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发帖数: 253 | 1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0):常宝华:花间一壶酒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4-4-21 21:30:00
常宝华:花间一壶酒
云也退
尽管有好些人演过,我记忆中的《酒令》只有一个版本,就是80年代初期,常家人和
苏文茂先生共同奉献的那一场。宝华、宝霆、宝丰、贵田、贵德、宝霖,六位常家相声精
英偕苏文茂轮番登场,宝华老成持重,宝霆犀利张扬,宝丰清隽,贵田聪敏,贵德沉着,
宝霖老辣,苏文茂先生摇头叹道:“我掉你们常家圈里了。”
时过境迁,宝霖先生已经不在人世,济济一堂的常氏精英,最年轻的也过了知天命之
年。常宝华老先生坦陈:《报菜名》这个段子,贵田和他说不过宝霖。老一辈艺人训练贯
口讲究“气、音、字”三大功夫,一段活儿别说不能错字错音,在什么地方换气都有严格
的要求。贵田报菜名,喘气似乎厉害了些。可惜宝霖的活儿,我几乎没怎么听过。另一位
早早在舞台上留下过足迹的演员——1984年“春晚”《爷孙对话》的主角之一常阅,现在
正在从事计算机专业。我清楚地记得常阅稚气十足的声音“因为我是小字辈儿……”相比
之下,现在连说相声的小孩都开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地油嘴滑舌了。
一代相声名家 |
|
B****g 发帖数: 253 | 2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1):王者归来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4-7-13 21:50:00
王者归来
云也退
“这位就是说相声的冯先生?冯永志吧?久仰啊,相声说得好极了,后起之秀,年轻
有为,我喜欢听你的相声……”这几句台词是20年前师胜杰、冯永志在洛杉矶舞台上演出
时说的,音犹在耳,过后多久两人就散了,留下的代表作《醉酒歌》,远胜于师胜杰后来
的得意之作《小鞋匠的奇遇》。
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台下坐的是华侨,师、冯特地把《醉酒歌》里原来的说话人
“小王”正儿八经地改成了一位“王先生”。此外,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中国常用姓氏不
下二三十个,怎么就单挑了王姓?说到这里不能不想到传统相声《批三国》,侯宝林说到
“有姓无名”一节,代表人物乔国老:“姓乔,有姓没名字。国老是官亲。”那么京剧《
甘露寺》里明明叫“乔玄”嘛?给出的解释很妙:“写剧本的人给他起这个名字,乔玄,
没名儿,愣给他添的嘛:在那儿悬着。”咱要是把这一批套到相声中去,有姓无名的绝大
多数都是王家人,没错。
中国人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听起来器宇轩昂,实际上这话只在江湖的语境
下说说才有底气;只要自存于社 |
|
B****g 发帖数: 253 | 3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3):不熄的人间烟火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4-8-7 0:31:00
不熄的人间烟火
云也退
早些年有几个微型小段经常被广播台的曲艺编辑用作凑时间的边角料,一个是高英培
、范振钰的《猜字》,一个是姜昆、唐杰忠《搭车》,再一个就是马季、唐杰忠的《戒烟
》。北京人把“戒烟”念“祭烟”,有种隆重感。但故事内容却不那么隆重,甚至有点恶
心。一个人眼神再不济,也不至于把烟头捡起来“连唆好几口”才发现是“入场券捻成个
卷儿”吧?再说把人家没抽干净的烟头衔在嘴里猛唆,想起来还反胃。
人常说“男人不抽烟,白在世上颠”,可是早年的这一番反胃反得我半半辈子都没抽
过一口烟。想来想去,想出两条理由解释马季这种举动:一个是相声的艺术夸张,好比马
志明说的用姜米条从地里撬月饼那样,是为了表明嗜烟者的瘾头;另一个是时代所限,卫
生观念落后,群众的腰包又瘪。不过历史毕竟在前进,这位瘾君子如果看到瑞典的一条消
息不知会作何感想:一个名为“不吸烟一代”的组织近日在斯德哥尔摩张贴海报宣称:香
烟的过滤嘴沾满了老鼠屎!此外,吸烟还有其他令人惊愕的后果:二手烟会杀死鸟类,吸
烟有碍于 |
|
B****g 发帖数: 253 | 4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4):“邮人”迟暮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4-10-30 17:10:00
“邮人”迟暮
云也退
一年多前,为替公司订报纸,我造访过一次邮局投递部。这是一处陈旧居民区划出的
一个大院,棕色的大天棚把三面楼房像战地司令部那样隐蔽起来,暗无天日。邮局职工穿
绿衣、戴套袖,顶着一头油腻的头发做布朗运动。一辆邮车旁,五六个人弯腰、起身,循
环往复地搬运、沉默。绕过车子踏进楼里,就好像走进一栋复式厕所,先是气味,后是标
语——“狠抓征订工作 宣传党的政策”、“你订我订都订党的报纸 我说你说争说大好形
势”,不一而足。征订室里堆了一地的报纸,一个花白头发的工作人员在头版的大照片上
踩来踩去。收款、查询、输入电脑、开票,待在这间围墙上不达顶的办公室里,同时听得
见说话声、痰嗽声、皮鞋踩在木质地板上的橐橐声,以及两个现实剧烈相撞的嗡嗡轰响。
不是亲眼所见,不知道邮局过得苦。现在已经很少听到“绿衣使者”的美名,他们聚
集成群落,干着一种仿佛被时代淘汰下来的职业。上海这边的老人习惯管邮递员叫“邮差
”,北京人管信箱叫“信筒子”。有姜昆、李文华《互相尊重》里的对话为证 |
|
B****g 发帖数: 253 | 5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6):非驴非马的农民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4-12-23 17:00:00
非驴非马的农民
云也退
十多年前,高英培、范振钰在一个小段里用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作话题:“农民进城
,腰系麻绳。……喝瓶汽水,不会退瓶。看场球赛,不知道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
。”如此丑化当然让农民伯伯不乐意。高英培摹仿了一位农民大爷的讽刺口吻:“不会退
瓶?我们不是不会,我们那是不在乎退不退!”“不知道输赢?要我说你们城里头人也不
知道输赢!上回我看了一场球赛……双方踢了个零比零,你说谁输谁赢?”
