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加缪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共5页)
e*******e
发帖数: 6165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Beethoven00 (Beenthoven),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壁花少年》从争议禁书到电影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9 09:52:47 2013, 美东)
1994年,一个文艺青年正在为他的第一本小说咬笔杆。当他写下“我想这就是身为壁花
的好处之一”时愣住了。就像找到了很久以前一起捉迷藏的玩伴,他突然回忆起自己惨
绿的少年时代。五年后,29岁的他出版了自己的半自传小说《壁花少年》,主人公是一
个害羞内向的高一男孩,思维与常人不同,在学校也不合群,经常成为霸凌和忽视的对
象。他用查理的化名不断给无名氏写信,在信里讲述自己人生的各种槑和囧;但他从不
留回邮地址,因为他“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听人谈心不是为了想跟人睡觉
(哪怕他们可以)”。书信体的《壁花少年》自问世后立刻在年轻人中间疯传——尤其
是那些感同身受的人群,《纽约时报》形容该书“就像热土豆一样被辗转传阅”;而由
于在霸凌、自杀、性爱、毒品、同性恋等敏感问题上的直白,也让它受到来自成人的口... 阅读全帖
s******0
发帖数: 13782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irl 讨论区 】
发信人: skyblue0 (头转星移), 信区: Girl
标 题: I Don't Care About Your Band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4 11:48:05 2011, 美东)
以前,普通的男人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可以完成大多数成家立业的重要指标:取得高中学历、实现经济独立、结婚生子。现在,大多数二十多岁的男人却陷身于一种新奇的过渡状态,其中既有负责任的自立精神,也掺杂着荷尔蒙作用之下的青春期特征。这种“半成年”状态有许多可取之处,对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不过,事到如今,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业已为众多沮丧失意的年青女性所熟知的事实:这样的状态并不能带来最好的男性特质。
喜剧作家茱莉·克劳斯纳(Julie Klausner)曾于2010年出版过一本感人至深的有趣书籍:《你的乐队我没兴趣:我约会过的独立摇滚乐手、信托投资人、色情作者、罪犯、善于识别假货的时尚人士以及其他一些傻冒带给我的教训》(I Don't Care About Your Band: What I Learned fro...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759
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郭继德
西方当代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首先出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家萨
特和阿尔贝·加缪一起“将小说引向了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方向”,特别是遭受了战争蹂
躏的德国和意大利的作家对战时的政治扭曲做了实事求是的描述,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
新的现实主义”风格。战后的美国小说要比欧洲小说“异化”得多,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威拉德·莫特利的《
随便敲哪扇门》,诺曼·梅勒的《裸者和死者》、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作
品,以及一些犹太小说、黑人小说中都展现了美国生活中隐藏着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
“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到70、80年代,美国政治局
势相对稳定,作家政治热情降低,开始反思,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
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又有受实验文学写作风格影响的痕迹,新
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首先,美国当代作品的写作重心有转移,即创作主题有了变化。从70年代中期,不少
作家开始写家
h********o
发帖数: 399
4
她是在反驳另一位MM,顺便说了一下中国文化的局限。偶光贴了她的,sorry 了。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
下面引用由何鱼发表的内容:
诗歌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如此接近存在的本质,
经常不经意间泄露了哲学家的天机,
三言两语与洋洋万言有时是等质的.
这位MM的发言:
遭际的痛苦可以缓解,存在的痛苦只能愈加深刻
这几天看了几篇讲余华的文章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与〈李三观卖血记〉失去了他往日写〈现实一种〉,〈古典爱情〉
那时候的勇气与锐利
我想也是的。中国美学一向崇尚一种消解的文化,与自然成为一体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最
终解决之道。从贾平凹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了,二目对望三目石。他以为原来这几十年的
岁月就是为了等这一块石头的。呵呵……好一个贾平凹,不过也是如此。
李泽厚说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实有些道理。冲淡恬静的背后,我看到的只有无奈。人
终归不是那石头。不管那石头是气也好,还是被那些玄说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古典我懂的
少,只是中国人的这种心理即便不看古典也深有体会了。
中国人似乎真的没有崇高与悲壮。更没有加缪笔下那推石头的快乐西西佛。
l*r
发帖数: 79569
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法国的美食(七)
“街上转出不少萨特和加缪,有的开始买长棍子面包,另外街角有几个波伏娃在抽电子香
烟,”
哈哈,写的好!
j******n
发帖数: 21641
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格丘山:中国文学的没落zt
其实'思想性'这个东西也很装B的
最近基督徒为霍金关于科学不需要上帝来解释未知现象一说感到心寒
20世纪的文学家中很多是思想家(或者说思想家是文学家),如萨特加缪卡夫卡
他们似乎也只是表达一种荒谬,空虚,怪诞
难道这就是人类思想的最新总结?
这就是我们沉迷于娱乐或者吸毒或者2012的狂欢的理由?
j******n
发帖数: 21641
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韩少功: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3
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1/4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1/5的学生举手)
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
是略过半数。
这是一群文学研究生,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他们很诚实,也毫不缺乏聪明。我
相信未举手者已做过上百道关于《红楼梦》或法国文学的试题,并且一路斩获高分——
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
问题在于,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读书怎么成了这么难的事?或者事情别有原
因: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广泛阅读的自由?
