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律藏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2
发帖数: 155
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主耶穌的比喻」裡隱藏神的心意
「雖然他自己知道此次道成肉身所要擔當的責任將會是多麼的重大,知道他所面臨的
痛苦是多麼的殘忍,但是當他看到人類在罪中無助的時候,當他看到人類在律法之下可
憐地活著無力地掙扎的時候,他的心越來越傷痛,他越來越急切地想將人類從罪中拯救
出來,無論他面臨怎樣的困境,也無論他將遭受怎樣的痛苦,他的心越來越堅定地想將
在罪中活著的人救贖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說主耶穌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作
的工作是什麼、擔當的託付是什麼,而且他也越來越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他要擔當的工
作——擔當人所有的罪、替人類贖罪,以便人類不再在罪中活著,同時,神也能夠因著
贖罪祭而不記念人的罪,從而繼續作進一步的拯救人類的工作。可以說,在主耶穌的心
裡,他甘願為人類獻上自己、犧牲自己,也甘願作為贖罪祭被釘在十字架上,而且他迫
不及待地完成這個工作,甚至當他看到人類生活慘狀的時候,他便更想儘快地、一分一
秒都不耽擱地去完成他的使命。當他有這樣一個急切心理的時候,他不考慮自己能受多
大痛苦,也不再顧慮自己要忍受多少屈辱,他的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獻上自己,
只要他釘在十字架上作了贖罪祭,神的旨意就得以通行,神就能開展新的工...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55
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主耶穌的比喻」裡隱藏神的心意
「雖然他自己知道此次道成肉身所要擔當的責任將會是多麼的重大,知道他所面臨的
痛苦是多麼的殘忍,但是當他看到人類在罪中無助的時候,當他看到人類在律法之下可
憐地活著無力地掙扎的時候,他的心越來越傷痛,他越來越急切地想將人類從罪中拯救
出來,無論他面臨怎樣的困境,也無論他將遭受怎樣的痛苦,他的心越來越堅定地想將
在罪中活著的人救贖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說主耶穌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作
的工作是什麼、擔當的託付是什麼,而且他也越來越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他要擔當的工
作——擔當人所有的罪、替人類贖罪,以便人類不再在罪中活著,同時,神也能夠因著
贖罪祭而不記念人的罪,從而繼續作進一步的拯救人類的工作。可以說,在主耶穌的心
裡,他甘願為人類獻上自己、犧牲自己,也甘願作為贖罪祭被釘在十字架上,而且他迫
不及待地完成這個工作,甚至當他看到人類生活慘狀的時候,他便更想儘快地、一分一
秒都不耽擱地去完成他的使命。當他有這樣一個急切心理的時候,他不考慮自己能受多
大痛苦,也不再顧慮自己要忍受多少屈辱,他的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獻上自己,
只要他釘在十字架上作了贖罪祭,神的旨意就得以通行,神就能開展新的工...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31
3
楞嚴經文至少有以下的問題:
一、既然食肉非法,又謂食肉者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那就不該用神通力變化出
五淨肉給比丘吃。佛陀既然能用神通力變化出五淨肉,當然也能用神通力變化出蔬菜、水
果、稻米才是!不此做,反而先變出肉品給比丘吃,然後再以此辱罵比丘。可見這是歪纏
的外道法冒充佛說,是提婆達多破僧滅法的餘緒。
二、『汝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砂石,草菜不生』這段話一開始就錯了。為甚麼呢?佛陀
反對種姓制度,從來不以種姓名稱來稱呼弟子。從原始佛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見佛陀稱
呼出家弟子不外是呼其法名,如『阿難』、『目蓮』...;或者逕呼『比丘』;對於俗
家弟子的稱呼則是『居士』(檀樾)、『居士婦』。只有與外道或非佛弟子往來時,才會
用到對方的種姓名。因此,佛陀不可能用『汝婆羅門...』的口吻對弟子說話。
三、『地多蒸溼,加以砂石,草菜不生』這一段話就更錯得離譜了。要知道,印度是歷史
悠久的農業大國,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以前印度已進入農業社會。在中阿含柔軟經裡,佛陀
曾向弟子談到自己幼年有一次隨父親淨飯王遊於宮外,見農人在烈日下鞭驅耕牛犁田而心
生不忍的往事。此外,從律藏的記載來看,佛時印度人已會
r******4
发帖数: 178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彷徨的净土初祖-慧远
