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发帖数: 52 | 1 有趣的问题,查了一下,好像豆蔻确实是专指mm的,其来源应该是晚唐大色狼杜牧的诗
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官方的解释是:豆蔻是我国南方一种多年生
常绿草本植物,春末开花,花色艳丽。杜牧用春风吹拂下含苞待放袅娜多姿的豆蔻花蕾
,来比喻一位体态柔美动人的扬州少女。后“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考虑到杜牧同学”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经历,这个诗句的意境就不难
想象了,呵呵,放到现在说不定杜牧同学就要因此而吃枪子了
所以说豆蔻应该不用来指男孩的。
相应的,男孩最接近的大约用”舞勺“。《礼记·内则》谈到儿童教育时说:“十有三
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意为:男孩十三岁左右学习音乐,朗诵
诗经,可执勺(即乐器“籥”)起舞;十五六岁就执象(象征兵器的竹竿)起舞,开始
学习射箭和驾车了。后因以“舞勺”为十二三岁少年的代称;以“舞象”为十五六岁少
年的代称。
这个用得还是比较少的,比较常见的还是十五岁算”志学“,其来源为:“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 |
|
n***i 发帖数: 5479 | 2 最早的传国玉玺就是用和氏璧做的,后来好像在晚唐还是五代十国的时候丢了。 |
|
f*****n 发帖数: 12752 | 3 脑残粉
一、苏轼是韩愈的脑残粉
1、
苏轼日记:
呵呵。
我看韩愈的日记,发现他是摩羯座的。
而我也是摩羯座。
我俩都很命苦。
这说明摩羯座不是什么好星座。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
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东坡志林》) ( 十二星座在隋代就已传入中国 )
2、
苏轼日记:
我在黄州出差的时候有人造谣说我和子固(就是曾巩)同日死球,升天了,还说我俩跟
李长吉是一样一样儿的,是上帝在召唤。等我被贬到海南,又有人造谣说我得道升仙,
坐着小船入海一去不复返了。这事儿在京城传得很开,我儿来信问我是不是登天去了。
我觉得这辈子就是让嘴欠的人说烂的,我命苦啊,跟韩退之一样,星座不好,摩羯座的
,我想想真是对啊。现在这些造我谣的,要么说我死了,要么说我登天了,退之说,误
入摩羯,一生苦逼,此言非虚!
东坡升仙
人有妄传吾与子固同日化去,且云:‘如李长吉时事,以上帝召他。'时先帝亦闻其语
……今谤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尔。(《东坡志林》)
3、
苏轼觉得他跟他的偶像韩愈简直同病相怜。
他和韩愈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
他...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43926 | 4 晚唐藩镇田承嗣,有被称作“
外宅男”的干儿子三千人 |
|
C***Y 发帖数: 1323 | 5 相思闺枕度春秋,梦醒泪痕犹。
真情怎忍抛弃,错把绣球丢。
花落去,水难收,任东流。
萍踪长路,浪迹天涯,人已白头。
----------------------------
诉衷情,词牌名,晚唐文学家温庭筠创作此调。原为单调,后演为双调。黄庭坚、张先
、陆游、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 |
|
m**********e 发帖数: 2808 | 6 萝卜MM taste非常不错,某人走宝了。
我也觉得,现代人写近体诗,很多就是堆砌,用的不少词其实他们只在其他古诗中见过
,但不大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诗本身也缺乏整体统一骨骼。写这些的诗,不如不写。
诗是有气格的,每个时代都不同,虽然具体很难分析,晚唐人怎么写,都模仿不了汉诗。
现代人写的,有意思的是打趣的诗,以前见过人写过,,那才是绝,才气是那样体现出
来的,赏的是那个灵机反应,诗本身二流也没有所谓了。
我也觉得现代人,能把现代诗写好就很不错了,甚至写现代文,文章逻辑清晰,语句通
顺,无旁支末节干扰,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起码我自己还未做得到)。
余光中就是写现代诗,下面这首诗,不美吗?比起那些堆砌的假古董要好。
当渡船解缆
当渡船解缆
风笛催客
只等你前来相送
在茫茫的渡头
看我渐渐地离岸
水阔,天长
对我挥手
我会在对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芜的渡口
看你渐渐地靠岸
水尽,天回
对你招手 |
|
c*****g 发帖数: 1856 | 7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期间名辈出,流派纷,真、草、
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它上
承魏晋六朝之余韵,下开五代宋元之先河,是中国书法数千年历史长
河中光彩夺目的篇章,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先锋的一页,它深刻
地影响着后来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在唐朝时,朝廷颇为重视书法,翰林院设有侍书学士,将书法作
为进身仕途的门径之一。中央的“国学”分为六科,其一为书学科,是
专门教习书法的机构,这是效仿汉代以书取士、晋朝有书学博士这些设
置的继续。弘文馆也教书法,专收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提高,由当时最
为著名的书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执教。这足以见得朝廷对书法及
书法教育的重视。
史籍所记载有名有姓的唐代书法家,其总数已逾千人,其中大多为
京官或长期生活在京都地区的仕阶层。从书法流变的大体脉络来看,可
将唐代书法分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介绍。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颜真卿和柳公权
草书的杰出代表--张旭和怀素
唐代帝王及其它作品赏析 |
|
E*****l 发帖数: 2662 | 8 作者:辛可
第七封信:保一方平安的猪八戒
贞观十二年夏四月壬午
一旦有利可图,一切就变样了。所谓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成了把朋友扔进火坑
,在朋友的两肋插上两刀。很多时候,朋友就是那种随时准备用来出卖的东西,或者说
贪婪的本性使友谊成为人世上风险最大的投资,因为只有朋友最熟悉你,最明白怎么置
你于死地。
亲爱的观音老师:
急着给您写信,是想就这几天发生的事,向您解释一下。供奉您法相的观音寺被烧
得一干二净。虽然是悟空干的,但首先是我的责任。毕竟我是师父,我没有管好他。希
望您千万要见谅。可话说回来,真正的始作俑者,是那些无良的僧人。我并不想为自己
辩护,但为人要是非分明。我知道您不会追究这件事,这是爱护我,我心里感激不尽。
至于悟空嘴上又骂您的娘,您就大人大量,千万不要记在心上,他毕竟当小混混惯了,
一时半会改不过来!