这个农民有点抬杠,不过态度可以理解。城市人挖苦农民的顺口溜广为流传,却很少
听到农民嘲笑城市人,似乎农民生来就要受这份气的。直性子的高爷为弱势群体当了回代
言人。但几年之后,进城的农民就得忍气吞声了,一边被土地排挤,一边有户籍长枷在身
,必须乞求城市慷慨接纳,不惜委身旮旯当苦力。外来人口涌入是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来
源,中世纪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的肉食者要关心的,往往是怎样限制这
些边缘人的自由。
“农民进城”不能理直气壮,农民的身份也跟着一落千丈。当然农民 |
|
B****g 发帖数: 253 | 6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7):从《三棒鼓》走来的观众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5-6-13 22:34:00
今年以来太累了,恢复这个系列只能从一篇短文开始。
从《三棒鼓》走来的观众
云也退
前周拜读赵川先生的文章《精细美学与粗糙观众》,提到中国看传统戏曲的观众精细
的审美取向,“他们从一个动作中脚抬得有多高、从同一个出场中这个演员走了两步那个
演员走了三步里获得趣味。”由此生发对今天剧场内举止“粗糙”的观众的议论。确实,
旧时人所谓戏曲之美,除了唱腔扮相以外,还在于那种慢条斯理、咿咿呀呀的节奏韵律,
在今人看来,实在不是紧凑的现实生活所能够容忍的。
不过细想,“粗糙观众”的产生,倒不一定与戏曲的衰微、“精细美学”的缺失有十
分必然的联系。要知道,中国没有西方那样悠久的大剧院传统,旧时除去有钱人家请堂会
之外,一般看戏都去戏园子,一个戏园子能聚集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的各色人等。再说
戏曲属于民间土产,演员的地位排在三教九流之末,也无权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尊敬,因此
“粗糙”者,其实是环境使然,由来已久。
于是想到侯宝林、郭启儒二位的经典段子《三棒鼓》,讲述的就是旧时戏园子里的 |
|
B****g 发帖数: 253 | 7 [札记]怀念可爱的相声艺术(29):“猪式问答”
作者:云也退 提交日期:2005-9-22 23:31:00
“猪式问答”
云也退
去年赵忠祥绯闻案还在纠缠不清的时候,办公室里流传着一个所谓“灯谜”:赵忠祥
(打一地名)——上饶。听过的人先是哈哈一笑,又跟捞到什么宝贝似的,紧着传给没听
过的人听,与人同乐。不管什么词,只要带点情色暗示的搁哪儿都引人笑——放肆地笑、
腼腆地笑、心照不宣地笑,女孩子一边吃吃地笑一边还要习惯性地做正经状:“老无聊的
。”
拿人抓“荤哏”本不是新鲜事,要紧的是“荤哏”被说成是“灯谜”,下三滥的刻薄
被当成想象力和幽默感的一种表现。但是1949年前的市井艺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根据连
阔如的记述,旧时京津两地的江湖曲艺五花八门,其一大共性就是要逗乐,不管使什么手
段,只以众人哄笑为目的。不管是相声、鼓书还是幻术杂技,表演者相互抓哏不算,还要
使荤活“现挂”,最好一句话一个笑料,引起看客的哄笑次数越频繁,最后收钱的时候得
的越多。一位观众对“小蘑菇”常宝堃说“我没带着(钱)”,常宝堃随口就是一句:“
这位没带着肚子”,意指“没怀孕”,以此来逗其他观众,可见当时包 |
|
E******u 发帖数: 3920 |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mazingGrace 俱乐部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AmazingGrace
标 题: 再读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之札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7 16:57:17 2012, 美东)
过去中学里读约翰洛克的《论宗教宽容》(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版),有两个感受:第
一,这本小书(其实是一封信)是汉译哲学名著里最容易读的一本,一个小时就可以看
完。第二,约翰洛克很具有宽容的精神,这位几百年前的哲学家的对于政府职责、个人
信仰、宗教目的的认识水平,依旧大大地超过了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部分人
们。所以这本书出版于1680年代的书依旧有着非常现实和教育的意义。
最近又重读了这本书,由于我最近自己有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认识,所以在John Locke的
书中读到了一些第一次读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洛克的宗教宽容的号召大体上是限于protestant新教内部、乃至于对于伊
斯兰教和犹太教也应该提倡宗教宽容,但是对于天主教和无神论者,洛克的提议是无须
宽容,理由如下:
对于天主教:That church... 阅读全帖 |
|
a***a 发帖数: 9 | 9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
一、圆教的发心方法
“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乃《华严经》之极说,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汉传佛教将大乘教法判为四教——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通常将天台宗和华严
宗判为一乘圆教,即圆满的教法。初发心即成佛之说,只有圆教中才有阐说,这种教法
可能算得上难信之中最难信者了。
需要指出的是,发心即成佛之中的发心,与通常所说之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
三摩地菩提心以及无上瑜伽部中的菩提心均不相同。这种圆教的发心方法,《华严经·
初发心功德品》中有详细开示,圆教之教理华严宗祖师多有论述。常常有人将华严宗的
教理看成脱离实修的空谈,但我个人认为华严教理实为教授学人生,起对一乘圆教不共
信心的方便,这种信心一旦生起,则发心即成正觉。因此本人认为,一乘圆教难在信而
不难在行。
《大正藏·诸宗部》中收录之青丘沙门见登所集《华严一乘成佛妙义》,对发心即
成佛的原理有详细论述。《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实乃对发心即成佛之发心方法的
殊胜教授,如愿由此深入者,建议对此品经下大功夫。
若将菩提心称为金刚种子,将除圆教发心之外的发心比为种子,种子种下后,尚需
浇水施肥等过程(喻显密修行方便)才能 |
|
k***6 发帖数: 32 | 10 常州人民分子 提交日期:2006-7-7 7:50:00
常州札记(1)
作者/村人
近期以来,《中国文化报》(5月17日)和《南方周末报》(6月30日),连续以显著
位置和大幅的版面,刊登了两篇有关常州市政府肆无忌惮破坏文物的劣迹、违法行为。
(《中国文化报》/《延陵悲歌》)(《南方周末》/常州:以修的名义,拆!))
