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昆德拉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
w********h
发帖数: 12367
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越走越近的昆德拉(z)
越走越近的昆德拉
李凤亮
从1987年的第一个中译本算起,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已“旅行”了16年;假如
算上李欧梵等学者更早的介绍,那么昆德拉走进中国读书界就将近20年了。此间,各种译
本层出不穷,印数近乎天文;研究篇什数以百计,文史哲经各界学者纷纷对话。昆德拉,
一个东欧小国的移民作家,创造了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译介和阅读的一个神话。在其风头
正劲的20世纪90年代,瑞士《周报》曾邀请全球18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对健在作家进行排名
,昆德拉位居第二,得票仅次于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较近的一次统计则表
明,昆德拉是当今世界被人读得最多的三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这个数次与诺贝尔奖交
臂而过的小说家,在中国总是人气很旺。20年的中国之旅,在新世纪之初来了一场总结—
—一套全新的昆德拉作品中译本正热销于全国大小书店,初期面市的几本,每书初印将近
五万,赶上了村上春树中译本的初版印数。昆德拉越走越近了,甚至像我这样的中国学人
,也动过请昆德拉到中国走一走的古怪念头。“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
方,那就是中国。”不管昆德拉这句话是真是假,想来中国读者听起来总是很受用的。
y****r
发帖数: 3036
2
☆─────────────────────────────────────☆
Seashores (你我都是偏见 因为正见不存在) 于 (Thu May 1 21:16:35 2014, 美东) 提到: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
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
种空虚。
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
,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
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媚俗一词源于德语的Kitsch,被米兰·昆德拉在多次演讲中引用。昆德拉认为,媚俗是
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
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
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
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
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 阅读全帖
w**********5
发帖数: 1741
3
时隔40年后,昆德拉上个月被捷克政府恢复了捷克国籍。1950年,捷克当局以 “anti-
communist activities”的罪名将昆德拉驱逐,1979年剥夺了他的捷克国籍,1981年,
他成为法国公民。但昆德拉对国籍或“祖国”这种东西没那么在乎,他曾经接受采访时
说,他的“home”概念“非常模糊”。他怀疑“home”观念是一种幻觉和一种神话,人
们可能都是这种神话的受害者。捷克政府去年就在找他谈恢复国籍的事,他的反应比较
淡然。上周四,当捷克大使将文件交到昆德拉手中时,据说这位90岁高龄的作家“心情
不错,只是接过文件,说了句谢谢。
S*******s
发帖数: 10098
4
来自主题: Boston版 - 从米兰·昆德拉想到了白胖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
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
种空虚。
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
,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
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媚俗一词源于德语的Kitsch,被米兰·昆德拉在多次演讲中引用。昆德拉认为,媚俗是
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
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
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
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
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
事,就免不了媚俗。
.......
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
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 阅读全帖
e*******e
发帖数: 4
5
最近看的不少书上提到斯特拉文斯基,虽然知道这个名字,却不是很熟悉其作品,一时
兴起就把他的作品拿来听了一遍。听完之后就理解了为什么当他的《春之祭》在法国首
演时观众们会极度不满,以至于据说是几乎闹得要把剧院掀翻了。《春之祭》中的原始
主义风格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优美的旋律,原始的野蛮被赤裸裸的呈现出来
,让人很难说那是美的。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彼得鲁什卡》。
除了其作品的颠覆性,他对音乐的看法也激起了众怒。斯特拉文斯基在《我的生活纪事
》(1935年)中说,音乐"无能力表达无论任何什么东西: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一种
心理状态"。他认为,音乐的存在理由不在于它表达感情的能力。这也是他饱受非议的
一个原因。他的作品被评论为只注重形式,而没有思想,没有深度。在这一点上,我更
赞同米兰.昆德拉的观点。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对斯特拉文斯基作了一番评价
。他认为表达人的感情至少不应该是音乐存在的唯一理由。“音乐艺术让人想到在人类
心灵之外还有一个声音的世界,它不仅由自然的声响组成,也由人的声音组成,它说话
,喊叫,唱歌,给日常生活带来有声的血肉,有如它所带给节日的一样。这一艺术提示
t*****c
发帖数: 118
6
人为什么会想“给这个客观宇宙一个伟大的音乐的形式”?这会给人带来什么心理上面
的满足?