一切都因为您送的那件袈裟,整个事情基本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在观音寺借宿,本来没什么事,睡一晚就走。出门人随遇而安,何
必惹太多麻烦。可悟空硬要跟方丈斗富,跟长安城贩卖大力丸的暴发户完全一个嘴脸。
所谓奴才变成地主,比地主... 阅读全帖 |
|
c***i 发帖数: 188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bluebird 所发表 】
文:李辉炳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
耳瓶,揭开了元 青花研究的序幕。接著,美国波普博士以此象耳瓶为依据,与伊朗
德黑兰阿迪毕尔寺及土耳其伊斯 坦布尔博物馆所收藏的众多青花瓷器进行了排比研
究,划分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名 之曰「至正型」器。从而激发了瓷
学界对元青花研究的浓厚兴趣,使研究工作步入了高潮。
近年来,由于考古资料的大量发现,许多学者通过对出土物的分辨,又提出了
「唐青花」、「宋 青花」以及「元代早期青花」等问题。
「唐青花」是根据1975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出土的一件蓝色
花纹的瓷枕片而 提出来的。1983年,又在扬州市文昌阁附近工地上发现了与之相似
的蓝花瓷片14块,更引起了学者 们的重视。据载,这些新发现的「唐青花」共同特
点为:胎都较粗松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泛黄, 胎釉之间均施有一层化妆土,釉色
多白中带灰或黄,釉表面可见细密的冰裂纹,青花纹饰大多数发 色鲜艳,有晕散现
象,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 |
|
c***i 发帖数: 188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bluebird 所发表 】
文:袁文登
景德镇是一个善于学习富于创造性的瓷窑,我们今天提及青花瓷,就不能不与其
相联系。晚唐五 代时期,它以仿烧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为主。北宋时期,
由于景德镇充分利用自己得天 独厚的自然条件,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从此,景德
镇不仅创出了一条新路,而且为它的进一步发 展创造了条件。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
是景德镇综合历代各种烧瓷技艺,吸收了当时南北瓷窑先进 经验而取得的又一巨大
成果。
当然,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除了景德镇的自然条件以及窑工们善于学习、敢于
创新的精神以外 ,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元中期的景德镇一度出现不太景
气的局面,为了改变现状,景德 镇的窑工们创造了一种白地釉下蓝花的瓷器,即青
花瓷,从而使景德镇的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发展阶段,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
光辉的一页。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出现与发展,很快博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不久便成为外销
瓷器的主要品种 。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详细记载了我国外销瓷所涉及国家和
地区,其中包括印度支那、印度 尼西亚诸岛、马来半 |
|
C***r 发帖数: 759 | 11 FOX的比喻挺好的, 但有若干偏差吧.
多说两句:
唐朝的确是存在非常完善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制度.
在中央有政事堂, 由三省的长官副掌管(令和侍郎,仆射等都在三品以上,
他们实际上就是宰相, 正常情况一般有八人, 称"八座".)
组成集体议事小组,完了, 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六品)起草诏书, 皇帝划敕,
完了交给门下省得给事中(六品)核查, 再转给尚书省执行.
这是下行文书过程, 上行文书也要到 给事中那审查.
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品位不高, 但是典型的清要官. 中书舍人的任务,在武则天
时代, 后来部份转移到北门学士, 以及中晚唐的翰林学士.
顺便说一句, 唐朝因为太宗作过尚书令, 此后无人敢作. 直到晚唐才给人作为
一种赠官, 虚衔.
吏部管理官员铨选, 定期以殿(最末)最(最好)考察他们的政绩,
礼部管理科举, 那些考试通过的人要过吏部考试, 主要是身言书判,
字写得糟糕, 长得烂柿子脸的不能做官, 话不利落的也不中, 头脑不清楚的也不行.
九寺里头的鸿胪寺管些宗教事物和外蕃朝贡事宜. 礼部也有时赞襄礼仪吧.