作为在常州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一名普通作家,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已经连愤怒都没
有了。在常州的二十多年,似乎就是来见证常州市政府如何破坏历史文化的一个过程,
无非事情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他们更加疯狂,像一群患有狂犬病的疯狗,他们在利用手
里的权利,利用一切可能,要把常州这座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城市,毁灭掉。
两篇文章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常州文管会主任吕耀明先生;另一位是常州分
管文化的副市长居丽琴小姐。谈到今天常州历史古迹的破坏,肯定是要提起这两个人的
,尤其是吕耀明先生,我在《常州三哭》中,因恽氏大院的毁灭一事,曾经对吕耀明先
生有过批评,在今年的《延陵悲歌》和《常州:以修的名义,拆!》两篇文章中,随处
可见对吕耀明先生的批评与指责。对于吕耀明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我不甚了 |
|
l****o 发帖数: 2909 | 11 何新:经济札记
【本文录自何新新书《反主流经济学》(上卷),2010年1月出版】
一、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之根本不同, 在于新经济并非由市场供求定价, 而是由
资本定价。
事实上,供求规律,供求平衡定价,仅在适度规模的市场直接交易时代在想象中存
在。
在一切现实市场中,我们到处可看到物价操纵、囤积居奇,就是反对这种自动均衡
的实证。
自动均衡价格规律没有普遍性,从来未成为真正具支配性的市场规律。
二、资本制度即历史上所谓“货殖”制度。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即通过货币交易生
殖利润的经济形态,可以从任何社会形态中发生。只要具备其成长的条件。美国资本主
义成长于奴隶制度下的种植园经济。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若干时期(如秦汉)曾与奴隶
制并存。
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也曾与封建制度并存。
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指实物经济。 “巧妇善为无米之炊” ,这是
指货币经济。
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结合,是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
四、资本主义的第一形态是商品直接流通领域的流通式资本主义(商业流通、货币
流通) 。
资本主义的成熟形态是制造业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大规模工业)五、资本
主义的高级形态是金融信 |
|
|
f*****x 发帖数: 2748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ex 讨论区 】
发信人: yubabuneng (夜未央), 信区: Sex
标 题: 回国札记(会所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18 10:20:55 2011, 美东)
写给同样闲的蛋疼的人
1
开着破Honda车在河西最宽的马路上漫无目的骚驰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都没打灯
直接把车拐到了路边的一个温泉会所。
不知道是工作日还是天气太热的原因,门口稀稀拉拉的听着几辆车。我正为找一个隐蔽
一点的停车位范畴的时候,一个黑色制服的小伙子一鞠躬站在了车旁边。
先生需要套一下车牌吗?
我木勒的恩了一下
等我快走进大厅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那个破车,已经不知道啥时候套上了一个鲁
B xxx的牌号了。
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出国前,总看到学校附近那个樱花会所,总有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
车停在门口。
大厅两侧是两排沙发,迎面的前台站了四个小姐,一色的标准OL装扮和俩年轻小伙子,
没等到跟前,就齐刷刷来了一句,欢迎光临!
大厅和正常的澡堂子一样,墙上列着,桑拿,温泉,搓背,仟脚,刮痧……….等等项
目的价码,就是比一般小区澡堂子显得干净和气派一点。
... 阅读全帖 |
|
f*****x 发帖数: 2748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ex 讨论区 】
发信人: yubabuneng (夜未央), 信区: Sex
标 题: 回国札记(居民楼野炮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18 17:04:56 2011, 美东)
棕北巷历险记
晚上依旧是老同学做坐东,约了几个多年未见的哥们胡吃一通,吃的稀里糊涂了,开车
去城北富桥洗脚,醒酒。牛逼接着吹,只不过是多了几个洗脚妹。酒差不多了,又找了
个地儿吃烧烤喝啤酒。
晚上的热气比刚才退了很多,酒一多,纯爷们也变得有点婆婆妈妈了,都在感慨着流逝
的岁月。离了的羡慕别人有个完整的家,守着的倒着城里的苦水。几杯猫尿下去,感觉
一下回到解放前一样,日子是没法过了似的。一帮傻逼,都还惦记着当年校门口的烧烤
,啤酒。我心想,tmd现在不就在喝着啤酒吃着烧烤么。其实我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当年
都没机会把的嫩妹,有人带家属,不好提这种话题而已。
好不容易熬到大家散了,回到住处。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缺点啥。科分院的招待所条件
啥的都不错,就是房间没有点妹的服务,直接去前台问又有点抹不开面子。想想还是一
个人偷摸溜达着出了院子。
出了科分院的大门,拐俩弯儿就...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18811 |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lama (Obam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毕竟是政客”——《李鹏六四日记》读后札记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9 19:47:15 2010, 美东)
作者:石扉客四世
一
这本日记不太可能是伪造的。
行文习惯、语气、身份、资料以及其他方面等,都非常符合关心政治的中国公众们在日
常政治生活里所熟知的李鹏特征。
一个行文细节是,他提及戒严令出后,鲍彤在政改室赋诗托孤时,居然把“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写成了“曾为大梁客,死报信陵君”。这首诗很出名,秘书出身的鲍彤
背错可能性很小,倒是很符合李的文化水准。
不少地方也能和其他史料印证:比如写到许家屯前来见他时的情形,和《许家屯回忆录
》下卷里谈到的情况正好吻合;写到报告里指控赵紫阳勾结索罗斯基金会的情况,也和
此前坊间传闻的情况十分吻合。
这是21年来唯一从体制内对方阵营里当事人角度爆出来的研究六四资料。从技术角度和
史料角度看,我个人是高度推崇李鹏六四日记的。但目前网络流传的PDF 扫描版,少数
页面实在太不清晰。网友合力整 |
|
n*******w 发帖数: 6708 | 16 下文章是转抄的不代表本人任何的立场,大家就权当把它当儒林外史来看。
-----------------------------------------------------------------------------
《林彪日记》正式出版,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林彪
可以说,林彪是中国最了解文化大革命内幕的第一人,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比任
何人都清楚。根据他的《工作札记》的记载,早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毛就与他密谋,要
发动一场整人的政治斗争了。
林彪也是最了解毛泽东的人。通读《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毛当时的每一个政治阴谋
,林都了若指掌。故此,毛开始与林密谋时,林的心头就不断绕着“是福还是 祸?”
的疑虑。正因为林对毛太了解了,深感伴君如伴虎,并有“福兮祸兮”的不祥预感,所
以才口述这部《工作札记》,想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纪录。最后,他果真难逃毛的魔
掌而葬身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中共对林彪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定论,党内、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有疑团:林彪作为毛
泽东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亲密战友,并列入党章总纲,怎么会发动政变?对林彪反革命
集团定性的依据是什么?
所谓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成... 阅读全帖 |
|
a****r 发帖数: 12375 | 17 这个日记是不是对着习某来的?
