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 发帖数: 9419 | 1 说啥都没有直接看史料明白,当然中文实在太糙的我就没办法了,这个扫盲强度太大。
曹操除了徐州之战外,所谓屠城,记载都是屠××(××代表城池名字)的格式。唯一
记载曹操确实有现代屠城意思的屠字用法就是皆屠之。这个确实是全杀了的意思,而且
记载是凡杀男女数十万,确实是记载的屠杀百姓。问题在于,这段记载却史料矛盾,所
以只能存疑。至于其他的所谓屠××,我就转几个内容,中文能看懂的自己看看是不是
现代意义上的屠城。
1、《后汉书臧宫传》:“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
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
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
注:看看这段,前面说进拔绵竹,攻破涪城,后面被形容为连“屠”大城。
2、“……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
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
,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注:“屠”城了三十六方的百姓,这得多牛呀?
3、《三国志陈泰传》:“初,泰闻经见围,以州军将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维所
能卒...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2 我没有任何要求,那位牛头怪只要能把下面史料,用他说的洗劫给翻译的让你信服了,
我就服了,从此我就不说三国志屠的含义问题。不用全都说,就3、4、5、6这四段史料
给我翻译出来就行,这比互相打嘴仗好多了吧?大家摆史料,翻译呗,谁更有说服力,
自然有公论。问题是一到真格的这种翻译的时候,人家就遁了和顾左右而言他呀。你问
问他敢不敢用他说的洗劫来翻译这几段?
1、《后汉书臧宫传》:“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
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
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
注:看看这段,前面说进拔绵竹,攻破涪城,后面被形容为连“屠”大城。
2、“……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
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
,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注:“屠”城了三十六方的百姓,这得多牛呀?
3、《三国志陈泰传》:“初,泰闻经见围,以州军将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维所
能卒倾。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 阅读全帖 |
|
h****a 发帖数: 3114 | 3 这是你的屠城小考,俺个理科生一瞥就有几处错漏。
史记正义〉注刘贾“屠城父”,称“屠谓多所诛杀也”,杀伤很大即称“屠”,这和今
义常指的战后滥杀有所不同。
##########“多所诛杀”意思是“杀伤很大”?诛杀是指什么?
“屠城”的“破城”之意使跟滥杀毫不沾边的事记为“屠城”,刘邦受子婴降入咸阳,
蜀汉费诗称为“屠咸阳,获子婴”,晋朝裴秀也在文章中称“汉祖屠咸阳”。曹操受刘
琮降入荆州,〈吴鼓吹〉称“众既降,操屠荆”。“屠城”的"破城"之意,也使得在当
时史书中"屠城"往往不是劣迹而是功勋,所谓“屠城殄国之勋”, “屠坚覆锐,立御侮
之功”在史书中比比皆是,魏帝诏书称赞司马昭“禽其戎帅,屠其城邑”,“去岁破吴
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三国志》称黄盖“擐甲周旋,蹈刃屠城”都在此列
,此外还有“屠城破邑,神武遂章”,“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
等等说法
“去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是屠蜀贼,不是屠蜀,跟破城有
个毛关系?放在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古汉语常...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4 说说曹操征徐州是为了报父仇的史料,一般来说呢,曹操征徐州都是因为老爹死在徐州
。武帝纪啥时候说过陶谦要报复曹操咧?唉,还是贴史料,争论没力气了。
就说曹操老爹啥时候死的吧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
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
冀州牧袁绍。 ”
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
,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注:第一次徐州之战初平四年。
报父仇的战争原因野史,正史都有,包括世说新语:“: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
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
,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
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韦曜吴书曰:太祖迎
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
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
吴书:“曹公父於泰山被杀,归咎於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5 要不说你根本没仔细看过史料呢?三国志写的第一次征徐州也是193年,也就是初平四
年呀!你都根本没明白焦点在哪儿就别下搀和了,说你无知还说错了?你说后汉书不靠
谱倒是对的,但是三国志明确说了,初平四年征徐州,为了讨逆,兴平元年征徐州为了
报父仇。 |
|
|
f****i 发帖数: 9419 | 7 三国志不是很可靠吗?哈哈,那就相信三国志嘛,三国志说第一次征徐州啥时间,啥理
由?
