCl。MgC
C*******e
发帖数: 4348
20
对这个技术我是门外汉
但是合作实验室做这个
我觉得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东西可以保持在相对来说比较native的状态/环境下研究
对于研究细胞器还有超微结构很有用
而且重建了3D模型,或者做成video以后蛮酷的
present的时候很抓人眼球
:)
p******h
发帖数: 68
21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给看看药物处理的细胞问题
用GFP标记的某个蛋白的cell line 筛选chemicals。
本来希望产生dots的,结果有两个产生的下面图示的情况(20X全图中截取的)。
问问有经验的朋友,给看看这两个类似一团乱麻或针状的东西会是产生的什么结构或者细胞器?
随便猜猜也行,给点线索吧。
p******h
发帖数: 68
22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给看看药物处理的细胞问题
顶一个吧

者细胞器?
F*Q
发帖数: 3259
23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向细胞生物学牛人请教
本人(没有细胞生物学的背景)得到一些人体细胞(Hela)内的一些有趣的结构现象,
但是很难和典型的细胞器联系起来,有没有细胞生物学的牛人愿意帮我看看那些东西是
什么?
愿意帮忙的清站内联系。多谢!
l***d
发帖数: 1828
2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371
2002年10月6日,我曾经写过一篇《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
及科学家》
也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1
这些工作都是2002年可以判断,有些新发现,还有些工作出现导致对以前工作
评价的改变。