我不想拍孩子们的马屁,很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30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10
本俄国文学、10本法国文学、10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我这一说法显然让他
们惊诧了,怀疑了,困惑了,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30年前?天哪,那不正是文化的禁
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十年浩劫刚过?……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
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没错,是禁锁是荒芜甚至是浩劫,从当时大批青年失学来看的确如此,从当时官方
政策主体...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1054
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民国屐痕【下篇】 作者 野夫

我们这一代对真实台湾的最初了解,大抵多由文艺而来。从邓丽君的歌侯孝贤的电影,
到郑愁予的诗白先勇的小说。是这样一些偷听盗版和传抄,使我们渐渐确知,在严密的
高墙禁锢之外,在毫无人味的革命文艺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中国人在享受着另外一种温
软生活,在抒写着另外一些明心见性的文字。
澎湖湾基隆港都是随歌声一起飘来的地名,忠孝东路淡水湾从吉他的弦上延伸到我们的
视角。一个弹丸小岛,从罗大佑到周杰伦,润物有声地浸透着此岸两代人枯燥的心灵。
尽管今日之台湾电影,似乎远不如大陆贺岁片的卖座;但是重温侯孝贤那些散文电影,
依旧会让那些擅长法西斯盛典的导演相形见绌。
《恋恋风尘》是侯孝贤早期的叙事,讲述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打小并不自觉于所谓的
爱情。后来一起去城市打工,女孩的妈托付阿远,“你要好好照顾阿云,不要让她变坏
了,以后,好坏都是你的人”。——听着就温润的嘱托啊。阿远应征入伍了,阿云送给
阿远的礼物是一千零九十六个写好自己地址姓名并贴好邮票的信封。结果是阿远退伍之
前,阿云和天天送信的邮差结婚了。看这个电影,我常常想起沈从文的小说《阿金》,
一样不可捉摸的命运,透出悲凉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外景...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
《论美术》等。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
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
》、《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
纷”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
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
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1642
10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纪念一下布罗茨基
才发现,今天是布罗茨基的生日,发个帖,纪念一下。正好最近在读他的诗选,只在睡觉前的一个多小时才有时间,所以读得很慢。
简短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和轶事吧,俺就不露怯评他的诗了,有兴趣的去网上很容易搜到。
他1940年出生于列宁格勒,十五岁自愿辍学,辗转于工厂、锅炉房、实验室、医院的太平间打零工,还随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苏联各地找矿,遍尝艰辛,期间读了不少书。在十九岁的一天,他走进一家书店,想找点东西读,看到巴拉丁斯基的诗集,随手买下,读后深受感动,决心从此投身诗歌事业。不久,他读完了全部俄罗斯诗歌,又开始找外国诗歌读。在1961年结识了阿赫玛托娃,随后几年与一帮年轻诗人经常出入她的住所,得到她的指点和鼓励,尽管最初布罗茨基并不太在意她对其诗的评论。
1964年,因写诗和流浪、无正当职业,布罗茨基被当局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判刑五年,被流放到苏联北部人烟稀少的极寒之地。即便这样,他始终坚持写诗。一年半后,在阿赫玛托娃等的积极奔走下,他被提前释放。
1972年,当局要他移居以色列,被他断然拒绝,虽然他是犹太人。有一天,在没给他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被当局塞进一架不知飞往何处的飞机。飞机最终到达维也...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2072
11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纪念一下布罗茨基
谢谢介绍。
明代书信没看懂?怎么回事?脱离背景单独看,我没什么特别想法(就是说不
impressed)

睡觉前的一个多小时才有时间,所以读得很慢。
到。
太平间打零工,还随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苏联各地找矿,遍尝艰辛,期间读了不少书。在
十九岁的一天,他走进一家书店,想找点东西读,看到巴拉丁斯基的诗集,随手买下,
读后深受感动,决心从此投身诗
五年,被流放到苏联北部人烟稀少的极寒之地。即便这样,他始终坚持写诗。一年半后
,在阿赫玛托娃等的积极奔走下,他被提前释放。
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被当局塞进一架不知飞往何处的飞机。飞机最终到达维也纳
,来接机的是密执安大学的普罗弗尔,见面就问布罗茨基,你想去哪儿,布罗茨基一脸
茫然说一点主意也没有,无处可
托娃,曼杰利什坦姆,茨维塔耶娃,奥登等的评论,其中一篇花了四五十页的篇幅逐字
逐句分析奥登一首九十九行的诗,极其罕见。
讲究格律与形式,语言锤炼。1987年因在诗歌上的成就获诺奖,是继加缪后第二位年纪
轻轻就获奖的作家。
庆祝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诗不应该用大众的语言写,反之,大众应该用诗的语言说
话。
