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吴宓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T****r
发帖数: 22092
1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吴宓——爱的练习题(zz)
http://www.niubo.cc/blog-30209-4600.html
吴宓——爱的练习题
吴宓的第一任妻子是陈心一,吴宓的同学陈烈勋的妹妹。从这段感情开始,吴宓便
显露出了造成自己一生婚恋悲剧的性格特质——反复与犹疑。
两人订婚几个月后,吴宓就后悔了,不想结这个婚,朋友汤用彤劝他:“取消婚约
情理不容,你前面既然已经答应,陈家可能已经将此事通知了亲朋,你后来忽然取
消,人们会怀疑陈心一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无法改变的毛病,这要一传十、十传百
,可了不得,将来陈心一背着这个‘莫须有’的黑包袱,如何能嫁得出去﹖你该为
她、为她家想想。”
吴宓还是善良的,他履行了婚约。陈心一温顺贤良,伺候得吴宓很周到。但是吴宓
还是不太确定,陈心一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今儿个觉得陈心一“呆滞”、令自己
痛苦。明儿就觉得陈心一贤良,有她相伴此生无憾。感动着感动着,又发觉她感情
不够丰富,让自己活在婚姻的痛苦深渊里,维持这段婚姻自己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的呀。吴宓反复倒带,左右互搏,不能平衡。
虽说“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十
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可这频率也太快了,温...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
今天刚从波士顿图书馆借来 《吴宓日记续编》,说老实话我听说过这个人,但所知寥
寥,而且不会念这个字:宓。
google 了一下,果然是个大人物!
============================================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
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
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根植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
伏,暨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每日所思所行所见所
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而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吴宓日记续编》共十册,记录了1949-1974年的个人生命历程,由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出版(内部发行)。
作者简介 · · · · · ·
吴宓,著名西洋文学家,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
今天刚从波士顿图书馆借来 《吴宓日记续编》,说老实话我听说过这个人,但所知寥
寥,而且不会念这个字:宓。
google 了一下,果然是个大人物!
============================================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
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
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根植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
伏,暨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每日所思所行所见所
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而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吴宓日记续编》共十册,记录了1949-1974年的个人生命历程,由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出版(内部发行)。
作者简介 · · · · · ·
吴宓,著名西洋文学家,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4
吾侪所学关天意——读《吴宓与陈寅恪》
葛兆光
吴宓先生的女公子吴学昭用父亲的日记、书信,为吴宓与陈寅恪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写了这
本《吴宓与陈寅恪》,书不厚,只一百七十二页,列为“清华文丛之一”。近水楼台的缘故
,我先读了校样。不知为什么,读第一遍时,觉得对吴、陈始终一生的友谊、学者的迂与痴
、晚年的悲剧以及此书所披露的珍贵史料,都大有可说,但读第二遍时,感慨虽多却仿佛无
话可说了,“飞扬颇恨人情薄,寥落终怜吾道孤”(《悲感》,载《吴宓诗集》九卷16页),
吴宓诗中这“吾道孤”三字,似乎便已说尽了吴宓、陈寅恪这两位学者的一生际遇,半生凄
清。
当然,“吾道孤”的“道”应该进一步分疏。吴宓、陈寅恪虽然不是冲决一切的激烈先进,
却也绝非抱残守阙的旧式鸿儒。依吴宓的介绍,陈寅恪并不是时下想象的埋头书斋的考据家
而是洞察幽微知晓天下事的卧龙式人物,“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
(3—4页),而据吴宓自述,吴宓不仅是一个热心各种社会事务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有责任感
的文人,“每念国家危亡荼苦情形,神魂俱碎”(18页),何况他们在欧美留学多年,又亲历
过二十世纪之初的风云变幻,所以他们
z**********e
发帖数: 22064
5
上世纪末,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心香泪酒祭吴宓》,据说感动了很多人。
可是吴宓的子女亲属出来说,他们没有一个人认识作者张某,张某书中写的与吴宓的交
情也都是他虚构。
此人大概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假借回忆子虚乌有的“自己与吴宓的友谊”来揭露
共产党吧。
http://bbs.tianya.cn/post-no01-171152-1.shtml
《心香泪酒祭吴宓》的血泪帐!