“(初平)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
及於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
,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
太祖还军定陶。
(谦与)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
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
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
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你说说嘛,三国志说第一次征徐州是报父仇了?这回不相信三国志了吧?这回你要相信
后汉书了,不然你咋圆自己说的话嘛。你给说说白纸黑字三国志说了报父仇是第一次征
讨徐州?HOHO,连别人讨论的焦点是啥都不清楚,你还资格,资格个毛。这里讨论的是
第一次讨伐徐州的时间?搞笑了HOHO,看你特别有喜感。 |
|
f****i 发帖数: 9419 | 8 请重点翻译一下3、4、5、6,多谢。
1、《后汉书臧宫传》:“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
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
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
注:看看这段,前面说进拔绵竹,攻破涪城,后面被形容为连“屠”大城。
2、“……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
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
,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注:“屠”城了三十六方的百姓,这得多牛呀?
3、《三国志陈泰传》:“初,泰闻经见围,以州军将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维所
能卒倾。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
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
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
注:这仗还没打呢,魏国先说姜维会“屠”陇右,请问姜维是有现代屠城意义的战争习
惯和历史?而且最搞的是,那个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同学说“诸葛亮当年就想屠杀陇
右百姓了,只是没干成罢...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9 另外再给大家一条,曹操征徐州两次路线图都是有的,看着地图自己划线就能看出到底
怎么划线合理,曹瞒传,后汉书陶谦传,资治通鉴,地理位置搞得乱七八糟,像没头苍
蝇一样画圈圈。而三国志明确可以看到行军路线,两次征徐州搞成一次路线根本看不清
楚。曹操老爹死在琅琊,曹操没事跑三县泄愤屠杀干嘛去?可以看到清楚的路线,报父
仇肯定最终目的到琅琊。就算杀人泄愤也去啥琅琊的几个县几十万人才解恨吧? |
|
f****i 发帖数: 9419 | 10 我仔细看了一下你说的第二个搜搜问问的最后一个回答,呵呵,你仔细看看就知道里面
有了矛盾。
我把这个分析给你转过来给你分析看看
“综合这几种不同说法,笔者的看法是:曹嵩是在陶、曹交战的初期打算移居兖州,去
投靠曹操,中途被杀。因为如果曹嵩在等到曹操血腥屠城以后再去投靠,时机不对,曹
嵩应该没有那么傻,而且曹操血腥屠城对徐州的震动非常大,以曹嵩“辎重百余两”这
么庞大的队伍,想躲过徐州这么多与曹操有着血海深仇的徐州百姓的眼睛应该是不可能
的,说不定哪个冲动的老百姓就会要了曹嵩的命,曹嵩不会那么的张扬,率领一支这么
庞大的队伍招摇过市。再者,曹操听说父亲被害而血腥屠城,似乎更合情理,也就是说
,曹嵩迁居的时间不会在兴平元年(194年),而应该是献帝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和
陶谦交战一年后局面相对平静的时期,曹嵩看到局面相对平静后立即慌慌张张举家迁移
。至于到底是不是陶谦杀了曹嵩,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陶谦所为。陶谦怨恨曹操与自己
为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向曹操实施报复的机会。而在实施报复的过程中,陶谦的部下
眼见曹嵩的富裕见财起意,同时进行了抢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注意几句重点他首先假定的是曹...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11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
,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
郡奔冀州牧袁绍。 ”
世说新语:“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
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
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
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死在哪儿不解释,但琅琊是必须报仇的地方,这都不清楚那就扯淡了。陶谦报复啥曹操
父亲世说新语就能佐证,还孤证。这是最后一贴,不扯淡了,你爱怎么扯淡随你我不回
了。 |
|
v*****s 发帖数: 20290 | 12 人家给你贴过好几遍了啊。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古汉语常用字典里面解释“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30 14:21:40 2011, 美东)
请重点翻译一下3、4、5、6,多谢。
1、《后汉书臧宫传》:“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
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
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
注:看看这段,前面说进拔绵竹,攻破涪城,后面被形容为连“屠”大城。
2、“……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
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
,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注:“屠”城了三十六方的百姓,这得多牛呀?
