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推想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m*********a
发帖数: 3299
1
大清帝国的北洋舰队创造了世界纪录
以驱逐舰,战斗巡洋舰击沉战列舰的世界记录
别人的正规海战,都是战列舰拿穿甲弹对轰
其他船只打酱油
m*********a
发帖数: 3299
2
有过一般训练的海军
只要战列舰在水线以下,没有中穿甲弹
即使水上战列舰给1000个榴弹推平了
照样没事。
战列舰的主炮照样干死小日本
R***a
发帖数: 41892
3
主炮的炮手又没有装甲
x**n
发帖数: 12542
4
萨苏是笔名,本姓弓

[发表自未名空间手机版 - m.mitbbs.com]
kx
发帖数: 16384
S*E
发帖数: 3662
x**********g
发帖数: 3276
x**********g
发帖数: 3276
8
扯淡。船不行,炮弹也不行,注定要失利。
m*********a
发帖数: 3299
9
你听这些傻逼扯淡
二艘战列舰是10年前,先进的德国制造的军舰
如果有德国水兵的,炮手的测量水平
就一艘就干死日本了
还炮弹不行,LOL
你见打坦克用榴弹的么?榴弹是杀伤步兵用的
对有厚装甲的战列舰几乎没有用
日本用傻逼榴弹就干死中国的战列舰
是6受包围战列舰,打了几千发榴弹才击沉的
就中国海军那个鸟样,中了几个榴弹就如惊弓之鸟了,
放白旗投降的有之,上下乱走的有子,
更本不懂用炮用战列舰
如果中国海军有德国英国海军的素养
日本根本毫无机会
自己太烂,就说船不行,炮不行
就是不说人不行
这是常识,装备差距不大,海军空军就是靠人的素质。
没有一点办法取巧的,这和陆军不同
海空军都是攻击兵种,你想防守和逃跑都没有办法
失败就是彻底失败,全军覆没
世界上所有海军战败的结局就是所有的军舰都给击沉
因为军舰在海上无法逃跑
跑了也没有用,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最有就是废铁
所以海军要么赢,要么就是死定了
r*****y
发帖数: 53800
10
定镇两艘战列舰也不是在海战中被日本击沉的,定远是在港里被鱼雷艇偷袭中雷然后抢
滩搁浅,最后自沉。镇远是触礁失去机动力,最后被俘编入日本海军序列。
x**********g
发帖数: 3276
11
德国水兵到底有多高? 空洞的拿德国海军比较没有意义。
还一搜就干掉小日本? 敌人第一榴弹,北洋舰队指挥就乱了,丁汝昌受伤。
全部是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北洋舰队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这场
战斗在技术上中国就已经注定失败,最多可以讨论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击沉日本一
、两艘弱舰找点面子回来而已。
首先是火炮:
100mm以下口径火炮在海战中几乎不起作用,全部忽略不计,鱼雷在当时也不是可
靠的海战武器,也不予计算。同级舰合并计算。
北洋舰队:
定远&镇远:305mm*8 150mm*4
济远: 210mm*2 150mm*1
致远&靖远:210mm*6 152mm*4
经远&来远:210mm*4 150mm*4
平远: 260mm*1 150mm*2
超勇&扬威:254mm*4 120mm*8(只有22倍口径,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令人怀疑)
广甲: 150mm*3 105mm*4
---------------------------------------------------------------
总计:55门(鉴于超勇&扬威严重老化、年久失修,他们的12门火炮在海战中...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3299
12
战列舰作战是要看主炮的
中国舰队300毫米主炮十门,日本二门
为啥叫“主炮”,知道中文的“主”是啥意思吧
还无光紧要的火药
火力,大清是日本的5倍
m**n
发帖数: 9010
13
你们俩说得都不完全对.
黄海海战实际不是战列舰作战, 而是巡洋舰级别的作战.
