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修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问:请禅师详细说明为何在禅定中不能检查禅支与修观。何谓定外修观?出定后检查禅
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观?
答:有三种定,即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或禅那定。这三种定的定力深度比较起来
,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有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之后才能
检查禅支或修行观禅,这是因为目标不同的缘故:禅支不能作为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修行观禅时所专注的目标也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
修行安般念时,他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是安般似相,而不是禅支。专注于禅支无法
使人达到近行定安止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当他开
始要检查禅支时,他已经从近行定与安止定出来了,那时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这
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定中检查禅支的理由。 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所专注的目
标是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专注于这些目标只是剎那定,不是近行
定或安止定,因为这些目标不断地生生灭灭。专注于这些目标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
止定。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中修行观禅的理由。 「定外修观」意即从近行定或
安止定出来之后,照见究竟名色法及观照它们为...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帕奥禅师的的定外修观
关于刹那定和从禅定中出来才能修观的说法,和我说的非常一致,只是它说的更详细清楚
这个帕奥对于一些修行的细节讲得非常细
================
问29:请禅师详细说明为何在禅定中不能检查禅支与修观。何谓定外修观?出定后检查
禅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观?
答29:有三种定,即剎那定(khanika-samadhi)、近行定(upacara-samadhi)、安止
定(appana- samadhi)或禅那定(jhana-samadhi)。这三种定的定力深度比较起来,
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有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之后才能检
查禅支或修行观禅,这是因为目标不同的缘故:禅支不能作为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修行观禅时所专注的目标也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修行安般念时,他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是安般似相(
anapana-patibhaga-nimitta),而不是禅支。专注于禅支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止
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当他开始要检查禅支时,他
已经从近行定与安止定出来了,那时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这就是不能
q****n
发帖数: 4574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我在阿含经没有看到“佛主张出定修观”。没有入定可以修观,这是可以的,大家认同。
但如果认为“定中不能修观”,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阿含经中说到修观,可以修观而入定,可以修定而入观,可以止观双运,到后来都可以
这两方面都圆满。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修观
玄奘法师翻了很多唯识经论,但似乎没有把唯识修观的传承带回来,也就不知道唯识具
体的修观经验。在摄大乘论与瑜伽论中,对修唯识观曾提出简要的方法∶
『摄大乘论』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由四寻思,谓由名
、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
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
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
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b**d
发帖数: 7644
5
我讲他有开悟的体验,但是这个开悟的体验,每个人的解释方法不一样。 我又没有说
作者修习原始佛法证果了。而且他这个体验得来的方法,既不是禅定,也不是修观,所
以修观和修定,不一定是得到开悟体验的唯一方法。所以六祖慧能当时也有可能有个特
别体验,进而开始修习佛法啦。 That is it.
修观的人,得到某种体验,引发了一些结果。 那么别人得到其他体验,他用另一种方
法解释。 没有不妥的地方。
r******3
发帖数: 586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03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观的基础是“不乱”,而不是“专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3 09:13:26 2010, 北京)
专注:专注于某一固定目标,不偏离。
不乱:面对不同目标,不同事情,但是不杂乱,井井有条,清晰清明。
“不乱”才是观的基础条件,而不是专注。
想要获得不乱,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专注于某一目标而获得不乱,一种是通过对当下
事件目标的敏锐觉察而获得不乱。
前者是先止后观,后者是纯观。
出家人适合先止后观,在家人适合纯观。
S**U
发帖数: 70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初禅有觉有观的「观」,是 vicara。
修观的「观」,是 vipassana。
两回事。
w*****r
发帖数: 7106
8
修观也好, 打坐也好, 吃素也好都不是关键. 不管咋修, 如果结果是修出了一幅走日德
性, 那都是白修了.
q****n
发帖数: 4574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禅定中怎么不能修观?