楼主:东海松 时间:2005-07-26 10:36:00 点击:3654 回复:35
如果按照目前禁书的标准,鄙人认为这本1997年出版的《心香泪酒祭吴宓①》的“
反动”程度恐怕是不在《往事并非如烟》之下。该书作者张紫葛,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曾经做过宋美龄的机要秘书,在运动期间被错关15年,比章怡和还多五年。
孟德斯鸠对亚洲国家的民族性格并不欣赏。他曾经认为,日本是个很变态的民族,
残忍、专制、好斗。衡量变态症状的严重性,一个基本的标准是,当神经抽搐或者精神
分裂期逐渐消退后,受否能够慢慢的恢复,甚至开始用正常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并对自
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之后配合亲属寻医问药,积极诊治。从我们现当局对过去变态历程的
反思...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6
上世纪末,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心香泪酒祭吴宓》,据说感动了很多人。
可是吴宓的子女亲属出来说,他们没有一个人认识作者张某,张某书中写的与吴宓的交
情也都是他虚构。
此人大概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假借回忆子虚乌有的“自己与吴宓的友谊”来揭露
共产党吧。
http://bbs.tianya.cn/post-no01-171152-1.shtml
《心香泪酒祭吴宓》的血泪帐!
楼主:东海松 时间:2005-07-26 10:36:00 点击:3654 回复:35
如果按照目前禁书的标准,鄙人认为这本1997年出版的《心香泪酒祭吴宓①》的“
反动”程度恐怕是不在《往事并非如烟》之下。该书作者张紫葛,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曾经做过宋美龄的机要秘书,在运动期间被错关15年,比章怡和还多五年。
孟德斯鸠对亚洲国家的民族性格并不欣赏。他曾经认为,日本是个很变态的民族,
残忍、专制、好斗。衡量变态症状的严重性,一个基本的标准是,当神经抽搐或者精神
分裂期逐渐消退后,受否能够慢慢的恢复,甚至开始用正常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并对自
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之后配合亲属寻医问药,积极诊治。从我们现当局对过去变态历程的
反思... 阅读全帖
q***s
发帖数: 2243
7
来自主题: WorldNews版 - 有职有权的吴宓?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heweifang/archives/348864.aspx
贺卫方 @ 2009-12-4 17:43 阅读(753) 评论(2) 推荐值(38)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有职有权的吴宓?
卫方
2009.10.1日南方周末第30版_往事 ■读者·作者·编者
《南方周末》在西北的分印点主设在兰州,在报摊上买报纸既迟缓数日又经常扑空。10
月初回到北京,总算及时买到1日出版的报纸,注意到王兴运先生的文章《我所了解的
吴宓教授》,又检索阅读了此前陈仲丹教授的《背诵助教的讲稿》一文。自己读过《吴
宓日记续编》,又对于百年来的大学史有些兴趣,心有所感,聊作几点回应。
从吴宓日记里的记载看,王兴运先生的确是当年挟马列以令教授、导致吴宓痛楚不堪的
急先锋之一。对此,王先生作出了抗辩,他说必须以1957年和“文革”开始的时候分界
,认为在1957年之前的吴宓不仅是“有职有权”的名教授,而且还“恣纵、骄横”,试
图通过向院系当局反映情况而迫害自己在内的年轻学者。这样的说法不免“见木不见林
”,完全忽视了当时整个教育界和舆论气候的大背景。
C***r
发帖数: 759
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既保守又浪漫的吴宓
2000年05月17日
既保守又浪漫的吴宓
  《收获》2000年2期刊登叶兆言《阅读吴宓》一文,作者说,吴宓
不是一个豪爽的人,而且毫无幽默感,他的成名与挨骂有关。说起新
文学史,谈到新旧之争,忘不了鲁迅的妙文《估“学衡”》。《学衡》
是一个笑柄。《学衡》同人对旧的东西更感兴趣,在鲁迅看来,这帮
人漏洞百出,只是假古董。他们守旧保守,但是在传统的旧学上,并
不比新派人物强。一些文章把吴宓说成是旧学大师,这不确切,是过
誉之辞,办《学衡》的时候,吴宓是刚从国外来的文学青年,旧学根
柢和大十多岁的鲁迅不能比,和大三四岁的陈寅恪和胡适,也无法匹
敌。就其性格而言,吴宓身上更多浪
r*****y
发帖数: 62
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Re: [转载] 吴宓先生与钱锺书
吴宓和钱钟书之间绝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钱父和吴宓私交很好. 钱钟书考进清华
外语系前由吴宓安排在清华旁听,并且吴宓亲自为其辅导英语一年。
钱钟书自欧洲归来后吴又推荐其到西南联大任教授, 但陈福田认为钱火候不够,结果校
方只愿意聘钱作副教授. 方鸿渐的遭遇绝对就是由钱的这段经历来的.。
为这件事,吴宓也与校方不欢. 抗战结速后,终于矛盾太多,拂袖而去,去了迁到成都的
燕京大学,开始了其一生最后三十年的悲惨经历.