读了昆德拉和毕加索的两段话,我觉得他们都指向一种人的本性:渴望像化(
Textualize)对于存在的理解。很多人不能理解Stravinsky的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了个人
情感可以于诉诸音乐,从而觉得个人情感就是创造音乐的全部动因,而没有看到音乐本
身是像化不敏感的存在的一种语言。因为音乐语言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从某种程度上
说继承了存在的不敏感性。如果音乐语言和人类对存在的理解是平行的话,人类对世界
的理解从绝对和有序到相对和无序的转化,或许可以解释音乐语言上的从有调性到无调
性,从相对有序的表达到相对无序的表达的嬗变。
今天是万圣节,如果Stravinsky,昆德拉,或者毕加索有空出来溜达的话,希望能听听
他们的意见。
o**a
发帖数: 472
7
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
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
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
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
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生活在别处》,原名就叫做《抒情时代》。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抒情诗具有最古老的起源,它已经存在了许
多世纪,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G·B·维柯便把人类原初状态时所
具有的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诗人。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
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
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
的人物。曾几何时,诗与诗人成为一种神圣的价值体系的象征,屹立
在宝座上,享受众人崇敬的注目和向往。但是,对于米兰·昆德拉这
位东欧作家来说,他亲眼目睹了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时代,
他看到了他所崇敬的法国大诗人艾吕雅,在他的布拉格朋友被斯大林
最高法院送上绞刑架上之时,公开正式地宣布与之脱离关系。他深
v*******e
发帖数: 3714
8
发信人: ajax (如果我能够......), 信区: Reader
标 题: 昆德拉、哈维尔和我们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y 27 09:27:00 2000)
昆德拉、哈维尔和我们
B*****s
发帖数: 3463
9
来自主题: Boston版 - 从米兰·昆德拉想到了白胖
拜托 说俗人能听懂的话...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
,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
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
S*******s
发帖数: 10098
10
来自主题: Boston版 - 从米兰·昆德拉想到了白胖
突然之间,我们的版阁儿思说话比昆德拉更深奥了。
S***n
发帖数: 2932
11
辛苦了!没找到我记忆中的笑话。昆德拉的书我看过的很少,有点印象的其实是《被背
叛的遗嘱》我想找找是不是那里的。模糊记得笑话里有提到地球仪,还有捷克。

贴给swanne =) 是这个么?
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
人,长期流亡国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
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她们对欧
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
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
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的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
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说过,小说
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 。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
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
底避免曝光,但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
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932
12
一个捷克人去申请移民签证。移民官员问他:
“你准备到哪儿去?”
“哪儿都可以。”
移民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
“自己选吧。”
他慢慢地转着地球仪,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
“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最后,他到了法国,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这个捷克人,就是米兰·昆德拉。
===========
以上是俺用“地球仪”“捷克“搜到的,还不算太过分,印象中比这个ws。。。

先人,长期流亡国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
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她们对
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
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说过,小
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 。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
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
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目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
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些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
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
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932
13
这么凶,人家的小心肝被震到了。。。
bu guo,确实。昆德拉这样的ye xu去火星比较好。见俺的笑话。忸怩作态了一点。
S***n
发帖数: 2932
14
agree
也是我特别讨厌昆德拉的地方。
打个比方:
李白传世作品据说只有三分之一是真的,大量伪(托)作。
苏轼鉴定了一批伪作(其实我觉得他也不可靠。。。)的标准据他自己说,有如下因素
:虽然飘逸但是立意酸涩,即使看起来风流也到底只是下流。
l*r
发帖数: 79569
1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米兰昆德拉有没有小孩啊
米兰昆德拉吃过包子吗?
x*****7
发帖数: 4749
1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米兰昆德拉在New Yorker上发小说啦
赞,很喜欢昆德拉。
k******a
发帖数: 678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发信人: komakoma (komakoma), 信区: Reader
标 题: 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22 23:07:27 2011, 美东)
的英文名是什么?同时求英文版下载。谢谢!
M****N
发帖数: 16093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lotayu (罗大佑),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米兰昆德拉在New Yorker上发小说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30 09:46:29 2015, 美东)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5/05/04/the-apologizer
i*****a
发帖数: 7272
19
米兰昆德拉谁啊/打击我的时候请温柔
a******e
发帖数: 6689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lmStudies 俱乐部 】
发信人: aixiaoke (流浪者的乡愁), 信区: FilmStudies
标 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1 16:03:45 2010, 美东)
先说说对原著的感受。
---------------------------------------------------------------------------
不能承受的否定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头两章可真够人费解的。
在故事尚未展开之前,先谈论尼采的永恒轮回之思,这是很老派的19、20世纪作家的写
法,跟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小说比较,很令人望文生畏。可我读小说又向来不能向后
跳跃,试了两次,才终于逐字逐句把这两章挨过去。到第三章,写托马斯感觉特蕾莎就
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飘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这个意象又是那么神秘生动,让人急急地向后翻,迫不及待地要了解这两个人物。
而也正是从这一章开始,从托马斯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该要什么开始,前面讨论的“轻
”与“重”,才... 阅读全帖
n****b
发帖数: 744
21
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有两个共同的切入口:政治与性爱。这两者都包含了关于人的“
存在”的基本事实或可能。
1.政治:昆德拉之所以被西方研究者认为是典型的“持不同政见”的流亡作家,就因
为“政治”是其所有小说的重要主题。尽管他本人一再申明他的小说家的本位立场,但
无可否认,其作品在政治层面是富于批判意味的。
抛开这一层不说,我们看到:昆德拉始终站得比政治更高,达于哲学的层面。政治在其
笔下是作为存在予以解析的,因此也就具有了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意义。
在他的小说中,政治这一主题浓缩为两个概念:历史的玩笑与媚俗。
昆氏笔下的人物,多半是历史玩笑的产物。在《玩笑》中,卢德维克拿政治开了一次玩
笑(他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了“托洛斯基万岁!”等蠢话),政治开了他一生的玩笑。
他积蓄了所有的仇恨与力量要在一次性行为中宣泄报复(他要以占有陷害他的时代宠儿
泽曼尼克的妻子海伦娜来羞辱对方——这种报复本身就具有滑稽性),却不料他占有的
却是对方急欲抛弃的。于是卢德维克终究成为一个历史的玩笑。在《爱德华与上帝》中
,爱德华被自己一连串玩笑所牵引,最后由一个稳重正派的青年堕落为一个“猎艳高手
”。《为了告别的聚会... 阅读全帖
U*******n
发帖数: 824
22
你离告发者的角色还有多远?