3、《三国志陈泰传》:“初,泰闻经见围,以州军将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维所
能卒倾。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
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 阅读全帖 |
|
g********e 发帖数: 6425 | 13 古文修养不够要常google或者百度,呵呵
汉晋“屠城”释义
我们都知道现在“屠城”是指战后对居民的屠杀,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晋
古文中,“屠城”也与与“克城”“破城”混用,与屠杀未必有关系,所以,看到“屠
城”就怒发冲冠的指斥为民贼是大可不必的。这个问题很早以前零零散散举了些例子,
前段时间见有网友为《后汉书》上几个记载争论很厉害,所以总结下,发上来,请方家
指教。
再加一个例子
东晋王玄谟攻城迟缓,桓护之劝称“岂得计士众伤疲,愿以屠城为急” |
|
f****i 发帖数: 9419 | 14 扯淡了,自己装高人在先,然后不是对着铁证顾左右而言他,再不就是东拉西扯,不然
就是故意歪曲和掩盖史料,这就叫理科生的严谨?扯淡扯到了极点了,理科生要都这样
,干脆排队跳湖去得了。从来就没看到有人中文烂到这样的,旁观人都看到你没看懂别
人反讽,说你是当日最佳笑点了,还敢说自己中文好?害得我后来都不好意思太不厚道。
不扯那么多了,说了没办法扯淡扯下去,不是必要,你不翻译那些史料,让所有人看看
到底如何说通是洗劫和屠杀的意思,我不会回复。这里我还是贴史料,大家凭着史料看
,开始还能让你东拉西扯惹生气,现在根本不会。
后汉纪卷二十四:“春正月,钜鹿人张角谋反。
初,角弟良,弟宝自称大医〔一〕,事善道〔二〕,疾病者辄跪拜首过〔三〕,病
者颇愈,转相诳耀。十余年间,弟子数十万人,周遍天下,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期
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角弟子济阴人唐客上书告角〔四〕,天子遣使者捕角。角等
知事已露,因晨夜敕诸坊,促令起兵。 ”
关键词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注意这个通方的坊字,前后文看看,还有后面贴的
一段,看看坊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类似传教教区的教徒盘踞地的意思。
后汉纪卷二十四:“ 二月,...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15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生物战争及其深远后果
2010-09-24
草根简介
在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自从80年代以来,何
新先生的文化研究,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他所首先倡导的一些基本观念,已汇为思潮
,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广泛注意。人们可
以不赞同他,但是不可能不重视他。何新的学术在80—90年代中国政治与文化这一巨大
转变时代留下了深深的思想印迹。由于何新的特殊影响,他一度成为海内外各主要新闻
机构追逐采访的对象。采访过他的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共同社、ABC、NHK、美国之
音、路透社、独立报、费加罗报等世界著名传媒。1994年后,何新主动拒绝与一切内外
传媒作直接接触。也不再出席公开会议,讲课讲演。从公众视线中遁失。
最新评论 更多>>
“在社会分配上,我强烈主张由国家.. "若论安全系数,高铁肯定高于飞机... 学习!
一代英豪自有不凡处。 .. 温州特大动车事故后,何先生还认为.. 已经有比较确切的
消息证明温州动车.. 支持何新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兼粉丝 好文,转载,发扬光大。
罗斯柴尔德: http://ww... 阅读全帖 |
|
h**6 发帖数: 4160 | 16 楼主既然提到马超,为何不引用这一段,反而把黄忠那一段拿出来了。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
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此外,马超所督临沮,未必就是关羽丧命的临沮。
1. 马超传:(建安十九年)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前为都亭侯。
2. 华阳国志:(章武元年)马超骠骑將军,领涼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
3. 后汉书:沮县,今兴州顺政县。唐代的顺政县是现在的陕西略阳。
4. 水经注:(诸葛亮表)祁山去沮县五百里。
马超很可能遥领凉州,以镇诸羌,督沮县,“临”作他解。 |
|
c*c 发帖数: 2397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8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350147.html
孙言诚
2011年08月08日08:30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1972年,王洪文从上海调中央,毛泽东开始近距离地观察和栽培接班人。据徐景贤
讲,毛泽东对王洪文确实抱有希望,循循善诱,耳提面命。无奈王洪文根基太浅,是扶
不起的阿斗。
王洪文在“文革”中(资料图)
汲黯和桓伊
1972年,姚文元传达毛泽东指示,让上海组织人标点一些古书,分送给有关的人看
。其中有两篇是给周恩来看的,一篇是《史记·汲郑列传》,一篇是《晋书·桓伊传》。
在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毛泽东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选择一个接班人。经过艰难的
思索和反复的衡量,他终于选定了一个人:王洪文。选这个人有两重意义:第一,他是
造反起家的,他接班意味着“文革”的成果得以保存,也象征着“文革”取得了伟大胜
利;第二,他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工农兵一身而三任。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什么不找一个姓‘工’的?”
