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发帖数: 17163 | 1 蒋廷黻和徐中约的那两本近代史看过,不过好像只讲到辛亥后一点(可能我想找现代史
打完大家吧)。还行,但是感觉也没到大家吧,而且印象中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唐德
纲那个也看过,风格不是我喜欢的,虽然也看完了。反正离大家还差好远吧。还有郭廷
以,杨天石好像也翻过一本两本,不过好像完全没印象,囧。
我想找有没有大家精于1840到今天的历史大家。但是通常只有1840到1912附近的。不知
道1912至今的应该读什么好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袁腾飞……
:费正清的博士论文导师是清华的蒋廷黻。
:........... |
|
|
p******e 发帖数: 17163 | 3 lol,想打”的“ de 打成dw 变成打完了。囧rz
现当代史国人确实都找不出大家了,看来只有去老外里面找找了 |
|
|
S***E 发帖数: 1977 | 5 徐中约绝对写到20世纪末了。起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版本是这样。
蒋廷黻因为他自己的年代限制,不可能写到晚近 |
|
S***E 发帖数: 1977 | 6 说实话老外研究中国都有“隔”的感觉,起码我最近读高居翰的美术史感觉是这样。政
治史可能好一些,因为共性大些。
说费正清被打入冷宫,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过于夸张了。大家都在美国,知道教授研
究冷门也不会惨到形容的那样子。
好的历史还是本族人写的。徐中约写的就比较好而且客观。 |
|
wh 发帖数: 141625 | 7 历史学不知道,文学研究我觉得是有点隔,或者走怪路子。不过有人研究总是好事……
打入冷宫大概指从政治到funding上不予支持?纪录片说费正清1952年在参议院会议上
备受指责,之后12年未被邀请参加政治会议。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十几年里,中国研究成
为禁区,这些汉学家“被打入冷宫”。直到1966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邀请中国研究专
家参加一系列听证会,费正清在12年后重新踏入国会山,标志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 |
|
p******e 发帖数: 17163 | 8 擦,Google了一下,原来以前只看了第一册。 讲的是五四前的。下载了后半部分了,
以后慢慢看 |
|
p******e 发帖数: 17163 | 9 我也不太信老外,但是史景迁那本大作是我目前读到的感觉比较清晰的一本中国现当代
史著作。希望徐中约这后半部可以有不同视角。
其实我也曾试着读大陆的教科书讲的近代史,但是总觉得味道很不对,开口主义,闭口
阶级 |
|
p******e 发帖数: 17163 | 10 据说读史以明智,像我们这种餐馆苦力爱扣凑合一百的不后天增进智力怎么敢在这号称
最低爱扣一百六的买买提灌水呢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1 我没测过iq,也不敢测,哈哈。我发现炒粉牛河这些东西干了以后很难吃啊,都结成了
块,干呼呼又没嚼头。前两天和国内来的同学急急吃饭,剩下好几盘带回家,我这两天
每天吃这个,其他人都不要吃。 |
|
p******e 发帖数: 17163 | 12 嗯,遍布全美的中餐外卖里的东西一做出来就吃还凑合可以,一打包就很难吃了,你还
吃两天,囧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3 我节约地打算吃完……现在每次加热之前耐心地把结块的河粉分分开,这样好吃点…… |
|
p******e 发帖数: 17163 | 14 哈哈,耶鲁的怎么也这么节约,感觉跟我一样穷。
我其实不大会弄吃的。 不知道加两颗蛋加点水重新在炒一次会不会比微波炉好点 |
|
B*********t 发帖数: 44 | 15 谢谢推荐!为大家点赞!!
当年为了写他们著作的书评,没少熬死脑细胞!!! |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8 敬惜物质……已经很油了,不敢再炒,拌一点腐乳汁吃。:)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0 那也越炒越干吧。
对了,你从哪里听来的什么平均智商160?表那么精英主义…… |
|
x****0 发帖数: 199 | 21 以前看史景迁的好几本书,都提到他老婆Helen Alexander,
后来又听说他和金安平结婚了,不知LZ知道不知道什么八卦 :)
这里提到的是搞历史,政治,思想史的。个人更喜欢搞文学的几位,
比如大翻译家Arthur Waley,翻楚辞和红楼的David Hawkes,
研究唐诗的Stephen Owen,研究李渔的Patrick Hanan... |
|
|
|
e*******c 发帖数: 2133 | 24 被打入冷宫,他怎么从福特基金会要来的钱建东亚研究中心?后边培养的学生一个个不
都拿到教职了?因为中美外交原因,当时没现在那么热罢了。汉学研究潮确实和中美外
交形式正相关,比如64之后汉学也略显低迷(最后一句引自张寿安老师语)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5 他的前妻也是搞历史的吗?我最早读到北岛的散文里提到史景迁离婚索居,没说离婚原
因。后来就说和金安平结婚了。刚找到两段小八卦:
“金安平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从历史学家房兆楹学习。她与史
景迁在房兆楹的葬礼上相识,后来两人结婚。金安平的祖父是史学家金毓黻。”
“金安平和史景迁曾在不同时期受教于同一位老师,那便是房兆楹先生。“景迁早期曾
受到房先生的指点,那时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后来,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时候