主炮重要不重要? 当然重要, 但同时射速与舰速也同样重要.
大口径主炮, 中方是占优势. 装甲上, 定远与镇远的装甲更是
日军无法对付的.
日军的优势, 是速射炮与舰只的航速.
速射炮虽然难以达到直接击沉敌舰的作用, 但对于击毁甲板上设施,
及大量杀伤对方船员(包括炮手), 是有相当作用的.
总得来说, 中日海战就是两种海军思维的较量. 基本上可以比做
笨重缺乏防护的炮兵, 与灵活但重火力不强的步兵的交锋. 日军
有优势, 但彻底消灭北洋舰队也几乎不可能(因为啃不动定远与镇远).
北洋从作战思想上就落后, 基本上不可能取得大的战术胜利(对方航速快,
就算北洋运气好, 一时占优, 对方跑就是了).
最后的战局, 从战术上来说, 实际上接近平手. 日军也有主力战舰严重受损失去
战斗力.
m*********a
发帖数: 3299
14
我早就说了
对于一般的海军
一艘北洋海军的战列舰就可以灭了日本
日本的小炮对于战列舰就是一坨屎
毫无用处
有用的就是战列舰的巨炮和他的穿甲弹
那时叫巨炮巨舰时代
搞懂这个讨论就容易多了
p*******o
发帖数: 3564
15
恩,本子的富士八岛到手后,北洋舰队就是这结局
p*******o
发帖数: 3564
16
唔,穿越吧。战列舰靠主炮基本是在无畏级出现以后,有了相当精确瞄准技术,还有更
重的引信,让穿甲爆破弹面世,基本也是到了一战前夕……至少在对马海战以前,高射
速副炮投射高爆弹洗甲板,比主炮用实心穿甲弹靠谱多了
再给你条线索,查查没有打沉的来远是什么状况吧
m*********a
发帖数: 3299
17
我不想多谈
就拿这个video来说吧
错误百出,不知道是那个文科生做的
如果是榴弹,这么可能可以穿透有装甲保护的轮机室?
还像榴弹在轮机室爆炸?
一看就是二手脑残文科生才想得出来的鸡和鸭比的中国人喜欢的没有逻辑的类别
还有,中国海军的大炮命中率是
其他有海军传统的英美的3倍,还训练是别人的1/10的强度
中国海军OK!!!!
各各都是不需要训练的天才打炮手,估计是打自己鸡鸡的打炮
r******t
发帖数: 8967
18
那时还没有炮塔。副炮洗甲板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m*********a
发帖数: 3299
19
第一次听说战列舰的主炮位,没有甲板
那叫战列舰么?
第一次听说主炮要求射速高,就牛逼
那时炮战计算,根据炮弹落点,风速,船速,航向
矫正炮位角度,高度,方向的
都是手动计算,观察,没有5-10分钟根本无法完成
炮弹的射速本来就无关紧要
有不是打飞机,要高速炮
打潜艇要高速驱逐舰
S*E
发帖数: 3662
20
你装甲再厚主炮再猛,主炮没防护怎么和人家速射炮对抗?