我说明过不是预测诺贝尔奖,而是评价值得得奖的工作。
不过,我的名单比同期国外专门公司预测的命中率要高。
从2002年以来,Thomson Reuter(汤森路透)公司专门派人做“研究”、并运
用数据分析,每年做预测,结果将近预测了120人,其中19位获奖,这个比率之所以低
,就是因为不能隔靴搔痒,用间接数据(汤森路透公司在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后,还派人
读文献,再分析出他们所谓的“预测”,但这样耗资耗时的工作,仍不如内行稍做思考
后说出的体会)。
汤森路透希望通过每年发布预测来彰显...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843
25
●新闻中心记者 周襄楠 吕露英
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的带领下,以党尚宇、孙林峰、黄永鉴三位清华学生为
主力的课题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膜蛋白——大肠杆菌岩藻糖(
L-fucose)转运蛋白(FucP)的结构,并结合生化手段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理。顶级学
术期刊《自然》在10月7日刊发了他们的学术论文“Structure of a fucose
transporter in an outward-open conformation”(岩藻糖转运蛋白向胞外开放构象
的结构)。
http://goo.gl/abX6
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从左至右:党尚宇同学、王佳伟博士、颜宁教授、孙林峰同学)
http://goo.gl/nKGS
大肠杆菌岩藻糖转运蛋白结构
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直以来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而该论文
的前两位作者党尚宇和孙林峰在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还都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
初生牛犊不惧虎——本科生接手结构生物学世界难题
膜蛋白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膜上,它们是沟通细胞或细胞器内外的桥梁。各种营养物
质的运输,细胞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以及细胞内外信息的交...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28562
26
其实不是因为细胞太大,而是因为毛细血管太细。
另外你的题目写反了,其实是倒过来,不过大家都知道你的原意就是了。
毛细血管造这么细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样才能使得血流的速度足够慢,有充分的时间进
行氧交换。
如果毛细血管太粗了导致红细胞都嗖嗖嗖的飞过去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氧气交换的效率
非常低,导致组织得不到足够的供氧,就枉费了红细胞的功能了。
人的细胞不可能太小,因为一个有完整功能的细胞必须至少有一个细胞核,一个线粒体
,一个核糖体,和一个哪怕是很小的内膜系统。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小于3微米了(
那大概是我刚才说的那几件东西加起来的大致尺寸)
红细胞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细胞了,因为它没有细胞核。
比红细胞还小的就是血小板了,连大部分细胞器都没有。
k****o
发帖数: 589
27
像pGL4这样的重组质粒,能够定位到核内吗?因为是做启动子活性实验,应该只有定位
到核内才能工作
吧?现在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让重组质粒定位到某个细胞器的?多谢
A*******e
发帖数: 284
28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对进化的理解
不容质疑,进化有很多证据。但是让我相信人是高等猴子变的也许还行,但是要是理解
人是一堆简单无机有机分子慢慢进化而来,真有点困难啊,简单的无机有机分子,形成
那么复杂的细胞器,再细胞,到细胞里面那么复杂的调控网络。感觉是奇迹中的奇迹中
的奇迹的n次方才行。amazing!
s******n
发帖数: 63
29
这篇文章折磨了我几个小时,怎么看怎么看都觉得逻辑混乱,缺乏创新性,同时缺乏关
键性的实验支持。搜了一下通讯作者的背景,好像也没有抱过什么大腿,他自己也没什
么呼风唤雨的能力,这样的工作居然也能发NI?是审稿人的脑子秀逗了还是我才疏学浅
看不出这文章的高深之处?
给个link先,http://www.nature.com/ni/journal/v12/n3/full/ni.1980.html
我觉得这篇文章烂的原因:
1 题目不够准确。Autophagy proteins的缺失影响了Inflamamsome的功能,这是文章里
面用两种敲除老鼠证实的,但是不能说 Autophagy proteins regulat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另外就是 the release of mitochondrial DNA mediated by the NALP3
inflammasome,这个结论的实验证据太单薄了,只有Figure 6d这一个实验证据,觉着
这么核心的结论还是应该多角度证明一下的。
2 文章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新发现。加入Nalp3 Inflammasom...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198
30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机器人模拟利他主义的进化
从生物大分子的共生到细胞器各结构的共生,从多细胞体的共生到生物体各器官的共生
,从蜂蚁群落的共生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共生,从母系社会的单独部落到现在的大汉民族
,从原始社会的结伴觅食到现代化的无数社会分工,无不体现了“共产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多学点生物可能更早发现共产主义,哈哈哈
D*a
发帖数: 6830
31
我觉得,deterministic最初也是要先phenominologic的
比如一个蛋白你连它在膜上还是在细胞器上都不知道,哪里去建立hypothesis?
l******h
发帖数: 31
32
最近处理细胞,照了一些电镜照片。想详细分析里面各种细胞器和一些莫名其妙的结构
(以及处理前后的规律)。
我没有太多细胞生物学经验,很多结构都看不太出来(除了线粒体,高尔基体之类的)
。怎么能较快的提高这方面的技能?有什么书籍之类的教么?
l*****a
发帖数: 38403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BHistory (往者的影子),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再聊进化论:热运动组装第一个基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9 15:00:23 2011, 美东)
本帖是热运动组装第一个蛋白质的副贴。原帖: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1/TrustInJesus/676133_0_1.html
因为靠热运动组装第一个蛋白质是困难的,所以有观点认为第一个蛋白质是根据某个自
然产生的遗传基因密码(DNA/RNA)组装出来的。这便是热运动组装第一个遗传密码/基因
的理论。
在俺看来,这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蛋白质好比蛋,基因好比下蛋的鸡。如果自
然界糊出一个蛋很困难,那糊出一个下那个蛋的鸡就更困难。
事实上,每三个DNA碱基对决定一个氨基酸,加上基因的头码三个,尾码三个,对应一
个100个氨基酸长链的遗传密码(306个碱基对),其自然产生的困难程度和自然排列该
特定氨基酸长链的困难程度基本一样(遗传密码更难一点)。且遗传密码翻译为第一个
蛋白质... 阅读全帖
v**p
发帖数: 15
34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FV1000
请教谁用过olympus的Fv1000,成像效果与leica的SP5II和zeiss的LSM700或者710相比
有多大差距?主要用来做细胞蛋白或者细胞器的colocalization。
p*****m
发帖数: 7030
35
这个本来就是用genetics做behavior/neurophysiology的大问题之一么。无解的。
你看你要是KO一个gene发现细胞里面某细胞器大小变了 解释起来就不会有这些麻烦
g*********3
发帖数: 177
36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如何分离ER和nuclei
在做和细胞核有关的蛋白实验时,很多实验方案都有nuclei isolation这一步,老板说
ER和nuclei连在一起,很多时候细胞器和核分离的不是很好,特别是有细胞fix的情况
下。
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做的,ER的蛋白太多,对实验的干扰挺大.
先谢谢各位了。
h*****o
发帖数: 342
37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做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的请进
加了glutaraldehyde以后再做免疫荧光什么的效果很差啊,很多抗体都用不了了。一般
的情况只要用PFA (4% paraformaldehyde)就差不多了。除非你对细胞结构要求很高,
要看胞内细胞器或者做电镜的,可以加一点glut。我以前试过加0.1% glut,再往上加抗
体就失效了