,房先生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讲课,也给了我很多指导。”金安平解释道,“有次
跟房先生聊天,我便告诉他我的祖父抗战后在北大教书。房先生就说,哎呀,我当时在
在燕京大学上学,经常去听这位老教授的课。”金安平回忆,或许正是和史景迁之间有
这个缘分,最终走到了一起。”
金安平上课很清晰,精读文献字句。我旁听后很激动地写了个感想,呵呵: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972485.html
历史系老师给研究生上课,常会在学期结束前请学生到家里吃饭。我也去蹭吃……金安
平老师做菜很好吃。记得他们的女儿是一个流行杂志...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6 买卖提的这商那商大概都挺高的,所以搞成现在这副样子…… |
|
|
|
|
e*******c 发帖数: 2133 | 30 最近史学界比较热的,环境史吧。耶鲁的peter Perdue就是当红炸子鸡。大清西进写的
不错,反响也很热烈。好的老师就那么几个,每年不会招太多人。这行经费有限,变动
相对倒也不大。
福特基金会经常支持此类关于外国的研究吧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2 听过一两次perdue的讲座,觉得他的观点还比较公正。
不知道硕士博士生数目,我周围的本科、中学、小学学中文的人最近几年呈递减趋势。
mba学生的国际field trip本来每年去中国的人数爆满,最近几年下降得厉害,今年甚
至因为人数不够而取消了。另外哈佛的中国研究名声那么大,但本科的中文学生人数和
耶鲁差不多。而哈佛本科生总数比耶鲁多,那么中文学生的比例其实更小。anyway,我
觉得中国学要保持后劲,还是任重道远的。 |
|
x*****i 发帖数: 1329 | 33 嗯。听说全美中文硕博士大概只有一千多人。可能不准吧,忘了来源了。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4 的确还是冷门学科。很多人说中文难学,对英语母语学生来说肯定不如法德西语等亲近
。另外搞学术研究的资料还算不少,但中文语言学习的资料相对少,教材都没有一本比
较理想的,教起来比其他语言难。不过从另一面看,发展潜力也大……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6 西方的中文教学相对于欧洲传统语言教学来说积累少很多。从年龄段来说,成人中文教
学比儿童中文教学起步又早,教学材料和研究都更多一点。美国的高中开中文课大概有
几十年历史了,初中和小学开中文课可能只是近十年的事,很多都在摸索中。 |
|
x*****i 发帖数: 1329 | 37 嗯,主要是西方科学至上的原因吧,还有经济原因等等。连人人离不了的语言都是科学
了,什么还不是呢?
感觉中国的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好像设在英文系的吧,主要
有英语教师来研究,心理学系更应该有此研究吧,不太了解。而在英美国家好像都设在
比较大的教育学系或心理系吧,这样与社会科学接轨会促进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发展。其
实感觉中文教学可能也借鉴二语习得的理论吧。虽然语种不同,但毕竟都是二语或外语。 |
|
x*****i 发帖数: 1329 | 38 我也没测过,也不敢,哈哈。
不过,读了The Mismeasure of Man 以后觉得不测也罢。 |
|
|
x*****i 发帖数: 1329 | 40 嗯,有关人士觉得热。任何“热“大概都有人脑放大的成分吧。有益的东西热起来好啊
。其实更多情况下是自己觉得热就热,心静的话,外面从来没有热,而心里照有自己热
爱的执著之热,乐在其中。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1 主要因为美国教中文二外的时间不长,所以具体资料、经验积累少。二外习得教学肯定
有理论作用,不过最缺的是大量适用的教学材料。国内以前除了师范,其他大学基本没
有教育系,心理系也很少听说。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语。 |
|
|
|
N****f 发帖数: 25759 | 44 又见文豪力挺俺们史老板伉俪,特来呐喊助威。史老爷子的拿手好戏
一向就在historic reconstruction,属于穿越导游的干活。前两
年偶然读到老爷子对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十三洋行一带的描述,真个是
绘声绘色,详尽无比,俨然身临其境。真不知他从哪儿找来的原始资
料,又不是20世纪初的洛杉矶downtown之类,有照片、保险公司的
详细地图、甚至实物可供参考。俺当年替他通读过南海、番禹两县县
志,也不记得里面有什么有关材料。县志重点从来只在名流烈女之类,
街道布局、建筑风貌很少提及。《The Death of Woman Wang》是
一本很有可读性的小书,像史老爷子大多数著作一样,绝非史学门人
专用。当年给他做TA时读过一遍,只是二十多年后,细节记忆全都支
离破碎,不成片段了,惭愧! |
|
|
x*****i 发帖数: 1329 | 46 嗯,不过关键是编写适用教学材料之人的课程观,因为课程是 mind-changing device
,决定着教育培养目标与方向。这个需要时间和编者的跨学科知识或其意识与视域。 |
|
x*****i 发帖数: 1329 | 47 觉得任何generalization都不太合适吧。
日本汉学应该很好,查看bibliography时总有很多日本名字,但是由于不懂日语便将他
们掠过,很遗憾的。能否推荐一下日本汉学英译本或中译本啊如果有的话?谢谢。 |
|
|
|
x*****i 发帖数: 1329 | 50 嗯。当年张之洞列举游学之地西洋不如东洋时也强调这一点:“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
东洋:。。。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
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 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