不太清楚钱所刻薄的那个Coquette是谁,可能是毛彦文吧.。
m******n
发帖数: 6673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邓小平与吴宓教授
建国初期,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思想改造运动中为西南师范学院
教授吴宓"打补丁"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民国10年,吴宓从美国留学回国,先后在东南、东北、清华、川大、武大等国立大
学,作了30年教授,其中在清华(包括联大)任教授近20年。这位学贯中西而通古今
的国际知名学者,解放前夕放弃了回清华、赴岭南、去台湾、留武大等名牌大学的种种
机遇,出于对大西南的钟爱,独身入蜀,当上重庆私立北碚相辉学院(后合并为西南师
范学院)的教授。缘此,他与邓小平有了一面之交,为其晚年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惊喜
与悲欣。
吴宓:我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
1951年夏,四川省进行首批土改。暑假后,吴宓的忘年交朋友、西南师院外语系的
年轻教授张紫葛土改回来,向吴宓讲述了英语专业有个女学生,被农民脱光裤子遭打的
悲惨故事。
这个女学生叫郭××,曾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考入西师外语系,其父亲是地主
成份,从乡里逃来重庆,在西师找到女儿,说是两天未吃饭了,走投无路,来和女儿见
最后一面。女儿把父亲领到寝室里,说是要给爸爸买面条吃,便出去了,谁知他面条未
买,却引来两名公安,把父亲抓回家乡。
m*m
发帖数: 1185
11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关于《吴宓日记》
关于《吴宓日记》
吴宓几十年的日记,相当完整,偶有残缺
文笔优美
涉及多方轶事,亦有证于一知名学者数十年之心路历程
可惜太贵,看了半天而终于没买
x*****u
发帖数: 3419
1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z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泪篇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 程兆奇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 1949 年后的壁立千仞,近年通过三数种有关著作披露的有关档案, 已广为人们所知。有人说陈寅恪在 49 年后还是受到殊遇的,这点不错。要求“毛公”“刘公” 立据历史二所不学马列,以之作为出任所长的条件,在当时不啻石破天惊。而居然没有因此 获咎,实在也有点乖于常情。单说它得缘于陈寅恪的特殊影响力,得缘于和陈寅恪多少有些 瓜葛的大员或陈寅恪所在地区的现管对中国文化还稍稍有所尊重,恐怕都还不够。陈寅恪固 为为中国文化所化的不世出的天才,但他晚年所逢的恰恰是中国文化旷古未遇的大劫难,在 这样的境遇中他还能“全身” ,保持一种抵制时尚的姿态,这就不能不说有一点天缘,也可 以说带着些偶然。也就是说,不仅“陈寅恪”是特殊的,陈寅恪晚年的际遇也是特殊的。因 此,想用所谓“以斑窥豹”法,从其际遇来度同时代知识人的处境,就会有危险的偏差。49 年后的近三十年知识人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倒是有令人信服的传达。 很 值得一读。这本书叫《心香泪酒祭吴宓》。 和近年的一些“著作”不同,此书是过来人写过来事,可谓“实录” 。
s*******w
发帖数: 2257
13
1969年5月9日,父亲在西师梁平分院挨斗,被两名高大的男生挟持疾行,腾空甩出,右
腿扭折成三截(大腿向内,小腿向外,膝盖和胯骨两处脱臼),仍勒令半跪半坐三小时
,听完革命师生批判。父亲疼痛不能忍,在半死的状态下,由人背负回牛棚,昏瞀数日
,不饮不食,醒过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秉笔实录此次受难的过程。 抄注:引自吴
宓先生之子吴学昭所作前言。
s*******w
发帖数: 2257
14
1969年5月9日,父亲在西师梁平分院挨斗,被两名高大的男生挟持疾行,腾空甩出,右
腿扭折成三截(大腿向内,小腿向外,膝盖和胯骨两处脱臼),仍勒令半跪半坐三小时
,听完革命师生批判。父亲疼痛不能忍,在半死的状态下,由人背负回牛棚,昏瞀数日
,不饮不食,醒过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秉笔实录此次受难的过程。 抄注:引自吴
宓先生之子吴学昭所作前言。
z**********e
发帖数: 22064
15
心香泪酒祭吴宓张紫葛下载页面
http://www.bannedbook.org/resources/file/687
z**********e
发帖数: 22064
z**********e
发帖数: 22064
17
心香泪酒祭吴宓张紫葛下载页面
http://www.bannedbook.org/resources/file/687
z**********e
发帖数: 22064
s*******w
发帖数: 2257
19
吴宓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是外文系主任,钱种书是教授。
l*****f
发帖数: 13466
20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z
记得看这书时,想,如果当初吴宓不是去了西师,而是选择了岭南与陈为邻,或留在武
大,是不是命运会好些?