二十四、慧  遠
公元334年,慧遠生於并州雁門郡(中國山西崞縣)。21歲時,聞道安講般若經,
悟而出家。24歲登座說法,引用莊子解釋實相義。
公元383年,慧遠至江州潯陽,見廬山清靜,遂止於龍泉精舍。次年,江州刺史桓
伊為遠建東林寺。
公元391年,慧遠請僧伽提婆重譯阿毘曇心論,請山賢僧伽先譯三法度論。次年,
慧遠以禪經律藏多未完備,命弟子支法領、法淨等赴天竺尋求經典。公元396年,與弟
慧持重譯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
公元399年,桓玄欲聘慧遠任事,為遠所拒。
公元402年2月,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3月,桓玄入京師,下令汰洗僧眾,但「
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4月,桓玄倡議沙門敬拜王者,慧遠覆書反對。當
時慧遠已經69歲,出家之人受到王家壓力干擾,內心惶恐可想而知。7月28日,慧遠與
劉遺民等人集於廬山般若台精舍,阿彌陀像前,共誓往生西方,即所謂廬山白蓮社,
後世中國淨土宗因此追尊廬山慧遠為初祖。雖然因為現實人間的諸多苦惱而發願求生西
方的動機是相同的,但慧遠的念佛方法是根據印度初期大乘般舟三昧的修持,勸修禪定
而願在定境中見到阿彌陀佛,與後世在中國發展出來的觀像念佛、持
z*****n
发帖数: 9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讲要(一)
说佛反对讲梵文,我认为是误解了佛意。
印度有不同的种族,有非常多的语言,不同地区的人语言都不一致,来学佛法的人,语
言都不一致。有弟子想统一传法的语言,用梵文来统一。佛不同意。佛不同意的是用梵
文来统一传法,作为唯一的语言。佛不是反对弟子使用梵文。有的地方的人就是用梵文
,在他们那里,佛法就是用梵文来传播。梵文好像是在印度北部的一种主要语言。
佛不同意只使用梵文,因为用各地人自己的语言一样来传播,这样可以大家更容易理解
、接受、传播。如现在有的人说:在世界各地传播佛法,只能用巴利文。这样的建议,
肯定不为大家接受。要传播到那里,佛法最好翻译成当地的语言。佛那时代也是如此。
此文作者,还有其他诸多谬误。我没有时间一一指出。一个人能自己读读阿含经,何必
吃别人嚼过又吐出的东西呢?特别是当吐出的东西里有部分变质的东西呢?

在《律藏•小品•小事篇》中记载,有两个婆罗门出身的兄弟比库向佛陀建
议:「
尊者,那些比库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家庭而出家,他们用各自的语言污
损佛语。尊者,请让我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梵语是高等种姓所说的话,比较高贵优
雅,不像低种姓的
t********e
发帖数: 48
6
复次迦叶。当于尔时。有人诈现修菩萨行。便
自显扬生于放逸。生放逸已。谓胜独觉及阿
罗汉。住于非理。名不可治。当堕恶趣。复次迦
叶。未来有人住于非业作非业故。取众生相
为说法故。处处游行唯修似行。极似布施持
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炽盛流布。若
有如实说是经者。则为他人憎嫌舍弃。于是
经中。起邪见想。是愚痴人不知此经呵责破
戒。迦叶。当于尔时。皆为贼行之所秽污。是故
彼人不思己过。能甚破坏正等菩提。由覆藏
故怀羞而谤无上佛果。复次迦叶。当尔之际。
不随顺僧。不知恩报。而行开发。云何开发。谓
开发他心。如来说彼数以语言诳惑他故。招
致饮食。迦叶。当于尔时。不护语言。诃毁如
来别解脱戒。复与不护语人同其事业。不摄
威仪住不净处。为住不净处者。说诸法门。此
法渐当为人轻贱。如是渐渐。多有女人弃舍
丈夫入于寺舍。为闻法故而便就坐。时有比
丘。即为宣说相似涅槃。迦叶。我观尔时。有五
百数非法之门。不修行人常当随顺。五百烦
恼悉无所减。诸有所为与俗无别。当有如是
大可畏事。而复于中希望利益。是故求菩提
者。不应亲近诸比丘尼。亦不应行如是之行。
常当舍离一切交游。应一切时舍诸利养。受
行乞食。舍所爱
A****a
发帖数: 274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渥德尔的印度佛教史(一)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
作者:著 渥德尔, 译 王世安, ,
任继愈
英国学者A·K·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1970年出版。关于印度佛教史,印度学
者和西方学者著述甚多。这本著作的汉文译本,值得向读者介绍。
佛教在印度,曾盛极一时,但它没有能够成为印度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不像中国的
儒教那样据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没有更广泛地影响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说到它的势
力,如果勉强与中国的思想比较,倒是有点像中国的道教的地位;它有源远流长的传统
势力,但不是正统;它有一定的信仰群众,但不占多数;它统称为佛教,但又有许多分
支流派。
佛教产生在印度。国际学术界人士多认为印度是个重视神话传说而不重视历史的民