p*******o
发帖数: 3564
21
唔,主炮位在舷侧,战列线都弄不成,也叫战列舰?定镇只能算是铁甲舰,而且还是二
等,当年一等的标准是吨位过万
高射速需要配合新的瞄准方式,间隔短可以进行射击修正,不需要完全重新计算,大东
沟时代是瞎打,到了对马海战就是效果大不一样
r******t
发帖数: 8967
22
每一句都是错的。。。
x****u
发帖数: 12955
x****o
发帖数: 29677
24

实在看不下去了,什么战列舰,当时定远镇远是铁甲舰,根本不叫战列舰。另外那个时
代炮塔都是裸露的,不是封闭炮塔,炮弹也需要炮兵手工填装
另外那个时代双方进入有效射程,只有第一次试炮需要计算很长时间,后面完全靠炮手
经验矫正就可以了
之前从来没有打过铁甲级别的海战,中日算是给欧洲列强们当成了试验田地,高速穹甲
舰确实流行了一时,后面随着技术的大跃进,当战舰装甲封闭,保护到一定以后,小口
径速射炮才渐渐失去作用
B****s
发帖数: 5731
25
萨苏的东西,当小说看就好了,呵呵
g******t
发帖数: 18158
26
萨苏就是个说书的,大白话蛋子。有一次在电视上说北京抓一强奸犯,那强奸犯跑特快
,而且象梅花鹿一样跳着跑,公安追之不及,就是抓不住。跳着跑怎能跑得快?重心波
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后,是无法再转化回动能的。要想跑得快一定要保持身体重心的
平稳,跨栏的动作要领之一就是过栏时主动压低重心,就是避免身体重心升高造成失速
萨苏如果在日本混不下去了,可以联系郭德刚,在德云社找个工作干干
m*********a
发帖数: 3299
27
对你是军事天才,牛的狠,掉咋天了
比当时各国军事专家,精英还厉害
知道啥是海战,LOL
那时各国军事专家一致认为北洋海军的实力远强于日本
但是,他们都是陀屎
你对海战的理解超过了天顶星了
m*********a
发帖数: 3299
28
当然,军事专家是根据军事装备来评估的
无法评估人的素质
海战的结果直接证明
北洋海军的素质那叫低下
有5倍强大的火力,还是打不过日本
陆军海军全德国制造,
损失比都是5倍以上,那是北洋多损失5倍
不是日本
所以毛主席指出 人定胜天
人民解放军有强大的作战意志,美帝国主义的(原子弹)都是纸老虎
m*********a
发帖数: 3299
29
同样的中国人
在朝鲜战争
美国的火力是志愿军的100倍
照样打成平手,
这是考验军队的意志力
打到最后一个人,一颗子弹,守住每一寸土地的决心
前进每一步,都要有血的代价
z**********e
发帖数: 22064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luccyy (luccyy),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从秦简看法治帝国的细密之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30 02:01:36 2014, 美东)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
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
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
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
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秦帝国小官吏的法律片段
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人们刚开始一天劳作。一个叫昌的
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每天,官吏们都要经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处理过的文
件,都要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负责抄写档案的是一些专门的写手,在
每份档案后,都注有他们的名字。
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
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13081
31
钱学森先生以98岁高龄与世长辞,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中有很大的反响,引起了许多评
论。正面的评论多涉及他在美国面对不公正对待坚持回归祖国以及回国后对中国航天事
业做出的贡献。负面的评论则多涉及他五十年代大跃进期间在报刊上就粮食产量发表的
言论和八、九十年代对开展“人体科学研究”的倡导。在这些热闹的评论中,少有涉及
钱学森在六、七十年代的言论行止。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说,这个时期正是“两弹一
星”会战最关键的时期,钱学森以全部心力领导导弹和卫星的研制计划,保密的需要,
使他同社会几乎处于隔离状态。可以推想,这也是钱学森工作压力最大、任务最为繁忙
的时期,少有余暇参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
现在这位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已经走进历史,在对他的热烈颂扬和其他“热议
”行将冷却之际,他在六、七十年代的所行所思,应当成为史家分析探讨的课题。尤其
是,这段时间大致上同文化大革命的酝酿、发动、高潮和终结相重合,钱学森在这个时
期有什么样的经历?他的生活工作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动?他同中国当局有什么样的互动
?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波澜?等等,都是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历史
的高度回答这些问题,除...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32
2014年12月04日
【编者按:众所周知,党史编撰对共产党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
题。也因此,对党史的编撰总是在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重写”。作为党内第一代“笔
杆子”,胡乔木和胡绳可谓为今天的党史叙述奠定了基本范式,金冲及、逄先知是之后
的主要负责人。那么,金冲及如何看待“二胡”的党史编撰呢?作为体制内的党史研究
和编撰权威,又如何看待高华、杨奎松等人的“体制外党史研究”?经历了民国、新中
国的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又如何看待时下流行的“民国粉”呢?请看澎湃
新闻的访谈。】

金冲及,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稿》、《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主编有《毛泽东传》、《
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陈云传》、《邓小平传略》等。(照片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2年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右)与逄先知(中)、金冲及(左),摄
于胡乔木寓所。
谈《一本书的历史》:不是“著”也不是“编”
澎湃新闻:您整理出版这些讲话记录的缘起是什么?