下文章是转抄的不代表本人任何的立场,大家就权当把它当儒林外史来看。
-----------------------------------------------------------------------------
《林彪日记》正式出版,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林彪
可以说,林彪是中国最了解文化大革命内幕的第一人,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比任
何人都清楚。根据他的《工作札记》的记载,早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毛就与他密谋,要
发动一场整人的政治斗争了。
林彪也是最了解毛泽东的人。通读《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毛当时的每一个政治阴谋
,林都了若指掌。故此,毛开始与林密谋时,林的心头就不断绕着“是福还是 祸?”
的疑虑。正因为林对毛太了解了,深感伴君如伴虎,并有“福兮祸兮”的不祥预感,所
以才口述这部《工作札记》,想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纪录。最后,他果真难逃毛的魔
掌而葬身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中共对林彪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定论,党内、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有疑团:林彪作为毛
泽东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亲密战友,并列入党章总纲,怎么会发动政变?对林彪反革命
集团定性的依据是... 阅读全帖 |
|
q*d 发帖数: 22178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orthsnow (北雪飘),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林彪日记》正式出版,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27 19:15:29 2013, 美东)
下文章是转抄的不代表本人任何的立场,大家就权当把它当儒林外史来看。
-----------------------------------------------------------------------------
《林彪日记》正式出版,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林彪
可以说,林彪是中国最了解文化大革命内幕的第一人,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比任
何人都清楚。根据他的《工作札记》的记载,早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毛就与他密谋,要
发动一场整人的政治斗争了。
林彪也是最了解毛泽东的人。通读《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毛当时的每一个政治阴谋
,林都了若指掌。故此,毛开始与林密谋时,林的心头就不断绕着“是福还是 祸?”
的疑虑。正因为林对毛太了解了,深感伴君如伴虎,并有“福兮祸兮”的不祥预感,所
以才口述这部《工作札记》,想要为历史留下一...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9 From 百度贴吧
目前流传的所谓“林彪日记”有三个版本。
一个是李德、舒云编纂的《林彪日记》(吧里很多人都有此书,淘宝网可以买到),说
是日记,其实是年谱性质,主作者李德曾是林彪秘书,全书1227页,共约120余万字。
书里有许多未公开,曾公开又收回,或公开不全的档案,电文,讲话等。这是首次出版
的林彪元帅的年谱,是研究林彪一生不可多得的资料。
参见:一部极有价值的林彪年谱——读《林彪日记》
http://tieba.baidu.com/f?kz=674132159
其二的所谓“林彪日记”其实就是林彪读书札记,也谓之林彪笔记。1972年2月起,由
北大、清华的文史哲教授,以及公安部的技术复制部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央新
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28人组成的清查小组奉命在毛家湾翻查林彪的七万册藏书,
两人看一本,每天看书十几个小时,每周只允许回家一次,发现 “问题”眉批就单独造
册...清查小组发现,林彪读得最多的是《四书五经》,眉批密密麻麻;其次感兴趣的是
有关韬略的书。最终查出“问题”图书200多本,林彪眉批1200多条,分类编印成11套
材料。而江青在毛家湾查到一些林彪...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0 2009年:十年思想历程
接下来的2009年,对于高华来说是多难之年。先是2月份母亲患肠癌住院,高华和
弟弟、妹妹每日奔走于医院。
每天上午,高华由亲戚小孙陪着,坐公交车去医院,陪母亲坐会儿。下午,他一边
辅导学生,一边应广东人民出版社之邀,整理新书《革命年代》的书稿。
在整理文章时,几十年来母亲的关爱和教诲时时浮现于他的脑海,“特别在文革的
艰难岁月中,母亲带领我们一家人,相依为命,才走出了那场暴风雨,往事如昨,历历
在目”。
在高华的主治医生之一、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内科于正洪副主任医师印象中,高华
是个孝子,在他患病期间,母亲也病重,高华操了太多的心。于医生曾提醒他自己也是
重症患者,不可以那么累。
母亲临终前一个月,几乎昏迷不醒,高华仍是天天探望。至4月底,母亲病逝。此
后一段时间,高华天天失眠。祸不单行,5月份,85岁的父亲不幸摔伤,致股骨颈骨折
,从此长期住院。
这一年,《红太阳》已出版十年。十年风雨,赞誉峰起。如学者朱学勤所言,这本
书开辟了毛泽东研究的一个崭新的空间,说得低调一点,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得稍微
满一点,在毛泽东研究,延安整风研究,从延安整风到文革的历史研究中...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891 | 21 期刊杂志 > 海外校园 > 第一一二期(2012-04) > 你的笑顔灿烂如故—忆女儿杭杭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489
“这真是美好的一天,我因爲有主耶稣同在,我的喜乐,宛如在云端翱翔!”
—摘自杭杭的病床札记
文/沉逸珊
一晃眼,女儿杭杭回天家13年了。无法想像,她现在是什麽模样,是和她离世时13岁半
的模样相仿呢?还是穿著洁白的袍子、背著一对翅膀、顶著头上的光环,四处飞来飞去
呢?无论如何,我相信她可掬的笑顔,绝对依然如故。
那个微笑女孩
提到她灿烂的笑顔,不能不提到1998年,角声颁赠给她“生命斗士奖”时,各报章媒体
在采访报道中,就屡以“微笑女孩”来称呼她。後来李世宗弟兄撰文记录她的生命见证
,更以“微笑女孩”爲标题。
曾经,我们趁著杭杭病情稍微稳定的空档,赶紧带她上馆子,看能不能找到让她有点儿
胃口的东西,遇见馆子里的服务人员对著她惊呼∶“你就是那个微笑女孩吗?”