族。这种看法是否十分科学,还可以研究。治印度古代史的人确实感到关于古印度历史
上的事件和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难确切地指明它的年代。著作也是注重口耳
相传,师徒授受,不重文字。造纸术的应用也比中国晚得多,很多著作写在贝叶上。五
世纪初法显到印度寻求律藏写本,在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据《付法因
缘传》载:
阿难游行,至一竹林,闻有比丘诵法句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律藏对于不杀生戒的详细定义
殺人(=Bhikkhuni Parajika 3)
【因緣】佛在毗舍離時,教導比丘不淨觀,讚歎入不淨三昧。諸比丘修不淨觀後厭棄自
身,請求鹿杖比丘 殺他們;鹿杖殺比丘後生起邪念 ,以為殺人即是助人解脫,有時一
天連殺六十個比丘。
【犯相】1.對象:人類 。
2.動機:殺害。
3.方式:(1)自己殺人:以器具或藥物等致人於死﹑讚歎死亡﹑設陷阱。
(2)唆使殺人:用言語或書信,間接命令別人去殺。
4.結果:使人斷送性命。
【無犯】1.無意。2.不小心。3.不是故意殺人。4.比丘精神失常。
================================
殺生(=Bhikkhuni P 142)
【因緣】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優陀夷比丘因為不喜歡烏鴉,將烏鴉射下來,割
斷其頭,並串在一起。
【犯相】1.對象:動物 。2.方式:奪取生。
【無犯】1.無意。2.不小心。3.沒有起殺心。4.比丘精神失常。
=================================
根据以上内容,很显然,佛教对于犯杀人和杀生戒的定义是非常清楚的,强调动机必须
是“杀害”,也就是有杀的意念
a*******g
发帖数: 867
9
第八章:决意波罗蜜
决意的巴利原文是adhitthana。若有人想修决意波罗蜜,那么他的决意必须是坚定与稳
固地深植于心中。这是为何当须弥陀菩萨在省察决意波罗蜜时,他把它比喻为一座不受
狂风动摇的岩岳。
这比喻很清楚地显示决意是指心中对已决定去做的事绝不动摇。因此,若有人想要证悟
道果智或一切知智(即想要成佛),那么他对修行以证悟它们的决心必须稳固如岩岳般
地深植于心中。
各种决意
经典里提及各种不同的决意。
关于布萨的决意
《律藏‧大品》里的布萨犍度提及三种布萨,即:僧伽布萨、组合布萨和个人布
萨。「僧伽布萨」是在满月及新月那一天,至少四位比丘在戒堂里所进行的布萨。其中
一位比丘会诵出别解脱戒,其它比丘则恭敬地聆听。这布萨被称为「诵经布萨」。
若当天只有两位或三位比丘,他们应该实行「组合布萨」,因为至少需要四位比丘才能
组成僧团,所以在只有两或三位比丘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宣说动议;若只有两位比丘的
话则不需要动议,然后每位比丘都以巴利文宣说自己的戒是清净的。所以它也被称为「
遍净布萨」。
若只有一位比丘的话,他就必须实行「个人布萨」。在他还没有这么做时,若还有时间
的话他应
r******3
发帖数: 586
10

那只是承认几个观点而已,算不上什么出发点。
外道,神棍,宗教骗子也几乎都相信有轮回,有神通。也宣扬这些。
神棍有一个特性,就是并不直接表明身份,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来让别人膜拜自己,这
个卢台长,有这个特征。
如果卢台长创立新的宗教,比如卢教,然后教别人什么缓解生活困境,解决工作学习问
题,那么我并不反对,甚至表示一定的支持,但是这位卢台长是声称自己是佛弟子,干
的也是宣扬佛法的事情,这就不一样了。
根据律藏,佛陀本人是反对持咒的,如果持咒是要逐出僧团的。持咒是外道行,是婆罗
门混入佛教以后产生的。
我不知道读经放生是不是可以改变命运,我对此质疑。最重要的是,佛陀没有教人死命
读经,也没有教什么放生。
如果你认为读经可以改业障,放生也可以改因果,那么我可确定的是,这是邪说!
我阅读经典,但是为了了解其义,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一种仪式,认为可以减轻
业障甚至解脱之类。
至于放生,我认为所谓的放生,更多是放死,是形式化佛教(非真正佛教)的陈规陋习。
他是用一些小利益吸引人,向人宣传变味的佛法,此是魔行!
前科
有不
x***h
发帖数: 7
11
“根据律藏,佛陀本人是反对持咒的,如果持咒是要逐出僧团的”.---- 那好,拿大
悲咒作例子。大悲咒其实就是84位菩萨的法号。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谁谁谁喊几声观音菩
萨,释迦莫尼佛的法号要被逐出寺院的?
“佛陀没有教人死命
读经,也没有教什么放生“---那很奇怪啊,为什么寺院的僧侣们成天拿着木鱼,佛珠
,从早到晚的念经,念得不勤,反而被长老训斥?为什么居士们也是吃斋念佛,每天对
在佛台,拿着念珠念佛?just for fun??
“他是用一些小利益吸引人,向人宣传变味的佛法,此是魔行“--- 经是自己在菩萨面
前发心念得,放生是在菩萨前发心放的。是菩萨怜悯,才让在困境中的人得以解脱。难
道还要说成卢台长给得小利益?“向人宣传变味的佛法“---请指点他传了那一条?
不明白,为什么就因为念经放生就要被扣上邪教的帽子。 香港知名的几所寺院,大陆
的好多民间组织,每年要有好多 放生的仪式,按您的理论,也是魔教了?