其实,毛泽东心仪的人是张春桥。但他不敢选张,庐山会议使他明白,张和老干部
、特别是军队老...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9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3/16342006548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3日16:34 南风窗
文_本刊记者 章剑锋 发自上海
斗室之间,尘埃尽染。堆满书籍的两张架子床上,蛛丝斜挂。3月上海,正值雨季
,天阴沉沉,破旧的书房里寒意犹深。午后,一只白猫悄悄走进来,一纵身,跳上了朱
永嘉的膝头。
猫的主人坐在两张架子床间的局促空地里,一盏灯打亮他的背面,整个面孔却为屋
内的阴暗笼罩。
“我的编制还在复旦,也不算复旦的人,基本上就在家里。他们给我生活费,给我
图书馆借书证,有这些条件我就够了……我出来的时候已经59岁了,退体金200块钱一
个月……”
34年前,运动需要,朱永嘉因“写作组”而兴,由复旦大学一名普通教员一跃而起
,成为上海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文革”期间,他直接领导着上海市委写作组
,专供张春桥、姚文元及当时的上海市官方“御用”,被张、姚等人倚为腹心。
身为通晓历史的知识分子,朱永嘉手眼虽能通天,但是机关览尽,内心始终处于一
种履冰临渊的彷徨状态。权力机器一旦开动,... 阅读全帖 |
|
v**n 发帖数: 135 | 20 献帝儿子不少,不知道是不是颠沛流离反而锻炼了身体。董贵人有身孕被曹操杀掉,伏
皇后和两个儿子也被曹操杀掉。后汉书记载(建安十七年)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
王,懿为山阳王,□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许靖评论此事说“将欲歙之,必姑张之;
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其孟德之谓乎!”
桓帝后宫很多。“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但就
是生不出儿子来。“倾宫虽积,皇身靡续。”有三个女儿,长女嫁给伏完,不知道伏皇后是不是她的女儿。
和帝儿子也很多。“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后生者辄隐秘养于人间。”为什么那么容
易夭折,是卫生医疗条件还是别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
|
D*A 发帖数: 1169 | 21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中国政府不久就发布了〈1971〉57号文件等一些相
关材料,对此事件加以解释,但是基本的档案至今仍未开放,而多年来海内外许多学者
对此事件抱有强烈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更有一些反思性文章问世,当年和林彪事件有涉
的一些相关人员及其家属,也以不同形式披露了若干口述材料1。这些文章和数据的共
同特点是:修正了官方对「九一三事件」的解释框架,对该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
度,其中有些文章对林彪抱有强烈的同情。对此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当年下发的官方材
料,「四人帮」曾经参与其事,其基本结论在1979年后仍旧维持了下来,若干论断确实
有疑点。本文的看法是:历史研究强调客观公正,研究者对当年涉案人员亲属的材料要
有分析和鉴别;对林彪事件需从一个纵深的角度来观察,尤其应考察林彪事件的体制因
素,以及这个事件所反映的50年代后国家发展的方向等问题。
一 林彪出山是完全被逼的吗?
文革之初,毛选中林彪做他的「接班人」是和废黜刘少奇同步进行的。刘少奇原是毛的
接班梯队的第一号人选,1970年12月18日,毛对斯诺(Edgar Snow)说,在1965年1月
制定〈二十三条〉时... 阅读全帖 |
|
s****7 发帖数: 2507 | 22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
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世说新语.品藻.9.20条》刘孝标注:《晋诸公赞》曰:“夷甫性矜峻,少为同志
推”。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
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
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
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
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
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
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
|
|
|
d******i 发帖数: 1379 | 25 古代的人怎么杀女婴 发贴心情 Post By:5/1/2012 3:14:00 AM
战国时期溺女婴就有一定的普遍性,《韩非子·六反》: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说明溺女已是人们的带有一种普
遍性的心理。到南北朝时,“世人多不举女”,表明溺女婴者多,颜之推在说到这种事
情的时候,特地举出他亲戚的例子:那人广有婢妾,每当她们将分娩时,派奴隶守在产
房门外,若是生的女孩,就拿出去害死,产妇心疼,号哭不让,其悲惨之声令人不忍听
闻,但并不能改变那个人溺女的习性和举动(《颜氏家训》)。颜之推这个亲戚极残忍
,是溺女的一个典型。
元末人郑文和在《郑氏规范》中说:“世人生女,往往多至淹没。”反映的是元代
人的溺女习俗。
明初浙江严州府遂安人“生女多不举”,知县袁政禁止,以后百姓生女儿,多取名
叫“袁留”,表示对袁县令的纪念(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六引《姑苏志》)。金华府
人“产女多不举”,县令吕祚禁止,据说活下的女婴甚多(光绪《常昭合志稿·人物》
)。嘉靖间兰溪令李昭祥令民间生三个女儿的豁免徭役,因此几年内没有抛弃女婴的(