x*****u
发帖数: 3419
21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z
可惜我们这边图书馆没有。倒有一本追忆吴宓,之中有当年为这本书打的笔仗。
M****N
发帖数: 16093
2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z
这本好像写的很煽情

, 已广为人们所知。有人说陈寅恪在 49 年后还是受到殊遇的,这点不错。要求“毛
公”“刘公” 立据历史二所不学马列,以之作为出任所长的条件,在当时不啻石破天
惊。而居然没有因此 获咎,实在也有点乖于常情。单说它得缘于陈寅恪的特殊影响力
,得缘于和陈寅恪多少有些 瓜葛的大员或陈寅恪所在地区的现管对中国文化还稍稍有
所尊重,恐怕都还不够。陈寅恪固 为为中国文化所化的不世出的天才,但他晚年所逢
的恰恰是中国文化旷古未遇的大劫难,在 这样的境遇中? 鼓堋叭怼?,保持一种抵
制时尚的姿态,这就不能不说有一点天缘,也可 以说带着些偶然。也就是说,不仅“
陈寅恪”是特殊的,陈寅恪晚年的际遇也是特殊的。因 此,想用所谓“以斑窥豹”法
,从其际遇来度同时代知识人的处境,就会有危险的偏差。49 年后的近三十年知识人
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倒是有令人信服的传达。 很 值得一读。这本
书叫《心香泪酒祭吴宓》。 和近年的一些“著作”不同,此书是过来人写过来事,可
谓“实录” 。虽时隔较久,仍 可说是 「第一手材料」。 “我一向不习惯从报刊及他
人著述中搜集材料据以? 侨宋铩
N*********6
发帖数: 348
2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z
鲁迅没被破害还是因为蒋介石比毛泽东重视人的生命。老蒋要是像老毛那末狠毒,老毛
也不会德拉中国的统治权。国民党军投降的时候,守卫北京的将领说不愿意打是因为怕
毁了北京的古物,老毛听了还大笑他们傻。鲁迅要是活着文革老毛一样饶不了他。
发信人: cozofu (但为君故), 信区: Reader
标 题: Re: 读《心香泪酒祭吴宓》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15 11:37:48 2007), 转信
小人当然可能会整君子,但是如果君子应对得当,小人也未必就一定会整君子。
就算是文革,也不是每个君子都挨整,都自杀。孔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季氏已经公然要篡权了,孔子都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但即使都一直没有
为难孔子,这是为什么?因为孔子并没有直接顶撞。再比如鲁迅,他处的时代也
够险恶了吧,为什么他却并没有受到多少迫害?他也有他的处世哲学。
a*******y
发帖数: 64
24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Re: 吴宓先生与钱锺书
你到底想说什么?
太唐僧了吧?

不适,
得很
到我
先生
长者。
昭女
摘录
同学复
。信上
管他
讨的信
下>>刊
。小事
内疚,
真诚的
的人。
锺书对我说:吴宓先生这部日记,值得他好好儿写一篇序。他读过许多日记,有的是Roussea
u
他实在
就把自
先生是
生到了
。此
行;叶
得愈
文章。
宁先
有人
M******8
发帖数: 10589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那些留下来的民国教授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8368
和谈
1
刚刚看完大陆两年前出版的《民国的底气》,书里介绍了12位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北大
、清华教授,其中有几位我从前根本没有留意过,很有收获。书中提到了北大校史展览
馆里有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像李大钊月薪300元;胡适100,鲁迅60,而排在第
五名的是刘文典,每月160元。毛泽东告诉斯诺他在北大图书馆也做过,《红星照耀中
国》里面有这样的内容:(毛泽东说,)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把我介
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给了我图书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
八块钱。刘文典何许人也,他教30天课,毛泽东要在图书馆里干20个月?