让他受益匪浅,那就是,把形容词压缩到最低限...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7016
12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纪念一下布罗茨基
哈哈,赞。
“社会寄生虫”。想不到当然苏联竟然有这个罪名。果然是个邪恶帝国。

睡觉前的一个多小时才有时间,所以读得很慢。
到。
太平间打零工,还随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苏联各地找矿,遍尝艰辛,期间读了不少书。在
十九岁的一天,他走进一家书店,想找点东西读,看到巴拉丁斯基的诗集,随手买下,
读后深受感动,决心从此投身诗歌事业。不久,他读完了全部俄罗斯诗歌,又开始找外
国诗歌读。在1961年结识了阿赫玛托娃,随后几年与一帮年轻诗人经常出入她的住所,
得到她的指点和鼓励,尽管最初布罗茨基并不太在意她对其诗的评论。
五年,被流放到苏联北部人烟稀少的极寒之地。即便这样,他始终坚持写诗。一年半后
,在阿赫玛托娃等的积极奔走下,他被提前释放。
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被当局塞进一架不知飞往何处的飞机。飞机最终到达维也纳
,来接机的是密执安大学的普罗弗尔,见面就问布罗茨基,你想去哪儿,布罗茨基一脸
茫然说一点主意也没有,无处可去,普罗弗尔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密执安大学,就这样,
他成了密执安大学的住校诗人。在他流亡国外之初,著名诗人奥登对他关怀备至。后来
他做过多所学校的文学教授。他从没回过俄罗斯,即便在前苏...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7016
1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纪念一下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的诗,意象密度比较大,不容易一下子读出感觉。

睡觉前的一个多小时才有时间,所以读得很慢。
到。
太平间打零工,还随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苏联各地找矿,遍尝艰辛,期间读了不少书。在
十九岁的一天,他走进一家书店,想找点东西读,看到巴拉丁斯基的诗集,随手买下,
读后深受感动,决心从此投身诗歌事业。不久,他读完了全部俄罗斯诗歌,又开始找外
国诗歌读。在1961年结识了阿赫玛托娃,随后几年与一帮年轻诗人经常出入她的住所,
得到她的指点和鼓励,尽管最初布罗茨基并不太在意她对其诗的评论。
五年,被流放到苏联北部人烟稀少的极寒之地。即便这样,他始终坚持写诗。一年半后
,在阿赫玛托娃等的积极奔走下,他被提前释放。
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被当局塞进一架不知飞往何处的飞机。飞机最终到达维也纳
,来接机的是密执安大学的普罗弗尔,见面就问布罗茨基,你想去哪儿,布罗茨基一脸
茫然说一点主意也没有,无处可去,普罗弗尔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密执安大学,就这样,
他成了密执安大学的住校诗人。在他流亡国外之初,著名诗人奥登对他关怀备至。后来
他做过多所学校的文学教授。他从没回过俄罗斯,即便在前苏联垮台后,被邀请回去访
...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1642
14
谢谢分享。朱译和梁译全套我都见过摸过,就是没读过,以后有时间应该读读。以前不
知道朱生豪的生平,现在知道了,更让人肃然起敬了。好象得肺结核的作家还不少,鲁
迅、郁达夫、瞿秋白、卢梭、卡夫卡、契诃夫、加缪,好象林徵音也是,文学作品里的
人物,有著名的林黛玉和茶花女。好象肺结核和文学有不解之缘。
f******t
发帖数: 2664
15
来自主题: Prose版 - 回到阿尔及利亚 (一)
雏菊一样蓝的地中海就在我眼前不远的地方,海边是密密麻麻的白色房子。吹来的风是
熟悉的地中海的风。而如今我就在Djazair旅馆的阳台前,趴在桌子上,一边喝啤酒,
一边在50第纳尔买的阿尔及利亚地图上寻找我初中时候就熟悉的那些名字。
他们从Hassi Inifel出发。当时,德圣亚威上尉从Ouargla绿洲出发,带着在撒哈拉执
行任务过程中谋杀上司的传闻,骑着一头驴到了Hassi Inifel驻地上任。上任之后不久
,他就给费里埃中尉讲了南部霍加尔高原中那片高山包围的绿洲之内的神秘之地。蒙蓝
色面纱的图阿雷格人赛格海尔-本-谢伊赫蹲在墙角抽烟。两天后,他将带领德圣亚威上
尉和费里埃中尉再次从Hassi Inifel离开,穿越大片撒哈拉腹地,经过Adrar附近,再
到达Tit和Silet附近,然后将被蒙上眼睛(这次他们将主动吸印度大麻,被放在骆驼背
上)回到霍加尔高原,面对他们的命运的女王昂蒂内阿(Antinea)。
那曾经让我激动得夜不能寐的阿尔及利亚和霍加尔高原。2005年我独自去马赛旅行,坐
在马赛旧港边高高的台子上,和一个水手聊天。他跟我说,海对面就是阿尔及尔,他们
的商船每周都要... 阅读全帖
f******t
发帖数: 2664
16
来自主题: Prose版 - 回到阿尔及利亚 (三)
---以上三篇游击致文末短诗的作者,Jean Arthur Rimbaud。
清醒而去,大醉而归。最后一个晚上,11个人原本陌生的人在一个禁酒的国家里喝了8
瓶白酒,2瓶红酒,从下午五点半喝到半夜十二点。阿尔及利亚、地中海,神秘而害羞
的前上校、喝酒豪饮、不醉不归,我发现我在世界上最无趣的工作里找到了莫名其妙的
归属感。
一夜没睡觉,清晨的时候,附近清真寺的歌声再次传来,我才迷迷糊糊的意识到,这原
来不是我的生活,是别处的生活。
当年的Rimbaud也是这样吧。人们觉得他19岁之后天才褪尽,去北非各地经商过上了凡
俗的生活。然而其实在北非的生活生活才是他小时候从出生的小村庄逃离到巴黎,在欧
洲流浪的冲动来源,而没有这份冲动,他也就不是天才。
就是这样“生活在别处”的冲动。
还有就是,激发着圣德亚威上尉飞蛾扑火般的热情,死里逃生后两年,仍然重回霍加尔
高原投入爱和死亡的冲动。
我相信远处的霍加尔高原中间确实生活着尼普顿的后人,被用希腊名字称呼的野蛮人。
他们未曾被大海淹没,却被高高的山峰和让人迷狂的撒哈拉阻隔,把曾经的人类荣光和
后世的堕落隔绝开来。那也成为我梦想的亚特兰蒂斯,只有这个梦... 阅读全帖
s***s
发帖数: 1841
17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Re: 嘻嘻
我不喜欢加缪了。
因为道行不够,看这种书很容易陷入空洞的死循环中,
思考一些原本不是我所能解答的问题,很无谓。
g*********t
发帖数: 154
18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挪威的森林
推荐给一个朋友看了,她不喜欢。 主要是不喜欢里面的人物。特别是直子,觉得怪的不
真实。她说也许是自己没有经历过那么强烈的青春期吧.