其实,陋习也好,恶习也罢,随它被扣上什么奇奇怪怪的名字。老百姓在乎的只是,念
了经,智慧开了,世上的事想通了,身体好了,工作顺利了,家庭和睦了。“读经可以
改业障,放生也可以改因果,那
r****n
发帖数: 8253
12

~~
《四分律藏》
“鹿苑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世间有六阿罗汉”
“尔时,此世间有六罗汉,五弟子,如来至真等正觉为六”
另外世尊的十種德號裏面就有阿羅漢的稱號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
人导师、佛陀、世尊。”
r****n
发帖数: 8253
13
直接看律藏原文吧
Yo pana bhikkhu anupasampannassa uttarimanussadhammam Aroceyya, bhUtasmiM
pAcittiyan ti.
翻譯:若有比丘真的证得圣法,告诉未受具足戒者,犯忏悔。
制戒因緣:
佛在毗舍离安居;跋耆一地闹饥荒,生活艰苦,婆裘摩河边的比丘们为了安稳度过雨安
居,就把他们证得解脱及解脱知见的事告诉居士,以获得利养
不可將證果說給在家人聽,這是上座部基本戒律常識。
另外,根據佛經,證得阿羅漢果的在家人,要么出家,要么般涅槃,不存在穿著白衣,
不穿法服的在家阿羅漢。
增一阿含經:“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法服即是僧人的衣服。
弥兰陀王问经:在家得阿罗汉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
《大毗婆沙论》.三藏法师玄奘译:
若满七有,无佛出世,彼在家得阿罗汉耶?有说:不得,必要出家受余法服,得阿罗汉
。有说:彼在家得阿罗汉已,后必出家受余法服。
所以你的那條件,等於把全部人給排除了。
這就是對於經典無知的結果。
至於有人要強拉硬扯把什麽出家說成是心出家,那純粹是歪解。
Y**u
发帖数: 5466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持不殺生戒的开示
您说的这些是不属于五戒的范围的。。比如说您根本不可能知道到底装死了多少。。
根據《律藏·經分別》(Vin. Sutta Vbh.)與《小誦義釋書》(Khd. Ak.),下述是構成
違犯與不違犯五戒的條件:
1、離殺生 [2]
有五個條件構成違犯離殺生戒,即:
一、對像是有生命者;
二、知道是有生命者;
三、存有殺意;
四、致力去殺;
五、對象被殺死。
不構成違犯的情況,即:
一、不小心(意外),例如建造房舍時失手掉落木石,壓死剛從下面經過的人;
二、無故意心(不存殺害的心),例如:出於好意給病人服藥,但是該病人在服用時噎
死;
三、不知道,例如:不知道有生命而將石頭放在其上;
四、沒有想到會使對方致命,例如:不經意地將有毒的東西給他人吃而致死;
五、精神失常(如見火而捉等)或發狂時(失去理智狀況);
六、被殺者沒有因此而死。
r****n
发帖数: 8253
15

有这种想法就是错的。比如你自己不想杀,为了逃避杀,那就通过屠夫来杀,这个实际
其实起了杀心。但是大多数人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吃肉,只是因为觉得自己身体需要,而且认为人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况且人本来就是荤素搭配,很少有真正的全部吃肉。佛法的戒律,动机非常关键。律藏里面对很多戒律都规定了动机是什么。什么样的动机是犯戒,什么样的不是犯戒。
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每天每个小时,每一秒钟,都无法避免杀生,就在我敲键盘的
这个刹那,键盘上无数的小生命死于我的手指。怎能避免呢?
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贪嗔痴,尤其是痴,一个愚痴的人,哪里知道什
么是善,什么是恶?打着善的名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做出非常愚痴和恶的事情。
你的逻辑一向幼稚。而且对于佛教的一些基本经典视而不见。
这样的人是愚痴,愚痴是恶心所,恶心所大量的人,是恶人,死后堕恶道。
当然,我知道你很不爱听,还以为我诅咒你。
p****y
发帖数: 23737
16
不用看你回帖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果然还是那些垃圾。:)

要,而且认为人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况且人本来就是荤素搭配,很少有真正的全部吃肉
。佛法的戒律,动机非常关键。律藏里面对很多戒律都规定了动机是什么。什么样的动
机是犯戒,什么样的不是犯戒。
r****n
发帖数: 8253
17

当一个人复仇要杀死对方的时候,这个叫杀意。当一个人射杀动物获得快感的时候,这
个叫杀意。这些凶恶的念头是非常恶劣的,这些恶心所是造成强烈的恶业。
当一个人在吃肉的时候显然不会有什么杀意,所以吃肉绝对不是杀生。除非某人为了吃
肉,在获取不到肉的情况下,自己不敢杀动物,而是通过别人去杀,这就是动了杀念。
如果真正读了律藏,就会知道佛陀制定戒律绝对不是死板教条,而是非常理性的。比如
佛陀会专门说那些情况不是犯戒,比如无意的,处于痴狂状态(精神病人),包括第一
次犯等等。
判断某种情况是否杀生,一定要看当时的动机是什么,其实正常人都有这个自我觉察能
力,那些凶恶的念头自己是能觉察出来的。
一个科学家处于科研的目的,用动物做实验,这个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当事人自己
也是很不忍,有这个“不忍”的动机,就足够可以说明他没有犯杀业,他在此状况下并
没有生起恶心所。就不会有恶业。
有一点要非常明白,佛法的业力,绝对不是根据结果而来的,造业的是思心所,一定要
有具体的动机,而且这个动机是恶的,才是造恶业,这和外道是根本不同的,外道会把
吃肉,走路踩死蚂蚁,无心开车撞死人这些算成恶业,因为结果造成了死亡...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经论所说邪淫是什么?