初禅,就有觉有观。止观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老师帕奥,有的观点是被南传大德否定的。
S**U
发帖数: 7025
10
这是对修止不了解产生的问题,不需要修观。
禅悦是由专注呼吸的定力而来,注意力转移到禅悦导致定力减弱,这是一个提醒,让注意力回到呼吸,随著定力增长,禅悦又会出现。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完全专注对象,而不是专注禅悦。
你可以觉知禅悦,鼓励精进力,但专注要在呼吸上。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对。
止观双运是北传的说法。
南传如清净道论等,主张出定修观。
不过这似乎是定义不同,实修上未必不同。
b**d
发帖数: 7644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bdbd (kakali),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为啥俺觉得修观不是唯一的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9 14:11:40 2011, 美东)
有本书叫the power of now. 那个作者的experience,明显雷同证无我的现象。
however, 那个人明显是顿悟的。 大家可以读读那个第一章。
我本人没有类似经历,但是我觉得有可能其他人有的。
b**d
发帖数: 7644
13
搞不清楚,不知道修观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直接放弃目标,不就是走神啦嘛?
S**U
发帖数: 7025
14
修观的话,注意最明显的对象就好。麻痒最明显的时候就注意麻痒,麻痒不明显的时候
回到呼吸。
G****t
发帖数: 1799
15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557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6 12:25:03 2011, 美东)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心不专一做事, 或心专一做事, 也能全观. 而你却是个死
的妄乱心, 不专一做事就伪成全观, 即连全观又专一做事之
能也没.
谈到观明暗你更是笑坏人, 明暗本就指全部, 明暗本就指一
切有形无形, 别人观一切就不是全观, 你观一切就就是全观.
呵呵.......无耻的runsun, 自己才著空修初禅而不自知, 稚幼
行为, 笑坏人喔. :) .......................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出入息观的修法 zhuan
1.为何修出入息观?
修出入息观是将心集中一处,克服胡思乱想的心。心乱则没有定力,整天被外境所转
。佛教经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
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事情。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
因为这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我在这里教导大家怎
样修。
2. 出入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
垫。盘腿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全身肌肉要放松。就是说,你在静坐时身体的
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
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腿上,也可以结手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
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两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
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没有低下的情况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
这样,你的头就摆正了。此时,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呼吸的观法有
数呼吸、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其中,中国天台宗讲的是六妙门的数息观,而缅甸
的马哈希法门则是...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0
企图否定一切形式的概念化?
这篇我觉得不错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陈兵
内容提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有不断退化之势
。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心理卫生、
精神健康、心灵环保,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佛教以善于医治众生心病
为己任,以善于治心著称,其三学六度等修行方法,都可以看作心理卫生之道,都可以
用作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技术,有些已经被心理学所吸收。新世纪的人类要求佛法心理
学化、生活化,要求佛教法师承担心理医生的角色。以佛法的特出智能点化心理学,并
吸取科学心理学的长处以丰富佛法,提升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境界,是佛教在二十
一世纪的一大使命。
主题词:佛教修持 心理卫生 精神健康
一.心理、精神问题的日益凸显
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技的高度发达,创造
出高度的经济效益,提供给人们越来越方便、丰富、新鲜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信仰崩溃、...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22
释宏海
引言
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杰出的高僧,太虚大师为振兴佛教所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
至今仍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激情澎湃的三大革命、宏伟的僧制建设蓝图、开创
性的人间佛教口号,还在不停地鼓舞着教内的后来之人。然而正因为我们对大师这一方
面的过于关注,就常常容易忽略大师在修证上的成就,所以尽管过去了六十年的岁月,
我们对大师的认知还是过多地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层面。因此次予会的因缘而又去翻阅大
师的著集,其中《我的宗教经验》一文引起我的注意,阅读后深生惭愧也深受感动,我
们的忽略并不代表大师在修证上的欠缺,恰恰相反,虽然由于婆心切切而在修证上未能
实现自己的期望,但其所达到的高度则绝对具备了作为一代宗师的资格。在此希望通过
本文的讨论,让我们对大师在修证方面有些认识与了解,使大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更加完满、清晰,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初衷。
一、关于《我的宗教经验》一文
《我的宗教经验》一文并不是太虚大师亲手撰写,而是大师在1940年访问印度时,
参观朝拜了古舍卫国城与祗园精舍旧址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所下榻的巴仑坡摩托车河拉