光绪《华亭县志·人物》)。同时间江西贵溪县民人也使溺女...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1379 | 26 战国时期溺女婴就有一定的普遍性,《韩非子·六反》: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说明溺女已是人们的带有一种普
遍性的心理。到南北朝时,“世人多不举女”,表明溺女婴者多,颜之推在说到这种事
情的时候,特地举出他亲戚的例子:那人广有婢妾,每当她们将分娩时,派奴隶守在产
房门外,若是生的女孩,就拿出去害死,产妇心疼,号哭不让,其悲惨之声令人不忍听
闻,但并不能改变那个人溺女的习性和举动(《颜氏家训》)。颜之推这个亲戚极残忍
,是溺女的一个典型。
元末人郑文和在《郑氏规范》中说:“世人生女,往往多至淹没。”反映的是元代
人的溺女习俗。
明初浙江严州府遂安人“生女多不举”,知县袁政禁止,以后百姓生女儿,多取名
叫“袁留”,表示对袁县令的纪念(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六引《姑苏志》)。金华府
人“产女多不举”,县令吕祚禁止,据说活下的女婴甚多(光绪《常昭合志稿·人物》
)。嘉靖间兰溪令李昭祥令民间生三个女儿的豁免徭役,因此几年内没有抛弃女婴的(
光绪《华亭县志·人物》)。同时间江西贵溪县民人也使溺女成为风俗(民国《吴县志
·传》)。浙江新昌人弃女,县令采取刑法处断的手段严行禁止,他在任...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1148 | 27 先摘一段《周礼 天官冢宰》,这一段的后两句又被顾炎武在《日知录》当中引用: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
十失四为下。
如果我们相信上面这段话,那么可见“十失四”虽然“为下”,但也不过是工资待遇低
一些,并没有说进一步的惩罚。当然,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事故,可能仅仅是上文所谓之
“失”的一部分。
此部分的周礼当中还讲到兽医: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
凡疗兽疡,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
疗之。死,则计其数以讲退之。
由最后一句可见,可能是由于畜牧业是周人支柱产业的缘故吧,对于兽医的要求倒也不
马虎。
南北朝之后的历朝历代,貌似大多对于医疗事故都有明文法规。网上有一篇台湾的东东
,专讲医疗法制史的,其中简述了唐宋元明清的相关法律,甚至还提到了巴比伦,古
代印度,罗马,阿拔斯王朝,欧洲中世纪的一些东东。咱既不是学医的也不是学法律的
更不是学历史的,故此无力对此文进行全面考证勘误...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18592 | 28 喝人奶是自然,喝畜奶却是文化。另一项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技术是挤奶(Milking
)。西亚和中亚农民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挤奶 ,挤奶或奶业(dairying)是游牧生活
方式形成和普及的关键。东亚农民至今仍不习惯挤奶,这有生物学和文化上的原因。动
物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Lastose),而乳糖的消化有赖于乳糖酶(Lastase)的参与。
成人乳糖酶缺乏现象在东亚和东南亚高达85-100%,而北欧不到10% 。就中国而言,成
年人中汉族92.3%、蒙古族87.9%、哈萨克族76.4%缺乏乳糖酶 。东亚挤奶活动的出现与
羊、牛、马的东传大体同步。哈萨克、蒙古、汉族中成年人体内产生乳糖酶的比例依次
降低,表明其与印欧人的亲缘关系或接触与交流程度相应减少。东亚游牧民大都缺乏乳
糖酶,对农业的依赖较为迫切。另一方面东亚农民并不喜欢畜奶和奶制品,容易鄙视或
不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欧洲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合异常紧密,在东亚却出现了明显的
分野。乳糖酶的有无不仅是中国与欧洲饮食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 ,而且影响了欧亚大
陆历史的进程。
4、马、马车与骑乘
家马(Equus caballus)的野生祖先主要分... 阅读全帖 |
|
N***i 发帖数: 4104 | 29 说蜀国才90万人这也太荒唐了
后汉书益州官方掌握的就有150万户(平均一户四口),汉末益州并没有大的兵乱,反
而关中三辅、南阳大量难民移入(被刘焉收编为主要军事力量),户口起码不应该明显
低于东汉的统计数字。 |
|
r****p 发帖数: 1854 |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rose 讨论区 】
发信人: crdd (上比广德 下比狭行), 信区: Prose
标 题: 南北朝历史小说 - 金指环 06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6 03:26:41 2012, 美东)
这两集情节进展有点慢,主要是为以后作铺垫。元树虽然是主人公,但是小说不止他一
条线,上一集出场的都是会有各自的线索比较重要的人物。所以有必要刻画一下各自的
言行性格,争取做到每个人都有特点,也为以后各自的命运打下伏笔。
元树离开洛阳后,一晃已经是三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边境没有大的战事,国内政局也
是十分的平稳。唯一不和谐的声音就是,前不久元禧奏请按照子贵母死的旧制将冯氏赐
死。他的这一举动在朝中着实引起了一番震动。自从孝文帝改制以后,大多鲜卑旧制已
经被明令废除。但是因为元恪还未被立为太子时生母高贵妃就已经去世,所以子贵母死
这条规矩反倒这么阴差阳错的保留了下来。元禧的上奏里说当今皇上从小就受冯皇后抚
养情同母子,所以仍应按照旧制行事以免牝鸡司晨。小皇帝元恪自然是苦苦哀求,朝中
大臣尤其是支持汉化改制的人对此反对的也不少。元勰大致猜测出了其中... 阅读全帖 |
|
l*r 发帖数: 79569 | 31 也许是斩首获生的意思,毙敌俘虏共十余万。。。
”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
后汉书斩首获生的用法有好几处 |
|
m**c 发帖数: 7299 | 32 因为下面的这些作者的脑袋被狗啃了.