后来发现自己一直是附庸风雅的对待这本书。
这本书我也是匆忙的翻过,没有耐心细心品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舞,舞,舞”。其
实唯一的原因是喜欢里面的“雪”和“雨”。除此之外,我发现自己其实不太能理解和欣

村上,为什么那么多少男少女迷恋他哪?我还没有到达出动心玄的的地步,远远没有。
也许是他的小说符合一种都市年轻人人的心情。 是所谓“心情小说”而其人文关怀
非常个人化,而且有一点“日本味”。他书中的女孩子,说实话,实在是。。。。我不能
理解的。。。。
也许是在比较早的时候,我就读了想赫尔曼.黑赛和加缪的小说,而我觉得已经不能再有
村上的心情。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象”麦田守望者”和“在轮下“更好的青春小说了。
t*******n
发帖数: 4445
1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书中岁月长(1)
偶也回顾一下,赫赫。自我感觉是十八岁前看的书,觉得有特别的意味。后来的,就曾经
沧海,雁过无痕了。其实更象是小时候的脑子好,而不一定是书好。
十二岁:《少年文艺》。该杂志传统之一是尾页刊登西洋名画。后来一次登的是米开朗琪
罗的雕塑大卫。立马有保守家长写信抗议,艺术教师们反戈相击,很是打了一阵笔仗。好
在家里从来不管偶读的书,故未受多大骚扰。
十三岁:受老友影响读《论语》。曾游曲阜于孔庙前购一本为念。同时还有一本《我们认
识的自然界》(那位知道原著的外文名字?)。于“化学键”一词上甚为迷惑。着迷于《
飞碟探索》,刚刚听这里有人说是愤青读物的,blush……
十四-十五岁: 受周国平影响读尼采、加缪、瓦雷里。读《诗刊》。八九风波后《诗刊》
败落。改读北岛、杨炼、顾城。后来闻顾氏新西兰噩耗,甚惜。
十六-十七岁:读凯撒大帝的《高卢战记》,佛雷泽《金枝》。看双月刊《名作欣赏》。
十八岁:免于高考,无聊之中看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彩虹》、《恋爱中的女人》、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最后一部是朋友从家里偷出的的内参本。



















c*******t
发帖数: 144
20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请问]象CAMUS和KAFKA得书
加缪也应该是英文版好些. 比如那篇有名的<西西弗神话>, 网上流行的中文版有
比较明显的翻译错误.
http://www.nyu.edu/classes/keefer/hell/camus.html
http://www.starinfo.net.cn/photography/gif/f5/waiguo/fable-of-xixifu.htm
k********k
发帖数: 5617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aquarius923 (aquarius0205),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0 14:53:55 2012, 美东)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
《论美术》等。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
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
》、《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14
22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Re: 出个题目,西西弗的石头
大概, 有些事情只是为了填补预期生命中应有可没有到来的伟大时刻的空白;-)
推石头时候想得那么透彻么? 那早就在山顶上去看另一面山了;p
就像灌水一样, 没意思, 费力气, 也无人喜欢, 也知道随机的思绪像块没有
重量的大石头 - 实在太没有重量了. 随便抓抓就是一大把; 但是应该到达的
光辉时刻还没有到达, 夜里仍然难以入睡.
这么说大概和加缪想的那个西西佛不是同一个人了, 可是也只是心理状态不
同吧? 所以, 我的西西佛在推石头的时候已经是恐慌而空虚的了;-)
g*******1
发帖数: 8758
23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我相信有人真的对这个问题有爱,不过对不少人来说,想这个问题纯粹是因为太闲了
u***************r
发帖数: 11227
24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dedmay(K.G), 信区: Thoughts
标题: 单身是最好的增值时期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Sep 6 11:18:30 2017,GMT)
二十几岁开始,我渐渐被迫习惯了一个人的时光,仿佛作为一个成年个体,从这个年龄
出发,就有了必须要独自去经营和挑战的生活,和他人再无牵扯的理由。
于是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我一个人找工作,一个人吃闭门羹,一个人决心辞职,一个
人申请签证,一个人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落在南半球,在那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
、一个人坐在咖啡馆的角落喝热可可。最惨的是,那一年我和男朋友分了手,生活里至
此少了一个可以分享快乐和幽怨的角色。
我突然发觉身边怎么连个一起看电影分享爆米花的人都没有了。坐在电影院最中间的座
位,看一场刺激暴力的枪战片,3D眼镜里的子弹嗖嗖地射在我身上,我捂着胸口,被一
群扭曲在一起的情侣包围着,一个人暗暗流着泪。
那段身处异国的时期,即便用打工把生活装满,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心里却依旧是空空
的。身边没有了男生的长久陪伴,仿若失去了一种共同探索生活的乐趣,我听得到生命
里有一扇窗被重重地关上,从此再也不能够从那里窥...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aquarius923 (aquarius0205),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0 14:53:55 2012, 美东)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命运》,散文《诗之遗嘱》和
《论美术》等。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
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
》、《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 阅读全帖
h******d
发帖数: 1891
2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海外校园 2011-10 坟墓VS.口香糖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348
坟墓VS.口香糖
文/艾克
坟墓有什麽用?