姜建强 昨天 10:19
分享
(一)
告发,这个戴着假面的人形,现在又昂首阔步地闯进了人们生活的殿堂。多么熟悉的身
影,多么熟悉的语调,甚至连打得哈欠都和昨天的一样,无聊但充满险恶。
虽然告发与人类一样古老,但告发绝不与人类的进步与高尚同步,或者说它从一开始就
拒绝这种同步。
告发的可怕在于它有时用最美好,最优雅的举动做出最卑劣,最龌龊的事。犹大之吻就
是典型,《马太传》第26章如是说:“耶稣说: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出卖我的人已
走近前来。”
这时,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与手持利剑与棍棒的众人,一起从大祭司河民之长老处出
发。出卖耶稣的犹大和他们约定:我和谁接吻,谁就是耶稣,你们就把他抓住。
于是,犹大走到耶稣的前面说:“老师,您好。”接着跟他接吻。
耶稣说:“朋友,你来做什么?”
是呀。你来做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人们知道的是告发杀死的并不是一个观念中的他与
她,而是一个实在的生活中的他与她。或许是刚喝完朋友圈的见面酒,或许是在缠绵过
后的夜归路上,或许是私下刚才华横溢地发完牢骚,但告发的暗箭便射向了你。这种告
发照鲁迅的说法就是“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2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三年半前在水母上的讨论
偶的灌水史的第一次引发的讨论。
关于昆德拉。重新整理于此。
发信人: wizard (散仙☆碧野朱桥当日事), 信区: Reader
哎,感觉你这个人好没道理呀,先不说人家喜欢昆德拉是不是媚俗,即使是
媚俗,你又为什么为此而迁怒于昆德拉呢?打个不好的比方,就好比一朵花
如果招惹来了一群苍蝇,那难道你要骂花不成?

发信人: tanso (哑哑·悭吝), 信区: Reader
呵呵,小朋友,自我意识挺强的,可惜政治觉悟不高
看米兰·昆德拉正合适,要解剖别人先要学会解剖自己的说 :)
其实是先要有平和心才能有洞察力的
观点是好的,但言语偏激较多,不免影响了自己的观察了
换句话说:刻意选择不媚俗同样是种媚俗
btw,前两天看到人在版上讨论最佳中文译本
偶现在来推举几个最佳英文译本
米兰·昆德拉的系列小说/《百年孤独》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英文翻译小说 :)
发信人: wonderlich (风中的歌), 信区: Reader
我的话不是针对前面或者所有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读昆德拉的人的。这也在我的
话中说了。我只是借用这个题目来提请大家注意,读昆德拉不要是因为大家都
在读,
c*********2
发帖数: 3402
2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曹长青:共产党是挺谁谁倒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20303-%E6%9B%B9
2012年3月03日
曹长青:真实的价值高于任何意识形态
http://telechargement.rfi.fr.edgesuite.net/rfi/chinois/audio/mo
韩寒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位直言不讳,笔锋犀利,调侃当局,嘲讽世俗的年轻作家,得到
不少人的追捧。最近围绕韩寒是否作假的问题在中国分成挺韩派和倒韩派。旅美学者曹
长青也发表了多篇文章,质疑韩寒作品非其本人所写。此前曹长青也曾对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被认为与中共对抗的异议作家高行健的作品给予不少批评。对于批评中国政府
的人我们是否应该质疑他的作品,真实性重要还是意识形态重要。在今天的专题节目时
间,我们请曹长青先生谈谈他的观点。
记者:最近国内围绕对作家韩寒的争议,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对一个年轻又敢于直言
的作家如此苛刻,因为当今的中国,这类作家不多。而且对韩寒的打击将会让其他那些
趋炎附势的作家颇为得意,你怎么认为呢?