金冲及:我已经84岁了,说实在话,到这...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4793
33
写过周恩来的高先生,他出国前我们就坐在这个沙发上聊了一下午。我们都很熟。他的
那部书,两头引的材料都是真的——他的引文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发现有编造的
——但是,两段引文中间的叙说,有很多是他的推想。人家一看,全信了,全接受了。
对这些情况,我的想法就是,我认为怎么样的,就怎么说。不方便的,我最多是不说,
我绝不瞎说。
呵呵,“不方便的”。这老头的原则不还是那一套嘛,为啥啥讳,不越雷池一步的,精
神阉割很彻底的“党史”工作者
g*c
发帖数: 4510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英国民主演进
今天听说英国目前的全民民主在1880年才实现,历史也不长。
谁给讲讲之前的英国政治是怎么回事?为何在1880实现了全民选举?
是否通行的民主的道路是从局部民主进入全民民主。推想到中国,目前已经没有政治强
人,至少已实现或多或少的党内民主,可能不可能像历史上的英国一样自然的由局部民
主过渡到全民民主?
z**********e
发帖数: 22064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吴思:恶政是一面筛子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二月的一天,皇都洛阳的南宫起火。这场大火烧了半个月,烧
掉了灵台、乐成等四座宫殿。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洛阳的皇宫说:“两宫遥相望,双阕百
余尺。”两宫相距七里而可以遥遥相望,门前的两座望楼竟有百尺之高,由此可以推想
皇宫的规模和巨额耗资。皇宫的这场大火搅乱了帝国的财政预算。皇上要给自己家盖新
房,这笔额外开支从哪里出?
这时,太监张让和赵忠给28岁的汉灵帝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建议皇上发出命令,大小田
每亩要交十钱。此外,各级官员升官上任,也要先交一笔钱,用于修建宫室。汉灵帝欣
然采纳了这二位太监的建议。于是,帝国官员上任之前,一概要到一个叫西园的地方问
价交钱。这种勾当看起来很像卖官鬻爵,后来也确实发展成为赤裸裸的卖官鬻爵。
钜鹿太守司马直是个有名的正派人,他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命,上任前也要交钱。因为名
声清廉,对他特别优惠,交300万即可上任。公平地说,这个要价确实不高。在公元188
年之前,各郡的太守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地位近似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这个级
别的官员的俸禄是每年2000石,按照当时的行情,买这种高官要花上2000万钱,而人家
向司马直要的钱还不...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1651
36
爱因斯坦一生只来过一次亚洲,那是1922年底应日本邀请在那里进行了系列讲座。在此
之前,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获得这一消息,就委托中国住德国大使邀请爱因斯坦在访
日之后顺道来北京做两个星期的讲学。爱因斯坦已经答应了这个邀请,同时北京这边已
经筹措了足够资金,并做了广泛宣传,但是爱因斯坦把本来计划来北京的时间用在了日
本,最终没有来到北京。至今很多国人还感到遗憾。
爱因斯坦事后给蔡元培一个解释,那么他的解释可信吗?