我记得小时候,如果不小心路过墓地,一定有种心惊肉跳的可怕感觉,只好加快脚步赶
紧离开。如果是和小夥伴你追我赶、打打闹闹,闯入了某人“沉睡”的领地,我会冒著
被嘲笑的危险,到那个墓碑前,鞠个躬,表达歉意。
如果坟墓只是用来缅怀人的,我大概不会那麽害怕。坟墓提醒人死亡!不论今天的我们
,是健康还是疾病缠身,家财万贯还是露宿街头,卿卿我我还是遭人厌弃,死亡都等待
在我们前头。
现在城市里,已很难看见坟墓了。因为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顺应了人的心理,把冷冰
冰矗在那里、好像就是要跟我们过不去的坟墓,迁到了郊区。
坟墓是看不见了,可是死亡依旧在我们身边徘徊。我看到一个政府报告∶上海2006年的
死亡人口为9.8万人。计算一下,相当於平均每天死亡268人。一幢普通的大学公寓楼,
差不多可以容纳300人。也就是说,每天都有一幢宿舍楼的人凭空消失。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没有人相信自己会死
希腊神话中有个西西弗斯的故事。这位被神祗惩...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996
27
Religion and Psychiatry
Irvin Yalom
宗教与精神病学
欧文亚隆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warded Irvin Yalom the 2000 Oscar
Pfister prize (for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religion and psychiatry.) Here
is his acceptance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in May 2000 at New Orleans. A version of this lecture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number three –
2002)
美国精神卫生协会将2000年奥斯卡菲斯特奖颁给欧文亚隆,奖励他在宗教与精神病学方
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下面是他在2000年5月新奥尔良举行的美...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2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ZT - 你配做反基督者么?
你配做反基督者么?
作者:罗马帝国衰亡史
因为电影《鹅毛笔》,我很欣赏这个被艺术加工了的萨德伯爵。里面有句台词
我正好拿来用一用“做反基督者?你还不配!你只是个爱发牢骚的无赖。”
其实爱发牢骚的人当然没底气自称反基督者,因为他头顶上始终有位天才的尼采高
不可攀。如狂人呓语风格并不十足到位的方舟子。
下面我们来借助西方哲学简史对做不来“反基督者”,空具义和拳外壳的同学进行
基督教科普。
首先,基督教哲学及其影响是西方文明不可摆脱的核心话题之一,网上刮攻击基督
教之风大概跟中国拒绝和轻视哲学基础教育有直接关系。基督教哲学从教父时期到经院
时期,经历过两次重要论战:是否接受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是否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辩
证法。
前者终于圣·奥古斯丁的“信仰与理性同一”;后者终于圣·托马斯的“信仰与理
性各行其是”。这后一项结论和原则,预示了启蒙主义和理性自由,伴随自然科学的解
缚,于文艺复兴前后的全面勃兴。
反基督教道德的武器主要是“怀疑论”。但怀疑论若不是作为否定辩证法的动力,
而是为怀疑而怀疑的极端,那么它将直面两个困境:“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怀
疑一切结论,本身就是独断论。
尼采反形...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疑问:教会历史充满压迫与暴力
(D) 罪行二: 宗教的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the Inquisitions)始于1163年, 那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训令各地主教去找出邪门外道, 并对异端邪说者采取行动. 后来发展成大恐怖的场
面, 审判秘密进行, 宗教法庭裁判官具有无上权威, 完全缺乏法庭的合法程序, 被告不
知道原告的姓名, 没有辩护律师, 并且使用严刑逼供. 拒绝悔改的人被交给政府处以火
刑.
史: “宗教裁判为什么会突然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 真正的基督徒何以能参加这样的暴
行?”
伍: “宗教裁判的根源可以推溯到罗马教廷对异端问题, 尤其是法国南方亚尔比根派(
或称“阿尔比根教派”, Albigenses; 又名“卡特里派/迦他利派”, the Cathars)间
的异端, 深表忧虑. 亚尔比根派(Albigenses)毫无疑问是在提倡异端思想和实践.[6]
传统的劝导办法 — 比如派遣传教士去 — 没有发生作用. 设立宗教裁判是成了防
止异端邪说流行的另外一种办法或策略. 同时背后还有政治因素 — 北方法国人正在
寻找借口干涉南方各省的事务.”
史: “...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0
史特博把访查实录写于《为何说‘不’? — 基督信仰再思》(The Case for Faith).
他在此书中, 对基督信仰说“不”的八大怀疑理由逐一检验, 为那些说“不”的人解惑
. 这些实录经过改编后, 刊登在《家信》的“护道战场”专栏, 请别错过.
质疑: “假如我仍然被怀疑所折磨和困扰, 我还能成为一个基督徒吗?
受访者: 林·安德森(Lynn Anderson)[1]
对许多基督徒而言, 只要对神有任何怀疑, 就令他们感到不安与害怕. 他们害怕心里有
怀疑会失去作为基督徒的资格, 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悔改信主, 是否真正重生得救.
此外, 是不是寻求神的人必须先把心中的疑问逐一解决, 才能跟随主耶稣? 一个人心中
仍有保留或怀疑能成为基督徒吗? 人是否应该把一切的怀疑压制在心底? 不去面对它?