你需要学学律藏再发言。
很多事情不是拍拍脑袋瞎猜的。
你要补补佛教常识。
r****n
发帖数: 825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兼谈WaiChi”一文的辩解

金刚经当然和阿含经矛盾,金刚经很多都是为了反对阿含经的中心思想。
比如无所住生其心,所有相皆虚妄。
金刚经那段什么阿罗汉不会说自己是阿罗汉的经文,很低级幼稚。也是为了自己的般若
空性思想服务。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比如律藏里面那个导致制定不可对在家人说自己证果的比丘,他自
己就是证果者,但是在不恰当的环境下说自己证果,进而佛陀制定了不可对在家人说自
己证果的戒律。
还有在家的质多罗长老,也直接对外道说自己证三果。
清净道论里面也有类似例子,某个初果诽谤了某个四果,那个四果阿罗汉要那个初果道
歉,他直接说自己已经证四果。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r****n
发帖数: 825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业力-百度百科
有很多的错误。
业力也是佛教里面非常容易被误解的一个东西,而且佛法的业力论和外道的业力论是不
同的。
前两天那个freeman说我发给什么roobin电子书会有恶业,这都是胡扯,而且完全是基
于外道的一套业力论。(waichi的那套东西,本来就是外道杂糅)
有一点一定要明确,佛法的业力论,是重动机,而与结果毫无关系。
造业的,是当下生起的思心所,一定有某动机才能造成具体的某业。
比如有个科学家为了解决艾滋病人的痛苦而开发出一种新的药物,但是这个药物有副作
用,结果造成无数人死亡。
那么这个科学家有没有恶业呢?完全没有。他服务于他人的动机,反而是善业。
如果动机是好的,无论结果是多么糟糕,业力绝对不会清算到你头上。
如果动机是恶的,无论结果是多么好,也不会有一点善业。
包括某人如果杀人,哪怕动了一个杀念,但是还没有付诸行为,这也是恶业(当然要比
付诸行为要小)
看律藏就可以知道,佛陀制定戒律,大多数戒律都列明了动机必须是什么,以及什么样
的情况下不算犯戒。
所以做事情,必须要检查自己的动机,看清自己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尽量避免任何恶的
动机,哪怕只是一闪念,而应该尽量去发扬善的。
a*****y
发帖数: 33185
21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Fri Dec 10 23:31:49 2010, 美东) 提到:
我发的“一个好的版面应该什么样?----兼谈WaiChi”一文
引起很大的争议,几乎没有人同意。
我有必要解释一下。
首先明确一点:
“兼谈WaiChi”一文,并非我的治版方针,
而是我对本版(其实适用于任何一个思想交流版面)的理论性的思考。
这类似于法律和法理的关系。
至于我的治版方针,很简单,就一条:mark好文。参见这里: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Wisdom/31453821_0.html
我在“兼谈WaiChi”一文中探讨了三类id。
第一类id:有热情的求知者和交流者。这点没有人有异议。
大家的争议集中在第二类“异端邪说”(的id),
和第三类“众望所归的高手”上。尤其是第三类id。
又要明确一点:
我说过这两类id有一个,版面就是好的。
很多人比较难以接受“众望所归的高手”,那么有“异端邪说”也可以。
“异端邪说”这个词挑战很大。...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2
佛陀禁止持咒。律藏里面说如果持咒,犯波罗夷。佛陀也说持咒是邪命。
早期佛教也没有任何咒语,后来被婆罗门渗透,咒语越来越多,发展到密宗,则基本成
为修行的主要工具了。
另外你知道OM MANI PEDME HUN是个多么龌龊恶心的话吗?
它的真实意思是:多么神圣啊,女人的生殖器啊,如意之宝啊。
咒语里面的“叭咪”(你所说的PEDME)被掩盖成是红莲花的意思,而不知道莲花其实根本就是密宗里面女性生殖器的委婉代称。金刚则是男性生殖器的代称。

of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年前自杀事件的真正真相
小小戒指四波罗夷之外,不是结集时的主张。你说是,要举证。
律藏说法不同,正因为阿难没问佛,结集时无人知道佛指什么。
S**U
发帖数: 7025
24
我以前引过律藏,考古吧。
版主应该 mark to avoid me repeating myself.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你随便找本小乘的律藏,看看戒条里面列出的哪些不犯戒的情况就知道了。而且大都简
单直白。
戒律非常重视动机,这个佛法戒律的特色,这也是佛法业力理论的必然。
S**U
发帖数: 702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立场,以释迦佛为外道
姐姐明鉴,经文∶
于我涅盘后,释种悉达多。毘纽大自在,外道等俱出;
如是我闻等,释师子所说。
「我」与释种悉达多,当然不指同一人。看下文
「我名离尘佛,姓迦多衍那。......