一、日本的钱让爱因斯坦食言
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也得食人间烟火味,也有七情六欲。当时
的爱因斯坦已经与原配米列娃离婚,离婚的协议之一是他的诺贝尔奖的所有奖金都给米
列娃,而且爱因斯坦还要继续抚养与米列娃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说,爱因斯坦虽然
在到日本之前已经获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然而经济上他却得不到分文。可是,
此时爱因斯坦已经与爱尔莎结婚,还要抚养爱尔莎的两个女儿。当时德国已经开始排犹
太人,爱因斯坦时常打算移居他国,这也需要经济基础。所以不难理解,爱因斯坦的一
切活动都要与经济挂钩,十分计较薪酬,每次都在出场费上与邀请方讨价... 阅读全帖
b**********7
发帖数: 814
37
余怀《板板杂记》上卷“雅游”:“旧院与贡院相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
旧院,“人称曲中”。曲中,就是妓院。古代青楼有所谓“雅妓”,即色艺双全者
。她们的才艺,颇为广泛,可以是诗文、书画、琴棋以至烹饪等,而度曲、演唱是基础
(在中国,妓女的古源是“女乐”),所以也称较高等的欢场为“曲中”。
随着需求扩大,这行业也在变化,慢慢开始出现有无才无艺而仅供肉欲、以色事人
者,如旧北京之八大胡同,一解饥渴而已,别无蕴藉,连留下的故事也是粗恶的。如所
皆知,当年同治皇帝私游其间,染了一身梅毒,死得很不成样子。
明末的秦淮香艳,不是这样。“原为才子佳人而设”,点出了它的特点。其实,当
时南京的欢场,已有不同类型和档次,如“珠市”和“南市”。珠市的客人,多为富商
大贾,单论美色与豪奢,此处不在秦淮之下。“其中时有丽人,惜限于地,不敢与旧院
颉颃。”公认为姿色第一的名妓王月,即属珠市。而论品位,珠市却距秦淮颇远。至于
南市,“卑屑所居”,是廉价的去处。三个地点的服务对象大致固定,秦淮乃文人雅士
的畛域,珠市为阔佬之乐园,南市则供下层社会消遣。
其之如此,环境使然。说到秦淮南岸的旧院,就不能不说北...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419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 】
发信人: yaoyue (尧曰@ytht.net), 信区: PKU
标 题: 【肯尼亚考古侧记】肯尼亚考古——探寻先人足迹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4 00:04:52 2015, 北京)
【肯尼亚考古侧记】肯尼亚考古——探寻先人足迹
如果我们想要认识自己,也许最好的方式并非苦思冥想,而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察自己
的过往。如果我们想要观察自己,也许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照镜子,而是和别人一起照镜
子。如
果我们想要了解自己,我们便不能只是自言自语,沟通和交流从不可少。如果让我来总
结肯尼
亚考古的真正动因和最终意义,无论具体到对个人的影响,还是延展到这场关乎中华文
化的研
究,我或许都要归结于,走出自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再重新回到自我,从而认识自
我。我
愿意相信这是六百年前郑和在印度洋流浪时内心的隐秘愿望,也是六百年后,我们奔赴
肯尼亚
开展一场探寻先人足迹的真实理由 。
缘起
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
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时也没有别的话,唯有轻轻地问一声:“... 阅读全帖
x**s
发帖数: 534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揭秘史记里中国第一份富豪榜
富豪榜具有娱乐价值。老百姓日子平淡,油米柴盐算计着过,却也关心帝王将相,宫闱秘事,还有官员贪腐,包养情人之类惊心动魄的事;再有就是富豪榜,关心那么多钱得怎么个数法。人嘛,没有理想,也得有点胡思乱想。
“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是了不得的名人。一是范蠡,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之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世号陶朱公。后人又编故事把大美女西施配给他做伴,那可是风流倜傥,人生到此无憾矣!