她在病中代表加州橙县儿童医院出面募款,一顿餐会募得3百万美金。那一天,她身穿
米色蕾丝连身长裙,头戴米色缀花草帽,...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2 张耀杰
90多年前,在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曾经发生过一桩并不十分严重的抄袭事件
。抄袭人是相对守旧的北大国文系教授马叙伦,字彝初,又写作夷初,号石翁、寒香、
石屋山人、石屋老人。他在民国时期不仅长期担任北大教授,而且先后三次出任教育部
次长。1949年之后,他先后担任教育部长和高教部长,是政学两界左右逢源的一位传奇
人物。
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创刊号发表《出版界评:马叙伦着〈庄子札记〉》,其
中写道:“先生书中,有自居创获之见,实则攘自他人,而不言所自来者,例如,卷十
八,五至八页,释‘种有几,……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节,所有胜义,皆取自
胡适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九篇第一章七八两页。……胡先生此讲义,印于去冬
,马先生《庄子札记》,刊于今夏。同教一堂,不得云未见,见而不言所自来,似为贤
者所不取也。”
在傅斯年看来,马叙伦在自己的学术著作《庄子札记》中,抄袭胡适在同一所学校授课
的讲义而不注明出处,假如只是放在家里当作“自身修业之资”,是应该被称赞为“精
勤”的。但是,马叙伦把《庄子札记》公开出版,并且示意学生购买研习,甚至于在叙
目中采用“炎炎之词”自... 阅读全帖 |
|
M****l 发帖数: 1954 | 23 1. 因札记的第一球
首先是犯规. kaka 不是假摔,但是可判可不判,如果你仔细看得话,卡卡上肢有一个推
阿龙所得动作,阿龙所从后面对卡卡有接触,卡卡倒地,裁判吹了。任意球罚的一般球
速不快,如果不偏得话对雷纳也没威胁.球是打札记上臂了,但是他上臂是贴身体的,所以
裁判没判手球.利物浦球员没有complain,我觉得很职业. 至于进球的credit,按规定是
看射门是谁发力的,皮尔罗射的,但札记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打身上,而是突然出现在球运
行轨迹上,给札记也合理.
2。 杰拉德单刀
杰拉德那个球打得不错了,拼下来的机会,靠速度和运气冲过内斯塔,单刀的时候明显
他在减速推后角,但是没窝出弧线来,嘀嗒站位好,封住前点,扑后点。小姐身高在那
里呢,步子大,高速下很难调整。确实梅西打可能会好些,那是因为步子小,倒的快,
身材不同,倒不是射术的区别。(我说换梅希30%的机会进)
3.利物浦的进球
是个越位求,5号后蹭的时候胡兰伊已经在越位位置了,不过米兰球员也没抱怨
4.札记的表现
颠覆了我对前锋的看法,两次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把球送入大门,虽然我很
难喜欢一个不能盘带的前锋,还 |
|
l*****r 发帖数: 1028 | 24 11
接下来的两周,隋媛又过起了和在美国一样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上午练琴,整理简
历,和陈柔健身。下午:准备晚饭,接呦呦去学跆拳道和钢琴,顺道去妈妈家蹭饭等等。
《射雕》里面的洪七公在内力尽失时,得到郭靖赠予他的《九阴真经》时,第一个
练的就是《易筋锻骨篇》。练琴也一样,隋媛止步了十七年,只有把基础再重新打一遍
,才能在恢复后面的曲目练习。因此她近期主要focus在《哈农指法练习》上。白天,
家里没有其他人,她就一遍遍翻来覆去以不同的方式把每个练习都弹几个来回,渐渐的
节拍器可以越调越快,她的手指也随着越飞越快。
“没有小时候感觉的那么可怕”,可能隋媛知道了这种单调重复练习的意义所在,
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以前更有耐心,每天两次半个小时的练习很轻松就完成了。
之后又练习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想起了昨天和蒋老师聊天,她说她自己都已经
好久没有好好弹琴了,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整天就是重复同样的内容,也是心烦。隋媛
微微一笑,看看她家新装修的墙壁,也没有说什么。
晚上她就弹一些音阶和儿歌给呦呦听。有时候鹿鸣也过来听,他虽然有点惊讶于隋
媛还会弹琴,... 阅读全帖 |
|
l*****r 发帖数: 1028 | 25 11
接下来的两周,隋媛又过起了和在美国一样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上午练琴,整理简历
,和陈柔健身。下午:准备晚饭,接呦呦去学跆拳道和钢琴,顺道去妈妈家蹭饭等等。
《射雕》里面的洪七公在内力尽失时,得到郭靖赠予他的《九阴真经》时,第一个练
的就是《易筋锻骨篇》。练琴也一样,隋媛止步了十七年,只有把基础再重新打一遍,
才能在恢复后面的曲目练习。因此她近期主要focus在《哈农指法练习》上。白天,家
里没有其他人,她就一遍遍翻来覆去以不同的方式把每个练习都弹几个来回,渐渐的节
拍器可以越调越快,她的手指也随着越飞越快。
“没有小时候感觉的那么可怕”,可能隋媛知道了这种单调重复练习的意义所在,还
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以前更有耐心,每天两次半个小时的练习很轻松就完成了。
之后又练习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想起了昨天和蒋老师聊天,她说她自己都已经好
久没有好好弹琴了,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整天就是重复同样的内容,也是心烦。隋媛微
微一笑,看看她家新装修的大房子,也没有说什么。
晚上她就弹一些音阶和儿歌给呦呦听。有时候鹿鸣也过来听,他虽然有点惊讶于隋媛
还会弹琴,但想想老婆一向多才多艺,又爱跟自己较劲儿,以她...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26 人民日报1966年06月03日第2版
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二年吴晗和胡适的来往信件
前言
《历史研究》从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由一位新主编接手以来,逐渐成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在史学领域内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阵地。
这个刊物,在学术讨论的幌子下,以显著的地位,大量的篇幅,在史学方向问题、农民
战争问题、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等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发
表了许多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动文章,大放毒草。
自《海瑞罢官》的批判展开以来,他们先是大减篇幅,抵制这场斗争。最近,他们突然
一反常态,故作积极,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大登“批判”文章。
五月十五日出版的一九六六年第三期《历史研究》,发表了编辑部的《评注吴晗胡适通
信》。据编者按说:“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彻底揭露吴晗这类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坚决把
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进行到底。”乍看起来,他们这一回好象是要革命了,好
象是要对吴晗彻底揭露、坚决斗争了。其实这是骗人的鬼话!