出家修苦行,演说千法门,与大慧授记,然后当灭度。大慧付达摩,
经文指明说此经的「我」是离尘佛,当机的是大慧,后来传给达摩。经文前后是一贯的
。不知达摩祖师是否以此经暗示离尘佛、大慧的法统。
佛经以如是我闻开头,是结集佛经时所定,见大智度论与律藏。外道的谈论戏笑法不以此语开头。JJ 若不同意,请指出哪个外道的谈论戏笑法以如是我闻开头。「释师子所说」,佛陀是释迦族,佛说法称为狮子吼,慑伏外道,「释师子」不指释迦佛指谁?
r******3
发帖数: 58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伪楞严经吹嘘燃指供佛的功德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
,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
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
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楞严经》卷六
据说大悲寺妙祥法师和他的几个弟子也燃指供佛以示虔诚,妙祥法师是燃掉了整个食
指。
附件是妙祥法师少了根食指的照片,另外大乘经典当中多处有说这种焚身供养菩萨的功
德,印度人有这么干的,当年法显去印度就见过。
这种宗教狂热现象千万不要仿效,而且原始经典和律藏当中从来没有这类东西。再大的
诚心,别说燃指,就是自焚,也绝对不可能有什么“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因为佛法
业力理论根本不支持这种邪说
a*****y
发帖数: 3318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善星比丘(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从这一点就可以判断捏造他的故事的人对佛陀事迹不熟悉,因为佛陀只有一个儿子,叫罗睺罗,是佛陀出家后才出生的,这是佛教界共同的说法。阿含经与律藏也只提到罗睺罗。
大智度论卷第十七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时,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止,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盘,佛为欺我。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
由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盘;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
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1509/017.htm
善星比丘的故事,应当与此传说有...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不管故事本身的真假,故事说的道理应该还是有可能对的。
就是2个误区:
1. 把禅定和解脱证果混淆。所以未证言证。分不清共法和不共法。
2. 碰见情况,无法反思自己哪里错了,坚持错误见解。生嗔恨心。

事迹不熟悉,因为佛陀只有一个儿子,叫罗睺罗,是佛陀出家后才出生的,这是
佛教界共同的说法。阿含经与律藏也只提到罗睺罗。
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
止,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盘,佛为欺我。恶邪
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 由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
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盘;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
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
r*****d
发帖数: 92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善星比丘做佛侍者二十年没有见到佛的任何功德.

事迹不熟悉,因为佛陀只有一个儿子,叫罗睺罗,是佛陀出家后才出生的,这是佛教界
共同的说法。阿含经与律藏也只提到罗睺罗。
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
止,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盘,佛为欺我。恶邪
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
阿兰若,命终生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
生邪见,谓无涅盘;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
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 中 庸 》- 道不远人
要依“修多罗相应”标准,可能找不到神变的经文。你说的有可能。
不过反向思考,圣者的神变是部派共传的,出处包括南北传四阿含、法句经与律藏,南传<清净道论>更以两章详说如何修习神变。如果神变是后来的说法,应该也是在部派分裂前就被普遍接受了。“修多罗”中没提到神变,是因为“修多罗”的内容限于四圣谛相应的经,提到神变的经文依主角而分到弟子所说或如来所说,符合杂阿含的分类。
从我个人修行经验,可以毫无疑问的肯定,某种程度的神通存在,而且不是现在科学能解释的,当然我的经验离经上的神奇程度还很远。个人经验,也就是个人的,不必多说。
SA & SN 共传的神变经文之一∶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571.htm
杂阿含571经[正闻本1647经/佛光本570经](质多罗相应/杂因诵/弟子记说)(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诸上座比丘言∶
「唯愿诸尊于牛牧中受我请食。」
时,诸上座默然受请。
质多罗长者知诸上座默然受请已,即自还家。...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Fact. 见律藏。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我也反对贬低阿罗汉的言论。不过用大迦叶尊者来代表阿罗汉,是作者个人偏好。十大
弟子里,论形象、智慧、慈悲、神通、度人,大迦叶尊者都不是第一。作者个人偏好头
陀行,阿罗汉就被大迦叶尊者代表了。
作者用信仰型的观点发表自己意见没有问题,用来批评印顺法师用历史方法得出的结论
,方法学上就弱了,这不是引证多少文献能弥补的。作者取材偏信律藏,不重视阿含的
相反经文,缺点不只一处。
Y**u
发帖数: 5466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8
喜戒尊者 (Sayadaw U Silananda)著
尽管现今已经越来越多人认识上座部佛教,可是依然还有一些人对于上座部佛教存有少
许的误解。甚至有人依然相信并说(或写)上座部佛教只倾向于阿罗汉果。在我们还未
谈论此课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阿罗汉的意思。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导,阿罗汉是证得
第四果或最高证悟阶段的圣者。所有证得第四果的圣者皆被称为阿罗汉--值得尊敬者。
值得什么呢?值得接受信徒的供养,因为供养那些圣者会带来无上的福果。依据这个解
释,所有证得这个阶段的圣者,无论是佛弟子还是佛陀(以及辟支佛),皆被称为阿罗
汉。在巴利圣典里无数次地提到佛陀为阿罗汉。注意佛教徒每日所诵念的礼赞文:“礼
敬世尊、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同时注意有关《律藏》--《大品》(Mahavagga of Vinaya
Pitaka)里的综述:“如今这个世间共有六位阿罗汉了。”那既是佛陀及五比丘。而阿
罗汉这个词汇也用来称呼证悟第四果的佛弟子,由于此意义,本文接下来所引用阿罗汉
这个词皆是指证悟第四果的佛...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阅\读求那跋陀相关资料时,发现僧伽婆罗也是求那跋陀之弟子,但是刘宋天竺沙门求
那跋陀在宋朝往生,扶南国(今柬埔寨)的僧伽婆罗在齐朝才来中国,怎么师事求那跋
陀?如果僧伽婆罗的老师是带胜天王般若经来的求那跋陀(假定有两人),又与他是「
于阗沙门」的记载不符。难道又有一个求那跋陀嘛?