但是皇帝一直怕有人官高镇主, 逐渐排斥三省长官, 而给一些低品亲信以
"参 |
|
s***n 发帖数: 392 | 1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生活的缺席 呵呵,你跟我说的倒是一个意思。不过我可不同意姜夔写景没有感觉。姜白石的清冷,
确实有别于很多其他词人写景抒情时的炽烈坦白。他是不会说“问君能有几多愁”,也
不会“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但他写景状物,还是带着深厚的感情的。扬州
慢这样的不必说了,暗香、疏影两篇一腔幽情寄于月夜梅花,细细读去真是“暗香浮动
”呢,虽然很凄清。词到了南宋,就像诗到了晚唐,盛世过了,留下来不因袭旧路的途
径就少了窄了,文人骚客只能另辟蹊径。偶有几个天分高的,就能创出自己的路子,在
唐譬如小李杜,在宋就譬如姜夔罢。不过还是要说,毕竟还是末世之花了。 |
|
x*****u 发帖数: 3419 | 13 论中国古代的习字蒙书
刘长东
[摘要]习字蒙书是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教材。先秦至六朝,字书因书体演变较快而
频繁出现,唐代后,基本书体的稳定使新字书的出现减少。近代流行的《上大人》蒙书
始见于敦煌写本《上大夫》,且见引于晚唐文献,可知其起源于唐。其内容在宋元又小
有改、补。宋明人解其文字为言儒门之事,附于其后而并行的《上士游山水》、《王子
去求仙》诗,则言道门之事;蒙书的思想是儒道结合的。而且,为勉励学童,蒙书中还
有“立行方回也,文才比仲壬”的励志性诗句。明清人对此蒙书的文字之意多不能解,
但此蒙书又从唐到清末,一直盛行于民间;它在意义失落的情况下而能流行久远广泛,
正体现其作为小传统的“长时段史”或“无意识史”的事物,有变化极慢的特点。
[关键词] 敦煌写本《上大夫》;习字蒙书;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2-0188-06
中国古代的童蒙教育包括识字、知识、德行三方面[1]。其中识字是基础,而习字
是与之密切相关的环节。关于习字蒙书,王利器《敦煌写本 <上大夫>残卷跋尾》,郑
阿财、朱凤玉《敦煌 |
|
x*****u 发帖数: 3419 | 14 相思怎成灰
作者:朱 红
《读书》 2009年第9期 字数:3442
香印,为古人所用烧香之一种。唐人已用香印,在王建《宫词》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王建为中唐诗人, 其所作宫词
表现了宫中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特别是描摹女性生活细节尤为传神。明人胡震亨曾经评
论说,唐诗不可注,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但亦有不能不注的,譬如老杜用意深婉者,须发
明;李贺之谲诡、李商隐之深僻,及王建宫词自有当时宫禁故实者,都须做注,仔细加以笺
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建宫词之写实是经得起注家考释的。根据这首宫词的描写,
宫女闲时无事坐烧香印,除了满户飘散的松柏香气,香尽火灭之后还留下字迹,有如长满
青苔的石碑上所刻的文字,恰可以说明这种香印原本即呈现字形。
制作成字形的香印,在晚唐诗人段成式《游长安诸寺联句》中也有相关记载,譬如“
翻了西天偈,烧余梵字香”,意思是读罢西天传来的佛经,梵文字香也烧过了——可知当
时诸人所游玩的长安寺院中,烧的也是字香,还是梵文形状。段成式所著笔记《酉阳杂俎
》最为人所称引,他晚年则以闲放自适,尤深于佛书。诗人曾作《送僧二首》,其中亦 |
|
s**********i 发帖数: 4 | 15 前不久,同学聚会。 有个男同学特意发伊妹儿
抄录一首晚唐冯延巳的《鹊踏枝》给我: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
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我想他对我是没有什么暧昧的想法的。
干嘛把他的愁肠告诉我呢?只是表表他的生活状态?
我给他的回复是:
中国的古诗词很美,可是其中的哀怨愁肠让我承受不起。我更愿意读读圣经,探索灵魂的提升。 |
|
M******8 发帖数: 8425 | 1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诗到香奁 谢谢kzeng,贴篇旧作 :))
2010-05-06
1
前一阵子读李商隐的时候,忽然又想起韩偓了。
韩偓是商隐的外甥,商隐和韩瞻分别娶了王茂元的两个女儿,韩瞻的儿子就是韩偓。提
起韩偓,其实他的小名冬郎可能更有名,而李商隐那两首绝句则更加出名。
韩偓10岁就能即席赋诗,后来李商隐回忆往事,作了两首绝句来赠答,其中一首说道: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韩偓诗学商隐那几乎是必然的了。
然而,生活在晚唐昭宗及其后后梁之初的韩偓,笔下却很少触及“民间疾苦”,笔风也
多纤婉精致,所以不大会有杜老头那样慷慨雄浑的作品;而若说学商隐呢,似乎从命笔
的含蓄度和构思方面都略为差点,看上去略显直白。
而他的诗集,就叫《香奁集》。
2
品花说,商隐的诗是深邃暗涌的深青色和妖娆浓郁的红色的结合体,这样矛盾的调和,
需要极其高超的个人品位和修养——不光是胸襟抱负。能与商隐类似的,大概只有温飞
卿。但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子。
的确,观温飞卿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及“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
夕阳”等等句子,从深青到妖红,却跟商隐意味完全不同 |
|
d*******r 发帖数: 3875 | 17 你说这些晚唐诗人是不是都觉着国家的辉煌已经逝去,才会有这么切入心腹的句子?更
点睛的如,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古文每日一句】“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3 10:38:50 2010, 美东)
出自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作品《二十四诗品》中的“洗炼”一品。全诗如下: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百度解释:
“此言诗境务必达到一种自然纯净、返归本体的状态,而绝无世俗尘垢之掺合”。最后
一联比喻“今日如流水般洁净,皆因纯静皎洁的明月是吾前身也”。这种“洗炼”的诗
歌,也许可以举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一片冰清玉洁的纯净心灵,又是脱尽铅
华的朴素艺术形式。这种“洗炼”不是人工至极的精密凝练,而是归真返朴的纯净本色。
李白《把酒问月》诗中亦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不知道司空图的“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932 | 19 当初写这玩意有点对“魏晋人物晚唐诗”不以为然,自以为抱打不平的意思。