▪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魏书 (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等)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
l*****f 发帖数: 13466 | 33 这个左右变化真是蛮好玩的,特别是秦汉到魏晋的变迁问题,于是去翻了几页杜佑的通
典,关于左右相左右丞左右仆射之类,还是云山雾罩;不过杜牧的爷爷真是太有学问了
,难怪牧之吹嘘"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又找到这个讨论,觉的说的蛮有道理的,职官来说从秦汉尊右到魏晋以左为上是一个渐
变过程。
http://www.langy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331
发表于 2012-5-11 14:21: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小衽 于 2012-5-11 15:17 编辑
上回说的比较乱也不严谨,还被称为前辈,内心颇为不安,大家共同探讨,前辈实在不
敢当。勉为其难重新说下,以免贻笑大方。还是那句话,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定论,众
说纷纭,查资料时看得我头也很大。总结一下,必然也是不严谨的,但是看起来似乎逻
辑不那么混乱了。欢迎拍砖指正
首先还是要说左右尊卑问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综合说明,所以分类讨论下比较合适。
1.表示事物高低优劣的抽象概念——尊右
这个与空间、位置无关,各个时期基本不变,右表示高于,左表示低于;右表示赞...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416 | 34 不错不错,中外史料对比。不过我要吹毛求疵一下。这个原作者--不是说你老哈--可能
也是以摘抄为主,缺乏深入考据。马卫集(Sharaf al-Zamān Tāhir Marvazī)并非
阿拉伯人。Marwazi是一个波斯姓氏,源自中亚,冠以这个姓氏的名人有若干个,其中
至少两位来自《后汉书 西域传》当中的木鹿城(“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
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
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且均为有所成就的学者。一位是Habash
al-Hasib al-Marwazi,活跃于九世纪,很可能曾在Al-Ma'mun的智慧宫中干活,同时
也见证了阿拔斯朝自巴格达迁都萨马拉(Samarra)的变故。
另一位就是《动物之自然属性》(Nature of Animals)的作者。网上有中文资料说此
人是“花剌子模宫廷医生”,然而英文维基上却说他供奉于突厥塞尔柱(Seljuk)苏丹
。十一世纪中期到十二世纪初的花剌子模,大致也就是Sharaf al-Zamān Tāhir
Marvazī的一生,始终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不是臣...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5 假的吧,吴汉在王莽新朝就一穷矮搓,连到长安的路费估计都没有
也不完全穷矮搓,还是一亭长。。。
后汉书吴汉列传: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
,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
。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其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
http://tieba.baidu.com/p/1227382241 |
|
E******u 发帖数: 3920 | 36 假的吧,吴汉在王莽新朝就一穷矮搓,连到长安的路费估计都没有
也不完全穷矮搓,还是一亭长。。。
后汉书吴汉列传: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
,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
。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其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
http://tieba.baidu.com/p/1227382241 |
|
m***y 发帖数: 14763 | 37 高鼻深目!=金发碧眼
历史上,汉人对发色,其次眼色敏感,肤色都再再再再次。估计是为了排除tan的影响。
Facial profiles很少提到,也许是不好量化,也许汉人在混血前本来就高鼻深目。至
少汉代选太子,是一定要隆准的。实际上,高祖就外号隆准公.
当然,太屎公提到刘家,一向含沙射影,《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
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明里说高祖是龙种,实际上是骂他野种.所以接下来这句"高祖为人隆准",很可能是
JB老翘着,见谁都随时随地"朕射你无罪".