续高僧传
T50n2060_p0426a0
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学年出家。偏业
阿毘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
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
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淩夷。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故拥室栖闲养素
资业。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
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
。...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春秋六十有五。
http://www.cbeta.org/cgi-bin/goto.pl?book=T&vol=50&page=0426&co
S**U
发帖数: 7025
40
阅\读求那跋陀相关资料时,发现僧伽婆罗也是求那跋陀之弟子,但是刘宋天竺沙门求
那跋陀在宋朝往生,扶南国(今柬埔寨)的僧伽婆罗在齐朝才来中国,怎么师事求那跋
陀?如果僧伽婆罗的老师是带胜天王般若经来的求那跋陀(假定有两人),又与他是「
于阗沙门」的记载不符。难道又有一个求那跋陀嘛?
续高僧传
T50n2060_p0426a0
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学年出家。偏业
阿毘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
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
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淩夷。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故拥室栖闲养素
资业。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
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
。...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春秋六十有五。
http://www.cbeta.org/cgi-bin/goto.pl?book=T&vol=50&page=0426&co
f*****a
发帖数: 253
41

【推荐】谈忍辱和吃亏——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
德!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不必回头看骂你的人是谁
广钦老和尚说:受戒是受忍辱。
耳听得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是戒。
与其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得痛快。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
是冒着作恶、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
要积福,
你应该自我反省
向他致敬
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四十二章经》
一、忍力最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罗云忍辱经》说:
忍之为明,愈于日月。
龙象之力,可谓盛猛,
比之于忍,万不如一。
七宝之耀,凡俗所贵,
然其招忧,以致灾患;
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法句经》说:
“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二、忍的真义
忍辱,是对无端横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因此,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
忍,是一种认...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前言
南凯诺布
“根登曲佩大师,二十世纪誉满雪域藏区的伟大学者,他不仅精通般若、中观、因明、
俱舍、律藏等佛教显宗的五部大论;而且对文学、历史、语言、哲学等各种现代新兴的
学科,均有很深的造诣。根登曲佩大师一生非凡的事迹,在各种各样的传记出版刊物中
,有详细的记载。故此,无需我在这里作更多的介绍了。”
根登曲佩大师﹐对佛教显密二乘深邃的内容,有其独到的领悟。从他所著的《中观精要
》中,我们便可以领略到其思想的深邃与精练。根登曲佩大师,通融显密大意,他把佛
教思想的要旨,与龙树菩萨中观思想的真实内容,恰如其份地表达出来。因此,任何一
位探求佛教真谛的人,不论是信徒,还是探讨学术的研究者,只要怀着一颗不带偏见的
公正之心,认真研读这部伟大的著作,一定能对佛教教义的真实内涵,产生一个清晰明
朗的认知。
遗憾的是,一直到今天为至,这部清晰而简明地阐述中观思想要旨的伟大著作,只能为
那些精通西藏语文的人们独自享用。不懂藏语文的外国学者,虽然诚心地苦苦寻找佛教
的真谛。但是,他们一直没有机会能够欣赏到这部著作中所隐含的妙趣。今天,来自安
多的著名学者白玛旺杰先生,意识到这种事实所造成的缺憾。于是,他克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二
有些人认为,当我们的心理产生「此瓶存在」的意识活动时,随之也会产生「此瓶真实
有」的执着心理。并认为意识活动与执着心理两者很难区别开来。
那么,理性与实执,一个被认为是成佛的首要条件,另一个则被认为是所有过患的
母胎。但此二者彼此相似,几近乱真,如同形影相随,很难分辨去舍。故此,没有必要