如果《历史研究》编辑部不同意这样的论断,那末我们要问:既然吴晗是“暗藏的反革
命分子”,既然这场斗争“关系党和国家命运”,身为《历史研究》...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27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 阅读全帖 |
|
m******9 发帖数: 404 | 28 林彪日记档案揭秘: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
作者:肖铁
《林彪日记》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官方一直严密封存。近日开始在有限范围内开放
。这部《林彪日记》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
被列为绝密的《林彪工作札记》
林彪生前,每隔几天,就把他亲身经历的党内重大事件,加上个人见解,口述给
夫人叶群记录,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其跨度是从一九六四年三月至一九七一年九月
五日。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这本日记一直被中共列为绝密的档案材料。
去年秋,中共中央研究室获准查阅;今年四月,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又获准查阅,今年六月,省级党校获准在规定范围内参阅。以下
是《林彪日记》(《林彪工作札记》)的部分摘录。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毛的私话令林冒冷汗
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是福还是祸?毛嘱:要我关注政局在变化,要我多参与领
导工作,又问:上层也在学苏联,搞修正主义,怎么办?中国会不会出赫鲁晓夫搞清算
,搞了怎么办?毛认为被人架空,这个人是谁?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一场大的
政治斗争要来临。
关于《毛主席语录》
一九六四年五月七日:小册子(按:指《毛主席语录》)出版。毛审阅, |
|
x******g 发帖数: 33885 | 29 驳史盲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明史部分75大谬误 【陈浩然】
1.P196“这是明太祖真容,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皇汉
武似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他也宰了你。”
看完此条,第一印象就是袁老师不读史书。《明史·太祖本纪》载:“(太祖)比
长,姿貌雄杰,奇骨灌顶,质疑廓然,人莫能测。”袁老师的故事,估计出自《菽园杂
记·卷十四》:“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
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
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里面只是说“自以为必见赏。及进
览,亦然。”只是没赏画师而已,可哪里说什么“画得像也杀你,画得天庭饱满地阁方
圆也杀你”?杀画师一说出自民间传言,可也没说什么“画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杀了
你”,传说中最后一个画师也没被杀,反而让太祖大为满意。袁老师张口就说:“画得
像也杀你,画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杀你”,真是能发明历史啊
2.P196"276年里有121年皇帝不上朝,上朝也不干好事."
明确实有皇帝长期不上朝的案例,但只是神宗30年未上朝,世宗25年... 阅读全帖 |
|
p**l 发帖数: 616 | 30 解说:1996年3月,在台湾即将举行历史性的首次总统直接选举前夕,中国在台湾海峡
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引发台海危机。
两岸之间剑拔弩张的局面在3月23号台湾举行总统大选日前达到高潮。3月8号到15号之
间,中国向台湾北端和南端附近的两个海域发射4枚东风-15型弹道导弹,台湾空军和导
弹部队进入最高警戒,战事一触即发。
不过,这次台海危机最后有惊无险,原因是台湾方面事先得到准确的情报,采取了相应
的防范措施。
提供这份情报的人是前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少将刘连昆。
刘连昆,1933年1月生于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
军后勤学院毕业。1984年8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负责解放军军事装备的采
购和生产。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六四事件与台海间谍第一案*
1989年6月4日,中国首都北京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六四事件”,中国军队血腥镇压了和
平示威的学生和市民。
在“六四”事件期间,刘连昆在言谈中表现了对学生的同情和对当局镇压的不满,结果
受到上级警告。后来他还发现自己的电话被窃听。
在戒严期间,解放军38军军长徐勤先少将因为反对镇压学生而临...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6:35: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6421 |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eijer09 (meije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林彪日记: 感觉是假的,各位怎么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7 04:01:18 2010, 美东)
林彪日记档案揭秘: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
作者:肖铁
《林彪日记》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官方一直严密封存。近日开始在有限范围内开放
。这部《林彪日记》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
被列为绝密的《林彪工作札记》
林彪生前,每隔几天,就把他亲身经历的党内重大事件,加上个人见解,口述给
夫人叶群记录,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其跨度是从一九六四年三月至一九七一年九月
五日。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这本日记一直被中共列为绝密的档案材料。
去年秋,中共中央研究室获准查阅;今年四月,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又获准查阅,今年六月,省级党校获准在规定范围内参阅。以下
是《林彪日记》(《林彪工作札记》)的部分摘录。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毛的私话令林冒冷汗
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是福还是祸?毛嘱:要我关注政局在变化,要我多 |
|
f**********r 发帖数: 3774 | 33 《妖刀记》卷廿五 五阴炽盛
书目:
第百廿一折 重泉有罅,福祸自生
第百廿二折 何为卿狂,丽藻华菱
第百廿三折 梦外冰凝,古石含菁
第百廿四折 明珂胜雪,朱紫交竞
第百廿五折 玉宇巍峨,牙骨盈坑
内容介绍:
这是一处武林秘境,已为世人所遗。相传谷中有三样宝物:天佛赠予龙皇玄鳞的殿
宇「接天宫城」,玄鳞化出龙形后所遗的巨大尸骨,以及「洞中之月」。「你信不信五
阴大师?」染红霞问。 「我信。」耿照回答。
「我也信。这样,就更令人想不通啦。」染红霞倒抽一口凉气,颤声道:「大师说
三样宝物都是真的。他曾经亲眼见过……就在这里!」
正文:
第百廿一折 重泉有罅,福祸自知
石莲倾倒,三座高台顿时陷入混乱。剧烈的晃动与骇人的轰响如半山崩塌,震得众
人腿软耳鸣,动弹不得,连训练有素的谷城战马都嘶叫着人立起来,抛下了许多不及防
备的骑士。
也不知过了多久,黄尘渐渐散去,广场中央已不见巍峨壮观的九品莲台,破碎的大
块花岗岩交叠错落,十丈方圆以内找不到一块平地;居中的乱石堆较周围略高,盖因莲
台的底座以青砖砌就,作为地基,与寻常屋舍并无不同,...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252 | 34 <林彪日记>
小范围公开
林彪日记档案揭秘: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
《林彪日记》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官方一直严密封存。近日开始在有限范围内开放
。这部《林彪日记》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
林彪生前,每隔几天,就把他亲身经历的党内重大事件,加上个人见解,口述给夫人叶
群记录,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其跨度是从一九六四年三月至一九七一年九月五日。
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这本日记一直被中共列为绝密的档案材料。
去年秋,中共中央研究室获准查阅;今年四月,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又获准查阅,今年六月,省级党校获准在规定范围内参阅。以下是《林
彪日记》(《林彪工作札记》)的部分摘录。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毛的私话令林冒冷汗
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是福还是祸?毛嘱:要我关注政局在变化,要我多参与领导工作
,又问:上层也在学苏联,搞修正主义,怎么办?中国会不会出赫鲁晓夫搞清算,搞了
怎么办?毛认为被人架空,这个人是谁?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一场大的政治斗
争要来临。
关于《毛主席语录》
一九六四年五月七日:小册子(按:指《毛主席语录》)出版。毛审阅,对“活学活用
, |
|
g***j 发帖数: 40861 | 35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36 从苏联灭亡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编辑本段回目录wxmang
一句话:精英集团要更大的权力和财富。
以下内容是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对苏联解
体的原因分析著作《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整理的摘要。
1、西方的主流观点
(1)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开始崩溃了,所以,苏联
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
(2)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