曹长青: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韩寒涉及的是造假,他的得奖作文...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7016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否定本身就是一种判断,而且是一种霸道的判断。
昆德拉用一个又一个否定来推翻一切论断,告诉我们这样的选择不通,那样的选择也不
通,不可预测的湍流中,生命就是一次性筷子,毫无意义,用过既废。这手法是不是有
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这是佛教常玩的手法,这是空,那也是空,连空本身都是空。昆
德拉的小说手法和佛教故事内核上是很接近的。
人在总结,在寻求结论,这本身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正如捷克这个国家,经历三次亡
国,每一次亡国前都做了不同选择。之所以每次选择不同,正是因为这个民族强烈的生
存意志,它想找到一条路活下去。事实上它确实活下来了,任何一次亡国都没有灭掉它
。这是事实的另一面,被昆德拉忽略掉了。
一个善于否定的人是轻浮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我们无力否定。刚入佛门满口
是空的小沙弥是要被高僧敲打的,因为这出发点是错的。人的出发点应是一切有情。
一个轻易肯定的人也不高明,他是顽固的,很难觉悟。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写活了,当然要不停总结,不停判断,不停犯蠢,不停改变,因为这
个人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精彩,就不得不如此。好的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
但作者不能总结,不能判断。作者一总结判断,... 阅读全帖
n****b
发帖数: 744
2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说说你最喜欢的外国作品
呵呵, 那就说说。。。。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by Milan Kundera (1929-),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
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
事。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
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
。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
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
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哲学小说,共有七
章:第一章《轻与重》;第二章《灵与肉》;第三章《误解的词》;第四章《灵与肉》
;第五章《轻与重》;第六章《伟大的进军》;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
看得出来,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如“轻与重”、“灵与肉”等,以及基本情境
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当然,人物不过是哲学中的代码,情节也不过是哲学中
的情境。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托马斯... 阅读全帖
n****b
发帖数: 744
2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说说你最喜欢的外国作品
呵呵, 那就说说。。。。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by Milan Kundera (1929-),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
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
事。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
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
。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
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
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哲学小说,共有七
章:第一章《轻与重》;第二章《灵与肉》;第三章《误解的词》;第四章《灵与肉》
;第五章《轻与重》;第六章《伟大的进军》;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
看得出来,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如“轻与重”、“灵与肉”等,以及基本情境
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当然,人物不过是哲学中的代码,情节也不过是哲学中
的情境。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托马斯...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28
适才bos提到小说翻译的事,想起在人人上看到过一篇讲翻译的日志,找来贴出来:
献给热爱外国文学的孩子们(译者篇)[转]
作者 张云召
这是早就要写的一篇文章。等到暑假在家有时间写的时候才发现手头又没有足够的资料
,于是写出来之后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先前豆瓣和校内都有
类似的链接分享,有些观点我深以为谬,我也深怕这篇文章是以一些谬误代替另一些谬
误。
我不会德语,不会法语,不会西班牙语,不会意大利语,连自己的母语都难说掌握得好
,只是喜欢外国文学而已,本文写的东西大多是我自己读书所感,不足以谈,仅供同学
在读书和买书时参考。
近日将奉上“丛书篇”,本篇我也将不断修改、完善、丰富。
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
最脍炙人口的古希腊神话集是德国人斯威布的《古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翻译者楚图
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译本由英译本转译,译文流畅,且发行广泛,影响最为深
远,译林出版社也有陈中梅译本。
罗念生是古希腊文学的专家,有罗念生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多卷行世,其译著
涉及三大悲剧家和阿里斯托芬的大部分作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古希腊抒情诗
和碑铭体诗歌,译文典...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别名又称为《名家推荐的必读著作》,是一款手机应用软件。
这个软件是一款阅读软件,软件中包含了60本必读经典,涵盖了军事文学、哲学、历史
、等不同领域,它们均为名家推荐的必读著作,都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作。
书目编辑
1、《圣经》
2、孔丘《论语》
3、达尔文《物种起源》
4、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5、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6、司马迁《史记》
7、孙武《孙子兵法》
8、罗贯中《三国演义》
9、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0、施耐庵《水浒传》
1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13、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14、司汤达《红与黑》
1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16、雨果《悲惨世界》
17、加西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8、海明威《老人与海》
19、亚当·斯密《国富论》
20、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
2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2、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3、吴承恩《西游记》
24、鲁迅《呐喊》
25、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