为之分野划界,统统否定破除便就是了。
如果说,认为「天亮了」的心是正量心,那么,「该整装系带」的念头,也应该是
正量心。同样,「喝茶」,「吃糌巴」等等所有心思念头,都是地地道道的正量心。所
以一天到晚,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中,没有一个念头是应该被否认,被破除的。试问,那
个被称为「实执」,应予破除否认的心,是从何而生的呢?从无始生命起,我们业已深
知熟悉的这个「实执心」,如果在一天时间内,在我们心里仅仅产生一两次,实属离奇
稀有的了。 我们对那些习惯了的事情,往往会产生第一个反映。譬如说,当你在
路上遇见自己的父亲------一个婆罗门大师走过来时。你的第一反映一定会是「噢!我
父亲来了」。而不会是什么「婆罗门来了」,「大师来了」之类的了。这些在《因明学
》(11)的著作中已详细论...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诫各位佛弟子
所以不去了解有关佛教的历史,就很难分真与伪,
了解之后,大部分伪宝,就会被辨别出,但是有些,太相似的,就很难了
还要了解各各部派的律藏与他们的论,
来理清部派分裂的真正原因,以及各各部派的各自思想,和演变。。。。。
还要精通杂阿含与相应部。。。。,太不容易了,
这个隐藏真宝的洞,可能比我们想得都要深
i********7
发帖数: 808
46
不是在介绍这个电影,点进去是一首佛歌。
呵呵,试探,有记载,应该在律藏里,
r****n
发帖数: 8253
47
意淫就是意淫,因为意淫是不管事实的,只是陶醉在自己的思想里。
佛陀当时能写书吗?当时整个印度宗教都是靠口头传诵,文字根本就不成熟,书写方式
也很不方便,佛陀的弟子当中,大部分都是不识字(具体可以查印度当时的文字发展情
况)
写书记录,重要作用就是要实现法的传播,要为弟子提供指导。而佛陀实际采取了措施
,那就是在僧团当中指定专门的人,背诵自己平时的讲经,而且还对讲经进行简化,以
利于持诵,这类人被称为持经师,在律藏里面有记载。
你真以为经典都全部是阿难平时不自觉就背诵下来的?阿难确实记忆力好,但是整个经
典的背诵,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结集的时候是进行了整理工作。
认真读佛经,会学到所有关于解脱需要的正见以及了解想要解脱的修行方法,然后不断
的去努力实践,依靠正念,正精进,正定等,逐步达到八正道的圆满,达到证果解脱。
佛陀说“何处有八正道,何处就有沙门果”。
就哪怕一个人没有听到佛陀讲的法,没有在僧团当中,只有他实行了八正道,就有机会
获得证果解脱。
缘觉佛就是这类人。
n**********a
发帖数: 438
48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4.pdf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angchuanjtl/default.php
己二、明觀其意功德:
慈悲慧眼遙視我。
再觀想:阿彌陀佛一定正以大慈大悲的慧眼從遙遠的極樂世界注視著我。如律
藏中說:“遙遠所住佛,慧眼即清淨,何具此治力,頂禮勝醫王。”如果自己具有信心
,那麼佛陀的觀照是無有遠近的。譬如,雖然太陽位於高高的天空中,但是它的光芒卻
可照射到此處。本來,圓滿正等覺恒時具足大悲心,無論自己祈禱與否,佛的大悲觀照
始終周遍各方。然而,如果沒有以信心祈禱開啟大悲之門,則無法見到加持的光明。例
如,雖然室外太陽時常升起,可是假設沒有門窗,則陽光不可能射入室內。所化眾生要
得遇佛陀的大悲加持(必須要積資淨障),如果沒有以積資淨障來淨化自相續,則無法
親見佛陀,如同明鏡未經擦拭便不能顯現影像一樣。
q****n
发帖数: 4574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惜福--高僧事迹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
ZT 四位高僧惜福事迹
修行的人,环境愈是艰苦,道心愈是坚固。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
扑鼻香。”
1 上虚下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
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
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若是重要的函件,
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
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
。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
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
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
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50
敬錄自《極樂願文大疏》 喇拉曲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angchuanjtl/default.php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4.pdf
己二、明觀其意功德:
慈悲慧眼遙視我。
再觀想:阿彌陀佛一定正以大慈大悲的慧眼從遙遠的極樂世界注視著我。如律
藏中說:“遙遠所住佛,慧眼即清淨,何具此治力,頂禮勝醫王。”如果自己具有信心
,那麼佛陀的觀照是無有遠近的。譬如,雖然太陽位於高高的天空中,但是它的光芒卻
可照射到此處。本來,圓滿正等覺恒時具足大悲心,無論自己祈禱與否,佛的大悲觀照
始終周遍各方。然而,如果沒有以信心祈禱開啟大悲之門,則無法見到加持的光明。例
如,雖然室外太陽時常升起,可是假設沒有門窗,則陽光不可能射入室內。所化眾生要
得遇佛陀的大悲加持(必須要積資淨障),如果沒有以積資淨障來淨化自相續,則無...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