晚唐诗风后世后或者在别的文体中能再现,魏晋文章却恐怕真是奇葩,昙花
一现。不是没有后来人,只是长河中这一瞬可怕再没有了。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0 这学期上诗词课,老师带我们去看清康熙46年(1707年)初次刻印的《全唐诗》。
在东亚图书馆会议室坐定,便有年轻美丽的图书馆员推着一架两排蓝盒子进来,每个盒
子的一侧写着“全唐诗”及册数,每函四至八册不等,共计20函、120册、900卷。盒子
的装帧与印刷并不精美,馆员说是后来更换的。网上说原装为12函。
得见古籍,我们都很兴奋。馆员小心翼翼地打开第一函,老师轻轻地分发每人一册,我
们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册黄面,白线装订,入手轻若无(现在的书、尤其西方的书
多重啊)。纸张很薄,让人担心翻坏;但翻了几页发觉纸质细密结实,便放下心。字体
比现版的《全唐诗》大了不少,作者介绍部分也不缩小字体(现版缩小),全是娟秀均
匀的楷书,印刷整洁、清晰、美观,不愧为“御制”——《全唐诗》是康熙令江宁织造
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等人编纂的。馆员介绍说该本由复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吴格等
人鉴定过,从纸张、字体、排版等确认为康熙年间的初版。这个版本存世不算太少,
Princeton等图书馆亦有,因此保存在东亚馆特殊藏书部;更珍贵的就送往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Library了,宋...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932 | 21 穿凿附会解释一下“图穷匕现”:两首诗前三句我我附会到晚唐五代的混乱气象,到末
句没头没脑的转折到--“卧看千山急雨来”,“惟有青青草色齐”--总算有了北宋
的承平气相--但是卧看急雨来,草色齐却又不是稳定长久的富贵姿态;草色齐给我春
末繁花尽的感觉,急雨来更露骨的紧迫。
总之,前三句紧张,漫不经心不作铺张的滑到末句的疏散。。。却又不是天光放晴的散
朗感觉--写法上倒是非常含蓄,很有余裕/韵。和宋诗常常(我看到的一咪咪了)寡淡
或者写透不留余地不大相同。
穿凿附会了。。。
说不知道匕首指向是附会:北宋人即使隐隐感到危机,也看不到他们会是历史上某个巨
大辉煌文明的转折点--而即使今天的后人,除了扼腕,眼见图穷,却恐怕還是看不出
挽救的办法吧。。。胡解了。。见笑。。
:目
er...曾巩和陆游师生关系怎么回事?
我特意wiki了一下,還是不解两人的关系,倒是挖到两个学生的评语,哈哈:
秦观:“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无韵者殆不可读;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
有韵者辄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陈师道:“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烦于散语,苏子
瞻词如诗,秦少游诗...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22 木有看过封建论
可能皇帝觉得外戚宦官不威胁皇位吧。。。其实讽刺的是,外企上位过,王莽杨坚,宦
官废立过,晚唐一串,士族没有取而代之过
其实东晋跟北宋算我最喜欢的两个朝代,门阀政治跟文人政治,比起来还是北宋好点。
。。当然还是作为平民百姓说的 |
|
G********l 发帖数: 115 | 23 嗯,I'm too quick to conclude,武断+无知好多荒谬结论。。。很同意你讲屈、嵇
、刘这几个人虽有相似,无法被简单概括。下面纯灌水:
我会偏颇,还有点个人原因--屈原和嵇康都是我的偶像啦,但我本人对忠君爱国--
正统道德价值观深恶痛绝--于是跳出来将偶像们和儒家修修补补的那套玩意划清,自
娱自乐啦。:D 哎,罪过~~~当时还隐忍了一下,没有牵出另一位偶像--被后人附
会耻仕二朝的陶渊明。我对后人私谥靖节(是金镂错采和大榭对举耿耿于怀那家伙吗)
也不买账。牵到陶,顺便可以再牵两个。
一是你称之为陈先生的陈寅恪,对他印象之一是你说他有时也(相对其他大家而言)不
免先下结论,再找证据。陈先生短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你有印象么?当时
就想同你讲,其中溢美之辞--very pleasent to read, but I'm not convinced at
all。不过陶内在--我相信却有我目前看不出,至少陈先生也未点破的很有力的东西-
-这些东西也许与苏轼推重不无关系。乌台诗案(多谢纠正)后苏轼拟作,我想也许是
他试图从陶诗中寻求精神出路--乌台诗案之于苏轼,我觉得... 阅读全帖 |
|
G********l 发帖数: 115 | 24 嗯,I'm too quick to conclude,武断+无知好多荒谬结论。。。很同意你讲屈、嵇
、刘这几个人虽有相似,无法被简单概括。下面纯灌水:
我会偏颇,还有点个人原因--屈原和嵇康都是我的偶像啦,但我本人对忠君爱国--
正统道德价值观深恶痛绝--于是跳出来将偶像们和儒家修修补补的那套玩意划清,自
娱自乐啦。:D 哎,罪过~~~当时还隐忍了一下,没有牵出另一位偶像--被后人附
会耻仕二朝的陶渊明。我对后人私谥靖节(是金镂错采和大榭对举耿耿于怀那家伙吗)
也不买账。牵到陶,顺便可以再牵两个。
一是你称之为陈先生的陈寅恪,对他印象之一是你说他有时也(相对其他大家而言)不
免先下结论,再找证据。陈先生短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你有印象么?当时
就想同你讲,其中溢美之辞--very pleasent to read, but I'm not convinced at
all。不过陶内在--我相信却有我目前看不出,至少陈先生也未点破的很有力的东西-
-这些东西也许与苏轼推重不无关系。乌台诗案(多谢纠正)后苏轼拟作,我想也许是
他试图从陶诗中寻求精神出路--乌台诗案之于苏轼,我觉得...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937 | 25 同惭愧一下,没怎么看书。
通鉴从唐德宗看到昭宗,看晚唐实在是憋闷,放下拾起放下拾起了好几回。
另外一个古建筑入门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各看了半本,惭愧得紧。 |
|
B*******s 发帖数: 61 | 26 易安说词,有几句话这样说:“五代干戈,四海
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
可惜这斯文,不是那斯文。语接前辞,也无非唐
季流传下来的“郑卫之声”。而她所谓本朝“礼
乐文武大备”之后起家的几位作手,却正是可以
度越江南文雅的各种词坛升级版。
至于易安本人,更是一时的贵妇而兼才女。本来
读书人家的娇宠千金,嫁给流连文章又不甚高明
的相府公子,当然免不了风流自赏的毛病。所以
无论晏王旧相,还是苏黄名流,都要置于放大镜
下,一一指点缺疏;把渠等的歌吹,私下当作
拱卫老娘我自家作品的“史前史”。因为身份放
在那里,旁人就当作玩笑,也会一笑而过。拿毛