26、李时珍《本草纲目》
27、法布...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xponentc (exponentc),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献给热爱外国文学的孩子们(译者篇)[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0 14:39:23 2012, 美东)
适才bos提到小说翻译的事,想起在人人上看到过一篇讲翻译的日志,找来贴出来:
献给热爱外国文学的孩子们(译者篇)[转]
作者 张云召
这是早就要写的一篇文章。等到暑假在家有时间写的时候才发现手头又没有足够的资料
,于是写出来之后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先前豆瓣和校内都有
类似的链接分享,有些观点我深以为谬,我也深怕这篇文章是以一些谬误代替另一些谬
误。
我不会德语,不会法语,不会西班牙语,不会意大利语,连自己的母语都难说掌握得好
,只是喜欢外国文学而已,本文写的东西大多是我自己读书所感,不足以谈,仅供同学
在读书和买书时参考。
近日将奉上“丛书篇”,本篇我也将不断修改、完善、丰富。
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
最脍炙人口的古希腊神话集是德国人斯威布的《古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翻译者楚... 阅读全帖
h*********o
发帖数: 19006
31
来自主题: PKU版 - 想退休了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
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生活在别处”本身就
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
书名。
开玩笑的说,兰波创造了这句话,写在巴黎大学的墙壁上,然后米兰昆德拉把这句
话弄得世人皆知了。
米兰·昆德拉1975年流亡法国后创作了《生活在别处》这部充满了现代主义色彩的
杰作,在作品中他把主人公——一个敏感的年轻诗人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刻画的细致入
微,在描写手法上也独具个性,尤其是一个梦境套着一个梦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使我们
再次领略了现代派小说的精髓。其中还大量涉及了象征主义诗歌,虽然我们未曾接触到
他的先锋电影,但从他作品中,我们无时不刻感到如同摄影机般捕捉着事件的运动感。
“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
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而我们,则希望把它变为美丽的理想生活。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
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
M******8
发帖数: 10589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布拉格之春50周年:幻灭的变革
港大薄扶林学社 港大薄扶林学社 微信号 hkuspotlight666
功能介绍
一群关心社会的港大学生交流思想的兴趣学社: )
|
1968年8月21日
布拉格广播电台最后的声音:
电台仍然在我们手中,街道上枪声四起……
他们正在向电台开来,我们不知道还能广播多久,恐怕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强烈要
求把军队撤出我们的国家…………
能说的话都已经对大家说了,广播很快就不能继续下去了,这个国家属于我们,主权终
将回到我们手中……
|
寒冬下的缩影
燃烧自我
“鉴于我们的国家已处在绝望和崩塌的边缘,我决定表达我的抗议!并希望以此唤醒这
个人们沉睡的良知。”
扬·帕拉赫 1969年1月16日
写给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联盟的信
1969年1月16日,一名21岁的查理大学学生,在布拉格温赛斯拉斯广场脱下外套,他冷
静的从包里拿出一个装满汽油的瓶子倒在身上并将自己点燃。随后,在烈火的包裹下冲
向了广场中心的圣瓦茨拉夫雕像……
做出这个极端举动的年轻人名叫扬·帕拉赫Jan Palach,三天后他经抢救无效死亡。而
此刻,帕拉赫在自焚前写给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联盟的信,已传遍了整个布拉格。
▾由波...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3
宋以朗邀请艺术家何倩彤为《少帅》画插图,尤其在一些张爱玲用笔简省处,让读者停顿。
9月1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
《少帅》写于1960年代初,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写就的英文小说。
50多年后,《少帅》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主编)、冯睎乾(考证)、郑远涛(翻译)三位有心人耗时3年整理出版。大红色封面上,左侧黑白插图是一对男女紧紧相拥,配上文字:“他顺着气息将她吸进去。即使他们只能有这样的刹那又如何,时间缓慢下来,成了永恒。”从2007年开始,宋以朗从父母宋淇、邝文美手中接过重任,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他持续整理张爱玲未发表的遗作,并将之出版。
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肯定宋以朗的贡献,“他将这些材料呈现出来,供大家研究,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而《少帅》与前述已出版的张爱玲遗作不同,这次宋以朗除精选翻译人选,还邀请学者冯睎乾撰写考证、分析文章附于中英文稿之后,形成文、译、析三者合一的出版体例。人人都说张爱玲,但这一次的张爱玲,真的被认真对待到了极致。
宋以朗的使命
香港九龙嘉道理道上,阳光从树荫中穿过,路...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4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今年77岁,在西北边陲的一座四合院里过着隐居生活,窗外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贺兰山脉。
和早年相比,他的生活安静了很多。上世纪80年代,身为名噪一时的作家,他总有写不完的小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买卖。到老了,他总算是名利双收,心满意足。
上网去搜一下“张贤亮”三个字,你自会知道他的经历。如果非要说是段传奇,起头就是一首诗,发表于1957年,叫做《大风歌》。如果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再去搜一下,网上也有这首诗的全文。现在看起来,这首诗不太符合当今的审美,起头就有一连好几个排比句“我来了”,接的还是感叹号,有点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再一想,放在那个年代倒也恰如其分,公私合营已经完成,大炼钢铁就要开始,想必一个19岁的少年也很难按捺住体内狂热的荷尔蒙。
这首热烈响应时代的诗歌得以顺利发表。以此为界,我们年轻男主人公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在接踵而来的运动中,他因此被划为右派。此前,他是世家的孙少爷,祖父和父亲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他家住在上海高恩路的洋房里。现在上海已经没有这个名字的街道了。不过,网络是个宝库,再搜索一下你就会发现,高恩... 阅读全帖
h***e
发帖数: 95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avel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DeaDEyE (代代爱), 信区: Travel
标 题: 布拉格的冬天 之 生活在别处(中)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Jul 28 03:42:46 2003) WWW-POST

本来只想写两部分,俗人说期待我的中和下,那就蛇足一些关于外乡人的题外话:)。
我在一家叫“KAFKA”的咖啡馆喝着咖啡费劲地读着昆德拉用法语写就却以西语版首
发的《La Ignorancia》的英译本。读得我实在很累。抬头仔细端详着墙上那些卡夫卡的
照片和与卡夫卡有关的收藏,问WAITER,“卡夫卡是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怎么你们到处
都在纪念他啊?”WAITER没有直接回答,“他是我们捷克历史上最好的作家,是我们捷克
人的作家。”我追问了一句,“那,米兰昆德拉呢?”另一个年长一些的WAITER走过,接
着答我,“他?不早都是法国人了吗?”说完面无表情地离开了。
和在海外尤其是在中国的大红大紫相比,我震惊,昆德拉在自己的国土上竟是如此地