再有一位是子贡,孔夫子的高足。子贡先生有一特点,谓“亿(臆)则屡中”,就是推测商品的行情变化非常准确,难怪是要发大财的。推想他炒起股票来,该是一把好手吧。
范蠡、子贡都是春秋时代人,以经商致富。但成功不仅因为他们有智谋、善于捕捉商机,这两位都曾经从事政治活动,在社会高层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也是重要的背景。子贡周游列国,诸侯皆与之分庭抗礼,岂但是对财富表达敬意,子贡为他们买进卖出,双方其实还有一层生意合伙人的关系。由此可见,官场和商场从来不相隔,由官场“下海”则如鱼得水,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从战国到汉代的富豪,单纯从事商品贸易的还有,如魏国的白...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0
[一种声音]去留与荣辱——《南渡北归》笔记【1】
来源: 千里 于 2016-03-29 09:30:56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对国民党来讲,黄金、贵重文物的搬迁不是问题,成问
题的是那些士林名流的去留行止。他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党也没有闲着。一场
关乎人心、人才的争夺战开始打响。
争夺战的重点是当时中国教育文化的重镇平津地区。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
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
“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一,各
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
献并自愿南来者。
听风观涛,平津地区学人内心五味杂陈。
回想1937年7月末,北京沦陷,何基沣将军撤离北平时面对学生曾喊出了“同学们!北平
——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的誓言。因此,在随后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统一安排而撤
离平津的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评考古学家许宏教授的<最早的中国>》
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了著名考古学家许宏教授的新著《最早的中国》一书。正如
作者所说,“这本书首先应该是一部学术著作。说它是学术著作,是因为它是学者秉持
有一说一的学术原则写就的。但它又是一部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概念的著作,是一部面
向文化大众而非仅为学界的学术著作。”特别是作者自己的心路里程中从对大众考古的
谢绝到意识到责任的重大而主动承担起撰写大众考古著作的努力:“当越来越浓重的社
会责任感被激发起来时,当我以此为契机开始全面梳理前辈和我们这个团队的探索历程
,开始从比较文明史的宏阔视角来看二里头乃至它所代表的最早的中国,开始试图发掘
一件件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时,我已经不把这本书的写作看作是学者的一项
副业,它已经成为我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逼着我又读了许多书,搞清了不少
问题,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我进一步从事相关研究的学术增长
点。”他认识到了“本书的成稿,可以看作是考古人努力面向公众的一个青涩的果实。

这本书想要回答是:中国人是怎么来的、作为全球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明是
如何起源的、中国...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革中的钱学森
作者:华新民
钱学森先生以98岁高龄与世长辞,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中有很大的反响,引起了
许多评论。正面的评论多涉及他在美国面对不公正对待坚持回归祖国以及回国后对中国
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负面的评论则多涉及他五十年代大跃进期间在报刊上就粮食产量
发表的言论和八、九十年代对开展“人体科学研究”的倡导。在这些热闹的评论中,少
有涉及钱学森在六、七十年代的言论行止。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说,这个时期正是“
两弹一星”会战最关键的时期,钱学森以全部心力领导导弹和卫星的研制计划,保密的
需要,使他同社会几乎处于隔离状态。可以推想,这也是钱学森工作压力最大、任务最
为繁忙的时期,少有余暇参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
现在这位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已经走进历史,在对他的热烈颂扬和其他“
热议”行将冷却之际,他在六、七十年代的所行所思,应当成为史家分析探讨的课题。