刘文典出生在1889年,安徽人,17岁时进芜湖公学念书。读书期间受陈独秀、刘师培的
赏识和影响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他到日本留学,期间应章太炎之邀,参加同盟会机关
报《民报》的编辑工作。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在宋教仁办的《民立报》担任翻译和记
者。1913年宋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刘文典手臂也中了枪弹。再次到日本后...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那些留下来的民国教授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那些留下来的民国教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28 07:14:59 2013,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8368
和谈
1
刚刚看完大陆两年前出版的《民国的底气》,书里介绍了12位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北大
、清华教授,其中有几位我从前根本没有留意过,很有收获。书中提到了北大校史展览
馆里有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像李大钊月薪300元;胡适100,鲁迅60,而排在第
五名的是刘文典,每月160元。毛泽东告诉斯诺他在北大图书馆也做过,《红星照耀中
国》里面有这样的内容:(毛泽东说,)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把我介
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给了我图书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
八块钱。刘文典何许人也,他教30天课,毛泽东要在图书馆里干20个月?
刘文典出生在1889年,安徽人,17岁时进芜湖公学念书。读书期间受陈独...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7
[一种声音]去留与荣辱——《南渡北归》笔记【1】
来源: 千里 于 2016-03-29 09:30:56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对国民党来讲,黄金、贵重文物的搬迁不是问题,成问
题的是那些士林名流的去留行止。他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党也没有闲着。一场
关乎人心、人才的争夺战开始打响。
争夺战的重点是当时中国教育文化的重镇平津地区。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
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
“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一,各
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
献并自愿南来者。
听风观涛,平津地区学人内心五味杂陈。
回想1937年7月末,北京沦陷,何基沣将军撤离北平时面对学生曾喊出了“同学们!北平
——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的誓言。因此,在随后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统一安排而撤
离平津的教...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sh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sh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8:13 2011, 美东)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1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池水甚浅,甚至连王国维背后的衣
服都未浸湿,他并没有呛水。但
湖底满是淤泥,王国维入水时头朝下并用了相当力量,以致口鼻都为淤泥湮塞,清道夫
托他出水后又不知道如何及时抢
救,观堂终于窒息而死。
莫道昆明池水浅,一样呜咽送大贤。
王国维给儿子贞明留下了...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sh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3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作者:张少鹏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摘要: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
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
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
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
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
1948年12月15日,陈寅恪随胡适乘国民党派往北平的专机飞往南京,第二天即乘火
车前往上海。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偕夫人唐篑及女儿小彭、美延乘船南下广州。从
此,在广州康乐园终老。关于陈寅恪南下岭表而未飞赴台湾一事,学界聚讼纷纭。实际
上,就陈寅恪当时的地位而言,其南下岭表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与文化隐喻意味。揭示
其间的象征与隐喻,不仅可以解开陈寅恪南下岭表的“本事”,透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
和文化追求,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陈寅恪的认识,进而促使我们在陈寅恪精神的感召下
增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一、政治象征
陈寅恪随胡适乘机飞往南京时,虽然陈寅恪曾表示他很苦恼,“当... 阅读全帖
l****z
发帖数: 29846
34
作者:米糕
【他们是民国时期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深明大义、满怀希望与憧憬的爱国学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选择了留下,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那个疯
狂的、人性丧失的年代,他们也由此走向了他们令人扼腕、唏嘘不已的命运。你或许从
没听说过他们,但你应该记住他们。】
1. 谢家荣
谢家荣(1898年9月7日~1966年8月14日),字季骅,上海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之一
,著名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在基础地质科学与应用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是中国矿
床学的主要奠基人。大庆油田的勘测与发现者之一。
谢家荣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随后进入该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因工作成
绩突出,第二年被选送至美国留学,192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硕士学位。毕业后,
他立即回到祖国,继续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职。
自1940年起,谢家荣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处长,以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
经验,勘探出了十余处重点矿区——湖北大冶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白银厂铜矿
、陕西渭北煤田……
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81名院士之一。南京解放前夕,胡适召集中央研究院
院士开会,动...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35
☆─────────────────────────────────────☆
happyboar (We must continue our struggle) 于 (Tue Sep 7 11:50:47 2010, 美东) 提到:
比如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在思想改造之前,办《学衡》开历史倒车,“苦恋”毛彦文
,写
文言日记记载自己阴暗心理。除此之外,他有什么学术成绩?一本像样的著作都没有!