寂寞。去年底我在TRAVEL版上写过一
q****3
发帖数: 2223
36
林鄭月娥表示,將於下周三或者本月22日公佈政改方案,再次表明8.31決定不會修改,
呼籲泛民「必須認清楚現實」。她顯然認為,政改方案不是關乎是非對錯,而是基於「
現實」,換句話說,即使政改方案不合理,但因為中共不會收回8.31決定,所以泛民應
該現實一點,不合理方案也要接受。
近日傳出有泛民擬發起聯署,收集逾10萬名泛民支持者簽名,要求泛民議員通過政改。
發起者民主黨中委黃成智認為,市民有票在手才可充權,所以支持接受袋住先。但民主
黨主席劉慧卿已表示一定否決方案,而泛民飯盒會召集人梁家傑,則認為接受袋住先,
等於認同假普選是普選:「袋又死,唔袋又死,依我睇,袋咗死得慘啲,因為連最起碼
嘅尊嚴冇咗。」
問題癥結不是「袋又死,唔袋又死」,而是袋住就意味接受香港法治的死亡,而唔袋至
少還守住香港法治的底線。
一周前在特區政府舉行的《基本法》頒佈25周年研討會上,梁振英用「毋忘初衷」四字
,說《基本法》的「初衷」沒有公民提名,儘管遭李柱銘反駁後改了口,但關鍵不在於
《基本法》草案階段有沒有「公民提名」,而是《基本法》正文怎樣體現香港市民的政
治權利。《基本法》第25條規定「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387
37
来自主题: WashingtonDC版 - zz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xponentc (exponentc),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zz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5 09:25:38 2012, 美东)
何杨有一个朋友叫威廉,很有趣。如果在“有趣”后面非得加名词,她会说他是一个有
趣的错误制造者。他们之间的错误是有一次脱光了衣服躺倒在同一张床上,在那一张吱
吱呀呀的床上,他们起先讲的是:这样的错误可不能再犯了。然后他们聊啊聊,聊到最
后威廉无来由地告诉何杨,他最崇拜的作家是Yukio Mishima,何杨“恩”了一声,其
实压根不知道Yukio Mishima是谁。她回家上网搜索,原来是三岛由纪夫啊!她发短消
息告诉威廉:“我告诉过你Yukio Mishima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吗”(打这行字的时候
她反复确认了好几遍三岛由纪夫的英文写法),她继续迫切地问,你有没有看过《金阁
寺》,金色的寺庙;他回短信说你讲的一定是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
看到回复她一高兴干脆给他打电话,劈头...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38
来自主题: ClassicalMusic版 - 抒情时代的悲歌(z)
抒情时代的悲歌
“抒情的时代”是米兰·昆德拉1969年的小说《生活在别处》的原定名,在这部小说
里,昆德拉描述了在革命激情与黑暗势力同时左右着人们生活的社会里,个人精神由引导
而挤压而错位。主人公、诗人雅罗米尔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但是他对革命的憧憬和讴歌
实际令他的生活展现出一种无根的浪漫,他的生活在远方,在现实之外的另一个错位的世
界。
也许恰恰在阅读的同时,听到了波兰作曲家戈莱斯基的《第三交响曲》副题《悲歌》
,我总觉得两个文本的撞击构成了一种内在的沟通,“抒情时代”和“悲歌”之间有一种
相互的印证,这种感觉随着阅读和聆听的同时深入而愈加浮现出表面。
在此,有必要对于戈莱斯基的这部作于1976年的作品作一番意义上的“悬搁”:
诚然,这部作品的主旨是反映战争与侵略给波兰民族带来的苦难,慰籍不安的灵魂,
祈祷人类永久的安宁和平——但是,单单从作品的副标题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作品中巨
大的悲悯情绪,指向更加宽泛的所有人类的苦难——一部优秀的音乐,哪怕是标题音乐,
其意义阐释不会是单一的,在与不同语境相遇的时候,它自然会生发出更加丰富和深层的
内涵。
昆德拉
e*******c
发帖数: 2133
3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zz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
何杨有一个朋友叫威廉,很有趣。如果在“有趣”后面非得加名词,她会说他是一个有
趣的错误制造者。他们之间的错误是有一次脱光了衣服躺倒在同一张床上,在那一张吱
吱呀呀的床上,他们起先讲的是:这样的错误可不能再犯了。然后他们聊啊聊,聊到最
后威廉无来由地告诉何杨,他最崇拜的作家是Yukio Mishima,何杨“恩”了一声,其
实压根不知道Yukio Mishima是谁。她回家上网搜索,原来是三岛由纪夫啊!她发短消
息告诉威廉:“我告诉过你Yukio Mishima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吗”(打这行字的时候
她反复确认了好几遍三岛由纪夫的英文写法),她继续迫切地问,你有没有看过《金阁
寺》,金色的寺庙;他回短信说你讲的一定是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
看到回复她一高兴干脆给他打电话,劈头盖脸地问,那么《潮骚》呢;他果断地说,恩
我也很喜欢the Sound of Waves。她更激动了,那么《天人五衰》呢,一个永世轮回的
故事,我最爱的中国作家很喜欢这个故事;电话那头,他沉默很久,最后舒了口气,语
调像答出了一道最难的考题:你讲的一定是the Decay...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40
这片好像没有贴过来。3专门说给酒妹讨论。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aixiaoke (流浪者的乡愁),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读《人性的枷锁》:通往内心世界的自由之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8 07:14:18 2012, 美东)
1 枷锁
《人性的枷锁》是一个讲主人公菲利普如何抛弃人生的种种枷锁,终于获得精神自
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古板守旧的伯父家寄养。
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无亲爱之情,为人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
敏感害羞的个性。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
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
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菲利普的经历,也就是他如何去除人性枷锁获得自由的过程,每一章节读来都十分
有趣,但综合看待,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倒不是菲利普怎么打通任督二脉获得思想转变,
而是他在内心所望和“枷锁”产生矛盾冲突时他怎么反复进行心理斗争,悔恨—憎恶—
厌弃—放... 阅读全帖
e***y
发帖数: 6
41
来自主题: Heart版 - [转载] 生活在别处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sorrow (无事不登三宝殿), 信区: PKU
标 题: 生活在别处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at Jun 7 11:18:10 2003) WWW-POST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名字。90年代初期,昆德拉的小说曾经风靡大街小巷
。从西直门地铁口的书摊到三角地的新华书店,无处没有作家出版社那套书颇素雅的身影
。昆德拉的小说们都有一个富有张力的名字,用英文说就是Paradox,例如为了告别的聚
会,被背叛的遗嘱。最著名的当然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韩少功的译本据说全国的小资
愤青知识分子和文盲都人手一本,其Popular的程度远在后来的余秋雨先生之上。十年过
去,我今天还记得的,也就只有这几个俏皮而沉重的名字而已了。
用“生活在别处”作为码的这些字的名字,是很早就决定下来的。大抵的意思,和Mousek
iller的“提前生活在回忆里”相仿佛。他是在时序上,我强调空间,总之我们都不是生
活在当下。多年前有一个朋友,也是那个园子里的,号称是德语比英语好,英语比普通话
好。他大约可以归于Sm
Y*********e
发帖数: 4847
42
来自主题: Heart版 - 札记
“力脱斯特,米兰昆德拉钟爱的一个捷克语里的词,指在意识到自身的可悲境况后出现的
自我折磨的状态——跟自己穷较劲。”
“昆德拉甚至以一种比普鲁斯特更令人惊讶的方式,把爱情与死亡联系到了一起。
在他看来,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总是谈论两者之间存在的“非常模糊的”相似之处,
而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对“个性之谜”,对“本性之谜”,提出进一步的质问:我
们所爱的,到底是谁? 沉浮于爱情中的我们,到底是谁?