甲(大王)舍卫国,所以把自己的...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3
第十节 次第与证悟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门之一。你已经知道它的技巧—
—当你幻想、计划或回忆时,就一直在用它——运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创造特定的图
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刚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极端聪明且具创造
性,它让自我做大部分工作来除去自己——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
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
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哪一乘,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
样子——你不是那个名字、标签、颜色、形状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觉。这时候,金刚
乘打开了它善巧的宝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金刚乘本尊都有又长又美丽又复杂的名字、亮丽的颜色和形状,还具备种种让人心
动的特质,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爱的一切。这些本尊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宣传
术——颂扬本尊好得不可思议,你便完全陶醉在某个本尊的功德中,几乎想去探究他的
来源,以及现在他位在什么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为这些金刚
乘本尊是实存“在某处”的掠夺者、惩罚者或奖励者,而在外面乱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这位不可思议本尊的美丽概念与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后,金
...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
rainbowcc (去嗔师太cece) 于 (Fri Apr 8 23:06:43 2011, 美东) 提到:
4/1/11
没打坐/修心/观照。
4/2/11
同上。
4/3/11
同上。
4/4/11 周一
打坐:1小时
跑步:2迈
练舞:半小时
阅读: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记录:
新工作虽然基本适应了,生活中也有不少值得开心得事情,但身心仍无法轻安,心态有
细微的压力/焦虑。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看到初升的太阳和广袤的天空,提醒自己,修
心比工作重要多了,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修心更重要了。虽然我。。。。。,可仍然充满
缺乏感和不安全感,深深地感到缺乏/不饱足/不轻安,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况且,
除了修心,还有什么好玩/有意思/有兴趣的么?修心已经上升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了。
可是一进公司,这些提醒就全部抛到脑后了,就沉陷进工作中去了,完全无法观照,连
观照的想法都不曾升起过。唉。
晚上回来,跑步练舞淋浴,然后,散盘,设置闹钟1小时。试图观照,很难观照,思绪
被工作粘连,很容易被工作上的事情纠着粘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与观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与毘钵舍那为何严重违背诸佛菩萨经论所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说明止观之意涵。所谓止观,其实是修定之法,并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
说的“止”是心得决定,“观”是观察实相法界的一切内涵,和世间禅定中的止与观是
不同的。在止观修证中,“定”是...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禅的定力和入观定的情形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 舍弃我禅师
当你修行够久,大多数情况下,定力会逐渐发展起来。定力会继续增长直到进入安止定
。这会让观禅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发展定力包括诸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让我们产生独特的体会。如果有任何一方面发展得不好,那我们需要特别用心解决它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利益。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只要能保持定力而且修观能持续进
展,那麽看到明显进步和新的现象不断出现,就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什麽是安止定?通常我们会追溯到巴利文的「禅」(Jhana),它的意思是深定。如果
要说阶次,有初禅、二禅等等,所指的是心境完全合一的止禅的特定类型的心。入定使
纯净的心非常强大,所以烦恼无法侵入。有纯安止定和观定之分。纯安止定将心固定在
相应的概念性目标上,如观十遍处、叁十二身分等等。当你充分培养出这种定,出定后
可以修炼神通,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等。但佛法看这五通仍是世俗的
,所以劝人最好把定力用做修观的基础。也就是说你把定力转到观照观禅的所缘。
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不修止而先修观。当你非常密切专注观照身心过程,定力会同时生
起。这样修出来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其定...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2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bravery谈禅修
发信人: bravery (颠颠倒,颠倒颠), 信区: Buddha
标 题: Re: 盘坐初体验(三)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22 15:46:40 2012), 站内
我猜你的修法可能在“一门深入”、“置心一处”方面有些问题。
一门深入、置心一处,都是世尊教法。
所谓一门深入,并不是单修一个特定的法门的意思(圆觉经里二十五种清净法轮就有
世尊多种法门杂修的教法),而是说具体一次禅修,要在眼、耳、鼻、舌、身、意六
个根门中选一个来体验、感受,不要管其他的根门。比如我修的观息,就是从身根入
,体验身体的知觉——也就是触觉,具体讲就是鼻下人中穴处的触觉。念佛法门如果
是默念,就是从意根入,体验意识深处对佛号的知觉;如果念出声,就是从耳根入,
感受听到佛号的知觉,即所谓的观音法门——观察声音的法门。具体一次修行中,同
时观察多个根门,比如既要感觉意根——意识中的佛号,又要感觉身根——身体的知
觉,这就不是一门深入了,就会定不进去。我在修观息法的时候,深入到一定地步后
,除了身根之外,其他根门的感觉都会丧失,眼看不见东西(连闭眼所见的黑都见不
到),耳听不见声音,鼻子闻不到... 阅读全帖
r********6
发帖数: 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观,能观,所观,反观的解释(W)
以下文字全部来自waichi兄前面的帖子,此处是集中整理,便于想深入了解的人学习之用.