但范晔《后汉书光武本纪》也说九世孙“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那就有说服力
了.就算刘秀是装的或者范晔纯MP,那也说明,汉人的标准,鼻子一定得高。 |
|
l*****e 发帖数: 416 | 38 得,你老是实干家,我就会耍嘴皮子。。。可能的道路嘛,我瞎猜,别当真,也许可以
先参考现代的地理地貌,还原一下古代地貌,道路么,特别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都是
屈服于地势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不可能发生显著的造山运动,所以古代的山脉
应该同现在变化不大,要命的是河流,特别是灌溉农业文明,河渠改道太严重了。。。
还好,从史记开始,正史就是河渠书这样的东东,后来又有水经注这种专著。。。然而
西域的就不太好办了。。。毕竟比中华文明落后,又不象中国人那样善于治史,还有文
献翻译问题。。。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当中有一些涉及中亚的,但明显过于简略,信息的
清晰度充其量也就同后汉书 西域传一个水平。 |
|
h*****5 发帖数: 566 | 39 不合格的历史爱好者,同时也是早已半途而废的评书爱好者,应征挣些包子,万望大牛
们高抬贵手,轻拍。此外,幼年听书,年代久远,很多细节也记不清了,只能想起多少
说多少,况且这部书貌似原本就有若干版本,如若感觉本人的讲述同您听过的相同名字
的评书有出入,也请见谅。
评书《刘秀传》是大约85-86年间的某几个月,在本省地方台午间时间连续播出的。那
个年代,貌似吃午饭的时候听一个小说或评书,吃过午饭再听一个,然后打一小会儿盹
儿就上学去。有些家里路远的同学,或者牺牲掉一点至一点半的听书,或者彻底放弃午
休。依稀记得,此书播出之前,该台的该时间段播放的是某广播剧,貌似爱情色彩浓烈
,我这个尚未发育的小屁孩儿当然不感冒,于是就殷切期望它早日完结。估摸着到结尾
了,便在每天播放完毕之前一分钟打开收音机,坚持了几天,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各
位听众,广播剧《xxxxx》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播送完了。从明天起,我们将向您播放
xxx演播的长篇传统评书,《刘秀传》”。哈里路亚!打一年级就看三国小人书,“东
汉末年,blah blah blah”,那这个东汉是谁建立的呢?少儿刊物上说是地主阶级的刘
秀,利用农民起... 阅读全帖 |
|
|
c*****1 发帖数: 3240 | 41 ☆─────────────────────────────────────☆
Esquimau (雪门院) 于 (Sat Sep 1 16:36:02 2012, 美东) 提到:
已经读到王莽了。做一些读书笔记备忘。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 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的评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
分莫大于)
-- 魏斯(魏文侯)
-- 智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灭智,张孟谈说二子
-- 豫让刺赵襄子
-- 魏文侯,魏桓子之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
--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
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 吴起杀妻,残忍薄行之人。
慎靓王二年(前319年)
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伐秦,秦败五国之师。
四年(前317年):苏秦被刺杀。张仪说魏襄王事秦。
五年(前316年):秦司马错伐蜀,蜀属秦。
周赧王元年(前314):燕国内乱,齐伐燕,杀子之与燕王哙。
二年(前313年):楚王中张仪之计,绝齐而六百里地不得。
三年(前312年):秦大败楚师,取汉中地。燕昭...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27 | 42 “习”无疑是一个小姓,网上资料上说,按人口多少排名,姓习的大约只排在300位
左右。习姓的起源,比较正统说法有两种,一是来自西周到春秋时的习国;二是一个
叫做“习”的地方,而这个“习地”,其实也就是前一种说法里面的“习国”的所在地。
“习国”或“习地”,位于当今陕西省东南部的丹凤县,距西安一百多公里,离周老虎
的镇坪县近两百公里。无论这两种说法那个更准确,网上很多地方都说习家是姬姓的后
裔,即与周吴郑王等大姓同出一源;不过百度上却说是姜姓。所有所谓此方面的“网上
资料”,均不曾给出实实在在的参考文献,所以均不可轻信啊。无论如何,同周吴郑王
这些人丁兴旺的老大哥们相比,习姓自然显得很单薄。古代的习家人,没出过周亚夫周
瑜一般的名将,没有延陵季子级别的道德标杆或吴三桂水平的反面典型,缺乏国姓爷
那样的民族英雄,更无法同名人美女不可胜数的老王家相比。还好,风水轮流转,今年
到我家,现如今的中国大陆最高领导人就是来自老习家。
政治上的事咱不懂,也不敢瞎说,今天也仅仅借总书记的名头,聊一聊历史上的几位习
姓名人。前面说了,姓习的少,习姓名人自然也不多;特别出名的古人,顺理成章地可
以说几乎等于零...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53185 | 43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
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
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
。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
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
”。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
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
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
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
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
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8922 | 44 王国维考的大夏就是指阿富汗那一带,现在的网上民科把它等同于夏朝,就是相当于把
秦等同于前秦、后秦。对了,罗马帝国又叫大秦,尼玛,下一个民科是不是要论证秦就
是罗马帝国?