时代的典故比拟起来,就像以前大将家的儿媳,
对着远房叔侄,也真敢说老帅们不会打仗。
但是读书人,越是明白文章的脉络,也就越是不
明历史的就里。唐代的歌词,比如李白温庭筠皇
甫前辈什么的,确乎一片神行:“楼上寝,残月
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
髻坐吹笙。”这样的笔调,后人难以追摩。
而五代的词人,韦庄以下,以才气匹敌的当然没
有,但翻翻《花间集》就会看到,除了深目隆准
的西域胡商李秀才,其余这些,都是聚拢在一班
割据小王...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往事微痕》揭秘:毛腊肉惯用的三种抄袭剽窃方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 21:14:55 2014, 美东)
作者: 刘梦溪
毛腊肉诗词有三种抄袭剽窃现象: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的语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诗句登场”;
二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诗原原本本地抄下来,但在抄袭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
三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掩耳盗铃,也不注释
。具体有:
“搅拌式”
将王建《宫词》中的“春风吹雨洒旗竿”剽袭为“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
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空向秋波哭逝川”剽袭为“别梦依稀咒逝川”(《七律-到
韶山》);
将黄庭坚《鹊桥仙-席上赋七夕》中的“别泪作、人间晓雨”剽袭为“泪飞顿作倾盆雨
”《蝶恋花-答李淑一》;
将刘克庄《贺新郎》中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剽袭为“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28 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医院”,但皆昙花一现。医学水平同样处于形而上学阶段的
欧洲中世纪,医院为何能发扬光大?个中原因,恐怕不是教科书中“西方殖民主义者依
靠坚船利炮倾销文化”那么简单。中国古代医学的痼疾,大概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中世纪欧洲的一家医院
何为医院?如果我们将医院定义为有固定场所、医患关系中医者主动患者从动、有
住院制、有分科、分部门协作、享有开放式学术交流机制的医疗组织的话,那么中国古
代基本上没有医院可言,有人可能要责难这是以现代视角追溯古人,但有意思的是,现
代化医院的基本模式,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奠定的。
下面是拜占庭潘托克拉托尔医院(建于1136年)的基本情况,这是中世纪欧洲众多
医院中的一个代表。
这是一座修道院领导下的医院,由麻风医院和老人之家组成。有50张病床,外加5
张机动病床。分为五个区,一区外伤及骨折,二区眼科及腹部疾病,三区妇科,四区和
五区收留其他男性患者。每床标配床垫、床单、枕头、被各一条,毯子两条。被子每年
拆洗一次。每个病房有火炉三个,厕所二座。每个患者每周洗澡两次。
院长是修道院院长,另有4名修道士帮助管理。主治医师2人,病房主管2人。医生
10...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29 五代里有三代君主来自西北民族,后唐,后梁,后汉,而溯源可到晚唐藩镇割据,北方
胡化,黄巢之乱也严重摧毁士族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五代以来,以武力争雄,西北诸族
相继南下,后来又有契丹女真威胁,华夏文化日益衰弱,也亦渐内敛收缩。这应该是唐
宋气味不同原因之一吧。赵宋力图恢复文化,不过虽然宋较唐更倾向俗文化,本身也有
雅俗两面,一方面是上层,曲子词的文人化,治经论辩,学术的兴盛等等,一方面印刷
业发展,教育平民化与经济发展产生的市民阶层,也就更促进俗文化的繁荣,这个我觉
得也是文化比较自然正面的发展吧 |
|
发帖数: 1 | 30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讲求不
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应该不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种泡茶方法而
已,还有其他几种失传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今天我们据一起来看一下吧。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
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
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
,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
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
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
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
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1 细究《红楼梦》中许多人物,按理说——两个人本来同在一个生活圈子、最应该有
交集;但曹雪芹却始终不让他们“见面”。这类人物有两种特征:要么品性相似、或相
反;要么社会地位相同、或很不同。如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我称之为“分身法”或
“互映法”。
或许是曹雪芹的写实,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比如盛唐诗坛,王维和孟浩
然是趣味相投的诗友,李白和孟浩然也是难分难舍的铁哥们;孟浩然与他们之间都有过
诗作答酬,而且关系亲密。但我们似乎从来没见李白和王维之间有什么交集。闲言少叙
,且看《红楼梦》中如下三对人物。
一、宝琴和妙玉
前文已详:妙玉与宝琴的人生遭遇相似,只是所处战祸时段的不同。她们学识相近
、思想境界相当。刑岫烟评说妙玉是“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 ,正是她
不拘小节的自由思想的体现。与宝琴一样,经历了战祸之苦的妙玉因看透了世态浇漓和
人情冷暖,表面上已经超脱。她们在常人看来,自然都有些神秘感。但因要生存,她们
必须挣扎、拼搏。离乱中的女子生存下来,都锻炼得如红梅花一样坚强而美丽。
妙玉无耐之下寄身寺庙,却始终怀着正常的人的情感。她自称槛... 阅读全帖 |