针对以上这些常困扰着基督徒和非信徒的问题, 资深记者史特博(Lee Strobel, 下文简
称“史”)访问了林·安德森(Lynn Anderson, 下文简称“安”), 因他在自己信心的旅
程上, 曾三番两次在怀疑的幽谷中弯弯曲曲地找出路…
(A) 探索怀疑的根源...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3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本人宣道总结
文案:加缪仿佛说过,生活是荒谬的。如何證明這種荒謬並與之對抗?那就是活下去,
就算是意識到生活是乏味而毫無意義的,也要活下去,這就是對荒謬的對抗。相反,這
種對荒謬的對抗便賦予了生命意義,那就是活下去的意義。
【才】
當我的臺詞慢慢長出皺紋
一切能夠輕易動人如此 只剩動作
是難懂他人的掙扎
安慰的手勢溺亡了吧
【雲】
在某年當月當日我沒說的話
聲嘶力竭還在風中撲打 你聽到嗎
用最粗俗心意做比方
一紙炮火戰戰哪敢忘
【合】
誰將世界當沒有劇本那樣傳說
時光沙沙寫著的結果
【才】
送給每個不知廣闊的 無名蟲豸
是誰的機會 去廝殺 都一筆一劃教它
【合】
"但願明天贈我 未來也是慷慨"
哪個許諾騙了她 要找出證明沼澤的方法
【雲】
歷險萬個泥塘 不怕它
牆外爛漫春花 誰告訴她 不是畫
一朵朵我親筆塗鴉【】
【才】
記錄下自己最該忘記的他
按日期一個個將恥辱 輕輕放下
"每一日都是嶄新一日"
從未覺得明日可疑嗎
【合】
誰將世界當沒有劇本那樣傳說
時光沙沙寫著的結果
【雲】
送給每個不知廣闊的 無名蟲豸
是誰的機會 去廝殺 都一筆一劃教它
【合】
"但願明天贈我 未來也是慷慨"
哪個許諾騙了她... 阅读全帖
x**8
发帖数: 1939
32
我对'荒谬'的理解,更主要来自于加缪与萨特,无论结论如何,他们的思辨体现的是严
肃坦诚的生活态度;佛教与之对比,我更多看到的是恐吓,引诱,还有欺骗,
本版名为wisdom佛道儒,为什么没有包括西方伦理哪?我对佛道儒基督伊斯兰犹太教都
略有了解,最后我在西方大哲们对伦理的思辨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良知与理性,
我相信理性的光辉,相信我内心深处的道德律,
我愿意做一个普通的凡人,承认自己对物理化学生物核打击有天然的恐惧,承认自己对
世间的种种美好有难以割舍的贪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因此就要放弃良知和理性,
也不意味着我就一定要屈从于某些宗教的恐吓与引诱才活的下去,
对待佛教,最好的态度不是去扫灭与推翻,而是淡漠与遗忘,就像用过的卫生纸,扔到
马桶里冲走,从此再不记起,再不挂念。。。
S**U
发帖数: 7025
33
加缪与萨特看到西方使用理性工具打了两次世界大战,认为理性不能指引人生的意义,
也不接受 Kant "内心深处的道德律"能解决,才主张生命是'荒谬'的。
p******e
发帖数: 242
34
来自主题: JLU版 - 我也来说两句吉大吧
和北大清华比呢,吉大整体的学术水平是要差一些,但是也并不比别的同等学校差。
如果有人觉得在吉大生活的不错,也是很应该的。
~~~~
当初我们在八舍的时候,同志街那一片是很繁华的地方,虽然那么多人挤一个寝室,实在
有违人权,但是生活实在是很方便。逛街、买零食都很方便。而且离外文书店和市图又特
别近,平时晚上或者周末就去外文书店看书。后来外文书店又弄得很客气,摆了好多椅子
,坐在那里看到要吃饭时再回寝室。在那里站着坐着读完了好多书,王晓波,世上最爱我
的人离我去了,席绢,金庸,赤川次郎,加缪,董桥与三联,英文的阿加莎,等等等等。
有很多书看完了,尤不能弃,于是也捐了很多钱给书店。
搬到南区时我们是很不愿意的。但是南区,哎,算我少见多怪,真的是没看到哪个学校好
比。这里没有曾在南区住过的同学吧?南区的本科生都是4个人一个房间,研究生3个人,
还有卫生间,都很宽敞。北大33、34楼都是新的研究生楼,还是6个人。食堂也是少有的
,不用洗碗。令我们同学现在还总回想当年吃饭不洗碗的岁月。不过做的饭菜都是东北菜
,吃得我十分惆怅。但是上个月,也还是有人在同学录上怀念
p******p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PKU版 - 嗯,突然想起小东门了
一体边上那个
斜斜地出去是条巷子,走到头就差不多到清华西门了
传说中的雕刻时光就在那里
还有个著名的书店(不记得名字了)
只可惜我到北大的时候还小
书店不曾去过
倒是和师兄去那附近的小店吃过蛋炒饭
在小东门的门口买过柿子
那个时候应该是深秋了,柿子红红的
小东门附近山上的树叶也是红红的
后来那外面就拆掉了,要建科技园
那个书店就搬到了城府路,
物理学院往东,差不多红辣子的对面
哦,想起来了,那个书店叫“万圣”
后来我还在那里买过一本加缪文集
至于雕刻时光,后来到是在香山脚下见过一个
虽然从没去过,不过我总固执的觉得
那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
w******n
发帖数: 692
36
来自主题: Jiangsu版 - Re: 捣药
关于月亮的传说, 最美的当然是嫦娥奔月, 其次就是吴刚伐桂.
偶尔天气好的时候, 月亮上的点点阴影, 也幻化成吴刚或捣药兔
子的影子. 如果能这么砍一辈子, 难道不是幸福, 至少不用担心
layoff. :P
再后来, 才知道, 同样的故事到了西方, 变成了滚不完的石头,
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苦难, 虽然也有人说这是与命运的抗争.
"在西西弗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
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我们看
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
泥士、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士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
实的满是泥士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的
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西西弗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
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
山下走去。 " -- 阿尔贝·加缪
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差别, 西方人从苦难中得到力量, 而中国人
从苦难中得到中庸. 所以中国也少有悲剧, 即使有, 也总是带着comedy
的影子.