以下引至王国维原文:
“《唐书·西域传》云:大夏即吐火罗,其言信矣。大夏之国,自西逾葱岭后,即以音
行。除《史记》《汉书》尚仍其故号外,《后汉书》谓之兜勒《和帝纪》及《西域传·
序》),六朝译经者谓之兜佉勒、(《婆沙论》卷九,世尊极知兜佉勒语,胜生兜佉勒
中者。)兜佉罗,《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见上)《魏书》谓之吐呼罗,隋唐以下谓之
吐火罗,《西域记》谓之睹货逻,皆大夏之对音。其徙葱岭以西,盖秦汉间之事。” |
|
d*******s 发帖数: 695 | 45 后汉书吕布传有记载,还以为是罗贯中夸张的。。。这吕布太强了啊!放奥运会能爆掉
棒子队不? |
|
P*****T 发帖数: 292 | 46 原文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113d0101oxp3.html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戎
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元前
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
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
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见于
晋人诗句,是歌颂上帝的;后一句首见于宋人诗句,是歌颂宋帝的,这两句诗乃是现代
人集句,非周公原创。四、《蟋蟀》一诗原载《诗经·国风·唐风》,先秦季札和孔子
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遗风。简文则说《蟋蟀》一诗为周公所作。考《诗经》三百零
五篇皆曾被谱曲,十五国风属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豳有豳音,唐有唐音。假
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 阅读全帖 |
|
y********r 发帖数: 30 | 47 最烦这种自己不知道就说别人不行的。 没被拍成电视剧,没被搂主知道不代表东汉的
这些牛人没水平。要不然你听听评书也行。谈历史还得看几本书才行。汉书,后汉书这
么精彩,自己去看去。不然真的就被人笑话了。 |
|
h*******o 发帖数: 41 | 48 力挺楼主的问题,真的是非常好,很有问题意识
楼主是属于不是死读书的.读书到了一定阶段,会反思自己的进展.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人.
至于那些说没文化真可怕的人,我只能说报以冷眼了.这些冷嘲热讽的人,一个月也不见
得能读得了一本书吧.真正读书多的,有才能的人,绝不会说别人读书少,炫耀自己读书多
. 退一万步讲,你们给的是什么狗屁解决方案?世界上有无数的书,那要读什么书才能解
释楼主的困惑呢?去国会图书馆?去斯坦福大学读蒋介石日记?
而且楼主的问题很清楚,给定他是一个对任何朝代没有偏向的人,但是又喜欢历史,为什
么东汉给他的印象这么少.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呢!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也有的!有人
回复说的去读后汉书,这不是废话吗?大家又不是治史的,这难道不是最笨的方法吗.而且
就算楼主读完后汉书,了解了很多东汉名人,可是,对我来说,问题不还是没解决>
看了这么多回复,我只能感慨这个版水平也就那样吧,那么多人发言,除了冷嘲热讽的装
高深的人之外,没有一个真正解答了问题的. |
|
y********r 发帖数: 30 | 49 最烦这种自己不知道就说别人不行的。 没被拍成电视剧,没被搂主知道不代表东汉的
这些牛人没水平。要不然你听听评书也行。谈历史还得看几本书才行。汉书,后汉书这
么精彩,自己去看去。不然真的就被人笑话了。 |
|
h*******o 发帖数: 41 | 50 力挺楼主的问题,真的是非常好,很有问题意识
楼主是属于不是死读书的.读书到了一定阶段,会反思自己的进展.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人.
至于那些说没文化真可怕的人,我只能说报以冷眼了.这些冷嘲热讽的人,一个月也不见
得能读得了一本书吧.真正读书多的,有才能的人,绝不会说别人读书少,炫耀自己读书多
. 退一万步讲,你们给的是什么狗屁解决方案?世界上有无数的书,那要读什么书才能解
释楼主的困惑呢?去国会图书馆?去斯坦福大学读蒋介石日记?
而且楼主的问题很清楚,给定他是一个对任何朝代没有偏向的人,但是又喜欢历史,为什
么东汉给他的印象这么少.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呢!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也有的!有人
回复说的去读后汉书,这不是废话吗?大家又不是治史的,这难道不是最笨的方法吗.而且
就算楼主读完后汉书,了解了很多东汉名人,可是,对我来说,问题不还是没解决>
看了这么多回复,我只能感慨这个版水平也就那样吧,那么多人发言,除了冷嘲热讽的装
高深的人之外,没有一个真正解答了问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