|
g*******e 发帖数: 69 | 32 上一讲我们讲了温庭筠《菩萨蛮》的上半首,现在我们接下来讲下半首词。
在开始前,我顺便还要说明一件事情。我想国内的朋友们,一般都对于苏
东坡或者辛弃疾的词比较熟悉,而对于晚唐五代这种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的词
比较生疏,而且很可能在过去一段时间这些词是曾经受到过批判的。我开始讲
这些词,因为我要从我们中国词的发展的源流讲起。苏东坡跟辛弃疾的出现,
是在怎么样的发展情势下出现的?我在1986年曾写了一篇三万字的长文,是专
门评说,辛弃疾的词的,马上就要登出来了,就在山东大学《文史哲》1987年
第1期上。所以我是非常看重苏辛的词的。可是我们不能从苏辛讲起,我们要
从词的源流讲起。
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
作品放到框架里边去批评。上学期我在南开大学讲课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同
学们跟我说,叶先生你讲得很好,可是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怎样去批评欣
赏一首词,你能不能把怎样批评欣赏一首词的方法和规则告诉我们呢?我说我
每次上课对你们讲的,都是欣赏批评诗词的方法。但是,我不能订出来几条法
规。文学作品每一篇作品有每一篇作品不同的风格,每一个作者有 |
|
r*****e 发帖数: 292 | 33 我想了一下,学习诗词,多读是正道。所以我收回昨天我指责网友列的诗不上档次的言
论。继续抄几首侵韵诗,算做对昨日网友贴诗的回复。欢迎继续贴诗欣赏。
上次我挑了建安时期和初盛晚唐的诗歌各一首。今天列的是中唐一首,宋诗一首,清诗
一首,老祖宗诗经一首。皆是一代之佳作,读之必有所得。
失鹤 李远
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
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
来时白云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
华表柱头留语后,更无消息到如今
二砺 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公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
倚怀之十二 黄景仁
小阁炉烟断水沉,竟床冰簟薄凉侵
灵妃唤月将归海,少女吹风半入林
炧尽兰釭愁的的,滴残秋水思愔愔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
x*****u 发帖数: 3419 | 34 古诗十九首讲述
作者:叶嘉莹
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
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
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
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
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
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
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
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
、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
、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有一次,他的一个叔
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 |
|
x*****u 发帖数: 3419 | 35 http://longyusheng.org/lunwen/jinrixueci.html
总 目 录使用说明打印本页全文检索读者留言
当前位置:龙榆生先生词学著作选/
相关连接: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唐宋词格律、词学十讲、使用说明、纪
念专辑、
今日学词应到之途径
龙榆生
词学与学词,原为二事。治词学者,就已往之成绩,加以分析研究,而明其得失利病之所在,其态度务取客观,前于《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本刊第一卷第四号),已略申鄙意矣。学词者将取前人名制,为吾揣摩研练之资,陶铸销融,以发我胸中之情趣,使作者个性充分表现于繁弦促柱间,藉以引起读者之同情,而无背于诗人“兴”、“观”、“群”、“怨”之旨,中贵有我,而义在感人,应时代之要求,以决定应取之途径,此在词学日渐衰微之际,所应别出手眼,一明旨归者矣。
各种文学之产生,莫不受时代与环境之影响,即就词论,何独不然。晚唐、五代之词,所以多为儿女相思之情,与留连光景之作者,处衰乱之世,士习偷安,月底花前,浅斟低唱,所谓“不为无益之事,曷以遣有涯之生”也。北宋柳永一派之词,所以“大概非羁旅穷愁之情则闺门淫媟之语”(《艺苑雌黄》)者,永生北 |
|
x*****u 发帖数: 3419 | 36 《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
【作者】张国庆
【内容提要】
现代意义上的《二十四诗品》研究始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至今70余年,约称“百
年”。这一研究自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发展缓慢,在60年代前期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
潮,在60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严重挫折,自80年代以后发展迅猛。时至今日,在中国文
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中,《二十四诗品》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本文对这一发展历程及其中的种种具体状况进行述评,并对21世纪《二十四诗品》研究
应予关注的问题提出看法。
《二十四诗品》(下称《诗品》)是中国古代诗学名著,美学瑰宝,其署名作者是晚唐
人司空图。《诗品》研究在清代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最初成果,出现了一批对《诗品》
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如《诗品臆说》(孙联奎)、《诗品浅解》(杨廷芝)、《诗
品解》(杨振纲)、《皋兰课业本原解》(杨振纲《诗品解》引)、《诗品注释》(无
名氏)等。这些著作,解释辞句,剖析义理,间有理论阐发,对《诗品》多所发明,对