~~~~~~~~~~~~~~~~~~~~~~~~~~~~~~~~~~~~~~~~~~~~~~~
能-乃自性之功能, 所-乃自性之功能所产生之幻境, 往後
推亦层层能所之假"我"错觉, 至最後并无能所自性超然独立, 此时真亦不识我是谁,
一切山河大地幻境亦自性之一体两面, 故曰无我.
~~~~~~~~~~~~~~~~~~~~~~~~~~~~~~~~~~~~~~~~~~~~~~~
"观", 是不分析, 不认定, 不起意. 坐中"观"亦如是.
~~~~~~~~~~~~~~~~~~~~~~~~~~~~~~~~~~~~~~~~~~~~~~~
"观" 其实大家正在修, 但如细说 "观", 可分为练观, 修观, 反观, 及观, 如心
态上, 因定力不足, 怕被心外之相引乃为 "练观", 不再为怕被相引为 "修观",
能不被相引而以相(所)观察 "能" 为 "反观", 能离而 "观" 能-所为 "观", 以
上之 "观" 皆用意, 但 "观" 之功夫极至时, 则去其 "观" 意自如 "观" 则为之
"
c***h
发帖数: 22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另一方面,不够熟练,那就观察得不够快。
这已经是事后回顾,回想,不是内观,
内观是”当时”发生什么事,不是事后回想
这表示内观的功力还不够深,
也就是不够细,不够快。
当然,我也不怎么样,只能把知道的方法说一下,
我知道也不多,也许有误 要请其它法友纠正。
要够细,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是一项大工程,非一蹴可及。
最粗的身体变化是否观察得到? 也就是通常说的 地水火风 湿 黏 凉 温 膨胀….
这要……禅修……
观禅的禅修会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另一方面,不够熟练,那就观察得不够快。
这已经是事后回顾,回想,不是内观,
内观是”当时”发生什么事,不是事后回想
这表示内观的功力还不够深,
也就是不够细,不够快。
当然,我也不怎么样,只能把知道的方法说一下,
我知道也不多,也许有误 要请其它法友纠正。
要够细,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是一项大工程,非一蹴可及。
最粗的身体变化是否观察得到? 也就是通常说的 地水火风 湿 黏 凉 温 膨胀….
这要……禅修……
观禅的禅修会一...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33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工作中的修
这三个方法谁有经验,哪个比较简单?第一个是身根,第二个是意根,第三个是观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这个问题也要请教WAICHI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Dec 23 12:23:35 1999) WWW-POST
> 难得想起,有时干了坏事会想起,刚开始打坐能想起,总共大约每天20遍吧。
呵呵, 那就不大好玩了, 五句平常要不断念, 除了让自己能定和五句佛号的加
持力以外, 不过这些还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生活上用五句, 因籍用才能制心一
处, 然後生活中"观"一切之念, 凡离开决定念五句的这一念其它的念都是因外
来刺激而引起的念头(脑念, 妄心), 以此时刻察照(观照), 才能分办真假, 才
能去除假我, 才能渐渐不再住於生灭变迁之妄念, 脑念(叁界之妄心), 而能亲
见心之大能, 真妄心互变之关系, 故而得以安住於念(心)之本体, 这才是修观,
才能明心, 得证解脱, 再行菩萨行以修见性.