今天懒的去加班, 坐在屋子里, 晒着太阳, 听着
z**n
发帖数: 22303
37
来自主题: Xibei版 - 我真是纸糊的啊
加缪的鼠疫里就提到过瘟疫常常挑年轻力壮的下手,好像非典也是这样的。
g******0
发帖数: 294
38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interview_liujuhua.txt
网络奇才方舟子
刘菊花
我最初见到方舟子的名字是在某报网络版的一个论坛上。那时我刚开始在网上漫
游不久,又一向很喜欢论坛版主灵活的文笔,上了论坛,就追着追着要跟版主说
话,这样以版主之是非为是非就很自然了,而方舟子曾批评版主伪科学,版主极
不服,反讥方舟子“思想独裁”、“神话真理”,两个青年才俊的交锋引了不少
追随者擂鼓助威,于是坐看热闹之余,方舟子便给我留下了个思想僵化、科学主
义、没有情调、呆板可笑,与人论战打不过就跑就从此三缄其口与世无争的“理
科生典型”的印象。我不知道有个“新语丝”网站,更没有想到去看一看方舟子
的文章,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这种理科生的门户文章,一定偏执得可以,有什么
好看的。所以孤陋寡闻如我,《方舟在线》出来时,我无动于衷。直到最近我因
为接了一个采访方舟子的任务,读过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自己的印象是多么的
离谱。
生物化学博士,中文互联网先驱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9...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332
39
吴宝珠: 一篇好论文胜过一百篇垃圾论文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吴宝珠能够以他特有的慢节奏滴水穿石地做研究,而不需要考虑
发表论
文的问题。他对写低质量的论文没有兴趣,而只想写几篇好论文。
令人望而生畏的猜想
在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中,侦查命案的物理学家问了痴
迷数学
的嫌疑人一个问题:“拟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和解答那个问题,何者比较困难?”嫌
疑人没
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的确是耐人寻味的题目。我会好好想想。”
“这名嫌疑人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教授罗伯特•
朗兰兹
(Robert Langlands)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吴宝珠并没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天才的光芒,但他的思考很深入,是水滴石穿的类
型。
1967年,朗兰兹给数论专家安德雷•韦依写了封信。在这封著名的信中,朗兰兹
说:“如果您
能把(我的信)当作纯粹的猜测来读,我会很感激;如果不行——我相信您的手边就有
废纸
篓。”接着,朗兰兹就写下了一系列宏大的数学猜想。这一系列猜想组成了“朗兰兹纲
领”。
2010年,越南数学家吴宝珠因证明了朗兰... 阅读全帖
m****m
发帖数: 2211
40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086
中国的数学天才缺什么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最后更新:2011-10-23 10:07:41
标签
数学天才
数学教育
奥数
打印

字体

"中国的数学尖子并不是自身欠缺什么,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一流数学家熏陶和指导。要
成为一流的大师,一般情况下就要跟国际一流的导师去做。"
2011年10月,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刘嘉忆成了媒体的焦点。起因
是他“花了一晚上”就解决了数理逻辑领域的“西塔潘猜想”。这个猜想虽然并不古老
,但也是数学家们十几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刘嘉忆本名刘路,“刘嘉忆”是他写论文
时根据“6+1”的谐音而取的笔名。
刘嘉忆很快就得到了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希望他能够得到破格培养。中科院数
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是推荐者之一,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觉得这是一个
很普通的事情,不就是让这位大学生提前一年做研究吗?”其他签名推荐的院士还有李
邦河和丁夏畦两位。
无独有偶,来自天津的张炘炀刚刚...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5138
41
来自主题: Statistics版 - 伪科学卫道士——方舟子
读了人物专访——方舟子论基督教后,形成了关于他的这么一个观点,理由是,
人类的现代科学文明是且只能诞生于基督教文明区而非任何其它文明区。基督教对人类
科学与哲学的推动是双向的,既从正面促进,也从反面激励。反观其它历史文明形态和
宗教文明区,都没有,也无可能导致现代科学文明的诞生。
NanoSpeed (纳米速度) [FROM: 24.151.]反驳我说:如果教会烧死布鲁诺是推动
了人类科学那方舟子的确是错了。
我对此的回答是:如果现代科学体系及其方法论诞生在非基督教文明区,那么方
舟子可能对了。遗憾的是,现代科学及其方法论体系的诞生与基督教文明区的历史关系
是唯一的相关性。四大古文明,尤其是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对此作了极好的注
脚——它是一种辉煌的文明,但没有诞生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能力。
方舟子对基督教的“地狱说”恐惧得要命,于是批驳基督教是灭绝人性的宗教。
以下link是他对基督教的激烈反对和谴责,充满了个人偏见和愚昧无知。
http://www.oursci.org/archive/ency/phil/015.htm
“为什么我是/不是/曾是...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42
来自主题: Guang_Xi版 - 那个三叫实在实在是太恶心了
昨天还是前天在一个回帖里看到有人提到“三叫”什么名菜来的。偶当时真的不知道,
也没有多问。
今天突然想起,去问了一个老广西人,他不但解释给偶听,还做动作示范给偶怎么吃,什么是一叫,什么是二叫,什么是三叫。妈呀,后来自己去GOOGLE一下,知道这个其实是广东的菜,但是,实在实在是太想吐了。
你说,偶们吃点正常的不好么。当真不怕鼠疫?