读者阅读《诗品》很有帮助。这为后来的《诗品》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诗品》的现代意义上的研究, |
|
x*****u 发帖数: 3419 | 37 《香奁集》和《漱玉词》
陈祖美
《漱玉词》是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词集。《香奁集》是晚唐著名诗人韩偓所作,但
并非是其全部作品。韩偓,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
郎等职,是唐昭宗的蒙难救驾、最为亲近的大臣。韩偓集以其号称作《玉山樵人集》,
又因他曾任翰林学士,其集亦称为《韩内翰别集》。今天所见《全唐诗》卷六八○至六
八三收韩偓诗四卷,末一卷是《香奁集》,所以此集仅为韩诗的四分之一,而《香奁集
》原收诗数百首,今之《香奁集》存诗只有一百多首。故清照当年所见到的韩诗,其数
当在千首以上,所受影响之大亦可想而知。
韩偓之父韩瞻既是李商隐的连襟,二人又是同年进士,唱和往来交谊很深。李商隐
看到冬郎十岁时脱口而出的诗作,称之为「雏凤清于老凤声」,可见韩偓是一位颖悟早
慧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及其作品受到清照的青睐,完全在情理之中。那种把受《香奁集
》影响的作品视之为「浅薄」,并认为大家闺秀李清照不可能在其作品中隐括韩诗的看
法,实际是对《香奁集》和李清照的陌生和误解。本文拟大致检阅一下《香奁集》对《
漱玉词》的影响,并以之为「窗口」,对待字少女李清照的心灵世界作一番窥探。
从题 |
|
|
l**********1 发帖数: 765 | 39 关于对联
作者:半仙 来源:zgdldq.blog.163.com 发表时间:2009-11-19 11:47:57 评
论 0 条 | 查看所有评论
1、作为国粹的对联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
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
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
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
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可以通过
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
习。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来进行,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
国方式,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号,更惶论运用之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
外国人,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更不能使之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如对联、律诗和京剧一类国粹,
且不说它们形成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情...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82 | 40 1. 我唐晋公裴度虽然长得丑,为人却非常豁达。他曾经拍过一张自拍(其实是自画像
),在边上还附评语自嘲:“这个人长得辣么丑,怎么当上宰相的?”(《自题写真赞
》:尔貌不扬……胡为相?)
他为人比较随意,听凭天命,不拜仁波切,不嗑药,活得逍遥自在。人家来问他养生诀
窍,他总是回答说:“鸡、猪、鱼、蒜,有啥吃啥;生、老、病、死,到了就走。”
活得真是明白敞亮。
2.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的喜悦过后,我唐两个年轻人:卢肇和丁稜(leng)分别考了
状元和第二名(榜眼这个词起源于北宋初年)。
按例呢,两人需要去拜见宰相,说说学习心得,为官理想balabala。结果当天老搭档卢
肇有事跑了,就只剩丁稜一个人。他这个人身材浓缩,长相混乱,关键还有口吃。见到
高高在上的宰相李德裕,小丁已经浑身是汗,在那鞠躬了半天,一个屁都憋不出来,好
不容易才想起要说啥。他本来想说“稜等登科”,因为口吃说成了:“稜等登,稜等登
,稜等登。”就这么没完没了了。
第二天,丁稜的损友们闻风都围上来说:“小丁,听说你筝弹得不错,给我们露一手呗
。”
小丁立刻对角线懵逼:“我不会弹筝啊。”
“拉倒吧,昨天相公面前,你‘稜等登’... 阅读全帖 |
|
m******3 发帖数: 121 | 4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再谒李相国 崖州古城,今海南三亚市崖州区,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
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在此,崖州学宫(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
恢弘,古树参天。这里不仅有纪念黄道婆、冼夫人的祠堂,还有乡贤名宦祠。不仅有反
映海瑞等乡贤的祠堂,还有纪念为海南做出贡献的李德裕、赵鼎、送清礼等名宦的壁画
。悠久的历史和繁多的名胜古迹,如今成为海南的旅游胜地。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崖
州城门修缮一新。崖城还有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区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鳌,枕海壁立,峰
峦竟秀,林木重叠,山奇石怪,千姿百态,绿榕垂荫,红豆如星,泉清似醴。
我每次到海南,一定要到崖州学宫拜谒河北历史名人李德裕和宋庆礼。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
文学家、战略家,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中书侍郎著名地理学家、战略家李吉甫的次
子。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
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 阅读全帖 |
|
N****f 发帖数: 25759 | 42 挺兄明鉴,《登凤凰台》、《题黄鹤楼》同初唐、盛唐大多数“七律”(到
杜工部为止)相似,其实古风成分多于律诗,虽然也不乏标准律句,但毕
竟不是一律到底。格律上不粘不对,文字上荡拓不羁,同中唐、晚唐韦韩
刘柳、小李杜诸位笔下成形的七律工整精致的风格大有不同。况且崔、李
二位诗中反复提起黄鹤、凤凰,正是“特殊安排”,刻意而为,修辞上同后
人在《一剪梅》词牌常用手法类似,譬如宋末醴陵士人的传世名作:
宰相巍巍坐庙堂,
说着经量,
便要经量。
哪个臣僚上一章?