如生活中忘记了念五句, 切勿怪自己, 此乃本份亦正常事, 既未明心而遇业时
自然忘, ...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34
作者:Jotika Sayadaw
下载网址: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Jotika_Map_Journey.doc
这本书是我见过的对观禅的十六观智升起的整个过程解释的最详细的书,而且全部是来
自作者的真实的实修经验,
以我现在的观点,对于修观禅的人,十六观智应该是必须的,只是有的人可能瞬间获得
几个智,有的人比较慢。
这本书对整个观禅的实修方法解释的也非常好。大力推荐。
十六观智
一、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二、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三、思惟智(sammasana-bana)
四、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
五、壞隨觀智(bhavga-bana)
六、怖畏現起智(bhaya-bana)
七、過患隨觀智(adinava-bana)
八、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
九、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
十、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bana)
十一、行捨智(savkharupe
j********0
发帖数: 47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西藏密宗「观想」的理论基础
「观想」在西藏密宗的修行次第裡,是属於初阶升起次第的法门,也是初入门的修行人
最重要的修行内容。如果「观想」的修行无法成功,则后续圆满次第的修行内容,乃至
最终的「无上瑜伽」都无法成就。
西藏密宗观想之目的,為藉由观想自己為本尊,以便将来能成就本尊之广大天身,乃至
将来能进一步观想成就佛身之三十二大人相而成佛。观想的理论基础,则是平常修练的
时候自己观想為何人,将来就可以变成平常所观想的那一个人,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
心想事成」。修练的时候,如果越能专心一意地观想,将观想的影像观得越清楚,将来
就能越快成就观想所成之事或人。
观想之内容范围非常广,从一开始的用观想的方式向本尊或佛作顶礼,观想供养各种食
品、财物、宝物,观想以佛父佛母的交合来做供养,观想自己身体中有中脉、脉轮、明
点等,观想自己和明妃合修「无上瑜伽」、观想自己成為本尊,乃至观想自己成佛等。
这些各种各样的观想,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自我的洗脑,说服自己只要平常一直观一
直想,将来就会成就所观想的事情或人物,如為供养,也成就供养的功德。虽然在世间
法中,我们也常祝福别人「心想事成」,但是我们也知道那只是祝福,并不一定能够成
...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36
广论应该说是对后期佛教总结的论著里较为出色的,里面有大量后期佛教才出现的东西,
而佛法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止观的修习则讲的极其晦涩,广论的止观章
是我读过的汉文佛典(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里最难读的,一方面是翻译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也是原作者对止观的理解或者说后期佛教对止观的理解的混乱导致的。后来
看英文的确实好懂不少。
和阿含对比可以看出广论在实修方面已经远离了佛陀的教导。在修止方面,广论推崇观
想佛像(这也是和后面密宗修行有紧密的联系),而阿含里佛陀则主要推荐阿那般那念
也就是呼吸,修观方面,广论非常含糊其词,大量篇幅驳斥其他修观的方法包括中观自
续派的一些说法,主要是需不需要“作意”,以及“思所成慧”的内涵,但是对最重要
的“修所成慧”则语焉不详。而在阿含里佛陀教导的修观是修习四念处,直接观察五蕴
,这两者的差别是巨大的。
我看止观章的时候正好也在学习瑜伽师地论,发现广论里有很多内容和瑜伽师地论里的
极其类似,他们要么是同源,要么就是互抄的,反正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作为在广论学习上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过来人,劝楼主还是不要跳广论这个大坑了。
a*******g
发帖数: 867
37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658597.html
仓央嘉措情诗选
其十七
至诚皈命喇嘛前,大道明明为我宣,
无奈此心狂未歇,归来仍到那人边。
其十八
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
其十九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
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以上二诗亦为一首,于分为二。藏中佛法最重观想观中之佛菩萨,名曰本尊。此
谓观中本尊不现,而情人反现也。昔见他本情歌二章,余约其意为蝶恋花词云:静坐焚
香观法像,不见如来,镇日空凝想。只有情人来眼上,亭亭铸出娇模样。碧海无言波自
荡,金雁飞来,忽露惊疑状。此事寻常君莫怅,微风皱作鳞鳞浪。前半阕所咏即此诗也
。)
b**d
发帖数: 7644
38
☆─────────────────────────────────────☆
runsun (runsun) 于 (Mon Aug 3 00:56:26 2009, 美东) 提到:
回复Yuuli的
>再想一想,也许这个判断是意识?所以说修观的时候还不能离开意识。但修观又绝对
>不能去凭借意识,苦啊。
呵呵,是挺苦的,因为你错误的把观以为是意识以外的,想当然的认为意识之外还有个
什么心或者自性之类的东西
其实观就是意识,他和你觉知观察到的念头等等,全部是意识。你的判断,觉知,意念
包括观本身,没有什么不是意识。
意识本身也参与到见,闻,尝等等活动当中。
根据什么认定观是意识之外的呢,根据什么认定观是什么心的功能呢???你凭什么能
判断出不用意识而是观的状况呢?好好想想吧。
回复venusfire的
>观,是心的功能。 观到什么-- 是心识,
>转化成文字:是意识。
>观不用意识,但带来意识。 如果是观带来的意识,只要不是攀援,就没有问题。
呵呵,这个和上面一样,错误的把意识和心识进行了割裂。
观,就是意识本身,观到什么,也是意识。
观,百分百要用意识,因为它本身就是意识的
r****n
发帖数: 8253
39

佛陀对于止禅的精通是非常显然的,弟子当中也大多数人会修止禅,也是肯定的,因为
整个印度当时修止禅是非常风行的。
至于听法就立刻得法眼净的状况,不是不可以解释,对于有些人,他在听法的时候,本
身就在修观,由于慧力以及累世波罗蜜的原因,他一刹那证悟初果。
整个十六观智可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或者说他跳过了其中的几个智,
但是这些都是猜测,我自己认为,修法的时候直接修观,是可以证悟初果的,
另外这里面还有个争议,就是证悟初果是否必须要经历涅槃,从上座部佛教来说,对此
是完全肯定的,但是根据经典,似乎找不到直接证据。
不过经历涅槃的初果,确实是最可靠的。
a**u
发帖数: 8107
40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
runsun (runsun) 于 (Tue Dec 30 22:02:06 2008) 提到:
作者:明法法师
奢摩他(止禅samattha bhavana)
1.以完全安定(samahita)为为取向。
2.止禅寻(专注)、伺(继续专注)对象(所缘),所缘是概念法(世俗谛)。
3.修止禅得安止定可镇伏五盖。但离开禅定时无法伏住或拔除五盖或贪、瞋、痴。
4.修止禅之时段不可作思惟,因为起念头将离开禅定或所缘。
5.修止禅以杂念减少、禅相(nimitta,parikammobhaso)出现及其光色等,作为检查
进步的重要根据。(RUNSUN注:GYFM根据光色亮度判断一界到五界,典型的专注禅)
6.修止禅在近行定或安止定有五禅支,此中专注、喜、乐、轻安显著。
7.修止禅得以精进力加速得定。
8.止禅是一时只能有一个专注的目标,专注、再专注,结果是心一境性(与所缘或禅
相结合)。(RUNSUN注:这就是制心一处)
9.修止禅无法解脱,转修观禅才能解脱。(RUNSUN注:观禅只有佛法才有,外道无)
1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观不以概念为所缘
南传主张 vipassana 的对象是真实法,不是概念。这其实是南传,中观,唯识的共识
。不同处是各家对真实法的界定不同。
概念是稳定不变的,如果修观落于概念,看的是不变的现象,如何破常见?
瑜伽师地论将「获得真理的方法」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真实观,「现观」(
abhisamaya),必是现量。在概念上思惟无常,无我,缘起,是「相似」vipassana, 不
是真实观,不能以此得解脱。
看到好久不见的人变老了,这是比较两个概念,比量,看到这种无常无法解脱。禅修观
到腿一直在痛,这是痛所引起的概念,没有观到真的受,所以没有观到受无常。
南传主张观真实法的显现特性,作用。摄阿毗达摩义论就详细描述真实法。
这样理解,下引阿含经的意义就清楚。
相应部22.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如是观者(evaṃ passaṃ),诸
比丘!多闻圣弟子则生厌离,厌离则喜贪尽,喜贪尽则解脱,解脱已生智∶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Pali
Evaṃ me sută...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3
GYFM在修观光的时候,要求凝神从智慧眼处往外观,这个智慧眼,位于额头中央,发脚
与眉毛中心处。也就是大概松果体的位置。
清海声称此处是唯一不经过头脑系统过滤,声称此处可以很好保持从高境界下来的加持
力的纯度。
这些在佛法里面根本没有类似概念,都是印度婆罗门的东西。
根据我个人对GYFM弟子的观察以及个人经验,如果凝神于智慧眼处往外观,是极其容易
制造各种虚假境界的。
根据佛法,打坐是绝对不能凝神从智慧眼处观的,我很长时间受到这种邪见的影响
,在打坐的时候,不自觉就会从智慧眼处开始观,后来发现这个是错误的。在这种状况
下,很难有真正的禅定和“观”、
实际上根据阿含和阿毗達摩论以及很多实修者的经验,念头思想,也就是心的真正发源
地在心脏位置,不是头部,也不是智慧眼处,在打坐的时候,绝对要放下智慧眼这些类
似概念,自自然然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要观察的所缘上,这样才有机会真正的禅定,
真正修观。
r****n
发帖数: 8253
44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waichi正式拜师修过密宗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封了huading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Mar 23 03:32:24 2000) WWW-POST
> 兄能以楞严经为自己修行指南,足见得乃是真修佛法者,而
> 不管令师是谁!!!兄对佛所说想必也是深信不疑,既是如此,
> 兄何不皈依三宝,以三宝为依止呢?有人讲皈依三宝只是一个
> 形式,但我想皈依三宝乃是对自己信仰的肯定,是人生理想
> 的正式宣言!