想起加缪那个著名的长篇小说了。LOL
j********b
发帖数: 565
43
《1984》: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
我的理解是:与其说我们关注过去,不如说我们在关注此刻和未来,正在和将要发生的
一切或多或少都是过去的投射。
因为文化传统和儿时的惨痛经历(直到13岁还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抱有最
深刻的同情),我对华人书写的历史总是投以怀疑和警惕的目光。兼听则明,看同胞写
的历史,必须得到多方资料的验证,细加甄别,方可减小被愚弄的几率。
李登辉
李登辉在《见证台湾:蒋经国总统与我》里说:
“过去中国并不是没有产生过怀抱远大理想的人,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只有鲁迅一个
人而已。鲁迅这个人贫穷、艰苦惯了,不管你再怎么逼他,他也不改其志。人和物质之
间的关系很有趣,只要能够忍耐,只要踏得出去,就不必再烦脑,就可以维持自己的想
法和理想。
“在中国社会里面,只有领导人----我们不要说他们是独裁者----本身思想改变,才有
可能改变。这是我的结论。从我的经验和观察看起来,中国社会不容易民主化,经济上
的进步或许可以制造一种空气出来,但这种空气能不能变成一股力量,让领导人有改变
的意向?这很困难。如果领导人没有这种头脑,根本就没有...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44
康正果:头号战犯毛泽东(一)——从国共和谈到血腥内战
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
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 石蹲在山上
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 ……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
,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同
志们,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的胜 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
应当归给人民。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现在这
块绊脚石却要出来垄断胜利果实,要使抗战 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
不许有丝毫的改变。这样就发生了斗争。同志们,这是一场很严重的斗争。

——毛泽东



你纵可蒙世人于一时,骗个别人于一世,但休想把天下人永远蒙骗下去。

——亚伯拉罕·林肯



一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从毛泽东的拥护者到他的反对派
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4826
从毛泽东的拥护者到他的反对派──“文革”中年青一代觉醒的心路历程的本质与毛泽
东的集权思想
宋永毅/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衫矶分校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91期)]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产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
加快了毛式极权制度的没落,并激发了中国独特的民主运动。“文革”的结果无疑是灾
难性的,但它也使许多年轻人对共产党政府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幻灭感,激励了他们为
中国的未来推动政治改革的热情。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之一,无疑是想通过党内外不断进行的残酷无情的政治
清洗,更全面而严密地控制人民的头脑,为他本人树立起中国新帝王的权威。然而,在
整个动乱时期,在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中间,始终存在着对毛泽东体制的怀疑与抵制
。在这场大灾难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判决了一大批“反革命案件”,公开批判过
30到50株“大毒草”(即赞成异端思想的作品)[1],如遇罗克的“出身论”(1966)
和“李一哲”的“关...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571
46
来自主题: _Hope版 - 傲慢与偏见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ainbow 讨论区 】
发信人: AbeTakamazu (阿部高和), 信区: Rainbow
标 题: 傲慢与偏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11 23:49:53 2012, 美东)
起因是奥巴马支持同性的婚姻的那个帖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跑到哲学和科学的讨论
,有位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的知识都是通过科学活动得到的,哲学没提
供新知。这个观点之正确,如食物都是从锅里出来的一样,让人无从辩驳。
开始写了点东西回复他,后来想想他的观点其实听起来很熟悉,就是方舟子抄密歇根州
立那位教授说的科学是通过实践总结出理论,具有可重复验证性之类云云,我闲下来也
可以变换词句说说,也算是我的社会科学活动。于是大为懊恼,觉得我不应该就这种话
题浪费我的时间的。
北美不少人贵为PhD,可能已经忘记了Ph这个缩写是什么了。科学最根本的信仰是因果
律,最通用的语言是数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学,面对各种理论的判断,科学家
们有自己的美学,这些学科曾经都叫做什么?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不是无本之木,源
远流长,一个人也许不想去了解它们从何而来。可是...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39279
47
来自主题: _Hope版 - 渡边淳一死了
4月30日病逝,死于前列腺癌
这坑爹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刚死,渡边淳一紧随
渡边的title是情爱文学大师
--------------------------------
[渡边淳一档案]
家庭环境:父亲是“倒插门” 渡边淳一随母姓
渡边淳一,193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上砂川町,上有一姐,下有一弟。父亲铁次郎来自
煤矿区,是一名苦读有成的高中数学老师,母亲则是当地一个大商家的小女儿,由于她
没有兄弟,两个姐姐又跟人私奔了,便决定招赘。换句话说,渡边淳一跟的是母姓。他
曾回忆道:“我的父母都出生于明治四十年(1907),母亲活泼而善于社交,相较之下
,父亲是一个自制而沉稳的人。 我不知道远在古老的战前,父亲以何等曲折的心理去扮
演入赘女婿的角色。
不过,我记得祖母把乡下土地的绝大部分,跳过父亲那一代,直接登记在我的名下。祖
母死后,我们成了地主,父亲每个月都要去乡下收地租。
求学生涯:最爱川端康成、加缪、萨德
渡边淳一还在札幌一中读初一的时候,一位国语老师中山周三教他阅读日本古典文学作
品,如“万叶集”等,还指导他习作短歌,这就是这位成名作家最早的文学经验。据他
本人表示,“短歌”在多年...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6415
48
来自主题: _innervision版 - 说说常去的中文网站?
什么是“文人精致的颓废”?

最好。:) 看了点昆德拉和加缪的小说,然后就没再系统看过文学。
l****r
发帖数: 5317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学——葛红兵《沙床》读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9 00:23:35 2010, 美东)
打开这本书第一页,著名学院作家,拥有博士学衔及上海、新加坡、伦敦三所大学教授
、研究员职位……再看下一页,“时间只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着溪水,望见了它的
沙床,竟觉得它是多么浅啊。浅浅的一层溪水流逝了,但永恒留在了原处”。引自梭罗
《瓦尔登湖》。很炫。我把头微微仰高一些,准备观摩这位学院派的美男作家如何评价
爱与欲的关系,讨论存在与虚无,展现现代文明人精神家园的丧失……(从评论看这本
书大致是说这些)。
小说果然很学院派。在他说到家族中的男人都在五十六岁前患肝纤维化而死去,我隐约
看到了加缪在《局外人》的叩问:生的尽头既然是死亡,从死的那头回望,生有什么意
义?接下来是海德格尔,在死亡面前人的属于自己的真实性才展现出来,以及短暂是牵
挂的基础等等;小说中更是大段引用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更不用提评论里说的“它迷茫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