尤其是,这段时间大致上同文化大革命的酝酿、发动、高潮和终结相重合,钱学森在这
个时期有什么样的经历?他的生活工作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动?他同中国当局有什么样的
互动?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波澜?等等,都是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站在
历史的高度回...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蹲着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蹲着
曾和一位女性朋友去香港购物,排队时间很长,站得久了难免脚累。尤其是女孩子穿着
高跟鞋,我特意劝她到路旁边的公用椅子坐下歇歇,队由我一人来排,不料遭拒。拒绝
之后,她干脆两膝一软,直接蹲在了排队的人群中。在一排站得挺整齐的队伍中突然有
人采取如厕的下蹲姿势,自然会引来周围人侧目。当时我十分窘迫,赶忙拿出一份报纸
铺在旁边地上,请她以草地野餐之姿坐下,结果她顿时发火,骂我死要面子,说她就喜
欢蹲着。我哑然无语。最终,我们以一站一蹲的体位结束了这次魔鬼般的排队。
如此飒爽的英姿让我不觉联想到幼年曾看过的河南耍猴艺人与猴。所不同的是,以蹲姿
往前平移的那位,既没长毛,还穿着细高跟,而站着以小碎歩在队伍中前移的我,脸上
肯定看不到耍猴艺人那恭敬、世故的微笑,而只有一个表情:囧
那次排队事件让我在好长一段时间不停追问声讨,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喜欢蹲着,并且是
在公共场合。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站着、坐着或躺着,而非要以八字大开的排泄姿势在
大庭广众迎送众人?后来,这种追问却由外及内,渐渐转变成了一种自问、自省和自责
——为什么我装模作样没有蹲着,不以下蹲的方式来接祖国的地气?我究竟是...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曾国藩本传
前言
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大毁大誉,
差之天渊,正如章太炎所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又一次出现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不仅
是史学界、文化界、士农工商无不关心死去百余年的曾国藩。有人称之为「曾
国藩现象」。
曾国藩毕竟是历史人物,这本《曾国藩本传》旨在如实反映曾国藩的一
生史实,帮助大家研究了解,或能透视「曾国藩现象」的本质。
总序
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
潮。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
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称之为「曾国藩热」或「曾国藩现象」。
对这一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人作
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其基本原因是:世界范围的儒学复兴热潮,
为「曾国藩热」的产生准备了良好土壤;新形势下新道德重建的社会呼声,
为「曾国藩热」创造了必要前提;领袖崇拜的自然延伸和向纵深发展,推动
了「曾国藩「热」的出现和形成;长篇文学作品《曾国藩》的出现,促使「曾
国藩热」由学术热潮转为社会热潮,等等。
上述分析无疑是有道理的。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太平洋战争的逻辑
作者: 冯学荣
问:有一种说法,日本帝国有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国策,所以日本帝国吞并中国,然
后吞并亚洲,最后要吞并全世界,是不是这样?
答:这是中日关系史的典型误区,是典型的倒果为因。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日本帝国先
有“大东亚共荣圈”国策才侵占的中国,而是因为日本和中国打起来了,日本才制订“
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换句话说:“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并不是中日战争的原因,而
恰恰是中日战争的结果。
问:这样说的依据何在?
答: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日本防卫厅战后编撰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等大量史料,收录了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决策层多次重要会议的纪要、对华政策、作战
计划等,也就是说,日本高层战时在想什么,在近代史史料里面,记录等清清楚楚,我
们的历史爱好者只要下点耐心去啃这些史料,很容易能把事情搞清楚。
问:日本人是不是早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有了吞并亚洲的想法?