会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上述观点来说明解体的原因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这不符合实际。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28年,从1928年至1975年大约50年时间,苏联经济发展的
速度是非常快的。不管我们用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还是西方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时
期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提是
“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国家更做不到。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早在1940年前后,苏联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为一个
工业化国家。
西方有个统计,30年代苏联工业机床进口量的比例...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7039 | 37 何新札记:国人一直不理解的犹太、以色列与锡安主义运动
何新读世界史札记:
国人一直不理解的犹太、以色列与锡安主义运动
中国精英受困于意识形态,对真实的西方历史多有误解,尤其关于犹太问题、以色列复
国问题和西方宗教问题长期弄不清楚。因此中国精英难以理解共济会的存在和作用。许
多问题需要正本清源地从头研究和思考。
【来自神话传说的古代以色列】
以色列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
以色列最初仅是圣经中的一个部族而非国名,可查考的最早传说,西方认为出现在公元
前1200年。
圣经中许多记述是来自传说和神话,并非信史。实际上关于大卫王、所罗门的传说都非
有据可考的信史,而只是圣经旧约中的故事。
但是,犹太人把传说现实化。他们认为自己是圣经传说中以色列民——希伯来人的后裔
——?但是否确实,这是有待考证的问题。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一直视中东
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即圣经中的迦南地,为犹太民族的故土和精神生活的核心
,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
何新札记:国人一直不理解的犹太、以色列与锡安主义运动
迦南地,也叫迦南美地。这里古代居住的先是本土的迦南人——埃及人。后来迁入外
来的希伯来人。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7039 | 38 共济会正在准备世界战争
2015-12-08
字号:小中大
【何新重新发表旧文的说明】
下面这篇博文发布于3年前(见2012年7月23日本博)。当时我还没有生病,而病后
脑力崩溃。我现在已写不出这样犀利的东西了。
我认为现在可以重新发布一下此文。此文当时被所有的中国精英公知们嗤之以鼻,
认为是阴谋论、地摊文学、危言耸听!
但是现在重读,结合眼前正在发生,以及未来将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人们
将可以看到,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降临,一个动荡而分崩离析的大时代正在逼近—
—世界正在逐步地、全面地走向现存秩序的崩解,未来会发生许多动乱、战乱以及战争。
下一个是俄罗斯。普京大帝的时代已经进入尾声。普京之后的俄罗斯继前苏联之后
而将进一步解体和崩溃。
我只担心未来中国也很难逃逭此劫。大家已经看到,中国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精英们
已经顺利地把中国经济导入了停滞与产业崩溃的新常态。
换句话说,本文中的预言正在兑现。1945到今天,70年的一个大周期已经结束。新
的轮回可能就要开始了。
新年将临,让我们一起为未来世界的和平、安宁和发展而祈... 阅读全帖 |
|
T***c 发帖数: 17256 | 39 你记错了,那时候他已经转会甘肃天马,当时天马巨弱,队里除了他就只有一个叫还有
加斯科。因札记的梵蒂冈外援还行, 但那场比赛给罚下去了。罚下去之前加斯科。因
札记进了11球的,其他队员全没得分,但加斯科。因札记有个鱼跃冲顶空中转身740赌
倒钩非常漂亮,入选了当季欧洲十大进球。
那场球打到第四节他就已经85分45板11助攻,观众全疯了,直接冲下场比赛被迫中止,
20多个妞当场给他bj,最后统统被以强奸罪入狱。20年后张伯伦在自传里表示自己当时
并不想起诉,但当地监察局表示这种刑事罪是公诉,老张也没办法。 |
|
|
R*****g 发帖数: 682 | 41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
,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
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
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
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
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
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
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
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
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
,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2367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RexHong (RexHong),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曾国藩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6 02:50:36 2015, 美东)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
,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
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
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
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
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
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
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 阅读全帖 |
|
v**e 发帖数: 8422 | 43 陈水扁办公室27日公布最新的《阿扁札记》,陈水扁在文中竟然称“在历史上能够
让中国国民党这个百年政党下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一个是民
进党的陈水扁”而他自己是“国共和解”迈向统一的障碍,“必去之而后快。”
据台湾今日报道,最新的“阿扁札记”文章中,陈水扁扬言“扁案是中国大陆”在操作
,用以“惩罚”他拒绝“一个中国”原则,并打击他所代表的“台独”势力。他说:“
这不是秘密,而是真相,不是不能说的秘密,而是应该面对的真相。”
陈水扁还宣称“我是国共联合制台独的祭品。我是华人世界完成政党轮替的第一人
。”在历史上能够让中国国民党这个百年政党下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
的毛泽东、一个是民进党的陈水扁。”
陈水扁称,对国民党而言,他是犯了“窃国者诛”的滔天大罪,所以“擒贼先擒王”。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已经从战争、斗争走向和解、合作,而他是“国共和解”合作
要迈向中国统一路上的“最大障碍”,“必去之而后快。” |
|
k******k 发帖数: 6800 | 44 “联俄容共”让孙中山晚年陷入精神分裂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在大会开幕辞中说:“此次
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
体的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稍后,具体操作这两件事的方式,
则是向苏俄学习,与苏俄合作,让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们跨党进入到国民党里面来,即所
谓“联俄容共”。
孙中山晚年的精神分裂
孙中山一手包办的“联俄容共”战略,使得经历陈炯民之变而濒临土崩瓦解的国民
党,迅速恢复了生机,并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取得空前的成功,也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
,终于在一种新的“党治体系”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短期的正面效应,可谓相当可
观。但长期的负面效应,则一直延续到1949年。
这种长期的负面效应,可以简单概括为“国民党的精神分裂”——国民党的意识形
态基础,本来是祖自欧美的“三民主义”;出于“联俄容共”的现实需要,孙中山强行
将“三民主义”和祖自苏俄的“共产主义”作了许多嫁接,也默许共产党对“三民主义
”作了许多倾向于“共产主义”的解释。这种随意的嫁接和解释,直接导致了国民党人
对“三民主义”的认知混乱...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90 | 45 【阿波罗新闻网 2016-05-15 讯】
林彪是中国最了解文化大革命内幕的第一人,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比任何人都清
楚。根据他的《工作札记》的记载,早在1964年3月,毛泽东就与他密谋,要发动一场
整人的政治斗争了。林也是最了解毛的人。通读《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毛当时的每
一个政治阴谋,林都了若指掌。故此,毛开始与林密谋时,林的心头就不断绕着“是福
还是祸?”的疑虑。正因为林对毛太了解了,深感伴君如伴虎,并有“福兮祸兮”的不
祥预感,所以才口述这部《工作札记》,想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纪录。在日记中,林
彪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进行了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
1967年10月,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周恩来(左一)、毛泽东(左二)、林彪(左三)(
图源:AFP/VCG)
毛家湾,一切都那么安静。
林彪父子两个,在黑暗的书房里聊天。“读书与处世。我们今天就谈这两个题目。”林
彪说。
“这两个题目都很有意思。”林立果渴望与父亲多交谈,当然很高兴。他首先问林彪:
“你觉得列宁、斯大林和马克思有什么不同?”