(别跟我说《吴宓诗文集》有任何文学价值。)
共产党来了,每个月给他足够的小米,让他认识到自己前半生碌碌无为,徒有虚名,并且
给他一个恰当的工作:教英文。有什么不对?我承认后来搞武斗,游街批斗,停发工资之
类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50年代的思想改造,还真没什么不妥。就算有点矫枉过正,也
是因为他之前的虚名太招摇了。
共产党给他们一个称呼“反动学术权威。我看,反动则已,权威二字,已经是高抬吴宓他
们了。有过没有著述的学术权威么?现在动不动称他们”大师”,太过肉麻。我看还是
来句
英文:call a spade a spade。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63
37
81位民国院士近60人1949年后留在大陆:部分人的命运】
1948年,中国的内战正酣之际,第一届院士共81人诞生了,在 那个决定中华民族未来
命运同时也决定这些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精英的历史时刻,他们何去何从,陷于了痛苦之
中,有今日学者专门写下了他们的选择——《1949 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傅
国涌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呀!有的并不赞成共产主义但不想没有国家的流浪
留下了,有的认为自己并没做错什么大不 了钻到故纸堆里留下了,有的害怕台湾还是
不保留下了,当然也有毅然决然离开的,相当部分则是怀有极大的希望留下了,一如胡
风的伟大献词《时间开始了》,他 说的是伟大的新时代的时间开始了。中共接管政权
前后,共有22位院士离开大陆,28位人文组院士中留在大陆的18位(考古学家都在这个
组)。他们,除了那 个没有人格的郭沫若外,其他一律遭到改造、整肃、批判,更有
不堪忍受身心摧残与人格凌辱而自杀的。这里没有总结多少自杀的,下面转载的是一个
基本介绍,读后只有无语的份。
一、民国时期81位院士中离开大陆的22位院士
中研院院里14个单位,成建制 迁台的只有管理机构中央研究...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78
38
【81位民国院士近60人1949年后留在大陆:部分人的命运】
1948年,中国的内战正酣之际,第一届院士共81人诞生了,在那个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命
运同时也决定这些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精英的历史时刻,他们何去何从,陷于了痛苦之中
,有今日学者专门写下了他们的选择----《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傅国
涌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呀!有的并不赞成共产主义但不想没有国家的流浪留
下了,有的认为自己并没做错什么大不了钻到故纸堆里留下了,有的害怕台湾还是不保
留下了,当然也有毅然决然离开的,相当部分则是怀有极大的希望留下了,一如胡风的
伟大献词《时间开始了》,他说的是伟大的新时代的时间开始了。中共接管政权前后,
共有22位院士离开大陆,28位人文组院士中留在大陆的18位(考古学家都在这个组)。
他们,除了那个没有人格的郭沫若外,其他一律遭到改造、整肃、批判,更有不堪忍受
身心摧残与人格凌辱而自杀的。这里没有总结多少自杀的,下面转载的是一个基本介绍
,读后只有无语的份。
一、民国时期81位院士中离开大陆的22位院士
中研院院里14个单位,成建制迁台的只有管理机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P******l
发帖数: 1648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Primeval (waaaowao), 信区: THU
标 题: 你所不了解的——清华大学的信仰渊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6 00:25:07 2018, 美东)
2017-08-26 赵征 生命季刊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前言)
文/赵征
编者按:本文为赵征姊妹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所写的前言。正如她文中所述:“
纵观清华的百年校史,神的真理和恩典从未间断,仿佛清源活水穿越水木春秋,浇灌众
多学子的心灵。”从这部见证集中,我们看到了神在清华百年历史中的奇妙作为。本刊
从今日起,将陆续播发“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中的美好见证。
前言
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文集是我们三十位清华校友讲述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是茫茫人海中
一群普通学子探索人生终极问题的心灵历程。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尚学文化里,我们从
小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遥遥的治学之路。从小学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清华
大学深造。我们只知治学好──治学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可以造福人类。但是
,治学之路的尽头在哪里呢?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时,一生治学的成果可... 阅读全帖
P******l
发帖数: 1648
41
2017-08-26 赵征 生命季刊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前言)
文/赵征
编者按:本文为赵征姊妹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所写的前言。正如她文中所述:“
纵观清华的百年校史,神的真理和恩典从未间断,仿佛清源活水穿越水木春秋,浇灌众
多学子的心灵。”从这部见证集中,我们看到了神在清华百年历史中的奇妙作为。本刊
从今日起,将陆续播发“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中的美好见证。
前言
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文集是我们三十位清华校友讲述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是茫茫人海中
一群普通学子探索人生终极问题的心灵历程。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尚学文化里,我们从
小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遥遥的治学之路。从小学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清华
大学深造。我们只知治学好──治学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可以造福人类。但是
,治学之路的尽头在哪里呢?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时,一生治学的成果可以使我们的心
灵充满平安和满足吗?