答:准确的说法是:日本人早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有了扩张的想法,而不是吞并亚洲
的想法。在1880年的时候,日本人成立过一个“兴亚会”,宣扬东亚人民联合起来、共
同对抗白人帝国主义,但这只是日本帝国当时朝野之间的一种思想,并不...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维舟:黄道婆之谜背后是人们如何想象历史安顿现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31 11:49:38 2017, 美东)
2017-12-31 维舟 随读随写 微信号 RobertRao007-11
功能介绍
自言自语 自娱自乐
本文原刊于澎湃私家历史2017年3月31日。
人人皆知,现在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不过,这是1986年才确定的;更早在1929年上
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之初评选市花时,市民投票选出的却是看上去不起眼的棉花。这其实
倒是更合乎其历史文化的脉络,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在近代最初的繁荣,与棉纺织业的兴
起密不可分。无论中外,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往往对一个社会的早期工业化起到极为重要
的推动作用(别忘了,英国工业革命最初也源于此),并由此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变革。
基于此,黄道婆,这位曾在元朝年间将棉纺织技术传授给松江府乌泥泾居民、进而为上
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市镇带来繁荣的女性,其历史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虽然没有证
据表明她...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522
47
历史上,中、日、朝三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领域十分宽广。在这部经常为三国
人民引为美谈的史册中,我们注意到,在兵器与武艺的交流方面,也写下许多精彩
篇章,其中尤以剑刀武艺的交流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一般说来,中、日、朝的古
代武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格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但是,由于
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使三国在武艺领域里产生了许多共生现象,不少具
有共同特点的东西一直遗存到现代。显然,这些共同点正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以剑刀技艺为主体的所谓“短兵”体系,从来都是中
国古代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朝武艺交流的重心所在。这个问题的历
史背景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尚待探索的史事,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待
今后的努力,特别有待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总之,历史上三国之间的武艺交流活
动,直到今天还在以体育文化的形式延续着,并且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
一点着眼,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就自不待言了。首先对古代中、日
、朝剑刀武艺交流活动进行研究的,是已故学者唐豪先生。(1)步唐先生之后尘
,1980年,我发表过一篇研究中日剑刀... 阅读全帖
s*****b
发帖数: 4115
48
贩卖黑奴的都是基督徒吧?
内战前美国南方都不是基督徒?
我推想,基督徒可能是反对奴隶制的,所以他们贩卖、奴役完奴隶后,都要向教士忏悔
一下,然后就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了,第二天如此继续
m**********r
发帖数: 1568
49
如果您是受过良好教育,懂得思考,眼光长远的汉人,对这种发生在眼前的赤裸裸的歧
视与侮辱容忍,甚至默许、鼓励、助威。那么,你也大可不必来指责藏人目光短浅。更
不必摆出一副要救藏人于水火的架势了。
我的第一个讨论帖,主题很明确:栽赃学生是藏独的进来。这个主题难道是讨论教学问
题?
既然你觉得学生很可能不是藏独分子(至少表面你这么承认了),西藏人不是白眼狼,
那么你有反驳过这样荒谬的论调么?还是说对这样荒谬的论调视而不见,反而和我纠缠
所谓的教改?这算不算选择性失明?这后面有没有大汉族主义的情感思想你可以思考一
下。
我之所以问你这么尖锐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你算是一个坦诚的人。如果连为数不多的
,坦诚的汉人都这么畏畏缩缩的也好还是心中暗喜的支持或者默认这种对藏人的歧视和
侮辱。那么可以推想国内藏人的处境了。你觉得呢?
如果今天不是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教改也不会带来那么大的风波了吧?
W*****e
发帖数: 7759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sc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MiscNews
标 题: [ZGPT]穿警服男子撞人后暴打伤者 数千民众砸车(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5 19:32:40 2010, 美东)
编者按:一名着警服男子在吉林长春开车撞伤行人后殴打伤者,并扬言自己是警察,打死可以赔偿。引起群众反感,数千群众将其围住并砸车。公安机关调查后,称该男子并非警察,并将处理借机闹事打砸人员,将依法追责,警服男子的妻子参与争执,现在住院观察中。
参与打老太的女子被带走
出离愤怒,有人冲上来踹车
行凶男子身着警服
大洋网12月6日报道 昨日14时20分,在长春市工农大路与红旗街交会处一大型商场旁,很多市民将一辆红色的马自达轿车围得水泄不通,并大喊着:“打死他!别让他跑了!”一名老人和一名年轻女孩坐在地上,手捂着头部,头发凌乱,表情痛苦。据目击者称,一名穿着警服的男子驾驶红色马自达轿车先是撞到老人,之后对老人和其女儿大打出手,还口出狂言:“我有的是钱,我打死你们,我包钱给你们……”男子嚣张的气焰让在场市民愤怒围攻,...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