其实我早有皈依三宝, 以前还正式拜师修过密宗, 授名Waichi, 修
观$音%法门前, 还正式问过上师, 经上师充许才修观$音%法门的, 修观
音法门后又被上师逐出过师门, 经两年多后, 上师才召见亲对我言
明, 他是故意这么做以观察考验我的, 其间他常通过电话联络我太
太, 又常找我之朋友询问, 又常通过其通力检查我之心行, 然后才
叫我回去, 并于徒众中宣告此事再次接受我为徒, 师教学时我皆出
席, 不过我只负责擦黑板和打扫地方, 上课时师亦不一定叫我学的,
我多数找个无人留意的地方禅坐, 数月后师言我不须再前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观有如实观与胜解观,解脱必依如实观。什么是如实,佛法各宗见解就不同。
他观到念头的无常,没有观到佛性的无常。
他有观到念头与色法的缘起吗?
他没有说集谛,你就不要替他加上。还有八正道是道谛,照他这方法怎么肯定八正道能
灭苦?
原始佛法的修行与教理是完全一致的,有逻辑的必然性。教理是四圣谛,修观也就是四
圣谛,一个不少。叔本华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四圣谛,结果只接受苦与集,不接受灭与道
,所以悲观。这是因为四圣谛不可缺少任何一谛。
S**U
发帖数: 7025
46
广论里修止多引用瑜伽行派如瑜伽师地论,修观是中观应成派。广论中提到多次的“&#
22768;闻地”,即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声&#
38395;地部分。
广论的观写得太难懂,不知道谁会照著修观。

西,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修止禅与修观禅,经行的所缘不同。你听到的是修观禅的方法,都是观行走时身体与心
法的不断变化,方便不同而已。举脚前进时,推动前进的色法生起,支持站立的色法消
失,看到色法的变化。等等。
若是修止禅,经行时还是以选定的止禅对相为所缘。例如修安般止禅,经行还是继续注
意出入息,少分注意行走。这是因为修止要不间断的注意所缘,不放弃所缘,不因为身
体威仪的改变而放弃所缘,持续才有定力。
r****n
发帖数: 8253
48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7 22:51:29 2009, 美东)
以上这两段非常重要。“有了正念,自然有专注,但是专注不一定有正念”这个说得非
常准确。太多太多人都是误以为只有高度的专注才能产生正念,或者专注就是正念,却
不知道正念会自然产生专注,二者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正念,运用的是念心所,特性是清楚的觉知认识所缘
专注,运用的是心一境性心所,特性是不离所缘。
前者是修观的主要心所,后者是修止的主要心所。
修观可以产生心一境性,但是修止却未必产生正念,甚至可以毫无正念。
r****n
发帖数: 8253
49

请你找出阿含里面有说修念佛往生净土的经句。
南传有纯观,也就是只单纯修观,并且成为当代南传的主流,难道他们是边见?
另外请教一下,你认为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据我所知,大乘里面把止观搞得极其混乱。
r****n
发帖数: 8253
50

二禅三禅四禅积累的定力更强大,更稳定,如果用于修观,会更锐利。
对于有大量时间打坐修行的出家人来说,安止禅是一个选择。而且他可以修出神通力量。
但是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由于很难有有持续性的打坐时间,并缺乏良好的打坐环境,
安止禅可以说一条弯路,而不是直路。不过对于有些人未必,有些人本身适合修定,或
者曾经积累过比较强的定波罗蜜,他可以很快入安止禅定,而且安止禅定是一个非常好
的休息方式,并有强大的禅悦。他也可以一定程度增加修行的兴趣,但如果成了贪恋或
者执着于一些禅相,就是错误的。
现在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相当多的人他本身修的即不是严格的安止禅,也不是真
证的观禅,而是一种四不像的安止禅,自己处在近行定的阶段晃悠,然后说成是止观双
运,这种是很糟糕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