与清华同龄的百岁校友杨绛先生曾在回忆录《我们仨》的结尾发出了一个凄凉的叹息: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
在人世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 阅读全帖
P******l
发帖数: 1648
42
文/赵征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一书的“代跋”。请参考阅读本文作者及清华校友们的
文章与见证(本刊将继续播发清华校友的见证,敬请继续关注):
1.你所不了解的——清华大学的信仰渊源!
2.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一:当我走到尽头……
3.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二:一个“清华土著”的信仰之旅
4.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三:我的信仰历程
5.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四:从迷失到献身
6.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五:见证:清华才女蒙恩记
7.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六:基督之光改变了我的心
8.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七:学长带我去教会
9.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八:回家
10.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九:寻找与被寻见
11.回家, 不再一样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
12.回家了——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一
13.我的见证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二
14.在高山之巅, 遇见上帝!——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三
15.全是神的恩典——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四
16.祂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五
清华的源头,恰如其名,清澈而华美,吸引了众多的思想者畅游其中。初建之时,思想
开...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
《庚款留美发端考》
作者:茆诗珍/徐飞,两位作者皆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原文链接如下:
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zwgx/2007-06-25/25666.sht
经过作者的再考证,文章确认时任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发现契机,巧妙周旋,经过多
年不懈努力,最终才达成庚款退还(浮报、虚报部分)、首创并促成庚款留学计划的实
现,所以梁诚才是促成庚款留学的第一功臣。
因原文较长,下面摘取其中几段,说明主要史实。
****************************************************************************
*********************************************
历史上著名的庚子赔款源于1900年,这一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随即八国联军
武装干涉入侵北京,翌年9月,清廷被迫与列强各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议定,中
国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
国”损失共计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全中国人平均每人... 阅读全帖
d*********p
发帖数: 1531
44
令人扼腕的命运:20位民国精英留在大陆以后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4-02-08 08:
19:5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常识
陈寅恪(1890-1969)
一代大师陈寅恪,他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被
称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盖,远望如白色棺材。红卫兵
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革命者”见效
果初成,乃加大攻伐力度与强度,将高音喇叭干脆搬进室内,绑到了陈氏的床头之上。
每当“革命者”呼声响起,整个陈宅如狂飙突至,风雷激荡。陈氏夫妇未闻几声,即感
天旋地转,双双心脏病复发,口吐白沫,倒地不起。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
出门,迁至中大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
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偶有亲友偷偷登门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
说不出话,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望者无不凄然。身处困厄绝望的陈寅恪自知将不久
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 “革命者”乱拳打倒,心脏病日趋严重几乎瘫痪的唐筼
,陈认为爱妻可能将先于自己...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45
陈寅恪(1890-1969)
一代大师陈寅恪,他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被
称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盖,远望如白色棺材。红卫兵
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革命者”见效
果初成,乃加大攻伐力度与强度,将高音喇叭干脆搬进室内,绑到了陈氏的床头之上。
每当“革命者”呼声响起,整个陈宅如狂飙突至,风雷激荡。陈氏夫妇未闻几声,即感
天旋地转,双双心脏病复发,口吐白沫,倒地不起。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
出门,迁至中大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
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偶有亲友偷偷登门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
说不出话,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望者无不凄然。身处困厄绝望的陈寅恪自知将不久
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 “革命者”乱拳打倒,心脏病日趋严重几乎瘫痪的唐筼
,陈认为爱妻可能将先于自己命赴黄泉,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奄奄一息的陈寅
恪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心怀无尽的怨愤与痛楚,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
《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46
陈寅恪(1890-1969)
一代大师陈寅恪,他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被