“我问自己,谁在梦想? 谁梦想了这个故事? 谁设想了它? 是她? 是他? 还是他们两
者? 或者只是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想象?” 昆德拉也在向我们要求答案。”
a******e
发帖数: 6689
43
1 枷锁
《人性的枷锁》是一个讲主人公菲利普如何抛弃人生的种种枷锁,终于获得精神自
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古板守旧的伯父家寄养。
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无亲爱之情,为人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
敏感害羞的个性。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
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
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菲利普的经历,也就是他如何去除人性枷锁获得自由的过程,每一章节读来都十分
有趣,但综合看待,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倒不是菲利普怎么打通任督二脉获得思想转变,
而是他在内心所望和“枷锁”产生矛盾冲突时他怎么反复进行心理斗争,悔恨—憎恶—
厌弃—放纵—再悔恨的纠结过程。比如他首次狂热崇拜上帝是因为听从伯父的布道以为
只要心足够诚,向上帝祈祷便能治好自己的瘸腿;发现愿望没达成后先是埋怨自己不够
虔诚,然后怀疑甚至憎恨上帝,再之后则是悔恨,在忏悔中更强烈而虔诚地坚持每晚念
诵《圣经》。再比如菲利普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念书时崇拜校长珀金斯先生,全身心的热
情都被激发,要将... 阅读全帖
i*******d
发帖数: 78
44
(一) 灵与肉为什么要分开?
一对情侣开车去渡假,忽然兴起,玩了一个游戏。在加油站加完油后,姑娘扮演顺路
搭车的陌生女子重新上车,于是两人的关系变得复杂微妙起来,姑娘模仿那些曾经和恋人
偷情过的轻佻女子,而姑娘自身的灵魂又不断跳出来交叉出现在恋人面前。这是米兰
38;昆德拉的短篇小说《搭车游戏》里讲述的故事。姑娘的本我代表着为恋人所爱的灵魂
,而模仿的却是恋人偷情时肉体上的满足。而最终,矛盾和猜疑使游戏者并为达到他们所
期待的灵与肉的一致──姑娘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肉体上的快感,却失去了在恋人心中的诗
情位置。
在昆德拉的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一段关于诗情记忆的描写:“人
脑中看样子具有一块我们可以称为诗情记忆的区域。那里记下来诱人而动人的一切,使我
们的生命具有美感。从他遇到特丽莎起,再没有女人有权利在他大脑的那一区域中留下一
丝印痕。”
一生曾与至少二百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的托马斯医生,在他的大脑中,固执的留有这
样一片诗情记忆区,这里没有肉体快乐上的记忆,只是小心的珍藏了一个女人的灵魂。在
米兰ܮ昆德拉的小说中,灵与肉的关系是一
f******e
发帖数: 813
45
特丽莎害怕女性身体,我猜想是因为她对性欲的恐惧形成的,虽然她后来试图去了解,去
掌握。昆德拉后来承认他所攻击的是统一伦理道德的存在,他说“不要把我的小说里的政
治背景看成小说里某个必然的存在”,当然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阅读是读者的事情
,我们看到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体验。昆德拉是要埋葬集体意志的,可能他觉得那就是他
的责任,特丽莎是美好的象征,是悲歌,是必须要被摈弃的东西,昆德拉写小说提倡“情
感缺位”,但是真正动手的时候未必能做得到。
有机会贴些书评,喜欢看你写的评论。谢谢。



















s****w
发帖数: 15
46
来自主题: PKU版 -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名字。90年代初期,昆德拉的小说曾经风靡大街小巷
。从西直门地铁口的书摊到三角地的新华书店,无处没有作家出版社那套书颇素雅的身影
。昆德拉的小说们都有一个富有张力的名字,用英文说就是Paradox,例如为了告别的聚
会,被背叛的遗嘱。最著名的当然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韩少功的译本据说全国的小资
愤青知识分子和文盲都人手一本,其Popular的程度远在后来的余秋雨先生之上。十年过
去,我今天还记得的,也就只有这几个俏皮而沉重的名字而已了。
用“生活在别处”作为码的这些字的名字,是很早就决定下来的。大抵的意思,和Mousek
iller的“提前生活在回忆里”相仿佛。他是在时序上,我强调空间,总之我们都不是生
活在当下。多年前有一个朋友,也是那个园子里的,号称是德语比英语好,英语比普通话
好。他大约可以归于Smetana定义的变态一类,因为他学英语正是为了看莎士比亚,学德
语为了看康德的。我们曾经在一起讨论海德格尔的“此在”。这个概念本不是可以翻译的
,不懂德语的估计永远是在盲人摸象。大致的结论是,所谓“此在”其实就是,当下此地
的存在。只有当你能够把握当下此
k********k