“我喜欢马克思,有时他很温暖,越是他偏激的时候越可爱。他喜欢用不同的句法表达
同一个意...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林彪是中国最了解文化大革命内幕的第一人,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比任何人都清
楚。根据他的《工作札记》的记载,早在1964年3月,毛泽东就与他密谋,要发动一场
整人的政治斗争了。林也是最了解毛的人。通读《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毛当时的每
一个政治阴谋,林都了若指掌。故此,毛开始与林密谋时,林的心头就不断绕着“是福
还是祸?”的疑虑。正因为林对毛太了解了,深感伴君如伴虎,并有“福兮祸兮”的不
祥预感,所以才口述这部《工作札记》,想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纪录。在日记中,林
彪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进行了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
1967年10月,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周恩来(左一)、毛泽东(左二)、林彪(左三)(
图源:AFP/VCG)
毛家湾,一切都那么安静。
林彪父子两个,在黑暗的书房里聊天。“读书与处世。我们今天就谈这两个题目。”林
彪说。
“这两个题目都很有意思。”林立果渴望与父亲多交谈,当然很高兴。他首先问林彪:
“你觉得列宁、斯大林和马克思有什么不同?”
“我喜欢马克思,有时他很温暖,越是他偏激的时候越可爱。他喜欢用不同的句法表达
同一个意思,而列宁、斯大林用一个句型表达好几个意思。... 阅读全帖 |
|
T****i 发帖数: 15191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heMatrix (TheMatrix),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素颜天使,侦探版猥琐男纷纷为她献出金钱和生命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7 21:52:32 2017, 美东)
发信人: didadida (滴滴嗒嗒),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素颜天使,侦探版猥琐男纷纷为她献出金钱和生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7 21:16:59 2017, 美东)
版三:你如果要删除此文,能不能先转军版?
木岛佳苗(1975—),女,日本北海道人。2008年开始,她专门通过婚恋网站针对中老
年男子诈骗。2009年,她在近半年时间内,接连从3名单身男子身上骗取大量金钱,然
后通过烧炭的方式将他们一一害死,并且让人们误以为是“自杀身亡”。2012年4月,
日本法院判处她死刑,她被媒体称为“黑寡妇蜘蛛女”。
木岛佳苗连续骗婚杀人诈财事件(日语:首都圏连続不审死事件)曝光于2009年,系指
名为木岛佳苗(日语:木嶋佳苗)的女性多次利用结婚名义以谋财害命,...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48 吕思勉(资料图)
严耕望称钱穆、陈垣、陈寅恪与吕思勉为“史学前辈四大家”已广为人知,严氏在其《通贯的断代史家》一文中又称许吕思勉“贯通”的特点亦为人广泛征引,吕氏著述之多、范围之广又为四人之冠,“贯通”二字当为定论已无疑义。而吕氏著述又与当时风气不合,亦是事实。由于机缘遇合,2008年顷,我有幸成为吕氏著作《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吕思勉文集》之一种)的责任编辑,在细读《九种》之时,时时感叹他读得真细。吕氏“执微”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撰文略加评介,谨表晚辈景仰之情。
当日风气
“四家”之中,“二陈”对新材料之使用最为重视。海宁王国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继而大倡“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开风气之先。又言“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截钉斩铁,与先生平日语气不同,表示对治学要运用新材料这一点的强调。后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成一时名言,风气遂成。而其间新会陈援庵以其《元也里可温考》及《摩尼教入中国考》二文对...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9 李书磊
近日,中共中央批准:李书磊同志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和市纪委书记,叶青纯同志不再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委员和市纪委书记职务。
官方简历显示,李书磊(1964.1)是河南原阳人,研究生学历,教授。此前担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书磊曾长期在中央党校工作,历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社会主义文化教研室主任、教授,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等职。
2001年5月,李书磊出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文史教研部主任,此后又先后担任过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培训部主任,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等职,并于2004年2月到2006年1月间在西安挂任市委副书记。
2008年12月,李书磊升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兼教务部主任。
2009年12月,李书磊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后于2014年1月转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并工作至今。
叶青纯
公开简历显示,现年64岁的叶青纯(1952.4)是黑龙江绥化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法学理论专业毕业,经济学学士,经济师。
叶青纯早年在黑龙江工作学习。1988年,叶青纯调任监察部二局... 阅读全帖 |
|
m********1 发帖数: 368 | 50 我从台湾弄来了大部分钱穆先生还不算太年迈的时候写的史学经学书。余英时的书,我只看过他的集子里面钱穆先生写给他的“论学书简”,讨论的是看书做学问的方法问题。钱穆先生集义理派之大成,李零先生讲他义理的味道太浓反而有些地方不是很符合文献学上面的解释,新竹清华的张元先生认为钱穆先生经历的时代多忧患而由考据走向义理,和古代先贤注重由心性义理出发的初衷一样。我自己是凡是一流的书都想读,用几个大家(好的注家/经学家/史学家对我来说定义得比较狭义)的著作参照着读。
贤兄既然读了很多钱穆先生的书,不妨效法钱穆先生这么想,正是因为史版争论的风气不太好,正是因为新的一代相比前人较少去实践忠恕仁义、温良恭俭让,所以才需要有识之士去行为世范,在前人的大作中已经有比较完善结论的问题,尽量通过札记或者概要来引导史版上的学人和历史爱好者去读一流的书。
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
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平生
最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
,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