头说经量,
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
闻说经量,
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
好去经量,
胡不经量? |
|
N****f 发帖数: 25759 | 43 难得有人同赏陈年古董、津津乐道,一时未免got carried away,挺兄
不必过于认真。网上灌水,但求一个“乐”字,兴至则行,兴尽则止,倘
若真的成了“作业”,岂不郁闷。
挺兄原句,俺倒是更为欣赏,以为深得初唐、盛唐大家三味,豁达不羁,
绝无画虎不成之感。至于挺兄对四唐诸人总体评价,俺深有同感。晚唐
诸家,虽然也不乏高人、佳作,但毕竟collectively流于工丽,涉嫌雕虫,
颇有因形害义之感。不过后人研习格律,还是不妨从晚期成形作品入手,
套路到手,自可以借鉴早期大家,跳出花拳秀腿,抡圆了施展一番。毛
氏螺旋上升之说,是也,呵呵。
俺一向作诗师法小李杜,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过闲来读诗,自然还
是觉得大李杜更为回肠荡气、痛解块垒。 |
|
G*********o 发帖数: 49669 | 44 版主在吗,mark吧
挺兄明鉴,《登凤凰台》、《题黄鹤楼》同初唐、盛唐大多数“七律”(到
杜工部为止)相似,其实古风成分多于律诗,虽然也不乏标准律句,但毕
竟不是一律到底。格律上不粘不对,文字上荡拓不羁,同中唐、晚唐韦韩
刘柳、小李杜诸位笔下成形的七律工整精致的风格大有不同。况且崔、李
二位诗中反复提起黄鹤、凤凰,正是“特殊安排”,刻意而为,修辞上同后
人在《一剪梅》词牌常用手法类似,譬如宋末醴陵士人的传世名作:
宰相巍巍坐庙堂,
说着经量,
便要经量。
哪个臣僚上一章?
头说经量,
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
闻说经量,
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
好去经量,
胡不经量? |
|
G*********o 发帖数: 49669 | 45 完全不懂你在说啥
难得有人同赏陈年古董、津津乐道,一时未免got carried away,挺兄
不必过于认真。网上灌水,但求一个“乐”字,兴至则行,兴尽则止,倘
若真的成了“作业”,岂不郁闷。
挺兄原句,俺倒是更为欣赏,以为深得初唐、盛唐大家三味,豁达不羁,
绝无画虎不成之感。至于挺兄对四唐诸人总体评价,俺深有同感。晚唐
诸家,虽然也不乏高人、佳作,但毕竟collectively流于工丽,涉嫌雕虫,
颇有因形害义之感。不过后人研习格律,还是不妨从晚期成形作品入手,
套路到手,自可以借鉴早期大家,跳出花拳秀腿,抡圆了施展一番。毛
氏螺旋上升之说,是也,呵呵。
俺一向作诗师法小李杜,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过闲来读诗,自然还
是觉得大李杜更为回肠荡气、痛解块垒。 |
|
C****e 发帖数: 12294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uNan 讨论区 】
发信人: Claike (老客), 信区: HuNan
标 题: 清明,纷飞的是雨还是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5 15:57:06 2011, 美东)
元旦的气氛似乎还没有完全淡去,枝头的嫩绿和雾蒙蒙天空中飞落下的水珠,却已
在提醒人们清明时节的到来。
清明真是个很特殊的时节。因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我印象里的这几天,总是
会阴天下雨的。而每到这个时节,我也总会想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谣指杏花村。
这首诗用词朴实无华,看似如同将眼前的景致随笔淡淡地勾勒了一下,自如之极,
毫无经营造作之痕。同时却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将古诗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绝艺
,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于高潮戛然而止,余韵邈然,耐人寻味,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
想象空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绪,都能在这幅淡雅简洁的画面中,找到自己的天地。
我对这首诗的最初记忆,只是杏花村酒家。因为那时候还小,能理解的就是最表面
的东西。加之那时候是国内的文革时期,缺食少肉。于是常处于半饥饿状... 阅读全帖 |
|
w********y 发帖数: 359 | 47 文章来源: 香港文汇报 于 2004-02-19 15:08:08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
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
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 “尝同”、“
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
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
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
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
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
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
居上虞各地。 |
|
s********i 发帖数: 853 | 48 我觉着吕方的这个府兵制是开历史倒车。这个府兵必须要跟均田,租庸调一起来的。
这都晚唐了,经济也发展了,两税法也实行了,人口也增加了,南方也在开发了,还搞
均田吗?
我记得从唐朝一直到本朝之前,没有那个时代能搞均田的。而本朝开国的集团,那是多
么逆天的一个团体啊。吕方?不给力啊。 |
|
v*****s 发帖数: 20290 | 49 扯。南京软蛋,镇江就不软了?
晚唐,南京算哪个州哪个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