发帖数: 5617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作家张贤亮病逝 曾称情人不止20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7 21:13:55 2014, 美东)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今年77岁,在西北边陲的一座四合院里过着隐居生活,窗外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贺兰山脉。
和早年相比,他的生活安静了很多。上世纪80年代,身为名噪一时的作家,他总有写不完的小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买卖。到老了,他总算是名利双收,心满意足。
上网去搜一下“张贤亮”三个字,你自会知道他的经历。如果非要说是段传奇,起头就是一首诗,发表于1957年,叫做《大风歌》。如果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再去搜一下,网上也有这首诗的全文。现在看起来,这首诗不太符合当今的审美,起头就有一连好几个排比句“我来了”,接的还是感叹号,有点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再一想,放在那个年代倒也恰如其分,公私合营已经完成,大炼钢铁就要开始,想必一个19岁的少年也很难按捺住体内狂热的荷尔蒙。
这首热烈响应时代的诗...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作家张贤亮病逝 曾称情人不止20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7 21:13:55 2014, 美东)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今年77岁,在西北边陲的一座四合院里过着隐居生活,窗外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贺兰山脉。
和早年相比,他的生活安静了很多。上世纪80年代,身为名噪一时的作家,他总有写不完的小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买卖。到老了,他总算是名利双收,心满意足。
上网去搜一下“张贤亮”三个字,你自会知道他的经历。如果非要说是段传奇,起头就是一首诗,发表于1957年,叫做《大风歌》。如果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再去搜一下,网上也有这首诗的全文。现在看起来,这首诗不太符合当今的审美,起头就有一连好几个排比句“我来了”,接的还是感叹号,有点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再一想,放在那个年代倒也恰如其分,公私合营已经完成,大炼钢铁就要开始,想必一个19岁的少年也很难按捺住体内狂热的荷尔蒙。
这首热烈响应时代的诗...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3714
49
来自主题: _Exile版 - 作家的自杀与不朽
发信人: fresh (奋力找北), 信区: Reader
标 题: 作家的自杀与不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May 30 15:38:28 2000)
作者: 唯阿 (202.96.*.*) 日期: 05-30 02:37
标题:作家的自杀与不朽(网易)
作者:唯阿
文坛不像天坛、地坛那样实存且实用。它立于乌有之乡,它终究是个虚无的场所。我曾
暗自揣磨过:那些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师们面临死亡之际,除了欣慰、无愧并对身后之名
抱有孩童式的虚荣心之外,以他们的智慧,倒底还想些什么?——詹姆斯-乔伊斯就洋洋
得意地说过:《尤利西斯》中埋下的典故、时事、语言游戏的地雷够后世的文学工兵们
挖掘一百年的。可是每当我想着文豪们在想什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米兰-昆德拉在宗
教之城耶路撒冷说的话: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有神论者的上帝真是叫人毛骨悚然
!不,毋宁说叫人毛骨悚然的是昆德拉,他残酷而执拗地叫人在生死内外都严格确立自
己的实存和假有!
我曾对昆德拉的小说《不朽》做过两万余字的评论。说实话不需要那么多字,他所说的
“不朽”不过是现实的“媚俗”意识向死亡的放肆
v*******e
发帖数: 3714
50
过于真切的惨痛,倒使人失去知觉。因为这一刀,你不该划得这么深~~~
对昆德拉的反感说不上来由,也不是因为昆德拉有太多仰慕者在中国这个简单
的理由。说不上来是现在,也许今天睡觉会想到为什么,想起来再说出来吧,
编造借口哪怕是为了证明自己心中感觉,也是不应该的。
对昆德拉不感冒的人或者更容易感觉到王小波表达中的一些不足。好比猫,这
一刀很温柔很温柔地划下来,让送上门去的读者无从躲避,回头就后悔了,因
为白流了那么多血。
设想那场景,想了很久想地很多......因为作者描述地仔细,这是一个原因。
反正是在心里颤栗了不止一下,思考,进入作者事先罗织的思维套路,这套路
是充满诱惑的网是作者一手给读者准备下,思考。感觉到痛,这是感官的收获,
那么通过思考,究竟还能获得什么?抗诉这万恶的社会么?对人性的扼杀一如
残害一只猫?不见血的刀在无辜的人手中晃动?你悲哀你无力你欲诉无处欲哭
无泪?你不觉得这一切太熟悉,你思想所捕获的东西太熟悉一如年年读过的教
科书而为这思考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你为此挨了那么重那么狠的温柔一刀?
这只可怜的猫,死后也不得安息。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