.5
w******n
发帖数: 767
38
谨慎认为蛋白已经表达,试一下别的方法,IF.或者富集细胞器WB.
u**********d
发帖数: 573
39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去除卵细胞的核
据我所知有如下的方法:
离心把核甩掉——有点粗暴,细胞器都跑到一边去了,还漏不少出去,不过确实方便;
用空针吸——这是最常见的不多说;
化学诱导——用etoposide,etoposide,cycloheximide 处理,可以让整个spindle加
上所以染色体都跑到polar body里去;
仿佛记得有个紫外烧的方法,找不到了。
还有其它方法吗?请补充,谢谢。
s******y
发帖数: 28562
40
会不会是你把膜粉碎的时候把两种来源的膜都弄碎了然后弄到了一起?
ER 在mitochonrida 分裂的时期好像是有结合的。但是这个互相作用貌似
只对于线粒体外膜蛋白有效。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你过表达的蛋白太多了,出现了aggregate or misfolding,
然后把本来应该sort 到线粒体里的蛋白给留住了。

contamination,
i*****g
发帖数: 11893
41
artifact
这些事情很tricky的
我以前还发现一个 核蛋白和dicer相互作用
搜了半天,发现有篇文献还真这么描述,不过,一篇文献,显然太单薄了
最后不了了之
做mass spec,发现这些 new interactions, 实在是太多,
难的是如何编个故事making story
k******0
发帖数: 1073
42
ER和线粒体是有相连的膜,所以即使ER蛋白质和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共免疫沉降,也并不
奇怪,可能通过未鉴定的外膜蛋白连接的。同时跨内外膜的线粒体复合体已经鉴定的也
有。
如Sunnyday说的污染情况也很可能。你需要根据自己数据判断是否make sense。
WB有时很tricky,浓度过低或未优化时可能就测不出。所以你的蛋白质在纯化的线粒体
未检测出来,而IP后检测出来,也不是少见。
如果能否分离到足够量,跑胶做质谱分析可能会提供你更多的信息。

contamination,
l**********1
发帖数: 5204
43
LZ is doing Mitochondrial Ca(2+) apoptosis works now?
If Yes,
pls refer below figure which just cited from
Giorgi C et al. (2012)
Mitochondrial Ca(2+) and apoptosis.
Cell Calcium. 52: 36-43.
web link: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480931
more references:
Patergnani S et al. (2011)
Calcium signaling around Mitochondria Associated Membranes (MAMs).
Cell Commun Signal. 9:19.
link: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939514
u**********d
发帖数: 573
44
它们本来是两条平行线,但是细胞被破碎后被人为地放在了同一个环境里,发生相互作
用还是可能的。

contamination,
u****i
发帖数: 1679
i*****g
发帖数: 11893
46
subcellular organelle isolation never pure enough
l****j
发帖数: 70
47
nuclear 没有分过,只有ER和mitochondria 的
cytoplasm 和nuclear 有kit可以用
Nat Protoc. 2009;4(11):1582-90. Epub 2009 Oct 8.
Isolation of mitochondria-associated membranes and mitochondria from animal
tissues and cells.
Wieckowski MR, Giorgi C, Lebiedzinska M, Duszynski J, Pinton P.
Source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Nencki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Warsaw, Poland. m**********[email protected]
PMID:19816421
l****j
发帖数: 70
48
我发现的是线粒体内膜蛋白质Complex III, Fes 和转染进去的ER蛋白有binding,
但在ER和MAM里没发现有Complex III, Fes,
另一个线粒体内膜蛋白Complex V β 有部分在MAM,但这个蛋白应该是在matrix一侧的,
很多文献说MAM应该包括ER和线粒体外膜部分
我也想从sorting这方面入手,binding是因为受过表达蛋白影响,但是又没发现在ER有
那个binding的蛋白,
有没有可能是抗体只识别sorting到线粒体之后的片段,在ER的里要多出一段序列,所
以抗体识别不出来?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