称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盖,远望如白色棺材。红卫兵
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革命者”见效
果初成,乃加大攻伐力度与强度,将高音喇叭干脆搬进室内,绑到了陈氏的床头之上。
每当“革命者”呼声响起,整个陈宅如狂飙突至,风雷激荡。陈氏夫妇未闻几声,即感
天旋地转,双双心脏病复发,口吐白沫,倒地不起。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
出门,迁至中大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
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偶有亲友偷偷登门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
说不出话,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望者无不凄然。身处困厄绝望的陈寅恪自知将不久
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 “革命者”乱拳打倒,心脏病日趋严重几乎瘫痪的唐筼
,陈认为爱妻可能将先于自己命赴黄泉,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奄奄一息的陈寅
恪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心怀无尽的怨愤与痛楚,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
《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 阅读全帖
r***u
发帖数: 1272
47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劝君免谈陈寅恪 易中天
一 不该热的热了起来
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似乎是一件没什么道
理的事情。
史学不是显学,陈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众情人。没错,这些年文坛荧屏上是有不少
“历史”,而且上演得轰轰烈烈,风头十足,好像全国人民都有历史癖,也没患过健忘
症似的。然而最走红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又是什么呢?《还珠格格》和《雍正
王朝》。前者已自己坦言是“戏说”,后者则被史学界斥为“歪说”。历史在文艺作品
中能不能“戏说”或“歪说”,这是另一个问题(比如《西游记》就是戏说,《三国演
义》则是歪说,或不乏歪说成分)。但戏说、歪说不等于实说、正说,总归是一个事实
。它们和陈先生以及陈先生所治之史八杆子打不着,也是一个事实。所以,历史小说和
历史剧走红,并不意味着历史学家也会走红,也该走红,何况那历史小说和历史剧还是
戏说和歪说?事实上历史学家无论生前身后多半都是很寂寞的。唐长孺先生曾自撰墓志
铭曰:“生于吴,殁于楚,勤著述,终无补”,说的大抵是实话。一个历史学家可能会
因其学术成就而成为文化名人,却很难因此而成为热点人物。如果成了,那就一定有别
的原因,比如吴晗。
陈寅恪也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Joke版 - 年末无事,闲扯历史~
看来有的人还是没有看懂啊,我之前要说的是“吴宓太笨”绝对不是钱说得,甚至不是
他影射或者暗示的。
之所以两位当事人都没有澄清,这就说明了造谣者的功力。
吴如果当时澄清,会被人讥笑为太弱,或者真的就是连别人骂他太笨都无法或者不敢反
驳。
钱如果当时澄清,会被人讥笑为了饭碗出尔反尔。
后来二人更是无法澄清自己,基本原理就是——如果你搭理一个谣言,那这个谣言只会
愈演愈烈。所以最后只好由实心眼的杨绛出来澄清,可是结果完全如吴钱所料。
这就引申出第二层,吴如果真蠢必然会直斥谣言,这才是单细胞生物的本能反应;钱如
果说过这话,吴当时就会要他好看,或者解放后必然整钱,也就是前面说的“吴宓也整
人”。
至于另两句太俗太懒,实际上也是映托出太笨是人为编造的谣言,因为俗和懒是很相对
模糊的概念,基本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两个概念形容;太笨则不然。编造谣言的人必然是
身边人,熟悉钱的说话,二真一假的把钱摆上台。前无法证明自己没嘲笑过别人太懒太
俗,自然无法逃脱太笨的指控。
谣言流传如此之广,与钱吴如此之熟,必然是二者身边人;其离间之行为,或者惠己,
或者只为一逞所欲,必然出于寥寥几人。
如果我是吴宓,欲整之人必...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9
这一页是钱钟书。“开几本英文淫书”不知是否有误?这个好玩:“钱所报的牛津大学
英国文学专业仅一个名额,据说其他考生皆因他的报考而放弃,吴宓的一名研究生后来
只得改报畜牧专业,去了爱丁堡大学的动物遗传所。”
钱锺书:苍莽昆仑一代鸿儒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北京、上海
钱锺书先生故去十多年了。临行前,他留下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
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杨绛先生谨守遗言,依之操办后事。
钱先生去了,令人想起弘一法师的临终偈子: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但悄然西行的钱锺书还是震动了世界,连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也发来情辞恳切的
唁电,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
文化历史中,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寓居美国的余英时也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
逝世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有学者将钱锺书喻为“文化昆仑”。
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足令人深长思之。
嵚崎磊落的人生
钱锺书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
他1910年11月21日生于无锡一书香门第,其父钱基博是文史大家,一生著作甚丰。
钱基...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50
这一页是钱钟书。“开几本英文淫书”不知是否有误?这个好玩:“钱所报的牛津大学
英国文学专业仅一个名额,据说其他考生皆因他的报考而放弃,吴宓的一名研究生后来
只得改报畜牧专业,去了爱丁堡大学的动物遗传所。”
钱锺书:苍莽昆仑一代鸿儒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北京、上海
钱锺书先生故去十多年了。临行前,他留下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
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杨绛先生谨守遗言,依之操办后事。
钱先生去了,令人想起弘一法师的临终偈子: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但悄然西行的钱锺书还是震动了世界,连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也发来情辞恳切的
唁电,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
文化历史中,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寓居美国的余英时也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
逝世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有学者将钱锺书喻为“文化昆仑”。
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足令人深长思之。
嵚崎磊落的人生
钱锺书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
他1910年11月21日生于无锡一书香门第,其父钱基博是文史大家,一生著作甚丰。
钱基...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